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点

合集下载

【全】大学古典文献学重点知识精整

【全】大学古典文献学重点知识精整

古典文献学基础第一章:总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释义(1)“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之不足征也;殷商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佂之矣。

”(2)《礼记:礼运》篇有类似的文字:“言便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

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

《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可见孔子所谓“文献”,实际是基于“礼”而言。

(3)儒家的“礼”是囊括国家典章制度、历史文化乃至个人伦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庞大概念。

如果细分,则号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

如此广泛的内容,代代相承延续,显然既需要有成文的记录,还要有熟悉相关掌故和具体操作规程的贤才。

故郑玄注《论语·八佾》篇:“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就是以文章、贤才诠释“文献”。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3)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文谓典策,献谓秉礼之贤士大夫,子贡所谓‘贤者识大,不贤者识小’,皆谓献也。

”由此可见,文献的早期含义,包括历史典籍、档案等文字资料和博学多识、熟悉掌故的贤才两方面。

所谓贤才,主要是着眼于其文化记忆和口传议论,实际相当于活材料。

(4)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最早以“文献”题作书名。

该书自序阐释文献的意义云:“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产生、流传、整理、校勘、注释、编纂等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2. 校勘学:校勘学是古典文献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文献,纠正其文字错误和理解歧义,以恢复原文的本来面目。

3. 篆刻学:篆刻学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一个特殊领域,主要研究古代玺印、碑刻、铜器铭文等篆书艺术形式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4. 类书:类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型百科全书式的文献汇编,按照一定的分类体系,收录各种知识和资料,供读者查阅和参考。

5.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综合性丛书,由清朝乾隆年间编纂而成,共收书三千四百多种,近八万卷。

二、填空题1.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______、流传、整理、校勘、注释、编纂等问题。

答案:产生2.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字书之一,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解释。

答案:《说文解字》3.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答案:《史记》4.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词典之一,收录了大量的词语和成语,并提供了详细的解释和例句。

答案:《辞源》5.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诗文选集之一,收录了从先秦到唐五代的优秀诗文作品。

答案:《文选》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A. 古代文献的版本差异B. 古代文献的创作背景C. 古代文献的物理性质D. 古代文献的流传过程答案:C2. 下列哪一位学者被誉为“校勘学之父”?()A. 阮元B. 王念孙C. 章太炎D. 郑樵答案:B3.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类书之一?()A. 《资治通鉴》B. 《太平御览》C. 《梦溪笔谈》D. 《春秋左传》答案:B4.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小说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A. 《水浒传》B. 《西游记》C. 《红楼梦》D. 《三国演义》答案:C5.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A. 《庄子》B. 《孟子》C. 《论语》D. 《周易》答案:D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流传和保存?()A. 文献的物质载体B. 社会的变迁和动荡C. 政府的政策和干预D. 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答案:ABCD2. 下列哪些著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A. 《史记》B. 《汉书》C. 《后汉书》D. 《资治通鉴》答案:ABCD3.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校勘结果?()A. 文献的版本差异B. 文献的作者意图C. 校勘者的学术水平D. 校勘者的主观倾向答案:ABCD4. 下列哪些著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文献?()A. 《诗经》B. 《楚辞》C. 《文选》D. 《全唐诗》答案:ABCD5.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解读和理解?()A. 文献的语言和文体B. 文献的文化和历史背景C. 读者的知识和经验D. 读者的价值观和立场答案:ABCD五、判断题1. 中国古典文献学只关注古代文献的文字内容,不关心其物质形态和流传过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要点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要点

孝景帝本纪、孝武帝本纪
《史记》的书
礼书、乐书、历书、律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
司马故里;源远流长;迁生龙门;年十岁则诵古文;耕牧河山之阳;家徙茂陵;二十壮游;出仕郎中;奉使西
综合
简答
划线 第三节 刘向《别 录 》 与 刘 名词 歆《七略》
列举 问答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要点
8
征巴蜀以南;扈从武帝;负薪塞河;授学于董仲舒;问故于孔安国;私淑至圣先师孔子;受遗命于太史公;李
定,而蒙古之师至矣”。
书厄形成的原因
一是最高统治者毁坏文化的政策,一是农民战争,一是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南侵,一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引
起的混战。总之,时代的治乱同历史文献的聚散有着直接的关系。
封建社会学术思想发展脉络。 汉代——注经 六朝——义疏 唐人——正义 宋代——义理 元明——空谈 清人——考证
)”。
A.新注 B.笺 C.疏 D.集解
相对来讲,忽略了(
)的功用,好似进入了“走马观花”的怪圈。
A.传注学 B.辨伪学 C.版本学 D.目录学
古籍文字形成错漏的原因,大致有五:
(1)保存不当。(2)传抄失误。(3)擅自改动。(4)因避讳而改字。(5)统治者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而有意义改文
献。
校勘方法有(
句读
划线
选择
第三节 其他文化 成就对历 史文献学 发展的影 响
列举 名词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要点
3
的政治和道德的使命。这也正是民族整体文化特征在历史文献学上的体现。
历史上,最初给历史文献的研究和整理涂上政治和伦理色彩的,是春秋时代的孔子。当时,孔子因
感“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遂采取以述为作的方式,把古代历史文献整理编订为书、诗、礼、乐、

《中国古典文献》期末复习

《中国古典文献》期末复习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笔记一、文献导论(一)概念:狭义: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

广义: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原义:“文”指文章,“献”为“贤”或“贤才”(三)文献的概念发展:从指“典籍和贤才”(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再到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一)先秦:古典文献学的初始阶段,但遭秦始皇的破坏“焚书坑儒”孔子提出“文献”概念;整理《诗经》《春秋》(二)两汉:成熟时期。

既有以义理为主的经今文学派,又有以考据为主的经古文学派。

刘向、刘歆父子著《别录》《七略》,中国古典目录学、校勘学的奠基人大家:司马迁(西汉)——古籍今译(《五帝本纪》中对《五帝德》与《帝系姓》两篇文献所记内容真实性的辨析);郑玄(东汉)——集大成(《毛诗笺》、《三礼注》);王充(东汉)——辨伪(《论衡》);许慎(东汉)——训诂(《说文解字》),开创以小学校读古典文献或经书的方法(三)魏晋南北朝:北方承汉朝古文字考据之余绪,南方受玄学影响较大,出现义疏文学。

注释整理繁荣,音义之学兴起,四部分类法。

大家:颜之推《颜氏家训》陆德明《经典释文》(四)隋唐:集南北朝之大成,史注成就较高大家:颜师古《五经定本》、孔颖达《五经正义》、司马贞、张守节《史记》(注)、刘知几(五)宋元明:疑辨思潮兴起,以理学为代表的义理之学为主或宋辽金元:宋:史部书的编纂与整理;集部书的编纂与整理;金石考据学;公私目录学大家:郑樵、洪迈、朱熹、王应麟明:《永乐大典》;佛教典籍的整理,刻书业发展大家:杨慎、焦竑、胡应麟、方以智(六)清:集前代考据学之大成,形成以小学为中心的一代朴学《四库全书》;语言文字学方面的考释与研究;经传的整理与考辨;历史文献的整理与考证;周秦诸子文献的整理大家:顾炎武、纪昀、廖平、皮锡瑞、俞樾、孙诒让、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七)近代:开始之际,承考据学传统,古文学一直占优势大家:罗振玉、王国维、张元济汉、唐、宋、清是四个重要时期三、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张、电子等四、古典文献类型(一)总集: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

古典文献重点

古典文献重点

1、古典文献学的三大主干:目录、版本、校勘2、北宋李昉、徐铉:《太平御览》(综合性类书)、《太平广记》(专科性类书)、《文苑英华》(诗文总集)3、《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

4、《四库全书》是古代现存最大的丛书,是中国古代传世文献的最大集结。

5、孙诒让是最早研究甲骨文字的学者,其《契文举例》是我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专著。

6、电子载体的特色:无形、存储量大。

7、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是萧统的《文选》。

8、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现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清董诰《全唐文》,清彭定求《全唐诗》,唐圭璋《全宋词》。

9、别集体例:分类、分体、编年。

10、南宋俞鼎孙、俞经编辑的《儒学警悟》是最早的丛书。

11、古代目录起源:汉代刘向《别录》,刘歆《七略》。

12、古代目录分类方法:六分法、四分法。

13、宋代著名私人藏书目录: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

14、《中国丛书综录》是规模及影响最大的丛书目录。

15、版本的类别:写本、刻本、活字本、影印本。

16、伪书是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实及内容假造的古典文献。

17、辨伪成熟的标志性著作是晚明胡应麟的《四部正讹》3卷。

二、名词解释(4x5')1、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就是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

)2、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来说,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3、丛书: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丛书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等。

4、三通:唐代杜佑《通典》,宋人郑樵《通志》,元人马端临《文献通考》。

5、目录学: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中国古典文献学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国古典文献学一、填空题:1.1973年12月,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二十多种十二万多字的(),成为我国考古学界的空前发现,丰富了我们对缣帛的认识,拓开了我们的眼界。

2.北宋中叶,()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我国古代印刷事业的发展。

3.宋代类书编篡,取材广泛,内容渊博,其数量与种类也均已超过唐代。

官修的《》《》《》被称为三大类书。

4.“三通”是指《》《》《》三部政书。

5.我国最早的记版本目录是宋代尤袤的《》,开后世记版本目录之先河,多为文献版本学者所重视。

6.明代中期刻本的风格是()、()、()。

7.蜀本特点是:字体多似(),字画肥劲朴厚,结构架势雄浑壮丽,版式疏朗悦目。

版心大都是(),左右双栏,没有耳子。

纸张洁白,校勘精当。

8.清叶德辉在《藏书十约》中谈到校书的具体方法时,把前人的校书方法归结为()和()两种。

9.关于辨伪的方法,最早作系统总结的是晚明时期的胡应麟,他把历代学者关于辨伪的见解和实际采用过的辨伪方法,加以归纳总结,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在所著《》的最后,指出考辨伪书的八种方法。

10.清代辑佚成就最大的是:①严可均辑《》,②黄奭辑《》③马国翰辑《》。

二、选择题:1.下面几种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甲骨文是指盛行于殷商时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B.甲骨文只在殷商时期使用。

C.王国维的《殷墟书契》是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

D.甲骨文最早出土于陕西西安。

2.《孙膑兵法》竹简出土于()A.甘肃武威磨咀子B.山东临沂银雀山C.湖南长沙马王堆D.湖北云梦睡虎地3.“以杂见称”为其特点的古文献是()A.总集C.丛书 C.别集D.类书4. 对研究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和文化史很有参考价值的清代类书是( )。

A.《丛书集成》 B.《古今图书集成》 C.《佩文韵府》 D.《格致镜原》5.现在流传的裱本字帖,多采用的装裱形式是()。

A.经摺装 B.蝴蝶装 C.旋风装 D.包背装6.我国第一部解题目录是( )A.《汉书·艺文志》 B.《别录》 C.《七略》 D.《隋书·经籍志》7.主要采用欧体书写的宋刻本是( )。

中国历史文献学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文献学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文献学知识点总结一、文献学的基本概念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它包括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编辑等内容。

文献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古代的书籍、碑文、简牍等史料,通过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二、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有人对古代文献进行了整理和研究。

比如《尚书》就是我国最早的文献学作品之一,它对周代的历史、制度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记载。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文献学也不断得到发展,唐代的《新唐书》、宋代的《宋史》和明代的《明史》等作品,都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代表作品。

三、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内容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编辑等方面。

其中,文献的收集是文献学研究的第一步,通过广泛的搜集古代文献,可以为后续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提供充足的史料。

文献的整理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和编目,可以使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文献的内容和特点。

文献的研究是文献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为后人对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提供重要的参考。

文献的编辑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修订和校对,可以使古代文献更加全面、准确。

四、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方法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考古学、史志学、碑学、考证学等方法。

其中,考古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考古发掘,可以为文献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

史志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古代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可以为后人了解古代历史提供重要的参考。

碑学是研究碑文的学科,通过对碑文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考证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五、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成就中国历史文献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比如《尚书》、《新唐书》、《宋史》和《明史》等作品,都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成就。

MJ PARK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含万能模板)

MJ PARK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含万能模板)

PART 1、概论板块一、文献学WHAT1、范围:以文献自身为研究的本体,区别于文学、史学等学科。

主要包括文献的形态、整理方法、鉴别、分类编目、收藏、形成发展史、检索、各种文献的特点和用途。

2、中国古典文献学特点:(1)随着古文献的产生、流传和积累不断发展,源远流长。

(2)传统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经学为中心。

(3)基本分为考据学派和义理学派。

WHY意义:文献是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文献学是方法之学、用器之学,从事大多数工作都有必要从相关文献中汲取营养,因此对文献学进行学习必不可少。

学习文献学我们就能全面认识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所需资料;并能够对其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找到较为可靠的版本;此外还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加工整理,使自己之外的更多人能够使用文献。

在传统文化被重新重视的如今,文献学还承担着极强的当代意义,它承担着为一系列工作提供可靠文本的重任。

二、文献文献1、概念:“文献”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八佾》,“文”指文本形式存在的各类典籍,“献”即是“贤”,指通晓典制的人。

而文、献相通,今天的文未尝不是昔日的献、今天的献又未尝不能是将来的文,因此“文献”可以认为是古今一切社会资料的总称,它是我们认识历史、研究历史、验证历史的依据。

今天提到这个词一般偏重于“文”、尤重古代的“文”,是出于词的偏义现象。

2、形成方式:分为著、述、编、译四种。

“著”指著作,是将从感性认知所得的经验上升到理性后,抽出最为精要的结论形成创造性理论的过程。

“述”指对前人的著作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消化、理解、再创造,可以对其少处进行增益、对其多处进行删订、对其隐晦处进行探微索隐和注释工作。

“编”指纂辑,是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其中大量内容都是其他文献中的原文,编者一般不对原文进行篡改,只会注明出处。

“译”指翻译,是将一种语文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文,我国文献中影响较大的有佛典翻译、学术翻译、文学翻译三种。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doc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doc

一、①“文献”概念: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

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

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三、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1、先秦(起源)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古典文献学是文献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古代文献的流传、整理、鉴定、编辑及其学术意义。

其学科门类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文字、篆刻、书法、纸张、墨水等多个方面。

以下将就古典文献学中的一些较为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阐述。

一、古代文献传承1.《尚书》的出土和价值《尚书》是传统的六部之一,大约在周朝形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典籍。

这部书最早记载于汉代《汉书·艺文志》中,然而,却很难找到其传本,一度被认为已经失传。

直到清末民初,陈寅恪等学者的努力,才在殷商时代的荀子家庙中出土了木简式《尚书》。

其价值在于,它是对已有《尚书》与公元前330年作为太庙押藏之文书的衔接,从而也是对六国文献的补充和衔接。

对于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语言文字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2.《三礼》的传承《三礼》是关于礼仪的总称,有《礼记》和《周礼》两部分。

《周礼》是古代礼制典籍,涉及礼制法纪、军制、官制、地方行政等内容。

《礼记》是一部笔记体的书,记录了古代各种活动的礼仪规范,由于《礼记》多以论说、传奇等形式予以记述,因此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三礼》中的文字传承主要有古代的记述、竹简、石刻、之后的纸书文本和刊本等。

其中,《周礼》和《礼记》都曾失传,唐代大书法家怀素,据据西晋文学家王弼手抄本书写刻板上,得到了《周礼》和《礼记》三十卷的残本。

可见传承和保存的重要性。

二、重要古籍的编辑1.《周易》的汇编《周易》是我国古代典籍之一,被誉为“天人之经”。

《周易》的文本出现在西周前期,随着历史的发展,它逐渐成为了汉朝以后文化的重要基础之一。

唐代太宗贞观年间,司马昭调集众多学者编辑成九卷。

焦元壹、邵雍在宋代对其进行了注释,并写成百篇。

2.《书经》的修订《书经》是一部最早的汉字字源学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书经》的原本是由大量的骨胳、卜辞和鬼谷子的文字零散组成而成。

随着历史的发展,文物的流失,许多文字被遗失。

唐朝时,隶书书法家欧阳询、经学家李善注等人,依照魏晋时期残本辑录成十三篇版本,并给其加以注释。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问,它涵盖了诸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以下为您整理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希望能帮助您对这门学科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古典文献的载体1、甲骨甲骨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其内容多为占卜记事,对于研究殷商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2、金石金指青铜器,上面的铭文称为金文;石主要指石碑,刻有文字的石碑称为石刻。

金石文献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3、简牍竹简和木牍是古代常用的书写材料,用笔墨书写。

其使用时间跨度长,对于研究先秦至汉代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4、缣帛缣帛是丝织品,质地柔软,便于书写和携带,但成本较高,未能广泛使用。

纸张的发明和推广极大地促进了文献的传播和保存。

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开始,纸张逐渐成为主要的文献载体。

二、古典文献的形制1、卷轴装将纸张粘连成长幅,以木棒等为轴,从尾向前卷起存放。

这种装帧形式在唐代以前较为常见。

2、经折装将长幅纸张折叠成册,形如折扇。

这种形式便于翻阅,多用于佛经的装帧。

3、旋风装将书页按照一定顺序粘贴在一张底纸上,翻阅时书页如旋风般展开。

4、蝴蝶装将书页对折,以中缝为准,将有文字的一面向里对折,再将各页中缝对齐,用糨糊粘连书脊,最后以硬纸包裹作封面。

这种装帧形式使书页展开如蝴蝶展翅。

5、包背装与蝴蝶装类似,但书页的文字面向外对折,装订时将书背用糨糊粘连,再用硬纸包裹书背。

是我国古代书籍装帧的最后一种形式,用线将书页装订成册,经久耐用,美观大方。

三、古典文献的版本1、善本指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版本。

通常包括年代较早、刻印精美、内容完整准确、传承有序等特点的版本。

2、稿本作者的原稿,分为初稿、修改稿等。

3、抄本以手写方式复制的版本。

4、刻本通过雕刻木板印刷而成的版本,又分为官刻、家刻、坊刻等。

5、活字本使用活字排版印刷的版本,如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等。

6、影印本通过照相技术复制的版本。

古典文献学考点

古典文献学考点

、写出书名或作者1、刘向《别录》2、刘歆《七略》3、班固《汉书•艺文志》、4、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5、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6、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7 、张廷玉等编《骈字类编》8、张玉书等编《佩文韵府》9、陈梦雷、蒋廷锡等编《古今图书集成》10、晁公武《郡斋读书志》11、虞经、虞鼎孙《儒学警悟》12、左圭《百川学海》13、陶宗仪《说郛》14、阮元《宛委别藏》15、张海鹏《墨海金壶》16、高似孙《子略》17、王昶《金石萃编》18、黄丕烈《士礼居丛书》19、孙星衍《岱南阁丛书》20、卢文弨《抱经堂丛书》21、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22、孙诒让《契文举例》23、虞世南《北堂书钞》24、欧阳询《艺文类聚》25、杜佑《通典》26、郑樵《通志》27、马端临《文献通考》28、徐松《宋会要辑稿》2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30、阮元《经籍籑诂》31、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32、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33、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34、王绍曾《山东文献书目》35、王尧臣《崇文总目》36、杨士奇《文渊阁书目》37、朱彝尊《经义考》38、钱曾《读书敏求记》39、张心澂《伪书通考》40、章学诚《校雠通义》41、王引之《经传释词》42、荀勖《中经新薄》43、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44、姚际恒《古今伪书考》45、崔述《考信录》46、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47、阮孝绪《七录》48、王俭《七志》49、俞樾《古书疑义举例》50、段玉裁《说文解字注》51、李善《文选注》52、陆德明《经典释文》53、孙殿起《贩书偶记》、名词解释1 熹平石经(一字石经):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汉灵帝熹平四年,议郎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所刻经书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

因其为汉代所刻,故一称“汉石经”。

因其字体为一字隶书,故又称“一字石经” 。

2 、正始石经(三体石经):三国时魏文帝正始年间,用古文、小篆和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问,它涵盖了从文献的产生、流传、整理到利用的全过程。

对于喜欢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或者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说,了解古典文献学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一些古典文献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古典文献的载体在古代,文献的载体多种多样。

最早的文献载体可以追溯到甲骨,古人将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占卜和记事。

随后出现了青铜器,上面的铭文被称为金文,往往记载着重大的事件或祭祀等活动。

竹简和木牍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广泛使用,将文字写在狭长的竹片或木片上,用绳子串联起来。

帛书则是写在丝织品上的文献,相对昂贵,但质地柔软便于书写。

到了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张逐渐成为主要的文献载体,极大地促进了文献的传播和保存。

二、古典文献的类型1、总集是汇集多人作品的文献,如《诗经》《楚辞》等。

2、别集是个人作品的结集,如李白的《李太白集》、杜甫的《杜工部集》。

3、丛书把多种书籍汇集在一起,冠以总名,如《四库全书》。

4、类书是辑录各种书中的材料,按门类或韵部编排,以供查检和引用,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

三、古典文献的版本版本学是古典文献学的重要分支。

版本指的是一部书经过传抄、刻印等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本子。

1、善本通常是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版本,如精校精刻本、名家批校本等。

2、稿本作者的手稿,具有很高的原始性和权威性。

3、抄本手写的副本,有传抄本和影抄本之分。

4、刻本雕版印刷的本子,又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

四、古典文献的校勘校勘是对古籍进行整理和研究的重要手段,目的是纠正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

校勘的方法主要有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

对校法是将一部书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本校法是以本书前后内容互证,判断是非;他校法是用其他相关书籍来校勘;理校法是根据逻辑推理来判断正误。

五、古典文献的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及其叙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文献的存佚、内容和流传情况。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与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与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

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其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

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鹦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

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

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

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幺《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

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

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

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

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 篇,10万余言。

古典文献重点总结分类简单版

古典文献重点总结分类简单版

古典文献分类重点总结一、刘向.刘歆父子主要贡献1、中国文献学开创于西汉刘向、刘歆父子。

后人用校雕学来阐释刘氏父子开创的学问。

"校蹄学”是指将名目、版本、校豌三者。

2、刘向:《五经通义》;《别录》,我们我国名目学之祖,开创了叙录体名目的范例;《新序》采集舜、禹时代至汉代史事和传奇,分类编纂;《说苑》,依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奇,并夹有作者的谈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并带有肯定的哲理性;《列女传》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

西汉末年,刘向在皇家藏书中发觉了六中纪录纵横家的写本,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依据国别体编订《战国策》。

3、刘歆:刘向之子。

《三统历谱》,造有圆柱形的标准量器。

计算的圆周率是3.1457 , 世称〃刘歆率〃4、刘歆,刘向: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图书整理编目工作。

综合性的图书分类名目《七略》,为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名目。

"辩章学术,考镜源流”对每种每类都加小序,说明其学术源流,类别含义,为中国名目书的典范。

5、《别录》,《七略》,均是群书名目的范例。

二.合称作品总结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

4、北宋仁宗,《武经总要》,曾公亮和丁度。

有军事理论与军事技术两大部分。

中国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修的军事教科书。

且详尽记述和介绍了北宋时期军队使用的各种冷兵器、火器、战船等器械,并附有兵器和营阵方面的大量图像。

5、明,《登坛必究》,王鸣鹤,武科进士、骗骑将军。

万历二十七年。

全书共分72 类,内容包括天文、地理、谋略、选将、训练、赏罚、敌情、海陆边防、大江守备、攻守城池、阵法布列、舰船器械、人马医护、河海运输以及文臣武将关于兵事的奏疏等。

从"我国多事”的形势动身,主见"储将"练兵,增选器械,信赏明罚,实行"一面清野练兵备之于陆,一面鸠工造舟御之于海",以适应御敌抗倭斗争需要。

古典文献学复习要点

古典文献学复习要点

1《辞海》: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

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2古典文献是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3《辞源》: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

4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5“中国文献学的开山之作郑鹤声、郑鹤春兄弟。

两人1928年合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一书6文献学是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问,也就是广义的校雠学,即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所开创,又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是古典文献。

7目录、版本与校勘:文献学三大传统主干知识8目录学最大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

9目录即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

10版本,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即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其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

11伪书:是指某种文献现存的署名作者及其所属时代并非真实的,存在着作假情况。

12辑佚:把佚文献从诸书中逐一辑出,重新搜集整理,就叫做辑佚。

13清代学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是其门而入。

”“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14学习版本学的重要性:首先有助于读书,它使我们知道读书要重视版本,应选择善本,读书不注重版本会影响我们对原著的正确理解。

其次有助于引书和校书。

我们在写作和研究中经常要引用文献,而引用文献必须注意版本,这里既有文献学的专门训练,又有学术规范的一般要求。

至于用各种版本来校书,对于版本学的讲究,更无需多言。

《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点及作业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点及作业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点及作业答案《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业参考答案一. 解释下列词语1. 文献:历史上的各种文字资料或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又叫典籍,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上资料。

(按内容分为: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民族文献、政治文献、方志文献、语言文字文献,科技文献。

村代上著,可分为古典文献[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又:文献包括古典文献、现代文献、多指古典文献。

包括清代及清以前的各种文字资料,涉及面相当广泛,诸如政治、经济、哲学、军事、法学、民族、史学、语言、文学、艺术、外事、科技、农学、医药、方志、民俗、图谱以及宗教经典等。

2. 类书: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是根据一定的意图(目的),辑录各门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供人们查索的一种特殊工具书。

类书是辑录古籍中的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丽词骈语等,按类或按韵加以编排,以供人们检索或征引的一种工具书。

(起源于三国魏文帝时的)《皇览》---类书始祖。

现存较早而又较完整的一部类书是唐虞世南的《北堂书钞》3. 帛书:写在绢帛等丝织品上的书叫帛书。

是我国早期图书文献的一种主要形式,盛行于春秋战国。

4. 古典文献:所谓古典文献,主要是指先秦至辛亥革命期间所产生的各种不同载体、不同文字文献的总称。

在这众多的文献中,古籍图书数量最大,是古典文献的主体。

在古籍图书中,又以汉语言文字文献最多,所以,古典文献主要研究和讨论汉语言古籍文献的有关问题。

5. 四部分类法:是指我国历史上对文献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它将文献分为甲、乙、丙、丁或经、史、子、集四大部,每部再分若干大类。

四部分类法是我国对古典文献分类的主要方法。

6. 经折装:经折装是唐代末年出现的一种装帧方式。

它是把一幅长长的卷子向左右反复折叠成长方形的一叠,再在其前后各加上一硬纸作为封面,这样就可以从头至尾翻阅,比卷轴装翻阅起来就方便多了。

7. 蝴蝶装:蝴蝶装简称蝶装,它是把每张印好的书叶,以有字的一7面为准,面对面地折齐。

文献学知识点

文献学知识点

1、汉石经:熹平石经是中国古代最早刊刻与碑石上的官定儒家经书,又名《汉石经》,《一字石经》,熹平石经初刻与东汉熹平四年(175年),于光和六年(183年)完成。

共有46块碑,200911字。

原立于洛阳太学讲堂的东西两侧,遗址在河南偃师县佃户乡。

熹平石经共包括《鲁诗》,《尚书》,《周易》,《礼仪》,《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文,经文从右向左直行书写,书体秀美,为汉隶精品。

2、魏石经:正始石经是中国三国曹魏时期刊刻的碑石经书,又名《魏石经》,《三体石经》。

初刻于正始二年(241年),原立于魏都洛阳南郊太学讲堂,遗址在河南偃师佃户乡。

正始石经用篆文,古文,隶书等三种文字刻成,因此又被称为《三体石经》,碑文仅有《尚书》,《春秋》两种,从左向右刻写,碑文每面约33行,每行60字,,共有28碑。

3、唐石经:唐石经始刻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于开成二年(公元887年)刻成,当时立于长安国子监太学,今存西安碑林。

包括《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共十二经。

4、别集:汇集一人的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称为别集。

“别集”之名是于“总集”相对而言的。

5、政书:是中国历代记录“典章制度”的书籍,它收集历代或一个朝代制度的沿革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方面的史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具有制度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性质。

6、类书:辑录古籍原文中的部分或全部资料,按类或按韵编排,以供人们查考用的工具书。

7、丛书:是指按一定的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将各种单独著作汇编于一体的一种集群式图书,又称丛刊、丛刻或汇刻等。

形式有综合型、专门型两类。

8、方志:方志以地区为主,综合记录该地自然和社会方面有关历史与现状的著作,又称地志或地方志,有关专载江河湖海、祠庙寺观、名胜古迹、水利交通的著作,亦可归入其内。

9、家谱:又称族谱、祖谱、世谱、家乘、家牒等,是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和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文献一词首先出现在《论语八佾》,汉代郑玄和宋朱熹解释为,文,典籍,书面材料;献,贤人,口头材料。

文献的载体:甲骨、金石、竹木、帛、纸张、电子。

历史上著名的有东汉蔡邕的“熹平石经”,至今保存完整的是唐朝的“开成石经”保存于西安碑林。

此外还有清朝的“乾隆石经”。

版本:【版,木片,版片(经雕刻后用来印书的版片)本,树根,用来教书的底本。

】指同一部书在编辑、传抄、刻板、排版、装订乃至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雕印本的类型:按地域分——(均为当时刻书中心)浙本蜀本闽本(建本)江西本平阳本(山西临汾)按刻印情况区分——邋遢本:指版本模糊很不整齐的本子。

大花脸本:墨色深浅不一字体大小不同而又印刷模糊的本子。

百衲本:用不同的版本凑成一套丛书或一部书。

节本:对原书的内容进行删选的本子。

非雕印本类型:分为手稿本和抄本代表书目——《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善本一词最早见于宋欧阳修《集古录田弘正家庙碑跋尾》一书中。

善本指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学术价值。

当今善本:拟定“三性”“九条”,三性即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

印本——活字本代表书目:木活字清乾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红楼梦》、铜活字《古今图书集成》活字本特征:1 活字本有的字排的不整齐,有倒置卧排现象;2 活字本边栏的四角以及上下栏线同行线的连接处多有距离行隔间的距离也常不相等;3 活字本的字的大小不一致笔画粗细不均匀;4 活字本墨色轻重不均、界行时有时无;5 字与字之间笔画绝不交叉;6 无断板、列板现象。

版本的鉴别——刻本的鉴别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版本的形式二是书籍的内容三是前人的研究成果。

(简答)校勘与校雠——校,木枷核对校正;勘,校也作“刊”消除校订。

校勘即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校雠,最早见于刘向的《孙卿新书书目》,狭义上指校勘,广义上指版本、目录、校勘、典藏。

历代学者对校勘规律探索的成就: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宋,彭叔夏《文苑英华辩证》;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后序,俞越《古书疑义举例》。

书面材料错误类型——单项错误:讹,脱,衍,倒。

(脱简:脱文较多的现象;错简:倒文较多的现象);多项错误(文献同时出现两种或三种错误)校勘的方法:1 叶德辉,死校和活校《藏书十约校勘》2 梁启超,总结为五种《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3 陈垣,对校(死校)本校他校理校(活校)《校勘学释例》4 程千帆徐有《校雠广义》对校(死校):先选自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的比较,把给本的异同记录下来。

本校: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对比,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其改正错误的方法。

他校:用其它文献中的引文及相关文字来校勘某一文献叫他校。

理校(活校):即推理的校勘,视角看工作的补充方法。

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1 定本(书籍经过校勘,分别同异,判断是非,然后将自己认为正确的文字记录下来,即成定本。

)2 定本附校勘记(在写成定本以后,附以校勘记,说明其所校订的根据或理由,是较为审慎的方法。

)3 底本附校勘记(选择一个作为校勘基础的底本来和其他资料互校,工作完成以后,连同底本和校勘记一并发表出来,这乃是发表校勘成果的主要形式)4 单行的校勘记(有两种形式一是每种校勘记自成一书,二是和多数的单行校勘记为一本。

如王念孙的《读书杂志》,孙诒让的《札》则集录了他校勘秦汉至齐梁间78种古书的成果。

)5 与注释混合的校勘记。

6 载于笔记中的校勘记(王引之王念孙的《经义述闻》)7 用单篇文章发表的校勘记目录——目,眼睛,一书的篇名或群书的书名;录,刻木之声,记录,一篇或一部书的内容提要。

目录: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群书目录。

古籍的分类——六分法代表为《七略》。

刘歆《七略》始创六分法,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

《七略》包括“辑略(是综合叙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六艺略(即儒家的诗书礼易乐春秋)、诸子略、诗赋略】理论方面、实用方面【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班固《汉书艺文志》是《七略》的节本,《七略》本书已亡佚。

《七略》分类的优点:1 从书籍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

2 重视书籍作用方面的连续性,而合其所当合。

3 重视书籍性质方面的距离性,而分其所当分。

4 分类极其细密,部类之中又有子目。

5 与校书的分法有一定的关联四分法代表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此为群书目录的巅峰之作。

四部分类法的确立:1 西魏,郑默,《中经》2 西晋,荀《中经新簿》,把国家藏书编了目录分为甲(经)乙(子)丙(史)丁(集)3 东晋,李充,《元帝四部书目》,分为甲(经)乙(史)丙(子)丁(集)4 唐初,魏征等,《隋书经籍志》,第一次出现经史子集分类。

经史子集四部概述——1经部(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类)2 史部(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会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类)3 子部(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类)4 集部(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尔雅》第一部字典;杂史类主要记载过别提;纪事本末类一般认为在宋代《资治通鉴》以后,认为最早的是《通鉴纪事本末》;最早诗文总集梁《文选》;最早诗歌总集《诗经》;别集类指某个作家诗文集子,总集类众多作家诗文集子;我国历史上最早一部类书是三国曹魏文帝曹丕时编的《黄览》;《四库全书》的别集类始于东汉,列首是杨雄的《杨子云集》。

比较《七略》与《四库全书》分类的异同点:目录的构成:一,书名,篇卷,撰人及其年代,,版本,提要;二,书名,叙录,类序典藏的功用:政治(《四库全书》编纂征书,加强统治);读书治学;典藏与图书出版(很多藏书机构就是国家图书出版机构);文献保存(有利于集中存放)。

国家藏书——1 两汉,东汉成立秘书监,使藏书机构取得独立地位(唐以前实行秘书监制,唐以后实行馆阁制);2 唐代设立三馆,弘文馆(及管理教学于一体)史馆(编史书)集贤院(图书收集整理编目,后来成为国家藏书中心);3 宋袭唐代设三馆;4 明代,国家图书归翰林院管理;5 清代国家藏书达到鼎盛。

表现:a 征集图书一万多种;b 编《四库全书》,七部正本分藏七阁,(北京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溯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杭州西湖圣因寺文澜阁)(文溯阁移于甘肃图书馆、文渊阁移于北京故宫图书馆、文津阁移于北京图书馆、文澜阁浙江省图书馆),一部副本藏于翰林院;c 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d 编《四库全书荟要》丛书,现藏于北京故宫;e 编《天禄琳琅书目》,将宋元的许多善本书目藏于昭仁殿编目;f 内阁大库武英殿历代国家藏书的特点:1 各朝都设有专门机构来从事国家藏书管理工作;2 国家藏书一般都继承前朝国家藏书,并能采用征集收购组织专人抄写等方法来迅速增加国家藏书量,藏书内容秦代以前多为文书档案,两汉扩大为六类图书,魏晋以后为经史子集四类,并通过部类的扩充与调整容纳新出之书,自汉代以后国家多编有藏书目录,比较客观的反映了国家藏书及管理水平;3 国家藏书事业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明显;4 国家藏书的普遍缺点是难以流通,无异于帝王之私有财产,最后不免散佚。

私家藏书:1 秦,壁藏,孔鲋藏的是《古文尚书》。

2 两汉(质量数量很高,有自己的特色),伏生,壁藏《尚书》;刘德,注重藏先秦的旧抄书。

3 隋唐五代(建藏书楼藏书;采用宫廷藏书的方法,用不同颜色的装帧材料来区别藏书的类别;反对书籍出售和出借)4 两宋(人数多;分布广,浙江是藏书家比较集中的地区;编目成风,指私藏目录)。

私藏目录,著录的图书很丰富,往往都有提要,现存三种a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b 尤豪《遂初堂书目》c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解题”即内容提要。

…………文献散佚的原因: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1 重要原因,统治阶级的暴力禁毁。

2 直接原因,历史上多次出现大规模社会动乱直接损毁。

3 自然灾害张舜徽《中国文献学》1 由于重德轻艺思想凡是技艺方面的书籍人们不加重视。

2 国代传播文字的工具没有完备时,书籍全靠手写,因删繁存简而抛弃其他。

3 封建士大夫重视文辞鄙弃朴学对于此藻华丽的作品极感兴趣,朴实说理的书籍被人疏忽。

4 由于事物不断向前发展某些编录名目的书籍被其时代所局限,后人凭己之材料加以重修,重修之书盛行原书便被废弃。

5 由于著书的人犯了罪或身败名裂,为社会所不齿,而对他的著述也就疏远离弃,以致亡佚。

6 封建社会里某些私人藏书家特别是对海内孤本“讳莫如深”不轻易给人知道,不利于流传保存。

类书与丛书——最早的类书《黄览》南朝梁徐勉《华林遍略》北齐祖庭《修文殿御览》唐代:虞世南《北堂书钞》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白居易《白氏六帖》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南宋孔传仿作《六帖新书》又称《孔氏六帖》合称《白孔六帖》宋代:官修《太平广记》太平兴国三年编,主要为小说资料,《太平御览》太平兴国八年,属于综合类,现存古类书保存五代以前文献最多的书,称为类书之冠,《册府元龟》“册府”古代帝王书库,编此书的目的是给古代帝王作借鉴,主要有利于君臣关系的处理,以上三类书加上总集《文苑精华》为宋四大类书明代:《永乐大典》《经济类编》清代:《古今图书集成》《渊鉴类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