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草原鼠害防治现状
草原鼠害的严重性及防治对策
草原鼠害的严重性及防治对策草原鼠害是指发生在草原地区的一种严重的害鼠现象,它主要是由一些鼠类如田鼠、黍鼠、麻雀等大量增殖形成,对草原生态系统和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草原鼠害主要表现为食害、侵占和繁殖三大特点,对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对策来控制其发生和蔓延。
了解草原鼠害的严重性是防治的基础。
草原鼠害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危害主要表现为食害和侵占两方面。
鼠类大量进食草原植被,导致草原退化,严重影响牧草生产;草原鼠害还会挖掘土壤,形成大量的洞穴,破坏草原的水土保持功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草原鼠害还会直接或间接传播多种疾病,对人民群众的健康造成威胁。
针对草原鼠害的严重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治对策:1. 加强调查和监测。
建立草原鼠害的实时监测系统,及时掌握鼠类的数量变化和分布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宣传和教育。
加强对草原鼠害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农牧民的防治意识,告诉他们草原鼠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防治工作。
3. 生态控制。
通过增加天敌的数量,比如放飞鹰、猫和毒蛇等,建立自然的生物控制系统,减少鼠类的数量。
还可以通过修建隔离带或强化栅栏,阻断鼠类的侵入。
4. 鼠灾预测和预警。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和卫星监测,实时监测草原鼠类的分布和迁移情况,预测鼠潮的发生和发展趋势,提前做好防治准备。
5. 防治药剂的使用。
在必要时,可以采用化学控制的方法,使用毒饵或喷洒药剂,减少鼠类的数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化学控制应该与生态控制相结合,避免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6. 草原改造和恢复。
加强草原的管理和保护,修复退化的草原,提高牧草的质量和数量,减少鼠类的食料来源,从根本上控制草原鼠害的发生。
草原鼠害是草原地区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要想有效防治,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对策。
只有加强调查和监测,提高公众的防治意识,实施生态控制和化学控制相结合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和减轻草原鼠害带来的危害,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和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草原鼠虫害防治总结
草原鼠虫害防治总结以下是草原鼠虫害防治总结示例:一、防治工作概述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我们针对草原鼠虫害问题开展了广泛的防治工作。
我们明确了防治目标,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并组织了专业的团队进行实地操作。
在防治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多种手段,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以确保最大程度地减少鼠虫害的数量,保护草原生态平衡。
二、防治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防治工作,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鼠虫害的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草原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防治效果的可持续性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后续监测和维护工作。
三、经验教训总结在防治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鼠虫害的繁殖能力强,需要持续不断的防治措施。
其次,不同防治手段的配合使用需要更加精细的协调和管理。
此外,防治工作的成本较高,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
为了改进防治工作,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防治技术的有效性,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与沟通。
四、未来工作计划针对当前防治工作的不足之处,我们计划在未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防治力度,特别是在鼠虫害高发期,提高防治频率和覆盖率;二是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探索更加高效、环保的防治手段;三是加强部门间的协作与信息共享,形成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四是提高公众的草原生态保护意识,促进社会共同参与鼠虫害防治工作。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期望在未来能够更好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总结来说,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是维护草原生态平衡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总结和分析防治工作的成效和不足之处,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防治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和协作沟通,努力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草原鼠害的严重性及防治对策
草原鼠害的严重性及防治对策草原鼠害是指草原地区出现的鼠类大规模繁殖和大面积损害牧草、农作物及其它自然资源的现象。
这种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着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草原鼠害的严重性,并提出防治对策,以期帮助当地农牧业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
草原鼠害的严重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鼠类的大规模繁殖导致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失衡。
在大量的鼠类活动下,它们破坏了草原地区的植被,导致土壤水分流失,加剧了草原退化的过程。
鼠类还会破坏草原地区的鸟类、昆虫等生物多样性,进一步破坏了生态平衡。
草原鼠害给当地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重大损失。
大规模的鼠类繁殖会导致牧草、农作物等粮食和饲料资源的大量消耗,使农牧民的收入大幅度减少。
鼠害还会破坏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导致农民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草原鼠害还给当地环境、社会和生态安全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鼠害会引起草原火灾的发生,给周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很大的风险。
由于鼠害的活动频繁而繁殖速度快,其疾病传播的风险也相应增加,对当地居民的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针对草原鼠害的防治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
通过建立草原鼠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鼠类繁殖的动态,为草原鼠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鼠类疫情的监测和预警,进行疫情防控和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工程。
通过合理的生态系统管理,加强草原的人工干预,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修复,有助于降低鼠类繁殖的风险。
草原地区还可以通过种植适合该区域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增加植被覆盖,提高草原的抵御能力。
加强综合物理和化学防治措施。
通过采用物理防治措施,如修建鼠害防治工程、布设鼠夹和鼠网等,有效地控制鼠类的数量。
可以使用化学防治方法,如喷洒驱鼠剂等,对鼠害进行有效防治。
需要注意的是,化学防治应注意使用合法、环保和安全的产品,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草原鼠害的严重性及防治对策
草原鼠害的严重性及防治对策草原鼠害指的是草原地区因鼠类过度繁殖而引起的严重危害。
草原鼠害问题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普遍存在,对草原生态环境和畜牧业生产造成了重大威胁。
草原鼠害严重性及防治对策如下:1. 破坏草原生态:鼠类大量繁殖会导致草原植被被大量食用,严重影响草原的生态平衡和恢复能力。
2. 影响畜牧业生产:鼠类繁殖可导致大量饲草被吃掉,使草原畜牧业失去发展基础,给畜牧业生产带来经济损失。
3. 导致草原火灾:鼠类挖掘地洞会破坏草原的地下植被,形成大量干草堆积,易引发火灾。
1. 科学监测:通过地毯式排查、人工观察、传感器监测等手段,对草原鼠类的种类、数量和分布进行科学监测,及时掌握鼠害发生情况。
2. 生物防治:利用鼠类的天敌如猫科动物、猛禽等适段放养,发挥其捕食作用,控制鼠类数量。
3. 机械除治:利用化学药品、杀鼠器、粘鼠板等工具进行机械除治,减少鼠类数量。
4. 改善生态环境:加强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培育牧草、乔木等草原植被,为鼠类捕食提供条件,控制鼠类数量。
5. 种鼠疫苗:研发和推广种鼠疫苗,通过接种疫苗来控制鼠类的繁殖。
6. 宣传教育:加强鼠害防治的宣传教育,增强草原地区居民对鼠类危害的认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7. 综合防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不仅要控制鼠类数量,还要加强监测与预警,提高防治工作的水平。
草原鼠害对草原生态环境和畜牧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要加强科学监测,采取生物防治、机械除治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对策,综合控制草原鼠害,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鼠害防治的重视,实现草原生态环境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草原鼠害的严重性及防治对策
草原鼠害的严重性及防治对策草原鼠害是指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出现的鼠类大量繁殖和侵害草原植被、农作物的现象。
它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对策。
草原鼠害的严重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损害植被:草原鼠类主要以草本植物为食,它们狂吃草原植被,导致草原植被严重退化、草量减少甚至荒漠化。
大量的草原鼠类的挖掘活动也破坏了植被根系结构,加速了土壤侵蚀。
2. 损害农作物:草原鼠类在草原边缘地带侵害农田作物,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绝收,对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3. 影响生物多样性:草原鼠类大量繁殖后,它们往往会猎食草原中的其他动物,如鸟类的卵、幼仔等,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动物多样性造成了负面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草原鼠害,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 生态调控:通过生态调控措施,如合理放牧、增加草原固碳植物的种植等,增加动植物的多样性,减少草原鼠类的食物来源,从根本上控制其规模。
2. 技术措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使用毒饵、粘鼠板、捕鼠夹等方式进行草原鼠害的灭鼠工作。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措施只是暂时性的治理方法,长期来看还是要通过生态调控来达到根本性的防治。
3. 宣传与教育: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和草原管理者对草原鼠害的认识和防治能力,引导他们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提高防治的效果。
4. 加强监测:建立草原鼠害的监测系统,及时了解草原鼠类的种群变化和分布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5. 加强合作:鼠害问题对整个社区来说是一个共同的挑战,需要草原管理者、农民、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各方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防治方案。
草原鼠害的严重性不容忽视,要想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草原鼠害的防治工作。
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和生态调控相结合,全面提高草原鼠害的防治效果,保护好我国的草原资源。
草原鼠害的严重性及防治对策
草原鼠害的严重性及防治对策【摘要】草原鼠害对生态环境和农田的危害不容忽视。
草原鼠害导致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破坏草原植被,影响粮食作物生长,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了解草原鼠害的传播途径和疫情防控措施,以及有效的防治对策和经验非常重要。
加强草原鼠害防治意识,推动科学防治措施的实施,是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和农田的关键。
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以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草原鼠害、生态环境、农田、草原生态系统、草原植被、粮食作物、传播途径、疫情防控、防治对策、经验、防治意识、科学防治、实施。
1. 引言1.1 了解草原鼠害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草原鼠害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它会导致草原生态系统失衡,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环境的稳定。
草原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草原鼠害的出现会对这一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它们通过啃食植被、携带疾病等方式,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
草原鼠害还会造成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问题,加剧了草原土地的退化。
而草原的退化不仅影响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也影响了人类对草原资源的利用。
了解草原鼠害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对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只有加强对草原鼠害危害的认识,才能更好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保障草原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1.2 关注草原鼠害对农田的危害草原鼠害对农田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
草原鼠类主要以农作物和牧草为食,它们在大量繁殖的情况下,会对农田和草原造成严重破坏。
草原鼠类会啃食农作物的嫩芽、茎叶和果实,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尤其是在农作物生长期间,草原鼠类的肆虐往往使农民的辛勤劳作前功尽弃。
草原鼠类还会在土壤中挖洞,翻动地表造成土地松软,使得农作物的根系松动、稳定性下降,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在严重的情况下,草原鼠类的大量进食和破坏甚至会导致农田的贫瘠化,使得农民的种植产量急剧下降,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关注草原鼠害对农田的危害至关重要。
只有加强对草原鼠害的预防和控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保护农田的安全和稳定,确保粮食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丰收。
草原鼠害的严重性及防治对策
草原鼠害的严重性及防治对策草原鼠害是指发生在草原地区的大规模鼠类种群爆发,并对草地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的现象。
草原鼠害具有周期性和区域性特点,往往伴随着草原植被的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严重危害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草原鼠害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草地退化:草原鼠类在爆发期间以大量的食物为基础,快速繁殖并大量采食植物,导致草地植被的严重破坏和退化。
草地退化不仅使草场生产力降低,还会引发沙化和水土流失等土地环境问题。
2. 生物多样性减少:草原鼠类的大规模爆发对其他动植物的生存和繁殖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鼠类大量采食植物,导致植物种群减少,进而影响草食性动物的食物链和生物多样性。
3. 疾病传播:草原鼠类在爆发期间密度极高,个体之间的接触频繁,容易引发疾病的传播。
某些传染病如鼠疫等对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1. 早期监测预警:通过建立草原鼠害监测网络,加强对鼠类种群数量、行为和趋势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预测鼠类爆发的可能性,为精确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 生态整治和恢复:通过采取草原生态整治措施,如合理放牧、人工植被修复和生态防护林建设等,改善草原植被状况,提高草地质量,降低草原鼠类的繁殖和生存条件。
3. 科学鼠患防治:采取综合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控制手段,如毒饵投放、堰塞灌溉和人工捕杀等,控制草原鼠类的数量和扩散范围,降低其对草地植被的破坏程度。
4. 加强科研与技术支撑:加强对草原鼠害的研究和监测,开展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提高防治效果和可持续性。
加强草原鼠害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草原鼠害防治的认识和参与度。
草原鼠害的严重性不仅对草原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也构成了严重威胁。
需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对策,综合管理,才能有效控制草原鼠害的发生和蔓延,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西藏天然草原鼠害发生现状及防控措施
西藏天然草原鼠害发生现状及防控措施西藏天然草原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大量的关注和保护。
然而,近年来,西藏天然草原的鼠害问题逐渐严重起来。
鼠害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威胁,对牧民们的农业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
及时采取防控措施成为保护西藏天然草原的当务之急。
一、西藏天然草原鼠害发生现状1. 鼠害种类西藏天然草原主要存在两种鼠害,分别是草地害鼠和田间鼠害。
草地害鼠主要包括飞蝗、草原鼠以及地穴鼠等。
而田间鼠害主要指野生鼠类带来的农田蚁鼠害。
2. 鼠害规模近年来,西藏天然草原鼠害规模逐渐扩大,对当地的农田、牧场等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大量的农作物和草原植被被破坏,导致牧民们的收入减少,生活质量下降。
3. 鼠害原因鼠害的发生与多方面因素密不可分。
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使得鼠类繁殖环境得到了提供。
人类活动以及无序的开发利用也为鼠害提供了条件。
二、西藏天然草原鼠害的危害1. 生态破坏鼠害对西藏天然草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大量的植被被破坏,导致植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威胁。
2. 经济损失鼠害直接影响了牧民们的农田和畜牧业生产。
大量的作物和草地被破坏,导致牧民们的收入减少,生活质量下降。
三、西藏天然草原鼠害的防控措施1. 早期预警建立鼠害早期预警体系非常重要。
通过监测鼠类数量、活动范围以及饮食习性等方面的信息,可以提前预知鼠害的发生。
2. 森林防火草原鼠类多是以草地作为食物和住所,而草地往往是由森林环绕的。
加强森林防火,有效控制森林火灾,也是防治草原鼠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3. 生态保护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
通过合理调控牧畜数量,保持草场的平衡,减少鼠类栖息地的形成。
4. 科学防治推广科学的鼠害防治技术和方法。
通过捕鼠器、网络电子设备等方式,监测鼠类数量,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也要加强对农作物和粮库的管理,避免鼠类造成的破坏。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西藏天然草原鼠害问题的写手,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鼠害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危害。
1草原鼠害防治现状
目前,全球“鼠口”大爆炸,总数已超过300亿只,是人口总数的55倍。
每公顷发生鼠害的农田,一般要损失粮食1500公斤,全球每年被老鼠吃掉的粮食足可以养活两亿人口。
我国人口12亿,老鼠数量将近40亿只。
据世界粮农组织统汁,以一只老鼠一年吃掉9公斤粮食汁,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粮食损失约200亿公斤。
1.1黑唇鼠兔、高原鼢鼠对植被的破坏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所(2004)估算青藏高原草原因鼠害损失鲜草达300亿kg/年,相当于减少了2000万只藏系绵羊的载畜量。
鼠类不仅消耗大量牧草,而且密集的鼠洞破坏了原有土壤结构和草原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小气候条件恶化。
使得牧业生产和珍稀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植被大面积退化。
2000年对甘南州调查发现,这个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源牧业地区,约1/3草场无法放牧。
其中仅黄河首曲玛曲段干流两岸草地导致沙化的面积就达4万多km2。
这里高原鼢鼠的平均密度达到45~60只/hm2。
草地植被覆盖度由以往的90%~95%下降至70%,野生动物大量迁移、消失,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
在黄河源头玛多县80多公里长的鼠害地段遍布鼠洞,使草场变成了“黑土滩”;其退化面积已达20万hm2,失去放牧价值。
2005年中国科学院考察时记录到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黑唇鼠兔鼠洞密度达到25个/hm2,草原变成了大面积“鼠荒地”,植被退化严重。
保护区内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野牦牛(Bos grunniens)、藏野驴(Equuskiang)等野生动物在核心区域面临着几乎无草可食的困境[2]。
雅鲁藏布江中游包括其支流年楚河、拉萨谷地、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羌搪地区、阿里地区以及环青海湖等在短时期内实现生态修复仍是十分艰巨的任务。
如平均海拔4200 m以上的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黑唇鼠兔造成的鼠害面积达到143.13 万hm2,占全县草地总面积的2/3以上。
草原鼠害的严重性及防治对策
草原鼠害的严重性及防治对策一、草原鼠害的严重性1. 资源损害严重草原鼠害会大量损害草原植被,破坏草原生态平衡,严重影响牧草的生长和质量,降低牧草的产量,导致牲畜生态环境和草原资源的浪费。
2. 农牧业损失巨大草原鼠害对农牧业产生的损失是十分严重的,不仅造成牧草和农作物的减产,还会造成农业机械设备的损坏,给农民带来经济上的巨大负担。
3. 生态环境恶化草原鼠害带来的严重破坏,会导致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造成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降低了草原的生产力和生态功能,加剧了草原退化和水源减少的问题。
4. 传染病传播草原鼠害不仅直接损害了农牧业的生产,还可能传播疾病,对人和牲畜的健康造成威胁。
草原鼠类动物可能携带鼠疫、狂犬病等传染病,给人畜的生命安全带来隐患。
二、草原鼠害的防治对策1. 加强科学研究针对草原鼠害的特点和分布情况,加强科学研究,深入了解草原鼠害的生态习性和繁殖规律,为有效防治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2. 完善防治体系建立健全的草原鼠害监测预警体系,通过实时监测草原鼠害的分布情况和数量变化,做好对其病毒传播的控制工作。
加强对鼠类动物的生态监测,掌握疫源的分布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3. 加强灭鼠技术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控制鼠害数量,采取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减少草原鼠类的繁殖数量,有效控制其危害程度。
4. 加强根除鼠害加强对草原鼠害的根除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坚决清除鼠害根源,杜绝鼠害再生,确保草原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农牧业的发展。
5. 增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草原鼠害防治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牧民对草原鼠害防治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能力,共同参与到草原鼠害的预防和防治工作中去。
三、结语草原鼠害对草原生态环境和农牧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只有加强科学研究,完善防治体系,加强灭鼠技术,根除鼠害,增强宣传教育,才能有效防治草原鼠害,维护草原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保障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草原鼠害对草原的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一、草原鼠害的影响1、草原退化,载畜量下降在草原鼠害严重的地方,会造成草原退化。
这是由于草原的鼠类,一般都是穴居动物,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对草场的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不断挖掘洞穴,这样的挖掘活动,就会严重破坏牧草的根部,从而形成草场退化。
在这些区域,所生长的植被,几乎都被破坏掉,有些地方甚至寸草不生。
所以就无法提供充足的牧草,阻碍了放牧活动。
另外,由于鼠害的破坏,草原上的牧草的数量,在大规模减少,而且生产力也在不断下降,不仅牧草资源不足,鼠害还会与家畜,来争抢牧草。
导致草原上的载畜量不断下降,为草原以及牧民们,在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据相关调查发现,全国范围内的草原每年因为鼠害所损失的鲜草,高达122.4亿kg 。
2、水土流失,破坏生态在草原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上,鼠害是最主要的因素。
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畜牧业的发展,以及草原的生态环境建设。
鼠类的繁殖速度非常快,周期短,数量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鼠害的蔓延。
鼠群在数量上的不断增加,就需要大量的草根作为食物,由于草原鼠的生活习性,在他们在挖根、打洞的日常活动中,不断将土翻到地面上,形成小土丘,就会覆盖植被,破坏地表草皮。
严重时,就会导致地面坍塌,出现水土流失的问题。
这样长此以往,就会严重恶化生态环境,有些地方甚至会成为次生裸地。
3、传播疾病,危害人畜健康对于一般的鼠害来说,他们的身上会携带大量的细菌和病原体,而且都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以传染给人、家畜,威胁人畜健康。
有研究表明,目前草原鼠害可以传染给人类的疾病,达到160种之多,其中包括鼠疫、热出血等等。
二、草原鼠害的防治措施1、物理防治措施通过物理性的手段,来对草原鼠害进行有效控制,主要就是对外部环境进行改善,针对草原区域内的鼠洞,以及鼠类的生长条件方面入手。
首先,可以运用一些有效手段,对草原里的灌木丛、杂草进行清理,破坏鼠类适宜的生长环境,从根本上降低鼠类的数量。
草原鼠害监测情况汇报
草原鼠害监测情况汇报近年来,草原鼠害问题日益突出,给草原生态环境和农牧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及时了解草原鼠害的监测情况,我们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汇报和分析,以期为草原鼠害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一、监测范围。
本次监测范围主要覆盖了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的草原区域,共计涉及面积约3000万亩。
二、监测方法。
我们采用了多种监测方法,包括定点观察、无人机航拍、捕捉标本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能够全面了解草原鼠害的分布情况、数量变化以及对草原植被的影响。
三、监测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监测和数据整理,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草原鼠害种群数量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其中内蒙古地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为明显,新疆地区次之,甘肃地区增长相对较缓。
2. 草原鼠害对草原植被的破坏程度较为严重,特别是在内蒙古地区,草原植被的受损面积较大,影响了当地的畜牧业生产。
3. 草原鼠害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已经对周边农田和果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
四、分析与建议。
针对以上监测结果,我们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对草原鼠害的监测力度,及时掌握其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为防控工作提供准确数据支持。
2. 加大对草原鼠害防控工作的投入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种群数量,减少对草原植被的破坏。
3. 加强对草原鼠害防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防控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
五、结论。
草原鼠害监测情况汇报至此结束。
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相关工作,为草原鼠害防控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助力草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牧业生产的发展。
希望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能够共同努力,共同应对草原鼠害问题,共建美丽的草原家园。
草原灭鼠防治工作总结
叶城二牧场草原灭鼠防治工作总结2012年叶城二牧场草原灭鼠工作在师畜牧兽医局和师畜牧兽医站的支持下,在场党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草原灭鼠综合防治措施,按照草原防治措施的原则,以草场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对草原进行了监测,全面推动群众性治鼠工作的开展达到控害的目的。
草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逐步规范起来,现就叶城二牧场草原灭鼠防治工作总结如下:一、草原基本情况叶城二牧场草原面积71.8万亩,可利用面积67.2万亩,人工饲草料基地2万亩,天然草场围栏4万亩。
分别分布在二连、三连,属边境牧场。
草地类型可分为高寒草原类、温性草原类、温性荒漠类、温性草原荒漠类、温性草原化荒漠类、高寒草甸类。
因本地区全年气候干燥,降雨少,草场瘠薄,草质低劣,亩产鲜草109.8公斤,是制约叶城二牧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草地鼠害危害与防治现状草地的三化问题,鼠虫害问题是严重制约牧场生产力和加剧草畜矛盾的重要因素。
2007年我场45万亩发生鼠虫害危害,通过无鼠害示范区防治,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得到控制,有15万亩达到无鼠害示范区的要求。
但仍有30万亩鼠害危害面积,对牧场草地部分面积构成威胁。
2010年10月申报30万亩无鼠害示范区创建,款项到位,但由于防治时间错过和D型肉毒素杀鼠剂没到位,没有得到防治。
2011年5月底D型肉毒素杀鼠剂到位,购买3万毫升D型肉毒素、30吨饵料(小麦),按照无鼠害示范区实施方案的防治方法进行防治,使无鼠害示范区防治全面展开,有效控制了鼠害。
近几年来牧场草地鼠虫害时有发生,危害鼠种类有:田鼠、黄鼠、草原兔尾鼠等,还有旱獭;蝗虫种类有:宽须蚁蝗、意大利蝗、小翅雏蝗。
现采取鼠虫害防治措施有:人工网扑和人力捕杀,放置捕鼠器,鼠夹等,由于资金短缺,以有机磷农药喷雾灭虫也有限量,对防治灭鼠的危害也没有有效防治经验,现只有抗灾自救,力争将灾情降到最低程度。
三、草原的管理1、草原监理机构的设置。
牧场设立草原监理站一个,人员配置5人,全面负责草原的管理和草原鼠虫害的防治工作。
草原鼠害的严重性及防治对策
草原鼠害的严重性及防治对策草原鼠害是指由草原地区的鼠类大量繁殖所导致的鼠害现象。
草原鼠害严重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环境破坏:草原鼠类大量繁殖会导致草原植被被鼠类吃食,严重影响草原的生态系统平衡。
鼠类破坏植被会导致水土流失,促进沙漠化进程,进一步加剧了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
2. 农牧业损失:草原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草原鼠害对农牧业造成了严重损失。
鼠害会导致农作物和牧草的大量损失,严重影响了农民和牧民的生产生活。
3. 疫病传播威胁:草原鼠类繁殖密集,容易成为疫病的携带者和传播媒介,给人畜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一些鼠害所携带的疫病,如鼠疫、钩端螺旋体病等,会对草原地区的居民和动物造成严重危害。
1. 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对草原的生态治理,采取合理的放牧管理制度,防止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保护草原植被的恢复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2. 预防控制鼠类繁殖:加强监测和预警工作,掌握草原地区鼠类的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鼠害防控措施。
可以通过放养牧草鼠或者采取适量的毒饵等方式控制鼠类的数量。
3. 科学合理的灭鼠措施:针对农田、牧场等不同场所,采取科学合理的灭鼠措施,如鼠药、陷阱、烟雾等,使其达到灭鼠的效果,但不对环境产生明显的污染。
4. 加强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强对农牧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鼠害防治意识和技术水平。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向农牧民传授科学的鼠害防治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对鼠害防治的能力。
5. 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对草原鼠害防治的投入力度,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加强鼠害防治设施的建设和更新,确保鼠害防治工作能够开展有效的实施。
草原鼠害的严重性对草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农牧业生产和居民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针对这一问题,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相关部门联合起来,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鼠害防治措施,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农牧业生产和人畜健康。
草原鼠害的严重性及防治对策
草原鼠害的严重性及防治对策草原鼠害是指在草原地区大量繁殖的鼠类,如田鼠、草原鼠、旱獭等,在草原上肆虐,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现象。
草原鼠害给草原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同时也给农民和畜牧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解决草原鼠害问题,对于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一、草原鼠害的严重性1. 危害农业生产草原鼠害是农业生产的一大隐患,它们以农作物、牧草为食,破坏庄稼和牧草的生长,从而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影响牧草的丰产和畜禽养殖。
2. 损害生态环境草原鼠类的大量繁殖会破坏草原植被,导致植被退化和土壤侵蚀加剧,严重危害了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3. 威胁畜牧业发展草原鼠害对畜牧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为它们损坏了牧草,影响了牲畜的生长和繁殖,导致畜牧业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4. 带来疾病传播草原鼠类是一些疾病的传播者,它们可能带来一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威胁。
二、防治草原鼠害的对策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天敌微生物控制鼠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放养天敌动物,如猛禽、猞猁等,来控制草原鼠害的数量,通过建立生态平衡有效地降低鼠害的数量。
2. 化学防治合理使用化学杀鼠剂也是一种常见的防治草原鼠害的方法。
使用毒饵、喷洒杀鼠剂等方式来控制鼠害的数量。
但在使用化学杀鼠剂时,要注意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3. 固体防治在草原地区推广固体防治措施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田间地头设置固体鼠害器具,对鼠害进行杀灭,有效地控制了鼠害的数量。
4.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在实际防治工作中,除了以上的防治对策外,还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比如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鼠害防治的认识和意识,畜禽粪便不乱倒,减少鼠害资源等,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从多方面着手,加大力度,全面防治草原鼠害。
5. 加强监测和预警加强对草原鼠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鼠害的产生和扩散趋势,为防治草原鼠害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确保防治工作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草原鼠害对草原的影响与防治措施探析
草原鼠害对草原的影响与防治措施探析作者:银花来源:《南方农业·下》2023年第08期收稿日期:2023-07-25作者简介:银花(1979—),女,内蒙古通辽人,本科,副高级畜牧师,从事草原鼠害防治研究。
E-mail:*******************。
银花.草原鼠害对草原的影响与防治措施探析[J].南方农业,2023,17(16):-222.摘要为明确草原鼠害的影响,给鼠害治理措施提供保障,对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草原鼠害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草原鼠害的防治现状,对草原鼠害防控效果进行了评估,总结了草原鼠害对草原的各种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鼠害防治策略。
关键词草原鼠害;防治措施;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草原中图分类号:S812.6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ki.1673-890x.2023.16.068草原鼠害是重要的草原生态环境灾害。
当鼠害发生时,鼠类会快速繁殖,大规模的鼠群会导致草原失去水资源,鼠类还会破坏草原植物的根系,导致大量牧草枯死。
同时,鼠害会导致土壤沙化、降低草原的生产力,严重破坏草原生态系统。
鼠类还能传播各种疾病,给草原地区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威胁。
1 草原鼠害的防治现状草原鼠害种类复杂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是草原鼢鼠、达乌尔黄鼠,以及长爪沙鼠、黑线仓鼠等。
它们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繁衍速度快[1]。
目前防治草原鼠害的方法大多以治为主,缺少预防理念。
相关部门和单位应根据草原鼠害防治标准(见表1),提前做好预防工作,从而提高鼠害防治效果。
只有“防”“治”结合才能有效抑制鼠害,维持草原生态平衡,保持草原生物的多样性,推动草原畜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
2 研究草原概况乌拉特草原位于东经111°9′~114°15′,北纬38°3′~40°30′,北与蒙古国接壤,东邻河北省,西面以黄河为界,南邻晋中市。
地形地貌多样,包括山地、丘陵、盆地等。
草原鼠害的严重性及防治对策
草原鼠害的严重性及防治对策草原鼠害是指在草原地区大面积发生的由鼠类引起的害虫灾害。
草原鼠害的严重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二是对农牧业生产的巨大损失。
草原鼠害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破坏草原植被,鼠类以植物为食,过度捕食会导致草原植被大量减少,留下的荒漠化地区会大幅度扩大。
二是破坏土壤结构,由于鼠类挖洞建巢,土壤的结构会被破坏,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抗风蚀能力减弱,增加了沙尘暴发生的概率。
三是破坏生态平衡,大面积的鼠类滋生会导致其他动物的数量减少,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
草原鼠害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损坏农作物,草原鼠害会大量捕食农作物,导致农作物的减产甚至绝收,给农民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二是威胁牧草资源,草原鼠害会将大量的牧草捕食殆尽,导致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牲畜饲料短缺,影响牲畜的生长和繁殖。
三是传播疾病,鼠类是一些疾病的媒介,如鼠疫、钩虫病等,草原鼠害的出现会增加人畜接触疾病的风险。
为了有效防治草原鼠害,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监测预警,建立草原鼠害的监测体系,及时掌握鼠类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是加强生态修复,通过植被恢复和土壤保护等手段,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减少鼠类的滋生条件。
三是加强综合防治,采取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如翻地、捕杀和引入天敌等,控制鼠类数量。
四是加强社会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草原鼠害防治的意识,增强预防意识,减少草原鼠害的发生。
草原鼠害严重破坏了草原生态环境,对农牧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防治草原鼠害需要加强监测预警,加强生态修复,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并加强社会宣传。
只有综合施策,从源头上减少鼠类滋生条件,才能有效地控制和防治草原鼠害,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和农牧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草原鼠虫害防治现状调查及防控对策
草原鼠虫害防治现状调查及防控对策摘要:鼠虫害是草原上比较普遍的自然灾害之一,现如今,在保护草原的过程中,管理单位要完成好鼠虫害防控工作,利用天敌防控手段可以高效灭鼠治虫,已经成为提高草原鼠虫害防控水平的主要措施。
为了进一步控制鼠虫害问题,改善草地生态环境,本文将详尽地阐述草原鼠虫害防治现状,并就此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建议,希望能够给同行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草原;鼠虫害;防治现状;防控对策1引言从当下发展概况来看,鼠虫灾害是我国草原逐渐荒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且这一态势愈演愈烈,所以,科学防控鼠虫灾害,充分调研草原区域鼠虫的数量规模,同时掌握草原的受损程度,进一步搭建科学的防御机制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
而事实上,我国早期已经建构起了预警系统,不过却依然无法精准地监测及防御草原上的鼠虫,进一步革新当下现有鼠虫害预警系统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将详尽地阐述草原鼠虫害防治现状,并就此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建议,希望能够给同行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2草原鼠虫害防治情况近几年来,我国诸多地区的草原鼠虫害问题愈演愈烈,原先完好的草原资源渐渐被退化,从而使得沙漠化现象严峻,给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对区域生态安全带来了相当大的威胁。
在过往防治草原鼠虫期间,常采取被动式的化学防控方法,此时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发展。
在全面进行我国生态环保工作过程中,当下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正经过一次次地改善,由过往单一式地寻求防治效果革变成为防治与环保兼备的防治形式。
有关管理单位也在进一步优化公共植保思维,从传统被动化治理升级成为主动监控预警兼制定预案,如此一来就大幅度提升了应急管控的效果。
建设草原生态环境期间,人们越来越开始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不仅如此,草原鼠虫害防治工艺逐步提高,构建的监管机制趋于优化,合理化应急防控团队建设也变得越来越显成成效。
3草原鼠虫害危害现状分析大量的实践表明,草原鼠害会造成草原内许多绿色植物被侵蚀,使得生物量大幅度地缩减下去,同时还会对植物生长根系带来极大威胁。
草原鼠害的严重性及防治对策
草原鼠害的严重性及防治对策草原鼠害是指生活在草原地区的鼠类(如大鼠、白鼠等)对农田和草原造成的破坏。
草原鼠害在草原地区广泛存在,给当地的农田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具有严重的经济和环境问题。
针对草原鼠害的严重性,制定合理的防治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草原鼠害的严重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田破坏:草原鼠类主要以农作物和牧草为食,它们会啃食农田中的庄稼和草地,导致农田减产或草场损失。
这对农民的生计和当地的农业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2. 生态破坏:草原鼠类繁殖能力强,数量多,它们在草原地区的繁荣往往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损害植被的生长和土地的稳定性,影响土壤水分、养分和气候等因素的平衡,对草原的生态功能造成破坏。
3. 疾病传播:草原鼠类在其活动过程中会传播一些疾病,如鼠疫、炭疽和布病等,不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也对当地的牲畜和野生动物群体造成疾病传播风险。
为了解决草原鼠害的问题,下面提出一些针对草原鼠害的防治对策:1. 综合防治。
采取多种综合手段进行防治,包括鼠害监测、预测和预报等技术手段,结合化学防治、物理手段和生物防治等综合施策。
可以利用先进的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鼠害监测和预测,及时发现鼠害种群的异常,从而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2. 环境整治。
草原鼠害往往滋生于环境条件较差的地方,所以改善环境条件是有效防治鼠害的重要措施。
可以进行局部水土保持工程,修复退化的草原,加强水源管理,提高土壤质量,增加物种多样性等,从而降低鼠害发生的风险。
3. 科学饲养管理。
对草原地区的畜牧业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提高牧草草地的质量和强度,减少草坪面积,充分利用畜牧业废弃物,降低鼠害发生。
加强畜禽及其饲料的检疫和管理,减少鼠类的寄生和传播风险。
4. 防疫保健。
加强农场和畜牧场的卫生条件,定期消毒,防止疫情爆发和扩散。
宣传教育当地农民关于鼠害预防的知识,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减少与鼠类接触的机会,从而降低鼠类传播疾病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全球“鼠口”大爆炸,总数已超过300亿只,是人口总数的55倍。
每公顷发生鼠害的农田,一般要损失粮食1500公斤,全球每年被老鼠吃掉的粮食足可以养活两亿人口。
我国人口12亿,老鼠数量将近40亿只。
据世界粮农组织统汁,以一只老鼠一年吃掉9公斤粮食汁,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粮食损失约200亿公斤。
1.1黑唇鼠兔、高原鼢鼠对植被的破坏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所(2004)估算青藏高原草原因鼠害损失鲜草达300亿kg/年,相当于减少了2000万只藏系绵羊的载畜量。
鼠类不仅消耗大量牧草,而且密集的鼠洞破坏了原有土壤结构和草原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小气候条件恶化。
使得牧业生产和珍稀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植被大面积退化。
2000年对甘南州调查发现,这个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源牧业地区,约1/3草场无法放牧。
其中仅黄河首曲玛曲段干流两岸草地导致沙化的面积就达4万多km2。
这里高原鼢鼠的平均密度达到45~60只/hm2。
草地植被覆盖度由以往的90%~95%下降至70%,野生动物大量迁移、消失,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
在黄河源头玛多县80多公里长的鼠害地段遍布鼠洞,使草场变成了“黑土滩”;其退化面积已达20万hm2,失去放牧价值。
2005年中国科学院考察时记录到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黑唇鼠兔鼠洞密度达到25个/hm2,草原变成了大面积“鼠荒地”,植被退化严重。
保护区内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野牦牛(Bos grunniens)、藏野驴(Equuskiang)等野生动物在核心区域面临着几乎无草可食的困境[2]。
雅鲁藏布江中游包括其支流年楚河、拉萨谷地、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羌搪地区、阿里地区以及环青海湖等在短时期内实现生态修复仍是十分艰巨的任务。
如平均海拔4200 m以上的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黑唇鼠兔造成的鼠害面积达到143.13 万hm2,占全县草地总面积的2/3以上。
其中18 km2已变成次生裸地,即“黑土滩”。
该县平均载畜量降至1.46 hm2/羊。
受害严重的俄多玛乡歇武山一带的草皮层完全被破坏,该地鼠洞密度达到300~400个/hm2。
蒙格村600多名藏族牧民由此成为生态灾民。
1.2 喜马拉雅旱獭型鼠疫流行隐患加重鼠疫是自然疫源性疾病,被列为甲类传染病。
而青藏高原是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鼠疫疫源地之一[4]。
2005年西藏仲巴县发生人间鼠疫,发病5例,其中2例死亡。
喜马拉雅旱獭型鼠疫的传播途径极为复杂,不仅有旱獭本身的传播可能,而且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藏羊、牧羊犬和当地野生动物都是鼠疫的主要感染途径来源。
在自然条件下藏羊有舔食动物尸体和尸骨的习性。
藏羊可因舔食疫獭的尸体和尸骨致使鼠疫菌经口腔黏膜的破损处侵入而感染。
经口感染的实验羊鼠疫与自然羊鼠疫都引起颈部肿大,腺肿,这一结果与经口感染推理相吻合[5]。
在以喜马拉雅旱獭为主要宿主的青藏高原山地鼠疫自然疫源地内,藏羊鼠疫系来自旱獭鼠疫,地面存在的染疫自毙旱獭是藏羊鼠疫发生的先决条件[6]。
通常鼠疫传播有赖于媒介,但藏羊自然感染鼠疫更多为经口感染。
青海省亦曾发生多起以染疫藏羊为传染源的人间鼠疫。
共发病44例,死亡29例。
虽比主要宿主动物喜马拉雅旱獭为低,但却高于其他非宿主动物而居第2位。
在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内,病獭及獭尸为牧犬主要的食物来源,因此,牧犬自然感染率甚高。
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旱獭血清阳性率为15.6%~32.0%,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最高滴度1∶2560;牧犬血清阳性率13.71 %,IHA最高滴度1∶640。
在“八五”期间采用IHA进行血清学调查,牧犬血清IHA阳性率为旱獭血清的3.13倍。
艾鼬(Mustela eversmanni)的IHA阳性率也显著高于其他动物,旱獭的2种主要体蚤都被发现寄生于艾鼬体上。
青藏铁路的开通使进藏人员总量大大增加,其中许多人不仅到各旅游景点而且深入腹地,且接触各种动植物产品甚至野生动物的频率超过以往的任何时期,由此增加了鼠疫控制的难度和流行隐患。
1.3 褐家鼠等内地有害生物可能通过铁路运输途径进入青藏高原青藏铁路不仅使得内地与青藏地区的人员、物资得到空前规模的交流与沟通,同时也可能造成有害生物进入青藏高原,形成不可预料的生物灾害。
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已经广泛分布于除南北极、青藏高原以外的绝大部分陆地环境。
而青藏铁路的通车也为褐家鼠等有害生物侵入青藏高原成为可能。
20世纪50年代由于兰新铁路就使得这一害鼠侵入乌鲁木齐市。
短短的30~40年间,该害鼠已经遍布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并且对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危害。
根据青藏铁路的特点及褐家鼠等有害生物的生理适应特征,这类有害生物入侵青藏高原的可能途径有以下几种:(1)在铁路施工过程中大量的生活必需用品中携带,在转移、搬迁过程中随筑路生活区入侵。
(2)铁路的物资运输,特别是食品中夹裹褐家鼠进入青藏高原。
内地运往西藏的食品主要采用集装箱运输,褐家鼠将极易进入青藏地区。
(3)铁路沿线所产生的生活垃圾是褐家鼠等有害生物主要孳生地和扩散地[7]。
铁路在长期的运转过程中一旦有褐家鼠侵入就可能通过垃圾的转移而扩散。
格尔木已经有几十年的建设历史,这期间大量的民工入住和各种生活物资的运转已经造成褐家鼠侵入。
而以此为扩散源地使得褐家鼠继续沿铁路的人为环境向南扩散,甚至穿越昆仑山口和可可西里及沱沱河、唐古拉山。
而褐家鼠一旦进入安多、那曲地区就将逐步形成稳定的种群,进而成为青藏高原的野生物种,造成难以预料的生物灾害。
1.4 鼠害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雅鲁藏布江流域是西藏的主要农业作物青稞的主产区,近年来,以白尾松田鼠(Microtusleucurus)、黄胸鼠(Rattus taneznmi)、小家鼠(Mus musculus)为主的鼠类对当地的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威胁。
其中白尾松田鼠集中在农田,而黄胸鼠和小家鼠多在农户中危害仓储和居住环境。
据贡嘎、扎囊、乃东等县的调查,2006年春季,田间白尾松田鼠的密度达到50 000洞口/hm2,最高达80 000洞口/hm2。
采用粘鼠板对农的调查结果发现粘鼠率达到15%以上;这种状况即使在内地也是很少出现的,已经形成严重的灾情。
1.5 黑唇鼠兔对铁路路基的破坏虽然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仅一年多的时间,但格尔木至那曲一线的多处护坡草皮已遭到黑唇鼠兔的啃食,而且鼠兔挖掘的洞穴开始对路基及保护冻土层的导温棒作用产生严重的影响。
铁路路基的鼠密度远高于相邻草场,无框护坡为17.1~27.6个鼠洞/100 m2。
已严重威胁到青藏铁路安全行驶,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理措施,将可能造成铁路路基坍塌的发生,影响青藏铁路的正常运行。
图片内蒙古草原上满地的鼠洞,让骏马难再奔驰。
刚刚返青的牧草,被老鼠大肆吞噬,让牧民们挠头不已。
绿色的草原正在变成黄褐色的荒漠。
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过度放牧导致的草原退化。
在乌拉特草原生活了40多年的牧民苏雅拉图从来没见过这么多老鼠。
5月的乌拉特草原,黄褐色的地表上,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令人触目惊心的鼠洞。
而往年这个时候,乌拉特草原已是牧草返青的季节,满目绿色。
据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统计,截至5月25日,全区草原鼠害危害面积9821.68万亩,其中严重危害面积4245.96万亩。
在鼠害严重的地区,一公顷土地上有1400多只老鼠来到草原,这里已经看不到大规模的老鼠活动,这是因为前几天刚进行了大规模的飞机灭鼠。
“你要是前几天来,老鼠到处跑,现在都不敢在草原上骑马了,到处是老鼠洞,马跑上去很容易摔倒。
”苏雅拉图说。
他的家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额尔登布拉格苏木阿日齐嘎查。
樊强说,用飞机防治效果最好,一个架次可装药800公斤,防治5万亩。
通过对近日飞机防治区域进行观察,发现洞外已经看不到老鼠,但在未防治区域内的洞群周围仍有很多老鼠。
为进一步掌握我县高原鼢鼠发生动态,督促指导各乡镇高原鼢鼠防治工作,我县中心测报点监测人员近日对全县高原鼢鼠防治区进行了实地踏查调查工作,及时掌握高原鼢鼠发生动态及防治情况。
经监测调查,全县鼠害发生面积17万亩,严重区鼢鼠捕获可达1只/亩,高原鼢鼠怀胎率达80%以上,每胎平均3只左右,现已进入哺乳期。
共组建5支专业队50余人,发放弓箭500张,灭鼠雷500发,对黄家寨镇、桥头镇、景阳镇高标准造林地进行重点防治,长宁、东峡、向化、桦林、宝库、青林、青山乡等各乡(镇)自行组织当地捕鼠能手、护林员110余人对退耕还林地、三北工程造林地及沙棘基地进行捕捉防治。
截止目前,全县高原鼢鼠防治面积6.62万亩,共捕捉鼢鼠2.5万余只。
(巨海兰)藏北那曲草地长时期超载放牧,其植被高度和盖度会明显下降,牲畜的牧践踏让土壤变得坚硬,含水量下降,草原植被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逐渐向旱生植被发展。
旱化的草原对于大部分草原动物来说,都不是好事,但是这对鼠类的生存却非常有利。
青藏高原草原退化鼠害也是毁坏草原的罪魁之一。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高原鼠兔和喜马拉雅旱獭。
高原鼠兔分布广、数量大、具有极强的挖掘能力,造成草地鼠洞密布,洞道纵横。
每公顷草地鼠洞可达数百到数千个。
鼠兔不仅挖洞破坏草根、翻出新土压埋牧草,同时因破坏了地表草皮导致草场的风蚀和水土流失。
喜马拉雅旱獭为害更甚。
可可西里记者在海拔4600米的可可西里保护区清水河一带看到,区域内的草场沙化现象较为严重,阵阵寒风会不时将沙尘吹扬而起,稀疏的黄草随之晃动。
在面积为一平方米的一块草地上,记者就发现了25个老鼠洞。
"老鼠不仅吃掉草根破坏了草的生长,加快了沙化的速度,而且如此密集的鼠洞还造成了草地表面塌陷形成大面积的黑土滩。
"才嘎局长如是说。
而在可可西里保护区不冻泉自然保护站的院落里,保护队员人工种植的绿化草皮也难逃"鼠口",十几平方米的草地上有近百个老鼠洞。
鼠害原因在我国三年大饥荒时期老鼠的数量也没有大减少的迹象.更何况是现在作物种类繁多,粮食满仓的年代呢。
因此。
相对来说,食物因素对“鼠口”的制约就大大减弱了。
而起决定作用的就是天敌因素了。
天敌是食物链中老鼠的下链,天敌的数量多,老鼠的数量就不容易增加,如果天敌少了,老鼠的数量必然大量增加。
鼠害就会大发生。
老鼠的天敌很多,食肉动物中的鼬类(黄鼬、艾鼬、伶鼬、虎鼬等)及獾、豹猫、狐狸和家猫等;猛禽类的雕、鹰、枭等都是它的天敌;有些蛇类也是捕鼠能手。
他们肆意捕杀老鼠的天敌,同时又滥用各种杀鼠剂。
:l、这些化学品杀鼠剂如磷化锌、敌鼠钠盐及丘氏鼠药等等,对人类和家禽及老鼠的天敌多为剧毒;并且在天敌取食中毒后的老鼠时往往引起二次中毒;有的鼠药毒性太强,甚至可引起三次、四次中毒,从而大量杀灭了老鼠的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