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楚式青铜镜的图形纹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楚式青铜镜的图形纹饰

摘要:楚式青铜镜是中国铜镜艺术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也是南楚青铜文化的代表器物。楚式青铜镜将各种文化元素沉积在这些形式多样的图像之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风格。楚式青铜镜的几何纹饰精妙绝伦并富有文化底蕴,研究楚式青铜镜的图形纹饰,解读楚国的图形纹样设计思想,探讨其独特的图形纹样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并从中探讨荆楚图形文化对现代设计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 楚文化;青铜镜;纹饰;图形

0 引言

处于:“蛮夷荒芜”之地的南方,自春秋中晚期到战国初期,随着楚文化的南渐,冶铜业迅速发展,并走向了与中原文化截然不同的道路。而在这些楚系青铜器中,铜镜非常具有代表性。学术界一般将这批铜镜称为“楚镜”或“楚式镜”。它是中国铜镜艺术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也是南楚青铜文化的代表器物,其生产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是当时任何地方所无法比拟的[1]。据不完全统计,楚式镜60%都出土于长沙及周边地区,仅考古发掘所得就达到千件以上。因此,这里是战国时期不可置疑的铜镜铸造中心。但长沙地区缺乏铜矿,也无铜作坊遗址,甚至连镜范都未发现,这种现象是青铜研究史上至今尚未解决的难题。到底是怎样的文化动机创造了如此绚烂的青铜文化?其独特的图形纹样有着怎样的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当今的我们如何从铜镜的几何纹饰揣测两千年前的思想并从中得到某些启示?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的。

1楚式青铜镜概况

图一山形纹镜图二龙形纹镜

楚式镜经历了兴起、发展到繁荣的过程,大约兴起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中晚期,延续于秦和西汉初期。目前,考古发掘最早的楚式镜型是春秋晚期素地镜类中的全素镜和单圈凸弧纹镜,战国早期出现圆形透雕龙纹镜。战国中期楚镜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一路高歌,引领时尚。这一时期原有镜型继续铸制,新的镜型层出不穷,如纯羽状纹镜,以羽状纹为地的叶纹镜、多式四山纹镜等。战国中晚期之际,羽状纹地菱形纹镜、云雷纹地菱形龙纹镜以及纯云雷纹镜、云雷纹地凹连弧纹镜等相继产生。至战国晚期,以云雷纹为地纹的龙纹镜成为楚镜的主流,同时流行的还有羽状纹地兽纹镜、龙纹连弧纹镜、云雷纹地凤纹镜以及素地单线连弧纹镜。

楚式镜造型轻巧,工艺精湛。多为弦纹钮,纹饰线条细腻流畅,主纹衬有精细的地纹,形成多层重叠,尤以独特的山字纹,缜密的羽状纹,灵秀的龙凤纹以及活泼的兽纹最具特点。楚镜纹样优美精细,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其主要采用线浮雕和透雕技法,铜器铸制中的印模法、失蜡法、焊成形等技术以及镶嵌绿松石、错金银、彩绘等特殊装饰铸制工艺被广泛地运用于铜镜的装饰上,使楚镜纹饰繁缛而色彩绚烂。先秦时期青铜器铸造技术对于一个地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某一地区的青铜文化发展起来之后,就会迅速成为本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楚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广泛的征战,尽取江淮铜矿资源,发展和创造了自己的独特的青铜艺术,而楚镜从处于青铜器边缘地带的小型器类一跃而成为青铜器中的重要器类,其工艺和纹饰脱胎于商周青铜器,如羽状纹、菱形纹、云雷纹以及勾连雷纹,大体都能在商周青铜器纹饰中觅到雏形。楚镜图案从一开始就以雅洁纯净、和谐匀称、布局对称为准则,规范严谨而不生硬呆滞,层次分明又富于变化。视觉布局上经历了由单一到多样,由简朴到繁缛的发展过程,艺术风格上则经历了由抽象到具象,由图形到图象的演变历程。

[2]

2 楚式青铜镜的几何纹饰及其文化价值和意义

楚镜的构图以镜钮为中心。早期的楚镜仅以简单的凸弦纹作为装饰,线条纤细而不够均匀。复合的龙纹镜,则是单独铸成龙纹后再附加在镜体之上,带有鲜明的青铜礼器的铸造工艺。早期楚镜古拙、简朴,但已明显地区别于只具实用价值的全素镜,从此为兼有强烈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纯羽状纹镜的出现,是楚镜纹样由简单到繁复的突破性发展,其与稍后出现的云雷镜,纹饰精细繁密,排列规律有序。随着铸镜技艺的提高和装饰图案的开拓与创新,分别以两者为地纹加入形象鲜明的主题纹样,形成多层重叠的装饰风格,这样锦上添花的工艺一方面承袭了商周青铜礼器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与后来的大唐帝国的雍容大度和康乾盛世的繁花似锦的艺术风格有异曲同工之美。以羽状纹和云雷纹为地纹的叶纹镜,叶纹有四叶和八叶之分,叶形变化较多,纹样古朴而生动,具有明显的夸张变形,这种富于神韵的装饰风格更能唤起人们心理上的美感,正是这种审美情趣成就了楚镜独特的纹样特征,奠定了楚镜鲜明的艺术风格。

2.1 山形文镜

山字纹镜是战国铜镜数量最多的品种,也是楚式镜中的主要种类,其总量占当时铜镜总数的80%以上。以湖南,特别是长沙出土数量最多。主题纹饰为山形,有三山、四山、五山、六山之分。以细密的云雷纹、羽翅纹等作地纹,以变形花叶、柿蒂、竹叶等纹饰作为中间纹。单纯四山地纹镜镜出现时间较早,大约在战国初期,但掺杂有叶纹以及竹叶、柿蒂纹的时代较晚,在战国晚期左右。以四山镜最多,其纽座大部分为双重方钮,钮为三弦或四弦钮,其中‘山’形纹左旋右旋均有,‘山’形的短竖道向内勾,呈尖角状。镜缘一般上翘,镜体轻薄。

关于‘山’形纹的来源,学术界说法众多,主要有:‘以字代形’、‘楚伐中山’所获器形、‘似为兽纹之一部所变幻’等,但这些说法都没有给它找出一个直观、可信的嬗变过程与趋势。一般来说,一种纹饰的产生发展,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氏族传统等文化背景因素紧密相关的。‘山’形纹亦是如此,那么它的源头究竟是什么呢?在众多地原始纹样中,古蛙纹是与之最类似的。其形态从早期的半坡、庙底沟彩陶蛙纹饰,到后期的齐家文化蛙纹,最终演变成先秦青铜器、编织物上的所谓‘勾连云雷纹’。此‘山’形纹饰非常明显地就是勾连云雷纹的一个单元部分,故而‘山’形纹是由古代蛙纹所演变而来。另外,我国最早的铜镜是发现于齐家文化,所以有可能是先有‘山’形纹再有勾连云雷纹,这是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

中国铜镜纹饰的寓意和配置,至今还有许多不为人们所理解。例如山形纹,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类山字纹纹饰的镜子?有何文化价值和意义?

“山字镜奇特的装饰图式,是楚人‘运转无已,天地密移’的宇宙观的艺术式表现”,表达出一种神秘、庄严和旋转不息的气势。羽状纹地菱形纹镜可分为框状式和叠状式两种,一般由凹面宽带交错组成的菱形纹将镜背分为若干区,每区以花朵装饰点缀,其主纹与地纹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山是大地的组成部分,它往往高大雄伟,谷深路险;山中既有丰富的食物资源,又栖息着凶禽猛兽。这一切很自然地引起了原是人类神秘的猜测,于是山也跟土地一样被神化,认为有神灵主宰。我国古代山神崇拜非常普遍,在神话传说中,山往往是神灵的寄居之所。《山海经》就把我国山地划分为二十六个区,记载了四百五十座山以及各山的神灵。由于有些山峰“高与天接”,古人就把它想象成天地相同的道路而加以崇拜。《淮南子×地形训》:“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又由于山谷中能生云而云可以至雨,所以古人就以为山能兴云作雨。《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甲骨卜辞中有许多祭祀山岳的内容,殷人已经把山神当成了求雨,止雨,祈年的对象。这种对山神致雨功能的信仰一直流传到春秋,战国时代。《史记×赵世家》中还有“晋大旱,卜之,曰霍泰山为祟”的记载。随着人们对山岳神秘性的认识,汉代以后,山神信仰逐渐失去了自然崇拜的性质,山神是兴云作雨的主体,因而汉代以后山字纹镜随即消逝。[3] 2.2龙形纹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