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说课稿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参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影响这三个特性的因素。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声音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他们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对于声音的三个特性和影响因素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对声音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让学生掌握影响声音三个特性的因素。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掌握影响声音三个特性的因素。

2.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声音变化规律。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声音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讨论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声音的特性和影响因素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毛巾等。

2.教学课件:声音特性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叉、尺子等器材,让学生听一听、摸一摸,感受声音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有哪些特性?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让学生了解每个特性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声音的变化。

实验内容包括:a.音叉实验:观察音叉振动幅度对声音响度的影响。

b.尺子实验:观察尺子振动频率对声音音调的影响。

c.气球实验:观察气球振动对声音音色的影响。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引导学生总结声音变化规律。

5.拓展(5分钟)讨论:声音的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声音特性的重要性。

6.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声音的三个特性和影响因素。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说课稿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说课稿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说课稿附送: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四上《天气》《我们关心天气》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各种各样的天气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2.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利用各种资源,发展自己对天气的认识,构建对天气的新知识。

3.了解天气预报中的新内容。

教学重点:能用图记录一周的天气。

教学难点:根据云图预测天气的变化。

教学准备:师备:各种天气的图片、生物预告天气的谚语和图片、各种了解天气情况的途径和方法的资料、卫星云图的放大图、各种天气预报的新内容。

这两天的本地报纸。

生备:搜集各种天气的资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音像的),准备参加下次活动时交流。

尝试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明天的天气。

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你关心天气的变化吗?你看过天气预报吗?”二、探究内容:1. 不同的天气。

(1)小组交流对不同天气的体验。

·说说自己遇到过哪些天气。

·在不同的天气里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

·印象最深的一次特殊天气是怎样的,自己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把它写在学生活动记录本上。

(2)讨论:在不同的天气里,我们应该怎么办。

·在好的天气里应该怎么办。

·遇到恶劣的天气时应该怎么办。

(3)用图画记录天气。

·为各种天气设计一种符号来记录。

·看看天气预报中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各种不同的天气·用符号记录当天的天气。

(4)试用简图记录一周的天气。

2. 生物预报天气。

(1)听老师说谚语。

蚂蚁搬家,必有雨下蜻蜓赶场,大水当防燕子高飞晴天告,燕子低飞雨天报田螺出水面,不久暴雨见久雨闻鸟声,不久转晴朗麻雀洗澡,有雨快到鸡不入笼,阴雨将临鲤鱼跳龙门,大雨定倾盆大蛇横路,泥鳅上翻,蚯蚓出土,明天有雨(2)生物为什么能预报天气。

(3)阅读教材P38上的资料。

(4)观察教材上的泥鳅、燕子、蚂蚁怎样预报天气。

泥鳅出水、燕子低飞、蚂蚁上数都预示着快要下雨了。

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说课稿实用一篇

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说课稿实用一篇

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说课稿实用一篇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说课稿 1一、说教材(一)说教学内容本课选自本单元中的第三小节,教材共2页,分为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和观察比较声音的高低的变化两个活动.与第一小节《听听声音》和第四小节《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是基于《听听声音》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两节课的基础上来探索研究的,为后面《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准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声音的变化》一课是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二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声音在音调高低和音量大小上的变化。

学生在之前也学过有关对比实验的知识,做过相关的实验,并且学生已经具有了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

但是本课与以往对比实验的不同在于本课是研究两个变量,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科学概念目标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过程与方法目标按教科书要求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教学重点:理解音量与音高的科学概念,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教学难点: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三)说教学材料准备1.分组材料:音叉、小锤、乒乓球、自制教具、应用软件等。

2.教师准备:音叉、小锤、乒乓球、自制教具、应用软件、自制课件等。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在各个方面都有基础性的前概念。

过程与方法方面,他们有了一定的观察基础,经历了一些探究活动,会进行比较详细的观察并作相应的记录,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在知识方面,他们知道声音是不同的,知道声音有大小的区别,并且经历了探究声音发生的过程,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情感方面,他们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愿意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教科版科学四上3.3《声音的变化》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上3.3《声音的变化》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上3.3《声音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变化》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声音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探究声音的变化,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它们。

教材通过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声音的变化,从而深入理解声音的特性。

二. 学情分析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也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活动,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它们。

2.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声音的特性,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对于这三个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实验和活动为主,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变化。

此外,结合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验器材,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声音的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声音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声音的特性: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它们。

3.运用知识解释现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些与声音有关的现象。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声音的基本知识,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声音的三个特性以及如何改变这些特性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

三. 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学会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声音的变化。

3.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的理解和掌握。

2.难点: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声音的变化。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声音的变化。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叉、水杯、尺子、气球等。

2.课件:声音的三个特性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验,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让学生对这三个特性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来观察和感受声音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声音的三个特性,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来观察和理解这些特性。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除了实验中用到的方式,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和理解声音的变化?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程进行小结,总结学习的收获和不足。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份关于声音变化的实验报告,要求有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8.板书(1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来观察和理解这些特性。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10分钟总计:50分钟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分析:一. 教学情境在教学《声音的变化》这一课时,我创设了以下教学情境:1.实验情境: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7《声音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7《声音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7《声音的变化》(教案)声音的变化引言:声音是一种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可以通过听觉器官被人类和其他动物感知。

声音的特点和性质多种多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以小学科学7《声音的变化》为教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声音的变化和其背后的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一、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掌握声音的变化过程;3. 发展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导入:1. 通过播放不同声音(如钟声、鸟叫),让学生对声音产生兴趣,并引发他们对声音的思考;2. 提问学生常见的声音来源,如手机铃声、汽车喇叭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变化的。

三、探究:1. 学生小组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a. 实验一:用不同类型的玻璃杯敲击得到不同音调的声音,观察声音的高低变化;b. 实验二:用吹气乐器,如口哨或笛子,调整口型和吹气力度,观察声音的音调和音量变化。

2.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讨论声音变化的原因。

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频率和振幅对声音特点的影响。

3. 学生小组向全班展示实验结果和讨论的结论。

四、合成:1. 回顾实验结果,总结声音的变化。

通过讨论引出声音的频率和振幅是决定声音高低和音量大小的因素。

2. 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实物模型,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如乐器的制作和使用原理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环境中的传播和变化,如声音在水中和空气中的速度比较等。

五、拓展:1. 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在其他媒质中的传播和变化;2. 要求学生用实验数据和图表来说明自己的观察结果,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和数据处理能力。

六、总结:声音是一种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声音具有变化的特点。

声音的变化取决于振动的频率和振幅。

通过这次科学探究,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声音的认识,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七、延伸活动:1. 学生可以进行课后实验,探究其他因素对声音的影响,如温度、湿度以及声音在不同材质中的传播速度等;2. 学生可以研究音乐器材的工作原理,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和变化;3. 学生可以观察和记录自然界中的声音变化现象,如雷声、动物叫声等,了解声音在生物界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科版科学四上3.3《声音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3.3《声音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3.3《声音的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够区分它们。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声音的基本概念,对声音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声音的三个特性认识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让学生能够区分声音的三个特性。

3.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变化规律。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

2.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声音的变化规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声音的变化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声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什么,声音有哪些特性。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观察和实验,发现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让学生用尺子敲击桌面,观察尺子振动的频率对声音音调的影响。

(2)响度:让学生用气球吹气,观察吹气的力度对声音响度的影响。

(3)音色:让学生用音叉敲击桌面,观察不同物体对声音音色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进一步巩固声音的三个特性。

4.巩固(5分钟)通过讨论和问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声音的三个特性。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方便学生复习。

总计课时:40分钟以上是根据您的要求,为您提供的《声音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说课稿
课题
声音的变化
使用时刻
2011-9-30
课型
新 课
执笔
干先德
审 核




1、知识与技能:
明白音量与音高的科学概念,明白得音量由振动幅度决定,音高由振动快慢决定。
2、过程与方法:
依照教材要求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形成善于观看,并养成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适应。
重点
明白音量与音高的科学概念,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难点
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材料
预备
教具:七个同样的杯子装有不同量的水,一根筷子,一个小鼓。
学具:1把钢尺或塑料尺、4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单、一个小盒子、2根相同的橡皮筋。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学法
指导
活动导入
1、小组合唱一首歌曲《唱歌祖国》。
2、说一说关于声音你明白哪些内容?
1、组织一小组的学生合唱歌曲。
2、引导学生回忆往常学过的知识并引出课题。
自主探究
活动一:观看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作业布置
拓展延伸盘点Biblioteka 收成自我评判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说课稿2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说课稿2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变化》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章,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变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声音的基本概念,了解声音的传播规律,以及学会利用科学方法研究声音的变化。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声音的基本概念,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声音的传播规律和特性的变化,他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声音的特性和传播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变化,学会利用科学方法研究声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提高他们对声音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变化。

2.难点:声音传播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讨论、讲授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声音现象的实例,如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敲击时声音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声音的传播: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声音的特性: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音调、响度、音色的声音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

5.声音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的重要性。

6.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变化,反思自己在实验和讨论中的收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声音的变化》说课稿[5篇]

《声音的变化》说课稿[5篇]

《声音的变化》说课稿[5篇]第一篇:《声音的变化》说课稿通过对《声音的变化》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快慢决定的。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声音的变化》说课稿”,希望能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音量是由物体的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认识音量由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感受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

【教学准备】为每一组准备:1把钢尺或塑料尺、2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1张“杯子声音高低的实验记录单”、一块钉两颗钉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一段音乐给学生欣赏,问学生:听了音乐后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初步感受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揭示课题《声音的变化》(二)展开新课1、观察比较声音的强弱变化一把钢尺,怎样使它发出声音?(1)实验:使钢尺的一部分伸出约10cm,用一只手压住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拨动另一端。

注意拨动尺子时避免尺子和桌面撞击。

先轻轻拨动钢尺,观察钢尺上下振动的幅度有多大,发出的声音有多强,并用振动幅度的大或小、声音强或弱作记录。

再用力拨动钢尺,与前面的实验进行比较,尺的上下振动幅度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重复实验3~4次,体会物体振动时,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

(2)实验活动,记录实验结果。

(3)汇报实验结果(4)小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

2、观察比较声音的高低变化(1)实验: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四个杯子,分别盛水:满杯,3/4杯,1/2杯和1/4杯。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3《声音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3《声音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3《声音的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变化》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影响这三个特性的因素。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让学生知道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声音特性的理解和掌握上,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思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知道影响这三个特性的因素。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三个特性的理解和掌握。

2.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的认知。

3.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发现和思考。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和实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讨论问题和实例分析中,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了解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并发现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等。

2.教学工具:PPT、视频等。

3.实例材料:生活中声音应用的图片或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声音实验,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声音特性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用PPT呈现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影响这三个特性的因素。

通过讲解和实例,让学生初步理解声音的这三个特性。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声音的变化。

实验内容包括:音叉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尺子的振动产生的声音、气球的振动产生的声音。

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声音的三个特性以及影响这三个特性的因素。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说课稿 (2)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说课稿 (2)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说课稿 (2)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变化》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规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够通过介质传播,并且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会随着振动频率、振幅和介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声现象的基础知识,如声音的产生、传播等。

他们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于声音的变化规律和原理还不够了解。

学生对于实验和实践活动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声音的变化。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规律,理解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与振动频率、振幅和介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认识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规律,以及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与振动频率、振幅和介质的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变化规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小组合作环节,学生能够互相交流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教学手段: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声音的变化规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乐或者声音片段,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变化,激发学生对声音变化的好奇心。

科学《声音的变化》说课稿

科学《声音的变化》说课稿

科学《声音的变化》说课稿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声音的变化》。

一、说教材声音有高与低,强与弱的变化,称为音高和音量。

它们都是和物体的振动有关。

教材中按排了探究声音的音高和音量与物体振动之间关系的两个活动,一个是,学生用不同的力拨动他们熟悉的钢尺,探索声音强弱的变化;第二个是通过敲击装有多少不同的水的玻璃杯,以及拨动不同松紧的皮筋、粗细不同的琴弦、敲击大小、粗细、长短不同的物体探索声音高低的不同。

二、说学情在第1课《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的活动中,学生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的变化。

在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已经让钢尺和橡皮筋发出了声音,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些都是有利于我们新内容的学习,但是音高、音量的变化与物体振动的变化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使得学生急于去了解、去探究。

三、说教学目标1、认识声音的特性之一:音量。

知道声音的强弱用音量表示。

理解音量的变化是物体的振动的幅度变化引起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2、认识声音的另一个特性:音高。

知道声音的高低用音高表示。

初步理解音高的变化是物体的振动快慢变化引起的,物体振动得越快,音越高;振动得越慢,音越低。

四、说教学重难点音高的变化是物体的振动快慢变化引起的。

五、说教学法1、教法: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我尝试采用如下教学法:(1)想象法:通过教师巧妙的介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知植物的特点。

(2)表现法:通过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亲身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的表现对事物的了解。

(3)实践法: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和亲身的体验,让学生通过感情去亲身实践。

(4)探究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生活中更好的去体验。

小学科学精品教案:《声音的变化》

小学科学精品教案:《声音的变化》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声音的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 3 课,是“物质科学”领域的内容之一。

《声音》单元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通过物质传播”的主要概念。

第一课《听听声音》中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的变化,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那么声音的高低、强弱是怎么变化的呢?本课教材内容安排了 2 个活动:通过拨动钢尺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和通过水杯、橡皮筋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继续探讨声音的两个基本属性——音量、音高的产生与变化。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并不陌生,《听听声音》中也初步感受了声音的高低、强弱的变化,也知道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为本课探究高低、强弱的变化做好了铺垫。

为了更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前概念的情况,笔者对所教班级进行了抽样调查(如图)。

88.57%学生判断声音不是很准确,有些描述也不科学。

学生猜测声音的高低、强弱跟什么有关系的时候,只有个别 9.13%有课外知识积累的孩子认为跟振动有关,具体有怎样的关系描述也很模糊。

基于学生的学情,本节课学生学习存在的困难:声音的判断非常偏主观,证据不充分;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很难联系起来;振动的快慢又很难观察到。

因此,需要教师搭好脚手架,寻找更多形象直观的实验证据,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促进他们概念的建构。

声音的高低、强弱跟什么有关?100%80%60%40%20%0%材质力度形状振动不清楚【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通过用不同的力拨动塑料尺,学生知道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2.通过拨动不同松紧的橡皮筋,学生知道音高是由物体振动快慢决定的,振动得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得越慢,声音就越低。

科学探究:借助实验观察和软件的数据,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的变化》声音PPT说课教学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的变化》声音PPT说课教学

观察声音的强弱,以及振动的幅度。
声音的强弱,我们用音量来描述。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
1、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预 测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它 们的变化。 3、填写记录表。
1
2
3
4
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实验记录表
唱一唱
1234567i
思考: 为什么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
高,有的听起来音调低呢?
振动幅度
音调
小实验
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将一把钢尺紧 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 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注意使 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 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声音的高低是用音高来描述的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 音越高。
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 音越低。
3
音调高 短、物体紧、薄、细 音调低 长、物体松、厚、粗
2.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 述它们的变化。
3.填写记录表。
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
用铅笔或小木棒敲击杯口,预测他们发出的 声音会有什么变化?
1
2
3
4
学会用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
发声实验记录

杯子序号 1
2
34
预测
第一次实验 低 较低 较高 高
第二次实验 低 较低 较高 高 第三次实验 低 较低 较高 高
鼻腔是人体的一个共鸣系统。由于鼻腔、 鼻窦在结构上是一个整体,所以把鼻窦比为 小提琴或胡琴的共鸣箱,有共鸣箱就能使声 音悦耳、和谐。反之,感冒时鼻窦有疾患, 失去了“共鸣箱”作用,悦耳的声音将会改 变。

《声音的变化》 说课稿

《声音的变化》 说课稿

《声音的变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声音的变化》。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声音的变化》是小学科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强弱、高低等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声音的本质,为后续学习声学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常见声音现象,引发学生对声音变化的关注和思考。

接着,安排了一系列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声音的强弱、高低变化,并尝试探究其原因。

教材内容注重实践操作和探究式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声音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但是,对于声音的变化规律以及其与物体振动的关系,学生还没有系统的认识。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计简单易懂、趣味性强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声音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2)了解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

2、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声音强弱和高低变化的因素。

(2)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记录,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3、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声音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意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认识声音的强弱和高低,理解音量和音高的概念。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教案 (2)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教案 (2)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教案 (2)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影响这三个特性的因素。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声音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对声音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其中的变化规律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他们在生活中对声音有过一定的体验,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知道影响它们的因素。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变化规律。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总结,自主探究声音的变化规律。

同时,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布料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各种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变化。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有哪些变化吗?2.呈现(10分钟)介绍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解释影响这三个特性的因素。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声音特性的变化。

实验一:用尺子探究音调的变化;实验二:用气球和布料探究响度的变化;实验三:用音叉探究音色的变化。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特性的变化规律。

提问: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分别是什么?5.拓展(10分钟)讨论:声音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利用声音的变化发明新的产品?6.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声音特性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说课稿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以下是为大家搜集提供到的小学四年级科学《声音的变化》说课稿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本单元中的第三小节,教材共2页,分为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和观察比较声音的高低的变化两个活动.与第一小节《听听声音》和第四小节《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是基于《听听声音》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两节课的基础上来探索研究的,为后面《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准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科学概念目标: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按教科书要求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音量与音高的科学概念,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教学难点: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三)、教学材料准备:
1、分组材料:1把钢尺或塑料尺、4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1张“橡皮筋音高的变化”实验记录单、一个小盒子、2根相同的橡皮筋。

2、教师准备:、一个小鼓、尺子。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在各个方面都有基础性的前概念。

过程与方法方面,他们有了一定的观察基础,经历了一些探究活动,会进行比较详细的观察并作相应的记录,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在知识方面,他们知道声音是不同的,知道声音有大小的区别,并且经历了探究声音发生的过程,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情感方面,他们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愿意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以上这些有利条件会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起积极作用,但在孩子们的前概念中,往往将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与生活中的现象相
混淆,他们听到高音会误以为声音强,听到低音就会认为声音弱。

如音高与音量分辨不清的话,就根本无法区别振动时产生的现象,更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成规律。

所以“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将会是孩子在本节课的学习上遇到的一个大困难。

三、设计理念
通过教师的启发式点拨,引领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细心观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的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展开合理的推测及验证,总结其规律。

在教学中,力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过程,也注重概念的渗透,使学生真正理解科学的意义.
四、说教过程
(一)、激趣导入: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上课伊始,放一些声音让学生听,所有孩子的注意力会马上集中到课堂上,学生在在听声音时会产生有关声音的疑问,”师抓住时机,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想要解决的问题进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
活动一: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出示小鼓,用不同的力量分别敲击出强音和弱音,让学生分辨有何不同。

引出声音的“强弱”及“音量”的概念。

2、做拍手游戏,让学生强烈感受声音的强弱.这近20秒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对“音量”有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

3、引导学生猜测:为什么我们能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呢?学生的猜测可能五花八门,可能与真正原因距离较远,教师可以做适当的引导,如:“我们知道物体能够发出声音,是因为振动的关系,那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是否也有关系呢?”
4、学生交流想法,提出试一试的要求。

提示实验注意事项。

(不能让直尺拍打桌子,教室内要保持安静,还要注意观察尺子的振动状态。


5、学生利用直尺进行实验,师巡视指导。

6、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板书。

[设计意图:我们知道,学科学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动手”实践活动自可少,但这还不够,学生还必须有“动脑”的理性体验。

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动手”的实践活动的同时,更关注学生“脑”的活动,让学生手脑并用,故在探究“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状态的联系”的活动时,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学生在反复的观察和描述中,将声音的强弱(大小)与尺子振动幅度的大小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大),振动幅度小声音弱(小)的概念。

]
活动二: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
1、认识声音高低的变化
(1)用二胡分别演奏高音低调和低音高调两种声音,请学生分辨不同,学生马上会发现强弱的不同。

师再追问:除了音量不同之外还有什么不同吗?
(2)语言描述,并与音乐课和语文课相联系,帮学生建立感性认识。

(3)总结音高的概念,并板书。

2、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教材所示的四个杯子,问:如果用小棒敲击,发出的声音会一样吗?
(2)预测发声情况,填写记录单(教材30页)。

(3)实验,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敲击杯子可以发声,这可能每个孩子都知道,而且可能都经历过,但装入不同的水敲击会发出什么声音,他们充满了好奇。

发表自己的推测后就迫不急待地进行实验。

实验中他们为验证自己的猜测,仔细倾听、认真记录,俨然一副小科学家的模样,当他们听到与自己猜测一致的时候,兴奋的不得了,成功的感觉溢满心间,这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同时也是对声音的高低又进行的了一次分辨练习,帮助学生区分音高和音量,为突破难点做铺垫。

]
(4)摸摸自己的嗓子感受一下,发高音和发低音时嗓子状态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做这个补充活动,是因为担心学生对音高的分辨只通过以上一个活动恐怕很难改变学生的前概念,所以我又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嗓子发出高音和低音,并提示学生用手摸自己的嗓子有何不同。

这是对音高分辨的一个巩固,也是为下面探究与物体振动之间的联系这个活动做铺垫。

]
3、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师:我们在研究声音强弱的原因的活动时,发现了是与振动幅度有关,那你想过音高与振动之关会有什么关系吗?
(2)学生猜测,有的说是与用力的大小有关,有的说是与物体有关,有的说与振动的快慢有关……
(3)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设计意图:教材在这个活动中是将橡皮筋挂在钉在板子的铁钉上,我进行了更换,用了一个小盒子,既方便操作,又能解决声音弱小不容易分辨的难题。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中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所以用前面的一系活动做铺垫,在实验中教师要做好巡视指导。

] (4)汇报,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规律,板书。

(5)引学生分析上一个实验中杯子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现象的原因。

[设计意图:共同分析刚刚敲过的四个杯子,为何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原因,是将所学知识及时应用,真正落实“课标”中提出的“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的问题”这一目标,让孩子在第一时间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
三、拓展延伸
除了松紧能够决定音高,物体的长短、粗细都会影响物体的振动状态,也就是会决定声音的高低。

于是在课的结尾出示吉它,让学生试分析"调弦松紧是为什么?"然后迁移到“琴弦有粗有细,而且总是一手弹弦、别一手按弦,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上,引发学生思考“发声物体的长短、粗细是否与振动的快慢有关”这个话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有了本节课的探究经历,在探究欲望极浓的情况下将小盒借给他们,孩子们会欣喜若狂,并告诉他们下节课要一起交流结果,这会让他们的探究热情更高,为下一节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做准备,拓展了科学课程的空间。

让“课”断“音”不断
以上只是我对这一节课粗浅的认识,我不知道我的做法和想法是否得当,所以特别珍视这次学习的机会,期待老师同行能不啬赐教!
板书:
3、声音的变化
声音的强弱音量振动幅度分贝(dB)
声音的高低音高振动快慢赫兹 (Hz)
附记录单:
“橡皮筋音高的变化”实验记录单
实验时间:记录人:
拔动较松的橡皮筋时发出()音,橡皮筋振动()
拔动较紧的橡皮筋时发出()音,橡皮筋振动()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有关,振动越(),发音越()振动越慢,发音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