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教育国际化:时代赋予的机遇与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国际化:时代赋予的机遇与挑战
扩大教育开放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内容,其中明确提出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尽管国际化一词在高等教育领域已经使用多年,但是全口径的“教育国际化”还是首次提出,这一变化引人关注。前不久,在华东师范大学等主办的“亚太国际教育会议暨国际教师教育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教育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当今世界教育国际化的潮流是以国际教育的发展为基础的。仅具备一流的科学知识是不够的,新一代人才应具备现代化的开放观念和开阔视野,了解市场经济的运作。
要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多层次、宽领域”目标,真正利用好国际教育资源,教育国际化就应该触及师资、课程、质量保障等深层次领域。
对所谓的人才流失不必过分焦虑,保留一定数量的留学生在国外有利于改革开放,他们是中国与世界和过正常交往的纽带与桥梁。因此,还应该鼓励更多有志青年与国际人才的大流动、大循环。
教育国际化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由于“教育国际化”以及相关的“国际教育”概念最切来源于教育实践领域,其应用大多停留在实践的、事务的层面,缺乏概念、内涵、发展历程、特点及趋势等问题的梳理和探讨,也就造成了概念膻用时的含混和不确定性。在日前召开的“亚太国际教育会议暨国际教师教育研讨会”上,专家学者首先将我们带回到教育国际化的起点,对其柴龙去脉作一梳理。与会者指出,当今世界教育国际化的潮流是以国际教育的发展为基础的。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教授认为,“民族国家是当今世界最基本的国家形态,是世界体系的基本单元,是教育国际关系当中的基本主体。所谓国际,就是国与国之间、两国或多国的关系。国际教育是两个或多个民族国家间多层次参与主体——国际与区域组织、政府、学校、个人,以援助、台作、交流等方式进行的多重目的的教育活动。”美国亚洲文化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98S 特聘教授郭玉贵指出,国际教育主要表现为三种具体形态,一是教育资源的垒球流动,二是全球性的教离现象,三是全球范围内开展的教育活动。
从国际教育到教育国际化.其中叉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
在硕明远主编的《教育犬辞典·教育学卷》呻,教育国际化的定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间相互交流、研讨、协作、解决教育上共同问题的发展趋势”。朱旭东指出,在冷战之前,国际教育政策主要以外变共识为基础;在砖战时期发展为两极格局下的国际教育援助政策,也就是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援助;后冷战时期,国际教育表现为经济竞争的政策,在给予援助的同时,获取国际教育贸易竞争中的幂1溢。
“随着经济垒球化进程加速、知识社会悄然到来,知识积累和创造的方式发生变化,财富越来越多地依靠知识,凸显教育在知识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整个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气候变化、灾害频繁、能源枯竭等全球性『可题需要垒人类共同面对和解决。”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熊建辉博士指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国际化不再是~种选择而是一种趋势”。当前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项重要战略,2009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将“国际化、区域化与全球化”列为重要内容。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也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如果说过去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国外资源,现在面临的问题则是如伺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仅具备~溢的科学知识是不够的,新一代人才应具备现代化的开放观念和开阔视野,了解市场经济的运作。”郭玉贵说。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满生进一步指出.经济全球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跨国公
司的崛起,目前垒球前100名的经济体中,51个是企业,49个是国家。据美国麦肯锡公司2007年调查显示,中国毕业生只有不到10%拥有在跨国公司工作的技能,相比之下,印度的比例高达25%。
与会者的发言指向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当今时代特征和国内外形势,都凸显了教育国际化的迫切需求。
教育国际化应向深层发展
与会者分析了当今教育对外开放存在的闻题,指出虽然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了不少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但往往停留在浅表层面。要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多层次、宽领域”目标,真正利用好国际教育资源,教育国际化就应该触及师资、课程、质量保障等深屡次领域,这方面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学界应为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F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周满生通过对微软、甲骨文、IBM等多个跨国公司的调研发现,各跨国公司对人才的要求最看重的首先是责任心和团队精神,然后依次是主动性、适应能力、专业知识、学习能力、上手快、踏实稳定、创造性。接受访谈的许多跨国公司人力资源主管指出,人力资源本土化已成为许多企业重要的战略目标。跨国公司通过举办自己的教育机构,对教育领域提供资金支持,根据用人需求和标准向教育系统反馈人才培养信息,提出教育改革建议等方式对教育产生影响。周满生建议,教育机构特别是大学与跨国公司的合作,要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垒过程,对“订单式”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和数学过程给予全面关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教育与价值教育联合会会长周南照从更广泛的角度阐述了教育国际化给教师专业标准、课程与教学带来的发展机遇。他指出,国际上已对21世纪的核心技能有了界定,包括:学习技能、思考技能、生活技能、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合作交流技能、人际交往技能、个体责任感、道德、适应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之概括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和学会共处四大支柱。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已将其融入本国课程。周南照指出,中国应在课程方面更多地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做到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实践活动课程相平衡;加强课程整合,让学习者同时获得生活经验、学科知识以及社会交往技巧;增加课程的选择性。
教师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向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此次会议的东道主之一,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较早开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的探索。徐汇区教育局局长王懋功认为,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政府是推动力量,学校是平台,师生是主体。在推进初期和形成保障机制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至戈重要,没有政府的理解和支持,任何交流合作项目都无法持续、有效地开展。
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国际教育是有边界的”,朱旭东在发言中既肯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可能面临的挑战。他指出,今天的民族国家都是以丰权的方式来生存的,这决定了国际教育的边界性。
“经济全球化是民族国家推动的,更确切地说是西方民族国家推动的”,朱旭东说,“在两方国家推动全球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国际教育的竞争模式。每个国家基于自己的利益,展开教育市场、教育领域当中的竞争。教育产业化、教育国际贸易以及出于国家利益制定的各种国际教育政策的背后企图,是我们在教育国际化问题上需要思考的”。同时,民族国家还面临着集团化和区域化的生存环境,这使教育的项目合作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区域化生存中,国际教育首先需要的是合作,而不是强权推动下的竞争模式。
在教育国际化中,与国家利益最息息相关,也最引人担忧的是所谓的人才流失和人才枯竭的问题。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2002年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的外国人,到2009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