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谁都不容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谁都不容易
“我们这个行业,卖身卖艺卖青春,用欢笑泪水,献爱与自由……从未干过伤天害理之事。演好了,鞠躬拜票谢观众,演砸了,诚惶诚恐不成眠。顶三五载虚浮名,挣七八吊养老钱。终归零落成泥,随风散去……”
在近日“舒淇退出微博”风波中,演艺人高晓松力挺舒淇的这一段话,因字里行间道尽演艺圈光鲜背后的辛酸,引得众多网友纷纷效仿,疯狂撰写自己行业版本的辛酸史,有网编版、教师版、建筑版、企划版.......统称“高晓松体”。一时间,“谁都不容易”成为全国网友的共鸣。“谁都不容易”,真的是这样吗?
“比惨”之风盛行
少数人“炫富”,多数人“比惨”
自郭美美“微博炫富”以来,“炫富”一时成为了一个流行词。俗话说得好,“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晒幸福”、“炫富”都不过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需求。
然而,不要说够资格“炫富”,能够“晒幸福”的在人群中也只是少数,其他人怎么办呢?不能“炫富”,只好“比惨”来苦中作乐,在广大自称“穷矮丑”的网友之中,“比惨”甚至于成为一种时尚。无怪乎“高晓松体”一横空出世,便受到了如此追捧。而且,这次不光是“穷矮丑”们追捧,各行各业的失意人士,纷纷把自己的从业经历改编为各式各样的“高晓松体”,汇成了一曲“中国人都不容易”的大合唱。
中产阶级:工作压力大,买房压力更大
在这场“都不容易”的合唱中,一个庞大的群体就是程序员、记者等“小白
领”、所谓的“中产阶级”。他们的特点就是“工作压力大”,诸如“卖身卖想法卖青春,用通宵熊猫眼,献项目上线”;“写好了,不敢自夸谢编辑,写砸了,诚惶诚恐怕退稿”等确实是真实写照,最悲剧的是即使享有不错的收入,在大城市想买房也仍然遥遥无期。
医生、教师:医患关系差,师生关系差,社会观感差
吐苦水的人群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事业单位人员甚至是公务员。其中以被称为“白衣天使”、“灵魂工程师”的医生、教师最喜欢说“不容易”。医生版高晓松体曰“治好了,谢天谢地谢谢病人来的早,治不好,挨骂挨打挨菜刀。用无日无夜无休假,换得人间一片骂”;教师版则曰“教好了,谢完领导谢同事,教砸了,骂声批评不绝耳。顶一辈子虚浮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挣几个辛苦钱(教师工资低于公务员)。”
干部官员也自称“弱势群体”
更有甚至,连领导干部们也要出来吐苦水。虽然这次官员版的高晓松体以网友恶搞居多,但什么“干砸了,诚惶诚恐不成眠”、“官场总会有新宠,不复念旧人”也确实是领导们的心声。或许网友们都还记得,人民日报前年曾做过一个调查,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党政干部受访者多达45.1%。
“谁都不容易”为何得到共鸣
对于很多人,收入增加确实已经难买到幸福
“谁都不容易”的感叹,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体现这一概念科学的说法是“主观幸福感”。对于这一概念,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中叶起便有人进行专门研究,以考察随着科技发展、财富增长人们的幸福感是否有所增加。然而,研究发现,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增加,甚至有所下降。我国也出现了同样
的状况,根据“世界幸福数据库”提供的数据, 1990年我国居民幸福水平的均值为6.82, 1995年为6.44, 到2007继续下降为6.4。尽管这一期间居民的收入水平持续增长, 但幸福水平却没有随之提高。原因何在?
物质需求能够满足,相应的精神需求也得不到满足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随着低层次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们对高层次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以前吃饱喝足就能感到幸福,现在则需获得成就、受到尊重、实现自我价值等等才会感到满足,这时候主观幸福感与经济状况的相关就会降低,而与高层次需要满足的相关会增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高收入者越来越富足,但却总也不满足甚至感到苦闷的原因。对于整个社会,这种高层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往往体现为政治参与不足、社会缺乏自由公正、帮助他人精神的丧失等等。
收入差距拉大,让低收入者感觉更不幸福
另外,当收入普遍增长时, 不同个体之间的收入增长幅度的不一致会产生一种外部性, 对于增长幅度低的个体, 这种外部性体现为负。这即是说,尽管收入普遍增长,但是由于收入差距在拉大,低收入者的幸福感水平并不会得到改善,甚至还会降低。
阶层分化、职业壁垒让人群互不认同,产生委屈感
收入差距的加速分化,只是阶层分化的一个方面。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壁垒等各种因素,整个社会的阶层分化越来越严重,各个行业内部的弊端和腐败也让人群对立起来。像医生、教师等等,本该是受尊敬的职业,但由于行业普遍的制度性问题,导致部分人出现腐化、工作不负责等现象,从而导致普遍的批评和不信任,并连累那些表现好的人员。所以很多医生、教师甚至不少官员也不得不感
叹“过得不容易”。
活得太累,理解万岁
看清了以上种种,就不难明白为何“谁都不容易”之叹为何那么受欢迎了。都活得太累,所以呼唤理解万岁。
然而,这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谁都不容易,但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不容易
统计上看,收入高者远比收入低者幸福
在关于“收入与幸福”的研究中,还有一个公认的论断,“在一个国家内,即在同一个社会发展水平条件下,富人的平均幸福和快乐水平高于穷人”。在发展中国家,这个论断尤其成立。在一项2007年的对武汉市城镇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调查中,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尤为明显。在满分为10分的幸福感打分中,月收入500以下的平均只打了4.5分,月收入500至1000的为5.3分,月收入1000至2000的为5.9分,月收入2000至5000的为6.4分,超过5000的则达到了7.7分。
这意味着,穷人虽然可以找穷乐子,富人也有富人特有的烦恼,但总体上看,富人的幸福程度比穷人要高得多。例如演艺圈,虽说人红是非多,但收入摆在哪里,艺人们随时能够去马尔代夫、巴厘岛度假,穷人们则可能一辈子出不了国。范冰冰大手笔可以为旗下工作室所有员工包办婚礼,而一个普通人则可能要为一次婚礼消耗巨大的积蓄,幸福得打折。又比如官员,虽然在中国当官员也确实有不少风险,但众多的“灰色收入”已足够回报他们普通百姓毕生难享的幸福。
体制内工作者比体制外工作者更幸福
在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与职业”的诸多研究中,也有一个公认的判断,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