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德国经济发展新形势
2015年世界各国GDP及人均GDP排行榜(IMF2016.04.12版)

2015年世界各国GDP及人均GDP排行榜(IMF2016.04.12
版)
2015年,GDP总量在10万亿美元以上的国家只有2个,美国和中国;GDP在10万亿美元以下,2万亿美元以上的经济体有5个;GDP在2万亿美元以下,1万亿美元以上的经济体有8个;5000亿-1万亿美元的经济体有7个;1000亿-5000亿美元的经济体有40个。
2015年,人均GDP在中国以上的IMF成员经济体有75个,合计GDP总量为531687.46亿美元,IMF全部成员经济体GDP (731709.85亿美元)比重的72.7%;合计总人口为18.67亿人,占全部成员经济体总人口(72.17亿人)的25.9%。
2015年,人均GDP在中国以下的IMF成员经济体共有114个(不包括无数据的叙利亚),GDP总量仅有90194.10亿美元,占全部成员经济体GDP总量的比重仅为12.3%;合计总人口为39.75亿人,占全部成员经济体总人口的55.1%。
2015年,按国际汇率计算的人均美元GDP,中国较2014年上升4位;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中国较2014年上升2位。
3德国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

3德国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3.1德国经济发展现状虽然经济危机给德国经济带来的最黑暗的一刻已经过去,经济严重衰退的谷底也已摆脱,但经济危机的影响尚未过时。
摆脱或战胜危机还需借以时日。
德国是外向性经济比较突出的国家,经济的增长对国际大环境的依赖比较严重。
只要世界经济不稳定,德国经济就仍处在风雨飘摇中。
从国家层面看,德国经济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失业人口增加。
2010年对绝大部分德国企业来说,优先考虑的课题是控制成本和优化结构,因此企业裁员不可避免。
根据科隆经济研究所最新的调查结果,在44个行业中,有27个行业准备在新的一年减少工作岗位;有16个行业打算保持现有岗位数量不变。
只有一个行业即制革产业明确表示将扩招工人。
从私人消费层面看,2009年德国私人消费比2008年增加了0.5%,对经济回暖或多或少起到了某种促进作用。
2010年德国私人消费很有可能将陷于停滞状态。
对于2010年的德国经济来说,私人需求将不会产生推动作用。
3.2德国经济发展前景德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经济前景不甚乐观。
结构性改革和调整不会一蹴而就。
德国结构问题是多年来累积起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决非能一日而成。
尽管当前德国经济仍未摆脱衰退困扰,但德国政府未雨绸缪,从长远考虑制定了新的经济增长战略,计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德国政府一方面希望将绿色经济作为摆脱经济危机的出路,更重要的是要努力谋求面向未来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绿色经济能够刺激经济景气和建立新的经济行业。
同时,要谋求整体经济的现代化,使当前的工业核心向资源有效利用方向转变,也要努力实现经济长远、合理、低碳型、资源节约型增长。
环保技术是当下德国经济的稳定器,并将成为其未来经济振兴的关键。
如果德国经济能顺利实行生态变革,到2020年国内可新增100万个就业岗位。
德国环保技术和产品质量多年来处在世界领先水平,环保意识在德国已深入人心。
相信德国绿色技术具有极好的发展机会,将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2015年国际大事盘点

「38」大众深陷“排放门”泥沼2015年9月18日,美国环境保护署指控大众汽车所售部分柴油车安装了专门应对尾气排放检测的软件,可以识别汽车是否处于被检测状态,继而在车检时秘密启动,从而使汽车能够在车检时以“高环保标准”过关,而在平时行驶时,这些汽车却大量排放污染物,最大可达美国法定标准的40倍。
从此,“一石激起千层浪”,大众深陷“排放门”泥沼,人员更替、巨额罚款、赔礼道歉……自此事件爆料后,大众集团内部可谓在此事件上付出了巨大代价。
纵横点评:“德国制造”一直被世界各国奉以为可以信赖的“典范”,德国大众“排放门”事件后,在人们印象中树立的“典范”,信誉可谓碎了一地。
东窗事发后,怎样重建信誉又岂是那么简单!事件发生后,关于是否废止柴油车的讨论也是“络绎不绝”,有人甚至预测这一丑闻很可能结束柴油车的历史。
此次大众尾气事件给整个汽车行业发展带来了变局,同时反而给了新能源车的发展带来了机会。
车企加推新能源车随着全球节能减排趋势发展,新能源车已成为各大车企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
大众集团制定了详细的产品规划。
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成员、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 海兹曼教授2015年底表示:“我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战略是非常明确的,未来5年将推出15款不同车型。
” 戴姆勒表示,自2015年6月起,其将与德国第三大公用事业公司(EnBW)合作,销售奔驰品牌的锂电池。
奔驰相关人员表示,装备有戴勒姆电池的汽车在炎热与寒冷的严酷环境的考验下成功行驶百万公里。
2015北美国际车展上,通用发布全新纯电动概念车Bolt,向特斯拉Model3挑战。
福特则在2015年正式公开了上千项电动车专利和待审批专利。
2015年11月20日,丰田汽车公司携31款车型,亮相中国广州车展,其中新能源车型占比过半。
2015年车市收官在即,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相关人员预测,201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60万辆。
纵横点评:伴随现代人们对环境的重视,代表未来汽车发展方向的新能源汽车日渐受到各车企的青睐。
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及趋势分析

2015我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内容摘要: 2014 年,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弱于预期,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较好,但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出现停滞不前现象;受金融动荡及乌克兰危机影响,新兴经济体增速继续放缓,但改革力度较大的印度经济表现较好;全球就业市场出现积极变化,但青年失业率仍处较高水平;发达国家物价低位徘徊,新兴经济体仍存在较大通胀压力;全球贸易低速增长。
2015 年,再工业化有望推动美国经济继续扩张,结构调整将会促进全球经济复苏,但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将会对新兴市场形成一定冲击,发达国家高负债及主要经济体潜在增长率下移也将对世界经济构成一定不利影响。
预计2015 年世界经济表现将好于2014 年,但仍属缓慢复苏,IMF 预计增速将在3.8%左右。
一、2014 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1、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弱于预期,增长格局出现新变化2014 年以来,全球经济活动弱于预期,IMF、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机构不断下调世界经济增速预期。
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又出现新变化。
发达国家经济一改前两年经济低迷状态,复苏速度有所加快,但发达经济体内部出现分化,美国经济表现出较强的韧性,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基本上陷入停滞状态,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则进一步放缓。
美国经济呈现先抑后扬的趋势。
受严寒天气影响,一季度GDP 下降2.1%。
但受商业投资和国内需求快速增长影响,二季度GDP 增长4.6%,创2013 年三季度以来最快的扩张速度,三季度GDP 增速也达到3.5%。
重视实体经济发展是美国复苏的重要原因,为提升国际竞争力,次贷危机后奥巴马提出重振制造业、能源自给等计划,再工业化步伐虽然缓慢但已初现端倪。
事实上,从2010 年1 月份开始,美国工业就恢复增长,截至2014 年9 月,已实现持续57 个月同比增长,且从2013 年8 月份开始持续一年超过危机前水平(图1)。
显然,工业复苏对推动美国经济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季度为零增长,三季度略有改善,但也只有0.2%。
2014-2015《形势与政策》第八专题 当前世界经济主要特征与未来发展趋势

第八专题当前世界经济主要特征与未来发展趋势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进入转型期,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开始出现向实体经济回归动向,新兴经济体也面临发展模式转换问题,整个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由西向东”转移。
未来全球经济发展可能呈现五大趋势:深入发展的全球化,产业结构低碳化,东西方两大阵营均衡化,经济格局多元化和全球治理一体化。
一、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失衡不断加剧,西方主要经济体陷入高债务、高失业困境,新兴市场国家成为世界经济新引擎,全球经济加速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
(一)全球经济面临转型期首先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开始回归实体经济、调整福利制度。
多年来,欧美国家在“重消费、轻生产”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内产业空洞化的状况普遍存在,加上经济全球化背景使其跨国公司在全球进行生产布局和“外包”加速发展,国内空心化状况进一步加剧。
“后工业化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第三产业占据其经济主导地位,金融全球化进程也使其虚拟经济蓬勃发展,制造业逐渐萎缩。
本次金融危机使西方各国重新意识到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并开始把重归实体经济、推进“再工业化”战略提上产业结构调整的议事日程。
另外,高福利是西方国家多年来一直奉行的社会制度。
它的确给西方经济带上不少光环,但高福利带来的高劳动力成本,使这些国家在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中削弱了竞争力,贸易逆差积聚。
为刺激经济增长,弥补贸易赤字,这些国家不得不增发国债以扩大财政支出。
近年日益严重的主权债务危机的出现使得这一高福利制度难能为继。
在财政负担的重压下,西方国家不得不思考改革高福利制度。
欧洲国家“去福利化”倾向开始显现,个别国家开始提高退休年龄,减少养老金支出等。
其次是新兴经济体也面临发展模式转换问题。
近年来,特别是金融危机这两年来,新兴经济体体在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发挥了举世瞩目的作用。
据IMF数据,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从过去的30%升至50%以上。
中德经贸关系与中国企业对德投资

中德经贸关系与中国企业对德投资作者:翟谦来源:《进出口经理人》2014年第11期不久前,李克强总理出访了德国,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主持召开第三轮中德总理级政府磋商,并联合发表了以“共塑创新”为主题的《中德中长期合作行动纲要》,对两国中长期合作进行了规划。
2015年是“中德创新合作年”,两国将加强在科技、工业、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合作,中方还将作为合作伙伴国参加汉诺威电子、信息和通信博览会。
德国的经济现状和特点德国是欧洲第一、世界第四的经济强国。
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3.63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5万美元。
德国工业基础雄厚,除了大家熟知的汽车、机械制造、化工制药和电子电气是这四大支柱产业,德国在金属加工、精密仪器、采矿、光学及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工业水平也全球领先。
德国的服务业同样很发达,尤其是金融、教育、交通运输、出版、商贸和旅游这些产业;2013年服务贸易额5915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德国和中国一样,也是出口强国,是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同时,德国也是世界第三大出口国和最大的贸易顺差国。
2014年上半年德国面临较大挑战,下半年经济有下行风险。
德国经济第一大特点是实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这一经济体制的核心思想是将自由竞争与市场秩序有机结合,兼顾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中有一种说法,叫“魔力四边形”,这四边是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对外经济平衡,这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
德国经济的第二个特点是中小企业众多,成为极其重要的经济支柱。
有一组数据为人所熟知,中小企业占德国企业总数的99.7%,就业人数占全国总数的70%,公司净产值占到全国总量的近一半。
然而,由于中小企业生产的大都并非终端消费品,它们并不为一般大众所知,却是行业内的明星,可谓是真正的“隐形冠军”。
德国经济特点之三是长期坚持发展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
德国经济在世界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中,展现了较强的抗压和续航能力,能在发达国家中率先企稳复苏,并保持稳定增长,得益于其注重实体经济的传统。
德国人均gdp

德国人均gdp德国人均GDP是一个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其中德国的人均GDP也是全球水平中居于前列的国家之一。
本文希望通过主要在分析德国近几年来发展状况、正在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以及影响德国人均GDP未来发展的潜在性,全面介绍德国有关人均GDP的现状和趋势。
一、德国近几年来发展状况1.1发展增长率截至2017年,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8万亿欧元,7.1%的增长率,比2016年的6.9%稍微有所增加,而近5年间总体上维持在5.5%左右的增长势头,处于不错的发展状态。
1.2投资水平2015年至2017年期间,德国的投资水平比较稳定,从2015年的20.1%到2017年的19.6%,但总体上仍保持较高的水平,投资仍是全球经济发展中德国不可缺少的动力源。
1.3非贸易收入与外国经济贸易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德国非贸易收入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6年至2017年期间,资本收入从2.7%增至2.9%,人力资本收入从0.7%增至1.1%,服务收入从14.2%增至14.7%,尤其是服务收入的增加,显示德国服务机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正在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2.1多元经济德国经济拥有高度发达并多元化的特点,机械、汽车制造等制造业一直是德国重要的出口商品,此外,德国在服务业也发挥着超乎寻常的作用,如旅游、零售、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使德国的GDP增长率稳定维持在5.5%左右的水平。
2.2政策扶持近几年,政府改革和宏观经济政策积极影响了德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劳动力市场改革,它使得德国的劳动力市场更加灵活,促进了德国的经济发展,动摇了原先的低水平平台改革的重点在于推动就业和改善技能,不仅有助于提升德国的增长,而且还带动了消费和投资。
2.3货币政策德国最近几年一直在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包括降低利率、放松货币政策,促进投资和消费,增强经济增长动力,同时也降低了外汇和债券市场的风险承受能力,使德国目前的经济处于较为稳定的发展状态。
IMF10月更新2015年各国GDP数据

人均GDP (美元) 17,288.08 1,351.63 747.785 2,744.83 2,530.49 615.091 22,822.03 1,144.49 50,276.73 4,140.48 529.243 6,771.27 7,692.32 5,052.68 1,002.46 3,754.33 17,286.92 913.024 804.357 30,993.11 2,024.29 1,786.94 3,946.25 9,141.65 5,041.11 3,946.00 614.627 942.482 3,520.95 4,870.81 22,713.20 402.067 785.332 24,309.57 2,024.40 813.447 780.45 717.739 922.072 406.592 555.052 1,112.81 1,821.94 353.804 9,230.70 1,311.73 694.753 696.097 4,926.40
人均GDP 人口 (美元) (万人) 56,083.97 32160.0835 8,583.98 140494.0347 32,478.90 12698.1252 40,952.42 8217.5687 43,902.35 6510.9998 37,653.28 6427.4965 1,603.61 129270.6350 29,866.62 6079.5603 8,669.65 20445.9048 43,280.33 3582.5444 27,221.52 5061.7041 9,243.31 14345.6913 51,180.95 2394.0275 25,843.09 4642.3046 9,452.40 12100.5857 3,362.36 25546.1571 44,322.83 1693.7007 9,186.35 7815.2015 80,602.69 823.8000 20,582.63 3138.5791 14,616.72 4313.1963 2,763.14 17872.1077 50,049.82 985.1024 12,492.22 3800.5646 40,528.93 1120.8980 5,742.42 6883.8039 4,907.62 7947.6219 74,597.99 520.5435 43,413.63 862.0817 38,649.91 958.0772 3,709.65 8900.0040 5,726.88 5495.7023 35,743.46 837.6721 9,500.52 3118.6079 52,138.90 565.9709 52,887.77 553.5004 2,862.90 10215.1942 6,059.60 4820.3017 61,206.35 463.5401 1,427.56 18987.0093 8,493.97 3062.0421 13,341.54 1800.6396 42,413.64 547.1754 1,291.97 15985.7056 19,117.28 1041.1107 17,988.51 1085.8045 6,167.74 3114.8038 2,088.34 9167.7425 17,569.89 1053.8254 10,426.09 1768.2658
中国2015年GDP增长6.9%,人均5.2万元,距美国还差1个德国+1个英国

中国2015年GDP增长6.9%,人均5.2万元,距美国还差1个德国+1个英国每日经济新闻2016-01-19 10:37导语:今日(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67.67万亿元,同比增长6.9%,1990年来首次跌破7%。
这一增速完成了2015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设定的7%左右的GDP增速目标。
图片来源:东方IC1距离美国还差1个德国+1个英国新世纪以来中国GDP增速(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以2015年12月31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计算,2015年中国GDP总量相当于10.42万亿美元。
2014年,美国GDP总量为17.4万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预计,2015年美国GDP同比增速为2.7%,因此2015年美国经济总量大约为17.87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的1.7倍。
从另外一个直观的角度理解,中国的经济规模,和美国之间还差了一个德国加一个英国,德英分别是世界第四、第五经济大国。
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根据公开数据计算,2015年德国和英国的经济总量分别为3.92万亿美元、3万亿美元。
需要注意的是,2014年,中国GDP规模已经达到10.4万亿美元,为何今年还比去年只增加了一点点?原因在于人民币对美元贬值。
以中间价计,2015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贬值幅度约为5.8%。
2014年12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为6.1190,处于历史次高位附近;2015年12月31日则为6.4936。
可见,以国外货币衡量本国经济增长有汇率的扰动,这样比较并不总是准确。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曾分别按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相当于剔除了汇率波动的影响)预测了中美两国GDP增长趋势,其中汇率法预测结果是:2019年中国GDP为19.8万亿美元,美国为18.9万亿美元;购买力平价法预测结果是:2016年中国GDP为17.1万亿美元,美国为16.8万亿美元。
按照通行的汇率法计算,中国经济追赶美国,不但需要经济本身的扩张,汇率稳定也非常重要。
德国市场调研报告

德国市场调研报告德国,欧洲的经济巨头,以其严谨的工业制造和先进的科技研发能力闻名于世。
本报告旨在深入探究德国市场的现状,包括其消费者行为、市场趋势和竞争格局,以帮助投资者、企业家和相关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这一市场。
一、消费者行为:理性与质量的坚持德国消费者以对品质的高要求和对品牌的忠诚度著称。
他们在消费决策中更加注重产品的性能、耐用性和可靠性,而非仅仅是价格。
这种消费观念的形成,一方面源于德国深厚的工艺传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德国消费者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此外,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德国消费者的购物行为也在发生改变。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线购物,对电商平台的接受度高,且愿意尝试新的购物方式,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用于购物体验。
二、市场趋势:绿色与智能的融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德国市场的重要趋势。
德国政府大力推广清洁能源,鼓励绿色生产和消费,这使得许多环保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受到热烈追捧。
与此同时,智能化也是德国市场的另一大趋势。
德国是全球的“工业4.0”概念的发源地,其制造业正在向智能化转型。
这不仅体现在传统的机械制造上,也扩展到了零售、物流、医疗等多个领域。
智能化产品和服务在德国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竞争格局:创新与品质的较量德国市场的竞争激烈,国内外品牌众多。
尽管价格竞争仍然存在,但品牌间的竞争更多地聚焦在创新和品质上。
德国消费者对新技术和新设计接受度高,因此,能够快速创新并保证品质的品牌往往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市场对于本土品牌和国际品牌的接受度都很高。
然而,要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除了产品本身的优势外,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和适应能力也是关键。
四、总结德国市场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趋势,对于进入这一市场的企业和投资者来说,深入了解市场和持续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同时,关注环保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将有助于把握未来的市场机遇。
世界经济2015年回顾与2016年展望

世界经济2015年回顾与2016年展望作者:陆燕来源:《国际商务财会》2016年第01期2015年世界经济继续处于缓慢增长轨道,整体增速降至2010年以来最低水平,不同经济体增速分化加剧,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增加。
在缺乏强有力的刺激因素下,预计2016年世界经济将延续低速及不均衡增长态势,发生新一轮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不大。
各国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世界经济要完全走向稳定持续增长,很可能要经历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一、全球经济总体形势概述(一)2015年世界经济增长低于普遍预期2015年全球经济形势的大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但却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第一,在全球经济整体增速进一步下滑同时,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有所提高,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继续减弱。
第二,世界贸易增长依然疲弱,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增长率多年来第一次低于发达国家的贸易增长率,在发达国家进口总量增加同时,发展中国家出口明显下滑。
第三,国际大宗商品需求和价格持续下滑,为五年来最差行情,特别是能源、大宗资源及食品等价格大幅走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编制的初级产品价格综合指数在2015年11月比上年同期下跌了34.3%,其中能源类指数跌幅最大,为42.8%。
第四,跨国投资缓慢恢复,全球企业并购再掀高潮。
2015年全球企业并购交易总额约4.6万亿美元,时隔八年刷新历史记录。
第五,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金融风险和不确定性加大。
衡量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汇率变化的美元指数全年上涨近10%,新兴经济体的货币普遍贬值。
第六,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取向分化,给世界经济带来复杂局面及影响,新兴经济体继续承压。
第七,世界多地出现与地缘政治相关的紧张局势,对相关国家经济增长造成严重干扰。
总体上看,2015年世界经济表现不如预期,增长动力不足,调整分化加剧,下行风险加重。
多个国际组织或机构屡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IMF最新预计,2015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1%,较上年低0.3个百分点,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慢增速。
2014年全球经济形势及2015年的应对措施范文

20212014年全球经济形势及2015年的应对措施范文 一、2014年全球经济形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2014 年 10 月 7 日在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中说,各国未能从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中强劲复苏意味着经济面临停滞不前的风险,或者说是持续低迷。
IMF 说,它预计2014 年的全球经济增长幅度为 3.3%,预计2015 年的经济增长幅度较 2014 年略有提升,为 3.8%。
鉴于尚未出现强劲的需求增长,从中期来说,低产出增长和 “长期的停滞” 仍是重要风险。
IMF 称,美国在2014 年的缓慢开局意味着,其 2014 年的增长率为2.2%,2015 年为 3.1%。
欧元区2014 年的经济增长率预计为 0.8%,2015 年为 1.3%。
日本公共债务债台高筑加上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近两年的增长率都低于 1%。
IMF 预计中国 2014 年经济增长 7.4%,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将放缓至 7.1%。
2014年全球各大经济体发展出现了新变化,美国美元出现一枝独秀,债市意外的一度狂欢。
三季度以来,美国就业形势好转和经济复苏加快,美元指数一路高歌猛进,美元的坚挺以及美债利率上升,导致原油、铁矿石、贵金属等产品“跌跌不休”。
“安倍经济学”是大量印钞并通过举债支出以促使日本走出长达 20 年的通缩与停滞,不但毫无成效,而且正在迈向灾难。
其终局恐怕是通胀性萧条。
跛脚“安倍经济学”继续依赖日元贬值,不仅对贸易关系密切的国家产生溢出效应,也会大大推升国内金融风险。
“以邻为壑”的日元贬值政策会直接影响韩国、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对日出口。
日本经济因不能融入欧亚大发展而呈现夕阳式走向。
对于欧元区未来的经济前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表示,近期一系列令人失望的数据(尤其是欧元区最大经济体德国国内需求“意外”疲弱的数据)已令欧元区经济温和增长的预估成为了疑问。
对于欧洲央行近来维持利率在低点并向银行系统进一步注入资金的做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理解和欢迎,并且认为如果通货膨胀前景没有改善,通胀预期继续下滑,欧洲央行很可能会愿意采取包括购买主权债券在内的更多行动。
新形势下中欧关系的发展成效、挑战与前景

环球智库022新形势下中欧关系的发展成效、挑战与前景中欧建交四十五年以来,在平等相待、互利共赢的原则下,逐步发展为和平稳定、增长繁荣、改革进步、文明共荣的新型伙伴关系。
但受英国脱欧、中美关系和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在新形势下,既要对已往成果经验有所总结,也要明确在诸多变化下,把握未来双方发展的关键。
中欧关系的发展成效中欧合作领域长期以经贸为主,全球化时代下,经济利益也逐渐外溢到了政治和人文交流领域,在双方来往过程中,共同利益成为双方携手前进的基础。
经贸合作成果丰硕当前,中欧双方互为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欧盟作为中国在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在贸易投资等领域长期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
首先,中欧的贸易额持续增长,双边经贸关系不断深化。
中欧建交初期,双边贸易额占欧盟总贸易额的比例不到1%,而到2018年,双边贸易额占比已达到15%,双边贸易额达到了6822亿美元。
其次,中欧双方的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服务贸易发展较快。
在货物贸易方面,中欧货物贸易由以往的中国主要提供原材料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初级加工产品、欧方输出资本和提供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中高级产品转变为双方互相进出口工业制成品和高科技产品,贸易结构得到了质的优化。
在服务贸易方面,欧方在服务贸易上的出口一直大于进口,在服务贸易领域长期处于顺差的地位,欧盟在同中国的服务贸易商取得了较高的利益。
最后,中欧在投资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有效实现了双方互利共赢。
一方面,欧盟对华投资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技术领域,截至到2018年底,欧盟对华投资项目达47200多个,在华企业超过1.6万家,累计投资金额达1300多亿美元。
另一方面,中国对欧方的投资从高速增长逐渐转变为稳步增长,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投资方式不断多元,有效的中国经济和高科技领域的迅速发展。
高层互访增进政治互信2003年10月,外交部发表了建国以来的第一份国别和地区性政策文件《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同欧盟确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德国新能源消纳

姓名:夏天学号:************班级:2013级E方向浅谈提高新能源发电消纳措施——主动改善负荷特性德国水电协会(BDEW)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德国电力净过剩量同比升高47%,达到502亿千瓦时,德国2015年能源消耗总量同比增长了1.3%。
这与气温变低、经济形势转好和包括移民在内的100万新增人口有比去年又减少了11%。
截至2015年年底,德国全境装机容量近2亿千瓦,风电与光伏总装机为8500万千瓦,但德国的弃风弃光率不超过1%,在较高新能源装机前提下仍可以达到如此高的消纳率。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电力总装机容量近15亿千瓦,风电累计并网装机1.29亿千瓦,全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量达到4300万千瓦,超越德国成为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最大的国家。
而全国总体弃风弃光率超过10%,个别地区更加极端,并且火电机组全年平均发电小时数持续下降。
德国的新能源发电消纳比例相当高,其在政策支撑、管理模式、技术创新等方面对新能源发电采取的措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德国提高新能源消纳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采用新能源直接上网交易新政策、建设并网评估和规划体系、增加新能源的主动可调节性、电力系统再调度以及主动改善负荷特性。
接下来,我将主要针对第五点,主动改善负荷特性方面展开详细的讨论。
一、研究负荷特性的目的和意义电力系统的服务宗旨是对各类用户提供经济可靠、合乎标准的电能,以随时满足用户即负荷的要求。
电力负荷受气候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发生着变化,使得用电需求存在一定的随机性。
由于电能无法大量存贮,为使电力系统中发电、供电设备出力与变化着的用电负荷保持动态平衡,就需要通过对负荷特性的研究,减少负荷峰谷差,提高负荷率,保证电力平衡。
因此,电力负荷特性分析对电力生产及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提高,具有深刻的理论指导作用和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运行有着重要意义。
德国经济发展

德国经济发展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经济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与辉煌。
从二战后的废墟中崛起,德国凭借其独特的经济模式、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创新能力,逐步成为全球经济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德国经济的成功离不开其坚实的工业基础。
德国的制造业一直以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在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子等领域。
以汽车工业为例,德国拥有众多知名品牌,如宝马、奔驰、大众等,这些品牌以其高品质、高性能和精湛的工艺享誉全球。
德国的机械制造业同样出色,生产的机床、工程机械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化工产业也是德国的优势产业之一,生产的化工产品种类繁多,技术含量高。
电子行业则在半导体、通信技术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
德国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
德国在研发方面投入巨大,拥有众多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和高校。
这些科研力量为德国的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使得德国的产品在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例如,在工业 40 时代,德国率先提出并推动了智能制造的发展,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手段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德国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也对其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德国企业注重长期发展,追求品质和品牌价值,而不是短期的利润最大化。
这种经营理念使得德国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稳定,并逐步积累竞争优势。
同时,德国企业的管理模式也非常严谨和高效,注重员工培训和团队合作,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创新能力。
德国的教育体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障。
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发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为德国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德国的高等教育也在科研和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企业培养了大量的研发人才和管理人才。
德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也发挥了积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提供财政支持和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摘要自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德国疲软不振.究其原因是德国经济一直背负着欧洲其它国家不曾有的沉重包袱,即德国重新统一给德国经济带来的巨大负担,以及产业结构老化和经济结构特别是劳动力僵化.未来今年,德国经济前景不甚乐观.自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在经历了1990-1991两年的经济繁荣后,德国经济从此疲软不振,增速缓慢.只是由于欧盟实行经济一体化和欧元区实行统一货币政策,世人的目光更多关注欧盟和欧元区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形势,作为15个成员国之一的德国不在像从前那么惹人注目.实际上,近10年来德国经济增长率仅为%,是欧盟成员国中最低的,比其他成员国的平均水平低1个百分点,和被认为失去的十年的日本经济相比好不到哪里去.德国经济不仅低迷,而且伴随经济的剧烈波动.自1990年统一到2001年,德国经历了四次经济衰退,经济周期仅为3年.1992/1993年德国统一后利率急升、马克升值以及欧洲汇率机制崩溃导致西欧经济深度衰退,其中德国经济连续5个季度出现负增长;1994年墨西哥危机引发德国1995/1996年经济小幅衰退;1997/1998年亚洲后1998年下半年德国出现轻微衰退;1999/2000年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和美国经济衰退引发的2001年下半年经济严重衰退.而在同一时间内,美国只经历2001年的一次衰退,欧盟其他国家一般只经历1992/1993年和2001年两次衰退.德国何以如此一、德国统一的后遗症是德国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十多年来德国经济一直背负着欧洲其它国家不曾有的沉重包袱即两德统一.德国统一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区和一个低生产率、高度计划、经济落后的地区的合并.为保证统一过程中平等和稳定,防止东德居民大规模移民西德,德国决定西德马克和东德马克按平价兑换、向东德大规模实行转移支付用于东德的基础设施建设、把西德的社会保障体系引入东德、实治经济转轨等.但统一的过程产生了三大问题影响了德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1.业持续负增长德国统一初期,由于大量的转移支付,东德的基础设施、商用和民用住房建设迅速增长,拉动了东德地区的经济增长并使东德地区的增长率高于西德.如此同时,在西德,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移民的增加刺激了住宅业的发展,建筑业也出现了较快增长.但自90年代中期以来,德国的建筑业出现停滞.一方面,东德的经济重建工作基本完成,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减少,东德地区的建筑业随之出现萎缩.另一方面,90年代后,西德移民潮基本停滞,住宅需求下降;同时,受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各成员国财政预算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3%的限制,政府减少了对低住房建设的补贴,减少,西德地区建筑业萎靡不振.德国建筑业从1996年起已连续6年负增长,预计2002年仍将继续下降.可以说,该部门在经历了两德统一之后的短期繁荣后,进入自动调整过剩供给能力的时期,这可能是一个中长期的整合过程,目前这种调整仍未结束.根据欧盟委员会的估计,1996年以来,建筑业的萎缩使德国经济每年减慢个百分点.2.为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和降低水平导致税率上升在经历了1973年和1979年两次世界石油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之后,西德的财政预算状况不断改善,1981年,西德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到1989年,预算基本实现平衡并略有盈余,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不到40%.鉴于良好的财政状况,政府分三阶段1986年,1988年和1990年实施了500亿马克的减少收入税计划,其中,从1990年1月开始的第三阶段减税计划预计减税250亿马克.柏林墙的突然倒塌和两德的统一,打乱了西德的减税计划,给德国的公共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首先,西德社会保障体系引入东德使政府财政负担剧增.统一不久,西德的社会保障体系被引入东德,由于东德的工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其劳动生产率,导致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失业工人的增加使社会保障基金和政府财政负担剧增.其次,公共债务负担增加.东西德马克按1:1兑换,东德政府债务大幅增加,到1995年,前东德政府的公共债务达到1026亿马克,住宅部门的债务为290亿马克.为加快企业的私有化进程,政府加大了对企业私有化的补贴,到1995年,负责企业改革的企业托管局负债2100亿马克.所有的这些债务都被纳入德国的公共债务当中,使德国的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由1991年的40%突然上升到1995年的60%以上,突破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各成员国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60%的限制.第三,实施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用于东德基础设施建设.自1991年以来,每年对东德的净转移支付约在1100-1500亿马克,相当于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同时,为鼓励东德的住房达到西德的标准,对东德的住房建设实行减税,减少了财政收入.为解决统一后的财政负担问题,政府不得不放弃了从1990年1月份开始第三阶段减税计划,而且从1991年开始,通过推出团结税、税、能源税和增加社会保障贡献等措施增加,使德国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91年的%上升到1999年%,德国随之成为欧盟成员国中税收比重最大的国家之一,财政赤字也居高不下.经济理论告诉我们,通过增加税收实行财政扩张,在初期可以刺激需求从而带动经济增长,但在对经济的推动效应消失后,增税会对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为高税收减收了企业的预期利润,挤出了私人投资;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失业人员增加.根据欧盟委员会的估计,德国的税收增加和对东德的转移支付在1994年前拉动了德国的经济增长,但从1994年起,对德国的经济增长3.对外竞争优势受到损害两德统一恶化了德国的对外竞争能力.首先,统一初期,由于西德的工资谈判机制引入东德,东德的工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1991年,东德的劳动生产率是西德的1/3,工资是西德的42%;到1997年,东德的劳动生产率是西德的1/2,工资是西德的68%.整个德国的单位劳动成本1990年到1995年的5年内上升了17%.马克和24个经济合作组织国家货币相比的实际有效汇率1995年比1990年升值了15%,和欧元区国家相比升值的更快.其次,马克相对美元、英镑、里拉等货币升值.统一初期,由于德国的扩张,物价上涨压力加大,到1992年德国的物价指数超过5%,为抑制经济过热和物价上涨,利率急剧上升,拆借利率从1990年初的6%上升到1992年初的%,高利率推升了德国马克.为维持欧洲汇率机制,其他欧洲国家不得不提高利率以维持和马克的汇率稳定,致使欧洲经济从1992底进入衰退,并最终导致英镑、里拉货币等退出欧洲汇率机制,使欧洲汇率机制崩溃.第三,东德马克高估,西德马克和东德马克按1:1实行兑换,而当时的实际汇率为1:.德国经济系高度出口型的经济,在欧盟的大国中对出口的依赖程度最高.马克升值和劳动成本上升,大大降低了德国的对外竞争能力.统一初期,东德产品几乎完全退出国际市场,西德的出口占GDP的比重也由1989年的25%下降到1993年18%,德国的经常项目一改长期顺差的局面从1991年开始连年出现逆差.只是到了2000年,由于欧元启动后不断走软,德国工资上涨比较温和,按实际有效汇率计算的德国竞争力才恢复到两德统一前的水平,但和欧元区内的国家相比,德国的竞争能力依然偏低,说明德国马克在欧元启动时定价过高.德国的对外竞争力减弱也是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两次诱导德国出现轻微衰退的主要原因.开始产生负面影响,使德国经济每年减慢至少个百分点.二、经济结构僵化德国的经济结构僵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市场僵化,二是产业结构老化. 1.劳动力市场僵化自1991年以来,德国的就业人数基本处于下降状态,只有到1998年以后,就业人数才略有上升,2000年的就业总人数和1991年基本持平,德国的就业人数不随经济增长而增长,说明劳动力市场缺乏弹性.相反,近几年来,其他欧盟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家的就业弹性就业弹性定义为就业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之比显着提高,失业率明显下降.目前,德国的失业人数超过400万,失业率为8%,就业率仅为65%.在失业总人数中,一半以上是结构性失业.德国的劳动力市场僵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福利过大,大量的失业补助金和社会福利,减少了人们工作的热情.比如,在美国,失业人员失业后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平均收入只相当于失业前平均收入的10%左右,欧盟失业人员平均收入约为原工资的三分之一,但在德国,一个人失业后,在32个月内可得到工资的67%,如果以后继续失业,可永久性获得原工资的57%的收入.二是企业和职工的高社会保障贡献率和高税收率,抑制了企业雇佣工人和失业人员寻找工作的积极性.2000年,美国企业和职工的社会保障贡献和个人所得税合计占职工收入的%,欧盟平均为%,德国为%,是几个大国中最高的.三是德国实行部门内集中型工资谈判模式.经济合作组织的研究认为,就业立法和失业之间没有密切的关系,全国性的或者企业内集体谈判也不一定不利于就业,但产业中的工会组织集体谈判机制会严重影响就业,导致非熟练工人工资相对过高.欧盟估计,如果德国的就业增长弹性达到欧盟的平均水平,德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每年可增长个百分点.2.产业结构老化就经济规模而言,德国居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但就其经济结构、新产业比重和综合竞争水平与美欧其他新兴国家已出现不小差距.多年来产业结构变动不大,存在结构老化现象,传统产业汽车、、化工和冶金及建筑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30%以上,且多年未变.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IT产业和网络技术浪潮,德国虽然适时参与,但力度不突出,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动作不明显.多年来,德国一直对煤炭、造船等夕阳实行大量补贴.2002年4月,瑞士国际管理研究所公布的最新综合竞争能力排序,德国从上年的第12位跌至第15位.该研究所认为,德综合竞争能力之所以下降,一是经济增长多年来呈低速状态,二是德国经济结构和产业部门缺乏灵活性.三、德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德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经济前景不甚乐观.结构性改革和调整不会一蹴而就.德国结构问题是多年来累积起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决非能一日而臻其功.德国从不相信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坚持自己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在今年9月份的德国大选中,两位总理候选人都没有对劳动力市场的改革提出有效的办法,施罗德总理明确表示,不希望进行激烈的变革.另一总理候选人斯徳伊伯虽主张改革就业规定,但同时强调,不会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激进变革,不会实施把失业救济期由目前的32个月改为12个月的计划.两位总理候选人都主张继续对一些夕阳工业和实行补贴.今年的严重水灾使个人所得税减税计划被推迟.从长期看,由于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证支出增加,在现行的社会保障体制下,德国的减税余地很小.德国经济增长潜力不高,十年来,德国的高失业、投资不振和产业结构老化制约了德国的经济增长潜力,经合组织等机构估计,德国的长期经济增长率仅为2%,比欧盟的平均水平低个百分点.。
实施工业4.0对于德国经济的意义及其对中国制造业转型的启示

2015年是中德“创新合作年”,10月29—30日德国联邦总理默克尔第八次访华,“创新”成为重要的议题。
在默克尔访华前夕,中国国家工信部与德国联邦经济与能源部就中国与德国在“工业4.0”领域的相关合作达成协议。
这表明德中两国将在高科技领域开展更多的合作,把中国的工业和制造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2013年4月8日,德国政府委托的经济与科学创新联盟联合德国三大工业协会[1]共同推出了《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4.0计划的实施建议》,标志着德国开始正式启动工业4.0计划。
在其中,德国科学界和相关经济领袖将实现工业4.0看作是一场新的工业革命,由此将创造出许多新的市场和就业机会。
德国提出工业4.0的目的在于在战略上为德国经济的未来指出方向,如果德国能够顺利实施工业4.0,不仅能够继续保持其在装备制造业的世界领先地位,并且将在制造业的未来发展上引领世界。
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不景气,亟需新的增长动力的形势下,德国的这一举措立刻引起了世界各国和各界的高度实施工业4.0对于德国经济的意义及其对中国制造业转型的启示互联网的发展使工业与信息产业不断深度融合,德国敏锐地率先提出工业4.0计划,拉开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幕,推动了制造业的世界竞争。
谁能率先实现,谁将引领世界!■ 史世伟/文重视。
作为回应,世界另外两个制造业大国美国与中国都推出了自己的制造业创新发展与升级计划,一场围绕着制造业发展的世界竞争的序幕由此打开。
什么是工业4.0?我们知道,从人类走进工业化社会以来,制造业经历了三次革命,它们分别是18世纪末以引入蒸汽机动力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使用电能动力、实现大批量生产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使用电子和信息技术,使工业生产进一步自动化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其影响持续至今。
每一次工业革命都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并使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
如今工业生产面临又一次变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工业与信息产业将进一步深度融合,生产将全面实现数据化和智能化。
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及走向趋势分析(最新版)

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及走向趋势分析摘要:2014年,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弱于预期,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较好,但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出现停滞不前现象;受金融动荡及乌克兰危机影响,新兴经济体增速继续放缓,但改革力度较大的印度经济表现较好;全球就业市场出现积极变化,但青年失业率仍处较高水平;发达国家物价低位徘徊,新兴经济体仍存在较大通胀压力;全球贸易低速增长。
2015年,再工业化有望推动美国经济继续扩张,结构调整将会促进全球经济复苏,但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将会对新兴市场形成一定冲击,发达国家高负债及主要经济体潜在增长率下移也将对世界经济构成一定不利影响。
预计2015年世界经济表现将好于2014年,但仍属缓慢复苏,IMF预计增速将在3.8%左右。
一、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1、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弱于预期,增长格局出现新变化2014年以来,全球经济活动弱于预期,IMF、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机构不断下调世界经济增速预期。
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又出现新变化。
发达国家经济一改前两年经济低迷状态,复苏速度有所加快,但发达经济体内部出现分化,美国经济表现出较强的韧性,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基本上陷入停滞状态,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则进一步放缓。
美国经济呈现先抑后扬的趋势。
受严寒天气影响,一季度GDP下降2.1%。
但受商业投资和国内需求快速增长影响,二季度GDP增长4.6%,创2013年三季度以来最快的扩张速度,三季度GDP增速也达到 3.5%。
重视实体经济发展是美国复苏的重要原因,为提升国际竞争力,次贷危机后奥巴马提出重振制造业、能源自给等计划,再工业化步伐虽然缓慢但已初现端倪。
事实上,从2010年1月份开始,美国工业就恢复增长,截至2014年9月,已实现持续57个月同比增长,且从2013年8月份开始持续一年超过危机前水平。
显然,工业复苏对推动美国经济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季度为零增长,三季度略有改善,但也只有0.2%。
经济停滞主要原因在于投资不足和出口不旺,这些因素在短期难以改观,因此未来增长前景并不乐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德国经济发展新形势连增王惠中一、2015年德国经济发展情况概览11.国内生产总值(GDP)德国经济2015年总体发展稳定。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30 259亿欧元,共计增长了1.7%,高于2014年的1.6%,并高于过去十年的平均增幅(1.3%)。
2015年,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整个欧元区占比为29 %,在欧盟内生产总值占比为21%。
表1 德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2从国民经济行业划分来看,服务业依然是德国经济的支柱,它占到了德国GDP比重的69%。
工业、建筑业、及农林渔业则分别占比25.8%、4.7%和0.6%。
见(下图3)相比于2014年,其最大的增长来自于服务业范围内的信息和通信行业,该领域与2014年相比增长了2.9%。
其次是企业服务业和制造业,分别增长了2.8%和2.2%。
跌幅最大的行业为农林牧渔业,与2014年相比下降了2.1%;金融和保险服务行业也下降了1%。
(详见下表4)1本部分数据均来自德国联邦统计局网站https://www.destatis.de。
2图表来源: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库数据制作https://www-genesis.destatis.de/genesis/online/data;jsessionid=EF19E84E2F88BE7 9493878BFB9ED8948.tomcat_GO_1_2?operation=abruftabelleBearbeiten&levelindex=2& levelid=1463453663096&auswahloperation=abruftabelleAuspraegungAuswaehlen&auswa hlverzeichnis=ordnungsstruktur&auswahlziel=werteabruf&selectionname=81000-0001 &auswahltext=&werteabruf=Werteabruf。
3图表来源: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网站数据制作https://www.destatis.de/DE/ZahlenFakten/GesamtwirtschaftUmwelt/VGR/Inlandsprodu kt/Tabellen/Gesamtwirtschaft.html。
4图表来源: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网站数据计算制作https://www.destatis.de/DE/ZahlenFakten/GesamtwirtschaftUmwelt/VGR/Inlandsprodu图1 2015年德国不同产业GDP占比表2 德国2015年各行业产值变化率2.消费支出国内消费增加是2015年德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015德国消费支出总额达到22200.78亿欧元。
由于工资增加和就业增加等原因,德国2015年私人消费支出达16333.88亿欧元,与14年相比增长了1.9%。
国家消费支出因难民安置和整合等原因相比去年增加了2.8%,达到了58.67亿欧元。
私人消费支出和国家支出共计为GDP的增长贡献了1.6%。
3.固定资产投资2015年德国固定资产投资额6061.74亿欧元,相比2014年增长了1.7%。
相比于14年3.5%的增长率,德国15年固定投资增长率下滑了1.8%。
其中,机器设备和建筑投资分别增长了3.6%和0.2%。
考虑到2015年德国良好的经济发展形势和极其有利的融资条件(如低利率水平),德国固定投资增长明显动力不足。
4.进出口贸易差额尽管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德国对外贸易增长继续在2015年保持迅猛势头。
2015年德国贸易出口额达到11965.73亿欧元,与2014年相比增长5.4%。
由于中国、俄罗斯等国不利的经济形势,德国向这些国家的出口明显下降。
但德国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英国、东欧国家的出口增长迅猛。
相比于14年,德国2015年进口额增长了5.7%,达9484.27亿欧元。
2015年德国进出口贸易差额为2481.5亿欧元,相比于前一年增长了0.2%。
进出口贸易差额共计为德国GDP 增长贡献了0.4%5.人口与就业截至到2015年9月30日,德国人口数为8177万(见下图5),与2014同期相比增长了68.7万即0.85%。
其中外来人口数为917.8万,(见下图二6)与5图表来源: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库数据制作https://www.destatis.de/DE/ZahlenFakten/GesellschaftStaat/Bevoelkerung/Bevoelke rungsstand/Tabellen/Zensus_Geschlecht_Staatsangehoerigkeit.html。
6图表来源: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库数据制作2014年相比增加了95.5万,外来人口是人口增长的来源。
图2 德国总人口数(万)图3 德国外来人口数(万)人口老龄化是德国社会突出的问题。
截至2014年12月31日,德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27.4%。
人口老龄化趋势将为德国的劳动力市场带来隐患,甚至会危及德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潜力。
2015年全年德国劳动力市场一直保持有利的态势。
在德国有4300万人(居住地在德国的人)被雇用,就业人员的人数与2014年相比增加32.4万人,即0.8%,这是德国连续十年就业人数保持增长。
国内人口就业水平的提高和外国移民弥补了人口老龄化的负面效应。
nIntegration/AuslaendischeBevolkerung/Tabellen/Bundeslaender.html。
从行业分布来看,就业人数最大增幅出现在服务业,2015年德国服务业就业人数达到了3188.6万,与2014年相比增长了1.1%;其中增长最快的是企业服务行业,该领域就业人数增长了14.5万,即2.6%;随后是公共服务、教育和健康领域,其就业人数增长了12.8万,同比增长1.3%;贸易、交通运输和餐饮行业领域就业人数则同比增长0.8%,增加了7.9万人。
制造业(不含建筑业)就业人数增加了1.6万(0.2%)。
建筑行业就业人数六年以内首次出现下滑,与2014年相比下降了1.2万人 (– 0.5 %)。
农林渔业就业人数同样出现下降,与2014年相比减少了1.6万人(- 2.5%)。
表3 德国各行业领域就业情况2015年,德国失业人数为195万,这是自1990年东西德统一之后德国失业人数首次下降到200万以下。
与前一年相比,德国失业人数下降了14万,即6.7%。
德国2015年失业率降到了两德统一后25年内的最低水平。
全年平均失业率为6.4%,比上一年下降0.3%。
下图7展示的是自1992年后德国失业率的变化:除去季节性失业因素,近五年德国的失业率始终保持下降态势。
图4 德国失业率(%)7图表来源: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库数据制作https://www-genesis.destatis.de/genesis/online/data;jsessionid=997788D8D13B5630 92DB680EBEE07F37.tomcat_GO_1_2?operation=abruftabelleBearbeiten&levelindex=2&le velid=1463443901886&auswahloperation=abruftabelleAuspraegungAuswaehlen&auswahlv erzeichnis=ordnungsstruktur&auswahlziel=werteabruf&selectionname=13211-0001&aus从地区来看(见下表及下图8),2015年失业率最高的联邦州是布莱梅州、柏林、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和萨克森-安哈特州(分别为10.9%,10.7%,10.4%和10.2%);失业率最低的联邦州为巴伐利亚州(3.6%)、巴登-符腾堡州(3.8%)。
2015年距离1990年东西德统一已经过去了25周年,但新老联邦州之间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失业率就是很好的例子。
图5 德国2015年各联邦州失业率8图表来源: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库数据制作https://www-genesis.destatis.de/genesis/online/data;jsessionid=9B07972A9AE1B0B3 45A1F266821CBA62.tomcat_GO_2_2?operation=abruftabelleBearbeiten&levelindex=2&le velid=1463792151705&auswahloperation=abruftabelleAuspraegungAuswaehlen&auswahlv erzeichnis=ordnungsstruktur&auswahlziel=werteabruf&selectionname=13211-0011&aus表4 德国各联邦州失业率(%)6.居民消费价格(CPI)德国2015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保持稳定,与上年相比仅增长了0.3%,与2009年的水平相当。
2015年CPI指数维持低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能源价格走低。
2015年德国食品和无酒精饮料价格同比增长0.7%,酒精饮料和烟草价格增长2.8%,房屋、水电、天然气等价格同比下降0.4%,受最低工资制度和劳动成本增加影响,餐饮住宿服务业价格则增长了2.6%。
9表5 居民消费价格相比去年同期变化(%)7.国家财政德国2015年连续第二年实现财政预算盈余,盈余总额高达164亿欧元,相当于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0.5%,创下自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也是德国连续第四年保持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这为德国财政上处理难民问题留下了回旋的余地。
二、2015年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积极因素1.就业水平提高和工资上涨9图表来源: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库数据制作https://www.destatis.de/DE/ZahlenFakten/GesamtwirtschaftUmwelt/Preise/Verbrauch erpreisindizes/Tabellen_/VerbraucherpreiseKategorien.html?cms_gtp=145114_list%22015年,德国劳动力市场表现强劲,工资上涨和就业增加是刺激国内消费攀升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