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国花意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国花意象

意象概述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的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中国古典诗词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词)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词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观物象,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词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意象是诗词的灵魂,把握了古典诗词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词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典诗词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词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我们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意”与“象”的关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词意象,构筑出诗词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词意

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一、与诗人的心灵展开对话,感悟诗词意象的情感意蕴

二、发掘传统文化底蕴,感悟诗词意象的文化意蕴

三、把握诗词意境的整体基调,感悟意象的审美意蕴

十大传统名花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尤其是唐诗宋词种的意象,可以说是其一大主流。这些花,在诗词中所代表的含义,和中国传统的象征精神相结合,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璀璨篇章。

这些花,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蕴藉,或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或是寄托文人的千丝万缕的情怀。翻开唐诗宋词画卷,与花有关的诗词名句可谓是信手拈来。

十大传统名花

1987年5月6日,历时10个月的中国十大传统名花评选活动在上海揭晓,傲霜斗雪的梅花荣居万花之首。这次评选活动,共收到14.9万多张选票,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由114名花卉专家组成的评委会最后裁定,梅花、牡丹、菊花、兰花、月季、杜鹃、山茶、荷花、桂花、水仙花为中国十大传统名花。这一顺序是依据得分高低而排列的。

走进唐诗宋词的花花世界,看尽百般红紫斗芳菲。

中国的咏花诗始于《诗经》,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楚辞》已有了把花作为人格象征的意象,屈原以香草美人象征高尚纯洁的人格。唐宋诗词则将花的意象推向了极致。唐人喜牡丹,而宋人则崇尚

梅花。牡丹与梅花的转变,则代表了不同时代人的精神气质的转换。

根据咏花入诗的历史发展来看,首先入诗的,是有花中君子之称的兰花。

一、王者之香——兰花

兰花在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中排名第四。素有“香祖”之誉,兰花又称“花中君子”“空谷佳人”“空谷仙子”等,自古被称为王者之香。兰花是中国传统名花,是一种以香著称的花卉。兰花以它特有的叶、花、香独具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给人以极高洁、清雅的优美形象。古今名人对它品价极高,被喻为花中君子。在古代文人中常把诗文之美喻为“兰章”,把友谊之真喻为“兰交”,把良友喻为“兰客”。

从容优雅,香气清长,姿态婀娜,正气清雅这正是兰花的象征。1500万元天价兰花

第10届亚太兰花大会在中国重庆开幕。此间,一株名为“素冠荷鼎”的莲瓣兰估价1500万人民币,成为此次兰花大会上的“天价”兰花。此次兰花大会共评出两个特别金奖,分别是:由日本名古屋国际兰花大会组委会永田治彦选送的微中子碧玉兰“龙袍”,和由中国云南大理荡山州选送的莲瓣兰“素冠荷鼎”。

古人对中国兰情有独钟,中国兰在古代称为“蕙”,“蕙”指中国兰花的中心“蕙心”,常与伞科类白芷合名为“蕙芷”,称芷兰为“王者之香”、“众领群芳”、“天下第一香”等。中国兰蕙兰是兰蕙同心

的代表,中国兰花:春兰、建兰、寒兰、墨兰同称为兰蕙。

名人与兰花

孔子咏兰

孔子十分喜欢兰花,由于他特别重视个人思想品质的修养,在兰花身上寄托了深切的感情,孔子曾说:“与善人居,如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琴操·猗兰操》中记载:“孔子自卫返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芝兰当为王者香,今独与众草为伍”,从此“芝兰之室”就成为良好环境的代名词,成为一个颂兰美兰的成语。这句话流传至今,足以证明中国兰在历史文化上所占的地位。

《孔子家语》中还节录了孔子另一段话:“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提出了“君子不为穷困而改节”这一观点。

勾践种兰

勾践种兰之地──兰渚山距城二十五里之南面小山,东临古鉴湖,西背会稽山,确是种兰的好地方。明万历年间的《绍兴府志》记:兰渚山,有草焉,长叶白花,花有国馨,其名曰兰,勾践所树,明人南逢吉注王十朋《会稽风俗赋》也说:兰亭,即兰渚也。《越绝书》曰:勾践种兰渚山。明代徐渭也在《兰谷歌》中提到勾践种兰必择地,只今兰渚乃其处《绍兴地志述略》记载:兰渚山,在城南二十七里,勾践树兰于此。由于勾践种兰渚山,后人把渚山命名为兰渚山,把兰渚山下的集市命为花街,并把兰渚山下的驿亭命名为兰亭。这也

就是后来闻名天下的《兰亭集序》中的兰亭。

屈原佩兰

屈原是战国时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楚顷襄王时,屈原被长期流放于沅湘一带。屈原遭遇穷困,但其志不变,其行更廉,“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因将愁苦而终穷!”他将这种念君爱国之志,匡时济世之情,通过多种香花异草加以表达,触物以起情,索物以寄志,而且将这种比兴手法作了新的发展,这就将物与我,情与景揉和一伴,融铸一炉,从而大大扩张了诗歌的境界和表现力。在选取香花异草中,屈原特别选取了兰,因此无论在《离骚》、《九歌》、《九章》许多诗篇中,都写到自已如何滋兰、佩兰、纫兰、搴兰、刈兰。他对兰寄以无限的希望:“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整吾将刈。”他以兰为友,将兰作为知音:“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他将兰作为佩物,表示自已洁身自好的情操:“扈江离与薜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他又担心兰在秋风寒露中枯萎而从俗,变节而不芳:“时缤纷以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莆化而为茅。”以上仅是《离骚》中所举到的几个兰的例子,可见屈原是何等爱兰、颂兰,寄情于兰,托兰以讽,兰在这里不是简单的比喻或触物起兴,而是一种象征,一种寄寓,一种精神与品格的追求。

在南宋以后,兰花被作为爱国的象征。人们多赞赏兰花有淡雅的色姿、纯正的幽香、高洁的品格、刚毅的气质。寓意兰花为美好、高洁、贤德、贤贞、朴实、谦谦君子。

郑板桥画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