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解读理解

合集下载

中学历史教育的新课程标准与教学改革

中学历史教育的新课程标准与教学改革

中学历史教育的新课程标准与教学改革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探索出了一系列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中学历史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断进行着改革与创新。

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高教学质量,中学历史教育也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推动教学改革发展。

一、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历史作为一门学科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

历史能够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和历史轨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同时,历史也能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

然而,过去的历史教学却存在着知识点繁杂、乏味枯燥等问题,学生对历史产生了厌倦和抵触情绪。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课程标准对中学历史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它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将历史教育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历史的魅力。

二、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与特点新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

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1. 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新课程标准将学生置于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它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和集体讨论等方式来完成历史学科的学习任务。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实践性教学的体现新课程标准强调历史学科的实践性教学,通过参观实地、讲座报告、社区参与等方式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

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改革的策略与方法新课程标准的出台需要配合有效的教学改革,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下是一些教学改革的策略与方法供参考:1. 转变教师角色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充当知识的传授者。

而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需要转变角色,从课堂的主宰者变为学生的学习引导者。

浅谈我对初中历史新课标的认识

浅谈我对初中历史新课标的认识

浅谈我对初中历史新课标的认识历史学具有经世致用之功,“以史为鉴”“读史明智”都是强调历史对现实的重大指导作用,对个人,对民族,最人类的启示和帮助。

从古至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重视历史,作为一国之民首先要知晓本国历史,历史是根,作为一个国人能忘本,如此来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就显得尤为极其重要,这是一个孩子认识自己祖宗的第一个步,也是关键一步。

我认为新课标最大的优点在于其所有的变动都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学习的技能和方法,自然也将会在无形中提高历史学科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客观上有利于历史学功效的实现。

按照对课程标准的定义来看,课程标准是按门类定制,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的等具体内容,规定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新课标在对本学科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以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有新的要求,这些新的改变真正体现了新课标与时代发展要求的结合;体现了知识与学生的结合,因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新课标的改动更有助于历史知识的学习,学习完整性的历史,了解历史发展的进程,不会出现对某一时代的盲点,是历史的进程在一条线上,而不是一些孤立的圆点。

新课标在拓展历史学的趣味性方面做了指示,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结束表演式教学,单一的授课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要求,而是需要多种方法结合,尤其要重视启发性教学。

我个人认为这些都表明新课标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和探索,当然这些要求或改动还是要经历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是否真的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至少现在在理论上来说,从对以前的不足之处的改变上来说是相对科学的改动,具体来看如下:一、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历史课程的性质和课程目标,确定了历史学科在整个中学阶段的学科地位。

如,新课标在课程性质的第一段中说:“历史课程是人文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历史新课程要求学习心得体会

历史新课程要求学习心得体会

历史新课程要求学习心得体会
历史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研究历史新课程的过程中,我
受益良多。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研究历史新课程的心得体会。

首先,历史新课程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
掌握,更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让我对历史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学科并不
仅仅是记忆和背诵历史事件,更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历史事件的背后
原因以及影响。

其次,历史新课程还提出了让学生走进历史、走向社会的要求,这让学生在研究历史知识的同时更能体会到历史对现实的启示作用,更能深入了解世界的发展历程。

最后,历史新课程还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这让我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能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

综上所述,历史新课程要求学生不仅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注
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这让我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获得了更多的收获和提高,也更加认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和深度。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现代史部分更新完善
及时更新史实
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更新 现代史部分的内容,确保 史实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关注社会热点
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引入 相关历史内容,增强历史 与现实的联系。
强调历史反思
引导学生对现代史进行反 思,理解历史对现实的影 响和启示。
世界史视野拓展延伸
拓展世界史范围
引入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帮 助学生了解世界历史的多样性和
多元评价
倡导多元评价,重视过程 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全 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 发展情况。
实践性原则
强调历史学习的实践性, 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探 究学习。
02
课程目标与原则要求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知识 ,能够形成对历史发展的基本认识和了解。
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等核心素养。
突出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 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 自豪感,开阔国际视野,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注重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 时空观念。
近代史部分重点突
01
02
03
明确历史主题
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进 程为主题,突出近代史的 核心内容。
强化历史思辨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 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历史 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
拓展历史视野
引入多元的历史资料,帮 助学生全面了解近代史的 背景和内涵。
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理解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和启示,提高历史学习的现实 意义。

(详细版)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详细版)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详细版)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概述本文档旨在深入解读我国初中历史新课标,帮助教师们更好地理解与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我们将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课程理念新课标强调历史教学应遵循“以学生为本,注重能力培养,强调学科整合,重视历史素养”的理念。

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将历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课程目标新课标明确了初中历史课程的四大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这四个方面的目标,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学会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时空观念。

内容标准新课标对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和优化,强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专题与综合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按照这一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

教学建议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引入历史故事、案例、多媒体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活力。

2. 开展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注重学科整合:将历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地理、政治、文化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加强史料教学:充分利用史料,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提高历史素养。

5. 开展课外活动:组织历史讲座、参观、实地考察等活动,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6. 注重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总结新课标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通过本文档的解读,我们希望为广大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共同为培养具有历史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2022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精选10篇)

2022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精选10篇)

2022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精选10篇)2022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精选10篇),欢迎阅读参考!2022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认真阅读新课标让我受益匪浅,我认识到初中生只有对自己、对历史及其文化、对历史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历史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

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历史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通过教师与学生身份的转变能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也不再只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自主者,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会学习,掌握学生方法。

这样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

传统的教师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说教,而新课程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交往的过程,同时,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不确定的、动态的课程。

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都有赖于教师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从而也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语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努力把自己变为一个教学的反思者和研究者,通过课堂教学,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自身发展的新途径。

对于学生而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法逐渐进入课堂,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历史主要有三种新型的学习方法,一是材料学习法,学生通过材料的分析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探究历史奥秘的一种途径,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实事求是地求证历史的方法;能够形成有深度的历史认识。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精品]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精品]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精品]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高一艺术部谌寒新一轮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已经拉开序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指导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教育部制订出新时期第一份独立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高中历史课程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时代性,开始重视研究性学习,编写出版了面向21世纪的高中历史教材等等。

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

”因此,在当今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我们必须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解决国内高中课程存在的问题,全面实现高中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发挥其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以往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的问题1、课程目标上,存在着教条化、成人化倾向。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体验、感悟,忽视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个性发展的培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进行的调研表明,有80%的教师、69.8%的学生认为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实际关注的课程目标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和技能。

2、课程结构上,没有处理好高中历史课程与初中历史课程知识的衔接,没有构建出符合高中阶段学习的历史课程结构。

过去初中、高中历史课程实行螺旋式的结构,从编写教材来看,虽然教材的编者费尽心思力图解决初、高中历史教材内容重复的问题,然而还是很难,这自然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学界早就有人主张,在初中学习了比较完整的历史知识基础上,高中开设专题课。

中国史、外国史分别以专题形式编写。

还有,以往高中虽有历史选修课,但“名不副实”。

1990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修订本)》中规定,高三开设中国古代史选修课。

1996年以后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含试验本、修订本和正式本)规定,高中开设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两门选修课。

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既是了解过去的一扇窗口,也是指导未来的一面镜子。

在中学阶段,历史课程教学扮演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人文素养和国家认同感的重要角色。

然而,当前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模式仍存在不少问题,这势必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以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将就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展开论述。

首先,历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历史不仅是一门记忆过去事物的学科,更是一门需要学生进行推理、分析和判断的学科。

传统的历史教学大多侧重于事实的记忆,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训练。

因此,教师应该合理调整课程内容,注重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能够通过历史事件的背后逻辑推理,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历史课程教学应与现实问题相结合。

历史是现实的延续,也是现实的反思。

将历史与当下的社会问题结合起来,有助于了解过去和认识当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和启示,让学生能够从中汲取宝贵的教训和启示,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惑与挑战。

同时,历史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历史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积淀。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事件中的人物英雄、艺术作品、文化传承等方面,引发学生对人文关怀和关注的兴趣。

通过了解历史上杰出的人物和事件,学生可以从中吸取力量,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和修养。

此外,历史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历史是国家的连续性,是民族精神的传承。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等,激发学生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通过了解历史,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是祖国未来的担当,以更加自觉的态度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另外,历史课程教学改革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在数字化时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互联网资源等,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形象的历史教学材料和案例。

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教师可以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呈现得更加生动有趣,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新)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一、课标实验稿的思路与特点1.进一步明确课程的定位明确中学历史课程是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突出中学历史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性质,将历史课程定位在提升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性的课程。

2.全面地阐释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

更为明确地提出了能力目标;首次提出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要求;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尤其是注重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在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目标的表述,是以学生为行为主语,并在行为动词方面提出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

3.强调适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在组织课程内容时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关注学生的需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点,尽量避免课程的专业化、成人化倾向,使历史课程的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代社会,既体现出课程的时代性,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设计了多样的教学活动。

4.建构新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力图将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编制成中学历史学习体系,采用了主题式的模式进行编排,突出历史时代主题,每个教学单元都围绕一个主要的时代主题进行知识的建构,以使学生在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的基础上,对各历史时期的重点问题进行认识。

同时,精选课程内容,较大幅度地减少了繁杂的知识点,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降低课程的难度。

5.提倡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新历史课程在编制时考虑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倡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尤其是通过教学活动建议,提出了多种形式的学生对历史进行探究的活动,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并鼓励教师为学生的历史学习营造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多样的组织与引导,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本学期是我第一次任教初中历史教学工作,在上课之前我就拿到以前的历史教科书与此刻改版的(新课标)教科书进展参照,从中让我受益非浅。

下面就谈谈我对初中〔新课标〕历史的心得体会:一、对历史新教材的熟悉原先的材料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内容多、程度深、观念陈腐等问题突出。

而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新教材,围绕三个维度尤其把情感目标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以学生开展为主〞。

咱们从教材的利用情形熟悉到,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确实是把“以学生开展为本〞的教育理论作为整套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通过比拟,笔者以为,新教材与旧教材有以下几个显著的区别。

1.课文设计独具匠心,突出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

这套教材在课文设计和编写体例上独具匠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纠正了教材只是教师“教本〞的片面做法,而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

教材每课的体例大体包括:导语〔传奇、故事,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正文、坚排的资料〔增强历史真实感,帮忙学生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材料阅读〞〔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供学生自行阅读〕、动脑筋〔生动有趣的问题,使学生的思想机械开动起来〕、活动与探讨、课后自由阅读卡〔把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加知识与技术,也有利于增进学生的身心开展〕几个学习栏目。

如此的课文设计和编排,使新的历史教科书真正变成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学本。

2.提倡探讨性学习方式。

一套教材切实贯彻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进程中过于强凋经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讨的学习方式。

为提倡新的学习方式,课文中特意设置了动脑筋、活动与探讨等栏目;为引导学生踊跃参与到教学进程中来,在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设有活动课,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进程当中,这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

活动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了学习进程与方式的教学,它关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讨历史的爱好,培育学生学习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高中历史新课标的认识与理解

对高中历史新课标的认识与理解

中课本期专栏主持:李桂荣李桂荣,大学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牵头导师,河南,生,部专,中学会经济学分会、学分会,学会学专会,等学学社会科学-学%对"中$史新课(的认+与理解主持人:目前,河南省高中历史课程实施的仍然是2003年以来一直沿用的课标体系,相对于2003年版课标,2017年版2020年修订版的新课标,突出的变化表现在哪里?郭淑艳(河南大学卓越教师班):高中历史新课标的变化是全方位的,在课标体系的所有分解维度上都有一些重要变化。

第一,在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方面, 2003年版课标主要是从历史课程的定义和功能上定位课程性质,而新课标则创造性地提出了历史学的概念,强调了历史学的社会功能,以及高中历史课程承载的历史学教育功能,并且提出了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以和提高学的历史学为标基本理念,确了历史教育“什么人”“怎样人”“为谁人”的问题。

第,在学与课程标方面,新课标提出了历史学的五。

历史教学为历史的过程,那么,在高中历史学的中,史是的立场,时空观念和史是的,历史解是的的,是的价值。

历史课程正是在这个追溯过程中帮学正确的值念、和能,从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o第,在课程与课程方面,所,2003年版课标是题课新旧课程结构与内容模块对比2003年版课标2017年版2020年修订版课标总体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内容是基础性的,分为历史I、历史"、历史#三个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社会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选修内容是选择性和拓展性的,分为六个模块,分别是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历史的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总体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部分:必修内容是基础性的,包括中外历史纲要,主要涉及中通史和世通史,沿时间顺序展示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和;选择性必修内容是拓展性的,包括与社会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与;选修内容是性的,包括史学、史校本课程%河南教育!基教版程结构,而新课标则在总体上采用了通史的编排模式,是在通史的基础上,再深入学习专题史。

(全方位解析)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

(全方位解析)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

(全方位解析)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引言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对初中历史课程进行了更新。

本文档将全方位解析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变化,以帮助教师、学生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一、课程标准概述1.1 课程性质初中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旨在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1.2 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历史价值观和文化认同。

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内容2.1 古代史部分新课程标准对古代史部分进行了重新组织和调整,突出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

2.2 近现代史部分近现代史部分主要关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和人民的抗争。

新课程标准增加了对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强调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3 现代史部分现代史部分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和改革开放。

新课程标准注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国家观。

三、教学方法与评价3.1 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教师应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2 评价方式新课程标准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实施建议4.1 教师培训教师应参加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4.2 教学资源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和历史文物等,丰富教学内容。

4.3 家校合作学校和家长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全新解析)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

(全新解析)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

(全新解析)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引言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培养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青少年,我国教育部门对初中历史课程进行了全新解读。

本文档将详细解析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

一、课程标准的变化1.1 课程目标的调整新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包括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历史价值观等方面。

相较于旧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能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2 课程内容的更新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历史课程内容进行了丰富和拓展,增加了许多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的课题,如“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等。

同时,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增加了一些有关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1.3 教学方法的创新新课程标准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新课程标准提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网络、多媒体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2.1 教师培训为了让教师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门应组织系统的培训,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

2.2 教学资源建设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历史教学资源的投入,开发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材料,丰富教学内容。

2.3 教学评价改革学校应根据新课程标准调整教学评价体系,从单一的知识性考核转变为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全面评价。

三、结语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标志着我国历史教育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应共同努力,积极落实新课程标准,为培养具有历史核心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9年修订)解读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9年修订)解读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9年修订)解读注:红色字体为课标重点增加的新内容;蓝色字体为课标局部修改的新内容。

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为完成这一使命,历史教育要在唯物史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为提高国民素质,加强民族凝聚力,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发挥重大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学校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教育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历史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一、课程性质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具有认识社会的功能,而且具有教育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由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组成。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走向,坚定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通过学习世界历史的重要史事,使学生初步了解世界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由来,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拓展国际视野,更好地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历史素养,而且能够更好地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社会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和环境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增强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责任感。

历史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学生逐步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逐步形成实事求是、注重证据的意识,养成辩证地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

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

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

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

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课文中特意设置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设有活动课,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这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

活动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

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

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

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历史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历史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对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希望能够为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首先,历史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这包括了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知识和历史方法三个方面。

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更需要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历史方法去分析和解释历史事件。

这一点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历史新课程标准注重了历史教育的社会实践性。

传统的历史教育往往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历史教育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鼓励教师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历史事件的探究中,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和历史情感体验。

再次,历史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多元文化的视野。

在全球化的今天,历史教育需要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多元文化的比较与交流,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包容性思维。

最后,历史新课程标准还强调了信息技术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互联网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历史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开拓视野,获取更广泛的历史信息,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

综上所述,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历史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教师和学生需要不断地适应和探索,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历史教育形势。

希望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能够共同努力,为历史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了解新课程标准与教学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了解新课程标准与教学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了解新课程标准与教学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成为了当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的出台,旨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

本文将就新课程标准与教学要求的重点内容进行探讨。

一、有关新课程标准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着重强调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应用和评价能力的培养。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方法意识。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 知识体系新的课程标准将历史知识分为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

必修内容包括我国古代史、近代史以及世界史的专题研究等。

选修内容则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设置了多个专题供学生选择。

3. 能力要求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方法论。

要求学生进行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历史交流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表达。

二、有关新教学要求新的历史课程教学要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习方法的培养新教学要求鼓励学生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2. 学科知识与综合能力的结合新教学要求强调历史学科知识与学生综合能力的结合。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沟通能力,使其能够自主运用历史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3.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新教学要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新课程标准与教学要求的实施为了确保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的有效实施,教育部门应采取以下措施:1. 教师培训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历史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前言《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是我国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指导文件,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历史责任感等方面的素养。

本解读将对《新课标》进行详细分析,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标准。

一、核心理念《新课标》强调历史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全面发展”。

这意味着历史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新课标》设定了以下高中历史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价值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课程结构《新课标》将高中历史课程划分为以下几个模块:1. 中国古代史2. 中国近现代史3. 世界古代史4. 世界近现代史5. 历史专题每个模块都有各自的学习目标、内容要求和教学建议。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资源,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四、教学建议《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建议: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2. 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3.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4.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5.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6. 加强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评价建议《新课标》强调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价方式。

具体建议如下:1.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总结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总结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总结一、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地进行。

2011年,我国发布了新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也是机遇。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对初中历史课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如何更好地进行历史教学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初中历史新课标的解读和心得体会。

二、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初中历史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强调了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新课标还强调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分析能力和历史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初中历史新课标明确了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具备一定的历史研究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 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四、新课标的教学内容初中历史新课标调整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古代史:以中华文明的发展为主线,涵盖先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等时期。

2. 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界,分为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两个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包括晚清时期的社会变革、辛亥革命、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世界近现代史包括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后的国际格局等内容。

3. 当代史: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为主线,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等内容。

五、新课标的教学方法初中历史新课标提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023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为历史任务群正名

2023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为历史任务群正名

2023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为历史任务群正名引言近年来,历史教学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2023年的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发布,意味着对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和更新的认识。

本文将对2023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并分享一些研究心得。

一、2023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1. 标准背景2023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发布是对当前历史教育问题的回应。

近年来,历史知识的脱节、教学方法的机械和陈旧,导致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力下降。

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育要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培养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 标准主要内容(1)知识体系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历史的主要内容和核心知识体系。

通过选取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社会变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机的历史知识框架。

同时,也要求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影响。

(2)历史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历史事实,更要求他们能够分析历史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述。

通过研究历史思维方法和技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解读历史。

(3)历史素养培养新课程标准也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历史素养包括历史情感、历史人文与道德、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培养。

通过多元化的历史研究,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关注,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二、研究心得1. 善用多种研究资源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善用多种研究资源。

除了教科书和课堂教学,还可以通过阅读历史书籍、观看历史纪录片、参观博物馆等途径来深入了解历史。

这样做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历史视野,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背后的意义。

2. 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历史研究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通过和同学们的交流和互动,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拓展自己的思维。

同时,还可以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3. 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研究历史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重要的是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解读与理解
摘要:新课程的改革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变革。

对新课程理念的创新和课程体制的改革,只有认真分析和解读,才有利于我们一线教师更好地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分析解读
一、新课程改革是一场价值变革
纵观课程改革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替代”,即用新的教科书代替旧的教科书;二是“交替”,即表现为在现行课程内容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对其进行充实、改进等;三是“重建性变革”,对体系本身的修改,即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结构的改造,而是要更新课程体系,形成新的教学观;四是“价值观变革”,它强调课程改革归根到底是一种价值变革,是与课程有关的人的价值思想观念的变革。

(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语)
综观以上几种课程变革类型,本次课程改革不仅是对课程在结构、内容等方方面面进行了改革,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对人们所持有的一些价值观念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如对学校,不再认为学校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把学校视为是课程改革的中心、科学探究的中心、课程发展的中心;对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超文本的课程形式;教材是范例,是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范例,是不断获取知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范例等等。

因此,这次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价值变革。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创新
1、创新的学校观和课程观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校是学习型的研究机构,是教育改革的中心,是联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前沿阵地。

使每一个教师能够用自己的生活舞台,走向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所有成员分享共同的价值观和规范,意图使学校更具活力,更有效率;同时拓展对学校教育与学校课程的认知,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实现学校的特色化发展之路。

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知识要尽量体现超文本的特点避免传统的围绕一个主题或侧面来进行论述和描写,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个教师、学生在对课程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中,总要融入个人独特的生活经验,形成不同的意义生长域,从而对课程做出某些生产性或创造性的改变。

课程成为一种动态的、互动的、交流对话的生成的“生态系统”。

2、创新的教材观和教学观
教材不再是学生必须完全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成为一种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的途径,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是师生互动的桥梁。

新的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不只是课程知识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在对话中不断建构知识。

同时,学生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他们必须具备批判
意识,敢于直面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设法加以解决,形成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学不再重教知识,而是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课堂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生命活动过程。

5、创新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由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向批判者、反思者、建构者等转变。

首先,教师要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课程知识的建构者(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其次,教师要由学生的“控制者”变为学生的“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

此外,教师还应是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批判者”和“反思者”。

教师应利用个人的课程意识和教育理性为依据对其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批判和反思。

相应地,因为学生是有着完整生命表现形态的发展中的人,具有生命的整体性和发展的能动性,所以要尊重学生,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新教材编纂的特点
1、关于史学研究与历史教材
新的教材注意到了一些史学界和学术界研究的新成果,如社会史研究的成果(社会结构、人口、交通、饮食、服饰、婚姻、风俗、宗教等方面的风貌,即政治以外的历史,下层阶级的历史);对一些具体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做了历史观念的更新(如在教科书里只把民族英雄用来称呼那些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
的人物,而对国内各民族历史战争中的英雄人物,都称之为抗金、抗元名将等;对历史上所谓贰臣和隋炀帝等所谓暴君的新评价);对于我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我国历史教科书不用“异族”“外族”来表达,与日本、韩国及西方学者的表述不同。

2、关于历史人物与历史教材
对人物的选择标准一是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人物。

包括一些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也包括一些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文学艺术家等。

二是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物。

例如,抗金名将韩世忠等。

三是与典型事例相关的人物。

例如,讲抗日战争中日本在中国野蛮掠夺劳动力,举了山东农民刘连仁的例子。

对人物的评价方面,一是不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古人。

如林则徐是民族英雄,但他也镇压过农民起义。

二是对跨越历史时期较长的重要人物,应按照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给以适当的评价。

如,唐玄宗,前期统治,使唐朝进入盛世;后期统治,重用奸臣,生活腐化,导致安史之乱。

又如,梁启超,前期参与发动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一度同康有为组织保皇党,反对辛亥革命,宣扬君主立宪,并曾支持袁世凯;但当他发现袁世凯的称帝野心时,又支持护国运动。

对这类人物,应该根据他们在不同时期所起的不同作用,给以实事求是的评价。

三是对文化人物不以政治立场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

例如,司马光在政治上偏于保守,反对新政,但不能否认他在文化上的重要贡献;宋徽宗是亡国之君,但他绘画上有重要地位。

四是对历史上的反面人物,也应实事求是地评价。

如,曾国藩、李鸿章
也做了一些合乎潮流的事情,比如洋务运动、派学生到国外留学等;袁世凯统治时期,政府没有承认“麦克马洪线”。

3、关于民族问题与历史教材方面
除了沿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之外,特别注重用平等的原则讲述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历史。

如讲对祖国的贡献,既要讲汉族作出的贡献,也要讲少数民族作出的贡献(如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些政权,对边疆地区开发的贡献);讲民族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不能以为汉王朝都是正义的一方。

对正义和非正义要进行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讲(如,北宋建立后的两次对辽用兵;努尔哈赤起兵反抗明朝的压迫等)。

除了以上这些方面外,新课程还加强了世界历史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对文献资料的阅读与思考,也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等等。

参考文献:
⑴ [美]约翰?d?麦克尼尔著,施良方等译.课程导论[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⑵阚兆成.新课程:素质教育观念的重要实践[j] .当代教育科学,2003,
⑶靳玉乐著.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