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形式与标准_张乐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形式与标准;研究生教育 作者简介:张乐平,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广州 510640;温馨,华南理工大学高等 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广州 510640;陈小平,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广 州 510640。
学位论文对研究生培养具有特殊意义。 从过程 和管理来说,它是研究生培养的最后关口,关于学位 论文的理念和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研究生培养 的理念和制度;从结果和质量来说,学位论文是研究 生的代表性学习结果,是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志,在培 养单位的内部管理中,对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针对 的是学位论文。 我国学位条例从法理上将学位论文 确定为申请学位的必备条件,但政策层面并未对其 形式和标准作统一要求,各培养单位一般以“学位论 文撰写规范”等方式自行规定。
一、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形式和标准的两个案例
近年来,全国工程硕士教指委开展的一项开创 性工作是研制工程硕士学位标准,其中包括对学位 论文的要求。 首批 5 个领域的专业学位标准于 2007 年发布,对学位论文列出了 4 个评价维度:选题要 求、形式要求、内容要求、质量要求,但无具体内容[3]。 2011 年,全国工程硕士教指委提出了 5 种学位论文 形式:Ⅰ产品研发;Ⅱ工程设计;Ⅲ应用研究;Ⅳ工 程 /项 目 管 理 ;Ⅴ 调 研 报 告 [4], 对 每 种 论 文 形 式 进 行 了 类型定义,提出了内容要求、撰写要求及评价指标。 同年,第二批发布的 10 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标准不同程度地采纳了 5 种学位论文形式, 也另外 提出了一些新的形式。如:集成电路工程领域采用了 全部 5 种形式并增设“技术研究类”,机械工程领域 采用了Ⅰ、Ⅱ、Ⅲ种形式并另设“试验研究类”,制药 工程领域采用了Ⅱ、Ⅳ种形式并另设“研究类”,项目 管理领域采用了Ⅲ、 Ⅴ种形式并另设 “案例分析”、 “系统设计”类;而水利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 境工程 3 个领域则将 5 种形式归类为 3 类:软科学 类(Ⅳ,Ⅴ),研究类(Ⅲ),开发类(Ⅰ,Ⅱ)。
为培养职业能力,相关政策要求设立专业实践 环节,并且鼓励这个环节在生产或实务部门进行,因 此,大部分学位论文的选题来源于学生从事的专业 实践内容。 但这些专业实践一般处于生产或实务中 的某个岗位或某个局部,注重内容和结果的功能性 与岗位性,即完成某个具体任务或满足某个岗位的 当前需要;仅仅局限于这些特定岗位或局部内容的 学位论文工作,有可能导致学生研究视野、研究内容 的局限及综合训练的不足,把能力缩小到只针对具 体工作的技能或资格上。过度的学科化或学术化,会 导致硕士生无法适应职业需求和顺畅地介入职业, 这是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原因;反过来, 仅关注职业性或过度的职业化则会导致狭隘的职业 主义,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作 环境,不利于长远的职业发展。学位论文的评价要素 应注意考察专业学位获得者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 和素质的全面性,兼顾更广泛意义上的质量要求,以 免误导学生和教师偏废其中的某个方面。因此,对来 源于实践选题的学位论文应进行必要的拓展和提 升 , 强 调 对 实 际 问 题 或 专 业 实 践 的 反 映 性 思 考 (reflecting)[15],而 这 种 对 实 践 经 历 或 经 验 的 反 思 ,恰 恰 是当前全日制专业硕士生教育中特别关注的职业知 识的来源。作为培养单位和导师,不能因为强调面向 职业及专业实践而放弃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生的学科
目前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交叉使用多种分 类标准,对形式的内涵界定也有不够严密之处。 如 “应用研究”被界定为“直接来源于工程实际问题或 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与专 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应用性研究”,这 在概念界定方法上有不当之处,也与其他领域常用 的概念不一致。按照我国科技统计的指标解释,应用 研究是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主要 针对某一特定的目的或目标,是为了确定基础研究 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预定的目标探索应采 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径,其成果形式以科学 论 文 、专 著 、原 理 性 模 型 或 发 明 专 利 为 主 ”[6]。 再 如 “研究类”,外延更加宽泛,事实上学位论文无论是面 向学科或理论问题还是面向实际或应用问题,其性 质都应是研究。
2.全面、具体地内化研究生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对培养规格和培养质量的理想设 定。 培养规格是指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而 质量 是 实 体 与 设 定 的 规 格 或 标 准 的 一 致 性 程 度[12]。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通过学习所能达到的知识和能力 水平及综合素质最为集中的体现,是全面、具体地内 化培养目标和学位内涵的载体,承载着人才培养规 格和质量核心指标的理想设定。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 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 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 才”[13],这样一个宏观目标需 要 具 体 化 为 可 指 导 、可 观测的目标,落实到学位论文的标准中。 目前,关于 全日制专业硕士应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还 不够明确和具体,而现实当中很多学生并不了解所 就读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 力结构[14],因此 ,明 确 知 识 、能 力 和 素 质 目 标 是 制 订 学位论文形式和标准的前提。在工作中应注意两点: (1)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考察。 在学位
16
二、对进一步完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形 式与标准的思考
1.注重考察研究生理解职业和介入职业的能力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的代表性学习结果,其形式 和标准涉及如何评价学习结果的问题。 学习理论告 诉我们,学习的结果不能直接被观察,只能通过行为 改变间接观察,经过学习,学习者能够做一些在学习 发生之前不能做到的事情,因此,学习结果是以行为 变化为指标的[7]。 在研究生教育中,学位论文是检验 学习行为变化的经典过程,例如:博士研究生遇到的 一个最大的难关是“从课程作业到学位论文的转变, 这一转变把学生从一个科研的消费者转化为一个科 研的生产者”[8]。 关于博士生的这个转变并不适用于 专业硕士研究生,但是它指出了学位论文的教育学 意义和促进“人的发展”的意义,强调了学位论文作 为学习结果所表征的学生行为变化和角色变化。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形式和标准必须设 定并且观测和检验学生的转变,而其前提则是确定 学生应实现什么样的转变。 这首先应考察其能力目 标和作为学习者的特殊性。①关于能力目标,教育部 《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模式要“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质量 评价机制要 “注重职业胜任能力评价 ”[9]。 事实上, “能力”与“胜任能力”来源于同一英文单词 competency,而“职 业 能 力 包 含 理 解 、反 思 、评 估 和 完 成 职 业任务以及在承担社会、经济和生态责任的前提下, 共同参与设计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而不仅是简单地 按照具体命令执行常规性的任务”[10]。 因此,职业能 力强调的是理解职业、介入职业和创造性地采取职 业行动,“理解职业和介入职业的能力”是全日制专 业硕士生最重要的能力目标。 ②全日制专业硕士生 群体的特殊之处是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 如果将 其与在职专业硕士生及学术型硕士生相比较,可以 发现其作为学习者的特性有三个:一是通过职前教 育而不是职后学习来培养职业能力,二是缺乏职业 经历及对职业的感性认识,三是在学校里主要接触 和处于学术职业环境。对比来看,在职攻读的专业硕 士生由于处于职业岗位上,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促进 和提升其职业发展,而对学术型硕士生则主要关注
2012 年,上 海 市 学 位 委 员 会 发 布 了 16 个 类 别 的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除 工程硕士沿用了前述 5 种学位论文形式之外,其他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学一般课题“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体系构建问题研究”(编号:BIA100065)的研究成果。
学习者的这种特殊性,不仅使全日制专业硕士 生培养迥异于学术型硕士生,而且也与在职专业硕 士生培养方式有显著差异。因而,有必要专门制订针 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生的学位论文标准,重点培养和 检验其理解和介入非学术职业的能力。 这种能力具 体表现为:①当面对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不稳定 性、独特性和价值冲突性的职业问题、实践问题时, 能够将其构建成为一个可以研究的问题; ②能够整 合和运用各学科各领域的知识及以前所获得的知 识、能力和专长等来思考和解决问题;③对问题的认 识、解决办法Leabharlann Baidu及获得的结果均符合职业所要求的 规则;④实现了面向职业的专业社会化,掌握职业所 需的知识、技能以及标准、价值和态度,做好扮演专 业人士的准备[11]。
2014 .5
研究生培养
他们从事学术职业的能力。 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生 职业能力的现实意义在于为非学术职业做好准备, 但很显然的是:仅通过学校教育以及时间和内容均 有限的专业实践,不可能使学生具备某个职业所需 的全部职业能力,并且职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职业 生涯是无边界的。通过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学生应 该但只能对职业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介入。
随着学位类型的多样化发展,人们认识到学位论 文 形 式 应 纳 入 到 研 究 生 教 育 质 量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1]。 自 2009 年开始,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 业硕士生教育快速发展,对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管 理上升到政策层面。《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 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强调:“要正确 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 学位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 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 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 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 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 式。 ”[2]近年来,一些组织和机构研制了针对专业硕 士的学位论文形式和标准,对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 教育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层次上,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有共性要求;在专业 学位类型上,全日制与在职培养方式也有共性要求。 因此,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形式和标准应当 充分吸取学术型硕士生教育中合理、必要的成分。研 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分别承担着不同的教育功能, 但是从传统来看,学位论文写作是对研究生最为综 合的训练和检验过程,许多教育功能或者只能在学 位论文写作过程中实现,或者是在学位论文写作过 程中得到最有效率的实现,而学位论文的形式和标 准可以依这些功能和目标的要求而调整。 因此,全 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准需要厘清和确定哪些是 应该通过学位论文实现的教育功能,并特别关注那 些应该以及“最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训练和养成 的规格指标。 否则,过于强调或只关注某些指标,有 可能导致某些重要的学校教育性目标的缺失。
15
研究生培养
2014 .5
类别分别提出了自己的学位论文形式[5],计有 20 余 种。 如果粗略地从专业学位类别与学科的对应关系 来看:对应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类别(如法律硕 士、教育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多采用专题研究、 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案例研究等论文形式;对应于 自然科学学科的类别,则多采用调研报告、产品研 发、设计研究等论文形式。 有些形式的名称虽略有 差别,但实际上是同一种形式,采用较多的是案例分 析、调研报告等形式。
2014 .5
研究生培养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形式与标准 *
张乐平 温 馨 陈小平
摘要:分析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形式和标准的两个案例,对完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形式和标准 提出了建议。 认为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形式和标准应全面、具体地内化研究生培养目标,重点考察研 究生理解职业和介入职业的能力;应以研究结果为依据对学位论文形式进行分类并建立相应的标准,同时为 基础研究的选题保留适度的空间。
多种多样的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形式,对解决研 究生学位论文形式单一的问题,引导专业硕士生面 向实际开展研究,具有积极意义。①适应了专业学位 类别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我国专业学位类别已达 39 种,有些类别如工程硕士有 40 个领域,它们分别面 向不同的职业领域,其行业覆盖范围及对从业人员 的要求各不相同,充分考虑这些差异是非常必要的。 ②强调了学位论文选题、内容和结果的应用性和实 践性。 各类别或领域均要求选题来源于实际需求和 现实问题,在相应职业领域中有明显的实践价值和 应用价值,鼓励从实习、实践或调研中遇到的问题、 案例或事例中选题。 ③主要按研究类型、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的形式和表达方式等对学位论文形式进行 分类。如“教育硕士”以研究方法来分类,“艺术硕士” 以研究结果来分类,而“临床医学硕士”则以研究对 象来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