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老舍的思想
《骆驼祥子》第二章读书感悟
《骆驼祥子》第二章读书感悟《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之一,是老舍笔下的一部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小说。
作品揭示了社会阶层的不平等和人性的弱点,深刻反映了民国时期的社会现实。
在小说中,主人公骆驼祥子的形象也被塑造得非常传神。
本文将重点分析小说第二章的读书感悟。
小说第二章是对骆驼祥子的描写,同时也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不平等现象。
小说中的骆驼祥子来到北京,想要摆脱贫穷和卑微,生活得更好。
他崇拜着书本知识,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那个年代,大多数人都认为读书只有门第高贵的子弟才有资格接触,而没落的士族和贫苦的百姓很难有机会接触书本知识。
但骆驼祥子不同,他非常勇敢和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辞去了找到的好工作,决定投身于读书之中,他对这个不同于自己熟悉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
但是,这个决定却遭到了周围人的嗤笑和嘲讽。
他的伯父说:“我们家也养过书呢,这些出家人逛遍天下,送的书可多了,你随便挑一本去吧,……你要去哪里买呀?”在当时,读书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许多穷人家的孩子,以至于甚至无法读过小学,而骆驼祥子却是要走上这个非常不易的路,他要与那个时代的社会隔阂和全民大贫困作斗争。
因此,他不得不四处打工赚钱,用勤劳赚取学费。
虽然池家送他10个铜板,但是他还是觉得不够,于是他决定自己赚钱买书。
骆驼祥子选择了在旧书铺挑选旧书。
有时候,他会因买不起新书而为此感到沮丧,但他没有放弃。
通过对骆驼祥子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他具有非常顽强的意志力和强烈的责任感。
他铆足了劲儿学习,做兼职挣学费,同时还要照顾好家里的父母。
在读书过程中,他发现自己的阅读水平比较低,因此他需要通过种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阅读量和阅读质量。
他会在书本上画出一个问号,意思是“我搞不懂这个字,等会儿去找人问。
”总的来说,骆驼祥子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虽然他曾经受到过失败和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而是不断地努力学习、提高自己。
他的成功得益于坚定和不屈的信仰,得益于对人生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骆驼祥子第二章的读后感
骆驼祥子第二章的读后感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具有象征意义的小说,它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古典之作。
故事以上海当时的社会景象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挣扎于中产阶级之间的“小人物”历经艰辛的生活旅程。
第二章“祥子上台”,讲述了夏楠和祥子之间发生的矛盾,以及围绕这种矛盾的一系列故事。
通过祥子的努力奋斗,他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第二章有很多触动人心的情节。
尤其是当夏楠理发时,表明他们之间的矛盾几乎难以解决,夏楠由于经济状况的影响而妥协,但这只是初步意义上的这样。
紧接着发生的车祸,让祥子从死亡的边缘挽回了一命,这表明他的命运也开始往好的方向转变了。
在随后的几个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祥子最终上演了一出成功的奋斗史诗,他从最低的劳动力跃升到了社会地位最高的庄子位置,以强大的力量征服了无边的困境,完成了自己令人羡慕的人生壮举。
《骆驼祥子》第二章告诉我们,只要有勇气,谁也不是宿命的奴隶,而只要有智慧和勤奋,一切梦想都可以不断追求,去获取最终的成功。
这一章表达了很多生动的思想,它教会人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要轻易放弃,要一直努力奋斗,尽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另一方面,在经过祥子的艰苦追求和努力奋斗之后,他获得了成功,这个章节也用事实向我们证明,只要有智慧和勤奋,我们就可以改变自身的命运,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二章的读后感也让人们受到启发,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是,即使
身处艰苦的境地,只要坚持信念,不轻易放弃,勇敢挑战,付出巨大的努力,终有一日会取得成功,实现梦想。
骆驼祥子第二章的读后感
骆驼祥子第二章的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骆驼祥子第二章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骆驼祥子第二章的读后感篇1祥子每天放胆地跑,对于什么时候出车也不大考虑,兵荒马乱的时候,他照样出去拉车。
有一天,为了多赚一点儿钱,他冒险把车拉到清华,途中连车带人被十来个兵捉了去。
这些日子,他随着兵们跑。
每天得扛着或推着兵们的东西,还得去挑水烧火喂牲口,汗从头上一直流到脚后跟,他恨透了那些乱兵。
他自食其力的理想第一次破灭了。
我感受到里祥子的勇敢,以及他对乱兵的憎恨,对恶势力憎恨。
我也感受到了大兵的可恶,欺压百姓,可恶至极。
骆驼祥子第二章的读后感篇2老舍的《骆驼祥子》,就写出了一个生活在中国北平城里的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
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抱有希望的年轻人。
说起老舍的《骆驼祥子》,不免会想到他的那句“夜还很黑,空中有些湿冷的雾气,心中更觉的渺茫”,而我读到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更觉的旧社会,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就像是《狂人日记》里的狂人说他们吃人,他自己也吃人的过程,让我的心加重渺茫。
他对于那种卑贱而又不安于社会现状的状态却是抱有可能获得的幻想。
他所梦想的不过是以自己的劳动求得的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或许这才是一种个体劳动者虽然卑微却是正当生活的愿望所致,不愿用心对待这个对他不善的社会,更多的是远离这个不公的社会。
在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里,让我感受到旧社会的黑暗,让祥子对生活不再抱有希望,堕落无能。
当时的北平,当时的祥子,处于渗淡没有活力的时期,面对洋车被抢走;在曹宅被侦探敲去了自己的钱;虎妞的离世;小福子的自杀,各种不幸的事情连续不断地发生在祥子身上,让一个本应拥有幸福生活的年轻人一次次陷入困境,掉进痛苦的深渊里。
他每一次的等待所来的不是希望,而是失望和绝望。
对于小福子自杀,祥子彻底的失望,走向堕落,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骆驼祥子第二篇总结
骆驼祥子第二篇总结《骆驼祥子》是作家老舍创作于1932年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骆驼祥子为主角,通过描述他的生活经历和奋斗历程,展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的贫富悬殊、封建道德的沦丧以及人性的扭曲。
第二篇中,我们看到祥子带着心碎的母亲从北平来到了天津。
他租了一间房子,在城里开始了新的生活。
骆驼祥子在天津做车夫,受到了同行的欺负和剥削。
他为了能够摆脱贫困,想方设法地赚钱。
他想要成为一个有能力的男人,但是社会的残酷和不公使他不得不以强权来保护自己。
祥子在车夫聚会上结识了一个叫可儿的女人,他深深地爱上了她。
可儿是一个聪明而独立的女人,不过她也深受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压迫。
在和可儿的相处中,祥子渐渐地展现出了他的善良和真诚。
然而,命运对祥子并不公平。
他的母亲去世了,他的房子被拆了,而且可儿也跟他分手了。
这一切的打击使得祥子变得更加坚强和无畏。
他决心去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最后,祥子遇到了一个富有的人,他以自己的勇气和才智赢得了这个人的支持和信任。
他获得了一次宝贵的机会,决心要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
第二篇描写了祥子在天津的艰辛生活和他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尽管他遭遇了种种不幸和挫折,但他从不放弃,并且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命运。
这个篇章也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无情,以及个体在其中的无奈和挣扎。
《骆驼祥子》通过对祥子一生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普通劳动者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勇敢。
他的奋斗和追求代表了普通人对幸福和尊严的追求,也代表了中国社会的集体命运。
整部小说通过对祥子生活的真实写照,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现实,在人性的深处找到了真正的力量和价值。
《老舍研究》主要内容
《老舍研究》主要内容导读老舍与20世纪中国文学。
老舍的文学贡献和地位,被文学史概括为三个词语:市民、京味、幽默。
第一章老舍的生活道路和思想发展。
第一节京旗之家到小学教员。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
名舒庆春,字舍予。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是舒穆禄部的后裔。
老舍的曾祖母舒马氏,在刘寿绵(宗月大师)的祖父到云南做官时,在刘家当过佣人,老舍曾在《宗月大师》一文,对此做过记载。
父亲舒永寿是旗人社会最底层的一名护军。
护军的任务是负责皇城王府乃至整个京师的安全。
一、人之初:生命的摇篮,创作的源泉。
二、求学生涯:笃信好学,心平识远。
在刘寿绵的帮助下1905年初,老舍进入位于新街口正觉寺胡同的一所改良私塾学习。
1912年春,老舍所读的京师第二小学改为第四女子小学。
该校男生全部并入西直门内南草场街京师第13高等小学读书。
1913年7月,老舍迎来知识和命运的转机,他成功考入北京师范学校学习。
三、小学教员时代:贞不随群,致力做事。
1918年6月,老舍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
1919年,他被任命为京师公立第17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校长。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了。
老舍作为一个校长。
他的职责是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不能鼓动学生罢课去参加运动。
加之“末世人”的境遇形成了他独立不倚的性格。
对于一切运动都以旁观者的心态观之。
首先,五四运动震动了老舍的思想,使他成为一个反帝反封建的文学作家。
其次,五四运动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语言给老舍创造了当作家的条件。
他曾说假若没有五四运动,我很有可能终身做这样的一个人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敬敬的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
绝不会忽然想起去搞文艺。
第二节英伦生活到大学教席一、英伦生涯:一半恨一半笑的看世界。
老舍至1924年秋至1929年夏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
英伦生涯在老舍人生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英国老舍开始自己最初的文学创作。
究其创作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骆驼祥子》第二章行文思路
《骆驼祥子》第二章行文思路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由著名作家老舍创作,全书共分为四章。
第二章是整个故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描述祥子的生活和处境,展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和无情。
第二章一开始,描写了祥子的日常生活。
祥子是一个贫苦的拉车夫,生活在北京城的胡同里。
他每天都要拉着一辆破烂的手推车四处奔波,辛苦劳作以维持生计。
祥子的生活虽然贫困,但他对生活还是充满了希望和憧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现状,过上更好的生活。
现实却是残酷的,祥子的梦想往往被无情地粉碎。
在第二章的中段,老舍通过一系列事件展现了祥子的性格和处境。
祥子遇到了一个叫王四的无赖,被迫帮他拉了一车货物,结果却被拖欠了车费。
祥子急于还债,却又找不到出路,为此他决定去找借钱的女人找虎妞。
祥子之所以要找虎妞借钱,不仅是为了还债,更是出于对虎妞的感激和情感,虎妞曾经帮助过他,让他感到温暖和安慰。
当祥子来到虎妞家中,虎妞却对他冷漠和冷淡,让他感到失望和绝望,他一度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在第二章的结尾,祥子终于决定离开北京,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他不再畏惧困难和挫折,相信自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迎接新的挑战。
祥子离开北京的那一刻,仿佛是一个新的开始,他将面对更加险恶的生活,也将迎来更多的挑战和机会。
祥子内心的斗争和挣扎,终将在走向远方的道路上得到解脱和释放,重新找到自己的力量和信念。
通过对《骆驼祥子》第二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祥子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他既是一个憧憬未来的理想主义者,又是一个受压迫和困顿的弱者。
祥子的生活和命运,凝聚着中国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和生死轮回,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问题。
祥子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命运,更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和写照。
希望通过对《骆驼祥子》这部作品的深入阅读和思考,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审视当下的社会现实,反思我们自己的处境和选择,也更加珍惜我们拥有的一切。
骆驼祥子第二章读后感200字10篇
骆驼祥子第二章读后感200字10篇骆驼祥子第二章读后感200字(篇1)《骆驼祥子》一书是老舍的京味代表作。
小说描写了祥子从农村流落到城市后,由一个善良本分的车夫变成了一个“人不人鬼不鬼”的无赖的悲惨遭遇。
读完全书,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自私、黑暗”。
自私,即是不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处处以自己的利益为重。
祥子为了金钱甘愿堕落,放弃了一些一直坚守着的道德准则,为了个人享受,放弃了对生活的希望,毁灭了自己。
这是自私。
黑暗,包括了太多内容。
《骆驼祥子》中祥子、刘四爷、虎妞,为金钱,为利益,为享乐,造就了黑暗;欺骗、伤害也造就了黑暗。
黑暗从哪来?为什么会造就黑暗?黑暗光靠个人不能造成,反观那些带给祥子黑暗,摧残祥子的人,他们都不是单个的人。
这不禁让我想起文中人物老马儿说过一句话:蚂蚱要是成了群,一会儿就能吃掉整顷庄稼。
可不是,坏人成了群就难治,那好人不成群的说,如何抵挡坏人的伤害呢?大家想想,我们现在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祥子他们却忍受着种种羞辱、疼痛。
我们每天一日三餐,不愁吃喝,春夏秋冬,不忧冷热。
可祥子他们说不定在哪挨饿受冻呢。
我们生病了,没关系,有药吃,有膏擦,可祥子他们只能忍着,只能忍,因为他们得省钱,得养活一家老小。
这本书告诉了我一个道理:失去奋斗的目标,就和行尸走肉没什么分别了,所以要珍惜美好的生活,即使再苦再累,总有甜蜜的未来!骆驼祥子第二章读后感200字(篇2)二十年代末期,北平,战乱,压迫,金钱,人力车夫……这所有的词融合在一起就是就是两个字——祥子。
骆驼祥子。
一个来自农村的青年农民——祥子,抛开除了自己就空无一人的家,到城里来,天天省吃俭用,拼命拉着凭来的车,没日没夜,为的只是能攒出钱来买上一辆自己的车。
三年在祥子的努力中一晃而过,他有了自己的车,他可以不再受车场主的气,他可以想怎么拉就怎么拉了!可痛快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战乱中的北平危机四伏,正在拉车的祥子莫名其妙的就被军阀的乱兵抓了回去打杂,这一切的困苦祥子都能忍受,但最让他痛苦和愤怒的,是他这辈子唯一的寄托——用三年的心血与汗水换来的新车,被抢走了。
老舍《骆驼祥子》第二章读后感(精选5篇)
老舍《骆驼祥子》第二章读后感(精选5篇)老舍《骆驼祥子》第二章读后感(精选5篇)品味名著后,打上了光环,书中那些带有传奇色彩而又栩栩如生的人物,永远都活在我们的心中,永不磨灭!下面是小编为你们精心整理好的老舍《骆驼祥子》第二章读后感,希望能给你们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老舍《骆驼祥子》第二章读后感精选篇1读了老舍的《骆驼祥子》,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触目惊心,恐怖残忍的旧社会,内心感慨万分。
在军阀混战,上层对下层工农剥削的多灾多难之年,主人公祥子原凭实现自身理想,成为上等车夫后,却又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被掳走充军,车也不明不白的没了,到头来只买了三匹骆驼,得到一些钱。
可他仍然坚定信念从头开始,为理想奋斗。
孙侦探不顾三七二十一,敲诈洗劫了祥子的所有积蓄。
祥子回到人和车厂后又被虎妞骗婚,失去自由,不过也熬出了自己的车,但又因置办虎妞的安葬事宜,人车两空。
自此后,他吃喝嫖赌,出卖他人,堕落了下去,变成了没有理想混迹于世的行尸走肉。
祥子的悲剧是必然的,在军阀混乱,民不聊生的这个社会下,即使那个天真老实,淳朴要强的祥子没有自甘堕落,却也会被社会的黑暗所扼杀。
祥子的悲剧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炎凉,事态崩塌,又表现了旧社会人民在压迫下精神崩溃,自甘堕落的悲惨命运。
如今,社会安康,国家太平,虽然也难免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坎坷,但与祥子相比都显得不足挂齿。
我们会有大大小小的理想,而且不论什么时候抬头去看,它都闪闪发亮。
它激励着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仍看向前方,无论何时,满怀希望,所向披靡。
感谢自己生在这样的时代!老舍《骆驼祥子》第二章读后感精选篇2《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它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政局混乱、民不聊生的背景,一个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备受压迫和剥削,虽不断挣扎,但是不会起来反抗,为改变这些不公平现象的社会状况,而主人公祥子就是当时在病态社会中的产儿,由最初的自信乐观,淳朴自尊,吃苦耐劳,经过三起三落,彻彻底底的变成了末路鬼!如同行尸走肉般,只存一口气。
骆驼祥子第二章读书笔记
骆驼祥子第二章读书笔记简介《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骆驼祥子的命运为线索,刻画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贩夫走卒的生存现实,揭示了骏马与骆驼两个社会阶层的巨大差距。
本文是对该小说的第二章进行的读书笔记。
第二章概述在骆驼祥子第二章中,小说深入展现了贩夫走卒的艰辛生活和社会地位的低下。
章节以骆驼祥子在肉类加工厂打工的经历为背景,描绘了他为了能温饱一顿,不惜忍受残酷劳动的艰辛。
笔记内容第二章以强烈的对比手法来衬托骆驼祥子的贫穷和艰辛生活。
小说描述了肉类加工厂中残酷的劳动环境,以及骆驼祥子为了生存所不得不面对的困境。
,小说对于肉类加工厂劳动环境的描写让人感到令人窒息的压抑。
作者通过形象的描述,生动地描绘了噪音、腥味和血腥味等等令人难以忍受的场景。
这种环境无疑对工人的身体和心理都构成了巨大的压力,让人不禁对他们的劳动付出和生存环境深感同情。
,小说展现了骆驼祥子为了温饱而不惜忍受劳动的艰辛。
在这个阶层分化极为明显的社会背景下,骆驼祥子作为一个普通的贩夫走卒,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为了能多赚一点钱,他不惜忍受酷暑下的炙烤,雨水中的淋湿,长时间的劳动和艰辛。
这种艰辛不仅对他的身体造成了压力,也无形中对他的心理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尽管生活艰辛,骆驼祥子仍然在努力寻求改变。
小说中描绘了他对生活的渴望和对摩托车的向往。
摩托车对于骆驼祥子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象征着自由和奋斗的希望。
他为了能够拥有这样的一辆摩托车,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牺牲。
骆驼祥子第二章通过对肉类加工厂劳动环境和骆驼祥子艰辛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贩夫走卒的艰难命运。
这一章节通过对比手法,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阶级的差距和社会的困境。
,通过骆驼祥子渴望摩托车的描写,也展现了普通人对于自由和成功的向往。
这一章节的描写既真实又深刻,令人难以忘怀。
第二章 第二节 老舍的文艺观
第二章第三节老舍的文艺观文艺观就是对文学的看法和见解。
因为个体质素的迥异与经验来源的多样,每个文艺工作者一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艺观。
文艺观的形成需要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打磨,即使成形也不会一成不变,而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影响、接受理论来源的变化、个体的成长等不断地补充、修正、调整、完善。
影响文艺观发展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每个文艺家的文艺观又呈现一种相对稳固的状态,无意识或有意识地引导他的创作。
按老舍生命的重要阶段来考量,再综合他生活环境以及个体认识变化的因素,我们发现老舍在书斋生活时期、抗战时期、新中国时期明显呈现了三种相对稳定的文艺观,即早期自由主义的文艺观、为抗战宣传服务的文艺观和为新中国而创作的文艺观。
一、自由主义的文艺观从英伦归来,在山东大学任教席期间,老舍系统的文艺观初步形成。
他在中外文学的参照对比中建立了以西方思想为主的理论体系,构筑了无功利的文艺观,而对于传统文论“载道”、“说理”的功利性给予批判,并提出以感情、美、想象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本质论。
在五四、英伦生活接受了两次深刻的思想启蒙后,老舍高张个体价值,把文艺自觉与个性解放联系在一起。
回国后老舍进入高校教书创作,在相对封闭的书斋中继续进行他对文艺理论的思考。
尽管20世纪30年代左翼思潮成为文学主流话语,他仍以“感情”特质为首位来建构文艺观,呈现了自由主义的风貌。
老舍早期文艺观的主要特征如下:首先,批评了中国古代文论中对文学本体认识的不足。
老舍认为中国文论谈的是“文”,而非“文学”。
第一,中国古代文论通常用单字释辞,对“文”的字解遮盖了“文学”整个词语的意义。
《易》曰“物相杂,故曰文。
”《说文》曰:“文错画也,象交文。
”后代文人谈论文学多以此为根据,章太炎对文学定义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这也是以字释辞,不过附加了“论其法式”,给“学”字“找了个地位”。
文学是借助文字而表达的,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单字的含义不能展示一个词的全部内涵。
《骆驼祥子》第二章的概括。
《骆驼祥子》第二章的概括。
《骆驼祥子》第二章的概括,由作者老舍创作的这部经典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章以承接上一章的内容,讲述了祥子与马家及一家不知名的中等贫困家庭辛勤劳作的生活。
第一节以祥子家庭开始,透过对祥子父亲辛勤地干活所描写的贫穷生活,客观地描绘出他们的苦难生活;第二节接着就引出一家位于祥子家中附近的穷人家庭,由祥子的父亲担任一家穷人家庭的主夫,以离家出走的形式表现了他们的悲惨境况;第三节讲述了祥子去参加母亲的寿宴并见到了一个贫穷家庭情况,在这里祥子发现了母亲的过去,他也被这贫穷家庭引发的贫穷深深感动;最后,第四节描述了祥子父亲和一家中等贫困家庭一起在田里劳动的情景,从中表达出贫穷家庭的两种生活,一是勤劳而辛苦的土地劳动,另一种是家庭的富足和统治者的富有。
《骆驼祥子》第二章的概述,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到贫穷家庭的艰辛生活,也让我们知道了祥子父亲和贫穷家庭一起勤劳劳作的土地劳动和家庭中统治者的富有的两种生活。
从这一章中,作者用深情的文字表达出他对贫苦家庭的同情心,以及他对贫富之间的对比。
读者们在阅读本章的时候,可以更好的了解到贫困家庭的辛苦、勤劳以及它们所面临的困境,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贫穷的残酷和不公正的真实面貌。
- 1 -。
《骆驼祥子》第二章行文思路
《骆驼祥子》第二章行文思路《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一部代表作,讲述了北平人力车夫祥子的人生历程。
第二章的行文思路独具匠心,通过对祥子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一章以祥子的日常生活为线索,通过他的日常行为和心理活动,展现出他作为一个普通劳动者的生活状态。
祥子每天清晨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
他在街头巷尾拉车,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他面对生活的艰辛,但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
这种乐观来自于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一章通过祥子的视角,描绘了北平的社会风貌。
祥子作为一个人力车夫,生活在社会底层。
他的工作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
但他并没有被生活的困苦压垮,而是积极面对,努力奋斗。
这种精神状态,反映了那个时代劳动人民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
这一章还通过祥子的经历,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
祥子在工作中遭遇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抱怨,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同时,他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
他看到了人们的贪婪、自私和冷漠,也看到了他们的善良、同情和爱心。
这些经历使祥子更加深刻地认识了社会和人性。
这一章通过祥子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和敬仰。
祥子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他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困苦。
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对生活充满希望。
他的坚韧不拔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作者。
作者通过对祥子的描述,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和敬仰。
《骆驼祥子》第二章的行文思路清晰明了,通过对祥子的描绘,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同时,这一章也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和敬仰。
骆驼祥子第二章读书笔记
骆驼祥子第二章读书笔记《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描写祥子这个普通人物的悲惨命运为主线,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现实,展示了破碎的家庭、工作和人生的残酷现实。
本文将重点梳理小说第二章,从祥子的人生轨迹、荣格的角色以及小说的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内容,以便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
第二章名为《一生一世》,正是通过祥子一生的经历来展现社会的不公和个人的命运。
本章主要描述了祥子的一次犯罪经历。
在这一章中,祥子跟随冯家庄的护炕工人赵主任去进行盗窃。
祥子过程中经历的一系列曲折和意外,展现出了社会的险恶和人性的复杂。
通过这一事件,作者呈现了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和存在状态。
在第二章中,作者还通过引入一个新的角色荣格,来进一步凸显祥子的社会地位和命运。
荣格是一个精明能干、城府很深的人,他看中了祥子的机灵和能力,并决定收祥子当他的帮手。
荣格通过与祥子的相处,不断刺激祥子的野心和欲望,使祥子变得更加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更好的生活。
荣格的角色在小说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反映了社会底层人物在现实环境中不得不追求个人利益和生存的残酷现实。
而从整个小说来看,其中一个主要的主题就是追求个人的生存和尊严。
在骆驼祥子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祥子一个普通底层人物如何在社会的压迫和剥削下努力挣脱束缚,追求自己的生活价值和尊严。
祥子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奋斗和挫折,但他依然始终不放弃自己的梦想。
通过祥子的一生,作者揭示了社会不公和残酷现实,呼唤人们对底层人物的关注和关怀。
除此之外,骆驼祥子还涉及到许多其他主题,如社会道德、个人欲望和人性的复杂等等。
小说通过丰富细腻的描写和人物刻画,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社会的问题和人性的矛盾。
同时,作者也在小说中展示了对于底层人物的深情厚意和同情心,让读者反思社会现实,并对底层人物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怀。
总之,骆驼祥子第二章《一生一世》是整个小说中的重要篇章,通过描述祥子的一次犯罪经历和荣格的角色起到了推动情节和主题的作用。
骆驼祥子第二章读后感
骆驼祥子第二章读后感《骆驼祥子》是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它描述了旧中国社会的贫困与艰辛,让人们深入感受到了当时人民在社会底层的苦难和生活状态。
本篇文章主要谈论第二章读后感。
陌生的环境第二章讲述了祥子进入了李公馆当厨子的故事。
祥子心中充满了对新环境的好奇和期待,同时也感到了自己的无助和苦涩。
在陌生的环境中,他不仅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还要应付别人的嫉妒和敌视。
而在他眼中,这些人的行为和思想也是那样的怪异和不可理喻。
这些情节让我想起了很多身处新环境时的怪异感所带来的不适和迷茫。
在陌生的地方,每个人的行为和思想都与自己生长的城市或乡村不同,这让人感到无力和无助。
祥子在李公馆的遭遇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新的环境中,要想适应和生存下去,需要有一种心态和能力去理解、认同和融入这个环境。
封建旧雅和底层人民的关系祥子在李公馆工作时,面对的不仅仅是新环境的适应,更重要的是文化层面上的隔阂。
祥子来自民间,他的言行与李公馆主人的风贵生和柳小芹等人截然不同。
这些人常常讥讽祥子的方式和态度,并不断试图通过言语和行动挫败他。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也反映了当时封建旧雅与底层人民之间的困境。
在老舍的描写中,封建贵族和人民群众之间的鸿沟非常深,两者在思想、生活习惯、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几乎无法跨越。
虽然有些贵族会对底层人民表现出一些同情和助力,但最终这种关系的不平等和对立仍然很难化解。
继续拼命生活的勇气尽管遭遇了很多不公正的待遇,祥子依然没有失去生活的勇气。
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积极追求着改善情况的机会。
尽管他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和困难,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和信念。
这种乐观和坚韧的精神对于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遭遇各种不公和困难,但我们应该学习祥子一样顽强的拼搏和坚韧的心态,不要灰心丧气,而是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断挑战自我,为自己和家人争取更美好的未来。
总结第二章的情节让我感受到了祥子在新环境中的苦难和磨砺。
通过作者的描写,我深入体会到了当时贫民所经受的苦难和压迫。
骆驼祥子第二章好句赏析
骆驼祥子第二章好句赏析引言《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作家老舍于193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之作。
小说以上海的职业车夫祥子为主角,通过他的奋斗和艰辛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
第二章是小说的重要部分,揭示了祥子个性和命运的转折点。
本文将通过分析第二章中的精彩句子,探究祥子的性格特点和创作手法。
句子赏析1. “愿望是不是就为了实现,实现的后果是啥都不剩,不实现的后果是片濛濛的想象。
”这句话出现在第二章开头,以雷人的话语引起读者的思考。
这句话凸显了祥子如火如荼的奋斗之路,以及不满足于现状的渴望。
通过这句话,老舍巧妙地烘托出祥子的进取心和渴望改变命运的决心。
2. “他看见月儿很红,大,好像从人天上掉到地上。
那么大的东西掉下来,地上不会破坏掉?”这个句子体现了祥子对于世界的困惑和质疑,展现了他天真的一面。
通过对于月亮的描述,老舍巧妙地揭示了祥子的乡村出身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同时也预示了祥子前进的道路充满了未知和困难。
3. “这事说来是真有些可笑。
他曾是个有舌有牙的人,现在站在人家面前连哼一声都不敢。
”这句话出现在祥子第一次碰壁时,表达了他在社会上的无助和被辜负的感受。
通过对比祥子过去和现在的形象,老舍生动地描绘了他经历的转变,展示了现实社会对于个体力量的压制。
4. “他吃得一碗饭,感到心里暖洋洋的,贪婪得像个孩子。
”这句话突出了祥子内心渴望温暖和关怀的一面。
在残酷的生活环境中,祥子渴望找到关爱和温暖,他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句话中得到了生动的表达。
5. “生活像面镜子,凝照出你的样子,无情地给人照上一张巴掌。
”这句话在小说中多次出现,成为小说的经典之一。
通过对生活的比喻,老舍巧妙地揭示了现实社会的残酷和无情,并通过这个比喻使读者对于社会的思考和反思更加深刻。
结论通过分析《骆驼祥子》第二章中的好句,我们可以看到老舍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入思考和揭示。
这些经典的句子深入人心,生动地展示了祥子的个性特点和环境对于他的影响。
骆驼祥子第二章读后感200字左右
骆驼祥子第二章读后感200字左右
《骆驼祥子》第二章读后感
在《骆驼祥子》的第二章中,老舍先生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祥子初入城市的生活状态。
这一章节让我感受到了一个质朴、善良,却又在现实面前显得无力的祥子。
祥子初到城市,怀揣着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希望凭借自己的勤劳和努力,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
然而,现实却并非如他所愿。
在这一章节中,祥子遇到了许多城市里的“规矩”,这些“规矩”让他感到困惑,甚至让他吃了不少亏。
尽管如此,祥子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努力适应这个陌生的环境。
读完这一章,我对祥子这个角色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他在城市里的艰辛生活,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无奈与辛酸。
同时,我也为祥子的坚韧不拔所感动。
尽管生活给予他无尽的磨难,但他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总的来说,第二章让我对祥子这个角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为接下来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骆驼祥子第一章第二章读后感
骆驼祥子第一章第二章读后感
《骆驼祥子》第一章第二章读后感
《骆驼祥子》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其第一章第二章讲述了普通民众在改革开放以前的生活,给我产生了深刻的感受。
从第一章中,我了解到普通民众虽然处境艰苦,但他们拥有温暖的家庭,他们虽然穷困潦倒,但仍然有着不计较节俭的生活态度。
老舍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民众的情怀,让人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贫穷,但也暗含着对生活的热爱。
第二章中,我了解到老舍对普通民众的尊重,民众们的执著,对自己的理想的坚守,他们经常在梦想中寻找着他们的未来,即使充满艰难险阻,他们也从未放弃。
骆驼祥子这一角色,更是映射出了人们对未来的憧憬,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热血而又有温度的风景。
读完《骆驼祥子》第一章第二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老舍对当时社会普通民众深厚的感情,那种热情洋溢的气息,更是让人振奋不已。
老舍所讲述的社会现实,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改革开放以前,普通民众的艰难生活。
读后感——老舍
读后感——老舍读后感——老舍正文:第一章:导言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以其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观察和犀利的刻画而闻名。
他的作品不仅描绘了上世纪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矛盾,也反映了个人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的挣扎和奋斗。
本文将对老舍的作品进行细致的阐述和分析。
第二章:老舍的生平本章将介绍老舍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早年成长背景和学习经历,以及他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和影响。
通过了解老舍的背景,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第三章:老舍的代表作品本章将重点介绍老舍的代表作品,包括《茶馆》、《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等。
对于每部作品,将对其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其与社会背景的关系以及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思考。
第四章:老舍的文笔特点老舍在文学创作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章将对老舍的文笔进行分析,包括他的语言运用、叙事方式和创作技巧等。
通过对这些特点的研究,读者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老舍的作品。
第五章:老舍的思想主题老舍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展示社会的真实状况,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传递一种思想主题。
本章将深入探讨老舍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主题,包括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对人性的探索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等。
第六章:老舍的影响与价值本章将分析老舍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对后世的启示和价值。
老舍作为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一段历史,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探讨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因此具有广泛的艺术和人文价值。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老舍的主要作品列表和相关研究文献。
法律名词及注释:1·著作权:指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权利。
2·版权法:是规范著作权的专门法律,保护著作权人的创作成果不被侵犯和滥用。
3·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在科学、技术、艺术等方面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权利。
4·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等文学创作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西方思想启蒙运动继承文艺复兴运动
的任务,是用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自然 神论和无神论对抗宗教偶像,用天赋人权 对抗君主和贵族特权,把人的解放运动推 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要保护的就是平 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
• 从文艺复兴运动到思想启蒙运动的 全过程是:
从人的自由和解放入手,把在蒙昧主 义与专制主义束缚下丧失了生命力的人还 原为富有生命力和自由意志的人,然后以 理性建立一种社会秩序,以保障自由、平 等和人权不被侵害。
• 梁启超:“新民”运动 • 中国的灾难并非因为礼崩乐坏或对传统权 威的背叛,而是恰恰由于中国人对于传统 权威的迷信,在于失掉了人格的独立和思 想的自由。 • ‚新民‛只是手段,强国才是目的。梁启 超的新民思想是从国家本位出发的,而不 是从个人本位出发的。
• 启蒙的根本标志在于:以人自身为 目的。
• 它以人的解放与权利的保障为出发点。
‚启蒙就是人从他自己造成的未成年状态中走
出。‛
——康德《回答一个问题:什
么是启蒙?》
• 欧洲启蒙运动的根本精神是人的解放和人权
的确认。
•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思潮以人为旗
帜,反对一切扼杀人的力量,肯定人的自
然本性和世俗生活,强调人的中心地位和
•
歌词、鼓词、相声、河南坠子、新三字经、 唱本、通俗小说、西洋景画词以及评剧、京剧等 戏曲曲艺等,他都尝试过,并在实践中引起热烈 反响。 • 他创作的通俗文艺有很多,其中不少散佚, 有一部分结集出版,比如《三四一》中收录了他 的三篇鼓词,四出京剧,一篇通俗小说。通看保 留下来的作品,仅相声、鼓词就有《骂汪精卫》、 《卢沟晓月》、《新拴娃娃》、《啼笑因缘》、 《台儿庄战役》、《欧战风云》、《卢沟桥战 役》、《樱花会议》、《中秋月饼》、《八面玲 珑》等数十段之多。
第二节 老舍的文艺观
• 文艺观就是对文学的看法、见解。
• 老舍在书斋生活时期、抗战时期、新中国 时期明显呈现了三种相对稳定的文艺观, 即早期自由主义的文艺观、为抗战宣传服 务的文艺观和为新中国而创作的文艺观。
一、自由主义的文艺观 • 从英伦归来,在山东大学任教席期间,老舍 系统的文艺观初步形成。构筑了将无功利的 艺术奉为最高宗旨的文艺观 :提出以感情、 美、想象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本质论 。 • 首先,批评了中国古代文说中对文学本体认 识的不足。 • 其次,参照西方的思想体系建立文学自由主 义的理论,提出文学特质说。 • 再次,辨证地看待文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大众在精神上的距离是必然的。
• 启蒙最大的难题:
• 化大众与大众化的怪圈。
• 当权者要求:‚知识分子必须放弃启 蒙立场,努力获得大众意识,做大众 的‘留声机器’‛。
• 因此,启蒙的呐喊常常威胁着专制
与残暴的最后领地。 • 加之,大众也不喜欢启蒙。
• 启蒙陷入了一种困境:若要化大众,必 须大众化;但是,一旦大众化,就往往 不再能够化大众。 • 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中国的启蒙运 动的确是一次民族的精神换血运动。换 血往往遇到抵抗与排斥,成功并非容易 事。
首先,老舍启蒙观的形成与作者所处的时代 语境密切相关。 • 底层平民的出身和战乱带来的丧父之痛, 让老舍深切体会到底层市民生活的艰辛和 战争的祸害。这种苦难和祸害是由民众自 身不觉悟的文化心理特性和国家腐朽的政 治制度所造成的,要改变恶劣的生存现状 必须对民众进行启蒙,民众觉醒了,整个 国家的面貌才会发生实质性的转变。老舍 启蒙观形成的现实生活情感奠基正源于此。
四、老舍启蒙观的局限性
• ①老舍始终立足于社会文化的层面上展开 文化启蒙,注定了它只能是以间接的、温 和的方式来回应启蒙主题,而无法大刀阔 斧的对文化积弊造成的社会问题进行实质 性的更改,导致启蒙最终的悲剧结局。
• ②老舍平民式的启蒙姿态与启蒙者精英阶 层立场的混合,会导致启蒙者身份的错位 和启蒙话语的驳杂紊乱。它丰富了启蒙者 的思想内涵,但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文 学话语启蒙的效果。
老舍先生相声作品《中秋月饼》
• 《中秋月饼》是老舍于1938年在重庆编写 的。1939年春天,应著名导演应云卫邀请, 在重庆电影制片厂的联欢晚会上,老舍亲 自登台与相声艺人欧少久表演了这段相声, 受到与会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 甲: 月亮出来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高 楼饮美酒,几家飘流在街头。 • 乙 :噢,您这是朗诵? • 甲: 不,我这是控诉! • 乙 :您控诉谁呀? • 甲 :我控诉你! • 乙: 啊?我又没得罪您,您控诉我干嘛呀? • 甲: 那……你说我控诉谁? • 乙 :那个……我哪儿知道啊。 • 甲 :我要控诉社会! • 乙: 那请您给我解释一下,您刚才念的那四句诗, 是什么意思?
鲁迅的批评、茅盾的质疑之因:
• ①与鲁迅自足于对乡土农民、旧派文
人、封建地主官僚身上国民劣根性的 无情揭露和尖锐批判来参与文学启蒙 的主题建构不同,老舍主要立足于市 民文化层面来彰显他的启蒙主义倾向, 老舍的启蒙观是一种平民式的人道主 义思想。
• ②老舍以深情的笔触展现了底层市民的 不幸遭遇,将批判的矛头直指黑暗的社 会环境,但作者对如何改变底层市民悲 惨的处境、改良社会的文化风气并未给 出具体的良略,而是寄希望于市民文化 和国民性的更改,以国民新人格的塑造 来促进民族国家的更新和发展,这就导 致了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的设想陷入臆 想的虚幻境地中。
中国现代启蒙运动的高潮―― 五四新文化运动。
•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看到了生为中国 人的悲哀:
• 缺乏人格独立的合法性 • 缺乏个人权利的合法性 • 缺乏自由发展的合法性
中国现代启蒙运动的浮沉
• 严复:强国需要标本并治,进行经济、 政治、文化的全面变革。 • ‚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 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严复)
• • • • • • • • • • • • •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乙 :那来两块? 甲: (摇头状)多! 乙 :一块? 甲: 多! 乙 :半块? 甲:合多! 乙 :半块月饼还多呀? 甲 :不,我说差得多! 乙 :那你要吃多少? 甲 :凡是月饼,我全吃。 乙: 啊?你吃得下吗? 甲 :吃不下,我也要吃,我要把它全部消灭光。 乙 :您这是什么意思? 甲 :我问你,你让我吃月饼为的什么? 乙: 我是让您暂且消消气。
实现的恰是从西方拿来的现代价值。
• 五四启蒙运动的目标: 人的自由、尊严和权利。
• 以《新青年》为核心的新潮报刊讨论 了一系列问题:孔教问题、伦理问题、 女子解放问题、贞操问题、婚姻问题、 教育改良、文学改革、语言改革…… 这些问题的出发点和目标指向都是人。
启蒙难以弥补的鸿沟
• 启蒙要对传统的一切提出质疑,努力摆 脱对这一切的依赖和迷信,而且要反省 自身‚未成年‛的弱点。知识分子与
其次, “五四”给“我”创造了当作家的 条件。 • 老舍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五四”运动,但 他的启蒙观的形成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是分不开的。老舍曾说,“假若没有‘五 四’运动,我很可能终身作为这样的一个 人: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 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 我绝对不会忽然想起去搞文艺……没有 ‘五四’,我不可能变成个作家。”
• 甲 :自从‚九· 一八‛东北沦陷以来,由于别有 用心的‚大人‛,不御敌,不抗日,造成日本军 国主义者,疯狂侵华。祖国河山,日有所失。凡 是日寇所到之处,无不烧、杀、抢、掳,奸淫践 踏……致使千万同胞死于非命,毁家荡产,携老 扶幼,颠沛流离,飘落街头,真是惨不忍睹啊! • 乙: 您这四句诗,字虽不多,但含意深刻。我 也深受感动。今天是中秋节,一会儿我请您吃月 饼,暂且消消气。 • 甲: 您请我吃多少月饼? • 乙: 一斤够吗?四块儿? • 甲 :四块月饼,嗯,(摇头状)多!
胡适和鲁迅提供的启示:
形式尽可能通俗,使大众易 于接受;精神立场和价值观念 却不应妥协。
老舍在抗战时期也提出了‚旧 瓶装新酒‛的艺术观念。
二、老舍的启蒙观的形成过程
• 生活环境,人生阅历会对作家思想的形 成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到作家的文 学创作。老舍的启蒙观是时代语境、成 长经历、西方游学经历三者共同影响的 结果。
第二章 老舍的思想文化观
学习重点:理解老舍的启蒙观、文艺观、 宗教观、伦理观
学习难点:理解老舍的启蒙观、伦理观
第一节 老舍的启蒙观
• 一、何谓“启蒙”? • “启蒙”既是一个外来的概念,又是中 国固有的词汇。 • 英文 ‚启蒙‛(enlightenment)意味 着使人通过开导而摆脱无知、偏见与迷 信。 • 在中国,‚启蒙‛ 固有含义的要点是 ‚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 识‛。
理解老舍的“文学特质说”
• • • • • 第一,重感情特质,轻理智因素。 第二,重美的价值,轻道德标准。 ‚美的价值是比道德的价值更久远的‛。 第三,重视想象在文学表达中的作用。 ‚文学作品不但在结构上事实上要有想象, 它的一切都需要想象。‛
二、为抗战服务的文艺观
• 抗战爆发,将民族国家利益视为至高无 上的老舍提出以文艺为武器,采用更易在大 众中传播的“通俗文艺”形式来进行抗战宣 传的功利主义文艺观。 •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 周扬:应当大量制作形式短小、内容通俗、 富于煽动性的小册子,并特别主张利用小调、 大鼓、皮簧、评书、演义等旧形式,面向民 众,促进抗战的宣传。
再次,国外游学经历则是它形成的外在因素 • 西方的游学经历使老舍较为深切认识到外 国的文化和国民的心理特点,为他评判国 内的市民文化和市民的心理特点提供了一 种参照的尺度,这对他文化启蒙的形成也 提供了异域的文化资源。
三、老舍启蒙观的内涵与特征
• 老舍是文化型作家,也是一位温和的人道 主义者,因而他的启蒙观带有文化改良主 义的特点。 • 首先,老舍的启蒙观着重从文化反思的层 面对普通市民的生存境遇和文化心理进行 揭露和审视。 • 其次,老舍的启蒙观是在中西文化的参照 视野中建构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