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的文化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教案-夏、商、西周的文化

高三历史教案-夏、商、西周的文化

高三历史教案-夏、商、西周的文化一、教学目标1.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字、天文历法、音乐、艺术等方面的文化成就。

2.分析夏、商、西周时期文化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

3.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他们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字、天文历法、音乐、艺术等方面的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夏、商、西周时期文化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址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夏、商、西周时期有哪些文化成就吗?2.知识讲解(1)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字讲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起源和发展。

展示甲骨文、金文实物图片,让学生感受文字的演变过程。

(2)夏、商、西周时期的天文历法讲解夏、商、西周时期的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

展示古代天文观测工具和历法实物,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成就。

(3)夏、商、西周时期的音乐讲解夏、商、西周时期的音乐特点和乐器发展。

播放古代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人的音乐风采。

(4)夏、商、西周时期的艺术讲解夏、商、西周时期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成就。

展示古代艺术作品,让学生欣赏我国古代艺术的魅力。

3.课堂互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夏、商、西周时期文化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

4.课堂小结强调学生要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

5.课后作业鼓励同学们课余时间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深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

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成就,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为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文字方面教师展示甲骨文和金文的实物复制品,并解释它们在古代文化中的功能。

3奠基时代——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

3奠基时代——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

3奠基时代——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夏商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朝代,被称为“三奠基时代”,对于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探讨夏商西周时期的重要特点和贡献。

一、夏商西周的经济特点1. 农业经济的发展夏商西周时期,农业经济成为社会的基础和主要生产方式。

在夏代,人们开始使用石器、陶器,并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种植了粮食作物如小麦、大米等,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商代时期,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成为了社会的重要特点,青铜器的制作技术的进步,增加了农业生产力。

商代人们开始使用农具如铲耒、犁等,提高了农作物的种植效率,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随着商代的衰落,西周时期,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新造农具的使用如铸铁犁,农业科技的进步如用肥料施田、旱田水稻的种植等,都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显著的提高。

农田的扩大和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 贸易的繁荣夏商西周时期,贸易活动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商代时期,商人的地位逐渐抬高,商贾阶层的兴起导致商业贸易的蓬勃发展。

商代商人经营范围广泛,走出国境开展海外贸易,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交流,促进了商品的交换和经济的繁荣。

西周时期,贸易活动进一步发展。

周王朝与周边诸侯国建立了严密的宗法体系和周权的统治,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

钱币的出现使贸易更加便利,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3. 社会分工的细化夏商西周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

在夏代,人们开始出现不同的职业,如工匠、商人等,推动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商代时期,商业和手工业取得了重要地位,农业以外的产业开始兴起。

铜器的制造、丝绸的织造、陶瓷的制作等手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分工的深入。

西周时期,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社会制度的健全,为社会分工的细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各种手工业和商业活动蓬勃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进步。

二、夏商西周的文化特点1. 礼乐文化的培养夏商西周时期,礼乐文化得到了充分培养和发展。

【历史课件】夏、商、西周的文化

【历史课件】夏、商、西周的文化

意义 商朝时中原地区已有相当 高的文明 为研究商史和古文字提供 丰富资料
夏、 商、文字 西 周 文 化 简
科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 日法
医学
其他 尚书 周易 雕塑和青铜 铸造技术

社会 科学
我国最古老的官方史书 我国最古的占卜用书 对古代哲学很有启发
艺术
三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
历法
天文 医药 生物

商 夏商 商 商
地理
环保
西周
西周
三、《尚书》和《周易》
1、《尚书》
思考:《尚书》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 有何地位?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夏、商、 周时代一些历史文献和传说资料的汇编,其中 包括更古时代的史事记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 值及重要的哲学意义。
2、《周易》
思考:《周易》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 在中 华文化发展史上有何地位?
伊簋铭文 西周时期 铭文103字,记载周厉 王二十七年正月丁亥日, 厉王在周康宫穆太室册 命贵族伊,命令他管理 康宫中王室所有的臣、 妾、百工,并赐给他命 服、銮旗等物。伊簋已 流于国外。
二、科学与技术
类别 朝代 成就 《夏小正》记载有一年中的物侯、天象知识 使用干支纪日法 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 甲骨文中有数十种疾病记载、石砭镰用于治病 甲骨文中有许多动植物名称 《周易》最早提出“地理”的名称 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甲骨文与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A、甲骨文里反映了商王活动和当时社会情况,有的内容可 与《史记》相印证。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 的。
B、甲骨文字形结构,已出现后世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其 中以象形文字为多,还有会意字、形声字、指事字、假借字、 转注字。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它的发现对研究商 周的历史和中国文字的发展直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奠基时代——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

3奠基时代——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

3奠基时代——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当我们回溯历史的长河,夏商西周时期宛如一座巍峨的基石,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阶段,经济和文化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后世的繁荣昌盛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先说经济方面,农业毫无疑问是夏商西周时期的主要生产部门。

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使用耒耜等较为原始的农具进行耕种,并且逐渐掌握了灌溉和施肥的技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田的开垦范围不断扩大,粮食产量也有所增加。

在夏朝,农业生产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到了商朝和西周,农业技术更是不断改进。

在商代,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井田制。

将土地划分为规整的方块,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农民们需要先耕种公田,然后才能耕种私田。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控制和管理,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除了农业,手工业在这个时期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青铜铸造业堪称是当时手工业的代表。

商代的青铜器制作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其造型精美、工艺复杂,令人叹为观止。

从巨大的青铜鼎到精美的酒器,无不展现出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西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继续发展,同时,陶瓷业和纺织业也逐渐兴起。

陶瓷的制作工艺不断改进,出现了更多种类和样式的陶器。

纺织业方面,人们已经能够使用简单的织布机织出各种布料。

商业在夏商西周时期虽然不如农业和手工业那么发达,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萌芽。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增加,人们开始进行一些简单的商品交换。

当时的货币主要是贝币,商业活动也多在城邑中的固定场所进行。

在文化领域,夏商西周时期同样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文字的出现是这个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商代的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记录了当时的祭祀、战争、天文、历法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为我们了解那个遥远的时代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西周时期,文字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金文,即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的字体更加规整、优美,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

西周奴隶社会

西周奴隶社会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主要是 因为王位世袭制 A.代表了先进阶级的利益 B.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进步的要求 C.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 D.是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标志 2.商部落兴起于 A.黄河上游 C.南方
B.黄河下游 D.径水、渭水流域
3.从商代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 A.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确切纪年 B.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 C.中国文字最初的起源形态 D.关于划分节气的最早记录
原因: 周厉王残暴统治,阶级矛盾激化 国人
暴动
性质: 平民反抗压迫斗争 影响: 沉重打击了西周的统治,加速 了西周的灭亡。政权暂时由大
臣共伯和执掌,历史上称为 “公和行政”。
讨论:西周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伐纣,通过牧 野之战打败纣王,公元前1046年,商朝灭亡, 西周建立。
四、夏、商、西周的文化
夏朝: 夏历,又称阴历,以月亮的圆缺为 名称由来 依据,分大月、小月,平年、闰年 较成熟文字
是中国作为世界四大 商朝: 文明古国的标志;商 文化在世界上有特殊 的地位 疆域 发展为今汉字 青铜器 信史 文字 历法 甲骨文:
西周: 西周初年,商高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
诗歌方面有突出成就
夏朝 已使用铜器,但未用于农业。掌握了原 始的水利灌溉技术。
商朝
青铜器制造是手工业的重要部门,青 铜冶铸技术和青铜艺术达到世界先进 水平。
由于井田制推行,西周农业有了发展, 金属农具已经使用,后世的农作物这 是大多已有。
西周
武王灭纣的条件和原因有哪些?其性 质是什么?
条件和原因:1.周文王时,任用姜尚、周公旦等
整顿政治和军事,是周国强大。2.商纣王暴政引 起各属国、各部落的反抗;3.牧野之战中,商奴 隶的阵前倒戈起义,帮助周军迅速灭商。

3奠基时代——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

3奠基时代——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

3奠基时代——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夏商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朝代,它们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着眼于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探索这个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1.经济的繁荣与交流在夏商西周时期,农业生产成为经济的中心,人们逐渐放弃了游牧的生活方式,开始农耕,并发展了灌溉农业。

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也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同时,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农民也开始进行副业。

陶器、青铜器、丝织品等手工制品的生产和流通形成了独特的产业体系。

各地之间的商品交换逐渐频繁起来,交易市场蓬勃发展,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除了内部贸易,夏商西周时期的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以及夷狄部落的关系也非常紧密。

通过贸易和外交手段,实现了政治和经济的互通有无,促进了各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对于发展中国古代经济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农业与土地制度农业在夏商西周的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夏商时期的土地制度主要是贵族占有土地并控制了农民的生产力,从而形成了严重的阶级分化。

贵族享有土地的所有权,农民则在土地上耕种,并按一定比例上缴农产品。

这种土地制度在西周时期仍然存在,但在商周之交逐渐出现了一定的松动。

农田制度的存在,使得土地成为社会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

土地的增加和分配是政治斗争和社会冲突的焦点。

在夏商时期,贵族通过土地的争夺来扩大自身的权力,而在西周时期,君主通过土地的划分来巩固君王的地位。

土地制度的演变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3.青铜文化的繁荣青铜文化在夏商西周时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青铜器作为贵族的象征和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经济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通过青铜器的制作,展示了夏商西周时期的工艺水平和技术能力。

青铜器的形态多样、造型优美、纹饰繁复,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奠基时代——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

3奠基时代——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

3奠基时代——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当我们回溯历史的长河,夏商西周这一时期宛如一座巍峨的基石,奠定了华夏文明后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经济与文化的领域,它们展现出了独特而深远的影响力。

先来说说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

农业在当时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本。

那时的人们已经学会了较为先进的耕种技术,从简单的刀耕火种逐渐发展到使用耒耜等农具进行翻地作业。

水利灌溉也开始受到重视,人们挖掘沟渠,引河水灌溉农田,使得农作物的产量有了一定的提高。

主要的农作物包括粟、麦、稻等,为人们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除了农业,畜牧业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牛羊马等家畜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肉食和奶制品,其皮毛还能用于制作衣物和其他生活用品。

同时,家畜在农业生产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牛被用来拉犁耕田。

在手工业方面,青铜铸造业可谓是这一时期最为璀璨的成就之一。

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造型精美、纹饰华丽。

从祭祀用的礼器到日常生活中的器具,青铜器的种类繁多。

这些青铜器不仅是实用的物品,更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

陶瓷业也有了显著的发展。

陶器的制作工艺不断改进,出现了多种不同的造型和纹饰。

白陶和原始瓷器的出现,更是为后来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纺织业同样取得了进步。

人们学会了用麻、丝等材料进行纺织,制作出各种衣物和纺织品。

商业在这个时期虽然相对农业和手工业来说处于次要地位,但也开始逐渐兴起。

人们开始进行物品的交换,以物易物是常见的交易方式。

一些固定的交易场所也逐渐形成,促进了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

接下来谈谈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

文字的出现是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甲骨文和金文是当时主要的文字形式,它们主要被刻写在龟甲、兽骨和青铜器上。

这些文字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祭祀活动等,也为我们了解那个遥远的时代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在宗教信仰方面,人们对天地神灵充满了敬畏。

祭祀活动成为了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祭祀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夏、商、西周的文化教案设计

夏、商、西周的文化教案设计

夏、商、西周的文化教案设计第一章:夏朝的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夏朝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1.1.2 培养学生对夏朝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1.2 教学内容1.2.1 夏朝的历史背景:夏朝的建立、夏朝的统治范围。

1.2.2 夏朝的文化特点:夏朝的文字、宗教信仰、社会制度。

1.3 教学方法1.3.1 讲述法:教师通过讲述夏朝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1.3.2 图片展示法:教师展示夏朝的文字、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1.4 教学评价1.4.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兴趣表现。

1.4.2 学生作业:检查学生对夏朝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第二章:商朝的青铜文化2.1 教学目标2.1.1 让学生了解商朝青铜文化的发展和特点。

2.1.2 培养学生对商朝青铜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2.2 教学内容2.2.1 商朝青铜文化的发展:商朝青铜器的制作技术、青铜器的用途。

2.2.2 商朝青铜文化的特点:青铜器上的图案、铭文。

2.3 教学方法2.3.1 讲述法:教师通过讲述商朝青铜文化的发展和特点。

2.3.2 图片展示法:教师展示商朝青铜器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4 教学评价2.4.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兴趣表现。

2.4.2 学生作业:检查学生对商朝青铜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第三章:西周的礼乐文化3.1 教学目标3.1.1 让学生了解西周礼乐文化的发展和特点。

3.1.2 培养学生对西周礼乐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3.2 教学内容3.2.1 西周礼乐文化的发展:西周礼乐的制作、礼乐的用途。

3.2.2 西周礼乐文化的特点:礼乐的象征意义、礼乐的社会作用。

3.3 教学方法3.3.1 讲述法:教师通过讲述西周礼乐文化的发展和特点。

3.3.2 音乐欣赏法:教师播放西周礼乐的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3.4 教学评价3.4.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兴趣表现。

夏、商、西周的文化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夏、商、西周的文化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夏、商、西周的文化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教案标题:夏商西周的文化
教学目标:
1. 了解夏商西周的文化特征;
2. 掌握夏商西周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成就;
3. 分析夏商西周的文化与历史发展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材《历史》教材、多媒体资源、PPT、板书等。

教学内容与步骤:
Step 1:引入
通过展示夏商西周的地理位置和时间跨度,引导学生理解夏商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朝代。

Step 2:知识点讲解
1. 夏朝:讲解夏朝的建立、政治制度、文化成就,如夏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夏朝的礼仪乐舞、甲骨文的产生等。

2. 商朝:讲解商朝的建立、政治制度、文化成就,如商朝的封建制度、古代文字的发展、宗庙文化等。

3. 西周:讲解西周的建立、政治制度、文化成就,如周朝的封建制度、封建礼制、乐舞风俗等。

Step 3:案例分析
以夏商西周的文化特征为线索,分析夏商西周的文化与历史发展的关系。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夏商西周的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Step 4:讨论与互动
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共同回答:夏商西周的文化特征和发展对我国后续历史的影响是什么?
Step 5:小结与扩展
对夏商西周的文化特征进行小结,并展开扩展讨论:夏商西周的文化如何影响后世,有哪些历史事件与它们有关?
教学延伸:
可以引导学生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夏商西周的文化特征和发展历程,并组织学生撰写论文、制作展板等形式,展示对夏商西周的深入研究与思考。

分析文化对于王朝兴亡的影响——“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解读

分析文化对于王朝兴亡的影响——“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解读

文化是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夏、商、西周三个王朝的兴亡充分展现了文化对于王朝的执政能力、政治稳定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从文化方面分析夏、商、西周三个王朝的兴亡原因。

一、夏王朝的兴亡夏王朝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纵使它在古代历史上已经远去,但是它的影响依然恶意。

据《断简》中记载,夏朝的文化体系主要包括了“天人合一”、“五行相生相克”、“崇拜先祖”等观念。

夏商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思想是“天命”,即上天赐予的特权。

夏朝后期,由于夏王朝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夏王权的衰落和夏文化的滞涨成为了夏王朝走向衰落的一大原因。

夏朝之后,商朝成为了中国的统治者。

商文化中最为著名的思想是“天时”,即人类和天地共同运转的规律。

商朝时期,中国的农业发展史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由于商王朝内部的政治腐败和官员们的贪婪,国家的衰落不可避免。

二、商王朝的兴亡商王朝的兴亡可以归结为文化因素和政治因素两个方面。

受到先民文化的影响,商王朝有着强烈的礼仪文化和宗教信仰。

商王朝还注重规矩、守时、吉凶等方面的管理,这一管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中央集权的程度。

这一管理方式的缺点是导致商王朝官员们把维护自己利益放在第一位,而非国家事务,从而导致了商王朝的政治腐败。

三、西周王朝的兴亡与夏商文化强调“天命”、“天时”不同,在西周文化中,“天人合一”、“礼治天下”、“大一统思想”是最重要的思想。

西周王朝的建立,恰恰是在“天时”和“天命”模式的生命周期末期,才开始的。

周朝时期,大量土地通过赏伐法来分配出去,导致了土地的分散和劳动力的浪费。

周王朝的天子也非常注重礼仪,而对于官员的治政能力并不重视,这一管理方式的缺陷也不可避免。

总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对于王朝的兴亡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夏朝到商朝,再到西周王朝,三个王朝的兴亡历程中,文化因素不断地演绎着它的剧情,影响着各个王朝的命运。

如果我们要探讨中国的历史,必然要涉及到文化和历史的交织。

夏商西周思想文化的总结

夏商西周思想文化的总结

夏商西周思想文化的总结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三个朝代,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夏商西周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些朝代独特的象征,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下面将从五个方面对夏商西周时期的思想文化进行总结。

首先,在夏商西周时期,人们对天地宇宙的认识逐渐深化,天人合一的思想日益流行。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夏人研究天象,观测日月星辰,发展了天文学,使得天地观念日益凸显。

商代的人们更是把天看作是自然力量和神圣力量的象征,将自己的政权合法性与天命相连。

西周时期,天地观念更是得到全面的发展,西周王权以天命为依托,维护着社会秩序的稳定。

由此可见,夏商西周时期的思想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思维中。

其次,在夏商西周时期,人们对道德伦理的研究和思考愈加深入,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

夏商时期,人们提出“约商炙,肆于四海”的伦理道德观念,强调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倡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周代的礼制更加严密,礼乐教育逐渐完善,社会生活规范化。

夏商西周时期的道德伦理观念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再次,在夏商西周时期,人们对历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夏朝的夏禹治水,被尊为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事迹,成为后世的典范。

商代的殷墟发掘,使得中国历史学有了初步的发展。

西周时期,历史记载更加详实,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的事迹被广泛流传,形成了重视历史的文化氛围。

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后世的历史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另外,在夏商西周时期,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古代教育体系。

夏朝的九瑞封书等教育措施对后世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商代发展了以宗教崇拜为核心的教育,崇尚礼仪教育。

西周时期更是提出了“国家为家族”和“教化万方”的教育理念,奠定了后世儒家教育思想的基础。

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体系对后世的教育制度建立有重要影响。

夏商西周知识点归纳总结

夏商西周知识点归纳总结

夏商西周知识点归纳总结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这段历史不仅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变迁,更是中国历史上的开端阶段。

本文将对夏商西周时期的一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头。

夏朝的王位以世袭制为主,他们建立了对外有威望和内部对协调能力的强势中央政府。

夏朝时期出土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证明了夏朝的存在。

二、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是夏朝的后继者。

商朝王朝的政治制度以君主制为主导,国家统一,社会等级分明。

商朝的最大特点就是青铜文化的繁荣,商代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三、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183年的统治使中原地区发展出了一种相对稳定的政治秩序,周王周天子以正统的方式继承了商周时期的君主地位。

西周时期有两个著名的事件:一是武王伐纣,结束了商朝统治;另一个是姬发建立了周王朝,周朝政权的建立。

四、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君主制为基础,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统治领导层。

夏商时期的国家制度基本上是中国早期封建国家的模式。

五、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制度主要是基于封建的土地制度和等级制度,无论是夏朝的世袭制,还是商朝和西周的分封制度,都在那时形成。

社会阶层有严格的分工和界限,分为贵族、士大夫、农民、工匠、奴隶等。

六、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开展了大规模的灌溉和水利工程,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商朝时期青铜器的出现和流传也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商代贸易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七、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夏商西周时期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表现,如夏代的黄河流域文化,商王的商文化和商朝的甲骨文,西周的礼乐文化等。

这些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为后世的文明奠定了基础。

4夏商西周的文化

4夏商西周的文化

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的 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 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 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周王是全国最高 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 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 令。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文化史
文化史
天子 ↓↘诸侯 ↓↘卿 ↓↘大夫 ↓↘士
西周分封制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身 统治有机结合起来,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它 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周王室用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使 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 之长的状况;它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 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 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文化史
二、宗法制
宗法制规定,最高统治者是天子,天子之位由嫡长子继 承,余子则封诸侯,其位由嫡长子继承,余子封卿、大夫…… 士以后,别子成为平民,丧失贵族身份。 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
文化史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一鸟两翼
和治 等 诸 便 内 诸 内 宗秩 力 侯 利 有 侯 部 法序 量 与 于 相 和 的 宗 制就 对 周 其 当 卿 稳 法 必难 比 王 势 大 大 定 制 然以 的 、 力 的 夫 和 有 受维 变 卿 的 权 在 团 利 到持 化 大 增 力 自 结 于 破, , 夫 长 和 己 。 统 坏分 旧 与 。 独 的 但 治 。封 的 诸 随 立 封 是 集 制统侯着性地,团 ,
文化史
四、井田制 《周礼》:“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形状:商时有文字记载, 西周时盛行。道路和渠道纵 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 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 “井田”。

夏、商、西周的文化》教案

夏、商、西周的文化》教案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四节《夏、商、西周的文化》【教学目标】1.获得知识甲骨文和金文;夏商历法成就,夏商天文记录;商周医药学、生物学与地理学;《尚书》,《周易》;商周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2.发展能力(1)利用因特网进行研究性学习,收集处理相关信息,并制作成演示文稿。

(发展信息处理、表达能力)(2)建立夏、商、西周三代文化成就知识结构。

(发展综合归纳概括能力)(3)依据相关资料,运用有关原理对夏、商、西周三代文化成就进行评价。

(发展评价问题能力)(4)分析夏、商、西周三代文化勃兴的原因及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相互关系。

(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3. 掌握过程和方法(1)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

(2)运用列表法归纳概括文化成就。

(3)运用文献或考古资料认识三代文化。

4.陶冶品德(1)通过了解夏、商、西周三代历史文化内容,以及古代中国人对世界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对先民智慧和劳动的崇高敬意,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增进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从而逐渐形成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2)夏、商、西周青铜时代文化成就,为铁器时代社会的进步创造了条件,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

树立历史继承发展的观点和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的观点。

(3)通过了解《周易》的哲学思想,纠正它是纯粹卜筮之书的认识,使学生形成辨证对待古代文化典籍的态度。

(4)开展研究性学习,形成互助、合作学习态度。

形成科学精神(探索、怀疑、实证、理性)和人文精神(理解、沟通、关怀)。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甲骨文与甲骨文的史料价值、夏商天文历法成就与历史地位、商周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的发展。

2.难点:夏、商、西周三代文明繁荣的原因、《周易》的哲学思想与评价、对文献资料的理解及对考古发掘材料的运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1.老师:制作《夏、商、西周的文化》网页供课堂教学用;搜集相关网站网址供学生参考;按目(如甲骨文和金文)划分研究课题,确定学生研究性学习小组;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及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概述夏商西周文明的成就及其历史影响

概述夏商西周文明的成就及其历史影响

概述夏商西周文明的成就及其历史影响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时期,这三个朝代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石。

本文将从夏商西周文明的成就及其历史影响两个方面对这一时期进行概述。

一、夏商西周文明的成就1. 夏朝的成就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其最重要的成就是创制了中国的象形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对后世的文字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商朝的成就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王朝。

商朝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

在政治上,商朝建立了世袭制的王室统治体系,确立了国家权威,形成了明确的封建等级制度。

在经济上,商朝的人民掌握了农耕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形成了以都市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系。

在文化上,商朝发展了青铜器制作技术,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青铜器文化,同时也是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和礼仪的重要起源时期。

3. 西周的成就西周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最为完备的一个时期,其最重要的成就是奠定了中国封建制度的基础。

西周建立了以封建贵族为核心的统治体系,实行了“天子天授,王侯将相”的政治体制,确立了世袭制的封建等级制度,为中国历史上后续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

此外,西周还发展了典章制度,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礼仪规范,为后世的法律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夏商西周文明的历史影响1. 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夏商西周文明为中国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夏朝的象形文字为后世的文字系统提供了范本,是中国文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商朝的封建制度和礼仪制度为后世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提供了参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

西周的典章制度和法律制度为后世的法治社会打下了基础。

2. 对后世政治的影响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为中国历史上后续的封建制度提供了范本。

封建制度的建立,使得中国社会形成了以封建贵族为核心的统治体系,这一体系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20世纪中叶才被废除。

夏、商、西周的文化优选PPT课件

夏、商、西周的文化优选PPT课件

四、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领域 成就
内容
意义
夏、 商、文字 西


甲骨文 河南殷墟
金文
天文历法
化 科学 技术
医学
简 其他

社会 科学
尚书 周易
艺术
雕塑和青铜 铸造技术
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商周时成熟 含义:刻写龟甲和兽骨上的古文字 构字规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商朝时中原地区已有相当 高的文明
一、甲骨文和金文
1、甲骨文的发现
19世纪末发现的河南安阳殷都的废墟,称之为“殷墟”
“古贞般有祸”全形卜甲(商朝时期) 这是一块完整卜甲,商代时用龟甲, 多数用腹甲,少数也有背甲,还有甲 桥刻辞、甲尾刻辞。通过这片卜甲, 可以了解甲骨文的选料、制作、记叙 等内容,是研究商代甲骨文使用情况 的宝贵资料。
为研究商史和古文字提供 丰富资料
含义: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钟鼎文、 铭文,记录了分封、祭祀、战争等重大活动
夏朝《夏小正》 商朝干支纪日法 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记录了数十种疾病 有眼耳口畅胃等分科 商朝遗址中出土石砭镰
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 日法
生物学、地理学积累了丰富知识
是夏商周历史文献和传说资料汇编
1、《尚书》
思考:《尚书》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 有何地位?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夏、商、 周时代一些历史文献和传说资料的汇编,其中 包括更古时代的史事记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 值及重要的哲学意义。
2、《周易》
思考:《周易》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 在中 华文化发展史上有何地位?
《周易》是我国最古的一部占卜用书。 《周易》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中华辩证思维的源泉, 影响深远。 《周易》中的某些观点,对形成中华民族精神和个人 修养的规范,有积极意义。 《周易》中也含有若干迷信内容.

夏商西周的文化

夏商西周的文化

夏商西周的文化第四节夏、商、西周的文化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甲骨文和金文;夏商历法成就,夏商天文记录;商周医药学、生物学与地理学;《尚书》,《周易》;商周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二、能力培养目标1.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夏、商、西周三代文化成就的取得,是奴隶制度兴盛、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通过对三代文化成就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认识,并运用这些观点分析和说明历史问题。

2.夏、商、西周三代就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打下了基础。

自学这些内容,将有利于对后来文化史的自学,从而体会历史发展的承继和渊源关系。

3.通过了解《周易》的哲学思想,纠正它是纯粹卜筮之书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古代文化典籍。

三、思想教育目标1.文字是文明古国的重要象征。

文字的产生,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又促进了社会文明进步。

甲骨文和金文是比较成熟的汉字,为研究夏、商、西周三代历史留下了宝贵资料。

2.夏、商、西周青铜时代,我国在天文、历法、医学、生物学和地理学等领域获得了一系列成果,为铁器时代社会的进步缔造了条件。

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表明科学技术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3.西周在哲学史上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周易》提出了阴阳说,代表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这种思想的出现,是人类征服自然能力增强的表现。

4.商周雕塑和青铜铸成艺术发生高峰,就是三代奴隶制经济、科学技术进步的具体内容彰显,也表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5.通过了解夏、商、西周三代历史文化内容,以及古代中国人对世界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逐渐培养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要点一、夏、商、西周的文明繁荣二、甲骨文和金文1.甲骨文与甲骨文的史料价值2.金文与金文的史料价值三、科学与技术1.夏商的历法成就2.夏商的天文记录3.商周医药学4.商周生物学与地理学的成就四、《尚书》和《周易》1.《尚书》2.《周易》五、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1.商周的雕塑艺术2.商朝青铜造型艺术教学过程建议一、本节为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商西周的文化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四节夏、商、西周的文化教案教学目标(一)掌握知识甲骨文和金文;夏商历法成就,夏商天文
记录;商周医药学、生物学与地理学;《尚书》,《周易》;商周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二)发展能力1.利用因特网进行研究性,收集处理相关信息,并制作成演示文稿。

(发展信息处理、表达能力)2.建
立夏、商、西周三代文化成就知识结构。

(发展综合归纳概括能力)3.依据相关资料,运用有关原理对夏、商、西周三代文化成就进行评价。

(发展评价问题能力)4.分析夏、商、西周三代文化勃兴的原因
及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相互关系。

(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三)陶冶品德1.通过了解夏、商、西周三代历史文化内容,以及古代中
国人对世界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对先民智慧和劳动的崇高敬意,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增进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从而逐渐形成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2.夏、商、西周青铜时代文化成就,为铁器时代社会的进步创造了条件,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

树立历史继承发展的观点和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的观点。

3.通过了解《周易》的哲学思想,纠正它是纯粹卜筮之书的认识,使学生形成辨证对待古代文化典籍的态度。

4.开展研究性学习,形成互助、合作学习态度。

形成科学精神(探索、怀疑、实证、理性)和人文精神(理解、沟通、关怀)。

二、重难点1.重点:甲骨文与
甲骨文的史料价值、夏商天文历法成就与历史地位、商周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的发展。

2.难点:夏、商、西周三代文明繁荣的原因、《周易》的哲学思想与评价、对文献资料的理解及对考古发掘材料的运用。

三、教学手段及教具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及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四、学法指导1.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

2.运用列表法归纳概括文化成就。

3.运用文物(实物)认识三代文化。

五、教学流程六、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教师准备 1.按目划分研究课题,确定学习小组。

2.向学生提供相关网站。

3.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

学生活动 1.学生分组合作,收集资料。

2.撰写研究
报告。

3.制作演示文稿。

演示文稿:一要图文并茂,充分运用实
物说明;二内容既要能比较全面说明问题,又能简明扼要。

基础知
识学习 1.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2.组织学生上台演示汇报研究成果。

3.组织学生质疑。

教师活动 1.学生上台演示汇报。

2.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汇报的内容以介绍性、说明性内容为主,时间控制在5-10分钟。

阶段小结 1.进行必要补充归纳基础知识,指出重点知识。

1.学生落实基本知识。

解决难点,明确重点。

课堂讨论(教学拓展) 1.提供讨论的问题。

2.组织讨论。

1.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见解,解决问题。

问题可以围绕“三代文化特点、勃兴的原因、历史地位及影响等”组织。

课堂小结: 1.师生共同完成本节知识结构。

1.师生共同完成本节知识结构。

作业: 1.基础知识练习。

2.自由选做:《周易》是科学还是伪科学? 1.完成作业。

2.自由选做。

附一、知识结构①现今世界上广泛使用的惟一古老文字②约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
奴隶社会早期,到商朝的甲骨文已较成熟。

发现:清末,殷墟(今河南安阳)。

已出土15万片以上。

①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是商朝占卜的记录,事涉祭祀、战争、渔猎、农事等。

②已具“六书”构字规律,与今汉字基本相同。

意义:商朝时中原地区文明的标志之一,丰富了商代历史和古文字的研究资料。

释名: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钟鼎文”“铭文”。

内容:商朝青铜器上文字很少,西周有长篇,记录分封、祭祀、战争等重大政治活动。

①夏历《夏小正》有各个月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等内容。

②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

③夏朝有关史料和商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日食、月食的最早记录。

①甲骨文中所见疾病数十种,包括眼、耳、口腔、肠胃等各种分科。

②商代遗址中出土了作针灸用的石砭镰等医疗用具。

生物学和地理学:甲骨文中有许多动植物名称,《周易》首提“地理”。

地位:我国最早的官方史书。

内容:汇编三代的历史文献和传说资料,含更古时代的史事记录。

①讲述了许多阴阳矛盾关系,反映了古人的朴素辩证思想。

②“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观点对中华民族精神和个人修养规范的形成有积极意义。

③是我国最古的占卜用书,含有若干迷信内容。

①早期就出现平雕和浮雕两种技术,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是代表。

②广汉三星堆大型青铜铸
像是青铜造型艺术的杰作。

西周:青铜器的最大特色是有大量铭文出现。

附二、夏商西周主要科技成就一览表类别朝代成就历法夏《夏小正》记载有一年中的物候、天象知识商使用干支纪日法天文夏商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医药商甲骨文中有数十种疾病记载、石砭镰用于治病生物商甲骨文中的许多动植物名称地理西周《周易》最早提出“地理”名称环保西周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