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范围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卷第4期2002年8月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 echnology (S ocial Sciences )V ol.18,N o.4Aug.2002

成语的范围问题

马 宏 基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淄博255091)

[摘 要] 单一的标准不能把成语同熟语的其他类型区别开来,应该用综合的标准确定成语的范围。本

文提出了三项标准:音节的标准,语体的标准和历史的标准。

[关键词] 成语;范围;音节;语体;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H13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040(2002)0420086204

[收稿日期]2001205225

[作者简介]马宏基(1961-),男,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从事语言学研究。

成语的范围问题是词汇学里面的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这是因为:确定成语的范围不仅是成语自身的问题,它同确定惯用语、谚语、警句、歇后语等的范围密切地联系着;熟语内部成员类型的界限纠葛使得问题变得复杂起来。确定成语的范围的标准应该是综合的,我们很难用单一的标准把成语干净利索地界定下来,即使是综合的标准,也未必能做到尽善尽美。因此,尽管有的学者从功能和意义等方面确立了判定成语范围的标准(刘叔新1982)[1],但应该承认,成语的范围问题并未得到彻底的解决。本文试图从成语的形式和成语在整个词汇系统中的地位及特点来确立判定成语范围的标准。

成语的范围同成语的定义密切相关,因为二者都牵涉到如何来认识成语,即成语的性质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探讨一下有关成语的定义。成语这一术语的含义,在历史上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古文献里面的成语大多是指一些现成的诗文语句,也有一些俗语、惯用语等。尽管我们的祖先注意到了这类不同于一般词语的语言现象,有人甚至开始搜集、整理成语和类似于成语的语句,如,清人钱大昕的《恒言录》卷六就是“成语类”。但是,应该说,祖先们对其性质的认识是模糊的,因而,也就不可能给成语下一个科学的定义。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和词汇学的引进和发展,成语作为一个语言学术语逐渐成熟起来,最终成为词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在众多的解释中,《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最具代表性:“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马国凡的《成语》,刘洁修的《成语》都采用了《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其他一些著作和教材对此概念的解释也接近于《现代汉语词典》。如:“成语指人们长期运用的、简洁精练的固定

短语。”(高更生1992)[2]“成语是一种固定词组,同惯用语的性质相近,常常作为完整的意义单位来运

用,而比惯用语更加稳固。”

(胡裕树1987)[3]从这些解释中我们看到,关于成语的性质,人们有两点是达成了共识的:第一,成语的结构具有定型性;第二,成语的意义应该从整体上去把握和理解。

然而,仅凭这两条还不足以把成语同惯用语、警句、谚语、歇后语等区别开来,以上两种性质似乎不是成语所独有的,而是整个熟语中所有类型具有的共性。拿定型性来讲,同成语最相近的惯用语其结构形式,就不能说不稳固,如我们不能把“敲竹杠”说成“打竹杠”,把“抬轿子”说成“抬椅子”,把“灌米汤”说

成“灌稀饭”。的确,有的惯用语中间能够插入一些成分,如“碰钉子—碰了个大钉子”“抓辫子—抓你的辫子”“敲边鼓—敲了一阵子边鼓”“打交道—打了几次交道”。但是,对于这一种现象,我们应该注意到下面这样几点:第一,并非所有的惯用语都能插入一些成分,试比较:

下马威———3下马的威 马后炮———3马后放炮

铁饭碗———3铁的饭碗 天晓得———3天不晓得

能够插入一些成分的,是一些动宾结构的惯用语,如上面举的“碰钉子”等。第二,并非任何的词语都能插入到惯用语里面去,所插入的成分的范围是有限的,主要是一些数量短语、人称代词等。第三,动宾结构的词语中间能够插入一些成分是汉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法现象,不能作为惯用语的结构不具有定型性的凭证,如汉语里面有一种所谓的离合词,中间能够插入其他成分,其类型大多是动宾结构的,我们不好说离合词的结构是不定型的。总之,定型性并不是成语所独有的特征,惯用语有,谚语、歇后语等同样有。定型性是把熟语同其他一般自由短语区别开来的主要特征,而不是熟语间不同类型的区别特征。关于第二个性质,即成语的意义应该从整体上去把握和理解,我们将在下文涉及到。

对于成语的中间部分,语言学家的认识是一致的。比如像“异曲同工、四面楚歌、孤掌难鸣、水落石出、狐假虎威、炉火纯青、坐吃山空、一衣带水、叠床架屋、殃及池鱼、夜郎自大、闻鸡起舞、完璧归赵、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愚公移山、天花乱坠、画蛇添足、后来居上、凄风苦雨、纲举目张、风吹草动、刻骨铭心、口蜜腹剑、鹤立鸡群、空中楼阁”等等,恐怕没有人怀疑其成语的资格。它们具有以下的特点:四字格、有典故或出处、表意具有双重性。各种观点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1成语是否都是四字格,四字格的是否都是成语;21成语是否要有文献记载上的典故和出处;31成语的意义是否都要具有双重性。毫无疑问,恰当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成语的范围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要找出判定成语范围的标准,就要找出成语自身的特征,这些特征不应该是笼统的,而应该是具体的,是成语自身所独有的。这些特征的获得要靠从同它最相近的类型(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等)的比较中实现。通过比较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成语的范围。

11音节的标准。大凡一类事物在形式上应该有一个外部标志,音节的数量就是成语在形式上的一个外部标志。有人曾表述过这样的观点,即凡成语都应该是四字格。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把音节的标准绝对化了。但是,汉语的成语绝大多数是四字格,却是不争的事实。笔者手头的几本词典(郝景江,张秀芬《新华成语词典》、北大中文系《汉语成语小词典》、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成语词典》)所收词条绝大多数是四字格的。抓住了这一条也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我们就能把大部分成语确定下来。汉语成语的四音节同汉语片断双音节化有相当关系。双音同双音组合,是现代汉语的一个主要节奏倾向,而绝大多数成语都用了这种节奏(符淮青1985)。[4]再者,汉语的音节同音节的组合是讲究平仄的,四个音节组合起来容易形成音节的对称,也容易形成平仄的对立。因此,我们在判定非四音节的语言形式是否是成语的时候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有的学者过分强调成语的用典和出处,只要有典故有出处,不管音节的多少都看作成语;如果没有出处或典故,即使再凝练的四音节的语言形式也不能算是成语。这样,势必把一些真正具备资格的成语拒之于门外,把一些不够资格的成语收揽进来。

有的著作把“推敲、鸡肋、烂柯、请缨、涂鸦、献芹、献曝、汗颜、垂青、棒喝、问津、绝响、逐鹿”等双音节形式看作成语(刘洁修1985)[5],这既不符合大多数学者对成语的认识,又有悖于一般人的语感,也混淆了词与词组的界限。

三音节的语言形式少量是成语,多数是惯用语,有的著作看作是成语的,诸如“绊脚石、摇钱树、门外汉、灌米汤、泼冷水、落汤鸡、碰钉子”之类,我们都看作是惯用语。甘肃师大中文系编的《汉语成语词典》收了一些三音节成语,如“下马威、想当然、鸟兽散、莫须有、露马脚、破天荒”,里面的“下马威”“露马脚”“想当然”当是惯用语。成语是一个传统的概念,我们不应当完全抛弃传统,把大量的四字格形式说成是惯用语不符合人们的习惯,把大量的三字格形式说成是成语同样不符合人们的习惯。

大于四个音节的语言单位情况殊为复杂,应视具体情况做具体的分析。但有一点应当肯定,成语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