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月三”看广西壮族的信仰崇拜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三月三”看广西壮族的信仰崇拜
中本014班 200101401434 王昀
摘要
广西壮族作为古越人的一支,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三月三作为本民族最重大的节日之一,其中丰富的活动更是体现了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试从壮族人民在三月三的活动中探求壮族的宗教信仰崇拜,从而明白壮族人民生存的思想状态和历史渊源。
关键词:壮族“三月三”传说信仰崇拜
引言
壮族作为古越族的一支,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广西地处岭南,广西的壮族人民生活在这样亚热带气候,而且远离中原文化的环境中,产生了许多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并且由此诞生了许多民族节日,如蚂节、牛魂节、吃立节、中元节、“三月三”歌节等。
其中有些节日在汉壮两族交流日益增强的情况下,融合了本民族和汉族的节日习俗,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节日风俗,“三月三”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壮族人民最重大的节日之一的“三月三”,其中体现出了壮族人民悠久的历史和思想状态。
一美丽动人的壮族“三月三”
壮族人民自古就是一个能歌善舞,勤劳向上,想象丰富的民族。
壮族人民凭借着自己丰富的想象,给“三月三”这一传统节日增添了许多情趣,其中各种美丽动听的传说更是让人们对壮族的“三月三”充满着向往。
在众多的传说中最著名的要算是关于“刘三姐”的传说了。
桂中、桂北壮族村寨里传说:在唐代,有一位叫刘三姐的壮族姑娘,勤劳聪明,长得宛如出水芙蓉一般,容貌绝伦。
尤其擅长唱山歌,刘三姐常用山歌唱出穷人的心声和不平,当地财主莫怀仁欲占为妾,遭到拒绝和奚落,便怀恨在心,咬牙切齿把刘三姐置于死地。
最后三姐不忍心使乡亲流血和受牵连,毅然从立鱼峰上跳入小龙潭中……那天正好是三月初三,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三姐,于每年三月三这天举行歌会,形成如今广西最著名的三月三歌圩。
然而关于刘三姐的传说不仅仅是在桂中桂北一带流传,在桂东南也有关刘三姐的传说。
据记载,很久以前在玉林蒲塘镇石崎横岭村有一位陆三姐,在遇害落崖后落难到桂林和柳州,但这时她已经改姓刘了。
而在广西中部柳城县古砦乡,那里的壮族人民的三月三又称“花婆节”。
在三月三这天,男女青年换上新衣,一对对的踏着山路,唱着山歌,绕着周围山岭,这叫走花坡。
一路上男女青年互对情歌,在对歌中选择对象。
女的如看上男的就会送布鞋,若男的收起布鞋,双方便结成对象。
传说:商代时,纣王昏庸,天下混乱,有个女国,国家里全是女性,女国里有个花妹,长得像桃花一样娇美。
一年早春,山花万紫千红,花妹登山眺望,天上飘下三位婆婆,她们问道:“花妹呀,你在这里想什么啦?”连问几次花妹才回答:“婆婆呀,我是个单身苦楚的人,你说我怎么能过得美满的日子呢?”婆婆们说:“这不难,到三月三那天,你们到最高的山顶上面向南方就是了。
”说罢婆婆们就消失了。
花妹回来把这事告诉众姐妹。
到了三月三那天,众姐妹按婆婆的吩咐,到最高的山顶上面向南方。
这时,南风微微的吹来,不久,众姐妹就怀孕,生男育女。
从此,这个女国就成为有男女配偶的国家。
在这天,家家煮五色糯米饭、红蛋,用红网袋装着挂胸前。
全村人还会聚集到“花婆庙”祭拜。
①
居住在桂西一带的壮族人民,相传在很久以前,壮乡有个叫韦达桂的人,在一个土皇帝手下当臣相。
达桂年纪不大,但学识渊博,才能过人,而且十分关心壮族人民的疾苦,皇帝给他的俸禄他都拿回去分给百姓。
一年大旱,达桂为百姓们奏明土皇帝免黄粮,可土皇帝一而再,再而三的出了许多题目刁难达桂,达桂都一一解决,此时,土皇帝认为把达桂留在宫殿是祸害,就派兵捉拿他。
壮家百姓问讯立刻把达桂送到山上藏了起来。
官兵搜不到人,土皇帝就下令放火烧山。
最后达桂死在了枫树洞里。
这天正好是三月初三。
后来因为达桂剩前喜欢喝酒,吃糯米饭,后来又因为拿不出公鸡蛋而被害,所以到了三月三这天,壮乡家家户户都拿着米酒、糯米饭和熟鸡蛋等祭品供祭达桂亡灵。
②
另外,在广西左江一带有所谓“三月三,龙拜山”的说法。
传说是古时有个叫桑卡寨,住着一个壮族老汉,挖山打猎为生,他养了一条白花蛇。
后来,白花蛇长大了离开了老汉。
老汉病故时,大青龙飞回吊丧。
以后每年三月初三,大青龙都飞回来给老汉扫墓。
乡亲们也年年三月三陪它去拜山。
上林县也有在三月三这天祭拜蛇神的习俗,传说石门村从前有个寡妇,孤苦一人。
一日在挑水时带回一条小蛇喂养,一次劳动中不小心将其尾巴砍断,为此她很心疼,就把他当儿子看待,并起名“特掘”。
后老妇死时,特掘呼风唤雨,刮倒一棵大树做成棺材,收殓了“母亲”,把棺木送上闪耀的一个山洞。
当地老人说那天正是三月三日,所以也有人说三月三是为了迎接特掘的。
据说,每年三月三日前后都会来一场狂风暴雨,那时蛇神特掘为其母扫墓所致,此后,人们为了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家户户都在三月三这天按蟒蛇身上的花色,以黑为主做成五色饭,送到山洞上香设供。
③
由这些传说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哪个地区的三月三,都是纪念、祭祀为性质的,虽然纪念的人各有不同,方式也略有不同,但随着时间推移,壮族的三月三由最初的纪念某一个人物,慢慢发展成为纪念前辈,祭祀祖先的活动了。
既而现在许多地方的壮族人民在三月三这天都会去扫墓。
因此现在的三月三包含了两大内容,一是祭祖,一是歌圩,其中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
在祭祀祖先这方面,壮族人民会在三月三这天带着五色饭、猪肉、整鸡、纸幡、纸钱、鞭炮等到坟山上祭奠祖先。
先给祖先坟地除草培土,换上新坟顶,在坟地上撒上许多纸钱,插一根纸幡,在墓前摆上祭品,点上香烛,烧纸钱、洒美酒、鸣鞭炮,然后围在墓前把祭品吃掉,也有地方扔掉不吃,迷信的说法是带回家会招鬼进门。
在祭祖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小孩跑来参加,这时主人必须热情
邀请这些小客人们共同分享祭品,如果有人怠慢这些来客,则被认为失礼,其祖宗就不会保佑他们。
饭后,客人散去,一家人会聚在墓边讲述祖先创业的伟绩,让子子孙孙永远牢记祖先业绩。
晚上所有家族的成员还会一起参加会餐。
每逢节日家家都会准备的五色糯米板和彩蛋,表示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事顺意,老幼安康。
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
人们把蒸熟的五色饭分成五个部分装满一个大碗,中间放一只染红的熟鸡、鸭蛋,红蛋表示“吉利”。
除此之外,还用一只簸箕或一个盆子盛装更多的五色饭和彩蛋,放在地下或桌上,全家人围着吃团圆饭,有客人来就一起吃。
另外,小孩子们还把彩蛋用绳子串绑起来挂在胸前,做装饰用,同时彩蛋也是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而整鸡、猪肉、米酒、水果是更不能少的,因为这是祭祖的主要供品,另外还有一些地区会做糍粑的。
三月三的壮乡是歌的海洋,歌词内容包括天文、地理、民族历史、现实生活、生产知识等等。
对歌的场所有在“歌圩点”搭歌棚,用自织自染的黑、白、蓝各色土布盖棚、围棚,比赛哪个歌棚搭得宽敞,哪个歌棚的布织得工艺精美。
在不流行歌棚的地方。
便在野外对歌。
也有些地方日间在野外对歌,夜间转到村寨对歌。
在流传刘三姐传说的地区,在对歌前,刘三姐的神像会由众人抬着游行一周,人们祈求她赐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墟人人对歌如意。
人们敬完了歌仙刘三姐,争相亮开歌喉,相互对唱,歌声此起彼落。
而男女青年更是把握时机进行交流,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
女方有意就答应。
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
歌词都是即兴发挥,脱口而出,贴情贴景。
除了对歌祭祖外,壮族的三月三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
有些地方,如百色地区的壮乡,在三月三歌圩这天搭起五彩缤纷的绣棚,男女青年各在一边,绣球在空中飞舞,刹是美丽。
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上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砣。
男女目成,则女受砣而男婚已定”。
④飞砣则为今天的绣球。
歌圩的绣球连起了男女爱情,成为壮族青年男女交际的一种习俗。
另外,上面我们所说的吃的彩蛋还有一种用途,就是男女青年交际的一种方式——“碰彩蛋”,作游戏用。
游戏开始时,男女双方各握一个鸡蛋,相对而立,然后以手提的红蛋尖相对对碰。
相碰结果,若双方的红蛋同时碰破,则被认为两人的命运相连,有姻缘情份。
因此,只要一方有意,便拿着红蛋去碰对方手中的蛋。
如果对方也有情,红蛋碰破,两人便将蛋心互赠共尝,结为知己,在旁的人也为他们祝福,一对男女便双双走到幽静处,谈情说爱;如果一方无意,那么,就会把蛋护住,不让对方碰破,表示两人没有缘份,旁人会要他自己把蛋吃掉或者将蛋送给对方,以示彼此相识的一番心意。
除此之外,歌圩的文娱活动也很丰富、活跃,抢花炮、演壮戏、耍杂技、舞彩龙、舞彩凤、唱桂剧等,整个山乡沉浸于节目的气氛中。
而在桂林龙胜龙脊一带的壮族,在三月三这天除了祭祖对歌外,还会纪念上司神农诞辰。
神农是汉族传说中的人物,说他发明播种五谷,又遍尝百草,发现药材,为民治病。
由于汉、壮文化交流,受汉族风俗的影响,龙脊壮人把神农供为自己的祖先,说他教会这一带壮人种地和采中药。
因为三月初三是祭先人的日子,所以在这一天,各家要采办香烛纸钱,杀猪宰鸡,在自家祖先神案下的方桌上摆上祭品。
香烛上香烟缭绕,明烛高照,人们既祭祖先,也祭神农,感谢他教
人民种植五谷,祈求他保佑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另外,在广西崇左、扶绥县一些村落,在三月三这天会做糍粑,并把糍粑摆在田边,之后,一边播秧一边祈祷,求禾神庇佑秧苗长齐。
壮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处于自己的利益的需要,产生了许多禁忌。
三月三作为一个祭祖的节日,其中也有不少禁忌。
其中把三月三看做是蛇图腾祭祀日的地方在三月三这天禁止捕杀、食用蛇肉。
并且节日这天在家里供奉祖先时,不能在供奉祖先的神桌上放刀,怕祖宗害怕不敢回来吃饭。
在祭祖完之前不能吃供品,壮族人对供品也是有要求的,壮族有些地区认为狗肉是不洁之物,所以不能用狗肉敬祖宗,否则会惹怒祖宗而招怪罪。
二“三月三”中的信仰崇拜
一般节日的来源可以分为几种,一是起源与特殊日期的节日,如年、节气、历法,二是起源于生产、生活习俗的节日,如农事活动、祭祀活动、宗教信仰、社群娱乐、性选择活动,三是起源与重大历史事件的节日。
信仰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具有民族的、地域的、历史阶段的文化现象,信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日常生活。
这一点在壮族三月三节日中也得到了体现。
从上述的节日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些地方的壮乡崇拜蛇,三月三是祭拜蛇的,甚至把蛇作为自己的图腾标志,体现了壮族的图腾崇拜和动物崇拜。
一些地方在三月三祭祀“花婆”,花婆就是掌管生育的神,祭祀花婆说明人们对生育的渴求,对生殖的崇拜;另外,家家户户准备的彩蛋,“碰彩蛋”活动,这一活动继承了古时的上巳节“曲水浮素卵”的风俗,同样也体现了人们对生殖的崇拜;而在歌圩上对歌和“抛绣球”的活动,以歌择偶,以绣球为红线,这是人们对爱情的渴望,对婚姻的向往,虽然不能说它们与生殖有直接的联系,但对爱情婚姻的渴望最后的表现也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所以也可以说它们与生殖有着间接的联系。
而在经过了图腾、动物崇拜和生殖崇拜后,壮族人民认识到人们的生命都是祖先给的,所以壮族人民在三月三这天祭拜祖先,希望祖先的亡灵能保佑子孙平平安安,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祖先的崇拜。
另外还有一些体现出了禾神崇拜和圣人崇拜的迹象。
以上的这些信仰崇拜,壮族人民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而产生的呢?
(一)图腾崇拜
“图腾”是北美印地安人奥季布瓦族的方言totem的音译,意为“它的亲族”。
图腾氏族认为本氏族起源于某种特定的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主要是动物,与它们有血缘关系,视其现存物类为亲属,对之顶礼膜拜。
可见,图腾崇拜是由自然崇拜发展出来的,把某种自然崇拜物提升为氏族保护神和祖先神。
据史学家说,三月三最初叫龙蛇节,是古代蛇图腾的祭祀日,后来改叫玄帝诞、真武诞。
左江一带的“三月三,龙拜山”的说法,传说一个壮族老汉养了一条白花蛇,后来,老汉病故,白花蛇变成一条大龙每年三月初三飞回吊丧的传说。
又据《上林县志》记载:三月三日玄帝诞辰,建债设礁,或俳优歌舞,乐工鼓吹三日夜,谓之三月三胜会。
也就是现在我们称谓的三月三歌节。
可见上林县的壮族人民就是以蛇为图腾。
传说石门村从前有个寡妇喂养小蛇,并起名“特掘”。
老妇死后,特掘于三月三日那天收殓了“母亲”,据说,每年三月三日前后的狂风暴雨是蛇神特掘为其母扫墓所致,此后,人们为了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就在三月三这天按蛇身上的花色做五色饭,上山为蛇神进香敬酒。
这样,壮族的
动物、图腾崇拜仍被视为与自身的生死攸关。
壮族人民对蛇的崇拜,除了在三月三这天祭蛇神外,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表现。
如认为遇到蛇交配一定得马上脱下自己的裤子,否则将遭受不测之祸。
部分地区禁食蛇肉,开禁的地区不能在屋里煮蛇肉,只能在屋外煮,不然就会中毒而死。
同时,认为不能随便捕蛇,即使捕蛇也不可冲撞祖先,祭祖日谨防不要冲撞祖先,否则将被蛇咬死。
原始时代,人类祖先曾将蛇视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所在。
这是因为当时对蛇的无足而行,蛇伤致人死于非命感到十分神秘和畏惧,从而产生崇敬心态。
中华民族曾认为自己的先祖伏羲女娲的形象是人身蛇尾,蛇尾交缠在一起,表示两性的结合,创造着后代。
作为古越族的一支的壮族,生活在气候潮湿,树木茂盛,多山川河流,最适合蛇类生长繁殖的地区,壮族人民在“万物有灵”的观念影响下,渐渐对蛇产生了敬畏之情。
与此同时,受到汉族以蛇为祖先观念的影响,壮族人民也相信自己是蛇的后裔,于是就有“南蛮,它(蛇)种。
东南越,它(蛇)种也。
”的说法,⑤有的甚至以蛇为图腾。
而在马山、陆川等地的壮乡还普遍流传着蛇郎的传说,说的都是蛇与人婚媾的故事。
因此,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壮族人对蛇的崇拜是在对蛇的生殖力的崇拜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生殖崇拜
生命是神圣而神奇的,而在人类的童年时期,人们还没有懂得生殖的奥秘,而燕雀之卵生,使人得到了最为直接的感知:卵可繁衍后代。
于是便有了简逖吞卵而生契的传说,传说原始社会东夷诸族始祖吞鸟卵而生子。
《山海经》记东方有‘卵民国’,‘其民皆卵生’,就是这种原始信仰在后代的遗留。
传说商的神简逖在仲春之月,玄鸟(即燕子)飞来的那天,和她的妹妹一起在河中欢快地行浴。
忽然,从天上飞来一只燕子,将衔在嘴中的鸟蛋坠入河中,简逖与其妹争着从水中捞出此蛋,见此蛋‘五色甚好’,简逖遂吞下此蛋,不久就有孕而生下商部族的始祖“契”。
而由此传说便形成了古时上巳节“曲水浮素卵”的风俗,就是将煮熟的蛋投入水中使之顺流而下,等候在下游的人们则将蛋从水中取起,然后剥皮食之。
其意仍在求子。
并且仿照了“玄鸟堕卵于流”的形式。
另外,壮族的神化传说《天地分家》中说,在天地形成之前宇宙间是一团气,后来这团气变成了一个蛋,一个有三个蛋黄的蛋,后来由蛋形成了天、水和大地。
也就是说壮族人民认为是由气体形成的蛋才诞生了世界。
因此蛋在壮族人民的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
在壮族的三月三中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彩蛋,老人和父母会把染上红色的熟鸡蛋,装在用红线编织的精巧网兜里,佩挂在孩子们特别是未成年的小女孩胸前,作为一种饰物,煞是好看。
而姑娘们则用五彩花线将红彩蛋拴好,作为精巧实用的手工艺品,赠送给自己相中的意中人。
而在三月三歌圩中最有趣的活动就数“碰彩蛋”了,蕴涵着“碰彩”的意思。
“碰彩蛋”活动继承了古是上巳节“曲水浮素卵”的风俗,希望通过碰蛋、吃蛋获得爱情,多子多福。
因此,“碰彩蛋”活动是对古时上巳节求子风俗的残留和延伸。
上文说到柳城县古砦乡在三月三时祭“花婆”的习俗,传说女国里有个花妹受三位婆婆的启示,在最高的山顶上吹南风怀孕,生男育女。
从此,这个女国就成为有男女配偶的国家。
后来,这一带的壮族人民就建起了花婆庙,每年三月三举行“花婆节”祭拜花婆。
而在民间月老、王母娘娘和送子观音等神仙广受崇拜,也就是掌管婚姻和生育的神。
在原始时期是没有“生殖女神”的提法的,但有一为专供求子的女神叫“高”,这位甚至女神被各民族视为本民族的女始祖。
壮族人民所公认的女始祖叫姆六甲,姆六甲“感生受孕”于是便有了壮族的祖先,此后壮族人民把姆六甲尊称为“花王圣母”、“花婆”,就是专司生育的女神。
她送花给哪家,哪家就生孩子,花有红有白,红花生女孩,白花就生男孩。
另外“花王圣母”还掌握这孩子的健康,成长。
于是,在壮乡就非常盛行“还花愿”的习俗。
然而柳城的花婆并不是指姆六甲,她指的是云肖、碧肖、琼肖三姐妹,她们是赵公明的妹妹,为兄报仇不幸也全部身亡,成了神仙。
虽然这里的“花婆”与壮族普遍认为的“花婆”与所不同,但她们所表示的意象是相同的,花妹受“花婆”指点在山顶上感风受孕,而姆六甲在高山上让风一吹就可怀孕,同样体现了壮族人民求子求孙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他们对生殖的崇拜。
在壮族人民的观念中,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完全消失,因为灵魂是不会消失的,而且还是可以转生甚至复生的。
同时,壮族人民一直把岩洞视为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人死后进行岩洞葬可以帮助亡魂再生,因此关于蛇的传说中,特掘把“母亲”送到岩洞安葬,具有帮助老妇转生的生殖意愿,也就是以其独特的生殖力来报答老妇的养育之恩。
而关于三月三歌圩的传说通常的说法是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的,但是另外还有着一个传说是这样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女儿,长得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
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形成定期的赛歌集会。
当然,这只是壮族人民的美好想象,壮族歌圩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
人类在童年时代无时无刻不是在“神”的“统治”下生活的,在宗教观念的支配下,壮族人们才有了“乐神”的祭祀活动,于是歌圩产生了。
广西歌圩素有“溱洧遗风”之称,在历代的古籍和文人的作品中均有记载,清代的江心泰在《粤游小记》中写道:“西省(按:即广西)、平(平南)、梧(梧州)等郡,离城数里,男女夜半对歌……故夜半闻歌声,有溱洧风焉。
”⑥所谓“溱洧之风”是指男女欢会,周代郑国每年三月上巳,人们在溱水和洧水之滨祓禊游乐,青年男女相会互赠香草定情。
可见歌圩被称为“溱洧遗风”,也是因为其男女水滨相会之故。
与周代人不同的是,现在壮族人民在歌圩上不是以香草定情,而是以绣球定情。
关于抛绣球的活动,自宋代以来,屡有记述。
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云:“上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砣。
男女目成,则女受砣而男婚已定。
”明朱辅《溪蛮丛笑》曰:“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接,名曰飞砣。
”⑦绣球为什么具有传情功能呢?这与壮族人民从事农耕有关。
壮族人民认为万物的生长与人类的生长是一样的,因而,交媾与播种、怀孕与开花或吐穗、出生和结果、疾病与灾害等在原始思维中是同一概念。
男女青年聚会以歌求偶时,为祈求和庆祝丰收,用布囊包裹作物种子抛接赠送。
绣球内填放有谷物种子,就是希望年内“五谷丰登”之意。
同时,绣球作为青年男女的定情之物,内中喻示着“生育兴旺”之意。
因此,虽然歌圩、绣球并没有与生殖有直接的联系,但作为壮族的婚姻习俗,对爱情的向往,对婚姻的渴望,同样是体现了人们对子孙后代的盼望。
(三)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在鬼魂崇拜的基础上,由生殖崇拜的传种接代意识,加上图腾崇
拜的氏族寻根意识和后起的男性家族观念,而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⑧祖先崇拜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特质之一。
在中国,儒家历来提倡孝道,在传统文化中,这种孝道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对在世父母的孝,另一种是对去世的父母、先祖的孝,即对“死人”的孝。
从壮族三月三的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出节日最初是纪念某一个英雄或神仙的,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也把这些人视为先人、祖来进行祭祀,逐渐的人们想到自己的生命由来,而在三月三祭祀活动中加入了对家族祖先的祭祀,即是一种“孝”的表现。
有关祖的来源,原始的生殖崇拜给了我们启示。
祖先的“祖”字,甲骨文写作“且”。
“且”的造字形象及其本义都表示的是男性的生殖器,体现出了原始时期的男性生殖崇拜。
而“祖”的本义应是祖先神灵所依附的神主。
所以,在三月三这天,人们感激祖先给了自己生命,当然,这时人们祭祀的对象并不单指男性祖先或女性祖先,把“祖”的范围扩大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祖先崇拜是在生殖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而鬼魂信仰也是中国民间信仰最早也是最基本的信仰之一。
早在殷代时就十分盛行,当时人们有这杀殉陪葬的习俗,证明当时就有人死后有鬼灵活动及鬼灵世界的观念。
在《礼记·祭法》中说:“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变也。
”⑨
另外,佛教自东晋时传入广西后,至唐代发展繁盛,在多方面影响了广西文化,特别是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佛教认为,人的生命象瀑布一样,一息不停,一息不断,它把时间的概念推展到生命的阶段,就是: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
佛教说明人有生老病死,和一切物体的生住异灭及世界的成住坏空是一样的,但死并不标志着人生的断灭,人生是连续的。
生老病死只是人生的现象,不生不灭才是人物的本性。
因此,人生就是生灭与不灭的统一体。
对于死者死亡后的处境,认为世上有地狱的存在,并且具有业报轮回的观念:前生的业决定人们来世的因果报应,凡前世做了“恶业”,在阴间必然为其所累,受苦受罚。
至此,原始的鬼魂崇拜和佛教中地狱、轮回等观念结合,便相成了人们对祖先的崇拜。
它的特点是认为祖灵是庇护自己子孙后代的灵魂,具有祸福本民族的神秘力量。
种种的祭祀活动是为了求取后代的富足和安康。
祭祀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求索酬报关系,推广到人与神之间而产生的活动。
所以,祭祀的具体表现就是用礼物向神灵祈祷,比如在祭祀时烧冥币,用酒肉供奉,甚至有的人认为在活动中所唱的山歌也是为了娱神。
(四)其他信仰
除此之外,在壮族的“三月三”中还体现出了对禾神的崇拜和对圣人的崇拜。
同样是出于“万物有灵”的观念,而以农耕为生的壮族人民,更是认为谷(禾)具有特别神奇的灵性,并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祭祀禾神的活动。
而由于三月初三正值下秧时节,因此崇左、扶绥县壮族人民才会有在三月三祭祀禾神的活动。
而在民间信仰中除了对神的崇拜外,最为直接的就是对于圣化了的人物的崇拜了。
所谓圣化,即对这些人物的崇拜依据既不是死后显现神灵,又不是长生不死显示仙迹,而是其在世时表现了大德、大智、大勇,其文治武功大利于民,为世人景仰、敬慕,并把他们推举至神位,赋予一定的神性。
神农氏创造了农业,灌溉,医药,为民造福,被人们视为神一般。
虽然神农氏本是汉族人民崇拜的对象,但基于农业对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极大关联,龙胜一带的壮族人民就把神农氏作为自己的祖先来祭祀,体现了民间信仰中的圣人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