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_产城融合_为导向_促进新时期的产业社区发展_以西宁市为例
产城融合发展策略与实践研究——以盐城市经济技术园区为例
![产城融合发展策略与实践研究——以盐城市经济技术园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4a9fcca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3c.png)
产城融合发展策略与实践研究——以盐城市经济技术园区为例摘要:产城融合是应对产业功能转型、城市综合功能提升的必然要求,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园区城市化与城市产城一体化双向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城市发展由注重功能分区及产业结构转向更加关注融合发展、人的能动性和创新发展,因此产城融合是产业园区纵深发展的趋势规律。
本文以盐城市大市区产业园区在产城融合方面的战略创新与规划实践,以期对我国其他园区产城融合的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业园区产城融合近年来,盐城市大市区重点经济技术园区顺应产业和城镇化发展新趋势、新要求,结合区位特点,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提升载体建设水平,产城融合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对照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为此要加快推进盐城市大市区园区产城融合发展。
一、盐城市城市建设现状一是规划布局逐步优化。
结合大市区“三组团三中心”的空间布局,重点发展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盐城高新区、盐城环保科技产业园、亭湖经济开发区和盐南高新区。
各重点经济技术园区突出产业特色和区位特点,坚持规划引领,合理布局产业区域和功能服务区域。
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结合中韩(盐城)产业园区目标定位和发展实际,围绕“产城融合、南产北城,高档配套、高端产业”总体思路,逐步形成国际水准、产城融合、生态优先的发展格局。
盐城高新区按照“三生协调、三创融合、四化协同”发展思路,突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协同发展,布局形成“一环四轴四核四片”总体发展结构。
二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按照构建大交通体系的目标,园区在抓好区域间主干道建设的同时,加快完善园区内道路交通网络,每年实施一批重点道路工程,目前基本形成了对外互通、内部循环的“快速交通网”,与大市区实现了“无缝对接”。
同时,电力、消防、通信、燃气、环保及污水等其他配套也日趋完善,主要园区实现了“九通一平”。
三是功能配套加快推进。
政务服务大厦、研创大厦、翔宇商业综合体等一批综合性服务平台项目投入使用。
西宁市产业发展趋势
![西宁市产业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896c319d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ac.png)
西宁市产业发展趋势西宁市产业发展趋势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科技进步的不断加速,各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作为青海省的省会,西宁市一直以来都承担着重要的经济和产业发展使命。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西宁市的产业发展趋势,从而为西宁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二、宏观经济环境1.国内经济形势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GDP增速为6.1%,超过了预期的目标,这表明国内经济增长仍然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同时,国家对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这将为西宁市的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环境。
2.西宁市产业结构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的省会,具有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业、新能源、生态环保等优势。
其中,农牧业和旅游业一直是西宁市的支柱产业,但同时也存在着发展不均衡、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三、西宁市产业发展趋势1.农业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度不断增高,有机农业和高效农业将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对于西宁市来说,发展以特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为主的农业,将能够进一步提升农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2.旅游业发展趋势西宁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是青藏铁路的重要节点城市,这使得旅游业成为了西宁市的特色产业之一。
未来,西宁市可以通过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的品质和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以此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
3.新能源发展趋势西宁市位于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带,具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新能源资源。
未来,随着能源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相关政策的出台,西宁市的新能源产业将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同时,西宁市可以引进更多的新能源技术和设备,提升新能源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4.生态环保发展趋势西宁市是青海省的生态屏障,也是“三江源”保护区的核心区域。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西宁市需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生态产业的培育和支持,推动生态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见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cf1035ed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2d.png)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宁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5.10.22•【字号】宁发[2005]13号•【施行日期】2005.10.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见(宁发[2005]13号)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有关精神,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我市加快工业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牢固树立工业立市的思想,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国内外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充分表明,城市的发展壮大,必须有强大的产业支撑,现代化城市普遍都是工业化发达的城市。
唯有工业化的实现,才能够带动三产、反哺一产,快速有效地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并为城市人口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
没有发达的工业,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没有工业化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因此,在西宁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要深刻认识发展工业是我市实现“消除贫困、富民强市”和“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两大历史任务的必然选择,是西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迫切要求,深刻认识工业在城市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牢固树立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战略思想,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一步增强加快工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经过长期的开发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宁的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对经济社会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但从整体上看,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市场竞争力弱、大企业少、发展后劲不足,工业化进程仍处于初期阶段。
但是,西宁作为省会城市,在区位、气候条件和资源、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聚集方面比较优势明显,完全有条件在工业化实现方面成为我省的主要区域。
因此,在谋划“十一五”的发展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工业立市的思想,坚定工业立市的信心,必须把加快工业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作为振兴西宁经济的重大战略,以极大的决心和努力,加快工业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和强化工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和主导作用,以新型工业化不断增强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促进充分就业,带动农牧业产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西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青海做出更大贡献。
快速发展的西宁现代都市农业
![快速发展的西宁现代都市农业](https://img.taocdn.com/s3/m/ae43e5c5dd36a32d727581e5.png)
快速发展的西宁现代都市农业作者:白成芳来源:《青海党的生活》 2013年第3期近年来,西宁市农业“围绕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农村、富裕农民”的总体要求和“保障供给,提供休闲”的发展定位,牢牢把握“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重民生”这条工作主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把建设西宁特色现代农业作为发展方向,着力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出现了粮油产量稳步增长、蔬菜供应能力不断提升、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
高原特色西宁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特色农业稳定发展按照“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要求,以扩大规模,做强特色为目标,不断优化种植业结构,蔬菜、油菜、马铃薯、生猪、饲草等十大特色产业得到较快发展,2012年种植各类农作物183.2万亩(含复种),其中粮食作物87.17万亩,油料作物51.15万亩,蔬菜32.24万亩,其他12.66万亩,油菜、蔬菜、马铃薯等特色种植比例稳定在75%左右,畜牧业生产稳中有升,特别是肉牛羊和家禽业发展势头强劲。
截至去年末,猪、牛、羊和禽出栏分别达到45.67万头、21.28万只、68.52万头和99.19万羽,同比增长5.28%、7.2%、2.13%和13.23%,蔬菜年平均生产自给率达53%,肉类、奶类、禽蛋自给率分别达到57.57%、69.26%、38.7%.设施农业建设成效显著把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抓手,以冬暖式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大设施农牧业建设力度,目前全市日光节能温室总数达到5.5万多栋(其中冬暖式高标准温室1.14万栋),各类规模化养殖基地达到215处,其中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基地15个,省级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155个,全市畜棚总量达到358万多平方米,各类现代农业园区达到28个,农业观光采摘园达到10个,农村户用沼气总量达到6.5万户,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西宁市城东区简介
![西宁市城东区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8e2b83e59b89680203d825b1.png)
西宁市城东区简介城东区是一个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区,辖区总面积为114平方公里,20个行政村、3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全区总人口34.07万,以汉族为主,有回、藏、满、土等27种民族,其中回族人口10.26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0.14 %。
城东区地处河谷地带,湟水河自西向东流经北境。
年均温4.9℃,年降水量379毫米。
城东区辖7个街道、2个镇:东关街道、清真巷街道、大众街街道、周家泉街道、火车站街道、八一路街道、林家崖街道、乐家湾镇、韵家口镇。
其中乐家湾镇(不含曹家寨村)委托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管理。
区人民政府驻东关大街街道。
城东区是省会西宁的东大门,区位优势比较明显,西宁火车站、长途汽车站、西宁海关均位于区内,加之青藏铁路的开通,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流入城东区,夏都“东大门”门户作用日益显现;区域面积较广,城东区目前可待开发的危旧房面积占全市的2/3,随着西宁市建设的整体推进和城区的进一步拓展,城东区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进一步显现;民族特色十分浓郁,西宁东关清真大寺、马步芳公馆等省级重点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均在区内,且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少数民族手工业品、宗教用品、民族服饰等逐渐成为深受欢迎的旅游产品和纪念品,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专业市场较为集中,全市最大的小商品、虫草、粮油、畜产品、汽车交易和糖烟酒等六大专业市场聚集东区,集散、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城东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针对特有的区情和实际,研究确定了“第三产业主发展,地区工业强发展,城郊农业精发展,民族团结促发展”总体发展思路,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项目就是抓发展”和“抓基础就是抓发展”的意识,以城区危旧房的拆迁和生态环境的治理促进城区建设和发展,全面集中改造清真巷、周家泉等片区危旧房,城区载体功能得以进一步完善;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加大城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城区面貌焕然一新;以郁金香节、青洽会、清真食品节、环湖赛为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引进外资,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以不甘落后、团结拼搏、艰苦创业的精神,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
西宁市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促进条例
![西宁市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促进条例](https://img.taocdn.com/s3/m/6c99d111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21.png)
西宁市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促进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8.12.18•【字号】•【施行日期】2019.01.01•【效力等级】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西宁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西宁市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促进条例》已于2018年10月25日西宁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2018年11月28日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批准。
现予以公布,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西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8年12月18日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西宁市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促进条例》的决议(2018年11月28日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定:批准《西宁市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促进条例》,由西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西宁市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促进条例(2018年10月25日西宁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2018年11月28日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批准)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与建设第三章保护与治理第四章监督与保障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相融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的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应当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经济社会全方位、全要素、全周期地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融合,形成与生态文明新时代相适应的制度机制、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宁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的通知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宁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c733025b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6a.png)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宁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06.13•【字号】宁政办〔2016〕101号•【施行日期】2016.06.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宁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办,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各园区管委会:《西宁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已经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6月13日西宁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精神,破解“三农”发展新难题,推进我市以“去贫困、保供给、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农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方向,拓展“供给限于经济”“供给等于生产”“供给依赖市场”的理念,推进改革创新,着力去贫困、保供给、降成本、补短板。
按照省委“131”总体要求和市委“12315”总目标,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做到“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坚持集约化、有机化、品牌化方向,以深化农业改革和机制体制创新为动力,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为主要目标,以聚集先进生产要素为重要手段,以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为根本途径,构建高原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确保以“菜篮子”为重点的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宁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宁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a9b84b03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3c.png)
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宁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宁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2.16•【字号】正宁政[2011]20号•【施行日期】2011.02.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宁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正宁政[2011]20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办:《西宁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第科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西宁市人民政府二O一一年二月十六日西宁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全面推进西宁市国家创新型城为全面推进西宁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根据科技部《关于同意青海省西宁市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函》(国科函字[2010]82号)、《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国科发体[2010]155号)、《关于西宁市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专家咨询意见的函》(国科体函[2010]7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西宁市的资源禀赋、产业特征、区位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试点基础(一)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区和大通、湟源、湟中三县及建设中的海湖新区,总面积7690.47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20.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7.1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5%,是一个由汉、藏、蒙、回、撒拉、土族等3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聚居城市,也是青藏高原唯一人口超百万的中心城市。
西宁地处“唐蕃古道”和古“丝绸之路”南路,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结合部,是古代东西交往的必经之路。
市区平均海拔2275米,平均气温7.7摄氏度,年均降水量425毫米,冬暖夏凉,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夏都”。
西宁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目前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宁市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宁市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47a06f0f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4d.png)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宁市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05.24•【字号】宁政办〔2016〕90号•【施行日期】2016.05.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宁市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办,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各园区管委会:《西宁市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市委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4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5月24日西宁市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市委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部署,推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青海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等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基本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把加强最薄弱环节作为优先任务,把调整资源配置作为根本措施,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重要保障,以质量和公平作为改革的发力点,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努力改变教育供给结构,构建普及、优质均衡、多元可选择的教育供给侧结构,统筹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基本原则——供需匹配。
加强统筹,系统谋划城乡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针对教育供需失衡问题,减少教育无效供给,扩大教育有效供给,确保各项政策相互配套、相互支撑、形成合力,提高教育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使教育供给能力更好满足群众教育需要。
——问题导向。
抓住质量与公平的关键问题,着眼于矫正教育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变单一教育供给结构,不断完善教育服务体系。
——改革创新。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西宁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思考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西宁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da6fc87c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65.png)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西宁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思考作者:陈世梅张双喜来源:《柴达木开发研究》2020年第03期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西宁市湟源县于2018年获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称号,湟源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与经验对西宁市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课题选择以湟源县为例进行研究,希冀对西宁市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思路与途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业产业链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及现实意义“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三农”问题历来备受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农”问题不仅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是关乎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大事,而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近年来,湟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党中央及省委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及“一优两高”重大战略部署要求,结合湟源实际,相继制定出台相关文件,对湟源县壮大乡村产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这为湟源县产业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依据。
在此背景下,以湟源县为例,思考探索适应西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对于促进西宁市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乃至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物质基础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要求中,产业兴旺是根本,关系到农村发展的基础及生命力。
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是依托农业,通过科学技术支撑,不断向产前产后延伸,形成完整的“产供销”链条,并不断开拓农业的多种功能,催生休闲、康养、生态、电商等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局面,为实施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有利于增加百姓的收入与以往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不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改变单纯生产环节的基础上,新增加了产前种子、肥料、技术等要素的供应和产后农产品加工、保管、运输、销售等环节,真正实现“粮头食尾”“农头工尾”。
为全域旅游发展注入新动能
![为全域旅游发展注入新动能](https://img.taocdn.com/s3/m/b51d13ec763231126fdb11b2.png)
为全域旅游发展注入新动能作者:刘红梅来源:《青海党的生活》 2018年第8期青海省出台《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强化“多业融合、全域联动”来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发展全域旅游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补齐旅游业发展短板、推进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是建设省会城市、经济强市的战略选择。
在这样的思路下,西宁市应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从旅游业的供给端发力,着力提升旅游产品、服务、管理的质量,拉开旅游业“品质革命”的大幕,加速整个城市的品质提升。
西宁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将整个城市作为最大的景区来打造,不仅让游客能够在封闭的景区内观赏美景,更能够在开放的城市空间里享受生活,是一种政府与市场、居民与游客共建共享,人与自然互惠互利的旅游发展新模式。
在西宁全力打造全域联动的大旅游发展格局过程中,全域旅游除了成为撬动西宁服务业提质增效的新杠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引擎,也将成为乡村振兴的新载体,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新出路和实现美好生活的新方式。
旅游产业还能直接带来高于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消费需求,加快牵引城乡消费与服务的升级。
全域旅游作为旅游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的新抓手,是当前西宁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手段,其意义和影响远远超越旅游业本身,将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全域旅游有望成为西宁这样的生态敏感区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城市各类旅游要素的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旅游丰富城市品质内涵从景点旅游到无处不旅游,全域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也是对旅游业发展的新要求。
近年来,除了塔尔寺等经典景点,类似里想书店、几何书店、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这样散落在西宁城内外的文化场所,不逢节假日也很是热闹。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放慢脚步,细品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与生活气息。
相比较“到此一游式”的参观,让游客体验不一样的生活状态、亲自学习和感受当地文化,更能了解这个城市的品位和内涵。
“兰西城市群”中西宁发展定位的思考力
![“兰西城市群”中西宁发展定位的思考力](https://img.taocdn.com/s3/m/eb9ac55ffd0a79563d1e7238.png)
“兰西城市群”中西宁发展定位的思考力作者:刘红梅来源:《青海党的生活》 2020年第2期刘红梅2018年国家正式批复兰西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把西宁建成辐射服务西藏、新疆、连接川滇的战略支点功能更加突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西宁市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把提升西宁在兰西城市群中的极核作用和战略地位作为重点,以更大作为支撑服务全省大局,增强全国发展中的西宁亮点。
为发挥西宁在兰西城市群的核心作用,努力打造城市群青海区域的发展增长极,日前,西宁市制定并印发《西宁市落实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及《〈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西宁市三年行动计划》,并予以实施。
为此,西宁主动积极融入兰西城市群建设,构建“大西宁”发展格局,发挥“大西宁”聚力提升极核作用。
为了解当前兰西城市群建设状况,西宁市委党校部分教师一行,在京青专家服务团关桂霞教授的带领下,赴西宁市、海东市实地调研,通过实地走访,详细了解了“兰西城市群”前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难题,现将个人的点滴思考汇报如下:一、西宁积极找准在兰西城市群建设中的定位西宁积极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融入兰西城市群建设。
西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和兰州市初步形成了协作发展机制,推进城市从深度开发建设向未来发展转型。
西宁牢牢把握“强起来”这个时代主题,积极做强西宁,不断强化省会城市的使命担当,坚定扛起省会城市“强起来”的特殊使命责任,为全省“强起来”提供有力支撑。
西宁努力提升发展能级,强化辐射带动,更好履行“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责任担当。
目前,着手积极做大西宁,充分展示省会城市的气质风范,进一步强化对兰西城市群建设的支撑作用。
着力打造区域中心城市。
一是提升产业支撑效应,二是提升要素集聚能力,三是提升金融服务功能,让西宁聚集人气人心、充满魅力活力。
西宁着力强化区域影响能力、延伸辐射范围,一是要在兰西城市群中发挥“极核”作用,二是在“一群两区多点”中强化协同合作,三是在河湟谷地城市群中实现竞合发展,同步提升西宁的“聚集效应”和“扩散辐射效应”。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青海省能源局关于印发《青海省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青海省能源局关于印发《青海省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219ac763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f5.png)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青海省能源局关于印发《青海省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青海省能源局•【公布日期】2023.08.01•【字号】青发改能源〔2023〕520号•【施行日期】2023.08.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影响评价正文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青海省能源局关于印发《青海省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青发改能源〔2023〕520号省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直各有关单位:《青海省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青海省能源局2023年8月1日青海省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和总体部署,扎实推进青海省能源领域碳达峰工作,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做好碳达峰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能源〔2022〕280号)、《青海省碳达峰实施方案》(青政〔2022〕65号)等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决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一优两高”发展战略,以构建产业“四地”为主体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为重点,以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为抓手,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突破口,加快清洁能源高比例、高质量、市场化、基地化、集约化发展,积极推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支撑全省碳达峰目标实现。
(二)基本原则目标导向、统筹推进。
强化顶层设计,贯彻我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落实到能源领域全过程。
西宁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西宁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c806953a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20.png)
西宁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宁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8.08.29•【字号】宁政〔2018〕86号•【施行日期】2018.08.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就业促进正文西宁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宁政〔2018〕86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办:现将《西宁市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西宁市人民政府2018年8月29日西宁市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和富民增收最基本的支撑。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在发展中保障改善民生和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重大部署,按照省委十三次党代会、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和市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深入实施“五四战略”,紧紧围绕“一优两高”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7〕28号)和省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意见的实施意见》(青政〔2017〕57号)精神,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就业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在经济转型中实现就业转型,以就业转型支撑经济转型,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每年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年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确保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做好就业创业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促进经济发展与就业联动(一)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联动。
各级政府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把稳定和扩大就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调控的下限,加强财税、金融、产业、贸易、投资、结构调整等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配套衔接,深化宏观经济政策对就业影响评价机制,综合评价对就业岗位、就业环境、失业风险等带来的影响,完善公共投入和重大项目拉动就业评估制度,在开展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认证时,综合考虑吸纳就业数量和岗位安排,优化产业发展布局,集聚产业发展优势,带动就业岗位供给水平的提升,在促发展、稳增长、调结构中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联动、结构优化与就业转型协同。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西宁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相关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西宁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相关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c971528f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b7.png)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西宁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相关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09.12.18•【字号】•【施行日期】2009.12.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西宁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相关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办:《关于加快西宁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相关任务的分工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十八日关于加快西宁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相关任务的分工方案一、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机制成立西宁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厅、市发改委)二、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运行机制1、市发改委增设现代服务业发展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统筹协调做好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推进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强督促检查等,建立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等有关制度。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编办)2、市统计局增设服务业统计处,建立现代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和工作制度,掌握全市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建立健全服务业基本单位名录库,核准基数,全面夯实统计基础;制定和完善服务业统计标准和统计调查方法,建立现代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
加强服务业统计力量,推动全市现代服务业统计工作的开展,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统计服务水平。
(责任单位市统计局、市编办)三、建立现代服务业工作考核机制1、建立现代服务业考核指标体系,制定现代服务业目标管理考核办法,通过科学设置现代服务业考核指标,对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部门进行绩效考核,列入市政府目标考核范围;建立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督查机制,把现代服务业项目落实成效列入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统计局、市目标办)2、制定奖励措施,鼓励和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区域性中心城市“产城融合”发展研究
![区域性中心城市“产城融合”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abbffc5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1b.png)
区域性中心城市“产城融合”发展研究王小梅;卜奕君;程财【摘要】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而“产城融合”发展是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关键环节.当前西宁市的发展已进入典型的工业化阶段,产业运行面临着诸多困境:一是产业结构效益低下;各产业内部结构效益差距明显,产业结构“虚高度化”问题突出.二是缺乏助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部门;现有工业部门集聚作用显著.因此,围绕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职能:一是优化各产业间结构,重点关注第三产业发展的能力;二是增强外向型产业发展实力,促进优势资源的转换能力;三是加大优势产业的集群化培育,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四是培养具有区域互补性的城市主导产业,建立城市产业体系.【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36)006【总页数】5页(P16-20)【关键词】青藏高原;区域性中心城市;西宁市;产业结构【作者】王小梅;卜奕君;程财【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青海西宁810008;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青海西宁810008;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青海西宁8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1.3引言相对于经济区和城镇体系而言,区域中心城市是指在经济上有重要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关键作用的城市,具有较强的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的服务能力。
[1]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任何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个龙头城市的辐射带动,[2]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区就是明显的例证。
目前,国内国土开发格局在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强调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但内陆地区拓展缓慢,发展轴带能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弱,其关键是轴带上的中心城市支撑力不足,加之我国东西部产业垂直分工所形成的“核心—边缘”结构得不到改变,其核心是中西部中心城市产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与东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难以形成足够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