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实一体化理念下中职《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合集下载

作物栽培学课程组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物栽培学课程组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Q
学 术 论 坛
Sci ence an Techn ogy nn d ol I ovat o Her in
作物栽培 学课程组合式教 学模式的探索 与实践 ①
朱 新开 郭文善 李春 燕 ( 州大学 江苏扬 州 2 5 0 ) 扬 2 0 9
摘 要 : 息化是 当 世界 发展 潮流, 国家社会 发展 的趋 势, 息全球化进 程也 已大大加速 了 育信 息化 的 步伐 , 信 今 是 信 教 当前教 学方 法的一个 重大改革 内容是教 育方 法和手段的改 革。实践证 明, 幻灯 、投 影、录像 C AI课件及 多媒 体 网络 等近代 与现 代教育技术 的应 用, 突破 了 “ 个一”一本 书、一 本备课本 .一张 嘴、一支粉笔 .一张试卷 ) 五 ( 的教 学模 式, 是对传统教 育方法和教育技术 的一次深刻革命 , 是全 面提 高 教 学 质量 的必 由之路 , 改革 传 统 的教 学模 式 、优 化教 学过 程 、促进 素 质教 育起 着 关键 的作 用 。 对 关键 词 : 作物栽培学 教 学模 式 农作物研 究 中图分类 号 : 2 G4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编 号: 7 - 9 x 2 o )Zb- 2 7 0 1 4 0 8 (o 91 () O 2 - 2 6
Hale Waihona Puke 述 研 究 结 果 均 表 明 , 用 不 同 的 感 觉 方 式 采 组 合 应 用 , 别是 感 觉 、 觉 和 听 觉 器 官 的 特 视 组 合应 用 , 习 效 果 最 佳 。 学 作 物 栽 培 学 课 程 是 一 门理 论 性 和 实 践 性 均 较 强 的 课 程 , 生 产 实 际 联 系非 常 密 与 切 , 业 术 语 抽 象 , 目前 绝 大 多 数 家 常 专 专 而 业 在校 生 多是独 生 子女 , 历 了“ 儿 园—— 经 幼 小 学—— 中学 ——大 学 ” 纯 的教 育 过 程 , 单 来 自城 市 的 学 生 甚 至 来 自农 村 的 学 生 都 很 少 或几乎没有接触过农业 , 无任 何 感 性 认 识 , 因而 造 成 了学 生 接 受 知 识 能 力 的 欠 缺 。 传 统 的 “ 本 +黑 板 学 模 式 课 堂讲 授 比 较 书 教 单 调 , 生 没 有 直 观 认 识 , 学 效 果 不 理 学 教 想。 虽然 大 量 现 代 化 教 育媒 体 被 应 用 于 教 学 过 程 中 , 取 得 了 一定 的效 果 , 因 现 代 并 但 教 育媒 体 的 多样 性 , 种 教 学 媒 体 不 能 完 一 全 适 应 现 代 对 象 、 学 行 为 和 教 学 目标 的 教 要 求 , 任 一 媒 体 的 教 学 或 多 或 少 地 存 在 即 局限性。 因此 应 用 “ 笔+黑 板+实 物+幻 灯 粉 投 影 +电视 教 学 +多 媒 体 教 学 ” 组合 式教 育 模 式 , 用 计 算 机 技 术 对 文 、 、 、 等 多 利 图 声 像 种 信 息 进 行 综 合 处 理 和 控 制 , 通 过 老 师 再 的 讲 解 、 板 的描 述 , 现 出 现 代 教 育媒 体 黑 体 的表现力 , 给学 生 一 个 具 有 新 意 的 刺 激 , 使 学生在感观 、 觉 、 觉上 不产生疲劳 感 , 视 听 将 思 维 从 抑 制 状 态 转 化 为 兴 奋 状 态 , 显 可 1 作物栽 培学组合 式教学模式 的理论基 著 提 高 教 学 效 果 。 础 高 层 次 人 才 的 一 个 重 要 特 征 是 必 须 具 2 作物栽培学课程组合式教学模式的主 有 扎 实 的 理 论 基 础 , 样 才 能 具 有 较 大 的 要 内容 这 后 劲 、 阔 的思 路 和 广 泛 的 适 应 性 。 培养 开 欲 作物 栽 培 学 课 程 组 合 式 教 学 模 式 是 在 具 有 扎 实 的理 论 基 础 、 拓 的 创新 思 维 、 开 极 传 统 的 “ 本 + 板 ” 学 模式 的基 础 上 , 书 黑 教 引 强 的 实 践 技 能 的 高 水 平 农 学 毕 业 生 , 教 进 现 代 信 息 技 术 , 幻 灯 、 媒 体 、 画 等 在 将 多 动 学 中就 要 在 知 识 和 方 法 上 下 功 夫 , 学 生 多 种 手 段 与 实 物 、 师 、 板 有 机 结 合 起 让 教 黑 掌 握 基 础 理 论 , 学 生 引 导 到 学 科 的 最 前 来 , 授 刘 课 的 不 同时 段 、 同 方面 采用 不 把 在 不 沿 。 理学 研 究表 明 , 堂 上 学生 的注 意 力 同 的 方 式 , 高 教 学 效 果 。 体 主要 包 括 三 心 课 提 具 集 中时 间 是 有 限 的 , 时 间 的 集 中注 意 力 , 个 板块 : 堂 教 学 板 块 、 后 巩 固板 块 和 实 长 课 课 会 引进 他 们 的 思 维 疲 劳 甚 至厌 烦 , 注 意 践 应 用 板 块 。 对 比 率 的 研 究表 明 , 们 在 学 习 时 , 用 视 觉 人 使 课 堂教学板 块主 要包括 实物展示 、 黑 媒 体 , 注 意集 中 力 的 比 率 为 8 . %, 用 板 板 书 、 师 讲 解 、 灯 投 影 、 媒 体 教 学 其 17 使 教 幻 多 听觉 媒 体 则 为5 . %。 4 6 这一 结 果 提 示我 们 在 课 件 等 方 式 结 合 起 来 , 课 堂 的 不 同 时 段 在 教 学 过 程 中应 采用 不 同方 法 来 调 节 课 堂 气 分 别 采 用 一 种 或 几 种 方 式 , 高 学 生 的 学 提 氛 , 分调 动学生的各个 器官有利于 集 中 充 习兴 趣 。 注意 力 , 善 学 习 环 境 。 育学 中关 于 学 习 改 教 课 后 巩 固板 块 主 要 包 括 多 媒 体 网络 课 比率 的研 究表 明 , 们 在 学 习过 程 中 , 过 件 、 人 通 电视 教 学 片 、 验 田 实 际考 察 等 环 节 组 试 视 觉 获 得 的 知 识 占 8 %, 觉 占 l %, 觉 成 , 求 学 生 在 适 当时 候 安 排 相 应 的 教 学 3 听 1 嗅 要 占3 5 触 觉 占 15 味 觉 占 1 关 于记 忆 内 容 。 .%, .%, %。 目前 我 院 已建 成 了 作 物 栽 培 学 网 络 比率 的研 究 表 明 , 样 的 学 习 内 容 , 学 生 课 件 并 发 布 在 网 上 , 学 们 可 能 通 过 网 站 同 让 同 学 习 3 时 , 用 光 听 能 记 住 6 % , 看 为 查 阅 就 可 直 接 进 入 。 小 采 0 光 7%, 听并 用 则 为9 %; 3 后 , 种学 习 0 视 O 而 天 三 实 践 应 用 板 块 主要 包括 实 践 教 学 和 实 方法 的记 忆率 分 别为 1 %、 0 和 7 %【 】 5 4% 5 。 上 验 教 学 两 大 方 面 , 践 教 学 要 求 每 一 位 学 实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农学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农学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农学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发布时间:2021-07-30T11:38:56.993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第10期作者:唐娜[导读] 为了实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需求这一目标,有必要仔细研究并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型。

唐娜湖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常宁市分校湖南常宁 421500摘要: 为了实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需求这一目标,有必要仔细研究并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型。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提高中等职业农业教育水平,促进农业技术技能的发展。

农业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实践和季节性特征,需要对作物生产和作物病害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也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必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指导农业专家课程。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职;农学专业课;教学引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是实现上述教育目标的重要工具,农学是理论知识支持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可以改善知识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需要积极发展一种将理实一体化的教育模式,以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农业岗位的需求。

1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概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准确匹配,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理论知识,借助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有效提升职业技能,在职业技能锻炼的过程中巩固理论知识,持续强化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联,逐渐形成完善的教学闭环。

理实一体化教学坚持以理论知识作为教学基础,强调职业技能在知识学习进程中的重要地位,职业技能相关的技术操作、动作参与、实践应用等,均要以理论作为支撑。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技能训练重点强调学生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当学生熟练实践后,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将更加透彻,真正实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学目标。

教学的创新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巩固理论知识基础,全面提升和发展职业技能。

2目前中职农学专业课教学问题分析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中职学校的农学专业课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评价等都将考试分数看作唯一标准,而了解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人才需求可知,其更注重人才的综合素养、应用技能、知识结构等内容。

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作物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作物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作物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在教育的田野上,作物栽培学课程如同一片沃土,孕育着农业科学的希望。

然而,这片土地若缺乏创新的耕作方式,便可能逐渐贫瘠。

因此,一场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正悄然兴起,旨在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的生机。

首先,我们要明确这场改革的核心目标: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就像给作物栽培注入了一种新的生长激素,让学生在实践中茁壮成长。

为此,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让学生在泥土的芬芳中感受知识的生命力。

想象一下,当学生亲手播种、施肥、浇水,他们不仅能亲身体验作物生长的奇妙过程,更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式,就像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让他们在探索中不断前行。

然而,仅仅停留在实践操作层面还远远不够。

我们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这就如同在作物栽培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产量,还要追求品质的提升。

因此,我们可以引入科研项目和创新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项关于作物抗病性的研究项目。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锻炼了他们的科研能力,更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

当然,这样的改革并非一蹴而就。

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基地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培养、评价体系的完善等。

这就如同修建一座坚固的大厦,需要从基础做起,层层递进。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重与产业界的合作与交流。

这就如同为作物栽培引入了一种新的基因,让教育和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社会的需求。

最后,我想说,这场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就像是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作物栽培学这片土地。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农业人才而努力!。

浅谈中职种植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与改革措施

浅谈中职种植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与改革措施

浅谈中职种植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与改革措施针对种植实践教育教学中缺失,本着要培养学农爱农、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要的一线生产人材的目标,提出种植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上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措施。

标签:种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随着农业科学的不断发展,单元学科也正向着多元学科转变,农业的概念和内涵正在发生变化,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背景下,重新构建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大力培养一线的农业人才,促进农业科技教育水平与创新能力提高,为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生产的教育质量,作为一名农村职业学校的种植专业教师,有必要就现有的教育模式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探讨一下本专业在实践教学与实际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改革措施,提升本专业的教学质量。

1. 目前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1 教育教学观念滞后。

社会经济的根本性转变促使人才培养目标发生明显变化,现有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跟不上社会经济改革的步伐,明显滞后。

要求培养的人能主动适应社会变革,能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能参与社会竞争又善于合作。

但是许多学校教学和管理人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陈旧观念还很深。

1.2 教育教学模式单一。

教育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教育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行业企业参与的良性机制尚未形成,产学结合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革新。

1.3 专业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经验。

实践教学是一种综合性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仅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相关的仪器设备知识,实验材料知识等与实验有关的知识,更要与较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以及仪器使用维修能力等等,甚至还要了解一些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心里变化。

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教师进修的机会很少,缺少交流和提高,部分教师满足现状,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力度不大,仅仅只能维持教学,使实践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1.4 理论课安排多,实践教学课时安排不足。

《作物栽培学》课堂教学改革 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作物栽培学》课堂教学改革 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作物栽培学》课堂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摘要】《作物栽培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课程的特点是知识量大、内容复杂、难点较多并且枯燥无味。

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有很大难度,所以大部分学生对于《作物栽培学》课堂会有很大的抵制情绪。

但是,《作物栽培学》课堂所学的知识对于学生是起到承上启下关键作用的一部分,所以学好《作物栽培学》有关知识对于一个本科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剖析现今高校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为何改、改什么、怎么改”三个方面出发,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促进教师改革教学方式,变革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操作能力《作物栽培学》是农学的一个分支,以研究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有关的调节控制技术及其原理为主要任务,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科学。

《作物栽培学》是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主要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是农业科学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门学科[1]。

它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作物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作物栽培学》作为主要研究作物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栽培技术体系和调控措施的一门学科,其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科研与教学部门的高度重视[2]。

《作物栽培学》课堂教育改革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课程感兴趣,有自信心,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1 当前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1.1 教学目标不清晰,改革方向不明确。

改革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对于“为何改”却缺乏深层次的思考。

教师多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改革目标[3]。

这种改革终究还是为了让学生能掌握知识,而非是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关键词】农业院校;《作物栽培学》;教学问题;措施;教学质量我国是一个具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是国家稳定的根本,但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比较脆弱,粮食的供需与人口的增长一直处于紧张平衡状态。

《作物栽培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主要通过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进而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进而为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作出贡献。

《作物栽培学》的内容涵盖了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等)和经济作物(棉花、花生、大豆、油菜等)的生物学特征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等,同时其栽培理论和实践还涉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农业气象学等。

很多大学生对作物栽培的认知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不需要技术和知识,很辛苦且挣钱少,导致很多年轻人不愿从事与作物栽培相关的工作。

因此,《作物栽培学》急需进行现代化的教学,使学生们从课堂中了解到作物生产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变革以及农业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农业的兴趣。

一、《作物栽培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青年教师自身实践经验不足近年来,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进入高校、走上课堂。

目前,许多《作物栽培学》授课任务交给了青年教师,他们虽然对栽培学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扎实,接触的新知识较多,但是缺乏参与农业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

同时大部分青年教师仅仅对自己所研究领域的作物比较熟悉,对其他作物知之甚少,这导致青年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讲授书本中的有限知识,“照本宣科,纸上种地”。

(二)授课方式枯燥,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三)课程成绩评定单一目前,《作物栽培学》考试一般仍是采用闭卷考试,卷面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70%左右。

调查发现,为了获得较高的成绩,大部分学生都是考前几天看着书本死记硬背,丝毫不下功夫理解,导致一边背一边忘,考试内容如果没有背到,学生几乎不会答,同时考试结束后基本不记得学过的知识。

中职农业类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最新教育文档

中职农业类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最新教育文档

中职农业类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2014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

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

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摸索与实践的一种新模式。

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两张皮现象”,使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知识,以达到同时提升理论与实践学习效果,培养学生整体职业能力的目的[1]。

“理实一体化”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近年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不少中职学校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创新研究与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然而,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优劣,必须依据实施效果来评判[2]。

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之间“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存在发展不平衡,尤其像农业类专业,由于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和地域性强、养殖业具有特殊防疫要求等特点及特定的行业标准,中职农业类专业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相对于工科类专业明显滞后,而且研究报道较少。

笔者对中职农业类专业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为中职农业类专业真正落实“理实一体化”教学、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一、中职学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一)中职学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现状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中职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办学规模与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许多中职学校,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工科类学校针对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针对性地进行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

它强调要充分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将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注重培养学生岗位技能与职业素养,着力提高教学质量。

中职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的研究

中职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的研究

中职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的研究摘要:伴随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社会各界对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院校也越来越重视专业课程质量的提高。

作物生产技术课作为中职学校农业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是一门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课程,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以及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适应了新时期社会对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

基于此,本文就如何推进作文生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改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期推动中职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中职学校;作物生产技术;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作为一种将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基于能力本位的观念,通过教、学、做互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培养,既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能帮助学生锻炼良好的实践能力,在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职学校的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是一门有着较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该项课程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的结合,以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

然而,从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目前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远远高于自身的实践能力,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动手操作能力较差,难以适应岗位的需要,因此,加快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改革实属必要。

一、开展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作用一方面,中职学校开展实践教学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自身的技能与技术进行充分的结合,从而实现教、学、做的三合一,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水平,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的开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技术和应用能力。

由于实践教学系统既包含了对学生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也包含了对学生有关应用技能的锻炼,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育的全面融合,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够推动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研究

《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研究

《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研究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培养农科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然而,传统的作物栽培学教学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教材内容相对单一、授课方式缺乏互动性、理论实践脱节等。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本文将从教材选择、授课方式、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

一、教材选择传统作物栽培学教材通常以农作物的单一品种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品种生长的过程、生育期、栽培技术等进行详细阐述。

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对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的全面认识,从而难以理解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的教材选择建议:1.涵盖多个农作物种类的教材,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等;2.除单一品种生长规律外,还有涉及种植环境、气候要素、生物生态等方面的内容;3.适当引入农业新技术、新理念等前沿知识,让学生了解农业科技的最新发展。

这种教材选择模式可让学生快速了解农业生产的全貌,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二、授课方式传统作物栽培学授课方式通常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学生仅仅是听讲者,难以主动参与到课堂的交流与讨论中来。

这样的授课方式缺乏互动性,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从而导致无法掌握学习内容。

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的授课方式建议:1.强调授课的互动性,注重学生的思辨和发现;2.针对实际案例,通过讨论案例来开展教学;3.加强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堂以实际案例为基础,进行现场演练。

这样的授课方式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和掌握知识技能,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三、实践环节作物栽培学作为一门关于植物生长发育的课程,实践环节对学生的学习和提高实践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传统的作物栽培学教学中,实践环节占比较小,在时间和资源上相对有限。

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的实践环节建议:1.提高实践环节的数量和时间,让学生能够充分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2.扩展实践范围,包括课堂、田间、实验室等多个环节;3.将实践环节同理论内容相结合,让学生能够理论实践并重,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农学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农学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

◦教育教学研究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农学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张新祝(江苏省泗洪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泗洪223900)摘要:当下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对于农学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理论与 实际相结合,我们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起来,让学生能更快速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建设社会主义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中职;农学专业;实践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将我们的专业理论课和实习课进行组合教学,“认、识、做”一体化模式的教学。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我们中职学生中技能形成的客观规律为基本出发点,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

教师在进行农学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实训设备,积极做好引 导作用。

使得师生双方共同在一体化的教学中互相促进,提 高学生的操作水平,激励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到其中来。

下面 就农学专业课中的理实一体化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理实一体化模式的主要作用1. 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理实一体化在农学专业中具有一些特殊性,与其他学科 不同,农学专业课不仅要求合理的知识运用以及务实的实践活动,此外,对季节性的要求比较高。

在传统的农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只是通过教师所提供的视频、图片进行观察和描述,无法看到实际的样本,更没办法切身参与实践活动中,影响了中职农学专业学生技能的提升。

而 现在,教师运用现代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理论与实际相融合,带领学生下田、做实验,既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激发 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理论与实际相融合,提高教学质量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之中,将技能融入到理论教学之中,同时将抽象而枯燥的理论有效地转化到有趣的实践活动中。

目前的农学专业 中农时季节性专业课程在“理实一体化”模式教学中,有一些 具体的内容和技术在规定的教学任务期间是无法进行实践的。

高职作物生产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

高职作物生产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

42OCCUPATION2018 02改革创新R EFORMATION编辑 姜 菁从业者不具备这些素养,也就无从称为“工匠”。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不仅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更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培养技能的显性教育中润物细无声地进行职业精神的隐性教育,克服学生功利心理,改变思政课“无用”的认知。

其次,优化教学内容。

在不改变整个思政教学体系的前提下,优化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促进二者有效融合。

从以上可行性分析可知,二者在内容上相通相融,在基础课教学上,融入工匠精神所包含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内容。

在概论课教学上,向学生阐述清楚工匠精神的时代性、现实对其的需要。

通过优化内容,高职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又能认识到中国经济社会对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需要,从而能自觉修炼工匠精神,为今后的就业做准备。

最后,改革教学方式。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中,不能仅仅只依靠传统的课堂理论灌输教学方式,而应该建立课堂、校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引导,校园文化熏陶,社会实践检验,三者缺一不可。

3.培育工匠精神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从本质上讲,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每个人的所有活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而个人的活动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也才能使个人得以立足于社会。

要获得社会的认可与支持,个人不仅要有“技能”,更要有“德”。

没有“德”依托的技术是被“异化”的技术,所谓“做事先做人”正是强调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技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

工匠精神反映的正是社会对从业者技术与道德的要求,它包含的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恪尽操守的职业品质、守正创新的专业素养、敬业乐业的职业风尚等内容,既是对从业者的要求,也是对其的规范。

高职大学生毕业后,要在社会立足,成为一名合格的“匠者”,不仅要有“匠术”,更应有“匠心”。

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促使他们在大学学习期间,既学习技能、技术,还能树立职业理想,养成职业态度,修炼职业品质,遵守职业道德。

作物栽培学实践性教学模式探索

作物栽培学实践性教学模式探索

作物栽培学实践性教学模式探索摘要:根据现代化农业对人才的要求,分析了《作物栽培学》中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了《作物栽培学》实践性教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论述了新的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改革成效。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践性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模式《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更是一门密切联系实际、直接服务于作物生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主要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作物的栽培管理和技术措施,并能够针对生产中的具体情况,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发现和解决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因此,《作物栽培学》在培育高等农业专业人才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2]。

目前,《作物栽培学》实践性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实践性教学又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好途径[3-4]。

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推行实践性教学,是《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1 《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模式现状1.1 实践教学时间短,实践内容单一在以往的《作物栽培学》教学过程中,对理论性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实践教学,所占课时总数也高于实践教学课时总数。

实践教学主要由实验课、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所组成,且实验课和教学实习环节集中在同一学期进行,毕业实习则放在4 ~10 月份完成。

如此安排,造成以下弊端的出现:(1)由于实验课课时数较少,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动手操作时间非常有限,只能了解主要农作物某一生育时期中某一实验的操作步骤,学生仅能对作物的单株个体形态进行简单的考察,而对大田生产中作物的群体生长动态,生态习性的认识则处于模糊状态。

(2 )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大多集中在某一时间段内,其实践时间远远短于作物的生育期。

《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李伶俐;朱伟;李文;阮元;杨秋云【摘要】按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中心,加强实践教学"的模式,对作物栽培学教学进行了改革.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这一教学改革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达到了改善教学质量的效果.【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学报》【年(卷),期】2010(022)001【总页数】3页(P187-188,192)【关键词】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实践【作者】李伶俐;朱伟;李文;阮元;杨秋云【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0《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直接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的应用科学。

它有机地综合运用 10多门有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旨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并改善其品质。

《作物栽培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它在培育高等农业专业人才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如何推进这一学科的发展,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是当前本学科教师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长期以来,我们在讲授作物栽培学课程的基础上,按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中心,加强实践教学”的模式,进行了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力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由于兴趣所向与需要相一致,又伴有积极的情绪体验的支持,因此,它对人的认识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发展成为学习的内在动机,对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持续作用[1~2]。

兴趣对思维有启迪作用,是引起思维活动的动力,而教学过程又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认识过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与学两个方面,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需要学生的合作,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不愿意认真学习,无论教师怎样费心讲授,也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作物栽培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探讨

《作物栽培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探讨

《作物栽培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探讨摘要原有的《作物栽培学》实践性教学体系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弊端,不利于高素质综合农业人才的培养。

通过对《作物栽培学》课程的课堂实验教学、课程实习和专业劳动课的改革进行探讨,以期为《作物栽培学》课程的建设和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改革21世纪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专业面广、创造能力强的创新人才。

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传授已有的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开拓新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基本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实践具有实习、熟练、练习、应用等含义。

《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较强的学科。

实践教学在《作物栽培学》教学中的地位比其他学科更为重要。

它不应该是随意的实习、验证的实验,更不应该是简单的操作。

它应该具有严格的多重性和主动的探索性。

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只是作为对理论教学的验证、巩固和记忆,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因此,改革《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势在必行。

1“严”字当头,改革课堂实验教学1.1整合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效率在传统教学中,实验课的内容大多是根据实验条件而设立的简单、孤立的实验项目,而且绝大多数实验是重复理论教学的内容,即验证性实验。

很多内容在理论上和操作上都十分雷同,属于低水平重复。

虽然数量上完成了教学大纲的要求,但在实验内容和技能训练效果方面却达不到教学要求。

比如在“粮食作物栽培学实验指导”中,既有“稻穗发育过程观察”又有“小麦发育过程观察”;既有“禾谷类作物形态特征认识”又有“食用豆类作物形态特征认识”,而且每类作物都安排了田间测产实验,以上的实验内容和操作方法都非常相似。

类似的情况在“经济作物栽培学实验指导”中也有发生。

因此,首先必须对实验内容进行调整。

中职学校作物遗传与育种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究共7页word资料

中职学校作物遗传与育种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究共7页word资料

中职学校作物遗传与育种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究作物遗传与育种是中等职业学校种植与现代农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及主干课程之一。

该课程既有系统的理论性,又有极强的实践性。

在知识体系上,遗传学部分以理论阐述为主,育种部分则是把遗传与变异的原理应用到各种具体的育种方法中,使其更科学有效,从而提高作物育种和良种繁育的成效。

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系统了解作物遗传与变异的基本规律、育种规律及农作物品种改良的方法,为进一步学好种植类的其他专业课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该课程对以往基础知识较好、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尚有较大难度,对招生并轨、免试就读的中职学生来说就更是一个大难题了。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中职学生在初中三年所学的生物学基础知识甚少,给学习本课程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中职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中职学生要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因此,针对现在中职学生的自身特点,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及社会对种植专业学生提出的新要求,笔者总结对该课程多年的教学实践,把对作物遗传与育种教学改革与研究所获心得进行整理,并应用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与同行们进行交流探讨。

一、当前作物遗传与育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缺乏适合中职学校的教材现在中职学校所使用的《作物遗传与育种》教材,基本上是将大学和高职高专的《作物遗传学》和《作物育种学》的内容整合而成的。

很多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套用大学和高职高专,教学内容理论性强且繁杂、深奥,不符合中职学生在理论上只要求够用和实用的原则以及教育目标“实用性、操作性”的要求。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材内容深奥,理论性太强,不符合中职学生理论知识上“实用、够用”的要求;二是教材内容较为陈旧,没有及时引入实际生产中的具体实例;三是理论和实践的课时安排不够合理,理论教学所占学时较多,而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所占课时比例偏少;四是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不够合理,在这些实验课中,能够用于生产上的实验较少。

《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方法及其实践技能探析-文档资料

《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方法及其实践技能探析-文档资料

《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方法及其实践技能探析《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是农业科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在推动农业生产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作物栽培学》课程是高等农业院校农学、植保、园艺、林学、资环等专业大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将农业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性很强的应用课程。

这一门学科综合运用了农业、生物学中许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有效的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来实现作物高产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笔者在从事《作物栽培学》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差,有的学生对该课程不感兴趣,有的学生在实验设计中得不到最终想要的结果。

这样难以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也会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积极性和科研态度,从而影响今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要教好作物栽培学,还需要注重以下一些问题。

作物栽培学教学应该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实行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与田间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中心,有机结合实验室实验、教学实习、田间管理和课程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教学方法上,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设计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教师应努力创新,精心备课,写好教案,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在现有的作物栽培学教材下,教师也不易完全照本宣科,应针对当前农作物生产和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大胆创新,适当调整教学进程安排,保证专业知识教学与生产季节相吻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在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各章节要点的同时,还要适当增加新知识,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时捕捉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成果、新动向,以便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农、爱农、为农的热情。

教师也应该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高职高专《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探索

高职高专《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探索

高职高专《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探索作者:郭静王玉民来源:《职业教育研究》2012年第12期摘要:根据高职教育的本质和《作物栽培学》学科的自身特点,需要开展教学改革,以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文章对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改革的实施方案、实施措施及教学改革的成效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高专;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027-02《作物栽培学》是农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其理论基础具有多学科发展的特点,涉及不同的学科领域,是根据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土壤肥料学、植物保护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优化栽培管理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该学科在农业科学中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栽培技术(措施)的改善和进步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及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以该课程的教学意义重大。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适用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

传统的灌输式、封闭式、被动式的《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农业生产形势发展对农业科技人才的要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课程教改目标和教改方案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改革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该课程应以作物生长过程为主线,打破学期界限,按照作物的生长规律和农事操作要求开展教学,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围绕作物栽培工作任务的需要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中职学校种植专业理实一体化教材的开发与实践

中职学校种植专业理实一体化教材的开发与实践

41新农业2020年/第05期/下半月刊/总第919期中职学校种植专业理实一体化教材的开发与实践牛西强(颍上信息工程学校,安徽 阜阳 236200)中职学校种植专业的技术性相对较强,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种植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养成较好的职业素养,就需要建立理实一体化教材,从而实现教学内容和岗位之间的隔空对接。

1 中职学校种植专业教材存在的问题中职学校内部种植专业主要是培养一些植物生产管理人才。

在中职学校内部采取一体化教材不仅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可以切实感受到种植内容,还可以提升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这也成为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

目前,在中职学校种植专业教学中,虽然教材内部的知识面较广,但教材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教材内容较为陈旧,无法适应目前学生的需求,因此编写适合中职学校需求的一体化教材也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基于课程内容和职业导向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材中职学校内部在编写种植专业教材时,应重视课题研究与其紧密结合,通过对企业内部实施调查研究完善教材内容,课题编写成员对教材内容应反复斟酌和考量,努力将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相结合,提升中职学校种植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中职学校种植专业主要是讲授优化植物生产环境、经营农业和生态农业、植物病虫害防治等,从而培养相关的农业技术人员,使中职学校学生能够符合职业标准,其掌握的技能能够得到有效应用,将学生的优势发挥出来。

中职学校种植专业教材应具有理实一体化的性质,不仅促进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将理论知识投入到实践应用中,使学生成为综合性人才。

理实一体化教材不是仅仅将理论教材课时和实习教学课时相加,而是衡量实际教学方式和种植内容进行教学理念的创新和渗透,使学生可以将教材内的知识点和实践相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将一体化的思想充分体现出来。

在中职学校种植专业教材组织的时候,需要让学生先学会,之后了解其内涵;教师可以对学生提供适当的辅助,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完成学习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 目 标, 让师生双方边 教、 边学、 边做 , 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 丰富课堂教学和 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 理论和实践 交替进行 , 直观和抽象交错 出现 , 没有 固定 的先 实后 理或先理后 实, 而理中有实, 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 养, 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 的一种 教而实践操作又加深 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使知识与技能掌握更加牢固。
3 理 实 一体化 教 学的意 义

3 . 1 通 过 改 变传统 的教 学及 评价模 式 , 改善 了教 学效 果 打破 了传统的教学及评价模式 , 解决 了分段教学模式 中 所存 在 的理 论 知识 与 实 际操作 技 能在 知识 上 不连 贯 、 不 衔 接
2曾 端香, 赵世跃_ 我国城市园 林绿化中 存在的问 题及对策U ] . 北京 林业
林 绿化的 重要 性, 把 保护绿 化环 境与 生活 环境的 保护 联系 起
管 理 学 院 学 。 ! (


来 , 今 后 的 生 活 环 境 创 造 一 个 优 美 的 未 来 。 4 结 谙

规律 出发 , 实现理论 与实践 的有机 结合 。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试图在理论和实践上突破中等职业教 育中传统的“ 文化课一专业基础课一专业课一技能训练” 及“ 学 科化 ” 、 “ 系统化” 的教学模式 的框架 , 理论知识 的讲授 以“ 必需 、
够用 ” 为原则 , 强调 “ 实用 、 适度” , 技能训 练则强 调科学 、 规 范及 创新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 , 以技能训练 为中心 , 配制相关 的理论 知识构成教学模块,并由一位教师同时担任理论教学和实习指
加大对园林绿化工程 的投入 , 努力去探索创新 , 进一步完善 改进 园林绿化工程的管理技术 , 展现 出园林绿化 中最美的景 观, 从而提高整体 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信只要每个人
体化要求加 强教 学与产业的结合 , 打破 传统的学科体 系, 以职业需求为导 向, 以职业技 能技 术能力的培养 为中心组 织教 学, 提 高教 学效 率和教 学质量。本文以理实一体 化理论为指导 , 结合 广西玉林农业 学校 的实际情 况, 提 出《 作物栽培 学》
课程教 学改革的一些新 的尝试和探 索。
现代 园艺
2 0 1 3 年第 1 1 期
理实一体化理念下中职《 作物栽培学》 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陈龙 云 阙名锦
( 广西玉林 农业 学校 , 广 西 玉林 5 3 7 0 0 0 )

要: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兴未艾 , 涌现 了一批 新的理论和方法。理 实一体化理 论就是 其 中的典 型代表 。理实一
要美化生活环境 的前提就要加强园林绿化养护工程 , 而 养护管理的工作 又是做好园林绿化的重中之重 , 适当合理的
3 黧 嚣 新导报

措 施 Ⅱ 】 l 科 技 创
2 0 1 1 ( 1 1 )
5 俞青娟, 马庆红. 园 林绿化中 大树的移栽与养护 技术 甘肃科技, 2 0 0 6 ( 9 )
( 上接第 2 1 6页 )
保护绿化 园林不仅是养护工作人员 的 参考文献 1 宋亚辉碱 市园 林垂直绿 化的重 要陛 与养护 技术Ⅱ J . 科 技传播, 2 0 1 0 ( 9 )
职责 , 这也是我们所有人都必须共 同努力 的方 向。对于任何 侵犯 破 坏 园林 绿 化 的行 为举 止 都 应 该 进行 严 格 的制 止 与 管 理。经常宣传园林绿化的相关知识 , 让大众都能够意识到园
等问题 ; 特别是通过 现代教育手段 和方法 , 既调动 了学生 的 主观能动性 , 激发了学生 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 又培养 了 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的综合能力 , 活跃 了课堂气氛 ; 既充分地
利 用 了教 学 场 地 , 又有 效 地 利 用 有 限 的教 学 时 间 , 保 证 了学 生能在学中求乐 、 在乐中求学 。 3 . 2 学 生在 实践 中学 习 , 改善 了学习效 果 能把 抽 象而 枯燥 的理论 知 识科 学地 、 有效 地 转 化 到生 动
关键词 : 理 实一体化 ; 作物栽培 学; 教 学改革
近年来 , 我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 的发展 , 制订并执行 了 系列政策文件 , 在 国家有关政策的强有力支持和指导下 , 我 国职业 教 育发 展 势头 迅猛 ,涌现 了一 批新 的理论 和 方 法 , 理实一体化就是其 中的一个典型理论 。
1 理 实一体 化 教 学概念
所谓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 系和教学
模式 , 根据职业教育培养 目标 , 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资源 , 将 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 。 就是将专业理论课与 实习课进行组合教学, 它不仅做到 了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和联
系, 而且 激 发学 生主 动学 习 的兴趣 和激 情 。 这 种 教学 方法 , 经 尝试 收到 了较 好 的教学 效果 。 理实 一体化教学法 即理论实践—体化教学法 。突破 以往理 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教学环节相对集中。 它强调充分发挥教
2 理 实 一体化 教 学的特 点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 体化 , 也是教师在知识 、 技能 、 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 , 同时, 还 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 因此, 理实一体化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 习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 ,而是从学生技能技 巧形成 的认 知

而有趣 的实践过程中去 , 在实践中加 以验证 , 使学生从实践 中得到感性认识 ,并将感性认识 自觉地上升为理性认识 。 开 发 学生 的思 维 能 力 , 锻 炼 学 生 的 动手 能 力 , 大 大改 善 了学 习 效果 , 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