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必备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泰山记》必备知识
一、作者
1.姚鼐(1731~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清代诗人,桐城人。人称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官至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历主江宁、扬州等地书院,凡四十年,并曾参与编修《四库全书》。
2.四海讲学
清代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
3.桐城魁首
姚鼐治学以经学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他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4.所作多为书序、碑传之属,大抵以程朱理学为依归。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5.所著有《惜抱轩全集》,并选有《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
二、泰山
1.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
2.42万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
2.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3.1982年11月8日,泰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987年12月12日,泰山被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007年3月7日,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4.景点
①六大风景区
泰山风景旅游区包括幽区、旷区、奥区、妙区、秀区、丽区六大风景区。
②泰山四大奇观
游泰山的最佳时间为每年的5月到11月。游泰山看四个奇观:泰山日出、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
③阴阳界在
泰山长寿桥南面的石坪上,东百丈崖的顶端,有一横跨两岸垂直河谷的浅白色岩带,好像一条白色纹带绣于峭壁边缘,因长年流水的冲刷,表面光滑如镜,色调鲜明,十分醒目。越过它稍有不慎,
就会失足跌落崖下,坠谷身亡。古人把这条岩脉看作阳间与阴间的分界线。
④桃花峪
位于岱顶西北,有索道缆车直通岱顶。在索道站周围出露的岩石,主要是傲徕山中粒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在重力作用下岩块沿直立节理面不断坍塌,最后形成两峰对峙的一条几米宽的大裂缝,这就是有名的桃花峪一线天。
⑤彩石溪
泰山奇石的重要产地。
⑥扇子崖与傲徕峰
古有民谚:“傲徕高,傲徕高,近看与岱齐,远看在山腰。”傲徕峰与扇子崖结合处为山口,在山口之后是青桐涧,其深莫测,涧北为壶瓶崖,危崖千仞。
站在山口,东看扇子崖,如半壁残垣,摇摇欲坠,让人心惊目眩,西望傲徕峰,似与天庭相接,北眺壶瓶崖,绝壁入云。
三、
名家笔下的泰山
三名家笔下的泰山
刘涛
徐志摩与泰山
徐志摩生在浙江海宁硖石镇,此地风景秀美,镇的东西有两座山,一为东山,一为西山。明秀山水给了诗人人生最初美的教育,但徐志摩认为:“我们爱寻常上原,不如我们爱高山大水,爱市河庸沼,不如流涧大瀑,爱白日广天,不如朝彩晚霞,爱细雨微风,不如疾雷迅雨。”(徐志摩:《雨后虹》,《徐志摩全集》第1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P160)因此,他虽爱身边自然,但他更爱广大自然界的名山大川。家乡的山与水不在名山大川之列,所以故乡山水虽给他最初美的教育,但却并没有得到他尽情表现。关于故乡山水,他表现于诗的只有一首《东山小曲》,表现于文章的只有给朋友王统照的信《山中来函》。他爱自然,也爱山居,曾说“山居是福”。但他说“山居是福”时,这里的“山”指的是天目山,也属名山之列。(徐志摩:《天目山中笔记》,《徐志摩全集》第3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P132)徐志摩爱自然,国外的名山不说,国内的名山如庐山、天目山,他都去过。不过,与他关系最深的名山当属泰山。因为诗人不但到泰山游玩过,留下了诗歌《泰山》与散文《泰山日出》,而且,诗人最后的魂归之地就在泰山附近。
散文《泰山日出》为徐志摩游历泰山之后所写。文章写于1923年7月,发表于《小说月报》第14卷第9期(1923年9月10日)。文前小序称“这一时游济南游泰山游孔陵,太乐了”一句,结合文
章写作时间“1923年7月”,可推断诗人登泰山时间大概为1923年六七月间。
徐志摩写泰山,属于典型的风景书写,主要写泰山日出的一刹那,用的是一贯夸饰的浓墨重彩写法: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徐志摩:《泰山日出》,《徐志摩全集》第1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P312)
徐志摩写泰山,为什么要抓住“日出”来写,又为什么采用大泼墨,把泰山日出渲染得那么壮观、华美呢?这还要归于他自己的自然观、生命观。诗人爱自然的名山大川,且认为我们“爱白日广天,不如朝彩晚霞”,所以,他写泰山,要抓住泰山的日出来写。泰山日出既是自然的奇观,又是生命的奇观,他表面写泰山日出,背后写的其实是生命的狂欢。汪曾祺评价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可谓“浓得化不开”。“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自己?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么写。周作人大概根本不会写日出。”(汪曾祺:《泰山片石》,《汪曾祺全集》第5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P193)的确,徐志摩写泰山日出,其选题、角度和写法都与他浪漫主义的自然观、
生命观有关。但汪曾祺认为徐志摩通过写泰山日出而写自己,则只说对了一半。要了解这一点,还要知道徐志摩写此文的特殊背景。
印度诗人泰戈尔1924年4月访华。为欢迎泰戈尔访华,郑振铎主编的《小说月报》1923年9月、10月连续出版了上、下两期“泰戈尔专辑”(《小说月报》第14卷第9号、第10号)。“泰戈尔专辑”的打头栏目为“欢迎泰戈尔来华”,“泰戈尔专辑”(上)该栏目发表了3篇文章,除主编郑振铎《欢迎太戈尔》一文外,其他两篇文章皆为徐志摩所作,一篇为《泰山日出》,一篇为《太戈尔来华》。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看似与欢迎泰戈尔的主题毫无关系的《泰山日出》怎么会出现在“欢迎泰戈尔来华”的专栏内呢?作为编辑的郑振铎和该文作者徐志摩并没有搞错。徐志摩写《泰山日出》,其目的就是为了把该文献给他崇敬的印度诗圣泰戈尔。该文结尾一段说得很明白:“这是我此时回忆泰山日出时的幻想,亦是我相望太戈尔来华的颂词。”可见,《泰山日出》是徐志摩献给泰戈尔的一篇颂词。因而,也只有作为颂词来读,才能读出该文的微言大义,读出压在纸面背后的意思。如该文的关键一段:
我躯体无限地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长发在风里像一面墨色的大旗,飒飒的在飘荡。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