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合集下载

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111分析

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111分析

下面我们以綦江县为例,用地理信息技术对 土地适宜性与城市建设的关系进行分析。
• 重庆市綦江区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东南结合 部,属喀斯特地貌,地势南高北低,以山地、丘 陵为主。
• 綦江河纵贯南北,有蒲河、清溪河等支流汇入。 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立体气候明显,年均降 水量1071毫米,年均气温18.8℃。
綦江县 - 地理环境
• 【水文】 境内溪河纵横,水系发达。綦江河系境内第一 大河流,为长江一级支流,全长231.3公里,发源于贵州 省桐梓县花坝火盆洞,自南向北于江津市江口注入长江。 綦江县赶水镇以上上游流域面积2943.4平方公里,赶水以 下至綦江县城中游流域面积1737.4平方公里。中游河段长 59.9公里,宽6O-100米,落差71米,坡降0.3‰,多年平 均流量83.9立方米/秒。大小支流30多条,依次注入綦江 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洋渡河(322.5平方公里)。 藻渡河(1207平方公里)、扶欢河(134.2平方公里)、 郭扶河(116.9平方公里)、蒲河(834.7平方公里)、三 角河(194.1平方公里)、清溪河(489.6平方公里)。
綦江县 - 自然资源
• 【水资源】 县境多年平均径流量18.49亿立方米, 地下水可开采量0.65亿立方米,全县水资源总量 为31.58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5.7万千瓦, 可开发水力资源8.15万千瓦。
綦江县 - 自然资源
• 【矿产资源】 县境内矿产资源有煤、铁、铜、硫 磺、石英、矾、天然气、大理石、方解石、石膏、 石灰岩、页岩、绿豆岩、卤盐等。煤矿地质储量 15亿吨以上,可开采量11.5亿吨,为无烟煤种。 綦江是全国百名重点产煤大县,每年产煤近400 万吨。铁矿储量2亿吨以上,以赤铁矿、菱铁矿为 主。
綦江县 - 地理环境

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通过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合适用地类型和用地规划,有助于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和建设效益。

而GIS作为一种有效的城市规划工具,可以提供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

首先,GIS可以提供土地资源的空间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空间叠加和数据分析,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和分类提供依据。

例如,通过将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进行叠加分析,可以确定哪些土地用于农业,哪些土地适合用于工业、商业或居住等。

其次,GIS可以进行空间分析和模型构建,以评估不同区域土地的适宜性。

通过建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如土地可利用度、地貌适应度、交通便利度等,在GIS平台上进行各项指标的加权计算和分析,可实现对土地适宜性的综合评价。

这种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和评价,可以为城市宏观规划和区域用地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GIS还可以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评价。

通过将不同用地类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因素等进行综合考虑,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GIS进行空间分析,可以指导城市用地的合理规划和管理。

例如,通过评估不同用地类型的生态系统功能、碳排放等指标,可以实现城市用地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此外,GIS可以进行空间决策支持,提供不同方案的比较和优化。

在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中,GIS可以基于多条件和多目标的空间优化模型,进行不同方案的模拟和比较。

通过考虑不同因素的权重和约束条件,可以得出最优的用地规划方案,提高城市的建设效益和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一种科学、高效和可行的方法。

通过GIS平台提供的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可以实现对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规划,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3)林区环境
评价因子 林区环境 分类 距林区0-500米,或林区内 距林区500-1000米 距林区1000-5000米 分级 5 4 3
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3、居住氛围评价
评价因子 居住氛围 分类 距镇建成区0-250米,或镇建成区范围内 分级 5
距镇建成区250-500米,或村庄范围内
距镇建成区500-1000米,或距村庄0-250米 距镇建成区1000-2000米,或距村庄250-500米 距镇建成区2000-5000米,或距村庄500-5000米
4
3 2 1
4、地形适宜性评价
1)地形高程评价
评价因子 地形高程 分类 高程200-220米 高程220-240米 高程240-260米 高程260-300米 高程300米以上 分级 5 4 3 2 1
2)地形坡度评价
评价因子 地形坡度 分类 坡度0-7度 坡度7-15度 分级 5 4
坡度15-30度
4
3 2 1
2、环境适宜性评价
1)滨水环境
评价因子 滨水环境 分类 距河流0-250米,或距溪流0-100米 距河流250-500米,或距溪流100-200米 距河流500-5000米,或距溪流200-5000米 分级 5 4 3
2)远离工业污染 评价因子 远离工业污 染 分类 距成片工业区1000-5000米 距成片工业区200-1000米 距成片工业区100-200米 距成片工业区0-100米,或工业区内部 分级 4 3 2 1
0.28
0.09 0.06 0.07 0.18 0.155
居住氛围 地形适宜性

— 地形高程
地形坡度
0.155
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1、交通便捷性评价

四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四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四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对城市空间的规划和发展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方法。

它通过综合评价城市用地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确定城市用地的适宜性,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对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的详细解析。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以综合评价为基础,通过对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社会需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文化遗产等因素的研究和分析,确定城市用地的适宜性等级。

适宜性等级的划分通常包括优先适宜、适宜、一般适宜和不适宜四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类型的城市用地。

在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中,自然条件是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地理、土地利用类型、气候条件等因素,它们对城市用地的选择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地形地貌的复杂程度和坡度的大小,对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选择有直接的影响。

水文地理特征,如河流、湖泊、水源等,对城市水资源的供应和水环境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中,必须考虑自然条件对城市发展的适宜性。

社会需求是另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社会需求包括人口密度、居民用地需求、公共设施需求等因素。

人口密度是衡量城市用地适宜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人口密度高和人口增长趋势明显的地区,需要更多的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

除此之外,不同行业和社会群体对用地的需求也需要考虑在评价指标中。

例如,工业用地需要考虑交通便捷性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商业用地需要考虑消费人群的规模和经营环境等。

经济发展是评价城市用地适宜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发展包括工业发展、商业发展和城市旅游等方面。

工业发展对城市用地的需求主要包括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和交通用地等。

商业发展对城市用地的需求主要包括商业用地、办公用地和物流仓储用地等。

城市旅游对城市用地的需求主要包括文化旅游景区、酒店用地和休闲娱乐用地等。

因此,在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中,必须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对用地的需求。

环境保护是评价城市用地适宜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城市发展必须考虑环境保护的问题,包括生态环境的保护、水资源的保护和大气环境的保护等。

ArcGIS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与衡量

ArcGIS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与衡量

其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境适宜性和地形适宜性还包含子因子,如表
2-1 所示。
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及权重
表 2-1
4 类评价因子,
评价因子
子因子
权重
交通便捷性

0.28
滨水环境
0.09
环境适宜性
远离工业污染
0.06
森林环境
0.07
城市氛围 地形适宜性
— 地形高程 地形坡度
0.18 0.155 0.155
对于各单因素的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 本练习统一将评价值分级成 1-5 级,其中 3 级是
骤,操作如下:
最终生成一幅 【交通便捷性】 评价图。紧接之前步
步骤 1:联合叠加【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冲区】 。 在【目录】面板中,浏览到【工具箱 系统工具箱 \Analysis 双击该项打开该工具。
叠加分析 联合】,
设置【联合】对话框。设置【输出要素类】为【
练习数据 评价基础数据
用地适宜性评价
分析过程数据 交通便捷性评价】 。
类似地,设置 1000、1500 、 3000、 5000 米缓冲距离。 设置【缓冲区单位】为【 Meters】。 在【字段名】输入【离省道距离】 ,该字段用来记录缓冲区多边形的名称。
点【确定】 后开始计算缓冲区。 完成后得到一幅由 5 个环构成的要素类。五个环分 别代表距离省道 0-500 、500-1000、 1000-1500、 1500-3000、3000-5000 米。打开其 属性可以看到五个环形多边形要素,它们用【离省道距离】字段的值加以区分。 步骤 4:构建县道的缓冲区。
实用文档
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一、上机内容简介
本练习的研究区域为某山区的一个小镇。 研究区域面积为 1555 公顷,其中镇建成区 42.6 公顷,镇周边有 2 处独立工矿和 5 处较大的农村居民点。 本练习主要是针对研究区的生活区

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之一_用地适宜性评价_位欣

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之一_用地适宜性评价_位欣

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之一——用地适宜性评价位 欣摘要 : 本文在分析CAD文件格式与GIS所需建模源文件之间差异性的基础上,介绍了数据的自动转换获取方法,说明了GIS用于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具体操作流程,并对GIS在城市规划其他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GIS;用地适宜性评价;DEM1引言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土地合理利用的第一步。

在建设用地的分析选择中,我们需综合考虑各种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且有些条件并不能具体的量化,由于影响因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致使传统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多采用定性分析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这使得评价过程中带有较大的主观性。

为了更好地为城市总体规划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本文尝试将GIS技术引入城市规划工作中,以期为用地适宜性评价提供一种客观定量的分析方法。

GIS技术不仅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显示功能,能将城市用地的特征进行直观显示;同时还具有评价过程中所需的多种空间分析模型,可对图形进行距离分析、叠加分析等;另外,GIS软件中的专题图制作功能,可根据需要对某属性的分段等级和范围值任意调整,对应的显示图随之变化,这也大大方便了评价因子的等级划分和因子图、结果图的制作[1-2]。

2基于GIS的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本文以某地区小块地形数据为实验,对基于GIS的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流程进行具体分析:2.1评价因子的选择根据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基本原理,结合地区特征和数据的易获取性选择对城市发展用地具有共性且影响相对较大的独立因子,本次实验性分析选择如下因子:高程、坡度、坡向、水文地质条件、文物保护点、高速公路修建等。

2.2基于GIS技术的评价因子数据获取2.2.1源数据的处理城市规划中的源数据为CAD格式的地形文件,通常,在CAD格式下,高程点与高程注记间相互独立,只是单纯的矢量图形,高程点并没有高程属性值。

而GIS技术建模的基本是高程点与高程属性数据的相互关联。

长治市城市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长治市城市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长 治 市 城 市 建 设 用 地 地 质 环 境 适 宜 性 评 价
全 建 英
( 山西省地质勘查局 二一二地质队 , 山西 长治 0 4 6 0 0 0)

要: 以长治市为例 , 从评价指标 、 评价 单元划分 、 评价 因子定权等角度对该 市的建设 用地地 质环境适 宜性进 行 了评价 , 对今 后
城市建设 用地 的合理利 用和整个城市 的地质环境方面 的规划和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 词 : 城市建设用地 , 地质环境 , 适宜性 , 评价
中图分类号 : P 6 4 2 文献标识码 : A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 的快 速发 展 , 大 中小 城市 在 不断 的 扩张 与膨 的规模 了 , 因此城市的各个方面的承受能 力都受到 了前 所未有 的
表1 长治市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敏感 因子及其评价标准
城 市建设 用地地质环境评价敏感因子 地质环境质量不适 宜状 态
境 产生很大 的影 响 , 主要体 现在建筑物和 城市 地质环境 之间 的极
为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 中,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 建筑物 的建造破 坏 了原有城 市 的地 质条 件 以及 岩土工 程
初 步选定 的地质环 建设用地的地质环境 评价 主要是 特指那 些在 现状条件 下本 身就 素。根据长治市 的地形地貌和其他地质 因素 , 受到建设用地周边 的地质 环境影 响或 在工程 建设过 程 中以及工 境 影响评价 的敏感 因子为地 面的地形坡 度和 土地 利用 现状两个
0 。 为不适 宜 , 而土地 程建设后对建设用地 的周边 或所 在 的城市 的地 质环境 有影 响 的 因素。地面地形坡度 的判别标 准 为不小 于 3 利 用现状 的不适宜 的区域为湿地 、 采矿 区。经过对 长治 市整个市 用地 , 因此两者并 不是 同一个 范 围, 有 时可能一个 建筑 物或 构筑

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等级代码11和21

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等级代码11和21

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等级代码11和21 适宜性分析是城市规划中经常用到的。

其应用范围基本分为5 大类: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 二是农业用地的评价, 三是自然保护区或旅游区用地的评价, 四是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 五是项目选址以及环境影响评价。

其中,最常用到的是城市建设用的适宜性评价。

适宜性评价即根据各项土地利用的要求, 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确定区域开发的制约因素, 从而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的规划方案。

合理确定可适宜发展的用地不仅是以后各项专题规划的基础,而且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有很多,生态方面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等等都有,不过通常情况下,适宜性分析主要考虑的是生态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如与水源,生态敏感地的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适宜性评价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是生态适宜性评价。

不同尺度下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其侧重是不同的,如果是大尺度的评价,可以进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如果具体到城市内部,可以进行居住用地工业用的适宜性评价。

具体选用什么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适宜性评价有两种。

一种是在规划前期对区域的适宜性评价,为确定城市布局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是规划的重要依据。

另一种是对规划方案或是现有的情况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这个方案或是现状是不是适宜的。

显然,第一种意义更大一些。

这两种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也是不同的,各有侧重。

但目前的很多论文中,经常讲这两者混淆,一般情况下,总规或一些规划的前期分析多用第一种方法,规划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多用第二种方法。

在方法上,适宜性分析采用的理论方法是数学概念中的多准则多目标评价,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多因子权重叠加,此外,对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多使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其核心是计算单个指标的隶属度。

在技术实现上,适宜性分析采用GIS技术。

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并能对分析结果给予直观显示,为具有空间属性特征的用地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水环境容量
第28页,共43页。
人口集聚度
经济发展水平
第29页,共43页。
交通可达性
第30页,共43页。

间 开

适 宜 性
第31页,共43页。
第二节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
➢ 用地评定是城市规划的一项基础工作
➢ 超越狭隘的建设视野,转为全球的人居视野 ➢ 注意用地所在区域的环境背景的可能影响
36
第36页,共43页。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8大类,35中类,42小类)
建 设
用 地
37
第37页,共43页。
第三节 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
城市用地构成
类别名称 居住用地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工业用地 交通设施用地
绿地
占建设用地比例(%) 25~40 5~8 15~30 10~25 10~15
第38页,共43页。
【城乡用地汇总表】
第39页,共43页。
【城乡用地平衡表】
见我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 建设用地标准(2012)
第40页,共43页。
第41页,共43页。
第42页,共43页。
【本章思考题】
1.城市土地的属性?城市用地的价值?
2.城市用地区划类型? 3.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应考虑哪些因素?进行适宜性评价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4.我国现行城市用地分类?各种用地的比例构成?
第二节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建筑地基、滑坡与崩塌、冲沟、地震、矿藏
建筑地基

建设用地范围内不同的地基承载
质 力,对城市用地选择和建设项目合理

分布以及工程建设的经济性非常重要


第17页,共43页。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城市用地评价城市用地评价 ( land use assessment ),对城市土地的可行性、用途、需要投入的资金,以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城市生态平衡的影响所作的评价。

一般分为三级。

一级指适宜于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二级指需采取一定工程措施后方宜建设的用地;三级是不适于建设的用地。

1详述术上的可能性和经济性作出综合评价,以确定用地的适用程度,为合一项重要的前期工作。

•自然条件主要指气象、地形、工程地质、水文、水文地质、植被等,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社会条件则包括各种历史因素(如文化古迹、城市现状)、政策因素(如保护耕地等)。

城市发展用地的评价方法和步骤主要是进行资料搜集、用地分析和编制用地评价图等。

[1]2资料搜集温、降水量、蒸发量、暴雨强度和日照等。

②地形资料:包括高程、的地形图,通常为1∶5000或1∶10000。

③工程地质资料:包括地质构造(如活动断层、滑坡、溶岩、流砂、泥石流、沼泽、泥炭层等的水文资料:包括规划地区和有关地区的江河、湖泊、海洋、渠道等的资料。

内容有:一般水位,历史上不同再现期(如百年一遇、50年一遇、25年一遇、10年一遇等)的最大洪水水位、洪水淹没范围和面积、淹没区的基本情况及洪水规律、流量、流速、含砂量、河道变化情况等。

⑤水文地质资料:地下水的等水位线和基本流向、水质、泉水以及自流井的位置、平均流量、最大涌水量、含水层厚度、构造、水源补给区位置和范围。

⑥矿藏及其他的有关资料:地下矿藏的种类、分布范围、储量、品位和开采计划;旧矿井的分布范围,地层有无沉陷以及建筑材料资源等。

⑦文物埋藏范围。

3用地分析对搜集的资料要作综合分析。

为便于选择城市发展用地,可将用地分为4类。

第1类为适宜修建的用地。

这类用地自然条件较好,不需要或稍稍采取工程措施即能适应城市建设需要。

具备的主要条件:①地基承载力一般不小于每平方厘米公斤;•②地下水位低于一般建筑基础埋置深度,即低于地面~2米;③不被洪水淹没;④地形坡度一般不超过10%;⑤没有沼泽地段,或者用简单方法即可排除积水;⑥没有大的冲沟、滑坡和岩溶现象。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实验报告心得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实验报告心得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实验报告心得
摘要:
为了评估城市土地用作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程度,以南宁市为例,识别市域内可用于进行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和生态敏感、脆弱、必须重点保护的区域。

应用了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采用ArcMap空间分
析软件,综合考虑了水域、保护区、用地现状、地形地貌、工程地质等多项因子,并对不同因子赋予不同的权重进行叠加得到适宜性评价,为合理有效地安排土地资源的用途提供了重要依据说明了GIS用于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具体操作流程,并对GIS在城市规划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GIS:用地适宜性评价;建设用地
1、引言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土地合理利用的第一步。

在建设用地的分析选择中,我们需综合考虑各种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且有些条件并不能具体的量化,由于影响因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致使传统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多采用定性分析或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这使得评价过程中带有较大的主观性。

为了更好地为城市总体规划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本文尝试将GIS技术引入城市规划工作中,以期为用地适宜性评价提供一种客观定量的分析方法。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其中一区域内的土地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其适宜用于何种建设活动的一种方法。

该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资源,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并保护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下面将从评价的目的、方法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评价的目的:评价的方法:1.数据收集:对相关地理、气候、地质、土壤、环境质量等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2.指标体系建立:建立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指标,并赋予不同指标不同的权重。

3.评价模型建立:选择适宜性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法等,建立评价模型,进行土地适宜性分析和评价。

4.评价结果分析与验证: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探讨评价结果的可行性,并进行评价结果的后续优化和调整。

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土壤质量等。

如土壤质量好、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更适宜用于农业或工业建设。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情况等。

如经济发达的地区适宜开发商业用地,交通便利的地区适宜发展居住用地。

3.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能力等。

如环境敏感地区适宜进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地区不宜用于建设。

评价结果的应用:1.土地规划:评价结果可以为土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确定土地的用途和开发强度,合理布局不同类型的用地。

2.土地利用:评价可以确定土地的适用性和限制性,引导土地利用的方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土地整治:评价结果可以为土地整治提供参考,指导土地的整合和改造,提高土地的品质和效益。

4.土地管理:评价结果可以指导土地的管理和保护,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总之,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可以为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土地整治和土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和建设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加强评价方法的研究和应用,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城市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2评价区范围及评价单元的划分
此次评价区范围以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区范围内 扣除基本农田范围和已建城区范围之后的区域为 主,即只对《河南省汝州市城乡总体规划(2015— 2030年)》规划建设用地范围进行评价,基本农田及 已建城区不再进行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评价区总 面积约70.49 ym2。考虑汝州市远期城市规划情 况,兼顾评价工作精度和评价工作量的大小,每个规 划村庄作为1个评价单元,将中心城区剖分为94个 面积为4 ym2的评价单元,共计28个评价单元。 评价区范围及评价单元的划分如图2所示。
・ ・35
2021年第6期
能源与环保
研究院编制的《汝州市城乡总体规划(2015— 2030)》,本次工作的具体范围为汝州市城市远景规 划区范围,包括汝州市中心城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 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 域。具体范围:北至骑岭乡、米庙镇北部边界,东至 米庙镇东部边界,南至王寨乡南部边界,西至王寨 乡、骑岭乡西部边界,工作区总面积444 ym2(图1)。
C
入 ma - n n -1
(3)
式中Lm-为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n为判断矩
阵阶数。 按上述方法可求得判断矩阵AB最大特征值入=
0.510 41,一致性检验指标CI = 0.031 <0. 100,判断 矩阵一致性检验满足要求,B,中因子在结果A中的 权重正确。同理求得判断矩阵B1、B4、B2的归一化
收稿日期:272- - 72 - 73 ;责任编辑:陈朋磊 DOI:17. 99389/T cnki9073 - 6507. 272-. 06.006 基金项目:河南省汝州市城市地质调查评价(豫财招标采购271-27772号) 作者简介:董永智(1986—),男,河南新乡人,工程师4010年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现从事矿产勘查、水工环地质、地质环境治理工作。 通讯作者:霍瑜剑(1984—),男,河南杞县人,高级工程师,2008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现从事水工环地质、地质环境治理、地质灾害防

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矢量数据描述地理要素的空间特点是通过离散的位置坐标来表示的。矢量数据是基于,利用欧几里得 几何学中的点、线、面及其组合体来表示地理实体的空间分布。如空间目标对象的空间特征信息连同属性 特征一起存储,根据属性特征的不同,点可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表示那些实体太小的地图上无法用按比 例描绘的地理要素。矢量数据点是由一对坐标(x、y)来表示的,线表示成x1、y1;x2、y2„„,xn、yn的形式, 面则由一条或多条首尾相联的封闭线构成。矢量数据模型可精确表达地图上图形目标点、线和多边形位置, 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对地物的描述,模型信息量大,信息可叠加,但拓扑关系的生 成及矢量化过程很费时[12]。
(1)社会经济因子 社会经济因子主要从交通可达性、土地利用现状和增长极核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交通可达性主要表达 用地的交通便捷程度或通达性,衡量用地的交通可达性,可利用GIS技术,通过在道路交通及设施周围建 立不同半径的缓冲区,用缓冲区与交通设施之间的距离作为分级标准,评价交通便捷程度,距离越近,交 通越便捷。在进行城市用地选择时,土地利用现状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将土地利用类型可分为工矿
在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分析中,国土资源部门对土地农业适宜性评价较多,方法比较系统,评价因子 指标体系也比较成熟,总体来说已经初步形成体系。反观城市用地评价方面,案例相对较少,评价方法基 本差不多,但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还很不成熟[7]。 1.2 GIS技术用于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具有可行性
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并能对分析结果给予直观显示[8],从各个方面来说GIS 都能满足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需求,运用GIS技术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将有助于城市规划的 数字化方法的探索。 1.2.1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奠定了技术平台

实验三--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

实验三--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

实验三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前期重要工作,包括工程地质、经济以及生态环境。

本实验涉及一部分指标体系实验目的:如何利用GIS经行多因子的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实验原理:1.确定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的因子及其权重;2.对各个单因素做适应性评价,统一分级成1-5级,并且转换成栅格数据;^3.对所有的单因素评价的栅格数据做叠加操作,每个栅格代表的地块将得到一个综合的评价值;4.对综合后的栅格数据评价值进行重新分类定级。

实验数据:本实验的研究区为某个山区的小城镇,数据包括矢量数据库(评价基础数据.mdb)以及地形栅格数据(高程、坡度)。

关于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很多,指标体系也不相同。

本实验主要采用钮心毅、宋小冬的研究,适宜性评价分为两大类:生活区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和工业区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包括了各自的交通、市政、绿地等。

不同类型的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准则也是不一样的,例如生活区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更加关注的是城市中心区的可达性、环境适宜性等,但是工业区用地适宜性评价更关注交通快捷性、土地成本、环境影响等。

¥本实验主要是针对生活区用地适宜性的评价,因此选择了以下因素经行评价:#实验步骤层次分析法1.首先对各个单因素做适宜性评价,统一分级成1-5级,并转换成栅格数据;2.~3.经行栅格数据的加权叠加运算,每个栅格代表的地块将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4.最后,对综合后的栅格数据重新分类定级,得到居民生活区的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值。

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交通便捷性评价#交通便捷性评价主要根据距离省道、县道的远近加以确定,评价标准如下:]1.添加道路图层,打开属性表,按属性选择,在对话框中点击“获取唯一值”,然后“类型=省道”或“类型=县道”。

2.分析工具——领域分析——多环缓冲区,对话框如下:分别建立省道和县道的多环缓冲区。

;3.^4.分析工具——叠加分析——联合,输入要素为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冲区两个数据,联合完成命名为“交通便捷性评价”,在属性表中添加字段“评价值”,类型为文本,并进行字段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4.2.1交通便捷性评价
1.计算省道和县道的缓冲区
(1)打开ArcMap,导入数据---评价基础数据
(2)右键单击道路图层,打开属性表,
点击表对话框的工具条上的表选
项,选择“按属性选择”。

(3)选择上部列表框中的“类型”字段,单击“获取唯一值”。

(4)点击下部输入框,双击类型字段,单击= 按钮,再双击“省道”
(5)点击应用,可以发现所有“类型”字段值为“省道”的要素被
选中。

缓冲区分析
(6)在目录面板中,打开邻域分析-----多环缓冲区。

(7)设置“输入要素”为“道路”,设置“输出要素”为分析过程数据-----省道缓冲区。

(8)设置距离,分别为1000、1500、3000、5000米缓冲距离。

设置缓冲区单位为‘米’。

(9)在字段名输入“离省道距离”,该字段用来记录缓冲多边形
的名称。

(10)点击确定后开始计算缓冲区,完成后如下图所示。

相同方法,计算县道缓冲区

其中设置缓冲距离为250、500、1000、2000、5000米。

设置字段名为“离县道距离”。

得图
2.综合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冲区
(1)联合叠加“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冲区”,在目录中,打
开叠加分析----联合。

(2)点击“联合”对话框,设置“输出类要素”为“分析过程数据-----交通便捷性评价”。

点击确定。

(3)打开上一步生成的“交通便捷性评价”属性表。

添加短整型类型的“评价值”字段。

(4)右键点击“评价值”字段,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字段计算
器”。

(5)选择“VB脚本”。

勾选“显示代码块”,在“预逻辑脚本代码”栏中输入:如下图
(6)在评价值栏中输入“value”。

(7)点击确定,评价计算完成后,根据“评价值”字段,对“交
通便捷性评价“图层作类别符号化后得结果。

3.转换成栅格数据
(1)在目录面板,打开“转栅格-----面转栅格”。

(2)设置“输入要素”为“交通便捷性评价”。

设置“值字段”为“评价值”字段。

(3)设置“输出栅格数据集”为“用地适宜性评价-----交通
评价”。

(4)设置“像元大小”为10,这是每个栅格的边长。

(5)设置栅格数据的范围。

点击“环境….”按钮,展开“处理范围”项,设置“范围”项为“与图层研究范围”相同,
点击确
定。

(6)软件未许可,没有得出结果。

4.2.2环境适宜性评价
一、滨水环境评价
1.计算河流的缓冲区
(1)为“河流”类要素作“多环缓冲区”分析,计算设
置“输出要素”为“分析过程数据-----河流缓
冲区”
设置缓冲距离为250、500、5000,设置“字
段名”为“离河道距离”,勾选“仅外部多边形”。

2.计算溪流的缓冲区
(1)为“溪流”类要素作“多环缓冲区”计算,设置“输出要素”为“分析过程数据----溪流缓冲区”
,设置缓冲距离为100、200、5000米,设置“字段名”为“离溪距离”。

联合上述两个输出的要素类,输出要素类为“分析过程数据----滨水环境评价”。

3.综合评价
为“滨水环境评价”要素类添加“短整型”字段“评价值”,然后打开该字段的字段计算器
选择“VB脚本”,勾选“显示代码块”,在“预逻辑脚本代码”
栏中,输入
在“评价值”栏中输入“value”,点击确定,得
4.转换成栅格数据
打开“转栅格-----面转栅格”。

(面转栅格做不了)设置“值字段”为“评价值”字段,用该字段的值构建栅格数据,设置“输出栅格数据集”为“评价基础数据----用地适宜性评价---滨水评价”,设置“单元大小”为10,设置栅格数据的范围为“与
图层研究范围相同”。

最终的“滨水评价”。

4.2.2计算工业区的缓冲区
(1)为“工业”要素类作“多环缓冲区”计算,设置“输出要素”为“分析过程数据-----工业缓冲区”
设置缓冲距离为100、200、1000、5000,设置字段名为“离工业距离”,勾选“仅外部多边形”。

(2)启动“叠加分析----更新”工具
,设置“输入要素”为“工业缓冲区”,设置“更新要素”,为“工业”。

设置“输出要素类”为“分析过程数据-----工业缓冲区2”
点击确定。

(3)(更新做不了)打开“工业缓冲区2”的属性表,我们可以看到多了两行记录,这就是那两个工业区。

用“字段计算器”设置这两行记录的“离工业距离”字段的值为“0”,代表它们位于工业区范围内。

(4)为“工业缓冲区2”要素类添加“短整型”字段“评价值”,然后打开该字段的“字段计算器”,设置“字段计算器”。

选择“VB”脚本,勾选显示代码块,在预逻辑脚本代码栏中,输入。

在评价值栏中输入“value”,点击确定。

(5)转换成栅格数据。

打开“转栅格-----面转栅格”。

设置“值字段”为评价值字段,设置“输出栅格数据集”为“用地适宜性评价-----工业评价”设置单元大小为“10”,设置栅格数据的范围为“与图层研究范围相同”。

4.2.3森林环境评价
其评价的基本步骤与远离工业污染评价的步骤基本相同。

最终得“森林评价”。

4.2.4城市氛围评价
(1)对镇作缓冲区分析。

选择“居民点”要素类中的类型为“城镇”的要素。

(2)对居民点作“多环缓冲区”计算,设置输出要素为“分析过程数据-----镇缓冲区”设置缓冲距离为250、
500、1000、2000、5000米。

设置字段名为“离镇
距离“。

(3)用居民点要素类更新叠加(做不出)“镇缓冲区”,输出为“分析过程数据------镇缓冲区2”。

(4)对村作缓冲区分析。

选择居民点要素类中的“类型”
为“村庄”的要素。

(5)对居民点作“多环缓冲区”计算,设置输出要素为“分析过程数据---村缓冲区”,
设置缓冲距离为250、500、5000米。

设置字段名为“离
村距离”,勾选仅外部多边形。

(6)用居民点要素类更新叠加“村缓冲区”,输出为“分析过程数据-----村缓冲区2“。

(7)联合叠加“镇缓冲区2和村缓冲区2 ”。

输出为“分析过程数据----城市氛围评价”。

(8)综合评价。

为“城市氛围评价”要素类添加短整型字段“评价值”,然后打开该字段的“字段计算器”。

选择“VB”脚本,勾选显示代码块,在预逻辑脚本
代码栏中输入代码。

在评价值栏中输入“value”,点击确定。

(9)转换成栅格数据。

具体方法与之前相同。

设置“输出栅格数据集”为“用地适宜性评价----城市评价”。

4.3地形适宜性评价
(1)对地形高程的评价。

下面利用空间分析扩
展模块的“重
分类”工具,进行
分级。

(2)打开重分类工具,设置输入栅格为高程。

(3)设置重分类字段为“value”。

点击按钮“添加条目”,重分类栏中新添了一行。

点击该
行的“旧值”列,该单元格进入编辑状态输
入“200----240”。

在“新值”列中输入5。

类似的输入“220---240”,“240---260”,
“260---300”,“300----600”各行。

(4)设置输出栅格为“用地适宜性评价----高程评价”。

(5)点击“环境…..”按钮,展开“处理范围”项,设置范围为“与与图层研究范围相同”,点击
确定。

(6)点确定开始重分类,分类结果如下图所示:
对地形坡度的评价
与对地形高程的评价中的“高程”重分类步骤相似,利用栅格“重分类”工具,对“坡度”栅格数据进行分级得到的结果数据为“用地适宜性评价----坡度评价”。

4.5栅格叠加运算
(1)打开叠加分析----加权总和。

(2)设置加权总和对话框如下图所示:
将之前生成的所有单因素评价图
加入“输入栅格”。

按照表4-2设置
各因素的权重。

设置“输出栅格”
为“用地适宜性评价---适宜性评
价”。

(3)点击确定。

由于中间步骤有的做不出,所以
无法得出最后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