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中的爱国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歌中的爱国精神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爱国精神是其诗歌的灵魂。

一说起唐朝,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诗的国度”,唐王朝的诗人、诗作可谓众多,但很多已经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而杜甫的诗作却愈来愈显出耀眼的光辉。

杜甫留下的一千四百多首诗歌,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从广阔的角度反映社会的离乱,记录人民的不幸,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表达对统治者的深恶痛绝。

这些诗无不体现杜甫深切的爱国之情,爱国精神可谓是其诗歌的灵魂。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的家庭,从小接受的是儒家的传统教育,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但杜甫屡试不第,使他出世的幻想破灭。

在入世无门的情况下,杜甫的生活更加窘迫,他开始正视现实,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和人民一样流离失所,亲眼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惨景,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人诗句。

杜甫经历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过程,他用自己的笔触铸就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高峰。

杜甫诗歌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有着悲天悯人的精神,成就了其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诗中的杜甫有着忧郁的、激愤的情感,他的诗为国谋划,为
民呼号,有着赤诚的爱国之心,有着深切的忧民之情。

杜甫的爱国情怀是非常丰富的,他有着更进步的爱国之情,将现实主义的诗风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赞美祖国河山
古人常借助对祖国山河的赞美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杜甫也有大量描绘壮美山河的诗篇。

杜诗歌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具有广阔的内容,真挚的情感和高度的概括性,成为后世的楷模。

杜甫二十岁起就南游吴越,后又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年寄寓京华,晚年四处漂泊,所到之处均留有诗作,这些诗作无不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

国家不仅是一个自然概念,还包含着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所以杜诗在描写自然景观的同时,还融入了对国家政治、经济的关注。

当国家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时,诗人由衷的赞颂;当国家危机四伏时,诗人又忧心忡忡。

杜甫初回草堂时留下了写景佳作《绝句》:“两只黄林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黄鹂、青天、白鹭有动有静,给人一种和谐、开阔的感受。

杜甫青年时代生活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这时的唐王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被称为“开元盛世”。

杜甫对祖国的赞颂不同于其他诗人,他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诗人,在赞颂祖国壮美河山的同时,结合社会现实,从盛世的光环中看到重重危机,唱出了一曲曲动人肺腑的悲歌,表达了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体现了诗人的忧患意识。

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在安史
之乱爆发前,杜甫经过骊山,唐玄宗和杨贵妃正在享乐,杜甫忧心忡忡,用诗讽刺外戚专权的黑暗社会。

朝政大权旁落,带来的后果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日益激化,很快安史叛军暴发了,唐王朝岌岌可危。

正是杜甫怀着深切的爱国之情,才能在盛世中洞悉到暗藏的隐患,才用一篇篇诗作来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悲壮的景色,写出了诗人离家漂泊、疾病缠身、国事不宁的忧伤。

《秋兴》八首由孤城的落日情景想到昔日长安的繁华景象,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

如果没有深挚的爱国情怀,是写不出这些诗句的。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不仅打破了诗人天下太平的希望,还点燃了他强烈的民族意识。

在现实面前,维护国家统一成为他爱国精神的突出表现。

二、维护国家统一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饱受贫困之苦。

特别是安史之乱后,他曾沦为战俘,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这对他的影响很大,使他更加关注国家命运,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借唐朝内部空虚,联合同罗、突厥、契丹等民族,以奉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历时八年之久,后世称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社会经历了空间的大灾难。

由于安禄山、史思明及其部下大部分是胡人,所以这场叛乱又带有民族矛盾性,唐王朝的做法则是平息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

杜甫亲眼目睹了这场战争,深有感触,并写下
了大量诗歌,其中两首最具有代表性,一首是《春望》、一首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占领长安后,杜甫困守长安,面对长安在战乱中的荒凉景象,诗人感怀国破家亡,写下了这首绝世佳作。

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表达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控诉了战争带来的严重后果,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

全诗表达了忧国、念家之情,表现了诗人心系天下的博大胸怀,而这也是杜诗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

诗人知道和平是要争取的,当国家动荡、分裂时,要奋起反抗,才能用战争赢得和平。

因此杜甫又赞美平定叛军的胜利,当诗人听说收复了失地,叛军投降的消息后,安史之乱结束了,心情大快的状态下创作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叛军投降意味着分裂的国家走向统一。

《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诗,有很多相似处。

写作背景都是安史之乱,写的是战争的胜负情况。

但杜甫的心态是完全不同的,出现这样的差别正因为杜甫的爱国之情。

杜甫认为唐军是正义之师,安史叛军是破坏正义,造成国家分裂的原因,所以唐军胜利代表着国家统一,叛军胜利代表着国家分裂。

杜甫始终关注人民,特别是安史之乱过程中,诗人与人民一起漂泊,深切体会到人民的苦难,字里行间流露着同情。

但对战争,诗人并不是消极避战,而是赞扬以身报国的高尚行为,这将杜甫的爱国精神推向更高的境界。

三、赞颂报国卫家
杜甫一生心系劳苦大众,特别是战乱爆发后,他每次出行都记录
了人民的悲苦现状。

杜甫经历安史之乱体会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对保家卫国的将士从心里充满了敬佩和赞颂之情,这正是千百年来爱国精神的体现。

安史之乱中,郭子仪、李光弼等统帅,被叛军打败,伤亡较重,亟待补充兵员,朝廷大量征兵。

杜甫亲眼目睹了离别的场景,创作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从这些诗歌中我们能读出人民的苦难,读出人民的爱国之情,读出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

《石壕吏》中的“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都是杜甫的所见所闻,这样的家庭还是征兵的对象,可以说战争摧毁了一切美好。

对战争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杜甫抱有深切的同情,对毅然走上前线、保家卫国的将士,杜甫给予更多的是同情和赞扬。

如《新婚别》“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这位普通妇女正是新婚,她牺牲自我,用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人民的心声,鼓励丈夫上前线奋勇杀敌,不要挂念家中,要为国家努力战斗。

杜甫同情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歌颂人民虽然家破人亡,仍积极投身正义战争的伟大精神。

杜甫歌颂报国卫家的精神,与自己的报国之心有着密切关系。

杜甫的理想是传统的儒家思想,他生活的年代虽然理想的社会形态已经荡然无存,但杜甫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

杜甫一生执着于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青年时的杜甫满怀憧憬,并为之不懈的努力。

杜甫应试不第,可他没有死心,又四处奔跑请求举荐,但
唐王朝没有给他施展抱负的空间,他的理想破灭了,拳拳的报国之心得不到施展。

他把这种情感倾注到保家卫国的将士身上,对他们的行为给予热情的赞扬。

总之,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其诗的灵魂是爱国精神。

杜甫一生在离乱途中体验到人民的苦难,写出了一首首具有高度爱国精神的诗篇。

他的诗歌既有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又有深切的爱国情怀,这种爱国精神成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成就了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