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本段
东北二人转
二人转,亦称“蹦蹦”,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
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
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
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
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
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
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
在历史上有“小秧歌”、“双玩意儿”、“双调”、“边曲子”、“蹦蹦”等称谓。
二人转一名始见于1934年的《泰东日报》,1953年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前,才统称为二人转。
是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
它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深受广大城乡人民的喜爱。
东北二人转以唱为主,有舞有做又有“说口”,它幽默热闹,粗犷泼辣,有浓厚的东北色彩。
它的唱词与鼓词相似,长的达千句,短的二、三句,一般的二、三百句。
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
二人转音乐以九腔十八调七十嗨嗨之称,其主要腔调有“胡胡腔”、“柳子腔”、“嗨嗨腔”、“二窝子腔”、“迷子腔”、“喝喝腔”、“茉莉花调”、“铺地锦调”、“鸳鸯扣”、“小拜年”、“茨儿山”、“叫五更”、“文嗨嗨”、“武嗨嗨”、“十三嗨”、“喇叭牌子”、“句句双”、“五匹马”、“满堂红”、“柳青娘”、“红柳子”、“三节板”、“穷棒子调”、“四平调”、“大悲调”、“小悲调”等。
二人转的演唱形式多样,有分段轮唱、分句,化唱、一句分唱、接唱、对唱、帮唱、一人帮唱、众人帮唱等。
二人转包括“双玩意儿”(或“双调”、“对口”)、“单出头”、“拉场戏”等表演形式。
常演节目有《打鸟》、《卖线》、《阴功报》、《古城》、《蓝桥》、《西厢》、《坝桥》、《双锁山》、《华容道》、《游宫》、《报号》、《赔妹》、《盘道》、《禅鱼寺》、《杨八姐游春》等。
编辑本段历史
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但由于清末的社会动荡以及战争的缘故,文献记载大多不全,长期以来仅是在民间的流传,具体无从考证。
有记载,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普济寺)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蹦戏。
早期的二人转没有女演员,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装。
随着流行地域的不同,二人转在发展中曾经形成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个流派。
其中东路以吉林市为中心,表演擅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辽宁的黑山县为中心,讲究板头和演唱;南路以辽宁营口为中心,表演歌舞并重;北路以黑龙江的北大荒为中心,追求唱腔的优美动人,故此历史上曾有二人转"南靠浪(舞),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耍棒"的民谚。
后来各路表演取长补短,互相融合,表演的侧重不再像以前那样明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人转”的叫法才得以流传。
四平、辽源、吉林、长春、铁岭等大、中城市,及西丰、榆树、梨树、德惠、双辽、扶余、镇赉等县,相继成立地方戏队(演出二人转)。
一九五五年,女演员开始逐渐增多,二人转的演出基本结束了男扮女装的历史。
自此,男女开始分腔,演唱讲求科学发声方法。
六十年代,"二人转"的剧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加强了编导工作,开拓了二人转的新剧目,丰富了音乐伴奏,改进了服饰,充实了舞蹈美术,演员手持道具的种类有了发展变化。
在内容上对古典剧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剔除"纸级、庸俗、丑恶的表演";发展"健康、幽默、风趣的优良传统"。
音乐唱腔要克服"单调、贫乏的倾向";在表演上要求做到"唱的好听,舞的优美,逗的风趣,扮的逼真,绝活精湛",五功综合,雅俗共赏。
改革开放以后,"二人转"曲牌又不断出新,伴奏乐器增加了扬琴、琵琶等,并兼用武场鼓、锣、钹。
演员手持道具又增加了花伞、纱巾、长绸。
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服饰又得到相应的改进。
舞台演出运用灯光色彩的变幻,烘托戏剧情境,综合艺术质量不断提高。
此间涌出了大量精彩曲目,如《马前泼水》、《回杯记》、《包公断后》、《包公赔情》、《西厢·听琴》、《双比武》、《冯奎卖妻》、《水漫蓝桥》等。
这些作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久演不衰。
在新的世纪,辽宁省铁岭市民间艺术团的二人转演员赵本山,立志要将二人转这个在东北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地方戏发扬光大,使其再现辉煌。
二○○一年,由赵本山发起组办的"赵本山杯"二人转大奖赛,为二人转在新世纪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赵本山也在本次大奖赛中收了五位优秀的二人转演员为徒,他们分别是翟波、王小宝、王小力、张小飞、唐鉴君,他们都出演了赵本山自导自演的十八集农村题材轻喜剧《刘老根》。
随着这部电视剧的热播,在全国掀起了"东北二人转热"。
剧里二人转演员的精彩表演,也使全国人民对二人转这门民间艺术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相信由这些优秀的二人转演员的努力创新、创作,会出现更多优秀的作品,将二人转这种东北的艺术推向全国,使更多的人喜欢二人转。
编辑本段特色
二人转的演出形式,有"唱大车店"、"唱秧歌会"、"唱茶社"、"唱屯场"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演出方式是"唱屯场"。
每年秋后三大时节,挂锄,冬闲,都有"唱屯场",通常按以下顺序表演:
东北二人转
"打通":指秧歌锣鼓的头鼓,二鼓,三鼓来招引观众。
"三场舞":丑角上场喊"要想卖,头朝外,船家打浆划过来",以此引旦角上场,两人共舞"三场舞"。
"喊诗头":"三场舞"后,旦角下场,丑角"起霸"接"喊诗头"。
"诗头"类似戏曲的"自报家门"或"定场诗",多数"诗头"与正剧无关,只是为了静场。
"说口":旦角上场,与丑角"说口"。
"说口"可分为零口、定口和套口。
"零口"是演员见景生情,逢场做戏,现编现说的口语;"定口"是与剧情紧密相关的念白,包括交代情节,人物对话;"套口"多为与剧情无关联的民间故事及笑话。
"唱小帽":这是正文前唱的民间小调。
"唱正文":演员用唱、说、做、舞等各种手段来演示剧情。
编辑本段表演手段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
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
对于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
"四功"即唱、说、做、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
东北二人转
、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
四功"唱"为首,讲究味、字、句、板、调、劲;"说"指说口,以插科打诨为主;"做"讲究以虚代实;而"舞"主要指"三场舞"。
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别具一格。
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
有的舞者双手持手玉子,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两块,有"双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轮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种打法。
编辑本段音乐唱腔
二人转的音乐唱腔极为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
其结构为曲牌联缀体,积累的曲牌约有三百多支,比较常见的有五十六支,其中包括胡胡腔、喇叭牌子、红柳子、抱板、三节板、文嗨嗨、武嗨嗨、大鼓调、大救驾、小翻车、哭糜子、大悲调、五字锦、压巴生、靠山调等。
二人转的传统曲目很多,计有三百多个。
艺人有"四梁四柱"之说。
"四梁"指的是大四套曲目,有《钢鉴》、《清律》、《浔阳楼》和《铁冠图》。
"四柱"指的是小四套曲目,有《西厢》、《兰桥》、《阴魂阵》和《李翠莲盘道》。
这也是二人转艺人的拿手曲目。
此外,还有《双锁山》、《华容道》等。
近几十年来,又有大批的新创作曲目,如《丰收桥》、《接姑娘》、《柳春桃》等,均深受人们欢迎。
二人转唱词以七言和十言为主,兼有长短句式;表演讲究唱、说、做、舞四功的综合运用,其中唱功讲究"字儿、句儿、味儿、板儿、腔儿、劲儿",高亢火爆,亲切动听;说功分"说口"、"成口"(亦称套口)和"零口",丑逗旦捧,多用韵白,也有说白和数板,语言风趣幽默,招人讨笑;做功(亦称扮功)讲究以身段和动作辅助演唱,强调手、眼、身、法、步等功法的综合运用;舞功以跳东北大秧歌舞为主,也吸收有其他民间舞蹈和武
打的成分,并有耍扇子、耍手绢、打手玉子、打大竹板等杂技性的绝活穿插其间,舞台效果十分热闹火爆。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本段二人转术词
说口
是二人转形成地方色彩和独特艺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
通常所说的唱、扮、说、舞“四功”中的
东北二人转
“说”,指的就是“说口”,甚至认为,“唱丑唱丑,必得说口,不说口不算唱丑。
”唱上装的不“说口”,只给下装“勾口”或“捧口”。
建国以后,伴随着二人转艺术的新发展,“说口”已经突破了下装说,上装捧或勾的局限,在好多演出当中,旦角也有“说口”。
“说口”的种类和名称,一些艺人和研究者的说法还略有分歧,尤其是对于重要名词术语更欠规范化。
一般来说,大致可以分人成口、零口、专口、脏口和新口。
对于二人转的“说口”,建国以后,陆续地发表了不少史料和专著。
如:王铁夫在《二人转研究》中,有关于“说口”的论述;王肯记录整理的《二人转史料》第一集中,有关于“丑”、“口”和“相”的论述;王兆一记录整理的《二人转史料》第二集在李青山谈艺部分中,有关于“二人转的说口”的论述;王桔记录整理的《松辽艺话》中,有刘士德关于“套子口”、“零口”、“定口”的论述;黑龙江省文化局、中国曲协黑龙江分会编印的《北曲史料》(二)为蔡兴林、苏凤林编著的《二人转的“说口”》专集;吉林省群众艺术馆和吉林省戏曲学校都编印过关于二人转“说口”的讲义与教材;吉林省艺术研究所顾玉增编内部出版的《二人转传统说口汇编》。
(于永江);《关于写二人转的“小帽”和“说口”》(于永江);《要逗得有意义,要逗得有风趣》(于永江);《谈二人转“说口”艺术的继承和发展》(白万程);《论“说口若悬河”》。
(王兆一);《说口与相声》(耿瑛);《二人转说口杂谈》(李微);《二人转“说口”艺术的新发展》(白万程)等。
成口
也叫“整口”、“平口”、“套子口”、“文明口”。
这类口多半是一段
东北二人转
完整的故事或笑话,独立成章,成套成段,而且还有固定的台词,包括讲故事、说相声、绕口令、对对联、破谜儿、说大实话、说玄话、说笑话、说颠倒话等等。
便大部分与正文无关,是穿插在演唱当中的一个独立的小段。
胡胡腔
二人转主要曲调。
节奏欢快、红火。
旋律跳跃性大、高亢、豪放。
大多用于二人转节目的开头,适于交待故事的时间、地点、背景、环境以及主题。
〔头板胡胡腔〕第一句多是散板搭调起唱,演员边唱边舞。
〔胡胡腔〕是上、下句曲体结构带行腔的曲调,上句尾音落“2”,下句尾音落“1”,适于七字句和十字句唱词。
〔胡胡腔〕曲调丰富、板腔颇多。
有〔头板胡胡腔〕、〔二板胡胡腔〕、〔三板胡胡腔〕和〔快板胡胡腔〕。
此外,由于流传地域的不同,发展程度的差异和各种流派的存在,所以,还有〔南边道胡胡腔〕、〔大尾巴胡胡腔〕、〔对花胡胡腔〕、〔干板胡胡腔〕等多种变化形式。
喇叭牌子
又名〔车趟子〕。
二人转常用曲调。
它有三种板腔:4/4节拍(击三节板)的,通常称之为“喇叭牌子”;2/4节拍(击一顶一)的,是“二流水喇叭牌子”,俗称〔开调〕;还有一种1/4节拍的,叫“快板喇叭牌双”。
〔喇叭牌子〕由上、下两句构成一番,来回反复演唱,每句唱腔后面均有个由喇叭为主奏乐器的过门,“喇叭牌子”即由此得名。
《喇叭牌子》唱腔曲调喜庆、明朗,过门节奏鲜明,旋律形象欢快,动作性感较强,长于刻化赶车、撑船、行路、攀山等活动行为,即长于表现“观街景”、“路途篇”,是名符其实的“车趟子”,它确有一种车马行进的形象和气氛。
〔喇叭牌子〕是“莲花落”的一个老曲牌。
评剧和二人转现在还同时使用它,但都各自作了相应的发展和变化。
平蹬步
步法之一。
两脚在一条线上,交替向前迈步。
膝盖先屈后伸,脚跟向前蹬,脚
东北二人转
尖向上翘,是一种很俏的步法。
踮步
步法之一。
向前迈步时,脚跟抬起,脚掌着地,身材矮小的演员常用此种步法。
颤步
步法之一。
向前迈步时,脚跟抬起,脚掌着地,用脚掌和小腿的力量上下颤动,在一拍中可颤动两次或多次,此种步法有时在唱小帽时,或在表现一些彩旦的角色时用。
跺步
步法之一。
向前迈步时,全脚落地要顿促有力,跺步时双膝先屈后伸。
一只脚跺步为单跺步,双脚跺步为双跺步,两脚向前交替跺步为连跺步。
单跺步在传统二人转表演中,一般用在长劲、提神或交换动作的地方。
编辑本段艺术家
著名演员
男:秦志平韩子平董孝芳李雷董宝贵孙文学尹为民董连海
佟长江徐振武岳春生李海阎光明傅昌发丁少良小沈阳
女:郑淑云李晓霞关长荣闫书平董玮朱和平白凤兰苏文秀郑桂云
李青山:(1904——1978)艺名大金镶玉、大机器。
吉林省舒兰县人。
幼年家贫,11岁开始给地主放猪,15岁拜老艺人张相臣为师学唱二人转。
18岁即成为吉林省东部地区的好唱手。
30岁以前,唱上装,30岁以后唱下装,长期流传在东北地区的60多首民歌和200多出单出头、二人转、拉场戏剧目,都唱得很地道,演得很出色。
尤以说口见长,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编了很多富有思想性、艺术性的即兴口。
代表剧目有:《红月娥作梦》、《摔镜架》、《浔阳楼》、《西厢》、《蓝桥》、《回杯》、《赔情》、《二大妈探病》、《大观灯》等,由他口述,王兆一整理的“谈艺”、“小传”、“谈戏”等理论专著,颇有影响,被吉林省曲协及吉林省地方戏曲研究室编入《二人转史料》二、三辑中。
这们老艺人思想进步,工作积极,品德高尚。
1948年曾参加土改运动及支前担架队。
1950年以后,相继在舒兰县文工队,吉林省文工团,长春市文工团,长春市东北地方戏队,吉林省戏曲学校等文艺单位工作。
曾被选为长春市人民代表及政协委员。
张国俊:生年不详。
艺名小金宝。
辽宁省铁岭县人。
13年在法库县拜肖子良为师学唱二人转。
头一出唱的《小王打鸟》,因为他扮相好,唱功过硬,一直唱上装。
18岁便是开原、铁岭一带比较红的唱手。
据说辽北一带唱二人转拿扇子是从小金宝开始。
过去二人转上装一手拿手绢,一手拽线连子。
四十年代左右小金宝看到评剧演出拿扇子,他也开始中拿扇子。
唱《西厢》又加进扇花,传给予了夏宝荣、屈连舫等人。
1950年左右和昌图艺人梁明月把评剧《夜宿花亭》改成二人转,唱红了,传了出去。
编辑本段作品
代表作
《包公断后》、《二大妈探病》、《回杯记》、《连心曲》、《马前泼水》、《梁赛花擀面》、《皇亲梦》、《攀亲家》、《老汉背妻》、《单出头》、《包公赔情》、《孙二娘开店》、《张郎休妻》、《禅宇寺》、《双赶集》、《送鸡还鸡》、《李翠莲还魂》、《六月雪》、《劈山救母》、《红月娥做梦》、《打龙袍》、《密建游宫》、《刘金定探病》、《罗成算卦》、《大将名五更》、《春哥对花》、《张生游寺》、《李桂香打柴》、《韩琪杀庙》、《小拜年》、《富贵九子图》、《游西湖》、《杨八姐游春》、《锯大缸》、《包公吊孝》、《冯奎卖妻》、《楼台会》
传统剧目
二人转的传统剧目有三百多个。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蓝桥》、《西厢》、《包公赔情》、《杨八姐游春》等双玩艺儿;有《王二姐思夫》(又名《摔镜架》)、《红月娥作梦》、《丁郎寻父》等单出头;还有《回杯记》、
《锯大缸》、《寒江》、《拉马》、《二大妈探病》等拉场戏。
以后又编演了反映现代生活的曲目,如《给军属拜年》《丰收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