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8课 《兰亭集序》第2课时 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暮春三月,草长莺飞,天朗气清,惠风 和畅,茂林修竹,清流潺潺,胜友云集,曲水 流觞,泼墨挥毫,赋诗饮酒,不亦乐乎!可作 者的感情怎么变成了“痛”呢?他由眼前的美 景、盛会想到什么了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 三段,看看作者因何而痛?
俯仰之间
之于 通“晤”交谈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字。只为当 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 ,一死生齐彭殇,无经济 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 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 ,故虽苍凉感慨之中,自 有无穷逸趣。
王羲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认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齐 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 之意。
取消句子独立性 有的人 抱负 省略句、介后句 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
借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感
取舍 不一样
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
自得 高兴的样子 满足 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
等到 他得到的已经疲倦
过去
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
回顾 由喜 到厌
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 ,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 ,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好
的过 花不常开”,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程时

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
临 死 亡
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 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 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 “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
时 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2)痛由何而来
• 痛之一:生命本体永难满足的内在欲望 •
(所遇既倦) • 痛之二: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停无法掌控 •
(所欣已陈) • 痛之三: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毋容抗拒 •
(终期于尽)
抒发
符契。两半,
感慨 原因 可合在一起
面对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
悲伤
——周 国平
悲缘何而来?
千古同心,千古同慨,作者的思绪从有 限转入无限,又归结到《兰亭集序》的撰集 上,既点出了作序的缘起,又留下了无穷的 回味。
乐 痛 悲 聚会之
死生之
千古同
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
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
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
,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
兰亭 课 时
集序 二
1、基础文言常识 2、分析作者情感变化过程,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 观。
• 1、复习导入。
• 2、以“痛—悲”的情感线索继续分析文言常识。正确把握作者的生死 观。
• 3、本课难点除文言基础常识外,则为作者生死观的把握,在介绍魏晋 士人生死观及其他文人相关生死感慨基础上,再去分析作者似悲实壮 的观点,知人论世,使学生理解起来更为容易,也更能身处其境,理 解作者的所思所想。
丝竹管弦之盛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足以极视听之娱
夫人之相与
古代的一种风俗 高 长 旁边,水边 热闹 繁多 用来 ……的原因
动词,穷尽
交往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有的人;会面
曾不知老之将至
乃,竟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动词,至,及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面对;明白
音节助词
因此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自然 岂不痛哉!
喜 爱
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 暂时的满足。可就在这满足和陶醉中,岁
某 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
物 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时。 厌

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
该 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 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 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 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 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 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 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
重点实、虚词
修禊事也 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
列坐其次
②作者悲什么?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
东晋士大夫:生死观:一死生,齐彭殇
原因: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
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 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士大夫的思想消极,选择 出世入仙或逃避现实,他们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 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 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 更有许多人及时行乐、纵情声色。 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 死,“一死生”“齐彭殇”。
作者悲什么?先来看后世文人“其 致一也”的诗文。
•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 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 夜游,良有以也。——李白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 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 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 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 的胸怀,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 以审视。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 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他清楚一切幸 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 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
,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
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
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
舍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
空谈玄理之意。
主旨
• 文章描写了兰亭宴集的欢乐情景,抒发了对人生无限感慨 的情怀。虽也流露出人生无常的伤感情绪,但有力批判了 在当时颇为流行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 妄思想, 这在崇尚玄学、老庄的东晋时代有其现实意义。 从更广 泛的意义上看,作者对“死生”的理性思考,激发了 我 们去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探寻生存的意义,去思考 在 有限的人生中如何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明白
本来
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
一、齐,作动词。把…看做一样(相等)
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
无根据
一个个
,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
即使
……原因
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情趣
这篇诗文
(3)如何理解“悲”
①当时的东晋士大夫们持什么样的生死观? 王羲之又是什么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