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天津卷)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天津卷)
解析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
时间150分钟,第Ⅰ卷1页至5页,第Ⅱ卷6页至10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是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安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浸渍.(zì)蓓蕾.(lěi)剖.(pōu)析追本朔.(shuò)源
B.庇.(bì)护载.(zěi)体友谊.(yì)莘.(xān)莘学子
C.殷.(yīn)红翘.(qiáo)首刹.(shà)那少不更.(gēng)事
D.低.劣(liè)广袤.(mào)婆娑.(suā)卓.(zhuó)有成效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A项,,B项莘.(xān)莘学子应为shēn;C项,殷.(yīn)红应为
yān
【高考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易错提醒】B项中的莘莘受方言影响易误读作xīnxīn
【备考提示】注意常见多音字的字音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2.下列词语中没有
..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坐落松弛协赛曲融会贯通
B. 扫描诙谐天然气振耳欲聋
C. 博弈巨挚殊不知毋容置疑
D. 竞标临摹吓马威门庭若市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B项中震耳欲聋,C项中巨擘,D项中下马威
【高考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备考提示】本题重点在于辨别容易混淆的同音字和形近字。
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
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意,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
3.下列语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
此刻,寺院周围庄承的红墙,是我们镜头画面中的中国红;的雪花,是飘舞在空中的精灵;而晶莹如黄玉般的腊梅,暗香,遗世独立的佳人。
A.钟爱洋洋洒洒浮动好像
B.喜爱纷纷扬扬浮动犹如
C.钟爱纷纷扬扬飘动好像
D.喜爱洋洋洒洒飘动犹如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将实词和成语综合进行考查。
钟爱:特别疼爱;非常喜爱;比喜爱程度深。
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
也形容才思充沛;写起来很畅快。
纷纷扬扬:纷纷:众多。
扬扬:飘落的样子。
形容雪、花、叶等飘落的样子。
也形容杂乱地传扬;议论纷纷或接二连三。
犹如较文雅,好像较通俗。
【高考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
【易错提醒】本题不是传统的两个词选一个,而是四个词选一个,涉及实词(名词、动词)、虚词、成语,容量加大。
【备考提示】对实词的辨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辨析词义。
包括词语的语意侧重点、词语的词意的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②辨析色彩。
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
③辨析用法。
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
方面。
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
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另外要特别注意两用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虚词要考虑句间关系和习惯搭配。
4. 下列各句中没有
..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旺盛的国内需求正在成为跨国巨头获取暴利的重要市场,尤其是针对中国的石油、铁矿石以及基础能源等方面表现得异常突出。
B.时光的流逝不能让我淡忘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反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日久弥坚。
C.说起饺子,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感到陌生,中国的饺子对外国人也充满了难以抗拒的诱惑。
D.因为有了幽默感,他们更善于与其他人沟通,即便表达了反对意见,别人也不会反感。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A、搭配不当,将“市场”改为“因素”;B、语义重复,去掉“愈发”;C、主客颠倒,“对外国人”后加入“来说”。
【高考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易错提醒】A、B项的容易难于判断,注意词语看搭配、。
【备考提示】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
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的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体现了孔子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重要的经典,被列为“四书”之一
B.司马迁的《史记》开纪传体史书的先河,我们熟悉的《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C.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原名丁家宝,出生于天津,创作了《雷雨》《茶馆》《北京人》等话剧剧本
D.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了桑地亚哥的形象,颂扬了人类挑战困难、捍卫尊严的“硬汉精神”。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茶馆》应为老舍创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根本的意义。
比如,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者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
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
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侍德者昌,侍利者亡,这是我们祖先的信念。
我们的先人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
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还是伏羲、神农、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
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
中国精神或中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
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据。
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
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
当然,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在重申一下,而是要将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因为文化复兴实际是文化重建,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最为助缘。
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
重建中国文化不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发展中国文化。
6.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之道是指渗透这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
B. 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
C. 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
和而不同等思想。
D. 中国之道建立在普适理论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精神。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原文是“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
【高考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易错提醒】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题肢相对照。
【备考提示】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
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
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
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无关乎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
B.中国文化一贯推崇的德性,即时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核心
C.只要中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
D.体现中国文化精神一系列理念与西方现代性原则具有不兼容性。
【参考答案】B
【高考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注意联系题肢前后分析。
【备考提示】要理清文章结构,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
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8. 根据文中提供的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A.坚持中国之道,并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文化才能够发展,复兴。
B.西方文化中也可能包含中国之道的某些内容。
C. 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
D.现代中国文化要具备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就必须重建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太绝对化。
【高考考点】依据文章进行判断和想象。
【备考提示】要依据文意。
推断想象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
凡书亦犹是矣。
且如国初时,府业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
..而有文者序之,不别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注】,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
序,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业,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
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巳之文,固不可也。
”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县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
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坐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谥,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
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
而今之这者,非追论者贤,则为优劣之辩,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者,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注】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
9.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之齿尊
..而有文者序之齿尊: 年长受尊崇
B.请者必当.其人当:充当
C. 有累.三四序而不者矣累:累积
D、刻本之存者或漫漶
..不可读漫漶:模糊不清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当应为相等,相当之意。
【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易错提醒】考查重点实词“当”,一定在原文中理解。
【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一定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0.下面加点的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且.如国初时,府业县志书成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官于.是者,其文优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其于是书也.有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D、今则.有两序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A副词,/连词,尚且;
【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备考提示】要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
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
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备考需要夯实课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
11.下列各句话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
②两序,非体也
③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④自是缀支之,多有纸,你以传者
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A.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①②③④⑤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①②是告诉一个事实,非作者观点
【高考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备考提示】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
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
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
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作者认为可以有序文,但也可以有序文。
B.作者提出了对作者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生物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了刊物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该加褒贬
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误解了“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的含义
【高考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易错提醒】认真将题肢与原文对照,注意时间的前后顺序。
【备考提示】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 本卷共13小题,共114分。
四、(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
(3分)
(2)今与足下并生今世。
(2分)
(3)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知吾也。
(3分)
【参考答案】(1)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
(2)现在我和你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
(3)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
【试题分析】(1)审、让;(2)足下、;(3)汲汲、不知我
【高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易错提醒】倒装句
【备考提示】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
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
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抓住
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
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
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
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
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14.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
骤雨【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四库全书》(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2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3分)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二、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三、不好,开篇写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
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艺术效果。
好。
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初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而按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试题分析】第一题考查炼字。
第二题考查对某一句的赏析。
第三句考查谋篇布局。
【高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易错提醒】第二问使用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出,主要是平常对表现手法的理解主要局限在大概了解上,没有做到具体分析。
15.补写出下列名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5句。
(5分)
(1)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2)________________,序天伦之乐事。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3)_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6)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参考答案】(1)烟光凝而暮山紫(2)会桃花之芳园(3)风急天高猿啸哀(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5)樯橹灰飞烟灭(6)万类霜天竞自由
五、(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1题。
塔上的树
易云武
乘船而行,每每靠近城镇,常常能发现一座塔。
眼下泛舟武水到沈从文故乡凤凰去,果然看见有座古塔突兀于小镇的高坡之上。
那塔顶上长着一棵壮硕的树,正面看像一团绿色的云,侧面看像老人的头。
船泊码头,便要去仔细看这幅山水泼墨,它是一座七层古塔,虽然已老态龙钟,不单砖石风蚀斑驳,而且所有的塔角翘檐都已破损残缺,仅仅剩下三只寂寞的风铃,但已哑然失声,惟有被香烛熏烤得髹黑的塔门及残存于地缝里的灰烬,才表明也还有人来此祭祀,因此我想,它的存在不过是一个凝固了的历史故事罢了,在湘西山区,这样的故事也还多着呢。
然而我执意要弄清除那塔上的树为什么如此蓊郁如盖,它如何得以生存。
于是,便匍匐着攀援石梯而上。
塔内盘道狭窄,因为空气潮湿石壁布满青苔
的缘故,为防止滑倒,爬至第四层即不敢再贸然上去了。
好在这一层有四个拱门可供旅人瞭望,且石板清凉,所以趁着休息之机欲和古塔作无声的沟通。
这是有阵阵凉风吹来,冥冥之中,但听见塔内塔外众多鸟雀的鸣叫。
那生灵的叫唤涌动着,如潮汐此起彼伏。
塔外吼吼喳喳的声显得分外急促,充满焦虑之情。
我起初只是诧异,后来才理解到,原来那些飞鸟似乎发现我骚扰了它们的地盘,急欲驱逐我这个不速之客。
我甚至感觉盘旋于塔外的鸟雀全部都死劲地扇动翅膀向我扑将而来,呼呼生风。
其中竟然有几只勇猛者穿越空荡的拱门,俯冲于我的头顶之上。
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充满灵性的飞鸟。
就在我急欲逃遁而下时,忽然又听得塔的上面三层鸟类的聒噪一片慌乱,但音量比较微弱,仔细辨析,我想,那也许是栖息于塔内的幼鸟和昏老之雀盼求食物或乞望爱怜之鸣,其嘤嘤之声令人不胜恻然,想象它们渴求布施张大尖嘴或鼓动羽翼的艰难情状,我后悔不该爬上塔来寻密探奇,侵犯了它们的家园,扰乱了乌亦家族的和平与宁静。
乌亦有情,他们的互相关心和对挑衅者的警觉,已从那个塔外愤怒的拍翅和塔内的哀鸣体现出来,我本无心,无意,鸟类却感觉我有心,有意。
刹那平常行为竟变成相续肆虐,罪过罪过。
我立马产生一种负疚感,在彻悟中摸索盘道退下塔去,这时,我发现所有的磴石都积有多少不一的鸟粪,有些还粘连这羽毛,就在我缩着腿弓下身退下时,无意中发现塔壁的缝隙里鼓冒一束树根,死死地①(扎、长、嵌)在青苔之中,再环顾四周,依然见着攀附于石壁上的根蔓,或粗壮或瘦削,宛若蛇虬,相互②(连、缠、拧)在一起。
有些树根还伸展绿莹莹的卷须,成为根上之根,亮晶晶的水珠③(挂、沾、滴)在上面,塔内如闪着点点星光,我越是向下摸索,那须蔓越见庞杂,登塔时为一览顶端风景之快,不曾留意身边之奇,现在才觉得忽略的风景身边也有。
可见人在进退时都万万马虎不得。
果然,待我最后钻出塔门,那一丛丛裸露的根须全都展示于塔基周围。
这是一幅多么不屈不挠、元气飞动的自然景象啊,围绕古塔转了一圈,终于觉察古塔是被树根凑用着、裹缠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古塔完全被树根抬举起来。
倘若没有众多的树根以其顽强之力护卫这座物,这本无生命的石头恐怕早已瓦解坍塌于荒野下。
我为这一发现而感动。
但是,当我在琢磨中复又抬起头时,仰望高耸于塔上的一团绿荫以及翱翔在它周围的鸟儿,我的心头更为之一亮,我分明感觉飞鸟才是给这树、这塔以生存的施与者。
回首我在塔内的整个过程,下在是因为塔内堆各的鸟粪给盘根错节的根蔓提供了必要的养分,使细小的根茎不断延伸。
而且推而远之,这存活顶的绿色华盖,也不知道是依仗何年何月何只鸟雀,就是那只玄冥之鸟衔落于塔顶的树种造就了
这棵树的最初生命,日复一日,由于树的根须不断渗入塔的缝隙吸取大地的精华,于是又营造了塔内湿润的空间。
鸟、树和塔是如此的相互厮守,依存,南哥难舍,最终在天地之间顶托了一道秾丽的风景与和谐统一的煌煌气象,这是天意?这是缘分?我几乎要双手合十向这座古塔顶礼膜拜了。
依依不舍告别这座不知名的古塔,我登船飘向凤凰,问船员,这塔上的树留下什么传说,他们也不明白,或说树鸟连理、相依相偎,像恩爱执著的夫妻,或说那塔是守护凤凰城的忠诚卫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为鸟的布施、树的精诚。
他的圆融而心怀崇敬,船员的说法虽极为简单,但给我的思索却很多,因为眼前之景道出了自然万物的亲切默契,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随顺自然,一切皆真,物我通融,宁静致远的生命画面,于是,我忽然觉得这塔,这树,这鸟,这山,这水,这舟,都留着沈从文笔下的万种风情。
——选自《中华散文百人百篇》.略有删节
16.本文第2自然段中古塔的“老态龙钟点”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1)砖石斑驳、塔角翘檐破损残缺、风铃失声
3.为后文写塔、树、鸟和谐共生作铺垫
【解题思路】结构作用要注意本身在文中的位置,与题目、开头、上文、下文、结尾、主题的作用。
注意回答结构时的术语:总结、起领、承上启下、揭示中心、照应、铺垫、伏笔、悬念、突转等。
(二)作者原本打算登到塔顶,为什么中途而返?(3分)
【参考答案】(1)因有青苔,防滑倒;(2)躲避鸟的袭击;(3)避免再扰乱鸟的和平与宁静。
A.请为第六自然段空缺处分别选择一个最为恰当的词。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