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磁共振成像入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无序排列状态,每个磁矩的方向都是随意的,磁矩间的磁性相互抵消,从整体上来讲,我们并未感到自己的身体,书本以及其它物体具有磁性。 指南针总是指向南极,是因为它们总受地球磁场的作用。如果具有磁矩的原子核也受一个磁场的作用,它们也会从一种无序排列变成一种有序排列,磁场愈强磁矩一致取向的倾向愈强烈,物体就会表现出磁性,就好像一个大的指南针,我们称之为宏观磁矩。磁场愈强这个宏观磁矩的磁性也愈大。 2、磁矩在磁场中的运动特性 1)进动 当一个核磁矩处于磁场中时,磁矩受磁场的作用(如指南针受地磁场的作用一样),磁矩将绕磁场方向作“进动”,即原子核绕着自我旋转的同时,又绕磁场方向转动。这个情形如同小孩玩的陀螺,陀螺在旋转的时候,如果其轴偏离垂直方向,它就会一边自旋,一边又绕着垂直方向转动,陀螺进动是受地球重力场的作用,磁矩进动是受外加磁场的作用。 磁矩在磁场中进动时,进动的频率称拉莫而频率,是由著名的拉莫尔方程决定的:ω=γB0其中ω为拉莫尔频率,B0为外加磁场的磁感应强度,γ是与原子核性质有关的一个常数, 称为旋磁比。H核的旋磁比γ=42.58MHz/T,在1500高斯的磁场中,H核磁矩每秒钟将绕磁场转动六百三十万周。磁场越高,磁矩进动的频率就越快。
处于磁场中的核磁矩,当其方向与磁场方向之间的夹角越大时,它所处的能量状态越高。 宏观磁矩在磁场中的运动规律与单个核磁矩一样,另外宏观磁矩的能量也与它同磁场的方向的夹角成正比。 在目前人们能制造的各种磁体的磁场强度范围内,原子核的拉莫尔频率都在1千兆周以下,我们称为射频波段。 2)处于强磁场中的宏观磁矩,在无外界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将处于顺着磁场方向排列的状态,不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称为稳定平衡状态。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宏观磁矩的方向偏离磁场方向,核磁矩就不能长久保持这种状态,它们将由偏离磁场方向的非平衡状态,逐渐变化到顺着磁场方向的稳定状态。这种变化过程反映了原子核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就是下面要说的“弛豫过程”。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把顺着磁场方向的方向称为纵向,垂直于磁场方向的方向称为横向。 由于人体中的液体是由无数个H原子与其它原子组成,H核磁矩受周围原子核的影响,液体分子本身还在作布朗运动,因为核磁矩与周围环境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能量交换。宏观磁矩偏离磁场方向之后,在磁场中以拉莫尔频率运动。由于偏离磁场方向后,磁矩处于高能态,它将向周围环境传递能量,其方向也将向磁场方向靠拢,最终停留在

磁场方向上,恢复到没有偏离磁场方向以前的状态。另外,每个H核磁矩与周围其它H核磁矩相互作用,各磁矩的进动速度会有一些差异。就像在环形跑到上3000米赛跑一样,起跑时选手们都在同一线上,以后由于各个赛跑着速度不同而拉开距离,直到均匀地分布在
整个跑到上。磁矩在“非稳定”到稳定的变化过程中,也经历这种“分散”的过程。各磁矩在横向的磁性将相互抵消,宏观磁矩的横向分量最后变为0,以上宏观磁矩从非稳定状态到稳定状态的变化过程反映了“弛豫”(relaxation)。其中,宏观磁矩在纵向上的分量,从小到大变化,最后达到磁矩没有偏离磁场方向以前的宏观磁矩值,这过程称为“纵向弛骤”。宏观磁矩横向上的分量从非稳定状态初始值变到零的过程为“横向弛豫”。 从图上看,无论横向弛豫还是纵向弛骤,开始时变化都非常快,,以后逐渐缓慢,最后横向宏观磁矩分量趋向零,而纵向宏观磁矩分量趋向于稳定状态时的值。纵向宏观磁矩分量达到平衡状态时的63﹪所需的时间称为纵向弛豫时间常数,用T1表示。横向宏观磁矩分量从非稳定状态初始值变化到初始值得37﹪处所需的时间称为横向弛豫时间常数,用T2表示。T1,T2大,弛豫进行的慢,T1,T2小,弛豫进行的快。由于弛豫速度是由原子核所处的周围环境决定的,人体各组织中H核所处的化学环境各不相同,因而一般来说,各组织的T1,T2值都不相同。 3、核磁共振现象及磁共振信号的探测 共振现象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比如荡秋千,如果你坐在秋千上,另一个人在推你,秋千来回荡起来,你荡到他前面时,就推你一下,这样秋千越荡越高。假如推的频率同你荡秋千的频率不一样的话,他就推不着你,你和他总是不同步,他每次推都只能推到空气,你的秋千也就不会越荡越高。推的频率和秋千的频率一致,秋千得到能量,越
摆越高,这就是一种“共振”现象。 处于磁场中H核磁矩类似于秋千。磁矩绕着磁场反复地进动,进动频率是拉莫尔频率。若在一时刻有电磁波向它辐射,而且电磁波频率与拉莫尔频率一致时,核磁矩与电磁波之间也会发生共振。不过,不同于秋千共振时越荡越高,核磁矩在共振时的表现是:它一方面绕磁场方向作快速进动,另一方面磁矩与磁场方向间的夹角在不断变大。如果电磁波的频率与拉莫尔频率不同的话,如同推秋千的人推不到秋千一样,电磁波不会与核磁矩之间发生作用。如果我们在瞬间用拉莫尔频率的电磁波使磁矩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夹角变化α角时,我们就称这个电磁波是一个α角的电磁脉冲,如90O射频脉冲使磁矩方向与磁场方向

成90O,α角越大磁矩的能量也增加越多(α<180O)。 共振电磁波停止辐射之后,氢原子核要放出它吸收的电磁能量,磁矩将逐渐恢复到未受电磁波辐射之前的状态(弛豫)。如果把一线圈放置于磁矩边上,由于宏观磁矩在进动,线圈两端会因宏观磁矩横向分量的旋转而感应产生电信号。因横向弛豫宏观磁矩横向分量越来越小,因而感应产生的电信号是一个逐渐衰减的振荡信号。这种信号称为核磁共振信号。由于这种信号是宏观磁矩在磁场中自由进动产生的,所以又称为自由感应衰减信号(free induction decay简称FID)。如果电磁波与核磁矩之间没有共振,宏观磁矩仍沿磁场方向,电磁波脉冲发射完之后,感应线圈中因无宏观磁矩在进动,不会产生任何信号。 三、核磁共振成像
用核磁共振信号成像的基本步骤是:首先把人体安置于强磁场之中,人体中的H原子核磁矩趋于一种有规律排列,然后使人体的某一层面上体液中的H核磁矩,在电磁波辐射下发生共振,再给吸收了电磁波的核磁矩附加上一定的空间位置“标记”,并根据这种标记,从接收到的总核磁共振信号中分离平面上不同位置上的信号值,在显示器上用不同亮度显示出来。每处的信号大小与该处H核的密度,以及弛豫时间T1、T2有关,由于各种组织的H核密度及H核的T1、T2值不一样,各组织的亮度不一样,因此可以得到一幅人体断层像,下面我们仔细谈谈成像过程。 1) 选片 把人安置于一个均匀磁场中,磁场的方向为Z方向。在均匀磁场的基础上,再加另一个磁场:磁场的方向与均匀磁场方向一致,但磁场的强度沿Z方向由小到大均匀变化如图6所示,这种磁场称为梯度磁场。垂直于Z轴的平面上磁场强度都一样,不同平面如甲,乙平面上磁场强度不同,相应的拉莫尔进动频率也不一样。若有一频率为甲平面的拉莫尔进动频率的电磁波向人体辐射,甲平面上的H核均发生共振。乙,丙平面上的磁矩因拉莫尔频率不同于电磁波频率,不会发生共振。把电磁波的频率分别设置为其它平面的拉莫尔频率时,也可使其它平面分别发生核磁共振。这种技术称为“选片”,用来完成选片的梯度场称为选片梯度。 2) 相位编码和频率编码 “编码”就是对某物体中各部分编上记号,如剧院中每个座位都有
“排”,“号”的标记,这就是一种编码。有了(排,号)这种编码,观众就根据编码就座。对所选片层进行的X与Y两个方向的编码是用这两个轴方向变化的梯度磁场来完成的。 经过“选片”过程后,磁矩在磁场中进动,此时沿Y轴施加一梯度磁场,磁场沿Y轴由小到大均匀变化。共振面中垂直于Y轴的各条直

线上磁场不一样,磁矩进动的速度也不同。如果我们以Y=0处的磁矩为参考,站在这个磁矩上,经过一段时间后,便会看到Y为不同值的直线上的磁矩逐渐前后分开。这种进动过程中前后位置的不同称为“相位”差异。如果从小到大均匀变化Y方向的梯度磁场,不同Y值处相位随梯度场变化而变化的幅度不一样。用这种相位变化率=(相位/梯度)来作为一种标志,可识别每一直线的核磁共振信号。这种标记的方法叫“相位编码”。 在一定的时间内施加Y方向的梯度磁场后,各磁矩带着相位差异继续以相同的拉莫尔频率在均匀磁场中的运动。若在人体周围也放置一接收线圈就可以观察到核磁共振信号。由于各磁矩运动频率一样,它们在接收线圈中感应的电信号的频率也一样。若接收信号时再加一沿X轴由小到大均匀变化的梯度场,这时,共振面垂直于X轴的各条直线上的磁矩进动频率就不同了,它们在接收线圈中感应出的电信号的频率也各不相同。磁矩进动频率的差异,也可作为一种“标记”,用于识别信号来自垂直于X轴的哪条直线。这种技术称为“频率编码”。 3) 回波 在实际的MR成像过程中,核磁共振信号的数据采集是用采集回波来
完成的,而不是采集FID信号。下面介绍两种回波:自旋回波和梯度回波。、 自选回波方法需向人体施加一个90度射频脉冲和180度脉冲。90度脉冲使磁矩倒向横向,然后施加一X方向的梯度磁场。不同X处的核磁矩所处的磁场不同,有的磁矩落后,有的超前。随后,180度脉冲使所有的磁矩前后位置颠倒,超前者变为落后者。再施加同方向的梯度场,使各磁场逐渐回聚,然后又再次前后分离。这个过程中,宏观磁矩横向分量随各磁矩的分散,回聚,分散而经历由大变小,有小变大,再变成零的过程。第二次施加梯度场时,宏观磁矩横向分量(小→大→小)的过程叫回波。 梯度回波仅需一射频脉冲,使磁矩倒向横向方向。然后在X方向施加一段正向梯度场和一段负向梯度场。第一段梯度场使不同X处的磁矩前后分散,第二段梯度场时,原来进动快的磁矩现在进动慢,原来进动慢的磁矩现在进动快,不同X处的磁矩逐渐回聚到一处,最后再次前后分散。宏观磁矩横向分量将经历大→小→大→小的过程,在第二段梯度时探测到的信号也是(小→大→小)变化。这就是梯度回波。 一般都在回波产生时探测信号。 4) 图像重建 通过相位与频率编码,在产生磁共振信号的层面内不同X,Y光标处的核磁矩就赋于了不同的标记,就如剧院里的排号一样了。但是,接收线圈探测到的是各个带有相位与频率特征的核磁共振信号的总和。

了了解共振面上各点的信号大小,需根据相位编码和频率编码,把各点的信号分离出来,这个过程叫“解码”,是由计算机完成的。计算机对探测到数据信号进行二维付里叶变换(2DFT)的处理,得到一定的(相位,频率)特征的核磁共振信号大小,然后根据(相位,频率)与共振平面各点的对应关系,把各点的信号大小用显示器上的亮度表示出来,信号大,则亮度也大,这样就可以得到一幅核磁共振的平面像。 5) 综述 这个过程在MRI系统中被编写成程序,由计算机控制进行。从选片到信号采集这类过程在MRI中称为“序列”,以下就是常用的自旋回波序列: MRI系统还有多种成像方式,并能通过选择序列参数,获得医学诊断中要求的各种图像。如T1加权像,T2加权像,质子密度像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