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然不同的《狂人日记》

合集下载

试评鲁迅《狂人日记》两种英译本

试评鲁迅《狂人日记》两种英译本

试评鲁迅《狂人日记》两种英译本鲁迅《狂人日记》是新文艺运动中鲁迅在短篇小说创作方面的一个里程碑,它是鲁迅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著作,同时也是英语学习者的关注焦点,现拥有两种英译本,即英国牛津出版社的《狂人日记》和美国杜克大学出版社的《狂人日记:1918年的日记和短篇小说》。

《狂人日记》是1918年鲁迅在长沙受聘于文艺社,为期发表的一本报纸,由鲁迅编辑并于1919年1月15日首次公开发表。

它继承了新文艺运动的新颖精神,采用了狂放不羁、自由调侃的手法,许多短篇小说及其他文学作品奠定了鲁迅作品中经典的基调,不仅对鲁迅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探究中国新文艺运动的风貌和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英国牛津出版社的《狂人日记》是由鲁迅研究专家王苹为21世纪发表的一部完整作品集,包含了《狂人日记》中全部作品,以及鲁迅自1918年至1930年处于开端阶段时期的一些短篇小说及其他文学作品,特别是当时鲁迅仅发表在《狂人日记》上的一些作品,他使这些代表中国新文艺运动风貌和方向的作品能够被世界范围内的英语读者所欣赏。

美国杜克大学出版社的《狂人日记:1918年的日记和短篇小说》是由鲁迅研究专家越桂山编译的著作,收录了《狂人日记》中被越桂山严选出来的一些优秀短篇小说作品,其中既有一些鲁迅刚开始创作的作品,也有一些是其后期的作品,体现了鲁迅文学小说创作艺术上的革新和发展,并以其独特的英文翻译,为研究鲁迅作品提供了更加可靠的英文材料。

《狂人日记》中作品的题材丰富,包括社会实况记述、现实生活反映以及写实主义叙事等,描写了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危机的时代,展示了鲁迅风趣幽默的写作风格,表达了鲁迅对时代、社会、主体自身的反思。

英译本的出现,使鲁迅作品得以跨越时空和文化的界限,被国内外的英文读者所欣赏,使其历史文化价值得以弘扬,从而为中国文化提供了更多的传播渠道。

从以上可以看出,英国牛津出版社和美国杜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两部英译本《狂人日记》对于国内外英语读者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今天是个奇怪的日子,我感到自己像个疯子一样。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这样,也许是因为我对这个世界感到厌倦,对人们的虚伪和自私感到厌恶。

我看到了很多人,他们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努力奋斗,而我却觉得这一切都是虚假的。

我不愿意参与其中,我不愿意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我开始写日记,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让我感到一丝安慰,好像我找到了一个可以倾诉的地方。

我不再感到孤独,因为我知道我的日记会永远陪伴着我。

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我觉得自己变得越来越疯狂。

我开始怀疑一切,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存在。

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狂人,一个被世界遗忘的疯子。

但我也发现了一些真理,我发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我开始听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被外界的声音左右。

我开始感到自由,感到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或许我并不是一个疯子,而是一个寻找真理的人。

我会继续写下去,记录下自己的成长和领悟。

我相信,通过我的日记,我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理。

《狂人日记药》及鲁迅小说的潜结构

《狂人日记药》及鲁迅小说的潜结构

鲁迅通过《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象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迷信和愚 昧。人们对于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非常浅薄,往往只依靠一些毫无科学依据 的方法来治疗疾病。这不仅使许多疾病无法得到有效治疗,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公 和不平等。
同时,鲁迅在《药》中也暗示了一种觉醒和反抗的力量。夏瑜作为一位革命 者,勇敢地投身于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斗争中。他的鲜血成为了一种“药”,让老 栓和小栓这类民众觉醒。然而,这种“药”并非真正的治疗良方,而是激发了人 们的觉醒意识,促使他们从沉睡中苏醒,开始思考和探索真正的治疗之路。
总之,《狂人日记》的现代性体现在其叙事手法、结构和语言等多个方面。 它不仅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也表现了鲁迅深刻的忏悔意识和对未来 的希望。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一 部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谢谢观看
然而,这个狂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人公,他既没有表现出崇高的道德品 质,也没有卓越的才智和领袖气质,相反他总是处在一种极端的情绪状态下,对 于周围的人和事充满了猜疑和攻击。然而,就在这样一个看似疯狂的叙述者身上, 鲁迅巧妙地传达出了对传统文化的质疑和不信任。
如果说《狂人日记》是在表层结构上通过一个怪诞的叙述者来质疑传统文化 的话,那么《药》则是在潜层结构上对这种文化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批判。在《药》 中,鲁迅同样使用了“双重叙述者”的叙事策略,其中一个叙述者是明线上的刑 场场景的描述者,而另一个叙述者则是暗线上的茶馆老板华老栓。通过明线叙述 者的描述,我们看到了刑场上被处决者的悲惨命运以及看客们的冷漠和麻木;而 通过暗线叙述者的描绘,我们则看到了华老栓对于救命“药”的不理解和无奈。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狂人日记》和《药》是鲁迅的两篇著名小说,它们虽然创作时间相近,但 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主题和风格。通过深入分析这两篇小说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 它们存在着一种共同的潜结构,即“双重叙述者”的叙事策略。在《狂人日记》 中,鲁事的主角。

探析果戈理与鲁迅的《狂人日记》同名异曲之精妙意蕴

探析果戈理与鲁迅的《狂人日记》同名异曲之精妙意蕴

果戈理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自然派创始人。

他的《狂人日记》(1835)以尖锐的讽刺笔墨,揭露和控诉了封建地主阶级、沙俄官僚集团以及官僚专制制度对“小人物”自尊、人格的残酷践踏,同时,又剖析了“小人物”身上的弱点,揭示了狂人悲剧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其深沉而博大的人道主义同情。

鲁迅是二十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和先驱者。

他对中国国民性中的“看客”心态深恶痛绝。

他的《狂人日记》(1918)是作者经历了长期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汇集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等复合情感,小说把矛头直指封建礼教的弊害,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宗法制的残酷和黑暗。

这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书”。

小说犀利地锋芒直指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这既体现了作者反封建的勇气,更表达了他那忧愤而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

两位作家的同名小说对封建制度的揭露达到了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功效,同时又都抒发了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鲁迅精通外语,曾翻译过果戈理的作品,并称赞果戈理是:“俄国写实派的开山祖师”,对果戈理的现实主义手法大加赞赏。

是他第一个把果戈理介绍到了中国。

由此可见,鲁迅在淤收稿日期:2017-05-03基金项目:景德镇学院2017年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外国文学教学中原著阅读与名著新解读研究”(JYYB-17-15)作者简介:杜慧春(1964-),女,浙江永康人。

教授,主要从事西方文化、西方文学方向研究;郭琦(1995-),女,江西泰和人。

在校本科生,主要从汉语言文学教育方向研究。

杜慧春,郭琦①(景德镇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0)摘要: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在小说内容、体裁、结构、表现手法上有着惊人相似,但在“狂人”形象内涵、象征寓意、意象特征等诸多方面有着本质区别。

再读两位大家的此同名小说,其精妙意蕴深感历久弥新,值得再探。

关键词:狂人;貌似神殊;狗;救救孩子中图分类号:I21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699(2017)04-0038-06探析果戈理与鲁迅的《狂人日记》同名异曲之精妙意蕴1918年发表的《狂人日记》,是深受果戈理的影响,但细细品读这两部作品,鲁迅的《狂人日记》是对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借鉴与创新。

鲁迅《狂人日记》中的“冷”与“热”

鲁迅《狂人日记》中的“冷”与“热”

鲁迅《狂人日记》中的“冷”与“热”1. 引言1.1 介绍鲁迅及《狂人日记》鲁迅(1881-1936)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狂人日记》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和思想深度的小说,它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了主人公狂人孔乙己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的冲突。

作品通过狂人孔乙己的视角,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个体在其中的挣扎与矛盾,体现了鲁迅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和社会现实的批判。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巧妙运用了“冷”与“热”这一双重象征,通过对冷与热的对比和交织,深刻揭示了狂人孔乙己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这种象征手法既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使读者在思考人性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时深感触动。

【2000字】1.2 冷与热的主题意义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狂人日记》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奠基之作。

作品中冷与热的对比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观念,更多的是在象征意义上展现了人性的冷漠与温暖、世界的冰冷与炽热。

冷与热的主题意义贯穿全文,表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

通过冷与热的对比,鲁迅探讨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与态度,反映了社会的残酷与温情,使读者思考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现实,在冷与热之间找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2000字】2. 正文2.1 冷的象征意义《冷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通过主人公病魔般的狂热世界观和对冷与热的探讨,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黑暗面。

在小说中,“冷”象征着主人公孤独、失落、无助和绝望,是他内心的抑郁与孤寂的体现。

他在孤独中独自承受着世界的冷漠和无情,无法找到任何温暖和安慰。

冷的意义在于深刻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迷茫和痛苦,反映出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现实的残酷。

冷也代表着主人公对现实世界的反抗和抵抗。

他选择疏远与孤立的方式来表示对现实的不满和抗议,试图通过冷漠和拒绝来抵御周围环境对他的伤害。

试评鲁迅《狂人日记》两种英译本

试评鲁迅《狂人日记》两种英译本

试评鲁迅《狂人日记》两种英译本鲁迅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他对中国文学和思想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深入人心,比如《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晚期的一部代表作,充满着新意,在文学语言、风格上都有很大的突破。

小说融合了真实与虚构,突出主人公狂言狂语,反映了鲁迅精神世界的变化、复杂、多变。

《狂人日记》有两种英译本,一种是由美国翻译家杨沙彩翻译出版的,名为《Madman’s Diary》;另一种是由丹麦翻译家斯特林哈里斯翻译出版的,名为《The Diary of a Madman》。

杨沙彩的《Madman’s Diary》是1977年出版的,这是早期英译本。

这种译本译文翻译技巧比较保守,朗读性强,用语比较正式,容易被读者理解。

杨沙彩以克莱蒙特的理论为基础,采用单一翻译技巧,译文偏文艺,但是在文字表达上有比较大的限制,也带来了一定的缺失。

后来,在1996年,丹麦翻译家斯特林哈里斯受到李银河的鼓励,重新翻译出版了《The Diary of a Madman》。

斯特林哈里斯采用灵活的多重翻译技法,用修辞手法及多种表达风格,多样化地运用语言,使鲁迅在文字表达上十分丰富、活泼,符合鲁迅作品本身的风格,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风貌,接受到更深层次的内容与思想,从而使《狂人日记》英译本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良和完善。

《狂人日记》对于海外读者来说,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无论是杨沙彩的《Madman’s Diary》还是斯特林哈里斯的《The Diary of aMadman》,都能让海外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切身感受到鲁迅的精神,从而增进两国的文化交流。

综上所述,杨沙彩和斯特林哈里斯两种英译本的《狂人日记》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赞誉,让鲁迅作品登上了国际舞台,同时也让更多的海外读者有机会了解到中国文学作品,从而实现中国文化与国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

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

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第一篇: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鲁迅的文章博大精深,不细细品味,无以悟出其中深刻的内涵。

《狂人日记》是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文学界对其的解读更是数不胜数,而我在此也将发表一些对此小说的看法。

《狂人日记》中鲁迅运用了日记和精神病人内心的独白方式把他所想表达的内容发挥的淋漓尽致。

它主要描写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融合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除了《阿Q正传》,《狂人日记》就是鲁迅最出名的小说了。

这篇短短的小说在今天被定为向旧社会、旧礼教挑战的“战书”。

与此同时,也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必读物。

《狂人日记》“吃人普遍”这个“事实”在后边屡屡出现,构成这篇文章的主题。

赵贵翁、街上的人、打孩子的女人、两个医生、狼子村的佃户,甚至自己的亲哥哥、亲娘也都吃人。

最后,连“我”也未必没有吃过人。

整篇文章连接紧密、层层深入是一篇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文章。

“狂人”的第一则日记就吸引了我。

虽然,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只是平凡普通的五句话。

但这平凡与普通却又与别处不一样,平凡得出奇,普通得入胜。

简单的“我怕得有理”这句话,就让我的心开始猜测:下面会写些什么?“狂人”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对社会的恐怖心理。

他认定现在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会。

他半夜察看历史,看见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他对吃人社会发出勇敢的挑战,相信将来的社会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吃人”的本质,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

《狂人日记》中所谓狂人,就是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物,语无伦次,意识好象也有些不清,鲁迅用了非常颠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叙述了中国从前的本真:人吃人。

虽说文章是虚构的,可也微微泛出点点恐怖的味道。

中外小说对比鲁迅《狂人日记》-果戈里《狂人日记》

中外小说对比鲁迅《狂人日记》-果戈里《狂人日记》
的迫
害,对小人物表示同情 。
主要内容:《狂人日记》的字里行间,充溢 着作者的人道主义激情和对官僚等级制度的 愤慨以及对沙俄反动腐朽社会的厌弃!沙俄 官僚机构中的阿谀奉迎,追求虚荣,趋炎附 势等卑劣风尚,在《狂人日记》中受到了一 次严正的裁判。正是立足于这种民主思想倾 向的基础上,果戈理既同情波普里希钦的不 幸遭遇,又讥讽他长期在政府高级机关中养 成的官场通病。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所患的病 是“迫害狂”,从医学的角度来 看,其突出的症状是病患者处于 一种反应性妄想之中,对于周围 的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征 引起多疑性反应:或怀疑有人害 他,或怀疑有人侮辱他。所以,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带着显著 的“多疑”特征,或反过来说,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所着重表 现的是狂人的“多疑”。
作学合神《 用革,与狂 。命深崭人 的刻新日 实地而记 绩体完》 ,现美将 起了的彻 到思艺底 了想术的 划革形反 时命式封 代和相建 的文结精
尼古拉· 华西里耶维奇· 果戈理
Nikolay (Vasilyevich) Gogol
尼古莱· 瓦西里耶维奇· 果戈 里· 亚诺夫斯基,笔名果戈 里。是俄国批判主义作家, 善于描绘生活,将现实和 幻想结合,具有讽刺性的 幽默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艺术构 思独特,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狂 人和狗的通讯、几篇日记,形式 荒诞。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微不足 道、安分守己的小公务员,受阶 级社会重重压迫,处处被人侮辱 蹂躏,最后被逼发疯。
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微不足道、 安分守己的小公务员,受阶 级社会重重压迫,处处被人 侮辱蹂躏,最后被逼发疯。
以狗喻人
《狂人日记》果戈里 《狂人日记》鲁迅
救救孩子


鲁迅(1881.9.25 -1936.10.19),原名周樟寿, 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 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作品鉴赏:《狂人日记》的思想与艺术》

《鲁迅作品鉴赏:《狂人日记》的思想与艺术》

鲁迅作品鉴赏:《狂人日记》的思想与艺术简介《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一部作品,由著名作家鲁迅创作于1918年。

它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描述了一个自认为是“疯子”的主人公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抗争。

本文将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来鉴赏《狂人日记》。

一、思想篇1.反映现实社会问题:《狂人日记》通过主人公的叙述,揭示出了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如社会不平等、封建习俗、教育制度等。

这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批判精神。

2.关注个体命运:作品呈现了一个被逼至绝境而产生反抗意识的主人公,使读者对个体命运引起共鸣。

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内心世界和斗争历程,传达出对生存状态的深刻思考。

3.引发读者自省:“疯子”只是作者暴露问题与抨击社会的一种方式,触动读者思考自己在类似环境中的处境与行为。

通过阅读《狂人日记》,人们可以反思社会公正、道德操守等价值观念。

二、艺术篇1.独特的叙事视角:作品选用第一人称视角将故事展示于读者眼前,使其更加生动真实。

这种直接的叙事方式让读者能够深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体验到他的困惑和挣扎。

2.精湛的描写技巧:鲁迅以细腻而生动的笔触刻画了主人公及其周围人物,使之具有强烈的形象感染力。

同时运用夸张和讽刺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反讽效果。

3.崭新的文学风格:《狂人日记》以近乎口语化的风格进行叙述,并引入了大量白话诗、谚语等口头语言元素,呈现出一种与传统文言小说截然不同的文学风格。

这种新颖、大胆而深具真实感的写作方式对当时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

结论《狂人日记》是鲁迅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在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皆具有重要价值。

它通过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反思与揭示,以及独特而精湛的艺术手法,引发了读者对自身处境和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

同时,《狂人日记》也为中国现代文学开辟了新的道路,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鲁迅《呐喊》小说集:《狂人日记》

鲁迅《呐喊》小说集:《狂人日记》

鲁迅《呐喊》小说集:《狂人日记》鲁迅《呐喊》小说集:《狂人日记》“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我直跳起来,张开眼,这人便不见了。

全身出了一大片汗。

他的年纪,比我大哥小得远,居然也是一伙;这一定是他娘老子先教的。

还怕已经教给他儿子了;所以连小孩子,也都恶狠狠的看我。

九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

……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

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

他们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掣,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

十大清早,去寻我大哥;他立在堂门外看天,我便走到他背后,拦住门,格外沉静,格外和气的对他说:“大哥,我有话告诉你。

”“你说就是,”他赶紧回过脸来,点点头。

“我只有几句话,可是说不出来。

大哥,大约当初野蛮的人,都吃过一点人。

后来因为心思不同,有的不吃人了,一味要好,便变了人,变了真的人。

有的却还吃,——也同虫子一样,有的变了鱼鸟猴子,一直变到人。

有的不要好,至今还是虫子。

这吃人的人比不吃人的人,何等惭愧。

怕比虫子的惭愧猴子,还差得很远很远。

“易牙⑻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还是一直从前的事。

谁晓得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⑼;从徐锡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

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

“他们要吃我,你一个人,原也无法可想;然而又何必去入伙。

吃人的人,什么事做不出;他们会吃我,也会吃你,一伙里面,也会自吃。

但只要转一步,只要立刻改了,也就是人人太平。

虽然从来如此,我们今天也可以格外要好,说是不能!大哥,我相信你能说:前天佃户要减租,你说过不能。

”当初,他还只是冷笑,随后眼光便凶狠起来,一到说破他们的隐情,那就满脸都变成青色了。

大门外立着一伙人,赵贵翁和他的狗,也在里面,都探头探脑的挨进来。

有的是看不出面貌,似乎用布蒙着;有的是仍旧青面獠牙,抿着嘴笑。

从“呐喊”到“吹灯”——浅析《狂人日记》与《长明灯》的关系

从“呐喊”到“吹灯”——浅析《狂人日记》与《长明灯》的关系

从“呐喊”到“吹灯”——浅析《狂人日记》与《长明灯》的关系摘要:《狂人日记》与《长明灯》在象征性的言说方式、癫狂的人物形象、对于封建礼教的批判等等方面的相似性很容易被当做是简单线性重复的两个文本,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发掘两个小说的内涵就会发现这两个作品之间呈现出了一定的补充、递进关系,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着重从癫狂形象、对生活的表述方式两个方面来探讨两部小说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癫狂形象;表述方式一、从“呐喊”到“放火”鲁迅小说中的“狂人”形象是其为我们提供的颇富艺术性的形象系列之一,《狂人日记》与《长明灯》中所塑造的“狂人”(“疯子”)尤为深刻。

《狂人日记》当中的疯子作为黑屋子中最早觉醒的反抗者,从满纸的仁义道德中发现了其吃人本质,并且企图唤醒并劝转承袭吃人旧习的不觉醒民众,吉光屯的疯子则将目光转向了村中近千年来从未熄灭过的长明灯,他高呼吹灯乃至要放火烧掉代表封建糟粕的长明灯来把村民从“蝗虫”与“猪嘴瘟”中解救出来,狂人与疯子所作出的努力正是其“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行动彰显,是对启蒙行为的最佳隐喻与阐释,他们不再拘于不满现实、怀疑命运、期盼幸福的最初阶段,而是将“发现”进一步拓展为“呐喊”与“放火”,成为两个真正的造反者,在造反的程度上,狂人与疯子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姿态,相较于狂人来说,疯子的反抗性更高一层次,可以说这两位狂人分别隐喻了在黑屋子中首先觉醒的启蒙者们相互补充、前后承续的发展状态。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内部成员,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受到了“他”的启蒙,才觉得“以前的三十年,全是发昏”,自此便开始了“发狂”的状态,从一开始的怀疑赵家的狗看了他两眼到认为所有人都在议论他想要吃他的肉,再到发现自己的大哥竟然是吃人的主谋者,鲁迅将启蒙者的最初发现阶段置于“吃人”的象征性语境当中将一个“不正常”的人的多疑、妄想心理活动刻画的淋漓尽致,而《长明灯》中疯子的形象则少了一些心理方面的揭露,多了一些外在相貌、语言及行动的描写,在《狂人日记》中我们无法得知的启蒙者的外在形象在《长明灯》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黄的方脸”与“蓝布破大衫”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受封建荼毒颇深的如孔乙己一样的人物,而带异样光闪的眼睛和总含悲愤疑惧的神情则让我们看到了想要靠“呐喊”启蒙民众而不得所愿的狂人一样的人物,可以说疯子的形象是在继承了那个已经发觉仁义道德是吃人的狂人形象基础之上所做的一个拓展,将两个文本中的狂人形象综合起来看我们就可以追索到鲁迅笔下启蒙者的一个完整概貌,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与《长明灯》中的疯子形象是存在互补关系的。

形同质异,忧愤深广——两篇《狂人日记》比较

形同质异,忧愤深广——两篇《狂人日记》比较

这样 的专横暴虐 , 沉默无 言 的统治 时代 里 , 戈理 要表 达对 沙 表 达 了相 当清 醒 比果 戈 理 还 要 精 深 的 历 史 社 会 见 解 。 从 表 面 果 皇专制 的不满 , 只能用隐蔽 的 、 象征性 的形 象 、 节 、 言 、 情 语 和讽 上来看 , 作者描写 的是确确实实精神病患者 , 他多 疑 , 疑心来 如 刺 的幽默手法 , 这成为他 表达 对现 实意 见 的重 要方 式和 途径 。 看病的大 夫 是 刽 子 手 扮 的 , “ 了看 脉 这 名 目, 一 揣 肥 是 借 揣 4 大夫让 他“ J 静静 的养”, 以为是让 他 他 他 的《 狂人 日记》 就沿用 了这一 手法 。这 是具 有世界性 典 型意 瘠……分一片 肉吃 ”_ ,
在世界 文学 史 的长廊 里 , 伫立 着两 个互 有联 系 的狂 人形 狂 中的清 醒——尖 刻 的讽 刺 、 诉 和无 情 的嘲 骂 : 我早 就猜 控 “
象 。这两个狂人形 象分别出 自俄 国果 戈理 的《 狂人 日记》 和鲁 想 , 比人 要聪 明得 多 ; 狗 ……它 是 一 个 了不 起 的 政 治家 ” … , 迅 的《 狂人 日记》 两篇短篇小说 。 比较一下这两篇作 品 , 研究他 “ 狗是聪明的东西 , 他们懂得 一切 的政治关 系 ……世界上 一切
们 的联 系 , 对理解鲁迅文 艺创 作借 鉴 的理 论 , 展我 们今 天 的 最好 的东 西 , 发 都要被侍从官 啊 , 将军啊 占去 了。……我 当将 军 ,
社 会 主义 新 文 艺 , 着 理 论 的 、 践 的和 现 实 的 重要 意 义 。 有 实
为 的是要看看他们 怎样 在我面前摇头摆尾地讨 好 , 出各种各 玩
鲁迅对果戈理的借鉴是中国新文学有鉴别有扬弃地取鲁迅的狂人日记表现了反封建的坚决彻底勇猛不法外国文学的发端但鲁迅的狂人日记不是简单地依傍和妥协的思想态度和战斗风格从而把作晶的忧愤表现得更模仿而是有着民族特色的独创精神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尤为强烈深广这也是果戈理所不及的

比较文学-《狂人日记》之比较(含5篇)

比较文学-《狂人日记》之比较(含5篇)

比较文学-《狂人日记》之比较(含5篇)第一篇:比较文学-《狂人日记》之比较《狂人日记》之比较鲁迅的《狂人日记》受果戈理同名小说及尼采的影响,一八三四年,俄国的果戈理就写了《狂人日记》,但“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超人的渺茫。

”(《且介亭杂集》)下面分析比较两篇《狂人日记》。

果戈理的《狂人日记》(1835)描写九等文官波普里希金妄想追求司长的女儿,得了精神病,被关进疯人院的故事。

是一篇以精神病学为参照的“小人物”短篇小说。

狂人是沙皇时代受压迫的最底层小官吏的形象,他咬牙切齿地喊出了一切小官吏的愤恨不平:“世上一切好东西全让将军们占去了。

”这是对统治集团的抗议。

作者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

另外,作者也揭露了这些小官吏向上爬的欲望,统治集团的压迫和狂人渴望高攀的冲突以及冲突的无法解决,乃是狂人发狂的原因。

果戈理的小说有鲜明的艺术特色,狂人一方面是个真实的狂人,另一方面又是作者的传声筒。

狂人骂“政治家”是狗;狂人对英法企图武装干涉1833年西班牙的宫廷政变表示不满,还骂英国政客;狂人还非议达官贵人,挖苦他们;狂人还评论俄国文坛,发表自己的见解。

所有这些话,虽出自狂人之口,但显然是作者很有针对性的政治见解与文学观点的自白。

现在,再将鲁迅的《狂人日记》作一比较。

鲁迅小说受西方小说影响,他也说他之所以做起小说来,是因为看了百来篇外国小说所致。

鲁迅特别重视果戈理,表现在哪里呢?第一,书名相同。

第二,都是日记体。

鲁迅小说的题目、体裁借鉴了果戈理,这是一目了然的。

第三,借“狂人”之口发表自己的议论。

《狂人日记》中国民的“吃人”性的深刻思想,怎样用短篇小说这种文艺形式表现出来呢?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显然给他以很大启发,就是借“狂人”之嘴讲自己的话。

第四,结尾一句话。

鲁迅小说结尾的名句“救救孩子”,这一灵感显然来自于果戈理小说将近结束的句子“妈妈啊,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第五,以精神病学为参照去塑造“狂人”。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
⑸易子而食:语见《左传》宣公十五年,是宋将华元对楚将子反叙说宋国都城被楚军围困时的惨状:“敝邑 易子而食,析骸而爨。”
⑹食肉寝皮: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晋国州绰对齐庄公说:“然二子者,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 其皮矣。”(按:“”指齐国的殖绰和郭最,他们曾被州绰俘虏过。)
⑺海乙那:英语hyena的音译,即鬣狗(又名土狼),一种食肉兽,常跟在狮虎等猛兽之后,以......
由于毛泽东对于鲁迅的极高评价,鲁迅作品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负载新体制意识形态的投枪和匕首。《狂人日 记》和其他一部分鲁迅作品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名家点评
这奇文冷隽的句子,挺峭的文调,对照着那储蓄半吐的意义,和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便构成了异样的风格, 使人一见就感着不言而喻的悲哀和愉快。(现代文学家茅盾评)
狂人日记
鲁迅作品
01 作品原文
03 创作背景 05 作品鉴赏
目录
02 词语注释 04 人物介绍 06 作品影响
07 名家点评
09 作者简介
目录
08 衍生作品 010 其他版本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短篇白话文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写于1918年4月。 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⑵候补:清代官制,通过科举或捐纳等途径取得官衔,但还没有实际职务的中下级官员,由吏部抽签分发到 某部或某省,听候委用,称为候补。
⑶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这里比喻中国封建主义统治的长久历史。
⑷本草什么:指《本草纲目》,明代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的药物学著作,共五十二卷。该书曾经提 到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中以人肉医治痨的记载,并表示了异议。这里说李时珍的书“明明写着人肉可以煎 吃”,当是“狂人”的“记中语误”。

鲁迅先生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的名言

鲁迅先生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的名言

鲁迅先生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的名言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必须区分开来。

”这句话体现了他对于不同对象的不同态度的理解和认识。

对于敌人,鲁迅先生主张坚决斗争,不妥协、不妥协、不妥协。

他认为,敌人是自己的对立面,必须站在反对敌人的立场上进行无情的打击和斗争。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就曾写道:“打倒一切,不错。

但是打倒一切,却不能等于打倒一个人。

”可见,他并不是一味地盲目攻击,而是根据情况具体分析,针对性强的进行斗争。

而对于人民,鲁迅先生则主张关怀和保护。

他认为,人民是自己的同胞,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关心人民的疾苦,为人民谋福利。

他在《伤逝》中写道:“无论打倒了谁,人民还是人民,应该尽量避免他们遭受更多的苦难。

”可见,他非常关注人民的利益和幸福,不希望他们受到伤害和痛苦。

总之,鲁迅先生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的态度是不同的,他认为,不同的对象应该有不同的态度。

对于敌人,要坚决斗争;对于人民,要关心保护。

这些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

- 1 -。

《狂人日记》故事节选

《狂人日记》故事节选

《狂人日记》故事节选一、《狂人日记》故事节选《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该作品的部分故事节选,包括“白光”“樊总理”“舞姬”“孔乙己”等。

二、故事介绍1. “白光”故事主线:本故事以“我”作为视角,讲述了一位自愿被电死的京城病家。

虽然他被电死,但是他却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看到了美好的未来——“白光”。

人物形象:作者通过“我”的视角,将这位电死的京城病家形容得十分鲜活和真实。

他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刻,不惧临死,甚至欣然迎接“白光”的到来,这显示了他的坦然和豁达。

故事评价:本文是鲁迅先生的后期代表作之一,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残酷和堕落,值得我们深刻地反思。

2. “樊总理”故事主线:本故事讲述了樊总理在拿到花木兰的奏章之后,决心出兵北方,大获全胜的故事,与后来的境遇截然不同。

人物形象:樊总理是一个寒门出身,却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正义感,在官场中崭露头角。

他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奔波,展示了他的忠诚和胆略。

故事评价:本文用细腻的笔触展示了樊总理的人生轨迹,诠释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潮,揭示了传统文化的动荡和崩溃。

3. “舞姬”故事主线:本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秦淮河的地方姑娘芳芳的悲惨遭遇,她因贪赌而身败名裂,最终以卖身偿债的方式度日。

人物形象:芳芳是本文的主人公,她性格开朗、活泼,并且很勇敢。

她为了家里的债务而走上了卖身之路,但她并不放弃自己的尊严和自由,这使人感受到她的坚强和勇气。

故事评价:本文揭示了民间生活的真实面貌,批判了大男子主义和封建思想的残余,呼唤了社会的进步和平等。

4. “孔乙己”故事主线:本故事讲述了一个酒鬼孔乙己在酒坊失业后,走到镇子的庙会上,因为唱得好听而获得观众的认可。

人物形象:孔乙己是一个典型的乡土小人物,他身材矮小、双目微斜,但他的歌喉却是天籁悦耳。

他的坚韧和不屈也令人敬佩和感动。

故事评价:本文以喜剧的方式,展示了普通人的不屈和奋斗精神,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人道主义思想,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鲁迅与果戈理《狂人日记》之比较

鲁迅与果戈理《狂人日记》之比较

鲁迅与果戈理《狂人日记》之比较鲁迅和果戈理,两位伟大的作家,都以他们的独特笔触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创作出了不朽的作品。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而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则是他对俄国封建农奴制的犀利批判。

这两部作品虽然都以“狂人”为主题,但各自呈现出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批判。

鲁迅的《狂人日记》以白话文为载体,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首创。

它通过一个被迫害者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鲁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

而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则以俄语为载体,通过对主人公的描绘,反映了封建农奴制下的社会现实,展现了作者对这一制度的批判。

鲁迅的《狂人日记》具有更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和社会批判意味。

通过“吃人”的隐喻,鲁迅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虚伪。

而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则更多地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的“狂人”既是社会制度的批判者,也是人性的探索者。

再者,鲁迅的《狂人日记》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而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则更多地体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揭露和批判,虽然也涉及到人性的问题,但并没有鲁迅那么深入。

鲁迅的《狂人日记》以其深沉、有力、富有哲理的文字,强烈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它将希望寄托在未来,寄托在孩子们的身上。

而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则更注重于以一个“狂人”的视角来审视社会,他通过这个特殊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社会现实。

鲁迅和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各自呈现出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批判。

鲁迅的作品更具有现代性和社会批判意味,而果戈理的作品则更多地体现了对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这两部作品都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文字魅力,成为了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文学的海洋中,鲁迅和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均是各自独立而又具有深厚内涵的作品。

这两篇同名小说虽然都以“狂人”为主人公,但在主题、内容和风格上却有着显著的区别。

鲁迅的作品是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而果戈理的作品则揭示了沙皇专制下小人物的悲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李明艳;鲁迅与果戈理[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3
金巍;鲁迅与韩国作家玄镇健小说中新知识分子形象之比较[D];延边大学;2008年
8
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镜子——论《呐喊》《彷徨》的思想意义[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9
4
陈丹青;;鲁迅留下的两道符咒[J];学习博览;2008年08期
5
姚怡婷;;“意象背后的心理真实”——鲁迅、果戈理同名小说《狂人日记》比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8
袁莉;1925年:关于鲁迅的四个关键词[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唐弢;;鲁迅和周木斋——四十多年前文坛上的一桩公案[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10
朱正;;初版本的特别价值[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渝丽;;借鉴、创新的光辉范例——鲁迅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狂人日记》之比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2期
10
张梦阳;不可简单断“抄袭”[N];中华读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6
王俊;;知识分子与信仰——从鲁迅的《祝福》说起[A];伦理研究(生命伦理学卷·2007-2008)下册[C];2007年
7
王瑶;;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工作的随想——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8
廖保平;鲁迅为何推荐这本书[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凯佳;中国首篇现代白话小说——《一日》[N];中国档案报;2006年
;鲁迅故居老虎尾巴(节选)[A];博物馆社会教育[C];2006年
3
杜哉;;何必骂倒鲁迅[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1)[C];1999年
6
吕周聚;;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新论[J];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7
;果戈理(1809——1852) 含着泪的微笑[J];群言;2009年08期
3
汪海霞;身背十字架的道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王进;流亡异邦的中国文学:张爱玲的启示[D];复旦大学;2006年
7
高玉;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8
曹禧修;抵达深度的叙述[D];河南大学;2002年
8
酉蕾宁;;懂乎鲁迅[J];中华散文;2003年03期
9
管玲玲;;狂人的文化解读——评鲁迅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J];宿州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景迅;孔庆东《正说鲁迅》的硬伤[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Βιβλιοθήκη 阎晶明;鲁迅:“立誓不做编辑者”[N];文艺报;2008年
1
李音;晚清至五四:文学中的疾病言说[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崔云伟;鲁迅与西方表现主义美术[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曹雪萍;王朔推出今年第三本书《新狂人日记》[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3
董艳艳;卞留念的狂人日记[N];音乐周报;2010年
5
赵歌东;启蒙与革命[D];吉林大学;2006年
6
符杰祥;“道”与“路”[D];复旦大学;2003年
6
顾钧;果戈理·鲁迅·俄国文学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9年
7
新华社记者 张乐;鲁迅的抬棺人,又走了一个……[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伟琴;反语的语用和认知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10
钱理群;钱理群教授就《鲁迅〈狂人日记〉解读》给黄泽铣先生的信[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4
乐黛云;;鲁迅的《破恶声论》及其现代性[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5
胡书义;;苦笑·讥笑·冷笑——果戈理、谢德林和托尔斯泰讽刺艺术的比较[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胡钰;马云的狂人日记[N];华夏时报;2011年
9
靳新来;“人”与“兽”的纠葛[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宫爱玲;现代中国文学疾病叙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朱燕萍;鲁迅的期刊编辑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7
陆香君;鲁迅乡土小说的时空形式意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蓉;;鲁迅果戈理笔下狂人形象比较论[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郑彧文;寓清醒于狂乱 借狂乱以抒愤——重读鲁迅《狂人日记》的思考[J];九江师专学报;1986年02期
前10条
1
段国超;;鲁迅与朱安[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2
4
金巍;鲁迅与玄镇健小说中新知识分子形象之比较[D];延边大学;2008年
5
孙放远;鲁迅与夏目漱石小说讽刺艺术的比较[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