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实验

合集下载

儿童守恒实验(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守恒实验(儿童发展心理学)

实验报告学科名称:儿童发展心理学实验名称:守恒实验研究主题:4至6岁儿童守恒实验所反映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0岁~2.3岁)——儿童思维的萌芽2)前运算思维阶段(2.3岁~7.8岁)——表象或形象思维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8岁~11、12岁)——初步的逻辑思维4)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1、12岁~14、15岁)—抽象逻辑思维②皮亚杰提出儿童的守恒概念出现于认知发展的第三阶段,即具体运算思维阶段(6、7岁~11、12岁)追踪研究的结果表明,儿童获得不同守恒形式的年龄是不一样的,最早掌握的是数量守恒(6、7岁),接着是物质守恒和长度守恒(7、8岁),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9、10岁),最后是体积守恒(12岁)。

③通过对守恒实验的研究,对4~6岁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通过实验来验证皮亚杰数概念发展阶段理论。

(一)研究内容对4~6岁儿童分别进行了数量、长度、面积和体积守恒的实验来研究4~6岁儿童的守恒概念反映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二)研究对象(三):观察法、实验法、访察法(四)研究的工具与材料:1.数量守恒用的工具:硬币2.长度守恒用的材料:毛线3.体积守恒用的工具及材料:一个细长的杯子、一个粗矮的杯子、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和若干水。

4.面积守恒用的材料:四个相同的三角形纸板5.(五)研究过程描述【小班】(4岁儿童)实验一:数量守恒1)研究工具:12个1角硬币2)任务设计和试验程序:在空桌面上将硬币分成两排均匀摆放,每排6个,一一对应,长度相同。

主试用手指分别指着两个横排的硬币问被试:“这两排硬币是不是一样多?”然后将其中一排拉大间距,问被试:“现在这两排硬币是不是一样多?”最后记录下来答案。

实验二:长度守恒1)研究工具:两根长度相同的毛线2)任务设计和实验程序:将两根毛线伸直并排放在桌面上,问被试:“两根毛线是不是一样长?”然后将其中一根毛线稍微弯曲一下,问被试:“两根毛线是不是一样长?”记录下来答案。

二十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二十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0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

囚犯和看守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过了预设的界限,通向危险和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形。

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评价为显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而许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创伤,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实验。

最后,津巴多因为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受到警告,提前终止了整个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经常被拿来与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比较,米尔格拉姆实验是于1961年在耶鲁大学,由津巴多中学时代的好友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的。

津巴多作为监狱长。

死亡实验是一套故事基于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的电影。

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斯坦福大学(Stanford)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他的同事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办公大楼地下室里建立了一个“监狱”,他们以每天15美元的价格雇用了24名学生来参加实验。

这些学生情感稳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普通人格测验中,得分属正常水平。

实验者对这些学生随意地进行了角色分配,一部分人为“看守”,另一部分人为“罪犯”,并制定了一些基本规则。

然后,实验者就躲在幕后,看事情会怎样发展。

两个礼拜的模拟实验刚刚开始时,被分配做“看守”的学生与被分配做“罪犯”的学生之间,没有多大差别。

而且,做“看守”的人也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如何做监狱看守员。

实验者只告诉他们“维持监狱法律和秩序”,不要把“罪犯”的胡言乱语(如“罪犯”说,禁止使用暴力)当回事。

为了更真实地模拟监狱生活,“罪犯”可以像真正的监狱中的罪犯一样,接受亲戚和朋友的探视。

但模拟看守8小时换一次班,而模拟罪犯除了出来吃饭、锻炼、去厕所、办些必要的其他事情之外,要日日夜夜地呆在他们的牢房里。

华生的发展心理学实验

华生的发展心理学实验

华生的发展心理学实验
华生指心理学家约翰·B·华生(John B.Watson)。

约翰·B·华生是20世纪初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以其在婴儿发展和条件反射方面的研究而闻名。

其中,他进行的最著名的实验之一是小阿尔伯特实验(Little Albert Experiment),这个实验于1920年代初进行。

该实验旨在探讨恐惧是如何通过条件反射形成的。

在实验中,华生和他的同事在一个名为小阿尔伯特的婴儿面前展示了一只白色的大鼠、一只白色的兔子、一只白色的狗以及其他一些物体。

起初,小阿尔伯特对这些刺激物并不感到害怕。

然后,在他看到这些刺激物的同时,研究人员会制造出很大的声音,以制造恐惧感。

结果,小阿尔伯特逐渐对那些刺激物表现出强烈的恐惧反应,甚至对于与这些刺激物相伴的任何类似的物体也产生了恐惧。

这个实验被认为是伦理上有争议的实验,因为它在伦理标准方面存在问题,特别是在今天的实验伦理中。

这个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机制,但在过程中对婴儿进行了精神刺激,可能对小阿尔伯特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这个实验通常被用来讨论伦理审查和研究参与者权益的问题。

发展心理学1007.pdf

发展心理学1007.pdf
Plan-- Attention --Simultaneous --Successive Processing Model):
“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 的三级认知功 能系统中所包含的四种认知过程的缩写。
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是功能平行的两个认知 过程。它们构成一个系统。
注意系统又称注意—唤醒系统。三个功能系统是 分层级的。
儿童心理发展: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青春期
心理结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人格本我;自我和超我
4、相互作用理论:皮亚杰
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平衡化
5、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特点: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不可逆性; 不平衡性;个别差异;发展的关键期
④形式运算阶段(11,12~15,16岁):能够提出和检 验假没,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 象性
几个发展心理学理论的经典实验:
观点采择:儿童能采取别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 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包括考虑别人的态度、觉察别 ---研究婴儿自我意识产生 主试在婴儿(9-24个月)毫无觉察的情况下,在他
注意系统是基础,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系统 处于中间层次,计划系统为最高层次。
三个系统的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能活动的运行。
戴斯认为有效的加工是按照特定任务的需求通过 整合知识与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 工过程来完成的。
智力的发展:
1、一般趋势:一般是先快后慢,到了一定年龄则 停止增长,随着人的衰老,智力开始下降 2、智商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3、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
智力测验:
1、比奈---西蒙量表(第一个量表 )
2、斯坦福---比奈量表:

皮亚杰发展心理学实验

皮亚杰发展心理学实验

皮亚杰发展心理学实验
皮亚杰是一位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他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儿
童的认知发展和心理过程。

其中,他最著名的实验之一是关于儿童
认知发展阶段的“山脊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皮亚杰观察了儿童
在不同年龄阶段对于三维物体的理解。

他发现,儿童在认知发展的
早期阶段会出现“山脊错误”,即他们会错误地认为当一个物体从
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时,它会改变自己的本质。

这个实验成
果对于我们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特点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除此之外,皮亚杰还进行了很多其他实验,比如关于儿童的道德发展、社会认知和数学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这些实验为我们揭示了儿
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对于教育实践和儿童心理健康方面有着
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皮亚杰的实验为发展心理学领域做出了重
要贡献,对于我们理解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过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实验设计

发展心理学——实验设计

一、守恒试验(一)、目的要求了解大、中、小班不同年龄儿童理解物理现象的可逆关系的思维特点。

(二)、对象和材料对象:大、中、小三班儿童各若干名。

材料:铅笔两支、同样大的玻璃杯两个、比这两个玻璃杯细而高和粗而矮的玻璃容器各一个、有色液体若干、立方体积木十六块。

(三)、方法与步骤主试者分别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个别试验(至少完成3个)。

1、长度守恒试验两支等长的笔(或者绳子),先平行并齐的放着,让儿童确认是等长的,然后将两支铅笔错开(见下页图)。

上下两支铅笔向不同方向各错开一次,让儿童比较他们是否一样长,并要求说明理由。

结果2、液体守恒试验将有色液体分别注入两个同样大小的杯(或瓶)内,当儿童认为一样多后,再将其中一杯液体小心得倒入另一个高而细的容器内,然后让儿童比较他们是否一样多,并说明理由。

然后将液体倒回原杯内,再用短而粗的容器同样重复一遍,将结果填入下表:3、体积守恒试验(可以换成面积守恒或者其他)将十六块小方积木分成二堆,每堆八块,叠成两层,上下各四块(2*2*2),让儿童看清楚这两座“房子”是一样大的。

然后将一堆叠成底二块,高四块(2*1*4),要儿童对改变后的两堆积木进行比较,问儿童:“这两座房子还是不是一样大?为什么?”结果分析如下表:4、数量守恒在大3班我使用雪花片为小朋友们做实验。

先向儿童呈现两排一模一样的雪花片,先让儿童数一下两排的雪花片是不是一样多,在小朋友确定数量一样多之后。

将其中一排雪花片间的距离分别拉开(第一次)和压缩(第二次)(如图),再问儿童:两排雪花片还是不是一样多?不一样多?“B行多”(不守恒);“一样多”(守恒)。

A ●●●●● A ●●●●●B ●●●●● B ●●●●●(四)、结果分析1、分析幼儿守恒实验中的表现及测查结果。

2、由以上试验能否看出学前儿童对可逆关系理解的特点?和皮亚杰的实验结果比较有什么异同。

二、儿童的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的实验(一)目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不同年龄幼儿在不同情境下(游戏或在一般情况下)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的发展情况;了解幼儿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发展变化的特点。

实验心理学发展历史简述

实验心理学发展历史简述

实验心理学发展历史简述实验心理学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不过实验心理学往往不包括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实验。

近年来,实验心理学的发展表明,它与专门研究某一方面的心理学,如学习心理学等略有不同,它更多地是研究心理学的一种方法学。

19世纪以前,心理学的问题多半是在哲学领域内讨论的,所用的是思辨和经验概括的方法。

当时流传着一种信念,认为实验的方法对研究心理现象是不适用的。

文艺复兴以后,在欧洲出现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潮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孕育着19世纪末叶实验心理学的诞生。

前者如由洛克开创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哈特利的联想主义和拉美特利等人的机械唯物主义等;后者如生理学上关于神经传导的研究、脑功能定位的争论和神经特殊能量学说的建立,生物学上的进化论,化学中的原子论,以及大学里各种实验室的设立等。

虽然1834年韦伯作了关于两点阈和重量差别阈限的测定,1860年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纲要》中提出了心理学独特的研究方法——心理物理法,1875年詹姆斯在美国哈佛大学建立了为演示用的心理学实验室,但由于冯特对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作了组织和提倡的工作,所以人们仍把1879年他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研究心理学实验室,作为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并把冯特称为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

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认为心理学应研究人的直接经验,心理学要寻求的是如何把意识分解为最简单、最基本的元素。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的心理实验就是在控制条件下用内省法,凭直接经验把意识内容分析成心理元素。

他们主张一个人只有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充当被试。

被试所要描述的是由刺激引起的意识状态而不是刺激本身,否则就是犯了“刺激错误”。

他们认为一切感觉都具有下列基本特性:品质、强度、广延性、持续性和清晰性。

为了保证经验清晰和报告准确,必须进行实验,因为实验不仅是在控制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是可以重复的。

实验重复的次数越多,经验就越清晰,对经验的描述也就越准确。

发展心理学经典实验复制——守恒实验报告

发展心理学经典实验复制——守恒实验报告

发展⼼理学经典实验复制——守恒实验报告再探守恒实验摘要本实验重复检验⽪亚杰的守恒实验,从湛江市⼨⾦中⼼幼⼉园和湛江市第⼗六⼩学⼆年级随机抽取115名3——10岁的⼩朋友作为被试,采⽤卡⽅检验测查⼉童守恒能⼒的发展情况,了解前运算阶段⼉童的思维特征。

结果表明:1.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童⽐幼⼉园⼉童获得的守恒能⼒多;2. ⼉童理解守恒概念的能⼒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3.性别与各守恒能⼒具有显著差异,男孩在糖果守恒和重量守恒上有优势;4.数量守恒,糖果守恒易习得,⽽长度守恒、液体守恒、重量守恒存在不同差异。

关键词⼉童;前运算阶段;守恒实验1引⾔守恒(conservation)是指即使在物体外观改变的情况下,它特定的⾃然特征数量、质量、长度、重量、⾯积、容积或体积等仍保持相等。

守恒实验是著名⼼理学家⽪亚杰创设的,主要⽤来考察前运算阶段⼉童(2-7岁)的思维特征,其中最著名的是液体守恒实验。

他当着⼉童的⾯,向两个⼤⼩完全相同的杯A和B中注⼊相同⾼度的⽔,并问⼉童两个杯⼦中的⽔是否⼀样多,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由实验者或⼉童将A杯的⽔倒⼊另⼀个较矮且粗的杯⼦C中,问⼉童:A杯和C杯中的⽔是否⼀样多?回答⼀样多的才是掌握了守恒观念。

⽪亚杰发现,处于前运算阶段的⼉童往往⽤直觉⽽不是逻辑的解决⽅法,因⽚⾯性和缺乏可逆性⽽⽆法达到守恒,只是感觉范围内的推理,以⾃我为中⼼的思维。

⽽具体运算阶段(7-11或12岁)的⼉童建⽴了“守恒”的能⼒,思维“可逆性”发展,限制在具体事物上的思维,和对数字理解。

由此看来,守恒观念的发展和掌握是⼉童从前运算阶段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的⼀个重要指标。

根据守恒实验,⽪亚杰界定了各守恒观念形成的时间和顺序:数的守恒(6.5-7岁);质量守恒(7岁以后);距离和长度守恒(7.5-11岁);⾯积守恒(7.5岁);体积守恒(7-11,12岁)。

这些年龄都接近于或者为⽪亚杰定义的具体运算阶段。

⽪亚杰创⽴了认知发展这个领域,引进了它最重要的⼀些概念,确定了它所研究的绝⼤部分领域的研究⽅向,并且给予我们⼀些使这个领域别具特⾊的最有⽤的理论。

实验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实验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实验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实验心理学的产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心理学脱胎于两个母体:哲学与自然科学。

实验心理学当然也受到了这两方面的影响。

19世纪以前,心理学思想散见于哲学领域内,这个时候对于心理学问题的讨论大多使用思辨和经验概括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文艺复兴以后在欧洲出现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潮,如洛克开创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哈特利的联想主义等,对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有很大的影响。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是实验心理学的预备阶段,此时生理学、心理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实验心理学。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费希纳开创性的提出量化研究。

费希纳于1801年出生于德国,1817年在莱比锡大学学医,1822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24年被聘为莱比锡大学物理学教授,在此期间开始从事感觉研究。

1860年他出版了两卷本《心理物理学纲要》。

费希纳对心理学的贡献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⑴费希纳定律。

公式为:S=K㏒RS为感觉到的刺激强度;R为实际刺激强度;K 为常数;㏒取对数;费希纳定律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第一,这一定律证明了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存在着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是可以进行简单的数学表达;第二,费希纳定律还表明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存在着差异,刺激强度增加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的相对于已有的感觉强度。

⑵心理物理学实验方法。

他提出了3种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最小可觉差、正误法和均差法。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研究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冯特因此被称为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

冯特于1832年8月16日出生于德国;在海德堡大学任教45年,并在此从事生理学研究,这是他实验心理学概念的开始。

在《对感官知觉学说的贡献》一书中,冯特第一次提出“实验心理学”。

他所开创的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本质就是实验心理学。

他的贡献有:⑴冯特倡导用心理现实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⑵提出必须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⑶培养了一大批学生,遍散心理学的国际性发展的种子。

8个经典心理学实验

8个经典心理学实验

1霍桑实验: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学教授.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总称。

1924年11月,霍桑工厂内的研究者在本厂的继电器车间开展了厂房照明条件与生产效率关系的实验研究。

研究者预先设想,在一定范围内,生产效率会随照明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实验结果表明,不论增加或减少照明强度都可以提高效率(有两个女工甚至在照明降低到与月光差不多时仍能维持生产的高效率)。

随后,研究者又试验不同的工资报酬、福利条件、工作与休息的时间比率等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也没有发现预期的效果。

1927年梅奥等人应邀参与这项工作。

从1927~1932年, 他们以"继电器装配组"和"云母片剥离组"女工为被试,通过改变或控制一系列福利条件重复了照明实验。

结果发现,在不同福利条件下,工人始终保持了高产量。

研究者从这一事实中意识到,工人参与试验的自豪感极大地激发了其工作热情,促使小组成员滋生出一种高昂的团体精神。

这说明职工的士气和群体内的社会心理气氛是影响生产效率的更有效的因素。

在此基础上,梅奥等在1928~1932年中,又对厂内2100名职工进行了采访,开展了一次涉及面很广的关于士气问题的研究。

起初,他们按事先设计的提纲提问,以了解职工对工作、工资、监督等方面的意见,但收效不大。

后来的访谈改由职工自由抒发意见。

由于采访过程既满足了职工的尊重需要,又为其提供了发泄不满情绪和提合理化建议的机会,结果职工士气高涨,产量大幅度上升。

为了探索群体内人际关系与生产效率之间的联系,研究者在1931~1932年间进行了对群体的观察研究。

结果发现,正式群体内存在着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内既有无形的压力和自然形成的默契,也有自然的领导人,它约束着每个成员的行为。

在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上,霍桑实验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并且提醒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的因素,这对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实验心理学个别差异与发展

实验心理学个别差异与发展
控制变量
在智力研究中,很难指出存在的控制变量。 学习会影响测验结果——文化公平。 但是,完全消除学习、语言的运用、动机、
文化知识等因素的影响是不可能的。
实验心理学
8
第十三章个别差异与发展
三、实验主题与研究范式
主题:测量信度 研究范式:
智力与发展的研究设计
测验信度 智力测量的稳定性 用作变量的年龄
实验心理学
1
第十三章个别差异与发展
一、个别差异的研究途径
在科学中,尤其是在心理学的个别差异 研究中,一个普遍受到关注的问题是, 哪些方法和理论能够更好地预测未来事 件?
从历史上来看,个别差异的研究始终伴 随着方法论方面的争论,即为了理解人 们之间的差异和预测他们的将来行为, 哪种方法是适宜的。
基本内容实验心理学欢迎下载可修改在科学中尤其是在心理学的个别差异研究中一个普遍受到关注的问题是哪些方法和理论能够更好地预测未来事从历史上来看个别差异的研究始终伴随着方法论方面的争论即为了理解人们之间的差异和预测他们的将来行为哪种方法是适宜的
个别差异与发展
个别差异的研究途径 个别差异研究中的变量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式 从问题到实验:基本内容
实验心理学
16
第十三章个别差异与发展
3、用作变量的年龄(3)
时间迟滞研究
测试年
1996 1997
1977 19 20

生 1978
18
19
年 1979 17 18
1980 16 17
1998 21 20 19 18
1999 22 21 20 19
实验心理学
横断研究
第十三章个别差异与发展
纵向研究
时间迟滞研究
19
实验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恒河猴实验

发展心理学恒河猴实验

恒河猴系列实验一、母爱剥夺猴子的爱 (又称代母养育实验)实验背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包拜研究了不同孤立情况(父母死亡、遗弃等)下儿童的心理状态,罗伯特也制作了纪录片来讲述早期关爱对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早期发展的重要,这些研究引起了哈洛的兴趣。

当时哈洛做了一系列实验:将刚出生的小猴子和猴妈妈及同类隔离开。

观察结果他发现小猴子对盖在笼子地板上的绒布产生了极大的依恋。

它们躺在上面,用自己的小爪子紧紧地抓着绒布,如果把绒布拿走的话,它们就会发脾气,这就像人类的婴儿喜欢破毯子和填充熊玩具。

而依恋一直被认为是对于获得营养物质的一种回报:我们爱我们的母亲是因为我们爱她们的奶水。

研究员克拉克·赫尔(Clark Hull)和肯尼斯·斯彭斯(Keneth Spence)也曾经说过,人类的依恋是基于需求减降论(drivereduction):饥饿是我们首先需要减降的需求,其次是饥渴和性。

从20世纪30年代直至50年代,需求减降论及其与爱的关系从来没有受到质疑。

但哈洛开始对此提出了质疑。

当他把奶瓶从小猴子的嘴边拿走的时候,猴宝宝只是吧唧吧唧嘴唇,或者用爪子擦去它们毛茸茸的下巴上滴落的奶水。

但当哈洛把毛巾拿走的时候,猴宝宝就开始尖叫,在笼子里滚来滚去。

哈洛对此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兴趣。

正如他的传记作者Deborah Blum写道的,了解内心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其打碎。

哈洛备受赞誉但充满残忍的职业生涯就此开始了,他因此还获得了一个“猴子先生(Monkey Man)”的外号。

不过1971年,在哈洛的第二任妻子因乳腺癌离世后,他也到明尼苏达州的梅约医学中心(Mayo Clinic)接受治疗。

在那里,他接受了一系列电击治疗,就像一只动物一样被皮带绑在桌子上。

回到麦迪逊之后,人们说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停止了对剥夺母爱的研究哈罗认为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外,它们一定还有一种要接触柔软物质的需求。

为验证这个理论,哈罗和其合作者决定制作用于实验的不同类型的母猴。

发展心理学的实验设计 →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验设计

发展心理学的实验设计 →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验设计

发展心理学的实验设计→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验设计简介本文档旨在介绍一个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验设计,以探索人际关系中的一些心理现象和机制。

本实验设计是基于发展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并旨在深入了解人际关系的心理过程。

以下是实验设计的详细描述。

研究问题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问题:- 面对不同类型的人际冲突,个体在情绪调节上有何不同反应?- 人际关系中的信任与合作是否相互促进?- 在人际关系中,认知偏差(如选择性感知)对交流和决策过程有何影响?实验设计1. 实验参与者选择选取一组适量的实验参与者,以保证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最好选择来自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背景的参与者,以尽可能包括多样性。

2. 实验组和对照组将实验参与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以进行对比研究。

实验组是进行特定实验操作的群体,而对照组是进行相同操作但没有引入特定实验变量的群体。

3. 实验过程a. 人际冲突情境通过模拟或创造真实的人际冲突情境,观察参与者在不同的人际冲突下的心理反应。

例如,可以设计一场模拟的合作任务,让参与者在任务中遇到冲突并观察其情绪和行为反应。

b. 信任与合作创建一系列的实验条件,测试不同信任水平下的合作倾向。

参与者可能面临不同的信任建立任务,如合作游戏或资源分配任务。

通过观察参与者的合作行为和决策,评估信任与合作之间的关系。

c. 认知偏差对交流和决策的影响设计一系列实验情境,操纵认知偏差的存在,并观察其对参与者的交流和决策过程的影响。

例如,可以通过给予一部分参与者有关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完整信息,而给另一部分参与者有关同一人的有限信息来操纵认知偏差。

4. 数据收集和分析收集实验过程中的数据,例如参与者的感知、情绪反应、合作行为等。

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回答研究问题。

5. 结果解读和讨论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解读实验研究的结果,并进行讨论。

讨论实验结果是否支持研究假设,以及对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启示。

结论通过使用发展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本实验设计旨在深入了解人际关系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和机制。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及研究点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及研究点

第一题:本领域的研究方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一般方法:1、行为观察法定义:在个体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研究者利用感觉器官,或借助于其它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进行考察,从而探究其心理与行为发展的规律,这种方法就称为行为观察法。

分类:自然观察和控制观察a自然观察:即在日常生活中对个体进行行为观察。

自然观察常用于研究儿童的发展而不是成人的发展。

这主要是因为婴儿和年幼儿童在自我报告方面还不具有一定的言语能力。

其优势是能够告诉我们儿童和成人在日常生活中到底在做什么。

其局限性表现在两点:①一些行为(如见义勇为发生的频率很低,用这种方法很难观察到;②很难确定观察到的行为发生的原因以及行为的发展趋势。

b控制观察(实验室观察:即研究者设定特定的条件来引发他们感兴趣的行为。

控制观察可以研究在自然情境中很少发生的行为。

由于所有被观察者都接受了相同的刺激,研究者比较不同个体对刺激的反应的差别时就有了更大的把握。

其问题在于,在设计好的特定情境中观察被试行为而得出的结论是否可以推广到自然情境下的行为。

2、自我报告法定义:指儿童用言语表达他们的内心活动。

采用该方法进行研究是研究者首先向儿童提出问题或具体的要求,由儿童说出他们对某个问题的认知信念和态度。

自我报告包括书面的自我报告和口头的自我报告。

书面的自我报告又包括日记、问卷等形式,口头的自我报告主要是访谈。

a日记法:主要是根据儿童所写的日记,搜集他们每天的活动情况和对某些问题的认知感受和态度,日记通常是儿童对个人经历的记录通常比较真实可信日记法通常只适合于那些能写日记的儿童,不适用于年龄太小的儿童。

b访谈法:又称谈话法,是研究者以口头形式提出问题,要求儿童回答,然后对儿童回答进行分析以了解儿童心理的研究方法。

其主要优点是能够了解儿童深层的心理活动,包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感受或态度,获得儿童真实的信息。

其主要缺点是:①费时、费力,效率较低;②不容易对访谈结果进行处理,对访谈者的要求较高;③被访谈者的回答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如访谈时间、访谈者的回应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恒河猴实验

发展心理学恒河猴实验

恒河猴系列实验一、母爱剥夺猴子的爱 (又称代母养育实验)实验背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包拜研究了不同孤立情况(父母死亡、遗弃等)下儿童的心理状态,罗伯特也制作了纪录片来讲述早期关爱对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早期发展的重要,这些研究引起了哈洛的兴趣。

当时哈洛做了一系列实验:将刚出生的小猴子和猴妈妈及同类隔离开。

观察结果他发现小猴子对盖在笼子地板上的绒布产生了极大的依恋。

它们躺在上面,用自己的小爪子紧紧地抓着绒布,如果把绒布拿走的话,它们就会发脾气,这就像人类的婴儿喜欢破毯子和填充熊玩具。

而依恋一直被认为是对于获得营养物质的一种回报:我们爱我们的母亲是因为我们爱她们的奶水。

研究员克拉克·赫尔(Clark Hull)和肯尼斯·斯彭斯(Keneth Spence)也曾经说过,人类的依恋是基于需求减降论(drivereduction):饥饿是我们首先需要减降的需求,其次是饥渴和性。

从20世纪30年代直至50年代,需求减降论及其与爱的关系从来没有受到质疑。

但哈洛开始对此提出了质疑。

当他把奶瓶从小猴子的嘴边拿走的时候,猴宝宝只是吧唧吧唧嘴唇,或者用爪子擦去它们毛茸茸的下巴上滴落的奶水。

但当哈洛把毛巾拿走的时候,猴宝宝就开始尖叫,在笼子里滚来滚去。

哈洛对此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兴趣。

正如他的传记作者Deborah Blum写道的,了解内心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其打碎。

哈洛备受赞誉但充满残忍的职业生涯就此开始了,他因此还获得了一个“猴子先生(Monkey Man)”的外号。

不过1971年,在哈洛的第二任妻子因乳腺癌离世后,他也到明尼苏达州的梅约医学中心(Mayo Clinic)接受治疗。

在那里,他接受了一系列电击治疗,就像一只动物一样被皮带绑在桌子上。

回到麦迪逊之后,人们说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停止了对剥夺母爱的研究哈罗认为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外,它们一定还有一种要接触柔软物质的需求。

为验证这个理论,哈罗和其合作者决定制作用于实验的不同类型的母猴。

儿童守恒实验(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守恒实验(儿童发展心理学)

实验报告学科名称:儿童发展心理学实验名称:守恒实验研究主题:4至6岁儿童守恒实验所反映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0岁~2.3岁)——儿童思维的萌芽2)前运算思维阶段(2.3岁~7.8岁)——表象或形象思维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8岁~11、12岁)——初步的逻辑思维4)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1、12岁~14、15岁)—抽象逻辑思维②皮亚杰提出儿童的守恒概念出现于认知发展的第三阶段,即具体运算思维阶段(6、7岁~11、12岁)追踪研究的结果表明,儿童获得不同守恒形式的年龄是不一样的,最早掌握的是数量守恒(6、7岁),接着是物质守恒和长度守恒(7、8岁),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9、10岁),最后是体积守恒(12岁)。

③通过对守恒实验的研究,对4~6岁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通过实验来验证皮亚杰数概念发展阶段理论。

(一)研究内容对4~6岁儿童分别进行了数量、长度、面积和体积守恒的实验来研究4~6岁儿童的守恒概念反映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二)研究对象(三):观察法、实验法、访察法(四)研究的工具与材料:1.数量守恒用的工具:硬币2.长度守恒用的材料:毛线3.体积守恒用的工具及材料:一个细长的杯子、一个粗矮的杯子、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和若干水。

4.面积守恒用的材料:四个相同的三角形纸板5.(五)研究过程描述【小班】(4岁儿童)实验一:数量守恒1)研究工具:12个1角硬币2)任务设计和试验程序:在空桌面上将硬币分成两排均匀摆放,每排6个,一一对应,长度相同。

主试用手指分别指着两个横排的硬币问被试:“这两排硬币是不是一样多?”然后将其中一排拉大间距,问被试:“现在这两排硬币是不是一样多?”最后记录下来答案。

实验二:长度守恒1)研究工具:两根长度相同的毛线2)任务设计和实验程序:将两根毛线伸直并排放在桌面上,问被试:“两根毛线是不是一样长?”然后将其中一根毛线稍微弯曲一下,问被试:“两根毛线是不是一样长?”记录下来答案。

学前儿童心理学--幼儿知觉发展实验

学前儿童心理学--幼儿知觉发展实验
将图片平放在被试前方,让被试观察、回答并计时。
实验二《触知觉测量》
指导语:小朋友,老师跟你玩个游戏,请你闭上眼睛,把手伸出来,老师放几样东西在你手上,你依次告诉我是什么东西,好吗?
让受试者闭目静坐,在其掌心先后放入钥匙、各类笔、橡皮、小纸盒、蜡烛、小汤匙等常见物品,让被试回答并计时。
利手与非利手分别测试,触摸时间均为5秒。
《学前儿童心理学》实验一
实验名称
幼儿知觉发展实验
实验对象
1.对象:幼儿园大中班幼儿
2.取样:随机取样
实验目的
1.学习运用自然实验法对幼儿进行实验
2.通过实验了解幼儿知觉发展的情况
实验内容
实验一:《找出合适的图形》
实验二:《触知觉测量》
实验三:《听知觉测量》
实验四:《细听知觉测量》(选做)
实验方法
由于被试年龄较小,又要记录每个人答题时间和结果,所以,此实验采用小组合作、个别测量的方法。
实验三《听知觉测量》
指导语:小朋友,请你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老师敲击的是什么东西,然后转过头,睁开眼睛,告诉老师或者用小手指出来。
将实验准备的物品给被试看,并逐个辨认。
让受试者闭目静坐,排除一切无关声源干扰,然后在其头部后方正中30厘米处,用指甲轻轻敲击金属盒(小糖盒)、木片、塑料盒、纸片、玻璃、陶瓷各5次,让被试回答并计时。
实验要求:4-5人为一个小组,每组实验5个幼儿,并记录实验结果,写成实验报告上交。
1.提前与主班老师沟通,安排实验地点及取样
2.实验前与被试简单沟通,尽量消除被试的不安情绪
3.小组成员积极配合,分工合作,分别计时、记录、做主实验者等
4.实验结束,小组成员讨论分工,撰写实验报告
具体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三岁前儿童动作发展的实验二、三岁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实验三、幼儿在游戏中心理发展的特点四、儿童观察发展的实验五、幼儿的受暗示性和模仿性的实验六、儿童的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的实验七、幼儿记忆广度的实验八、儿童的意义记忆、词的记忆的发展九、记忆恢复现象的实验十、用作品分析法了解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十一、三、四岁儿童数学概念发展的实验十二、幼儿掌握实物概念类型和特点的实验十三、沉浮试验十四、守恒试验十五、幼儿概括能力发展的实验十六、社会性同伴关系测量研究十七、幼儿的智力测验一、三岁前儿童动作发展的实验(一)目的要求通过观察儿童手的动作和行走动作的发展,了解三岁前儿童动作发展的特点。

(二)对象和材料对象:二、四、六、八、十个月、及一岁、二岁、三岁儿童(一岁以内的月龄以±3天计;1岁后的年龄按±1个月计)材料:大小粗细不同的物品几种:大小积木、娃娃、铅笔、细绳。

(三)步骤与方法1、在儿童面前呈现各种物品,让儿童拿取。

如儿童不会拿,可将物品放在他的手中。

放两个物体在儿童面前,让儿童拿取。

要求儿童将一个物体从一只手递到另一只手。

要儿童用笔模仿画直线和圆。

2、观察儿童从什么年龄开始抬头(俯卧抬头)、翻身,自行做起、爬行、扶着站、独立站、扶着走、独立走、跑和跳。

3、观察儿童在动作过程中感知、主义、思维等的发展特点。

(四)结果表一手的动作的发展注:表一中每项可按下列几种可能的情况填写。

物体接触手心:(1)抓握反射;(2)抓得不牢;(3)抓得牢玩具放在面前:(1)眼注视或高兴地笑,并无拿的企图;(2)注视,并企图拿取,但拿不到或偶然拿到;(3)注视并能随意拿取。

拿取大小物体:(1)一把抓;(2)五指分化,拇指与四指相对;(3)指尖拿取。

拿取两样物体:(1)只拿一个,不管第二个;(2)一只手拿一个,拿第二个时丢掉第一个;(3)两手同时拿,一手一个。

传递:(1)不能传递;(2)传递不灵活;(3)灵活传递。

画直线:(1)乱涂乱画不成直线;(2)画成一条直线但不直;(3)能较直地画成一条直线。

画圆:(1)乱涂乱画不成形;(2)画成不闭合的圆;(3)画成闭合的圆。

根据表一材料,要学生自己将手的动作发展顺序排列成表二。

表二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出现时打√)(五)分析讨论1、从实验结果能否看出动作发展的规律?2、手的动作与行走动作的发展有何关系?3、根据结果分析三岁前儿童感知、注意、思维等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动作发展的关系。

二、三岁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实验(一)目的要求通过不同方式引起三岁前儿童发音或说话,并观察他们对言语的反应,以了解三岁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

(二)对象和材料对象:二、六、九个月、及一岁、二岁、三岁儿童(一岁以内的月龄以±3天计;1岁后的年龄按±1个月计)材料:适合于三岁前儿童水平的画片一张,积木一盒。

(三)步骤与方法用个别测查的方法,测查内容岁年龄而异。

1、二个月到一岁(1)在婴儿面前摆弄玩具或成人对婴儿说话,逗婴儿发音(2)成人说出婴儿近旁他所熟悉的人或物的名称,让他寻找(如妈妈呢?灯呢?)或让婴儿做一个它所熟悉的动作(如拍手、再见)(九个月、一岁的婴儿)(3)成人发一些音或词,令婴儿模仿发音(九个月、一岁婴儿)。

(4)给婴儿指出它所熟悉的东西,看能否说出名称来(九个月、一岁)。

详细记录儿童的发音和反应(有条件可用录音机)。

2、一岁半到三岁(1)看图说话将图片给儿童看,问他:“这张图片好看吗?”“图片上有些什么?”“他们是怎么的?”“他们在干什么?”等。

如儿童不能回答,可作进一步启发,或教儿童模仿成人的回答。

记录儿童的回答。

(2)执行指示①令儿童用积木排队、搭房子(或汽车、桥等),打完后问他搭的是什么。

②拿一块积木给某人。

记录儿童对言语指示的反应(一般有四种情况,言语指示不起作用;按指示开始动作,担任意进行;按指示进行,但完成得不好;按指示进行,完成得好。

)(四)结果将各项测试的结果,按年龄整理。

(五)分析讨论分析三岁前不同年龄儿童在发音、词汇、句子掌握、言语模仿能力,对言语的理解和对言语指示的执行等方面的发展,看三岁前儿童的言语是怎样发展的,有何规律?三、幼儿在游戏中心理发展的特点(一)目的要求通过观察,了解不同年龄幼儿年龄创造性游戏(或主题游戏)的特点和游戏所反映的心理特点。

着重通过动作和言语观察游戏中幼儿想象、思维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发展的特点。

(六)对象和材料对象:幼儿园大班、小班儿童材料:构造积木、大动物园所需的动物模型等。

(七)步骤与方法在教师指示下,分别由小班和大班幼儿用构造积木搭汽车和动物园,玩乘公共汽车去动物园游览的游戏。

小班如不能集体进行则由每个孩子个别搭,搭完后自己玩。

大班则集体进行,先搭汽车和动物园,然后进行游戏。

游戏的顺序为排队乘公共汽车,下车进动物园参观各种动物,有讲解员介绍各种动物的名称和特点。

角色为汽车司机、售票员、交通警、老师、讲解员各一,小朋友多人。

观察内容:1、能否按要求搭,搭之前又无计划。

2、搭的过程中幼儿的关系如何,分工协作的怎样。

3、搭完后如何玩,单个的还是集体的,如何分配角色,持续多长时间。

4、能否按照各个角色的要求控制自己的行为。

5、在游戏中有哪些言语和动作的表现,两者关系如何,其中反映的想象、思维的特点如何。

(八)结果按上述要求记录观察内容并进行整理。

(九)分析讨论根据观察到的内容,着重分析讨论下列问题:1、幼儿游戏的特点及不同年龄幼儿游戏的差异。

2、幼儿的想象和思维有什么特点。

幼儿控制自己行为的水平发展四、儿童观察发展的实验(一)目的要求通过儿童对图画的观察,了解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儿童观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二)对象和材料对象:小、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学生。

材料:两幅相似而又不相同的图画,一幅画着早晨姐弟二人背着书包上学去的情景,另一幅画是傍晚,姐弟俩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情景。

(也可设计更复杂的画)(三)方法和步骤限定儿童在五分钟内仔细观察这两幅画,在观察前对儿童说明目的要求。

指导语:“小朋友,你仔细地观察这两幅画。

画的是什么事情?你怎么知道的,从什么地方开出来的?”“这两张画上有哪些地方相同,有哪些地方不同?”如果儿童说得不完善,可再提问:“仔细看看,还有没有其它东西?”记录儿童的回答。

观察特点分析表相同处:1、房子2、山3、河4、桥5、树6、儿童7、太阳相异处:1、太阳2、天空3、旗4、拖拉机5、稻田6、儿童(四)分析讨论1、儿童在观察图画中表现出哪些特点。

2、从儿童观察比较两幅画的异同中,能否看出哪个易,哪个难,为什么?五、幼儿的受暗示性和模仿性的实验(一)目的要求从幼儿的感知和记忆活动,看幼儿的受暗示性、模仿性和想象与现实不分的特点。

(二)对象和材料对象:幼儿园小、中、大班儿童材料:钓“鱼”(“鱼”实际上是“草鞋”)和踢“球”(“球”实际上是“帽子”)的图画各一幅。

(三)方法和步骤一)感知的受暗示性小、中、大班儿童小、中、大班幼儿各分成四组,每组发展水平相等,给每组幼儿分别呈现上述两幅画,各组采用下列四种提问方式中的一种。

1、你看看这画上的小朋友钓了一条大鱼(或在踢球)是吗?(图画和提问均有暗示)2、你看这幅画上的小朋友是不是在钓鱼(或踢球)?(图画和提问均有暗示,但提问的暗示略减弱)3、请你看看这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图画有暗示,提问无暗示)4、你看看这幅画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有没有什么地方画错了?(图画有暗示,提问企图消除图画的暗示)二)记忆的模仿性和想象与现实不分在假日后第一天上幼儿园时,分别在小、中、大班上对一些孩子提问:“昨天你到哪里去玩了没有?”“见到了些什么?”纪录幼儿回答的内容,提问幼儿的次序也要纪录。

然后询问家长,孩子在假日的活动情况,做好纪录。

(四)结果一)对比在四种不同情况下,不同年龄的幼儿对这两幅画的反映。

二)对比:1、幼儿的回答和家长的报告2、每个幼儿的回答和在他前面受到提问的一些幼儿的回答,看后面的幼儿的回答内容是否受前面幼儿回答内容的影响。

(五)分析讨论一)幼儿的受暗示性和模仿性的特点如何?为什么有这些特点?二)幼儿想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试述之三)根据这些特点在幼儿教育中应注意什么?六、儿童的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的实验(一)目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不同年龄幼儿在不同情境下(游戏或在一般情况下)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的发展情况;了解小班幼儿到小学五年级学生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发展变化的特点。

(二)对象和材料对象:幼儿园小、中、大班儿童和小学一、三、五年级学生。

材料:1、八样实物:洋娃娃、手枪、小车、积木、香蕉(蜡制)、苹果(蜡制)、玩具熊和猴。

2、八个数:73、12、45、21、34、57、68、92,其中12和21是个位、十位互换,68和34是倍数。

(三)方法和步骤一)将小、中、大班儿童分别分成水平相等的三组,各做下列一项内容。

1、一般情境下的无意识记:随机向儿童呈现八种实物,将最后一件实物拿走后立即就问儿童:“你看到了哪些东西?”纪录儿童的回答。

2、游戏情境下的无意记忆:儿童玩到商店买东西的游戏,售货员随机取出上述八样物体给幼儿看,当幼儿看完售货员将最后一件拿走后,问幼儿你要买哪样东西?带儿童回答后再问幼儿:“刚才售货员阿姨给你看了哪些东西?”纪录幼儿的回答。

3、有意记忆:开始告诉儿童:“小朋友现在请你看几样东西,你要想法记住她,看完后就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其余同一。

二)将小、中、大班幼儿和一、三、五年级小学生各分成水平相等的两组,一组进行无意记忆,另一组进行有意记忆。

一次念给被试者8个数字呈现后即问幼儿:“你刚才听到哪些数字?”幼儿回答后再问他你是怎么样记住它们的,你有没有用什么方法帮助你记忆?”纪录儿童的回答。

(四)结果表一在不同情境下幼儿园对实物的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表二儿童对数字的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的发展(五)分析讨论1、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发展的规律是什么?2、在幼儿期无意记忆是否优于有意记忆?不同情境对幼儿的记忆有何影响?七、幼儿记忆广度的实验(一)目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不同年龄幼儿的记忆广度的情况。

(二)对象和材料对象: 三至六岁的幼儿,以间隔一岁为一年龄组。

材料:数字卡片: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五位数、刘伟恕、七位数、八位数、九位数的数字卡片个三张,卡片上的数字随机选取。

图片:六类十二张卡片,卡片上分别画有大象、猴子、橘子、香蕉、床、凳子、公鸡、牙孜、铅笔、书包、汽车、飞机。

(三)方法步骤1、数字跟读(数字记忆广度实验)注试按每秒1位数的速度跟读表中的数字,随后让幼儿立即复述。

记录幼儿正确复述的最多位数。

2、图片回忆(图片记忆广度实验)随机逐一呈现画有12种物品的图片。

让幼儿看1分钟,再将图片盖住,主试说:“请你告诉我图片上画了些什么?”纪录幼儿回忆图片的数量和名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