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泥炭和腐泥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泥炭和腐泥的形成
高等植物能够大量繁殖、堆积并转变为泥炭的地方是泥炭沼泽,而低等植物繁殖、堆积并转变成腐泥的地方则是沼泽中的深水地带、湖泊、泻湖及浅海。
研究现代泥炭沼泽和湖泊中泥炭、腐泥的形成特点,研究第四纪埋藏泥炭和腐泥的形成特点,能帮助我们了解地质历史上煤的形成环境和形成过程,有助于分析煤层和煤质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一、泥炭的形成
(一)泥炭沼泽
沼泽是地表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丛生着喜湿性沼泽植物的低洼地段。
沼泽表层积累有大量有机质或泥炭。
世界上很多地区都有现代泥炭沼泽,据估计总面积达一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在我国,沼泽分布也很广,总面积达十一万平方公里,据初步统计,其中泥炭层堆积较厚的面积约为二万六千平方公里。
泥炭沼泽的形成和发育是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等多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不论是内陆地区,还是近海地区都可以形成泥炭沼泽。
形成泥炭的沼泽植物可以是草本的,也可以是木本的。
在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下所形成的泥炭沼泽及泥炭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1.内陆泥炭沼泽
我国内陆有许多泥炭沼泽。
泥炭沼泽面积较大的是川西北高原和东北地区。
川西北高原的若尔盖地区,就是一片辽阔的草本泥炭沼泽。
这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的地方。
若尔盖沼泽是一个四周被高山所环绕的盆地,南北长达2OO公里,东西宽达100公里。
沼泽地区的基岩是三迭纪的轻变质岩系。
在第四纪冰川消退以后,这里出现过许多湖群和河流。
在地壳相对稳定或下沉缓慢的时期,湖群大部分演变为沼泽,河谷也由于冲积、淤积而沼泽化。
现在在盆地内平坦而广阔的河谷和阶地上,在湖滨洼地分布着成片的沼泽(图1-3),沼泽总面积达2700平方公里。
沼泽中长满了蒿草、苔草等喜湿的草本植物和藻类,堆积的泥炭层厚度一般为2~3米,厚的可达8米。
泥炭呈褐色、暗棕色,含有大量水分,分解程度较低,可见未分解的草本植物残体。
若尔盖地区气候寒冷,降水量大而水分蒸发很慢,盆地地形封闭且低平,土质粘重,排水不畅,使地表大面积长期积水,因而形成沼泽,并且造成草本植物的大量繁殖和泥炭的堆积。
图1-3 四川若尔盖沼泽区景观示意图(据柴岫等,1965)
东北是我国泥炭沼泽分布最广的地区。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等地都有大面积的沼泽和沼泽化地带。
三江平原是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形成的。
这地区地壳长期下陷。
由予地势低平,坡降平缓,排水不畅,地表又有较厚的粘土、亚粘土层,地处寒温带,有季节性冻层,透水性差,加以河道衰老、下切不深,排洪能力小于洪水流量,而降水较多又集中在夏秋季,造成了地表长期成季节性积水的现象。
苔草群丛广泛分布在三江平原的低洼地、旧河道和水泡子边缘等处,形成所谓的“漂伐甸子”。
“漂伐甸子”的泥炭层厚度常达40~50厘米,有时可达70厘米。
除川西北高原和东北地区外,我国各地区也都有不同类型的泥炭沼泽分布。
如天山山麓、燕山南麓、太行山东麓冲积一洪积扇前缘的低洼地带受地下水溢出或冰雪融化水补给而形成泥炭沼泽。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的河漫滩、湖滨和阶地上低洼地带常有沼泽及沼泽化草甸分布。
江西南昌附近在海拔600~900米的山间盆地中,也有厚达3米多的泥炭层发育。
世界上许多地区也都有大面积的内陆泥炭沼泽发育。
北半球的加拿大、英国、瑞典、芬兰、德国、波兰、苏联一带是世界上泥炭沼泽最发育的地带,其中大部分都是内陆泥炭沼泽。
这些地区位于寒温带和温带,气候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繁殖和堆积,而且几乎全部都分布在第四纪冰川范围内,冰川后形成了有利于泥炭堆积的地貌,在一些低洼地区泥炭沼泽大量发育,其中以凸起的泥炭藓沼泽为主,这些沼泽的底部往往有湖泊相富含有机质的淤泥发育。
而位于赤道非州的刚果盆地则是热带泥炭沼泽比较发育的地区。
盆地周围是高原山地,刚果河(扎伊尔河)流至盆地内的丘陵平原,由于终年高温、雨量充沛,森林茂密,乔木高达30~80米,在盆地中上游的冲积平原内,水流平缓,内陆的森林泥炭沼泽和草本泥炭沼泽广泛发育。
一般泥炭层厚度不大,仅0.6米,但局部也可达30米厚。
2.近海泥炭沼泽
在近海地区,不论是滨海平原、滨海三角洲平原,还是潮坪带都有泥炭沼泽发育。
(1)滨海平原泥炭沼泽北美大西洋、墨西哥湾沿岸的滨海平原宽达五百余公里,而大部分地区高差不及三十米,地势低平。
这地区自白垩纪以来,长期下陷,沉积了一套砂页岩和碳酸盐岩系。
滨海平原上分布着许多宽阔的河流盆地,由于泄水不良,泥炭沼泽发育,有些面积达几千平方公里。
如美国的底斯摩沼泽位于温带地区,面积曾达5700平方公里(现在局部已疏干,被开垦利用),地形低洼,海拔仅几米。
底斯摩沼泽地区在更新世是一个被砂湘与大洋相隔的泻湖,全新世初期河流发育,由于冰期后海面升高,引起潜水面升高,使分布在河漫滩的森林沼泽逐渐扩大,到3500年前整个地区全被泥炭层所覆盖。
底斯摩沼泽繁殖着茂密的森林,较高的地方有松属植物,低处有落羽杉、水紫树、白雪松等植物(图1-4)。
沼泽植物有很多特点,首先,由于沼泽植物不能象陆生植物那样,将根插得很深,因此需要某种特殊的适应以保持其稳定,通常树干的基部加宽,根向各方向撑开,支持树体以免倾倒。
此外,由于沼泽植物的根常被水所淹没,所以发育有特殊的气根,伸出水面,保持根部的呼吸。
广阔的沼泽中时有无数粗大的树木被风吹倒,淹没在沼泽里,树干、树枝、树叶以及植物细屑不断沉入水中,形成泥炭,泥炭层厚达3~7米,泥炭增长速度平均为每年2~2.5毫米。
底斯摩沼泽由于靠近海岸,低洼平坦,地壳稍有升降就会引起海水大面积进退。
这种环境和晚古生代发育在海岸地区的某些煤系沉积环境比较相近。
(2)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及墨西哥湾北岸发育着大片的滨海沼
图1-4a美国Ok ef enokee沼泽的落羽杉森林,图1-4b美国佛罗里达州岛状森林沼泽边缘的落羽开阔的水域繁殖着水生植物、蕨类植物及灌木丛杉。
落羽杉树干基部的黑印是渍水水面的痕迹,地
表浅色部分是藻类堆积物
(据E.施塔赫,Stach,1975)
泽,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
局部伸入到大陆内部达五十公里(图1-5)。
各种植物带及其相应的
沼泽平行海岸分布,由滨海生长网茅等草本植物的咸水沼泽,在陆地上变成繁殖莞属等植物的微咸水沼泽,生长芦苇、营茅等的半微咸水沼泽,最后变成以香蒲、芦苇、拟菰为主的淡水沼泽。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平原上湖沼密布,沼泽化程度很高,现代泥炭的厚度可达4米左右。
在离天然堤近的地方,由于经常受洪水泛滥的影响,泥炭含粘土和粉砂较多,而远离天然堤的地方所形成的泥炭含无机质少。
根据C14同位素测定结果,在近六千年中,由于河道多次迁移,共形成了十六个三角洲瓣,在每一个瓣的三角洲平原上都有泥炭沼泽相
图1-5墨西哥湾北部海岸各种类型的沼泽分布图
(据奥尼尔,1949及M.Th.泰希缪勒,1962)
发育,形成多层泥炭及有机质腐植土。
一般支流河道发育的地区,河流常泛滥,泥炭堆积范围较小,泥炭层往往呈透镜状,在短距离内即变薄、尖灭(图1-6-A);而在远离河道的地区,泥炭层广泛发育,持续时间较长,可形成四、五米厚,在几十公里范围内都比较稳定的泥炭层(图1-6-B)。
图1-6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体系泥炭沼泽相分布示意剖面(据弗雷泽,Friez er.1967)恒河、湄公河、尼日尔河、亚马逊河、多瑙河等世界上许多大河的三角洲沼泽化程度都比较高,但泥炭沼泽并不太多,泥炭层厚度也不大。
我国的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平原下都有埋藏泥炭层。
如珠江三角洲平原下普遍发育有两层全新世的埋藏泥炭,厚度一般为0.5~2.0米,可达4米。
研究表明,这些泥炭是在古三角洲平原的低洼地带形成的,其植被组成与现代三角洲平原的相似。
(3)红树林泥炭沼泽红树林泥炭沼泽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滨海泥炭沼泽。
红树林是热带地区的海岸植被,它生长在滨海的浅滩上。
涨潮时,潮水淹没了浅滩,树干被浸泡在水中,只有树冠漂露在海面上,成为一片“海洋森林”;落潮后,露出的树干常沾满了污泥,树根周围堆积了大量浮泥。
海滩上茂密的红树林有减低流速和加速沉积的作用。
为了适应长期浸泡在海水与淤泥等缺乏空气的环境中生活,为了适应海岸的风浪,红树具有发达的支柱根和气根(图1-7)。
红树的生长要求终年无霜、温暖而潮湿的气候,世界上红树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线范围内。
我国的红树林主要分布在广东(包括海南岛)和福建南部沿海,广西和台湾沿海亦有少量分布。
红树林适宜在风平浪静、淤泥深厚的海滩生长发育。
如海南岛文昌县铺前港是一个溺谷状港湾,湾口、湾中砂堤、砂嘴发育,半封闭了海湾,沿岸的河溪在雨季把大量细粒物质带入港湾,形成了细粉砂软泥和含淤泥粗粉砂等浅滩,给红树林发育带来了良好的底质条件。
文昌县的清澜港、万宁的港北港、陵水的新村附近、崖县的三垭湾、儋县排浦等地海湾、沙坝后侧的泻湖内红树林沼泽普遍发育。
沼泽内由于红树的枯枝落叶积聚腐烂,淤泥中富含有机质,发出恶臭。
泥炭层厚度在广西钦州可达5米。
美国佛罗里达半岛西海岸红树林沼泽相当发育。
红树林带沿海岸低地绵延数百公里,宽达l6公里,红树高达20余米(图1-8)。
泥炭层厚1~5米,泥炭的硫分和灰分都高。
有些地区由于潮汐波浪过于强烈,带来了富含新鲜氧的海水,植物死后地表部分腐朽分解,仅地下的根部被保存下来。
佛罗里达半岛地处亚热带和热带,雨量丰沛,化学风化强烈,地形极其平缓。
在滨海、浅海地带广泛分布着钙质软泥或钙质介壳砂、藻屑砂、鲕状砂、含钙质石英砂等沉积物。
与泥炭沼泽毗邻的海湾,水很浅,有的仅1~2米深,沉积着微粒碳酸盐。
海湾中许多小岛上也被覆着茂密的红树林。
有些地区早期形成的红树林泥炭层已被海湾相介壳软泥所覆盖。
图1-7海南岛三垭湾红树林,可见图1-8 美国佛罗里达州万岛群岛红树林
气根和支柱根景观 (据M.格兰特格鲁斯,Grant Gross)
在更新世鲕状灰岩中也夹有泥炭层(图1-9)。
这种沉积环境和我国广西、黔东某些地区晚二迭世煤系沉积有相似之处。
图1-9美国佛罗里达湾一白水湾红树林泥炭沉积剖面
(据W.斯巴克曼,Spackman,1966)
1-红树林; 2-沼泽草本植物; 3-红树林泥炭; 4-泥炭; 5-介壳软泥; 6-海相碳酸盐软泥:
7-泥灰; 8-淡水钙质软泥; 9-更新世鲕状灰岩
马来西亚、苏门答腊、加里曼丹和新几内亚一巴布亚等亚洲热带地区,红树林沼泽也很发育。
(二)泥炭化作用
高等植物死亡以后,变成泥炭的生物化学作用过程称为泥炭化作用。
过去对煤主要是由植物的哪些有机组分变成的,争论很大。
有人认为,煤主要是由植物的木质素形成的;也有人认为,煤主要是由纤维素形成的。
近代研究资料表明,植物所有的有机组分和泥炭沼泽中的微生物都参加了成煤作用,而且各种组分对于形成泥炭与泥炭进一步转变为煤的过程都有影响,在不同程度上决定着煤的性质。
泥炭化过程中,有机组分的变化是十分复杂的。
一般认为,泥炭化过程的生物化学作用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植物遗体中的有机化合物,经过氧化分解和水解作用,转化为简单的化学性质活泼的化合物,第二阶段,分解产物相互作用进一步合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如腐植酸、沥青质等。
这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在植物分解作用进行不久时,合成作用也就开始了。
泥炭沼泽的垂直剖面一般可分为三层:氧化环境的表层、中间层及还原环境的底层。
泥炭沼泽表层空气流通、温度较高,又有大量有机质,有利于微生物的生存,在1克泥炭中含有微生物几百万个到几亿个。
如在低位泥炭沼泽的表层就含有大量需氧性细菌、放线菌及真菌,而厌氧性细菌数量较少(表1-3)。
植物的氧化分解和水解作用主要是在泥炭沼泽表层进行,因而,泥炭沼泽表层又称为泥炭形成层。
随着深度的增加,需氧性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目减少,厌氧性细菌活跃。
它们利用了有机质的氧,留下富氢的残留物。
在微生物的活动过程中,植物有机组分一部分成为微生物的食料,一部分则被加工成为新的化合物。
表1-3 低位泥炭沼泽剖面中微生物分布情况
在各种类微生物中,需氧性细菌中的无芽孢杆菌具有强烈分解蛋白质的能力,在植物遗体分解初期占优势。
某些真菌能分解糖类、淀粉、纤维素、木质素和丹宁等有机物质,在我国滨海红树林沼泽中就有很多真菌。
不少放线菌及芽孢杆菌可以分解纤维素、木质素、丹宁及较难分解的腐植质。
植物各有机组分抵抗微生物分解的能力不同。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种类很多,例如,需氧性细菌通过纤维素酶的催化作用把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等单糖,单糖则进一步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C 6H 12O 5)n +nH 2O 细菌分解
nC 6H 12O 6
(纤维素) (单糖)
C 6H 12O 5+6O 2 → 6CO 2↑+6H 2O,放热 但当环境逐渐转化为缺氧时,纤维素、果胶质又在厌氧性细菌作用下,产生发酵作用,形成甲烷、二氧化碳、氢气、丁酸、醋酸等中间产物,参与泥炭化作用。
3C 6H 12O 5→ 2C 4H 8O 2+2C 2H 2O +2CH 4↑
(单糖) (丁酸)(醋酸)(甲烷)
微生物也能分解脂肪,它首先从脂肪中分解出脂肪酸,如进一步再氧化,则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C 18H 36O 2+26O 2 → 18CO 2+18H 2O,放热
蛋白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最后分解为水、氨、二氧化碳及硫、磷的氧化物等,在分解过程中也可以生成氨基酸、卟啉等含氮化合物参与泥炭化作用。
比较稳定的木质素,也能被特种的真菌和芽孢杆菌所分解。
C .M .曼斯卡娅在《木质素地球化学》一书中指出:“真菌把木质素破坏后形成简单的酚类化合物,随后细菌又将其芳香环破坏,形成脂肪族产物”,再进一步分解则变为水和二氧化碳,其分解速度比较缓慢。
有人做过实验,把植物遗体放在土壤中,经过一年后,由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糖类消失了99%,半纤维素90%,纤维素75%,木质素50%,蜡质25%,而酚仅消失10%。
总之,植物各有机组分抵抗微生物分解的能力是不同的,按其稳定性来看,最易分解的是原生质,其次是脂肪、果胶质、纤维素、半纤维素,而后是木质素、木栓质、角质、孢粉质、蜡质和树脂。
植物的角质膜、孢子、花粉和树脂具有抗微生物的性能,所以当其它组分早已分解消失之后,它们仍能很好地保存下来。
当然,植物各有机组分对微生物分解作用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是随着一定的条件而变化的。
近年研究表明,在通气条件好,pH值高的条件下,孢子也能很快地分解,有的煤片中就发现过经受了凝胶化作用和丝炭化作用的孢子。
由此可见,如果氧化分解作用一直进行到底,植物遗体将全部遭到破坏,变为气态或液态产物而逸去,就不可能形成泥炭。
但实际上泥炭沼泽中植物遗体的氧化分解作用往往是不充分的。
这是因为:1.泥炭沼泽复水程度的增强和植物遗体堆积厚度的增加,使正在分解的植物遗体逐渐与大气隔绝。
2.微生物要在一定的酸碱度环境中才能正常生长。
多数细菌和放线菌在中性至弱碱性环境中( pH =7.0~7.5)繁殖最快,仅真菌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广。
在泥炭化过程中,植物分解出的某些气体、有机酸、酸胶体和微生物新陈代谢的酸性产物,使沼泽水变酸,不利于需氧性细菌的生存。
所以泥炭的酸度越大,细菌越少,植物的结构就保存得越好。
3.有的植物本身就有防腐和杀菌的成分,如高位沼泽泥炭藓能分泌酚类,某些阔叶树有丹宁保护纤维素,某些针叶树含酚、并有树脂保护纤维素,都使植物不致遭到完全破坏。
随着植物遗体的堆积和分解,在泥炭层的底层,氧化环境逐渐为还原环境所代替,分解作用逐步减弱。
与此同时,在厌氧性细菌的参与下,分解产物之间的合成作用和分解产物与植物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开始占主导地位,这种合成作用导致一系列新产物的出现。
如木质素、纤维素、蜡质、脂肪及其水解、氧化产物都含有大量活泼官能团,如>CO,- OH,- COOH以及活泼的α-氢。
这样大量活泼官能团的共同存在,当然有可能要互相反应,互相作用。
微生物本身含有大量蛋白质,它本身亦参与了成煤作用。
合成作用最主要的产物是腐植酸,还有沥青质。
由植物转变为泥炭,在化学组成上是发生了质的变化(表1-4).
从表中可以看出,植物转变为泥炭后,植物中含有的蛋白质在泥炭中消失了,木质素、纤维素等在泥炭中很少,而产生了植物中没有的大量腐植酸。
元素组成中,泥炭的碳含量比植物增高,氮含量有所增加,而氧含量减少。
说明泥炭化过程中,植物的各种有机组分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变成新的产物。
这些产物的组成和性质与原来植物的组成和性质是不同的。
表1-4植物与泥炭化学组成的比较
泥炭的有机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腐植酸,它是泥炭中最主要的成分。
腐植酸是高分子羟基芳香羧酸所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具有酸性,溶于碱溶液而呈褐色,它是一种无定形的高分子胶体,能吸水而膨胀。
②沥青质,可由合成作用形成,也可以由树脂、蜡质、孢粉质等转化而来。
沥青质溶于一般的有机溶剂。
○3未分解或未完全分解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和木质素。
④变化不多的稳定组分,如角质膜、树脂、孢粉等。
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泥炭中有由植物变化而来的各种植物组织的碎片,这些碎片有的保存了植物的细胞结构,有的胞壁已经膨胀而看不出来,有的甚至彻底分解成细碎的小块或无结构的胶体物质。
(三)泥炭的积累速度
泥炭的积累与大气和土壤的温度密切有关。
首先温度影响植物的生长速度和生长量。
我国华南亚热带森林的枯枝落叶层每年每公顷达24~35吨,而小兴安岭寒温带则为几吨到十几吨。
根据P.穆尔(Moore)等人的资料,热带雨林每年每平方米的有机质产量为3250克,温带沼泽的芦苇为2900克,温带橡树林为900克,而寒温带苔藓沼泽的苔藓仅340克。
一个热带森林沼泽在7~9年内本身重建一次,在此期间树木的生长高度可达30米,而温带的桤树沼泽森林中的树木,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生长的高度只有5~6米。
可见,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植物增长较快,为泥炭的积累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
图1-10温度和有机质的生长速度及其被细菌破坏的速度之间的
关系(据戈当等,Gordon et al,1958)
但另一方面温度也影响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从而影响植物死亡后的分解速度。
在寒冷气候
条件下,由于温度过低,微生物活动极弱,植物遗体分解缓慢;反之,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不仅化学作用进行得比较快,而且微生物繁殖快、非常活跃,加速了对植物有机质的分解(图1-10)。
因此,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泥炭的积累。
现代泥炭沼泽工作者认为,只有在温暖和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才有利于泥炭的积累,温带湿润气候区的泥炭层最厚,由此向南向北都有减薄的趋势。
现代泥炭沼泽中泥炭积累速度各地不同,大多每年在0.5~2.2毫米范围内,平均每年积累1毫米左右。
有些地区,泥炭积累速度可能要更大些,如位于热带地区的加里曼丹森林沼泽每年泥炭积累达3~4毫米(据H.J.安德森,Anderson, 1964年),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全新世埋藏泥炭的积累速度可达每年5.5~6.4毫米。
可见泥炭积累速度不仅与温度有关,还可能和沼泽植被类型、沼泽复水程度、介质酸碱度及其对微生物活动、植物遗体分解程度的影响等因素有关。
现代泥炭和第四纪埋藏泥炭一般都只有几米厚,仅个别地区厚达二、三十米以上,而第三纪、中生代某些煤层却厚达一、二百米以上。
按煤化过程中有机质的压缩率推算,形成这些煤层的泥炭要有几百米厚。
第四纪泥炭层比较薄,这和第四纪泥炭聚积期特定的地质条件是分不开的,因为第四纪泥炭聚积区中大部分地区不止一次地被冰期所间断,间冰期的泥炭沼泽厚度都不大;而全新世的泥炭沼泽则更是在冰期后近一万年内形成的,厚度也不可能很大。
同时,喜山期地壳运动所造成的现代地质地理的一系列特点,如大陆地势较高而且地形切割厉害,气候变化大、某些沉积区新构造运动速度大等等,都会影响泥炭沼泽的发育与分布,和过去地质历史上一些大型泥炭沼泽的形成条件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的。
(四)成煤植物的堆积方式
关于成煤植物的堆积方式,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原地生成说和异地生成说。
原地生成说认为煤是植物在它繁殖的地方,没有经过搬运就堆积下来形成泥炭,进一步演变成的。
其根据是:现代泥炭沼泽繁殖着大量植物,植物遗体就在原地变成泥炭,并没有经过搬运的迹象,煤层底板的沼泽相粘土岩中常有垂直根系化石,表明当时这里是植物生长的土壤;煤中陆源碎屑矿物较少,大多数煤层厚度在大面积内比较稳定等。
异地生成说认为成煤的地方并不是植物生长的地方,植物遗体从生长的地方经过长距离搬运后,在浅水盆地、泻湖、三角洲地带堆积而成的。
其论据是:在现代三角洲地带(如亚马逊河、刚果河等)常有大量漂木从原始森林带来;在湖泊中可见漂浮的泥炭层;某些煤田中发现过树根朝上倒立的树木化石;有些煤中混有大量的矿物质等等。
根据现代泥炭沉积的观察及煤田地质资料的分析,这两种堆积方式都是存在的,显然原地生成是主要的,几乎所有的可采煤层都是原地生成的。
在现代沉积和第四纪沉积中,都有异地生成的泥炭。
我国一些山间盆地、山前洪积扇前缘洼地和河漫滩洼地的全新世沉积中都曾发现异地生成的埋藏泥炭。
如河北易县石岗易水河河湾沉积的泥炭层就是一例,它直接堆积在花岗闪长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