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的外交思想及其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名称:战争与近代中外关系
指导老师:黄小用(老师)
论文标题:黄遵宪的外交思想及其实践—浅谈“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
姓名:唐丽清
班级: 08 历史
学号: 2008070509
交阅时间:2011年6月24日
黄遵宪的外交思想及其实践
—浅谈“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
摘要: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外交官,在其十余年的外交生涯中,坚持“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的外交思想,在列强推行强权外交的国际背景下,黄遵宪力主反对侵略,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不受侵犯,倾己所能保护海外华侨的切身利益,为近代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而且给后人留下极其宝贵的外交经验,这些对我国外交史研究和推动当前外交工作有着较好的史实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黄遵宪国家利益华侨爱国外交思想
黄遵宪(1848—1905),清末杰出的爱国外交家,著名诗人,政治家,教育家。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出身。字公度,自号人境庐主人。历任驻日本公使馆参赞、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国公使馆二等参赞,曾为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订购机器设备。光绪十七年(1891),任新加坡总领事。甲午中日战争期间,黄遵宪被召回国,此后投身洋务运动,积极推动戊戌变法。变法失败之后,黄遵宪被免职,回到广东梅州故里人境庐。
中国自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残酷的现实,使黄遵宪对清廷和主持外交工作的李鸿章的“一意主和”的投降外交政策深为不满,认为“今日大势,在外患而不在内忧”【1】,这说明黄遵宪已认识到外交对于内政和国家的重要性,也说明他对西方侵华的危机有较深刻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黄遵宪的“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的外交思想应运而生,并且成为黄遵宪作为一名外交官终其一生的外交目标和原则。在其近二十年的外交活动中,黄遵宪以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始终不屈不饶,以渊博的外交知识和灵活的斗争手段“无辱国权”,不仅始终坚持了“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使中国这样一个当时极为落后的封建国家以积极斗争的姿态出现在西方列强主导的国际事务中,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华侨的正当利益,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境遇。黄遵宪极为丰富的外交经历,开拓了他作为外交家的民族气质和政治视野,处处体现了他矢志于外交报国的政治情怀。本文将勾勒黄遵宪“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的外交活动概况,并对他的外交思想作些简要的评析。
一、“伸自主之权”,捍卫国家利益
“伸自主之权”黄遵宪外交思想及其活动的核心思想。所谓自主权,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统一与独立,以及国家主权的完整性和不可侵犯性。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国门被迫敞开,主权逐渐丧失,领土完整权、关税自主权、司法权等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中国逐渐沦为任人鱼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致“国将不国”,民不聊生,中华民族可谓危在旦夕。面对这样空前泛滥的民族危机,黄遵宪忧心如焚,寝食难安。为此,他积极为捍卫国家利益而奔走呼号。
1877年到1881年的琉球交涉事件,是黄遵宪实践“伸自主之权”的典范。琉球交涉事件是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一次重大冲突,其引发的根本原因是日本阻止琉球向中国朝贡以至蓄意将其吞并。日本对琉球觊觎已久,1609年日本萨摩藩曾经征服琉球此后不断向琉球渗透其政治势力,明治维新后,凭借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日本加快了吞并琉球的步伐。1871年11月,琉球国有66名渔民因渔船遭遇飓风漂流至台湾牡丹社,被当地土著居民误杀54人,其余12名生存者由中国政府送回琉球。这一事件的发生,使急于把琉球并为己有的日本得以借题寻衅,并以此作为对外侵略的借口。
不久,日本政府就迫切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交涉,竟然以琉球漂流渔民为“日本国民”为由,向清政府提出抗议。清政府据理力争,说明此事与日本无关,但是不可能阻挡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计划。1874年,在美国的帮助下,日本发动明治维新后针对中国的第一次侵略,充分暴露了日本的侵略野心。经英、法、美等列强的假意调停,迫使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台事专务》。该条约是清政府一味妥协退让的恶果,它承认日本出兵台湾为正当的“保民义举”,同时赔偿日本军费银50万两,从而极大损害了中国的正当利益。
对于日本蛮横的扩张政策,黄遵宪极为愤怒,并且给予日本侵略者以严厉谴责。在他与日本友人石川英的谈话中就有这样的内容:“近来太政官乃告琉球阻我贡事,且欲干预其国政,又倡言于西人,既与我言明归日本,专属鼠偷狗窃之行,可耻熟甚?”【2】。由此,黄遵宪对于日本这一卑劣行径的愤慨可见一斑。同时,黄遵宪还深刻的认识到:“日本维新之效成则且霸,而首先受到其充者为吾中国。”为此,他积极配合何如璋对琉球和日本的历史、现状进行深入的考察研究,以制定对付日本的政策。通过对日本国情的调查研究,认为日本国势未定,兵力未强,实在不足以与中国争雄。据此,他建议何如璋在琉球交涉中采取强硬立场,挫败日本借吞并琉球以进犯中国的阴谋。否则,“隐忍容之,养虎坐大,势将不可复制。况琉球迫近台湾,若专为日属,改郡县,练民兵,资以船炮,扰我边陲,台澎之间,将求一夕之安而不可得。”从黄遵宪的这段话来看,他对琉球的战略地位也有深刻的认识,可见他极具战略眼光,在对日问题上思考得较为周到而深入。通过对日本和琉球的深入研究,黄遵宪始终认为应该对日本采取“敢言兵”的强硬态度,提出“琉球三策”,显示出其敢于斗争的伟大精神。在他的策划下,何如璋于1878年9月至10月向日本外务卿寺岛宗则进行交涉,照会措词强硬,抗议日本的阻贡行为。但是,清政府却再三妥协退让,最后甚至向日本外务省表示“从前所论,可概置勿论”【3】。这实际上全盘否定了黄遵宪等人先前与日交涉的一切努力。
虽然事已至此,但是黄遵宪并没有完全放弃,他还寄希望于国际舆论,希望借助舆论给日本施加压力,从而达到维护国家利益的目的。为了让世人了解琉球交涉的实际情形,黄遵宪将中日交涉文书转交到美国纽约《哈拉报》上发表,并发表评论认为日方“骄傲过甚”、“愚而无礼”。文章刊出后引起欧洲各国舆论的关注,日本报纸也加以转载,从而使琉球交涉的真相得以大白于天下,为中国赢得了舆论的同情和支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日本以打击。
琉球交涉是近代中日关系的一个转折点,琉球被日本吞并,对中国而言,标志着其在东亚的册封体制开始走向瓦解;对日本而言,则意味着其迈出了走向殖民国家的第一步。此后,日本日益显露出咄咄逼人的侵略野心,伺机要将中国也纳为己有。黄遵宪作为中国首届驻日外交官之一,虽然无法扭转琉球交涉事件的发展趋势,但是他清醒了认识到了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将来可能面临的考验,在琉球交涉中为维护国家利益作了最大的努力,尽管没有成功,但其在外交事务中不卑不亢的斗争精神和为保护国家权益而不懈奋斗的爱国主义情怀却是值得歌颂和学习的。
二、“保公众之益”,为保护华侨的切身利益而奋斗
“保公众之益”是黄遵宪外交思想及其活动的重要特色。在长达十余年的外交活动中,他不但关注祖国的利益不受侵犯,而且在海外极力保护华侨利益。
众所周知,华侨在美国近代国家经济建设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在铁路、矿厂、开垦种植等极为艰苦的行业部门披荆斩棘,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其中横贯加州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就是由华工用血汗修筑的。他们在高山积雪之地,深林瘴气之区开挖沟渠,建筑提防。美国当时的《读者文摘》曾经这样披露过华工在修筑铁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