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伤寒论》治泻九法

合集下载

治泻有九法

治泻有九法

治泻有九法李中梓(1588-1655),字士材,又字念莪,华亭(上海松江)人,是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之一。

他在《医宗必读·泄泻》中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泄泻基本病机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

病理因素与湿邪关系最大,可夹寒,夹热,夹滞。

本文就如何将治泻九法与临床辨证施治相结合进行论述。

暴泻燥脾寒湿内盛证以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脘闷食少,腹痛肠鸣为主要表现,或兼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等外感风寒的症状,舌苔白或白腻,脉濡缓。

此为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

治当用九法之中的燥脾之法并配合以解表散寒。

选用芳香化湿,燥脾散寒的药物以化湿除满,健脾宽中,如平胃散、藿香正气散之类。

清凉湿热伤中证以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为主要表现,兼见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此为湿热壅滞,损伤脾胃,传化失常。

治用清凉之法。

选用苦寒清热、解毒燥湿的药物以清热燥湿。

如葛根芩连汤等。

疏利(消导)食滞胃肠证以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厚腻,脉滑为其特点。

此为饮食阻滞胃肠,传化失司。

治用疏利之法。

笔者认为,疏利之法应包含消导和疏肝理气,此处当用消导之法。

选用消食导滞的药物以消食和胃,推荡积滞。

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之类。

淡渗暴泻者总以湿盛为主,朱丹溪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此处利小便即是淡渗之法,取其利小便而实大便之义。

方选五苓散、四苓汤,常用药:猪苓、茯苓、泽泻、白术等。

久泻甘缓脾胃虚弱证以大便时糖时泻,迁延反复,食少,食后院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为其特点。

此为脾虚失运,清浊不分。

治用九法之中的甘缓之法,选用味甘补益,和中缓急的药物以健脾益气,行气化湿。

如参苓白术散加减。

温肾肾阳虚衰证以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腹部喜暖,伴见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为其特点。

《伤寒论》治下利

《伤寒论》治下利

《伤寒论》治下利泄泻、痢疾作为病名,源于《黄帝内经》,《伤寒论》中统称为下利,目前中医内科学教材中将泄泻一病辩证分为寒湿内盛、湿热伤中、食滞肠胃、脾胃虚弱、肾阳虚衰及肝气乘脾六型,早在《伤寒论》中既已对下利作了较为详细的阐发,囊括了以上各证型。

仲景指出下利病因众多,病机不同,证候复杂,兼症各异,因而除六经下利之外,寒热虚实有之,病证夹杂者亦有之,临证时须详审病机,因证立法,依法组方,断不可刻守一方,以应万变,总之“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方能获得佳效。

如159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

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

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从此条文看出,下利之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者,应补中和胃,消痞止利,治以甘草泻心汤类;下利之中焦虚寒者:宜温中健脾,散寒燥湿,予理中汤;下利属下元不固者,治以涩肠固脱止利,宜赤石脂禹余粮汤;下利属下焦气化失职,清浊不别者,应化气行水,分消止利,予五苓散类。

现将《伤寒论》中有关下利证治的论述归纳如下。

一、外感寒湿下利32条葛根汤证,其病机为风寒外束,太阳经输不利,内迫大肠。

治以解表和里法,此证以表邪盛为主,表解则里自和,方中葛根配麻黄,解肌表而发汗,舒经络而治项背强急,且葛根有升阳和胃止利之功,故下利或不下利,俱可治之。

40条小青龙汤证,病机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因水邪变动不居,可随三焦气机升降出入,若水走肠间,清浊不分则下利。

治以发汗蠲饮,表里双解,表寒去,水饮消则诸症自除。

二、里热实证下利34条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病机为热盛于里,邪热下迫大肠。

治宜清热止利,兼以解表,方中葛根升津止利,又可透邪,配以苦寒之芩连,坚阴止利,临证时应注意,该方用于表里俱热,以里证为主者或无论有无表证,均可用之。

172条黄芩汤证,病机为少阳邪热内迫阳明,胃肠功能失职。

治以清热坚阴,和中止利,黄芩汤是临床治疗里热下利之祖方。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泄泻、慢性腹泻)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泄泻、慢性腹泻)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泄泻、慢性腹泻)焦某,女,70岁。

2013年7月16日初诊。

主诉:腹泻伴乏力2年余,加重3个月。

病史:2年前,患者不明原因而腹泻,每天大便3~4次,稀溏便,量多,自此一直持续发病。

近3个月来,因生气而腹泻加重,每天大便5~7次,泻前肠鸣腹胀难受,腹中气体多。

吃饭难以消化,食后即感胃中撑胀、满闷难受。

患者一直消瘦。

曾去多家医院检查,排除了甲亢、糖尿病等,诊为慢性腹泻。

为治疗该病,听到哪儿治得好就去哪儿,到处求医,常服西药,也服过100多剂汤药,疗效不明显。

因长期治疗效果不好,患者心烦焦虑异常。

听人介绍,前来我处求治。

刻诊:精神差,乏力,腹泻,每天大便5~7次,稀溏便。

泻前腹部胀满肠鸣,自感气体在腹中乱窜,频频矢气。

腰腹部发凉,膈气频频,口苦,口干不渴,无恶心呕吐,无恶寒发热,纳差,消化功能差,心烦焦虑,舌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黄滑腻,脉细,寸关弦尺沉。

六经脉证解析:精神差,乏力,腹泻,腹胀满肠鸣,纳差,消化功能差,食后胃中胀满,舌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滑,脉细,寸关弦尺沉,为太阴病,中焦失运,水饮内停,下趋于肠道。

口苦,口干,肠鸣,心烦焦虑,苔黄滑腻,脉弦,为阳明病,阳明湿热,气机逆乱。

六经辨证:厥阴病。

病机:胃中不和,中焦失运,水热互结于肠道,气机升降失常。

治疗:生姜泻心汤合诃黎勒散加味:旱半夏30g,干姜10g,生姜30g,黄连5g,黄芩15g,白人参15g,炙甘草15g,煨诃子20g,茯苓30g,红枣8枚(掰开)。

6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二诊:患者说,你的药“中”(河南方言,好的意思),吃了后腹部已经不恁胀了,腹泻也减轻了。

效不更方,上方调整剂量又服5剂:旱半夏30g,干姜18g,黄连6g,黄芩18g,白人参18g,炙甘草30g,煨诃子30g,茯苓30g,红枣8枚(掰开)。

6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三诊:患者说,我在哪儿吃药都没有你开的药有效,现在已经知道饿了,想吃饭了,就是腹部还胀满发凉,还腹泻,但每天只有1~2次。

中医关于“泄泻”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泄泻”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泄泻”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泄泻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疾病。

古代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统称为泄泻。

西医学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泻等以泄泻为主症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泄泻”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本病在《内经》载有“鹜溏”“飧泄”“注下”等病名,指出泄泻发病与寒、湿、风、热等病因有关,病变脏腑涉及脾、胃、大肠、小肠。

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湿盛则濡泻。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素同·至真要大论》曰:“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素问·宣明五气日:人小肠为泄。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脉安精微论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难经·五十七难》将泻分为五种,其中胃泄、脾泄、大肠泄属泄泻,而小肠泄、大瘕泄属痢疾。

2.东汉·张仲景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

如《金匮要略·呕吐哆下利病脉证治》曰:“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另有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理中丸、五苓散等治泄方药沿用至今,创用“通因通用”治法,体现了辨证论治思想。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始将泄泻与痢疾分述之,至宋代以后统称为“泄泻”。

4.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泄泻叙论》曰:“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必致溏泄。

”提出情志失调可引起泄泻。

金·李东垣提出益气升阳、祛风除湿诸法,朱丹溪创痛泻要方等,从不同角度充实了治泄方法5.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泄泻》云:“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

”提出用分利之法治疗泄泻。

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提出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对后世治疗泄泻影响很大。

治泻9法

治泻9法

治泻9法1、淡渗:泄泻病机首重于“湿”,水湿偏渗大肠,清浊不分而致,淡渗之法利其水湿,分清浊而实大便。

《伤寒论》159条,赤石脂禹余粮汤证后提及淡渗治泻的治则“利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虽未给出明确方药,临床可依法予以五苓散淡渗利湿以止泻。

这也是后世“利小便以实大便。

”之说的源头。

2、升提:泄泻根本为清阳不升,故升提之法为治泄泻之重要原则。

《伤寒论》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此条太阳、阳明合病,邪犯胃肠。

葛根发汗解表,又可升提通阳而起阴气,升提之法寓于其中。

《伤寒论》34条葛根黄芩黄连汤证,亦使用葛根解肌祛邪升提止泻,不选择其他辛凉解表药物作为止泻剂的君药,有其深意。

3、清凉:湿热泄泻需用清凉之剂,上条所讲葛根芩连汤证即为清凉之代表剂,葛根辛凉解肌表之邪,黄连、黄芩苦寒,清里热以止利,甘草和胃。

四药相合,共治表不解而邪内陷,表里俱热之“协热利”。

另外,《伤寒论》提出“热结旁流”的下利证,此下利因为肠中糟屎阻结,邪热逼迫津液从旁而下,不夹渣滓,臭秽难闻,并指出此种下利需用承气汤苦寒泄热通滞,里实去,利始能止。

如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4、疏利: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郁则气不畅,脾虚则运失健,肝郁易克脾土,致清阳被遏,脾运失职,故下利。

《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此条肝气乘脾、阳郁致厥,治以疏肝理脾,透达郁阳以止利是疏利止泻在《伤寒论》中的具体表现。

5、甘缓:甘以建中,缓以止泻,甘缓之法是中医治泻又一大法。

《伤寒论》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桂枝人参汤主之。

”此条为误下之后,表邪不去,反伤脾阳,脾气虚寒而利,为表里皆寒的“协热利”。

仲景使用桂枝、人参等甘缓温健之品散寒缓急止利。

6、酸收:泄泻以健脾利湿为主要治疗大法,不主张滥用酸收、固涩之品,以防“闭门留寇”,但久泻滑脱不禁之人则须考虑使用,有标本兼治的意味。

泄泻九法及对应用药

泄泻九法及对应用药

泄泻九法及对应用药泄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特征是大便次数增多、量少、呈稀水状,并伴有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中医学对泄泻有着详细的分类和治疗方法。

下面将介绍九种常见的泄泻类型及相应的用药方法。

1. 脾虚泄泻:该类型的泄泻常见于脾气虚弱的人群,主要症状是大便稀软、色黄、量多,并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治疗时可使用益气健脾的药物,如参、黄精、参等。

2. 肝郁泄泻:肝气郁结、不舒畅时易导致泄泻。

此类泄泻伴有腹胀、烦躁、胸闷等症状,多见于长期情绪压抑、烦躁易怒的人群。

可采用疏肝解郁的药物治疗,如柴胡、青皮等。

3. 湿热泄泻:多见于中暑、饮食不洁等引起的泄泻,主要症状是大便次数增多、黏液质地、口渴、尿黄等。

治疗时可使用清热利湿的药物,如黄连、黄芩等。

4. 肾虚泄泻:肾脏功能不足导致泄泻,主要症状是大便不稳定、夜尿频繁、腰酸、畏寒等。

治疗时可采用补益肾气的药物,如杞菊地黄丸、肾气丸等。

5. 气滞泄泻:气滞不畅时易出现泄泻,主要症状是大便黏液质、腹胀、肚脐周围疼痛。

治疗时可使用理气和中的药物,如香附、柴胡疏肝丸等。

6. 寒湿泄泻:多见于寒湿郁结所致的泄泻,主要症状是大便稀糊、腹冷、腹泻等。

治疗时可使用温经散寒的药物,如理中丸、温中纳气丸等。

7. 食积泄泻:多因饮食不当、过食油腻等导致食积积聚而引发泄泻。

治疗时可使用理气和中的药物,如瞿麦、草果等。

8. 寒凉泄泻:寒凉体质的人容易患上此类泄泻,主要症状是大便清稀、伴有腹痛、畏寒等。

治疗时可采用温经驱寒的药物,如炮姜、肉桂等。

9. 药物泄泻: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激素等会导致消化系统紊乱、泄泻。

治疗时需要停药或减量,并辅以调理肠道功能的药物,如蒲地蓝消炎丸等。

需要注意的是,泄泻的治疗需要个体化,根据具体病情选择相应的药物和调理方法。

在用药时,应根据医生的建议来使用,避免滥用药物或选错药物导致病情加重。

此外,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也是治疗泄泻的关键,如避免刺激性食物、适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伤寒论》治泻九法浅析

《伤寒论》治泻九法浅析

《伤寒论》治泻九法浅析
王丙忠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年(卷),期】2004(18)6
【摘要】泄泻,现代医学称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粪便量增加(》200g/天),粪质稀薄(含水量》85%)[1].本证在《内经》称为泄,有"濡泄"、"洞泄"、"飧泄"、"注泄"等.《难经》有五泄之分,汉唐时代称为"下利",宋代以后统称"泄泻"[2].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利"、"痢"不分,皆以一"利"字统之.其中论述泄泻的条文远较论述
痢疾为多.本文兹就《伤寒论》(明·赵开美复刻宋本)中止利(泄泻)诸法归纳总结为九种.如此,一者可总览《伤寒论》的治泻诸法;二者也为临床止泻提供思路,作为参考.【总页数】2页(P500-501)
【关键词】泄泻;中医药疗法;《伤寒论》
【作者】王丙忠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钢铁总厂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2
【相关文献】
1.读《伤寒论》治泻九法 [J], 李大治;胡光宏
2.《伤寒论》治劂九法 [J], 陈大舜
3.《伤寒论》治痛九法初探 [J], 黄金铃
4.《伤寒论》治心悸九法 [J], 李永森;古丽巴合·穆哈提
5.《伤寒论》治利九法 [J], 李永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泄泻九法——精选推荐

泄泻九法——精选推荐

泄泻九法明·李⼠材云:内经之论泄泻,或⾔风,或⾔湿,或⾔热,或⾔寒,此乃四⽓皆能为泄也。

⼜⾔:清⽓在下,则⽣飧泄,此乃脾虚下陷之泄也。

统⽽论之,脾⼟强者,⾃能胜湿,⽆湿则不泄,故⽈湿多成五泄。

若⼟虚不能制湿,则风寒与热,皆得⼲之⽽为病。

治法有九。

⼀⽈淡渗使湿从⼩便⽽去,如农夫治涝,导其下流,虽处卑监,不忧巨浸。

经云;治湿不利⼩便,⾮其治也。

⼜云:在下者引⽽竭之是也。

⼆⽈升提⽓属于阳,性本上升,胃⽓注迫,辄尔下陷,升、柴、羌、葛之类,⿎舞胃⽓上腾,则注下⾃⽌。

⼜如地⼟淖泽,风之即⼲,故风药多燥,且湿为⼟病,风能胜湿,所谓下者举之是也。

三⽈清凉热淫所⾄,暴注下迫,苦寒诸剂,⽤涤燔蒸,犹当溽暑淤蒸之时,⽽商飚飒然倏动,则炎熵如失矣。

所谓热者清之是也。

四⽈疏利痰凝⽓滞,⾷积⽔停,皆令⼈泻,随证祛逐,勿使稽留。

经云:实者泻之。

⼜云:通因通⽤是也。

五⽈⽢缓泻利不已,急⽽下趋,愈趋愈下,泄何由⽌,⽢能缓中,善禁急速,且稼墙作⽢,⽢为⼟味,所谓急者缓之是也。

六⽈酸收泻下有⽇,则⽓散⽽不收,⽆能统摄,注泄何时⽽已,酸之⼀味,能收摄之权。

经云:散者收之是也。

七⽈燥脾⼟德⽆惭,⽔邪不滥,故泻皆成于⼟湿,湿皆本于脾虚,仓廪得职,⽔⾕善分,虚⽽不培,湿淫转甚。

经云:虚者补之是也。

⼋⽈温肾肾主⼆便,封藏之本,虽属⽔,⽽真阳寓焉,少⽕⽣⽓,⽕为⼟母,此⽕⼀衰,何以运⾏三焦,熟腐⽔⾕乎?故肾虚者必挟寒,脾虚者必补母。

经云:寒者温之是也。

九⽈固涩注泄⽇久,幽门道滑,虽投温补,未克奏功,须⾏涩剂,则变化不愆,揆度合节,所谓滑者涩之是也。

以上九治,治泻之⼤法,⾄于先后缓急之权,岂能预设,须临证之顷,圆机灵变⽿。

伤寒论中的止泻方剂

伤寒论中的止泻方剂

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之一,在中医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中,关于止泻的方剂更是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几种伤寒论中的止泻方剂。

第一段: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汤是伤寒论中亦有名的治疗泻痢方剂。

该汤以桂枝为主要药物,同时含有芍药、生姜、大枣等多种草药。

该方剂具有温阳宣通的作用,能够有效地调节人体的内部环境,使得肠胃着凉引起的腹泻得到有效地治疗。

第二段:阿胶泥苦参汤阿胶泥苦参汤是另一种比较常见的治疗泻痢的方剂。

该汤主要由阿胶、苦参、黄连、黄芩、半夏等药品构成。

其中阿胶具有止血、润肠的作用,苦参、黄连、黄芩则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半夏则可以调节人体的消化系统,使其恢复正常。

第三段:炙甘草汤炙甘草汤是一种特殊的方剂,它主要由炙甘草、生姜、大枣、泻痢止痛散等草药配制而成。

感冒引起的腹泻、食物过敏引起的腹泻等情况下,建议可以采用炙甘草汤进行治疗。

第四段:柿蒂散柿蒂散是伤寒论中另一种常用的止泻方剂。

该方剂主要由柿蒂、木香、白术、茯苓等草药构成。

它对治疗慢性腹泻、对于虚弱的体质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第五段:茯苓泻心汤茯苓泻心汤是建立在五行学说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方剂。

该汤以茯苓为主要草药,同时含有人参、白术、泽泻等多种配药。

它具有很好的调畅水道、治疗消化系统失调的功效。

总结:以上介绍的伤寒论中的止泻方剂,都是在临床实践中经过多次验证、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治疗效果的。

然而,这些方剂并不是万能的,对于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泻痢都需要进行个体化调节,才能够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在采用这些方剂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用。

浅谈伤寒论泻下八法

浅谈伤寒论泻下八法

《伤寒论》泻下法浅析泻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泻逐作用,将积滞、积水、瘀血、痰结、宿食等有形实邪从后阴排出体外的治疗方法。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有多首泻下的方剂,泻下诸法理法方药悉备,对后世影响深远,目前广泛运用于临床。

然细读《伤寒论》发现有关条文比较分散,不便研读,今试将其归纳为泻下八法,每法从其代表方、证浅析如下。

1 苦寒泻下法对于伤寒邪入阳明,由寒化热,或温病热入中焦,邪热与积滞互结导致肠中燥结,大便不通,胸痞腹满,甚或火邪热毒上扰神明,神昏谵语等痞、满、燥、实具见之阳明腑实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中浦者,泻之于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留者攻之”、“热者寒之”.张仲景在《伤寒论》中, 承《内经》之理,创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苦寒泻下的方剂以攻积除热,使邪从大便解.三个承气汤均用大黄以荡涤肠胃积热,而以大承气汤攻下之力峻猛,主治痞、满、燥、实、坚具备之阳明热结重证。

此方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用于治疗急性阑尾炎、胆囊炎、肠梗阻、胰腺炎等外科急腹症,其疗效已众所公认。

“痞满兼燥而未实者”,用小承气汤,“恐伤下焦阴血”;“燥实在下而痞满轻者”,仲景只用调胃承气汤,除去枳朴,“恐伤上焦阳气”。

这一方法一直为历代医家所珍视,特别是在抢救一些危重病人方面卓有成效,如急性阑尾炎.2 缓通润下法适用于因阳明胃有燥热.而太阴脾阴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使胃肠失于濡润而干燥,致大便干结、小便短数之证,以麻子仁丸主之。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曰:“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因脾津亏损而致大便秘结,故称“脾约".因无潮热、谵语等症,故不必强攻,润下即可。

方中用小承气汤泻肠胃之燥热积滞,取质润多脂之火麻仁、杏仁、自芍、蜂蜜,一则益阴增液以润肠通便,二则甘润可减缓小承气汤攻伐之力,使下而不伤正,每服十丸,以次渐加,意在缓上润下。

今以之治习惯性便秘及产后便秘、手术后、外伤后便秘,或用于年老、体弱、小儿、孕妇之津枯便秘,多取良效.3 攻下逐水法对于水湿之邪壅盛,随气攻窜,上下充斥,内外泛滥所致之饮停胸胁证,张仲景以十枣汤为主方,《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说:“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鞭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论李中梓辨治腹泻九法

论李中梓辨治腹泻九法

【 】本篇所论心脏病证及心病预后甚为突 出。 按 论 中述及心脏病证 有 :真心痛 、心痹 、心 中风 、心 气积 、心胀 等。“ 心病则胸 中痛 ” ,但痛在心且手足寒者 为真心痛 ,兼见 身肿、阴肿、不得卧者为心痹 ;兼见 发 热 、心 中饥而不 能食 ,食则呕吐者为心 中风 ;兼见苦忧 烦或喜笑不 息,或梦见畏恐、 山丘烟火者 ,为心积气 ; 兼见心烦 、短气 、夜 卧不宁者,为心胀 。凡此 ,本论 皆 列举精当 。但亦有与其他经不尽相 同者,如述 “ 心之积 ” 则与 《 难经 ・ 五十六难 》所 言 “ 心之积 ,名 日伏梁 ,起 脐上 ,大如臂 ,上至心 下,久 不愈,令人病烦心 ”所述 有异,庶 可视为 同名异 病耳。 本论所言心病之预后 ,皆依五行 生克规 律定顺逆 。 凡 色脉与证相生者为顺 ,色脉与证相 克者为逆 。故临证 之用 ,不 可拘泥 。 本篇文字 ,诸本出入较多 ,而层次结构均 同。所有 衍 、脱 、误、缺 虽一一校勘 ,但犹未尽意者 ,疑本 篇前 后错简 ,即 “ ,心王 ”至 “ 夏 无所害 ”疑在 “ 手少 阴是 其经也 ”之下 ,继之 以 “ 凡夏脉 钩 ” ,因诸本 同且无 伤大 旨,则姑录之于此 以备忘耳 。
又有患心虐会先发烦躁尔后口渴微微发热病便不利腹满身体发热而又感身体沉重心中泛泛欲吐吐又吐不出喘息急促有能安卧病人脉象左寸口与人迎脉都实大的就是这种心气实的病了
第 1卷第 O O 9期 ・ 总第 17期 3 2 年 5月 ・上 半 月 刊 01 2
◎健 琚DO D远教 IUF SCC TA熏 AT 代程 NI CO EN
( 文校对 :韩世辉 本 收稿 日期 :2 1 .32 ) 0 20 —2 Βιβλιοθήκη 论李 中梓 辨治腹泻九法
王拥 军

论李中梓腹泻九法的辨证施治

论李中梓腹泻九法的辨证施治

有 以推荡之则不利。 积滞不尽 , 病终不除” 予 以消食导滞 , 。 方选 枳实导滞丸 。 中大黄为君 , 方 攻积泻热 ; 枳实为臣 , 行气消积 ; 佐 以黄连 、 黄芩 , 清热燥 湿 、 厚肠止 痢 ; 茯苓 、 泽泻利水渗 湿 ; 白术 健脾燥湿 ; 神曲消食化湿 。积去食消 , 湿化热清 , 泄泻得解 。 同时李氏将该法广泛用于痰凝 、 滞 、 气 水停所致的泄泻 , 循 “ 因通用 ” 通 之法 , 因势利导 , 以通为用。 但须注意对泄泻而无积
中梓 腹 泻 九法 的辨 证 施治
刘建树
( 源 县 人 民 医院 , 浑 山西 浑 源 0 7 0 3 4 0)
李 中梓 为明代著名 医家 , 著《 所 医宗必读 》 对腹泻进行辨证
论治 , 括为腹泻 九法 : 概 淡渗 、 升提 、 清凉 、 利 、 疏 甘缓 、 酸收 、 燥
见 的病 因 , 多为外感 湿寒或过 食生 冷 , 致使 湿邪停 滞 , 脾失 健
运 , 浊 不分 , 成 腹 泻 。 表 现 为 : 泻 清 稀 , 至 如水 样 , 痛 清 而 泄 甚 腹
每 因情 志影 响 , 脾 胃素虚 , 而 致肝气郁 结 , 横逆乘脾 , 运化失 常
而致 。其证 见 : 腹胀腹 痛 , 便意迫不及待 , 泻痢不止 , 泻后仍腹
肠 呜, 脘闷食少 , 或伴有恶寒发热 , 塞头痛 , 鼻 舌苔 薄白或白腻 ,
脉濡缓 。治 以淡 渗利 湿 , 方选用五苓散加减 。方 中重用泽泻 , 利 水 渗湿直达膀胱 ; 茯苓 、 猪苓淡渗蠲饮 ; 白术健脾化 湿 ; 桂枝既 可外解表邪 , 又内助膀胱气化。 五药合方 , 水行 气化 , 表解脾健 , 蓄水留饮诸疾 自除。笔者每用 之于临床 , 屡获奇效。

治泻九法临床应用

治泻九法临床应用

治泻九法临床应用在临床上,治疗腹泻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

腹泻是常见的症状,如果不及时控制,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掌握治泻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医护人员至关重要。

以下将介绍九种常用的治泻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第一种方法是饮食调理。

在治疗腹泻的过程中,患者应忌生冷、生凉、辛辣等食物,可多食用粥类、面食、水果等易消化的食物,有助于缓解腹泻症状。

此外,注意避免过量饮水或短时间内饮用过量碱性饮料,以免加重腹泻症状。

第二种方法是中药治疗。

中药在治疗腹泻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中药具有收敛止泻的作用。

比如黄连、厚朴、苍术等中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腹泻。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选择合适的中药组方,达到止泻的目的。

第三种方法是口腔补液。

腹泻会导致身体大量失水和电解质,患者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维持体液平衡。

口腔补液可以通过口服盐水、葡萄糖盐水等方式进行,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腹泻所致的脱水症状。

第四种方法是止泻药物。

一些止泻药物如鸦片类药物、苯海索等可用于治疗顽固性腹泻,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避免副作用和依赖情况发生。

第五种方法是针灸治疗。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腹泻方面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通过调理腧穴,平衡脏腑功能,可以有效地缓解腹泻症状。

第六种方法是推拿按摩。

在腹泻的治疗过程中,推拿按摩可以帮助调理肠胃功能,促进肠道蠕动,加快康复进程。

适当的推拿按摩可以舒缓患者的腹痛、腹胀等不适感。

第七种方法是艾灸疗法。

通过艾条燃烧产生的热量和药效,作用于特定的穴位,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减轻腹泻症状。

艾灸疗法在腹泻的康复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第八种方法是腹部包扎。

适当的腹部包扎可以促进肠道的收缩和吸收,有助于减缓腹泻症状。

同时,包扎还能起到保暖和舒缓腹部不适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第九种方法是运动疗法。

适当的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加速废物排出,有助于改善腹泻症状。

医护人员可以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

《伤寒论》治泄十法

《伤寒论》治泄十法

《伤寒论》治泄十法
张程;王占奎
【期刊名称】《中华中医药学刊》
【年(卷),期】1998(0)1
【摘要】泄泻又称下痢。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对其治疗别具匠心,所列方剂,疗效显著。

兹就其治泄十法,介绍如下:1 解表温里法患者里阳素虚,外邪侵袭肌表,乘虚内陷,脾失健运,阴寒结聚胃肠,遂致下利。

如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此时表里俱病,治疗当表里同治,用桂枝人参汤解表温里。

方中,桂枝辛温解表,人参汤即理中汤,温运脾胃,内外之邪俱去,则下利止。

2 解表清里法如外有表邪,内有湿热阻滞胃肠,传导失职而致泻下,治当解表清里。

如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

本方广泛用于急慢性泄泻、菌痢。

【总页数】2页(P4-5)
【关键词】《伤寒论》;中医治法
【作者】张程;王占奎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商业职工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
【相关文献】
1.试论《伤寒论》误治后治法 [J], 王璐琳
2.《伤寒论》治利十法概述 [J], 简丁山
3.《伤寒论》咳喘证治十法 [J], 邹小娟
4.《伤寒论》治痞十法述略 [J], 张存芳;马卫华
5.李克绍治泄十法临床应用体会 [J], 王成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克绍治泄9法

李克绍治泄9法

配合化疗、放疗。

根据放化疗的不同,中药治疗也有所侧重,化疗病人由于药物的毒副作用,常常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胃肠功能紊乱的表现,宜治以健肝助运,佐以解毒。

而放疗病人由于热邪、毒邪伤阴,多见肝肾阴亏,中药调理以滋补肝肾为主。

3 典型病例吴某某,女性,56岁,农民。

有慢性肝炎病史10余年,近一月来腹胀明显,查AFP> 34568ng/ml,肝脏B超、CT扫描均示右肝占位病变,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曾行介入治疗。

就诊时患者上腹胀满,纳呆乏力,恶心欲呕,消瘦明显,舌淡胖苔薄白腻,脉细弦。

属肝郁脾虚,治当益气健脾、疏肝解郁。

处方:太子参、北沙参、淮山药、枸杞子、川石斛、猪茯苓、赤白芍、八月札、谷麦芽、六一散各15g,鸡内金12g。

半月后,乏力腹胀、恶心明显好转,双下肢微肿。

上方用龙葵、泽泻各15g,川连10g,车前子、蛇舌草各30g,广木香12g,门诊治疗半年,病情稳定,CT复查肝脏占位未见明显增大。

李某某,男性,50岁,干部。

肝癌术后8个月,TACE3次,右胁胀痛,腰膝酸软,咽干口燥,舌红苔腻。

属肝肾阴亏,拟养阴清热解毒。

处方:枸杞子、北沙参、大生地、淮山药、萸肉、猪茯苓、猫爪草、山慈姑、八月札、金钱草、六一散各15g,鸡内金12g。

服药后,诸症好转,患者目前仍坚持门诊治疗。

(收稿日期 2001-12-16)李克绍教授辨治泄泻探要吕冬霞余姚市中医院内科(浙江余姚315400)提要:本文整理了李克绍教授提出的泄泻的临床特点及辨证要点,纲举目张,整理归纳出渗利、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固涩、健脾、温肾、平肝等治泄十法,临床应用收效颇佳。

关键词:泄泻 中医药疗法 老中医经验 李克绍 李克绍教授是全国著名伤寒研究专家,且擅长治疗内科疾病,尤其是对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药治疗颇有心得,著有《胃肠病的中医治疗》等专著。

李老对泄泻一病辨证细微,用药精当,在临床实践中遵而用之,收效颇佳,今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治法探要111 渗利法 适用于水泻。

《伤寒论》的三部六证九治法

《伤寒论》的三部六证九治法

《伤寒论》的三部六证九治法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马文辉《伤寒论》把人体分为三个系统,六类疾病症候群,九大治疗方法。

一、三部的划分1、表部系统:凡是和空气直接接触的部位都属于表。

《内经》曰:“肺与皮毛相表里。

”故肌表和肺系均属表部的范畴,完成呼吸功能,以通天。

2、里部系统:凡与饮食物接触并行消化、吸收、排泄的部位都属里,即《伤寒论》所称之“胃家”,以通地。

3、半表半里系统:介于表里之间的部位,即半表半里,实则是与血液接触的部位,包括整个循环系统,心为之主,以通人。

二、六证的确立疾病的属性不外阴阳两类:依对立统一法则,把正胜于邪的实热、亢奋、进行性症候群的统称为阳性病,把邪盛正衰的虚寒,抑制、退行性的症候群统称为阴性病。

《伤寒论》将其命名为:表部的太阳证、厥阴证,里部的阳明证,太阴证,半表半里部的少阳证,少阴证。

1、六病提纲及其证治(1)太阳证根据《伤寒论》第1条的太阳病提纲,并参考第7条:“病有发病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太阳证应有发热,且以“恶寒发热”为特征。

因表部以自汗为虚,无汗为实,且结合第31条看,补入“无汗”。

又因“肺与皮毛相表里”,“温邪上爱,首先犯肺”,所以肺系咳喘之症当列入主症为妥,但因咳喘未必人人皆见,故冠以一“或”字。

这样太阳证的提纲修改为:“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或咳喘。

”太阳证之治,当辛凉解表。

过去以麻黄汤、桂枝汤为其主方,但是以热治热,犹抱薪救火。

麻黄、桂枝汤证只是太阳病的一种证型,而非太阳证。

通过多年实践,以葛根合麻杏石甘汤作为太阳证的主方,命名为“葛根麻黄汤”,方中葛根辛凉以散太阳之热,麻黄辛温以驱太阳之实,余药清热宣肺止咳平喘以解表部之实热。

(2)厥阴证素以第326条为提纲,从原文看,“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均属里部症候。

第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中的止泻方剂

伤寒论中的止泻方剂

伤寒论中的止泻方剂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其中涵盖了许多常见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在伤寒论中,止泻方剂可谓是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

本文将以《伤寒论中的止泻方剂》为标题,探讨止泻方剂的应用和作用机制。

一、止泻方剂的分类在伤寒论中,止泻方剂主要分为三类:清热止泻、温中止泻和收涩止泻。

清热止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因热毒所致的腹泻。

常用方剂有:黄连阿胶汤、白头翁汤、黄连阿胶丸等。

温中止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因脾胃虚弱所致的腹泻。

常用方剂有:理中丸、陈皮橘红丸、四君子汤等。

收涩止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因肠道粘膜炎症所致的腹泻。

常用方剂有:诃子泻心汤、龙胆泻肝丸、橘红痞丸等。

二、止泻方剂的作用机制止泻方剂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1. 清热解毒:清热止泻方剂中常含有黄连、黄芩等清热解毒的中药,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从而缓解腹泻症状。

2. 温中健脾:温中止泻方剂中常含有陈皮、半夏等温中健脾的中药,能够增强脾胃消化功能,从而减少腹泻发生的机会。

3. 收涩止泻:收涩止泻方剂中常含有诃子、龙胆等收涩止泻的中药,能够收敛肠道粘膜,减少腹泻的发生。

4. 调整肠道菌群:止泻方剂中常含有益生菌等调整肠道菌群的中药,能够促进有益菌的生长,抑制有害菌的繁殖,从而改善肠道环境,减少腹泻的发生。

三、止泻方剂的临床应用止泻方剂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腹泻症状的治疗。

例如,急性肠炎、慢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等。

在使用止泻方剂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因选择合适的方剂,并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四、注意事项虽然止泻方剂在治疗腹泻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2.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3. 严格按照医师的指导使用药物,不要自行增减剂量或更换方剂。

4. 如果腹泻症状持续时间过长,需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总之,止泻方剂在治疗腹泻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合理使用,遵循医师的指导,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干燥 者 , 可下之 , 大承气 汤 ” 宜 。
4 疏 利
> 5 ) 。本 证 《 经 》中称 为 泄 , “ 泄 ” “ 8% … 内 有 濡 、 洞 泄”“ 泄” “ 泄” 、飧 、注 等称 谓 , 唐 时期 称 为 “ 利 ” 汉 下 , 宋代 以后 统称 “ 泄泻 ” 。中医学认 为其 病机 在 “ ” 湿 ,

2 ・ 0
光 明 中医 2 1 年 1 第 2 01 月 6卷 第 1期
CG M Jn ay 0 1 V l 6 1 J MC aur 2 1. o 2 .
读《 伤寒 论 》 泻 九法 治
李 大 治 胡 光 宏
摘要: 中医学治疗泄泻方法颇多, 散见各种书籍, 尤以李中梓《 医宗必读 ・ 泄泻》 记载最为详尽, 分为: 淡渗、 升提、 清凉、 疏利、 甘 缓、 酸收、 燥脾、 温肾、 固涩九法。本文试以《 伤寒论》 之治泻方法与之比较, 伤寒论》 见《 中后世所谓治泻九法已悉数齐备, 并且灸药 并用, 寓于各种方证之间, 而李中梓的见解其实可看作是结合 自己 经验对其的概括总结。 关键词: 中医治则学; 泄泻; 治泻九法;伤寒论》 《
di1.9 9 ji n 10 — 1.0 1O . 1 o:0 3 6/.s .0 38 4 2 1. 10 0 s 9 文 章 编 号 :038 1 (0 1 一1 0 00 10 -94 2 1 )0 - 2 - 0 2
泄泻, 现代 医学 称腹 泻 , 排便 次 数增 多 ( 指 每天 >
中 。《 寒论 》 4条葛根 黄芩 黄连 汤证 , 使 用葛 根 解 伤 3 亦 肌 祛邪 升提止 泻 , 选 择其 他 辛 凉 解表 药 物 作 为 止 泻 不 剂 的君 药 , 有其 深 意 。
3 清 凉
收、 固涩之 品 , 以防“ 闭门 留寇 ” 但 久 泻 滑脱 不禁 之人 , 则 须考 虑使 用 , 标本 兼 治 的意 思 。《 寒 论》 3 有 伤 3 8条
2 7条 : 7 “自利 不 渴 者 , 太 阴 …… 当 温 之 , 服 四 逆 属 宜 辈 。 此 为太 阴虚 寒 下 利 , 四 逆 辈 ” 理 中汤 、 ” “ 如 四逆 汤
1 淡 渗
失 健 , 郁 易克脾 土 , 清 阳被 遏 , 肝 致 脾运 失 职 , 下利 。 故
《 伤寒 论》 1 : 少 阴病 , 3 8条 “ 四逆 , …或 泄利 下 重 者 , … 四逆 散 主 之 。 此 条 肝 气 乘 脾 、 ” 阳郁 致 厥 , 以疏 肝 理 治 脾 , 达郁 阳 以止利是 疏利 止 泻在 《 透 伤寒 论 》 中的具 体
3次 ) 粪便 量 增 加 ( 天 >2 0 ) 粪 质 稀 薄 ( 水 量 , 每 0g , 含
提 出“ 热结 旁 流 ”的下 利 证 , 下 利 因 为 肠 中燥 屎 阻 此 结 , 热逼 迫津液从 旁 而下 , 邪 不夹 渣滓 , 臭秽难 闻 , 指 并 出此种 下利 需用 承气 汤苦寒 泄热通 滞 , 里实 去 , 利始 能 止 。如 3 1 : 少 阴病 , 2条 “ 自利 清 水 色纯 青 , 下 必 痛 , 心
小 便 以实 大便 ” 之说 的源头 。
2 升 提
法 。《 伤寒论 》 6 13条 : 太 阳病 , 证 未 除 , 数 下 之 , “ 外 而
遂协热 而利 , 下不 止 ……桂 枝 人 参 汤 主之 。 此 条 为 利 ” 误 下 之后 , 表邪不 去 , 伤脾 阳 , 气虚 寒而利 , 反 脾 为表 里 皆寒 的“ 协热 利 ” 。仲景 使用 桂 枝 、 参等 甘 缓 温健 之 人
病 位在 “ ” 几 千 年 来 治 疗 泄 泻方 法 颇 多 , 见 各 种 脾 , 散 书籍 , 以李 中梓治 泻九法 记载 最为详 尽 , 尤 备受后 世推
肝 主疏 泄 , 主 运化 , 郁 则 气不 畅 , 虚则 运 化 脾 肝 脾
崇 。所谓 九法 见 于李 中梓 《 医宗 必 读 ・ 泻 》 : 治 泄 篇 “ 泻有淡 渗 、 提 、 升 清凉 、 利 、 缓 、 疏 甘 酸收 、 脾 、 肾 、 燥 温 固 涩” 。九 法之 意 , 本涵 盖 中医治 疗 泄泻 的大 法 , 基 审证 变通使 用可 获 良效 , 观 《 寒 论 》 治 泻 方 法 , 法 但 伤 之 九 似乎 已尽在其 中 , 现试 比较之 。
乌梅 丸证除 治 “ 呕吐 、 蛔厥 ” , 有 主 久利 ” 乌 梅酸 收 外 “ , 为君 药 , 酸收 止泻 法 的代 表 。 是
7 燥 脾
泄泻 之病 , 为 主 因 , 为 主 位 , 为湿 困是 主要 湿 脾 脾

病机 , 燥脾 法 当然是治 疗泄 泻 的传 统 大法 。《 寒论 》 伤
表现 。 5 甘 缓
泄 泻病机 首 重 于 “ ” 水 湿 偏 渗 大 肠 , 浊 不 分 湿 , 清
甘 以建 中 , 以止 泻 , 缓之 法是 中医治 泻又一 大 缓 甘
而致 , 渗 之 法 利 其 水 湿 , 清 浊 而 实 大 便 。 《 寒 淡 分 伤 论 》5 19条 , 石脂 禹余粮 汤证 后 提及 淡渗 治 泻 的治则 赤 “ 复不 止者 , 利 当利其 小便 。 虽 未给 出明确 方 药 , 床 ” 临 可 依法 予 以五苓 散 淡 渗利 湿 以止泻 。这 也 是后 世 “ 利
品散寒 缓急 止利 。
6 酸 收 泄 泻 以 健 脾 利 湿 为 主 要 治 疗 大 法 , 主 张 滥 用 酸 不
泄泻 根本 为清 阳不 升 , 升 提 之法 为治 泄 泻 之 重 故
要 原则 。《 伤寒 论》 2条 : 太 阳与 阳明合病 者 , 自下 3 “ 必 利, 葛根 汤主之 。 此 条太 阳 、 明合病 , 犯 胃肠 。 葛 ” 阳 邪 根 发汗解 表 , 又可 升提通 阳而起 阴气 , 升提 之法寓 于 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