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建水古城民俗文化核心名片挖掘

云南建水古城民俗文化核心名片挖掘
云南建水古城民俗文化核心名片挖掘

建水民俗文化核心名片

文化旅游专家许脉

一、建水历史文化核心名片筛选

建水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镇,古代对外商道的必经之地,是中原文化和建水民族文化的荟萃之地。因此多种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消解、吸纳、融合,发展、扩散就成了一种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但是,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文化都是有鲜明的主次之分,要选择最具备其代表性的文化,作为地方文化核心名片。(一)边陲市民俗化名片

水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因此,彝族文化便成为建水边地文化的代表。汉唐时期中原统治政权逐步进军云南,建水成为历代王朝的军事前哨和边撤重地,建水成为民族文化融和的纽带,随着明初大量汉族移民进人建水地域后,中原汉儒文化和边地民族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与冲击,但与此同时,这两种文化也通过自然的和强制的渠道,相互渗透,相互消解,相互吸纳,相互融洽,最终形成的特色边陲市井民俗文化。(如建水烧烤、建水小调、建水烤豆腐等)(二)建水紫陶文化名片

明代大批汉族进人建水地域后,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手工业制作技艺和商业经营理念,从而改变了建水地域彝族等世居民族生产经营方式。不但农业生产产量逐年提髙,棉业、纺织业、制陶业、砖瓦业、炼铜业、冶铁业等新型行业也快速发展,故有“金临安,银大理”之称,近年来,紫陶产业从历史的洗礼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建水手工产业核心动能。

(三)中原文化名片

明代以来,由于官师大力倡导汉儒文化。在建水城内兴儒学、办科举,提倡讲汉话、写汉字,结果,除了少数边远地区的民族村寨还使用本民族语言外,其地域中大部分的居民,都会听汉话、讲汉语、认汉语、写汉字。而汉儒文化是以建水文庙、学政考棚、崇正书院、焕文书院、崇文书院等为载体,千百年来渗透到建水居民灵魂当中的以"尊师重教”、“书香门第”、“科考功名”、"高考状元”等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文化,它传承至今天仍然经久不衰。

二、文化名片载体现状

(一)中原文化载体:历史建筑

建水古城因历史发展与保护的因素,实现了历史文化载体大规模与多类型的保留,无论是寺庙、官制建筑、不同时期的民居大院与普通民居信息在这里都有完整保留,堪称一座大型、天然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小镇内古寺、古庙、古楼、古井、古桥、古塔、古民居特色突出,风格各异,层次分明,自成体系,印刻着建水历史文化发展的足迹。拥有480余栋保存完好的连片明清古建筑,有历史文化博物馆之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物建筑有建水文庙、朱家花园、指林寺、朝阳楼等?地面文物数量达550处,在全国小镇中名列前茅,是我国难得一遇的历史文化古城。

(二)市井文化载体:民族演艺、习俗、美食

美食文化:数百年的文化浸染,使勤劳智慧的建水人创造出了冠绝云南的美食文化。烧豆腐是建水人最喜欢的地方小吃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是西门烧豆腐,味道别具一格,吃后余香绕颊,回味无穷。久负盛名的云南过桥米线,是临安人对云南美食的一大贡献。创始于建水的汽锅鸡,是云南独有风味菜肴。除

以上名菜,古镇还有草芽、羊奶菜扣肉、糯米揣大肠、建水烧烤以及各类野生菌加工而成的数百种私房菜品,还有“汽锅宴”、“草芽宴”、“豆腐宴”等高档宴席。特色果蔬种植方面则有酸甜石榴、早熟黑提、脐橙、小米辣、洋葱等优质果蔬。到建水旅游的游客,可大饱口福,体味舌尖上的临安古镇。

民俗文化:建水民俗文化丰富,包括各民族的传统节事活动和民俗生活,它是建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水民俗文化包括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曲艺文化等,包括祭孔乐舞、建水小调、哈尼族奥玛昂节、釯鼓舞、长街宴,彝族花灯和烟盒舞,彝族民歌“四大腔”等民间艺术,均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和彝族风格,是滇南地区特有的民间艺术。

(三)建水紫陶文化载体:紫陶产业

建水紫陶始于清末,源流却十分久远。在建水陶瓷发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1932年,建水紫陶远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首次亮相便荣获了博览会美术大奖。1953年,北京举办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建水紫陶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

建水县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建水县xx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总论 (一)项目名称 建水县xx建设项目 (二)报告咨询机构 泓域咨询机构 (三)项目建设单位 xxx有限公司 (四)法定代表人 梁xx (五)公司简介 公司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建立了基础设施较为先进的技术中心, 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合作和引进消化吸 收等多种途径,不断推动产品技术升级。公司主导产品质量和生产工艺居 国内领先水平,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 公司紧跟市场动态,不断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基于大数据分析考虑 用户多样化需求,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服务策略的市场及经营体系,并综 合考虑用户端消费特征,打造综合服务体系。公司经过长时间的生产实践,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管理水平高、综合素质优秀的职工队伍,操作技能经验

丰富,积累了先进的生产项目产品的管理经验,并拥有一批过硬的产品研制开发和经营人员,因此,项目承办单位具备较强的新产品开发能力和新技术应用能力,为实施项目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技术人才资源保障。公司通过了GB/ISO9001-2008质量体系、GB/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GB/T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并获得CCIA信息系统业务安全服务资质证书以及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三级资质。 公司注重建设、培养人才梯队,与众多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学校为企业输入满足不同岗位需求的技术人员,达到企业人才吸收、培养和校企互惠的效果。公司筹建了实习培训基地,帮助学校优化教学科目,并从公司内部选拔优秀员工为学生授课,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工作。在此过程中,公司直接从实习基地选拔优秀人才,为公司长期的业务发展输送稳定可靠的人才队伍。公司的良好人才梯队和人才优势使得本次募投项目具备扎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公司高度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优秀人才的引进,已形成一支多领域、高水平、稳定性强、实战经验丰富的研发管理团队。公司团队始终立足自主技术创新,整合公司市场采购部门、营销部门的资源,将供应市场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到研发过程,及时响应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打造公司研发队伍的核心竞争优势。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对公司持续稳健发展具有重大的支持作用。

建水陶,建水紫陶,建水紫陶波本窑, 探访艺术人生 领略紫陶魅力 ——访建水波本窑”艺术总监李海亮

探访艺术人生领略紫陶魅力 ——访建水波本窑”艺术总监李海亮 文/祝舜刘榕杉责编/胡晓蓉图/波本窑 “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驰名中外,于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耀背后离不开无数制陶匠人的不懈努力,他们尊崇历史人文信仰,在枯燥的岁月里坚守纯手工制作,怀揣着对这些匠人们的崇敬之心,我们特别联系了建水的紫陶名窑——“波本窑”,并有幸采访到其艺术总监李海亮,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与建水紫陶的故事,通过“波本窑”的紫陶艺术文化,感受建水紫陶的魅力。 缘起器物投身紫陶事业 初遇李海亮老师,他刚处理完店内事务,便亲切地招呼我们入茶室就座,没有丝毫的距离感。端坐在桌子另一侧的他,缓缓地沏着茶,伴着缕缕茶香从造型古雅独特的紫陶茶壶中飘散开来,我们开始了采访。 在交谈中我们得知,1971年出生于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的他,大学毕业后起便开始在昆明从事茶叶方面的生意,而正如古语“壶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要想泡出一道好茶,壶和水二者缺一不可。随着与茶的渊源不断加深,他也渐渐爱上了收集茶具,尤其是紫陶茶具,加上一直眷恋着家乡的紫陶文化,他便决定回建水专注紫陶事业。 投入紫陶产业以后,出于“波本窑”网罗顶尖的制陶高手和风格各异的书画名家的契机,得知消息的李海亮便加入进其中并组建了自己的个人工作室。本就擅长书法、绘画、雕塑、设计和陶艺的他,通过不断深入学习建水紫陶的工艺精髓和在器型设计、烧制工艺等方面的勤奋钻研。几番尝试之后,他首创了独特的”喷砂亚光”制陶技巧,一时间声名大噪。 除了李海亮的工作室以外,“波本窑”还组建了另外20个风格各异的紫陶工作室,秉承优化建水紫陶产业组合、打造专业设计师人才队伍的理念,希望在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的同时,也能为众多紫陶有志青年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舞台。 目前,“波本窑”已拥有三个实体直营店加一个网络销售平台,作品涵盖壶、杯、瓶、鼎、盆、盘、碗、碟、缸、汽锅、烟斗、文房四宝等百余种,不仅古朴典雅、工艺精湛、书

江南的民俗文化

江南的民俗文化 江南的民俗文化(一)民俗是约定俗成、世代积累、长久稳定的,往往超越历史阶段而存在,且延续至今。走三桥习俗,记载了江南的民俗文化传统。江南人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传说是一种避灾求福的民间活动,后来演变成为一种普遍的吉祥礼仪。据记载:“妇女相携宵行,以祛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上海,也有走三桥的民俗活动。由于走三桥是在月光下步行的,因此也叫“走月亮”。这个名字让我想起那首“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桥头到桥头……”的老歌。走月亮当晚的氛围也着实像歌曲中所唱的那样——天上云追月,地下风吹柳…… 晚风悠悠吹,小河静静流…… 天上广寒宫,地下樱桃河;月下走三桥,青春永不老。古时,才子佳人在月明之夜徜徉在樱桃河边,所感受到的不只是温馨和浪漫,那是整个身心的愉悦。江南的每一座桥都是有韵有味,因为桥就是江南人的性格,桥也构建了江南的民风与民俗。每逢中秋夜晚,江南的桥总是焕然一新,流光溢彩,“桥桥对峙,互相凝望,脉脉含情,萦水环绕,波光桥影,绿树掩映。如质朴典雅的东方女子,妙曼地跳舞,桥与桥之间的街圩,如舞起的裙裾,倒映着粼粼碧水…… 一条长江,分开了南北,从此便有了粗犷的江北与柔媚的江南。江北,多为广袤的平原,江南多是浩淼的水乡。平原厚实,那是江北人世世代代淳朴的厚重;水乡淡雅,自是江南祖祖辈辈优雅的书香,沉淀了千年的古韵与风华…… 江北,当是粗犷的江北;江南,自是婉约的江南。总是在黄昏时想起江南,那烟那雾那雨那水,那雨后的彩虹下面走来婀娜的江南女子…… 歌在花丛,歌在水边,歌在烟雨的江南,舞在飘渺的江南。走进江南的街阱,依旧可见纺车吱呀,童谣呢喃;水波粼粼,荷叶碧碧;菜油飘香,糯米情长…… 远处可见,江南女子采桑,养蚕,织布,浣衣;蓝花的头巾,竹丝的斗笠,红绿蝴蝶的发结,还有那羞红的笑魇…… 江南女子,雨一样轻轻,雾一样盈盈,总会在我的梦中羞答答地开放,缓缓地飘散着一缕绿暗香。江南的赶集,最是一道风景。弯弯的拱桥上,江南女子,三五成群,花花绿绿,叽叽喳喳,人在桥上,影在水里,青春荡漾…… 江南的女子来到集市,蜜桃也好,密橘也好,枇杷也好,只是叫卖却不说价钱,买者还价多少就是多少,从不开价也从不讨价。卖完水果,她们就来到布店,扯一截花布,或绿或红,身上一披,蓦然便幻化成了一群美丽的孔雀。然后,一路有笑有歌,走过一块块菜花地,走过一座座石拱桥,走过一棵棵绿柳树,宛若天女散花一样,飘进了贴满了福禄门神的各自的家门…… ——江南的民俗文化(二) 1993年早春时节,我第一次走进徽州,却感到有一种怀旧的气息扑面而来。迷离之间,我总觉得自己似曾来过,却又似乎很遥远。一时间,我陶醉在徽州温润的人文环境中。黄山脚下的屯溪古镇,处处体现着江南的柔美——一边是泛黄的昨日,一边是明媚的今天。徽州,就像一方沉默的古砚,被时光研磨,又在水中慢慢洇开,便生动了整个的江南。徽州牌坊始建于不同朝代,那些精致绝伦的雕刻和古韵天然的图纹昭示着它们曾经的气派与辉煌。牌坊象征着忠、孝、节、义的人文内涵,记述了曾经的辉煌,也收藏着经年的故事。现代文明的曙光,镀亮了亘久的人文历史,濯洗了锈蚀的文明,一座座浸透着威严,折射着显赫,隐喻着情感的牌坊,向世人诉说着千百年的风雨沧桑。如今,我只能在遗留的映象中寻找当年忠臣孝子与烈女节妇的沉浮背影,在徽州历史里翻阅那些动人的故事。挽着岁月的高度,将思绪抛掷到云端,借光

云南建水紫陶回炉重生 从濒危产业到数亿产值

云南建水紫陶回炉重生从濒危产业到数亿产值 2015-7-10 17:11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杨文明 摘要:从仅有的几个国营老厂濒临倒闭,到遍地开花的小作坊,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水紫陶烧制 技艺,已从濒危状态变成了一个数亿元的产业。 五色陶土、紫色陶器,云南建水县城西北三里地的碗窑村,全村80%以上 的劳动人口从事紫陶行业。从仅有的几个国营老厂濒临倒闭,到遍地开花的小 作坊,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水紫陶烧制技艺,已从濒危状态变成了一 个数亿元的产业。 普洱茶的异军突起让建水紫陶重新找到用武之地 在昆明市官渡区的一家茶叶批发市场,除了普洱茶,建水紫陶茶具店也随 处可见。“虽然还无法和宜兴、景德镇相比,但建水紫陶已经成长为一个数亿 元的产业。”建水县紫陶办主任李绍宽说。 建水制陶历史悠久,一直有“宋有宋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的说法,而阴刻阳填、无釉抛光等特有制作工艺,更是让建水紫陶独树一帜。 清末民初,烟斗的盛行也带动了紫陶整个行业的发展。 然而,进入计划经济时代后,手工作坊改为国营,建水陶主要用来制作生 活日用品,因其本身装饰特色无从施展,建水陶也随之淡出省外。即便在那个 时期,建水陶制作的汽锅还是有着不错的销路。但数十年的流水线生产还是让 传统工艺濒临失传。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云南普洱茶的异军突起,用云南壶泡云南茶、用建 水紫陶存普洱茶受到不少人的追捧,建水紫陶重新找到用武之地。随着建水紫 陶市场前景看好,建水国营厂的部分技师外出创业,小作坊生产逐渐恢复。李 绍宽介绍,建水2004年时仅有7家紫陶企业,如今已经超过300家。 本地的年轻人、景德镇和宜兴的手艺人为建水紫陶带来了更多可能 有的人对市场天生敏感,就是在2004年,田波辞工回到建水创建了陶茶居,成为建水紫陶产业最早的一批从业者。他将厂里的产品分为两大类:汽窑烧制

云南民俗风情旅游

云南民俗风情旅游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 云南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全国总共有55个少数民族,云南有51个,人口超5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白、哈尼、傣、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15 个民族为云南特有。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和村舍建筑等等,构成了云南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发掘和利用云南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新型的旅游产品,使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再上一个台阶,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民俗旅游资源特征 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它因素都可称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可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其中人文旅游资源又可划分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两类。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礼节、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民间所特有并流行的喜好、风尚、传统和禁忌。民俗旅游资源是具有多种属性与特征的

文化现象,其表现形态千差万别,除了作为文化现象而具有科学、史学、文学、美学、和艺术等特征外,从旅游的功能与价值的角度看,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民俗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第二、民俗旅游资源的群体性。第三、民俗旅游资源的传承性与变异性特征。第四、民俗旅游资源的神秘性。 近年来,民俗旅游资源已不再被一味的贬损为“落后”、“原始”、“迷信”、“蒙昧”,而是被认为是弘扬民族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总之,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非常复杂、内容十分丰富,其形成之多样、分布之广泛、潜力之深厚、历史之渊博以及在旅游业开发利用上的地位及作用如此之重要,使其成为发展旅游业过程中的一类得天独厚的资源,对旅游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构成及相对优势 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旅游资源系统庞大,尚未开发和发现的潜在的旅游资源还相当丰富,有待列入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有各地方政府公布的省级、地市级风景名胜区。在民俗旅游资源方面拥有独特的相对优势,如果说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以奇而绝取胜,那么人文旅游资源则以古而稀闻名。云南民族地区不仅有最古老的古人类遗址、古墓葬和众多的壁画石窟、寺院佛塔,而且还有各民族在发展过程形成的生动活跃、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传统节日、集会活动、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资源对发展旅游业来说是一种优势,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源流,这种个性上的独特性必然构成总体上的多样性。从总体上看,云南广袤的少数民族

云南的民族与民族文化(下)

2、从文化角度来看(1)虎崇拜与彝族服饰(1)虎崇拜与彝族服饰彝族以虎为图腾,他们将虎的形象放到了服饰上.如武定、牟定、南华等县的虎头鞋、帽、肚兜。彝族并非凡是虎都视为图腾,而是以黑虎为图腾,于是服饰的颜色也以黑为贵。(2)鸡崇拜与彝族服饰红河、武定、禄劝以及昆明近郊的撒梅人戴鸡冠帽(3)、狗崇拜与民族服饰苗族和瑶族服饰苗族、瑶族关于狗的传说最多服饰无论男女均在领边、袖口、裤沿上和胸襟两侧绣上色彩鲜明的花纹图样,上衣则特意煎成前短后长;妇女将发结成角状,再覆以花帕,腰带故意在臀部掉下一截以似狗尾。德昂筒裙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德昂族三姐妹一起杀牛,牛被杀伤倒地翻滚挣扎,牛尾染血乱甩,三姐妹的筒裙都溅上了不同程度的牛血。于是她们按照筒裙上牛血的位置和颜色织出新裙,就形成三种不同花色的筒裙,分别传给后代。个别地区的德昂妇女还以藤篾制的“腰箍”缠腰为饰,多者缠到二三十圈,颇为别致。德昂族男女都爱戴头帕,并以绒球为饰。二、民族建筑1、竹楼干栏式建筑,日本学者称为:高床式2、木楞房称为:井干式 3、土掌房冬暖夏凉、节约土地、就地取材、造价低廉容易建造、容易维修 4、纳西族的“三房一照壁”建筑 5、白族的“三房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第五节云南少数民族的姓氏与命名方式人名是民族文化特点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具体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色。一个民族的人名总是与该民族的社会性质、历史、地理、宗教信仰、语言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姓氏特色:1 、大多数的民族无姓氏,如藏族就以其房名作为姓氏的代称。 2 、有的民族的姓氏是后来“钦赐”的,如纳西族据说原来没有姓,丽江贵族“钦赐以木姓”,从此,官姓木,民姓和。 3 、有的民族直接采用汉姓,如回族等民族就是直接采用汉姓,但仍以马、金姓居多。二、名字连名制:1 、正推顺连法:父名在前,子名在后,以父名最末的一个或两个字(或音节)冠在子名之前,子名的最末一个或两个字(或音节)又冠于孙名之前,如此世代相连,犹如链条一环扣一环。2 、逆推反连法:即子名在前,父名在后。3 、冠姓连名法。其连法与正推顺连法相同,只是要冠上一个姓。第六节云南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学一、云南民族艺术1 、原始社会的艺术:岩画、文身2、商朝至西汉时期的艺术:青铜器文化艺术3、东汉至隋朝的艺术:碑刻和书法艺术孟孝琚碑: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五月,于昭通白泥井出土。此碑书法苍劲,文辞典雅,浑朴古茂,现嵌于凤池书院(今昭通第三中学)壁。现存孟孝琚碑,上端断残,下端完整,左有龙纹,右有虎纹,下有龟纹。残碑高1.33 米,宽96 厘米,碑文共15 行,每行残存21 字,(按上下文意推测,每行上缺7字),隶书。由于碑文残缺,仅有“丙申”、“十月癸卯于茔西起攒,十一月乙卯平下”等字样,给确定建碑时间带来困难。学者们考证,各抒己见,聚讼纷纭,主要有西汉河平四年(公元前25 年),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 年)、永元八年(公元96 年)、永寿二年(公元156

建水古城的特色与发展

见习报告 见习类型专业见习 见习形式集中形式 见习时间 2011年11月11日至 14日 见习地点建水 1建水古城的自然条件及历史沿革 注:图片来自中国百度网(https://www.360docs.net/doc/91285345.html,) 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彝族哈尼族自治州。建水县历史悠久,西汉时属益州郡

毋掇县,三国时改属兴古郡。唐朝天 宝年间南诏置建水县,元和年间筑惠历土城,古城古称“步头”,亦名巴甸,夏秋季节,河水暴涨,城周水淹如海,彝语谓海为“惠历”,“建水”即为其汉语意译。宋代属大理国,元灭大理后置建水千户,后改建水州,属临安路(驻通海)。明洪武年间改临安路为临安府,府治迁建水城,故建水亦称临安,并发展成为滇南的中心城市。 注:图片来自中国百度网(https://www.360docs.net/doc/91285345.html,) 注:图片来自中国百度网(https://www.360docs.net/doc/91285345.html,) 建水县城最早为唐元和年间修筑的土城—惠历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军平定云南后在建水设军事机关临安卫,驻兵留守和屯田,并拓土城为砖城,旧志称城为“东南重镇,气势雄伟,巍然鼎峙三迤之间”。建水地处边疆,自古为彝、哈尼、傣等少数民族聚居区,自唐代修筑惠历城以来,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至明清时期成为滇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交通中心。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素有“滇南邹鲁”和“文献名邦”

之美誉。元代初年,南宋的亡国宦官被大量流放到这片西南边陲的土地,他们把复国的梦想深埋心底,在这里默默创建起了文庙庙学,用中原带来的文化滋润着建水的山川土地。明朝以后,这里相继建成了学政考棚、州学书院等机构,使这个边陲小镇具有崇文尚儒和学士文化的深厚底蕴及景观特质。1994年建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建水文物古迹众多,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形成了建水丰富的旅游资源。建水现有古寺古庙近百座,古建筑50余处,被专家誉为“古建筑博物馆”,这些建筑多为元、明、清所修建,漫步在建水街头,在檐起檐落之间,还能清晰地看到历史斑驳的影子,这里号称“滇南邹鲁”,“文献名邦”,有过“一门三进士,兄弟两翰林”的美谈,有过“一朝考显名,临安占半榜”的盛况。那古老的元朝指林寺;那仅次于曲阜孔庙的建水孔庙;那和天安门相仿的朝阳楼;那能与《红楼梦》大观园相媲美的朱家花园……还有那些星星点点布满古城大街小巷的年代久远、造型奇特的民居建筑和老水井,这里每一个地方,都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每一处景观,都闪烁着不灭的文明华彩。曾有外国友人赞道:建水是世界上最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之一。 2 建水古城目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有着如此丰厚的文化底蕴,但由于长期以来的经济落后和交通闭塞、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社会因素的限制等,建水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建水城市近年来的发展建设主要是围绕旧城区进行,新建的一批行政文化机关单位,由于紧邻旧城,对旧城的格局和景观风貌造成一定的影响。 目前旧城主要问题有: (1)旧城道路狭窄,未成系统,难以满足使用要求功能。 (2)各类用地混杂,零乱无序,影响了城市景观和城市形象。 (3)建筑密度大,建筑采光不符合日照和防震间距要求,缺乏必要的绿地和室外活动场地,建筑质量差,卫生条件差,室外无排水系统。 (4)城市建筑风格不统一,对旧城风貌影响较大。 (5)住宅布局缺乏统一规划,给道路及市政公用设施的配套带来困难。 (6)环卫、绿化、休闲设施缺乏,不能形成符合现代生活条件的居住区。

建水紫陶资料

建水紫陶资料 一、紫陶历史背景介绍 建水陶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我国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3500多年前便出现了原始的制陶业,到汉代已经有了较为完美的陶器,至宋代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从元代到明代,建水青花瓷业进入了百花争艳的鼎盛时期,成为云南省生产陶瓷的中心,仅次于江西景德镇,产品远销省内外和东南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视为我国“国瓷”的一部分。清代开始,建水又烧制了名闻中外的紫陶,以其别具一格的书画艺术风格而独步天下,解放前即享有盛誉,市场价值颇高,其中尤以向逢春陶器制品价格最高,有“向氏紫陶,价同黄金”之美称。无论是达官巨豪,还是平民百姓,俱以得到向逢春烧制陶器摆设于家为荣。 建水紫陶采用近郊五色陶土作原料,通过传承千年的传统手工艺制作成型,集“坚如铁、明如镜、润如玉、声如磬”的特性于一身,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二、紫陶工艺简介 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是一个汉、彝、回、哈尼、傣、苗族聚居的边陲重镇,距今3500多年前就开始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约在汉唐时期,建水就开始接受汉文化的影响,境内众多文物古迹都具有汉文化与边地文化相融合的特色。1994年建水被国务院批准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被誉为中

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就产于建水县碗窑村。 碗窑村制作建水紫陶的工艺始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1),成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0),距今约170多年的时间,在此之前,碗窑村已有千余年成规模炼制陶瓷的历史,是一个因烧制陶瓷而得名的村落,村后的红坡山上堆积着大量的宋、元以后的陶瓷残片,数座元代以后的龙窑遗址清晰可见。 建水紫陶因艺而珍,其品质洁如玉,明如镜,声如磬,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无铅、无毒、对人体无有害物质;建水紫陶更侧重于文化的张扬,以传统中国书法绘画为主要内容的装饰,使建水紫陶古貌淋漓,文气盎然。 50年代初,建水紫陶就凭据独特的制陶工艺和浓郁的文化气息与江苏宜兴、广西钦州、四川荣昌陶齐名,并列中国四大名陶。 2006年,建水县碗窑村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碗窑村紫陶工艺之乡;2007年6月,建水紫陶制作工艺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紫陶制作工艺流程 品读建水紫陶,要从建水紫陶独特的传统工艺和主要特征入手,才能真正享受建水紫陶魅力所在。建水紫陶传统工艺主要指:镇浆制泥、手工拉胚、湿胚人工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成、无釉磨光六道工序。 1.镇浆制泥

以设计的视野展望建水紫陶的产品开发

以设计的视野展望建水紫陶的产品开发 董万里 摘 要: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如今在产业发展之时,面临市场的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和考验。保持和发展自身的特色,并以此进行全面的产品开发,从材料、工艺技术、艺术表现等多方面进行思考,并用设计的思维方式来分析、研究发展的根本要素,达到产品的开发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关键词:建水紫陶;设计;产品开发;材料;技术;艺术;市场 中图分类号:K892 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2010)03-0108-04 作者简介:董万里,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昆明 650000 建水紫陶是云南地方特色产品,享有极高的声誉,它以腻如脂玉、光滑如镜的品质和古朴典雅、技艺绝妙、风格迥异的艺术感受而深得人们的喜欢和珍爱。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与江苏紫砂陶、四川荣昌陶、广西钦州陶共享盛名,而建水紫陶更以其独特而占据殊胜的地位。建水紫陶的独特不仅是因为它所使用的材料特殊,也不仅是因为它的工艺和技术的独到,更是艺人们在对材料、技术的掌握基础上的特有的情与意的表达,它既有云南人对物追求的朴实,也有感情表达上的优雅,更是艺术理解上的与众不同,由此共同构成了建水紫陶的特色的基础。特色是建水紫陶的生命之根,也是影响和关系建水紫陶未来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建水紫陶从一个自然条件独特、文化多元、民风淳朴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以马帮为物流手段的社会环境中发展而来,百余年的历史和传统,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科技数字化和信息化、文化多元的碰撞、交融的环境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传统的观念、情感和手工技艺遇到了现代化的思潮和科技的冲击,如何适应与改变?如何能在多元的文化潮流中融入且又保持本色,是建水紫陶必须面对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从特色为出发点,联系材料、技术与艺术等因素,分析和探讨建水紫陶的产品开发,以期能更加合理地拓展它未来的市场。 艺术上,一种特色的形成总是有其诸多的因素,观念的、技术的、材料的等等,这种种因素又总是相互作用和影响,同时又相互制约,最终达到平衡,融为一体,构成特色形成的基础,并造就、支撑了一种特色的展示和彰显。建水紫陶的特色同样是在实践基础上,观念的(哲学、伦理、审美、民俗等),技术的(成型、装饰、烧制、打磨等),材料的(选料、配比、加工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在长期的碰撞和摩擦中逐渐达成了和谐,产生了具有地方性的、历史性的艺术特色。对于特色,我们也必须将其放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背景下去进行认识和评价,建水紫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的产生与发展与当时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及水平是相当的,它的特色也在当时的经济和文化背景下能够得以充分的展示和体现。到了21世纪,社会的科技、经济、文化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不能再以 收稿日期:2010-04-21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全部资料汇编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大全 云南是山的世界,河流的故乡。古人曾用“彩云南现”来遥指这片神秘的云岭高原。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的红土高原上,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中的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不同的民族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云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当您翻越重重叠叠的大山和蜿蜒流淌的河流,踏上云南这片红土地时,总有看不完的景,听不完的故事,探不完的谜…… 云南,秘境之旅一定会给您留下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彝族 云南的彝族约有470.57万人,其中位于云南中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云南境内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崇虎、尚黑、敬火、爱武是彝族文化的几个鲜明特点。而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可与闻名于世的玛雅文明相媲美。 彝族打歌——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 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云南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彝族“打歌”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白族 白族,主要住在于云南西北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现约有150.56万人。白族崇尚白色。除“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及汉族的年节外,白族还普遍崇奉一村一方的保护神一“本主”,各地还有迎神赛会等等,难怪人们把白族文化称为一部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民俗百科全书”。 讲究礼仪的白族“三道茶” 白族习惯喝烤茶。烤茶讲究茶具,俗语说:“酒盅要粗糙,茶盅要精巧。”献客的茶盅以洁白精巧的瓷杯为上品。白族茶礼分三道,俗称“三道茶”,即“头苦、二甜、三回味”。一道为纯烤茶,二道加核桃片、烧乳扇和红糖,三道是加蜂蜜和几粒花椒的蜂蜜花椒茶。“三道茶”是白族

建水县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

一、建水县概况 1、地理位置 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中游北岸、滇东高原南缘,面积3789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南部高山为红河与南盘江的分水岭。分水岭以南为红河大峡谷地带,河流切割深,相对高差大,山形嵯峨,气势磅礴。县境中部横陈着建水坝子(山间小盆地)和面甸坝子,泸江河贯流其间。西北部有曲江坝子,东北部为山地和南盘江谷地。北回归线横穿县境南部,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无霜期长,光照和热量条件好,但

哀牢山和县境南部高山阻挡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中部和北部却因此雨量偏少。因县境呈立体地形,气象的垂直变异突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南部边缘为热带稀树干草原气候,坝区为亚热带气候,山区则为温凉气候。 2、文化结构 建水古称步头,亦名巴甸。汉代属益州郡毋掇县地。西晋属宁州兴古郡。唐代前期为南宁州总管府所辖东爨地。早在汉唐时期,由云南通往安南有一条"通海城路",中经曲江和南亭(今建水南庄),建水即成为滇南的交通要冲。此路亦即唐贾耽所著《皇华四达记》中所称"安南通天竺道"的东南段,为南方丝绸之路的又一通道,与滇西著名的博南古道同时并存。 3、主要工业 建水在地质构造上处在云南山字形构造的前弧地带,成矿良好,锰、铁、铜、铅锌(含钼、钒、镉、锑、银)、钛等矿藏丰富,锰矿储量居全省第二位,铅锌金属储量占全省第四位,是国内主要的放电锰产地之一。 4、地方特色 建水,历史上文风盛行,古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之誉。元代初期创建文庙庙学,明朝以后又相继建学政考棚、州学、书院、府学等等,成为滇南最高学府。学风兴盛,文名鹊起。明清开科取士,有时云南一榜举人中,临安学士竟占半榜之多,故又有“临半榜”的美称。 特色鲜明的民居是古城构成的主体之一。从哈尼族的草项记、竹项房,彝族、傣族的土平房到汉族的平瓦房,数量多,质量好,保存相当完整。集中于城区和西庄镇的汉族民居,以朱家花园和张家花园为典型代表。 同时荣戴国家级建水风景名胜区桂冠。该景区含燕子洞、临安古城、红河焕文等三大景区,融溶洞景观、融人文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为一体。 二、建水县城市发展概况及分析

云南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工艺流程 目录 1、泥料选择 (2) 2、泥料拼配 (2) 3、泥料发酵 (3) 4、揉着泥料 (4) 5、拉坯造型 (6) 6、书画点染 (7) 7、精雕细刻 (10) 8、彩泥填压 (12) 9、精修粗坯 (13) 10、自然阴干 (15) 11、进窑烧制 (15) 12、粗制打磨 (16) 13、精细抛光 (19) 14、成品欣赏 (20)

1、泥料选择 建水有一片五彩山,五彩山上有五色土,各为红,黄,青,紫,白五色陶土。 2、泥料拼配 千万别以为这是五色土中的红土,这是经过陶人么加了五色陶土和7分汗水混合起来的泥料,陶人们把泥料收集好之后,敲打成末之后,按不同的比例混合配在一起(这就是江湖上传说的各家祖传的独特的配方,它直接影响到陶的质感,陶色如温度高烧出的黑色有墨黑蓝黑配方不好的就会出现灰黑灰黑的名曰:雾朦朦,灰朦朦,建水陶中还有白陶,白陶一般配方就没有红陶复杂,但配方终究是

配方,还是秘密等待下次探讨) 3、泥料发酵 此泡在大缸里洗澡的就是配好之后的泥料,为什么说是洗澡呢?因外在缸里,陶人么要将陶不断搅拌,然后舀漂在上层的漂浆(因为上层是比较细腻颗粒小的)用筛子过滤,过滤完之后的再换更细的筛子在过滤,如此反复3.4道,已经细腻到像牙膏一样,就放在大缸里醒泥,发酵,等到需要时就可以拿出来完成它们的使命了。(此节重要提示:为何要过滤如此细,如此大费周折呢?请关注下文。)

4、揉着泥料 需要他们的时候到了,经过过滤,筛选之后的陶泥,要想成器,必先劳其筋骨,像揉面一样,直到揉到腰酸背痛,手抽经的时候,他就可以开始加工了。(揉泥,是为了让泥结实有胫骨,也是让泥中不要残留气泡,不然烧出来形成气泡这件作品就会留下遗憾)

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

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我国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 摘要:民俗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此,对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也成为我们急需努力探索的课题。而针对当前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民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结合各家观点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发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 关键词:民俗文化;现状;保护;继承;科学开发 民俗是人在生存活动中创造并享用的一种文化现象。民俗文化的创新应紧紧联系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民俗文化反映着该民族独特的个性、气韵和风骨,是沟通和联系该民族全体成员心灵的无形纽带。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生活和观念中,融汇在民族风情和民族自尊中。 一、概念的界定 万健中在《民俗文化与和谐社会》中指出: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从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并没有从人类社会生活中挣脱出来,而是与现实生活糅合一体,成为具有传统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民俗文化,洪勇于《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一文中阐释道:民俗文化是以口头、风俗或行为等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与生活密切相连,体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二、我国民俗文化的现状 洪勇就《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指出,从古至今,在我国传统的节俗,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以流行广泛的大型节俗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为例,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特定时空中的生活习惯,属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

建水县植被类型(植物种类)及分布

建水县植被类型 建水县自然植被以针叶林(云南松)、常绿阔叶林和灌木中的常绿种类为多,草本植物中也有常绿的蕨类植物。由于地势起伏,气候、土壤基质条件不一致,形成垂直地带性植被明显分布的特点,加上长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原生植被多遭破坏,演替为次生植被。可分以下几种主要植被类型。 一、北热带季雨林植被类型 分布在建水县境南部红河北岸曼法、乍拉、格士、雨尼、阿土一带低热河谷,海拔230—1000米之间,显示北热带季雨林植被自然景观。同时又因小地形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植被群落,植被组成较复杂,种类繁多。高层植物多集中于村寨、道旁和低沟谷地带,山坡面多为稀树,树种有榕、红栎、酸角、火绳、荔枝、芒果、黄木、橄榄、攀枝花、大叶竹、菠萝蜜等。中层植物主要有:三棱金刚、仙人掌及荆棘灌丛。藤本植物主要有:血藤、腊藤、泡心藤等及其他附生植物。禾本科牧草主要有扭黄茅、黄背草、青香茅等,在不同的小地形上可形成单优群落。其次有臭根子草、铁杆草、木兰、荩草、马塘草、狗牙根、野花生、莎草,雀稗、竹叶菜、龙须草等,亦在不同的小地境上相互伴生。有毒害草狼毒呈零星分布。 二、南亚热带植被类型 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1500米之间的坝区和半山区,范围较广。植物类型的组合复杂,常见的高大乔木有云南松次生幼小疏林、思茅

松幼树、攀枝花、乌桕、桉、榕、柏、柿、石榴、女真子及栎类次生矮灌丛等。刺灌丛多见苦刺、牛角刺、鸡脚刺,绿皮刺等。禾本科牧草有黄背草、青香茅、扭黄茅等,能构成单优群落,其次臭根子、沟颖、野古、荩、白茅、蔗茅草等,呈较多的分布。田埂、地边的马塘、车前、莎、水蔗、双穗雀稗草等也较多。恶性害草紫茎泽兰在沟谷、山麓等阴湿地形上已构成对自然草场原生植被的大量侵害,以致取代禾本科牧草形成单优群落。 三、中亚热带云南松和阔叶林植被类型 分布范围较大,主要在海拔1500—1800米间的南部、西部、东部和东北部山地云南松疏林地带。高层植物单优种主要为云南松,其次栎类阔叶植物林分布于山箐沟谷低洼地。藤本植物三叶藤、土伏苓随阔叶林伴生。杉老树、毛木树、棠梨树等呈局部或零星分布。刺丛多见苦刺、棠梨刺、黄泡刺、三棵针、倒勾刺等。灌丛多为栎类次生幼林,黑果树、红果树等混杂木矮灌丛。低谷因受小地形基质条件影响,植被构成较复杂。常见牧草有松毛草,鸡窝草、野古草、金茅草、龙须草、扭黄茅、青香茅等。火狼杆、紫茎泽兰等害草对草场造成小块侵害。 四、北温带植被类型 主要分布在南部海拔1800—2000米地带,植被显示耐寒喜湿性。高层植物多见云南松,果松、桤木、水杉和栎类阔叶林等。常见的禾本科牧草有黄背草(局部小区构成单优群落)、红杆草、旱茅、金茅、野古,白茅、野荞、野燕麦等。紫茎泽兰、狼毒、草乌亦有生长。

云南建水紫陶行业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课程名称社会调研Ⅱ 班级与班级代码国贸3班(132506013)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教师吕瑛 学号 51 名单姚莉 提交日期 2015年9月7日 广东财经大学教务处制

姓名姚莉调研报告成绩 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云南建水紫陶产业发展概况 摘要:云南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建水县是我国传统陶瓷的只要产地之一,在这里发现了距今3500年的陶瓷碎片,建水县有一个名叫碗窑村的以陶瓷为业的村落,建水陶瓷始发于此。建水紫陶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工艺品。其制作源远流长,自宋末年间开始生产陶器,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瓷,清有紫陶的说法,紫陶属传统的名优产品,建水文化最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就是紫陶。1953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被列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与江苏宜兴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并驾齐名。建水陶瓷源远流长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国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建水紫陶泥玩文化刻坯填泥无釉磨光

目录 一、导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目的 (1)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2) 二、现状分析 (2) (一)陈绍康代表手工作坊访谈录分析: (2) (二)肖春魁2015年国际柴烧活动体验 (3) (三)红河民族师范学院李红峰访谈录分析 (4) (四)政府政策 (5) (五)旅游业发展 (6) (六)调查问卷分析 (6) 三、与江西景德镇陶瓷对比 (8) (一)制作工艺对比 (8) (二)发展情况对比 (10) (三)经验总结 (12) 四、行业发展阻碍因素 (12) (一)紫陶工艺本身 (12) (二)制陶师创新意识 (13) (三)市场化与产业化的平衡 (14) 五、行业展望与合理化建议 (14) 六、参考文献 (16) 七、附录 (16)

民俗文化节策划方案

民俗文化节策划方 案 1

民俗文化节策划方案 【篇一:民俗文化节策划方案】 民俗文化节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传统和美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开展“民俗文化节”活动,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把民俗文化和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并把民族精神的传承与道德好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本活动为期一个月,从“五一”劳动节放假回校开始持续到端午节,在此期间展开关于名俗文化的各项活动。 活动流程 第一周: 1、关于名俗文化为主题的校园、班级文化的布置。 2、主题班会的开展。 第二周: 1、手抄报的评比。

2、周五班级板报的评比。 3、诗文朗诵比赛。 第三周: 1、“名俗文化”为主题的书画评比,展览。 第四周: 1、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周五下午开展的关于端午节的校园传统小游戏。如包粽子,用雄黄酒在孩子脑门写“王”,插艾叶,做香囊、编蛋带,撞蛋等。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全过程,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积极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氛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和人民是最大光荣;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继承和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1.在此期间学校每周一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全体师生齐唱国歌。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学校、爱集体、文明守纪、文明礼仪等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性强。 2.充分利用校园网、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俗文化。专题为“民俗文化润我心”“民族精神代代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宣传和介绍,在校园内营造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及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出来进行推广,对活动中典型的事例及时进行宣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3.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氛围,确保活动有条不紊,丰富多彩。 (1)张贴有关宣传标语;把学生的优秀书画、摄影、制作成一幅幅壁挂,点缀教室、走廊,达到既美化环境,又鼓舞学生、启迪学生的目的。 (2)各班利用晨会、班会、等时间组织学生背礼仪规范、看经典书籍、唱文明礼仪歌曲、办手抄报和黑板报、写文明礼仪文章等。(3)建立班级名俗文化学习园地,形成独特个性的班级文化。 三、开展丰富的活动,进行民俗文化及民族精神教育 1.加强各种民俗节日的宣传,营造学习氛围。 2.将民俗文化与的主题班队会活动相结合,创新活动载体。

关于加强建水紫陶工艺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建水紫陶工艺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 (2011年5月5日政协红河州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政协红河州委员会 建水紫陶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及“手工拉坯、名人书画、阴刻阳填、无釉磨光”的独特工艺而闻名于世,具有质如铁、亮如镜、音如磐、洁如玉的特点,被誉为“陶中瑰宝”,与江苏宜兴紫砂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建水紫陶再次焕发勃勃生机,呈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 按照我州“十二五”规划和文化产业建设的要求,州政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把“建水紫陶工艺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列为州政协常委会调研课题。2011年4月11日至12日,州政协主席李保文、副主席陈军率领部分州政协常委和文史委委员及相关专家学者,对建水紫陶工艺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建水县人民政府的专题汇报,实地考察了碗窑村古窑遗址和绍康陶品、火宝陶艺、工艺陶厂、进兴工作室、贝山陶庄、陶茶居、紫陶会馆7家企业,并召开紫陶行业代表座谈会广泛听取了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水紫陶的发展历史和工艺传承保护情况 建水陶瓷历史悠久,从该县西汉古墓群出土的陶丸、陶片表明距今两千多年前建水就有了原始制陶业。据1980年国家陶瓷专家对建水碗窑村古窑遗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发掘考证,建水“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细陶”。产生于清光绪年间的建水紫陶最初是生产达官贵人的烟斗,政府禁烟后碗窑村陶户改制花瓶、笔筒、汽锅等陶器。从民国初年起,在紫陶上广泛采用名家书画、断简残帖等装饰,经刊刻填泥、烧制磨光后,建水紫陶呈现出典雅秀丽、自然斑驳、浑朴古拙、别具一格的金石韵味,被称之为文人陶又被誉为“陶中一秀”,产品不仅畅销滇南,还远销到东南亚一带。新中国成立后建水紫陶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创新,创造了历史的辉煌。1953年向逢春带着80多件紫陶产品到北京参加首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以刊刻雕填、无釉磨光的独特工艺受到全国工艺美术界好评,部分展品被选送到国外展出,由此建水紫陶被称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

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创意策划方案材料一

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创意策划方案材料一

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创意策划方案材料一 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创意策划方案 项目策划人:张勇 方案材料之一 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创意策划方案概要 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以“弘扬云南民族历史文化,展示云南民族旅游文化”为主题,用文化诠释文化,用文化再现历史,用文化演绎生活,用文化展示民俗,用文化塑造云南旅游品牌。是一个集旅游、餐饮、展览、教育与文化交流和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云南民族历史文化风情的文化主题公园,是云南第一个五感主题公园。 创意依据:云南旅游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地位逐渐凸现,已经成为云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在基本建成云南旅游支柱的基础上,及时作出了进一步加快旅游发展、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下发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省人大经过了《云南省旅游条例》、省政府

下发了〈云南旅游发展倍增计划(—)〉,明确指出实施“大项目推动大开发”的旅游发展战略,并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制定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旅游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统一加快旅游发展的思想认识,为切实推进云南旅游经济强省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和组织保障,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下,结合云南省山河壮美、风光绮丽、民族众多、风情各异、历史文化悠久、古迹丰富等旅游资源状况的调查。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不但具有地域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而且许多方面和内容具有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经过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完全能够成为具有较强吸引力、竞争力和较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型主题公园所形成的新的创意、新的市场、新的吸引力,以及充分预测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和经济形态与旅游市场变化的前提下,为了适应“文化游、体验游”的旅游趋势。抓住构建和谐社会和旅游经济强省的历史契机,经过大量的创新、考据、研究工作,形成了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的创意策划方案。 总体构思:为了打造云南旅游文化品牌,树立云南旅游的品牌形象,推介旅游精品,体验民族历史文化。拟建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并涵盖各地州旅游景点的推介。那么,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将是什么样式呢?根据研究和设计,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是以“弘扬云南民族历史文化,展示云南民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