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贵屿电子垃圾调查实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贵屿电子垃圾调查实录
“从未想过会再度去到这个地方,如果不是为了一份责任,我甚至想逃走。尽管从那里回来已经一个多星期,但那浓浓的黑烟、变色的水塘和堆积如山的废料,依然压在心头。这份沉重,是我生命中难以承受的……”
“今天我们将带你去全球最有毒的地方看一看,有很多人不愿让你看到那些,那位于中国南方的小镇。在那里,你无法呼吸,无法饮水,那儿的孩子们血管里流动着铅。”2009年初,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一部纪录片的开头,选择了这样的语言来描述中国南方的一座小镇——贵屿。
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南濒练江,位于潮阳、潮南、普宁三地交界,总面积52平方公里,人口
13.9万人,下辖27个村。2004年,《微型计算机》曾对这座号称中国电子垃圾
集散地的小镇和距离它不远的揭阳
进行了实地暗访:那里四处可见堆积
成山的废弃电子电器产品,每天还有
源源不断的洋垃圾倾泻与此,一些简
易的作坊中,当地人用最低级的处理
方式从中解析出金、铜、铝等一切能
赚钱的东西。这里的水塘大多是一种
病态的青黑色,黑色的浓烟肆意地在
背街小巷翻滚,顽皮的孩童甚至在垃
圾山中找寻自己的玩具。
数年过去之后,贵屿今天又是怎样的
一番景况?为何这里的电子垃圾源
源不绝?为何在这里能形成一个电
子垃圾“产业链”?难道当地人并不
知道他们正在破坏着自己的家园?
本刊记者再度深入贵屿,带回了详尽
的一线调查实录。
污染,仍在继续
为了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在2005年,经国务院同意,发改委牵头,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第一批)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把贵屿镇列入了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基地,也是唯一的镇级试点单位,正式启动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而当地政府也从2004年开始,积极展开了各项整治工作。
然而,今年5月13日记者刚到贵屿就发现,这里电子垃圾的原始拆解仍在继续。除了一些街角的绿化和污水的治理,这里的环境状况对比4年前看不出太大改善——显然,由于过去对于环境的破坏太过严重,因而很难在短短几年就有什么改变。此外,我们还发现,与5年前不同的是自己迎来更多的却是当地人的警惕,这使得记者的采访遇到了不少困难。在洗金厂外,当地出租车司机甚至提醒记者,
别让工厂里的人看到相机,哪怕是手机也不行(因为有拍照功能),因为“任谁一看就知道你们是外地人”。
在当天傍晚,记者以问路为借口,透过一扇锈迹斑斑的铁门,看到一个家庭作坊里一位正在烤电路板的中年妇女,竟然要透过闻烤板中释放出来的气体的不同,从而来辨别取出的元件是什么物质的集成元件。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这种作坊并没有以前那么明目张胆。与5年前相比,尽管基本的拆解仍主要以家庭作坊为单位进行,但是由于媒体频繁曝光,从前在街头进行的“烧板”转入了室内,会产生大量浓烟的“洗金”操作大部分改到了晚上进行,从前密布在镇子里的黄烟作坊转移到了野外河边。而且一些依稀记得的地方也有数家已经关门停工,据当地人透露:那里的老板要么受不了这里的环境,去外地
做别的行业,要么
是因为金融危机
和政府的整治,觉
得赚不到什么钱
了;而还有一个重
要的原因是“反正
他们之前也赚够
了”。
数字看贵屿
贵屿全镇从事回
收、拆解、加工生
成再生资源与销
售的,共计300
多家民营企业,5500户家庭作坊,从业人员6万多人。
贵屿年拆解加工废旧电子电器及塑料155万吨,为国家提供再生五金、塑料、二手电子元器件及其产品150多万吨。2007年当地废旧电子电器及塑料回收、拆解、加工行业创产值近15.6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90%以上,上缴税收1600多万元。
在贵屿,每年深加工生产各种五金材料达60万吨,相当于开采了200万吨矿石,被人们称为“城市矿山”。
目前,贵屿镇从事废旧电子电器和塑料回收、拆解、加工、利用的有21个村,其中含电器拆解专业村5个,电子及线路板拆解专业村6个,电线电缆拆解专业村2个,塑料、五金加工利用专业村7个。
全镇在外专门从事废旧家电回收购销的供销员达3000多人,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购销点达1000多个,本地的销售门店有700多个。
目前全镇已建成南安、贵屿两个电子专业市场,合计面积达36000平方米以上,
预计年销售额近6亿元人民币。
每天进出贵屿的车辆平均达700多辆,日客流量达2000~3000人,贵屿成为全国废旧家电、塑料、五金再生资源的集散地。
——数据来源于贵屿镇政府关于当地电子电器废旧回收利用产业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因钱而生的垃圾贸
易
5年过去了,这里的
电子垃圾却依然绵
绵不绝,它们从何
而来?为何贵屿的
电子垃圾处理竟能
形成一种灰色产
业?在5年前我们
对国内电子垃圾的报道中,就已经给出了答案——除了国内自然生成的废旧电子产品,更多的是来自海外的洋垃圾。
日前,一部来自日本NHK的纪录片吸引了我们的关注。日本拥有最先进的废料处理技术,但日本的垃圾回收业要保持盈利却很困难。一方面,这种高科技处理工厂价格昂贵的设备、很高的人工费用、为实现零污染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在蚕食利润;另一方面,在日本出现了来自中国的竞争者。他们在日本各地的垃圾堆弃场寻找各种垃圾,就算那些在日本人看来只能埋掉的东西,在这些来自中国的电子垃圾贸易者看来也是宝贝。一拖船的破铜烂铁就值3千万日元(约合215万元人民币)。“真想不到连这也能卖钱,直到装运上船一直都不敢相信”,日本人对此感到惊讶。
同时,他们的到来也让日本垃圾的价格飞涨,对日本当地的回收业者产生了很大影响。以废弃饮料瓶为例,日本法律规定,地方自治政府必须为回收业者无偿提供塑料瓶,再从贩卖塑料瓶饮料的制造商那里收取每公斤50日元的处理费用,这种制度是日本再生业得以存在的基础。而中国人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情况,他们以每公斤20日元或更高的价格进行有偿收购。这样,不仅地方能增加收入,制造商也没有了负担。其它种类垃圾的状况也多少与此相似。于是,大量的垃圾被出口到中国,日本当地的回收工厂却因为没有足够的垃圾,开动率往往低于50%。由于日本是以实现垃圾在本土的循环再生为目标,而不是商业利益,面对来自中国的竞争者,他们几乎无能为力,往往只能以赤字为代价来竞购垃圾。
美国和欧洲的回收体系也是建立在这种“垃圾有偿回收和制造商责任制”的基础上。但这个基础是脆弱的,一旦有人愿意为垃圾付钱,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把垃圾出口甚至走私到任何国家。一个反对垃圾出口的美国回收业者说:“当你把垃圾运到海外时,仅做很少的工作就能赚到双倍的钱。在前端,把垃圾交给你的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