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化合物》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碳及碳的化合物》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碳及碳的化合物》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2.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收集碳及其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提交。要求学生至少列举5个实例,并简要介绍其原理。
3.小组合作,设计一项关于碳及其化合物的实验,要求实验方案合理、操作简便。学生需要将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结论整理成书面报告,并在课堂上分享。
4.针对课堂所学内容,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碳及其化合物性质、反应及应用的小论文,字数在500字左右。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举例恰当。
-知识讲解: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实践操作:设计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总结规律,提高实验技能。
-知识巩固: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2.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采取分层次教学,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如PPT、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或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对碳及其化合物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在碳及其化合物研究领域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反应等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碳及其化合物这一章节的学习,既有知识储备上的基础,也有认知发展上的需求。然而,由于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反应和应用较为复杂,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碳和碳的化合物 教学设计

碳和碳的化合物 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碳和碳的化合物复习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准确描述碳和碳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用途。

(2)能准确书写碳和碳的化合物相互转化的反应方程式,并能运用这些变化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3)形成知识体系,掌握分类、归纳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类和对比来梳理所学的重要物质和反应,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创设新情景,在发散式的练习活动中,培养和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评价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碳和碳的化合物相互联系难点:灵活运用物质性质及转换关系解决问题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等B.不锈钢和金刚石都属于合金C.尿素和硝酸钾都属于复合肥料D.锌和碘都属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4.【小组讨论:鉴别】从金刚石/石墨;CO2/CO性质不同的微观解释入手,引导学生思考:①怎样鉴别CO和CO2?【投影:CO2和CO性质对比的表格】积极思考和讨论,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案鉴别两种气体“思维越灵活,对综合性题目和新题就越坦然”;鼓励学生多角度看问题5.【除杂】(2009·河南)除去O2中少量的CO2,可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

板书:NaOH与CO2反应方程式,并补充Na2CO3与CO2的相互关系;NaHCO3与CO2的相互关系。

书写化学方程式;体会中招试题的考查方式能举一反三,巩固除杂的思路和原则6.【归纳1】可燃性的气体:CO,H2,CH4;(2013·郑州)写出检验天然气元素组成的实验方法(简述操作、现象及结论)。

【投影出答案,规范性指导】写出化学方程式,完成CH4和CO2间的转化。

积极思考,写化学方程式,并对照标准答案,复述实验过程巩固元素守恒的观念,复习回顾准确描述实验过程的要点:“操作——现象——结论”,强调答题规范性7.【归纳2:综合应用】还原性的物质:CO、H2、C;以“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装置”展开,指导学生回顾实验的步骤、现象、方程式;引导学生换角度看问题:“能否写出其中符合基本反应类型的方程式?”“能写出几个生成二氧化碳的方程式?”积极回顾,熟练准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从基本实验中换角度看问题,从讨论中达到知识点间“融会贯通”,在基础之上培养灵活思维能力8.【小组讨论】你能运用给出的化学方程式来命题吗?(1)CO2 + H2O = H2CO3(2)H2CO3 = H2O + CO2↑(3)CO2 + Ca(OH)2 = CaCO3↓+ H2O(4)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5)Na2CO3 + Ca(OH)2 = CaCO3积极讨论、记录,相互启发;积极发言、分享五个重要的方程式,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出题,一来巩固他们所做过的练习;二来拓宽思路,能够对基础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碳与碳的化合物,教学设计

碳与碳的化合物,教学设计

课程建议
课题2
1.教材中给出了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教学时可 以采用探究的方式。例如,通过稀盐酸和大理石反应、稀硫酸 和大理石反应、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的对比实验来探究实验室 中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药品。 2.可将第二单元中介绍的两种制取氧气的方法与制取二氧化碳的方 法进行对比,以增强可讨论性。 3.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要体现开放性。教学时,可 以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学生通过讨论(甚至辩论)、合作来 组装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可以不局限在教材中所列的仪 器上),然后在教师指导下,组与组之间互相讨论装置的优缺 点。 4.教材中给出了一种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教学时切不可将它作为 唯一的、标准的装置,要鼓励学生创新。
课程建议
4.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贯穿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例如, 干冰升华吸热,因此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具 有还原性,因此可用于冶金工业,等等。 5.本课题实验较多,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实验的功 能,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但要注意: 一氧化碳性质的实验应由教师演示,并且在通风橱 中进行,以免发生危险。 6.本课题中的家庭小实验是根据实验现象推测鸡蛋壳 里可能含有什么物质,这个实验带有探究性。另外, 也可以用水壶中的水垢代替鸡蛋壳进行实验。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 没有气味的气体,它能够 燃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 热,火焰呈蓝色。
2CO+O2
CO2
一氧化碳
谢谢观赏!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
第六章 碳和碳的化合物 教材分析
制作人:汪乐乐 高婧 刘亚东 马家园
层级图
一、课程标准
课题1主要介绍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 墨和C60分子等。 课题2是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 碳的装置。 课题3是在课题2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碳 的氧化物的性质

九年级化学复习3碳和碳的化合物教案

九年级化学复习3碳和碳的化合物教案

教案主题:碳和碳的化合物教学内容:1.碳的概念和性质a.碳的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b.碳的物理性质(密度、熔点、沸点等)c.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与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等)2.碳的同素异形体a.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和特点b.烯烃和炔烃的定义和结构c.稠环烃的结构和命名规则3.碳的化合物a.碳氢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b.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定义和结构c.芳香烃的定义、结构和命名规则d.卤代烃的命名和性质e.醇、醚和醛的结构和常见化合物的命名教学目标:1.了解碳的概念、性质以及碳的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

2.掌握烯烃、炔烃、稠环烃等碳的同素异形体的结构和命名规则。

3.熟悉饱和烃、不饱和烃、芳香烃、卤代烃等碳的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碳的概念和性质(1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的基本知识,解释碳的电子组合为何使其成为重要的化学元素。

2.介绍碳的物理性质,如密度、熔点、沸点等,并与其他元素进行比较。

3.阐述碳的化学性质,特别是与氧的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Step 2:讲解碳的同素异形体(25分钟)1.解释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碳的同素异形体的存在意义。

2.介绍烯烃和炔烃的定义和结构,并通过示意图展示其分子结构。

3.讲解稠环烃的结构和命名规则,重点解释稠环烃的命名中的前缀和后缀的含义。

Step 3:介绍碳的化合物(30分钟)1.说明碳氢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饱和烃、不饱和烃和芳香烃。

2.讲解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定义和结构,并通过实例展示其分子结构。

3.介绍芳香烃的定义、结构和命名规则,强调芳香烃的具有环状结构。

4.简要介绍卤代烃的命名和性质,鼓励学生思考卤代烃的应用和环境影响。

5.引导学生了解醇、醚和醛的结构和常见化合物的命名。

Step 4:实例演练和讨论(20分钟)1.提供一些简单的化合物结构和名称,要求学生进行命名或给出结构。

2.分组进行讨论,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更多的例子和问题。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碳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2)掌握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和性质;(3)认识碳的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2)通过分析碳的单质和氧化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2)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和性质;(3)碳的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2. 教学难点:(1)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和性质;(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碳的性质;(2)采用实验观察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 教学手段:(1)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碳的单质和氧化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2)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实验演示;(3)发放实验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四、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1. 课时安排:(1)第一课时:碳元素及其性质;(2)第二课时: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3)第三课时:碳的氧化物——二氧化碳;(4)第四课时:碳的氧化物——一氧化碳;(5)第五课时:综合练习与拓展。

2. 教学内容:(1)第一课时:介绍碳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碳的性质,如稳定性、还原性等;(2)第二课时:介绍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和性质,如硬度、导电性等;(3)第三课时:介绍二氧化碳的性质,如无色无味、不支持燃烧等,以及二氧化碳的用途,如灭火、植物光合作用等;(4)第四课时:介绍一氧化碳的性质,如无色无味、有毒等,以及一氧化碳的用途,如燃料、冶炼金属等;(5)第五课时:进行综合练习与拓展,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化合物 教案

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化合物 教案

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化合物例2、(2002年某某卷)活性炭是一种高效净化剂,能吸附有毒气体NO2。

如图装置,A中充满了红棕色的NO2气体,向A中加入活性炭并充分振荡,再将a与b连接,打开T处弹簧夹,装置A、B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课时训练(2002年某某卷)将黄色有毒的一氧化铅(化学式为PbO)与炭粉混合,在加热条件下能发生如下反应:2Pb+C===2Pb+CO2❹ PbO+ C===Pb+CO❹某学生设计了一个实验证明一氧化铅中含有氧元素(装置如下图所示)。

试管Ⅲ中盛放澄清石灰水(1)通入干燥氮气的作用是将PbO和C反应生成的气体驱赶到仪器Ⅱ中。

若改通空气则无法达到目的,原因是空气中等成为氧的来源。

(2)若该学生实验时在Ⅲ处未见浑浊出现过,则在Ⅱ处发生的反应是(写出化学方程式) 。

(3)若要确保验证一氧化铅中一定存在氧元素的实验成功,请你对上述实验加以改进二、碳的化合物:1、二氧化碳(1)CO2的性质:物理性质:通常情况是无色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容易液化,知识点应用思考与分析识记要点高温高温固体CO 2叫干冰,干冰易升华化学性质:通常情况下,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具有酸性氧化物的共性CO 2 +H 2O == H 2CO 3CO 2 + Ca(OH)2 ===CaCO 3↓+H 2O CO 2 + H 2O + CaCO 3 ===Ca(HCO 3)2(2)CO 2的用途: 是一种工业原料,可制纯碱、尿素、汽水等。

干冰可作制冷剂,用来保食品、用于人工降雨。

供植物光合作用。

作灭火剂。

(3)二氧化碳的制法工业制法:高温煅烧石灰石 CaCO 3===CaO + CO 2❹ 实验室制法:药品某某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原理 CaCO 3 + 2HCl ==CaCl 2 +H 2O + CO 2❹ 发生装置(与氢气同)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验满 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检验 用澄清的石灰水 课时训练1、(2001年某某某某卷)图中有关CO 2的实验中,只能证明CO 2物理性质的实验是2、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用途,既与它的物理性质有关,又与它的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识记 完成练习高温A、干冰作致冷剂和人工降雨B、制纯碱C、灭火D、制尿素3、(2002年西城区卷)二氧化碳占空气总体积的0.03%,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如图所示,在A处不参与该循环的是完成练习A.植物的呼吸作用B.含碳燃料的燃烧C.发展利用氢燃料D.人和动物的呼吸4、(2002年某某某某卷)某课外活动小组,欲测定某某七星岩洞内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假设洞内空气中不含除CO2外的其他酸性气体),进行了如下实验(1)取样,他们准备从岩洞的底部取样,请你设计用广口瓶从洞中取回一瓶空气样品的方法:(2)测定,用150 mL的注射器从广口瓶抽取100 mL气样,按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人民教育版9级化学》第6单元碳、碳氧化物课程设计全章课标要求1.知识和技能(1)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单质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和升高温度时的化学活泼性。

(3)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原理和方法,学习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方法。

(4)了解CO和CO 2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

(5)认识co2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了解co的毒性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掌握元素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2)通过对O2和CO2制备方法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思路。

(3)学习观察和描述有关CO2和Co性质的实验,并从实验事实中总结CO2和Co的一些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各种简单的碳物质在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学会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2)通过对实验室制气理念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3)通过研究“温室效应”和过量排放二氧化碳所产生的一氧化碳的毒性,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科书分析本单元是继第二、第四单元学习空气、氧气和水以后,学习的又一个“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单元,学习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衍变关系。

这里既是对前一阶段启蒙学习能力达成的检验――需要全面运用启蒙阶段学习所积累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又是为以后学习燃料及其利用、酸和碱、盐和化肥等单元的内容打基础、作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本单元的知识主要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所用的药物,产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检查和全面测试方法,使用的试剂、装置和收集方法的原因,教材应引导学生采用体验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注重创设教学情境,以呈现的方式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教材内容与社会和高新技术密切相关;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是插图而不是文本,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碳的单质形态,掌握金刚石、石墨、C60等碳的同素异形体;(2)掌握碳的氧化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3)掌握碳化物的概念,了解碳化硅、碳化钨等碳的化合物。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2)运用比较法,分析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3)运用分类法,对碳的化合物进行归纳和总结。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3)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关注碳的化合物在环境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1. 碳的单质形态和同素异形体;2. 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3. 碳化物的概念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碳的同素异形体的结构和性质;2. 碳的氧化物的溶解性和化学反应;3. 碳化物的分类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酒精灯、试管、试管夹、导管、澄清石灰水等;2. 教学课件:碳的单质、碳的氧化物、碳化物的图片和资料;3. 教学视频:碳的同素异形体、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实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碳的单质形态;(2)展示金刚石、石墨、C60等碳的同素异形体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介绍碳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C60等,讲解它们的特点和性质;(2)讲解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如一氧化碳的毒性、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化学反应;(3)介绍碳化物的概念,举例说明碳化硅、碳化钨等化合物的特点和应用。

3. 课堂练习:(1)根据碳的同素异形体的特点,完成相关习题;(2)根据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完成相关习题;(3)根据碳化物的概念,完成相关习题。

4. 实验环节:(1)进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实验,如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3)总结实验结论,巩固所学知识。

碳及其化合物教案初中化学

碳及其化合物教案初中化学

碳及其化合物教案初中化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碳的基本性质和结构。

2. 掌握碳的常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3. 能够区分碳的同素异形体。

4. 提高学生对碳及其化合物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碳的基本性质和结构。

2. 有机物的分类及其性质。

三、教学内容:1. 碳的基本性质碳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它的原子结构是4个价电子。

碳的化合价为4,可以与氢、氧、氮、硫等元素形成许多不同的化合物。

碳可以形成单键、双键、三键等不同的共价键。

2. 有机物的分类及性质有机物是以碳为主要元素的化合物。

基本分类有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和醇、醛、酮、酸和醚等。

烷烃:以碳碳单键为主。

例如甲烷、乙烷等。

烯烃:含有至少一个碳碳双键。

例如乙烯、丙烯等。

炔烃:含有至少一个碳碳三键。

例如乙炔、丙炔等。

芳香烃:含有苯环结构。

例如苯、甲苯等。

醇:含有羟基(-OH)的有机物。

例如乙醇、甲醇等。

醛:含有羰基(-CHO)的有机物。

例如甲醛、乙醛等。

酮:含有羰基(-CO-)的有机物。

例如丙酮、甲酮等。

酸:含有羧基(-COOH)的有机物。

例如乙酸、甲酸等。

醚:含有氧原子连接两个碳原子的有机物。

例如乙醚、丙醚等。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教师讲解,介绍碳及其化合物的基本知识。

2. 实验法:进行碳的实验,观察碳的性质。

3. 讨论法:让学生讨论有机物的分类及其性质,促进学生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引入碳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对碳及其化合物产生兴趣。

2. 讲解:讲解碳的基本性质和结构,以及有机物的分类及性质。

3. 实验:进行碳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碳的性质。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有机物的分类及其性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 总结:总结碳及其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思考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写一篇小结。

七、教学反馈:1. 老师及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及时纠正错误。

九年级化学碳及其化合物教案

九年级化学碳及其化合物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以及碳的物理性质;2.掌握碳的化学性质以及碳与其他元素的化合反应;3.了解碳的化合物的种类及其性质;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碳的存在形式及其物理性质;2.掌握碳与其他元素的化合反应;3.碳的化合物的种类及其性质。

教学难点:1.理解碳的存在形式及其物理性质;2.掌握碳与其他元素的化合反应;3.碳的化合物的种类及其性质。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和药品、课件和习题等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入话题:请学生讨论碳的存在形式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导入问题:什么是碳?碳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存在形式?二、知识讲解(30分钟)1.碳的存在形式及其物理性质:a.碳的存在形式:天然纯碳、硫化碳、碳酸盐、有机物等。

b.碳的物理性质:黑色、硬质、高熔点、难溶于水。

2.碳与其他元素的化合反应:a.碳与氧的反应:燃烧反应、氧化反应。

b.碳与氢的反应:甲烷的制取与特性。

c.碳与氮的反应:氰化物的制取与特性。

3.碳的化合物的种类及其性质:a.碳氢化合物:烷烃、烯烃、炔烃等。

b.碳氧化合物:醇、醛、酮、羧酸等。

c.碳氮化合物:氨、腈、胺、蛋白质等。

三、教学实验(40分钟)1.实验一:燃烧反应a.实验目的:观察燃烧反应中碳的物理性质变化。

b.实验步骤:在实验器材中点燃一小块炭块,并观察燃烧现象。

c.实验结果:炭块燃烧时产生大量热能和二氧化碳。

2.实验二:甲烷的制取与特性a.实验目的:了解甲烷的制取方法和特性。

b.实验步骤:利用实验器材将甲醇和稀盐酸混合,产生甲烷气体。

c.实验结果:观察到甲烷气体的特性,如无色、无味、可燃等。

四、拓展应用(20分钟)1.通过课件展示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2.设计小组活动:要求学生分组,调查一种碳的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进行小组展示。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碳的单质形态,掌握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和性质;(2)掌握碳的化合物的概念,了解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碳酸盐的性质;(3)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碳及其化合物实验,提高实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碳的单质的性质;(2)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认识碳的化合物的性质;(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和性质;2. 碳的化合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的性质;3. 碳及其化合物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掌握实验操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碳的单质的性质,碳的化合物的性质,碳及其化合物的实验操作。

2. 教学难点: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和性质的理解,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的性质的区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碳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2. 运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碳及其化合物的实验现象;3. 采用对比法,帮助学生区分碳的化合物性质;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碳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模型和实验过程。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掌握碳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熟悉碳及其化合物的实验操作;2. 学生准备:了解碳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准备实验仪器;3. 实验准备:准备碳及其化合物的实验药品和仪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碳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作用;2. 探究碳的单质:分组讨论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实验观察;3. 认识碳的化合物:介绍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的概念和性质;4.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碳及其化合物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5. 总结与拓展: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碳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提出拓展问题。

初中碳及碳的化合物教案

初中碳及碳的化合物教案

初中碳及碳的化合物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碳元素的基本性质和碳的化合物的概念。

2. 掌握碳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性质和用途。

3. 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碳化合物现象。

教学重点:1. 碳元素的基本性质。

2. 碳的化合物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1. 碳的化合物的化学式的书写和理解。

2. 碳化合物的用途和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教学用具:模型、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碳元素的原子模型,引导学生观察碳原子的结构特点。

2. 提问: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是什么?碳的化合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碳的化合物的概念,解释碳化合物是由碳元素和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 介绍一些常见的碳化合物,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等。

3. 讲解碳化合物的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如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

三、课堂探究(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们自由组成小组,讨论碳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2. 各小组汇报: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3. 教师点评: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碳化合物现象,如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碳酸饮料中的碳酸等。

2. 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碳元素的基本性质、碳的化合物的概念和性质等。

2. 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请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碳化合物,并解释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2.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碳原子的结构特点,引入碳的化合物的概念。

通过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碳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并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碳化合物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碳的基本性质和碳的化合物的概念。

2. 使学生掌握碳的单质(如金刚石、石墨等)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让学生了解碳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等)的性质和用途。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碳的基本性质和碳的化合物的概念。

2. 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碳的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三、教学难点:1. 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2. 碳的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碳的性质和化合物的性质。

2. 利用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

2. 实验试剂:石墨、金刚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案内容:一、导入:通过展示金刚石和石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碳的多样性。

二、碳的基本性质:1. 碳的原子结构。

2. 碳的化学性质:碳的氧化性、还原性和可燃性。

3. 碳的物理性质: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比较。

三、碳的单质:1. 金刚石:性质、用途。

2. 石墨:性质、用途。

四、碳的化合物:1. 二氧化碳:性质、用途。

2. 一氧化碳:性质、危害。

3. 碳酸盐:性质、用途。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碳的性质和化合物的性质。

2. 探讨碳的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环保意义。

3. 引导学生思考碳的化合物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巩固碳的基本性质和碳的单质的概念。

2. 讲解碳的化合物的概念,引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等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3.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碳的化合物的性质,如二氧化碳的溶解、一氧化碳的毒性等。

4.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碳的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碳酸饮料的制造、燃料的燃烧等。

碳和碳的化合物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1)复习授课人:傅忠平教学过程:展示:木炭提问:你对木炭有哪些认识(包括性质、用途)?以碳为主要成份的物质还有哪些?演示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的燃烧,记录现象:提问:木炭燃烧后的产物可能有哪些?提问:1、你对二氧化碳有何认识(包括性质、用途、对环境的影响)?演示实验:用4只针筒抽取瓶内气体,其中两只分别注入石灰水和紫色石蕊溶液。

记录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引入:二氧化碳除了能和碳、石灰水、水反应,还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但是无明显现象。

能不能用针筒来演示一下,证明它们能反应呢?演示实验:先抽取5毫升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记录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思考:为什么活塞向前移动,能不能完全证明两者能反应?讲出你的理由。

演示实验:再取5毫升水,观察现象。

分析:针筒内活塞向前移动较少。

对比,可以得出结论。

思考:针筒内剩余气体主要成份是?你对一氧化碳有何认识(包括性质、用途、对环境的影响)思考:1. CO (CO2)CO2 (CO)思考:2.瓶中的混合气体怎样分离?用如图所示装置分离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装置中a为活塞,b为分液漏斗的活塞.请简述实现上述分离实验的操作步骤,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引入:我们实验室能不能用碳在氧气中燃烧的方法来二氧化碳?为什么?请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程式这样得到的二氧化碳含有水蒸汽,怎样干燥?CO2 (H2O)思考:1、C、CO、CO2三者之间关系并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2、某研究小组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固定装置略)。

已知碳酸镁加热发生类似碳酸钙的分解反应。

(1)装置A中发生的反应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装置C的作用为,无水CaCl2的作用为。

(3)装置D中发生的反应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图中装置E是安全瓶,能,从实验安全考虑,本实验还应在装置之间添加装置E。

(5)尾气还可以用什么化学方法处理?写出方程式巩固训练1.上面图形中为什么用稀硫酸而不用稀盐酸呢?其实不仅含有水还含有氯化氢气体?CO2 (H2O、HC l)已知:(1)CO2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溶解度很小(2)AgNO3+HCl=AgCl↓+HNO3思考1:怎么检验CO2中其它两种气体?思考2怎么除去CO2中其它两种气体?2.我国“辽宁号”航母甲板上涂有耐高温、耐磨的碳化硅(SiC)涂层,碳化硅的结构类似于金刚石的结构,则构成碳化硅的粒子是()A.分子B.原子C.离子D.中子3.按如图进行实验,有关说法及分析不正确的是()(第3题)(第4题)A.烘干的木炭粉末与CuO粉末须混合均匀B.网罩的作用是集中火焰,提高温度C.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产生的气体一定没有CO4.右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

碳和碳的化合物教学设计

碳和碳的化合物教学设计

碳和碳的化合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
2、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3、会用图表表示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碳酸等物质的相互关系,并能用化学方程式准确表示各种化学变化事实。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概括、整理知识的能力。

2、从知识归纳整理建网,再到知识的应用的过程中,让学生领会对零散知识进行复习的有效方法——构建知识网络和对比学习的复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明确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能有意识的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以知识网络的形式展现出来。

2、感受生活、生产实际与化学知识密不可分,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准确表示各种化学变化事实。

教学难点:用图表表示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碳酸等物质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引导—归纳,建构知识网络复习法
四、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碳和碳的化合物
CH4(有机物)
C CaCO 3
CO 2
CO H 2CO 3
(完整的碳和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图用课件投影)
O 2。

碳和碳的化合物教学设计

碳和碳的化合物教学设计

碳和碳的化合物教学设计初三化学《碳和碳的化合物》教学设计课题名称:碳和碳的化合物(第一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一、课题分析:碳和碳的化合物是人们生活中遇见最多的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为学习碳酸盐与酸反应以及高中有机物做准备。

通过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概括、整理知识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平时的学习和活动,对碳和碳的化合物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建构完整的知识网络,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本课题是通过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概括、整理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认识碳的几种单质及用途(了解)2、掌握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理解)3、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理解)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操作)5、回顾本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考点(理解)四、教育理念:1、自主性现代学习方式的自主性,突出表现在学生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心向,积极主动地学习、尝试,谋求自身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并对自己的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学习成为一种内在需要、增强自我发展的动力。

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及教师的导学性,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提供丰富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素材、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善于质疑、富于想象、着眼于学生成长内在动机的唤醒,进而激发自主性学习。

2、探究性现代学习方式探究性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一些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过程,从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想、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获得能力的发展。

教学中一定要抓住“探究”这一核心,并视为教学的生命线。

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得到自主发展。

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素材转化为探究内容,创设生动、真实、多样情境,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乐趣。

五、教育方式:采用启发引导构建知识网络的教学模式六、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七、教学难点: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八、教学思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知识间的联系。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碳和碳的化合物(总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碳和碳的化合物(总复习)》教学设计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判断等科学思维能力。
4.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提高复习效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
2.树立环保意识,关注碳在环境、能源等方面的问题,积极参与低碳生活的实践。
3.培养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3.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练习题类型: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简答题等。
3.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碳及其化合物性质、反应方程式等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碳和碳的化合物(总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练掌握碳及其常见化合物的性质、变化规律和相关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2.了解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理解碳的重要性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3.掌握碳的单质(如金刚石、石墨、C60等)及重要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变化规律、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以及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2.难点:
-碳单质与碳的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二氧化碳在环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及影响。
-实验操作中的安全规范和技巧。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学习过程】学习任务一碳单质1、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有、、等,由此说明同种元素可以组成的物质。

3、碳单质的化学性质①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靶向练习1、下列关于碳单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C 60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0B .金刚石、石墨和C 60都由碳元素组成,结构相同 C .木炭具有还原性,常温下可以将氧化铜中的铜还原出来、D .石墨很软,不能用于制石墨电极2、(6分)碳在地壳中的含量不高,但它的化合物数量众多,而且分布极广。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图①为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 ,(填“活泼”或“不活泼”)。

(2)图②、③、④对应三种碳单质:图②单质的名称是 ,图③单质的名称是 ,图④单质的化学式是 。

(3)C 为+4价,Cl 为-1价,由C 和Cl 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学习任务二 碳的氧化物及相互的转化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物理性质 色味态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 比空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 溶解性 溶于水溶于水 化 学 性 质可燃性(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同)一般不燃烧也不还原性 不具有还原性 毒性 有 ,易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 无毒,在空气中含量超过1%对人体有害与水的反应 不反应 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不反应 用途2 ⑥① ① ⑤ ② ② ③ ⑧ ③ ④ ⑦ ④ ⑤ ;⑥ ⑦ ; ⑧点拨提升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只有一字之差。

C CO 2 H 2CO 3CO CaCO 31. 有人认为,二者就像孪生兄弟,这是因为____(填序号)。

A. 它们由同种分子构成B. 它们由相同的元素组成C. 它们都有毒D. 它们都能溶于水2. 也有人认为,二者化学性质相差甚远,请给出一条支持他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其实,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此过程:CO→CO2 __________________ CO2→CO __________________靶向练习1、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A.二氧化碳可用于制碳酸类饮料B.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可用于人工降雨C.常温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D.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2、两个软塑料瓶中分别充满CO和CO2两种无色气体,下列试剂不能将二者鉴别出来的是()A.澄清石灰水B.水 C.紫色石蕊试液D.氯化钠固体3.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⑴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价值;
的化学性质比较
C
二氧化碳
、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则该物质的组成元素是、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迅速制备大量二氧化碳
CO CaCO
进行进一步的巩固。

而是
容非常丰富,既有概念,又有碳及其化合物的物质知识,更有化学实验内容的拓展,如气体的检验、除杂等等,想要在一节课中全都复习到,那么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我设计将单质碳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复习生活中与之相联系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此基础上穿插进很多复习内容,如在复习碳三角知识时,利用单质碳与不同量氧气反应的产物不同,复习了简单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物质的转化关系,以及包含其中的气体的检验、气体的除杂等内容,更让学生理解反应物量的不同导致生成物的不同这一化学观点。

在这一节课中,我准备了学生的课堂反馈练习,题目的难度根据课堂需要层层递进,因此可以对学生所掌握的情况及时了解。

整节课不仅补充了新课时没有展示的部分内容,而且也一起探讨了一部分关于气体转化的实验题的解题方法,学生的思维容量相当大,接触到了不同的题型,对今后的化学解题能力会有所帮助。

课后,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还存在一些问题可以进行改进。

1、我用了较少的时间将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建立起来,而重点则是在不同形式
上的练习上。

我是着重通过递进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的。

有的问题有一定难度,本来估计学生不会马上得出结论,如如何检验混合气体中既有一氧化碳又有二氧化碳,结果一位学生很快报出正确的答案,令我始料未及,而此时学习能力稍差学生就不能完全跟上这样的节奏。

我虽然马上进行了补充说明,但似乎效果一般。

可见,课堂上的应变能力还要加强。

2、习题的设计上还欠思考。

复习课中,学生的课堂练习必须符合教师的课堂复习内容,
题目难度由浅入深,训练的题型上可进行变式,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点。

但我在题目的选择上海有所欠缺,题与题之间的过渡上似乎不太顺畅,这将导致学生的思维不是连续渐进而出现跳跃式的思维,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不一定能一下子适应这样的题目。

3、没有抓住学生的课堂反馈。

在一道练习题后,我让作对的学生举手,以统计一下人数,
结果发现有近一半的学生没有做对。

但是我没有及时利用变式习题进行进一步的巩固。

而是继续我的上课内容。

现在想来,完全可以再出一道变式习题,再观察学生的答题情况,做到概念及时清。

虽然课后的专家点评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我知道,对于这节课,我没有进行非常充分地准备。

也许,我再上这节课时,我会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来镇静应对学生的生成性问题,但需要我这个教师具有更广博的专业知识。

当老师也必须时刻学习,拓展视野,本着敬业的精神对待我们的工作,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