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原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移动通信概述 (1)
1.1移动通信系统的构成 (1)
1.2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 (1)
1.3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 (3)
1.4 移动通信系统的运行状态 (3)
1.5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3)
1.6移动通信中采用的技术 (4)
1.7我国移动通信系统的频率 (7)
1.8 移动通信的标准化 (7)
第2章实验系统介绍 (8)
2.1 各单元原理简介 (9)
2.2 工作模式的设置 (12)
2.3 指示及测试观测点 (12)
2.4.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 (13)
实验一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15)
实验二信令系统(1)空中接口信令 (18)
实验三信令系统(2)有线接口信令 (21)
实验四多信道共用 (27)
实验五多址方式(1)频分多址(FDMA) (30)
实验六多址方式(2)时分多址(TDMA) (33)
实验七多址方式(3)直扩码分多址(DS-CDMA) (35)
实验八多址方式(4)跳频码分多址(FH-CDMA) (39)
实验九多址方式(5)混合多址 (44)
实验十移动通信系统组成 (46)
实验十一锁相频率合成器 (50)
实验十二接收机 (62)
实验十三发射机 (68)
实验十四双工器 (70)
实验十五移动通信系统组网 (75)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在移动中(或者临时停留在某一非预定的位置上)进行信息传输和交换。

移动通信的“移动”蕴涵三个方面的内容:
★ 终端的移动性:如手机、车载台;
★ 个人的移动性:如SIM/UIM 卡方式支持的业务;
★ 业务的移动性:
通信交换网的智能化和无线化使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统一起来。

移动通信的“通信”包括移动体(车辆、船舶、飞机或行人)和移动体之间的通信,移动体和固定点(固定有线电台或有线用户)之间的通信。

1.1移动通信系统的构成
一般而言,移动通信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如图1.1:
★ 移动台(如手机);
★ 基站(天线、无线电信号的接收、发射设备及基站控制器等);
★ 交换网络(移动交换机、跨地区间的中继传送设备等)。

图1.1 移动通信系统构成
其中,移动台(手机)框图见图1.2a ;基站框图见图1.2b 。

1.2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
1.移动通信必须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这种传播媒质容许通信中的用户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活动,位置不受束缚。

但一方面由于移动通信的运行环境十分复杂,易产生多径效应和阴影效应,造成了电波传播的幅度衰落和和时延扩展;另一方面由于用户高速移动,引起了多普勒频移,造成了电波传播特性的快速随机变化。

2.移动通信是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运行的。

除了一些常见的外部干扰外(如天电、机电和信道热噪声),移动通信系统本身和系统之间,还会产生多样干扰(如邻道、同信道、互调、多址和远近效应)。

3.移动通信可以利用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而移动通信业务量的需求却与日俱增;
4.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多种多样,网络管理和控制必须有效。

根据通信系统的不同需求,移动通信网络可以组成带状、面状、立体状等。

可以单网运行,也可以多网并行并实现互连互通。

为此,移动通信网络必须具备很强的管理和控制能力,诸如用户的登记和定位、通信链路的建立和撤除、信道的分配和管理、通信的计费、鉴权、安全和保密管理、用户的过境和漫游的控制等。

5.移动通信设备(主要是移动台)必须适于在移动环境中使用。

如手机要求体积小、重量轻、省电、携带方便等。

图1.2a 手机框图
图1.2b 基站框图
1.3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
1.按使用对象可分为民用设备和军用设备;
2. 按使用环境可分为陆地通信、海上通信和空中通信;
3. 按多址方式可分为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等;
4. 按覆盖范围可分为宽域网和局域网;
5. 按业务类型可分为电话网、数据网和综合业务网;
6. 按工作方式可分为同频单工、异频单工、异频双工和半双工;
7. 按服务范围可分为专用网和公用网;
8. 按信号形式可分为模拟网和数字网。

1.4 移动通信系统的运行状态
1.待机状态(重庆用户在北京):
▲重庆用户A开机,待机手机每1~2秒向本地基站发送SIM卡中的信息;
▲基站接收解码后送交换机,交换机分析号码(知为重庆用户,并知属何HLR)经七号信令网询问重庆HLR,确定为合法用户后,将该用户数据存入VLR;
▲同时通知HLR标记——A用户在北京漫游,VLR中的数据随之更新。

2.被叫状态:
▲某用户呼叫A用户,询问A用户的归属HLR;
▲HLR指示A用户的当前位置VLR,呼叫经七号信令送达A当前的MSC;
▲MSC经VLR查A用户的基站服务区并向A发出呼叫。

3.主叫状态:
▲A用户拨号经基站送达拜访MSC;
▲MSC查询VLR合法,经七号信令网向A的被叫所在地发出呼叫;
▲被叫查HLR指示被叫当前位置回送主叫MSC;
▲主叫重向被叫当前位置的MSC(VLR)发出呼叫;
▲MSC接收呼叫查VLR确定被叫所在基站;
▲向被叫振铃。

1.5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蜂窝通信网络把整个服务区域划分成若干个较小的区域,即Cell,各个小区均用小功率的发射机进行覆盖,许多小区像蜂窝一样能布满任意形状的服务地区。

图1.4 蜂窝通信网络的区域
图1.5 蜂窝通信结构
通常,相邻小区不容许使用相同的频道,否则会发生同道干扰,但如果各个小区在通信时使用的功率较小,而任意两个小区只要相互之间的空间距离大于某一个门坎值,即使使用了相同的频道,将不会发生显著的同道干扰。

因此,可把若干相邻的小区按一定的数目划分成区群(Cluster),并把可供使用的无线频道分成若干个频率组,区群内各个小区均使用不同的频率组,而一小区所使用的频率组,在其它区群相应的小区中还可以再用,就可实现频率再用。

频率再用是蜂窝通信网络解决用户增多而被有限频谱制约的一个重大突破。

当各个小区所支持的用户数达到饱和时,可以将这些小区分裂成更小的蜂窝状区域,实现小区分裂,以实现持续增长的业务需求。

当用户在蜂窝服务区通话时,小区与移动电话交换局(MTSO)或移动交换中心(MSC)相连。

MTSO是移动通信网和公共电话交换网的接口单元,在网络中起控制和管理作用,对所在地区已注册登记的用户实施频道分配、建立呼叫、频道切换、提供系统维护和性能测试,并存储计费信息等,保证网中移动用户之间的通信,又保证移动用户和有线用户之间的通信。

当用户一次通话的时间可能跨越多个小区时,系统采用越区切换来保证通话的不中断。

见图1.5。

1.6移动通信中采用的技术
1.6.1数字调制技术
调制的目的是把要传送的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变换成适合信道传输的信号,该信号称为已调信号。

移动通信信道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带宽有限;第二,干扰和噪声影响大;第三,存在着多径衰落。

因此,已调信号应具有高的频谱利用率和较强的抗干扰、抗衰落的能力。

数字调制技术可分为:恒包络调制和线性调制。

(1)恒包络调制采用的调制方式:FSK、MSK、GMSK、TFM等,特点:使用C类放大器。

(2)线性调制技术采用的调制方式:BPSK、MPSK、QPSK、16QAM 、MFSK,特点:从基带到射频变换都需要高度线性。

对数字信号的调制类型有ASK、FSK、PSK以及对这些类型改进或综合而获得的新型技术。

-DQPSK;IS-95蜂窝网络采用QPSK和O-QPSK等。

如IS-54和PDC蜂窝网络均采用4/
1.6.2移动信道中电波传播特性的模型
在移动信道中,发送到接收机的信号会受到传播环境中地形、地物的影响而产生绕射、反射或散射,造成多径衰落。

此外,自由空间传播还会带来扩散损耗以及阴影效应,因此有必要建立有普遍性的数学模型,来估算一些传播环境中的传播损耗和其它有关的传播参数。

目前,常采用理论分析方法和实测分析方法进行估测,但由于移动通信的传播环境十分复杂,很难用统一的传播模型来进行信道预测。

1.6.3多址技术
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有许多用户台要同时通过一个基地台和其他用户进行通信,因而必须对不同用户台和基地台发出的信号赋予不同的特征,使基地台能从众多用户台的信号中区分出是哪个用户台发出的信号,而用户台也能识别出基地台发出的信号中哪个是发给自己的信号,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称为多址技术。

多址技术主要解决众多用户如何高效共享给定频谱资源的问题。

.多址的基本原理
利用信号的正交性原理,即利用信号参量的正交性来区分不同用户。

要识别信号特征上的差异,表现为信号的某些参数上差异,如信号的工作频率、信号出现的时间、信号具有特定的波形(不同的代码)只要这此信号特征彼此独立、或者说正交或互相关系数近似等于0,就可以识别信号。

.多址常用类型
常规方式: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

见图1.13。

混合方式:FDMA/TDMA、FDMA/DS—CDMA、TDMA/DS—CDMA(TD/CDMA)、TDMA/FH、DS/FH—CDMA 等。

其它方式:空分多址(SDMA)、随机多址—ALOHA载波侦听多址(CSMA)、CSMA/CD(带碰撞检测的载波侦听多址、DSMA(数据侦听多址)、预约随机多址—分组预约多址(PRMA)等。

采用什么样的多址方式取决于通信系统的应用环境和要求。

1.6.4.抗干扰措施
在移动信道中,存在大量的环境噪声和干扰,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网络在运行时,干扰电平和有用信号相比不超过预定的门限值。

如:
利用信道编码进行检错和纠错(如FEC,ARQ等)来降低通信传输的差错率;
采用分集技术(如空间分集、频率分集、时间分集、RAKE接收技术等),自适应均衡技术和选用具有抗码间干扰和时延扩展能力的调制技术(如多电平调制,多载波调制等),来克服由多径干扰所引起的多径衰落;
采用扩频和跳频技术来提高通信系统的综合抗干扰能力;
采用扇区天线、多波束天线和自适应天线阵列来减少蜂窝网络中的共道干扰;
采用干扰抵消和多用户信号检测器技术来减少CDMA通信系统中的多址干扰。

1.6.5语音编码技术
系统数字化首先要对语音数字化,并且提高系统容量和频率利用率都需进行高效语音编码。

1.波形编码
将波形直接变换成数字码流。

特点:比特率较高、解码后质量较高、延时较小。

可以分为:时域波形编码,如PCM、ADPCM、D M等;频域波形编码,如:子带编码(SBC)、自适应变换编码(ATC)等。

2.参数编码
从信源信号的某个域中提取特征参数,并变换成数字码流。

特点:比特率较低、解码后质量较低、延时较大。

如:各种声码器。

3.混合编码
将以上二种方法混合,特点:以较低的比特率获得较高的质量,延时适中,复杂。

如:G723.1,G728,G729,GSM的语音编码,IS-95的语音编码等。

1.6.6 软件无线电技术
软件无线电,即将标准化、模块化的硬件功能单元以一定方式(例如通过总线)组成一个通用硬件平台,再通过不同的软件加载,来实现不同类型的电子信息系统。

其核心思想是将宽带模/数(A/D)及数/模(D/A)变换器尽可能靠近射频天线,并尽可能用软件实现无线电功能。

其本质表现为:硬件平台是基础,软件是灵魂。

1.6.7组网技术
移动通信组网大致可分为网络结构、网络接口和网络的控制与管理等几个方面内容。

1.网络结构
为了满足运行环境、业务类型、用户数量和覆盖范围等要求,通信网络应该设置基本组成部分,比如基站和移动台、移动交换中心、网络控制中心、操作维护中心等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应该如何部署,才能构成一种实用的网络结构。

2.网络接口
在使用移动通信的功能实体进行网络部署时,有关功能实体之间需要通过相应接口交换信息。

如U m,A b i s,A,B,C,D,E,F,G接口以及7号信令。

3.网络的管理与控制
位置登记(注册):
鉴权与加密:
设备识别:
用户各别码(IMSI)保密:
越区切换:
漫游等等。

1.6.8T U R B O码
1993年两位法国教授C.Berrou , A.Glavieux 和博士研究生P.thitimajslwa在ICC 国际会议上发表了他们的论文:“Near shannon limit error-correcting coding and decoding: Turbo codes(1)”ICC’93,P:1064-1074,1993。

提出了“Turbo”编译码方案。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中,已将Turbo码列入标准(确定了编译码电路的具体结构),用于传送数据。

随着Turbo码的改进,实时传送语音的Turbo即将产生。

1.7我国移动通信系统的频率
GSM900兆频段:
880~915MHz(手机发基站收),△F=25M
935~960MHz(基站发手机收),(125个频道)
GSM1800兆频段:
1710~1785MHz(手机发基站收),△F=25M
1805~1880MHz(基站发手机收),(375个频道)CDMA800兆频段:
824~849MHz(手机发基站收),△F=25M869~894MHz(基站发手机收)IMT2000(第三代):
1885~2025MHz(手机发基站收),△F=140M
2110~2200MHz(基站发手机收),△F=90M
说明:GSM系统相临基站的工作频道必须隔开;CDMA系统相临基站可工作于同一频道。

1.8 移动通信的标准化
1.8.1国际无线电标准化组织
国际无线电标准化工作主要由国际电信联盟(ITU)负责,它是设于日内瓦的联合国组织,下设四个永久性机构:综合秘书处、国际频率登记局(IFRB)、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以及国际电话电报咨询委员会(CCITT)。

1.国际频率登记局(IFRB):
职责有二:一是管理带国际性的频率分配;二是组织世界管理无线电会议(W ARCs)。

WARCs是为了修正无线电规程和审查频率注册工作而举行的。

2.国际电话电报咨询委员会(CCITT):
开发设备建议,如在有线电信网络中工作的数据Modem,还通过其不同的研究小组开发了许多与移动通信有关的建议,如编号规划、位置登记程序和信令协议等。

3.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
为ITU提供无线电标准的建议,研究的内容着重于无线电频谱利用技术和网间兼容的性能标准和系统特性。

调整后的ITU分为三个组:
①无线通信组(以前的CCIR和IFRB);
②电信标准化组(以前的CCITT);
③电信开发组(BDT)。

1.8.2欧洲共同体(E C)的通信标准化组织
欧洲邮电管理协会(CEPT)曾经是欧洲通信设施的主要标准化组织。

其任务是协调欧洲的电信管理和支持CCITT和CCIR的标准化活动。

隶属于欧洲共同体的标准化组织主要是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

它成立于1988年,已经取得许多以往由CEPT领导的标准化职责。

1.8.3北美地区的通信标准化组织
在美国负责移动通信标准化的组织是电子工业协会(EIA)和电信工业协会(TIA)(后者是前者的一个分支)。

此外,还有一个蜂窝电信工业协会(CTIA)。

1988年末,TIA应CTIA的请求组建了数字蜂窝标准的委员会TR45,来自美国、加拿大、欧洲和日本的制造商参加了这个组织。

第2章实验系统介绍
采用南京恒盾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HD-YD-II型移动通信实验教学系统,其框图见图
图2.1 HD-YD-II型移动通信实验教学系统丝印方框图
2.1 各单元原理简介
2.1.1BS/MS收发信机单元
每台移动通信综合实验系统包含一个BS收发信机单元和一个MS收发信单元,BS收发信机单元和MS收发信机单元的收发频率是相反的,完成话音及数字信令的调制解调、发射与接收。

发射机采用了典型的锁相调频频率合成器及功放PA级联的方案,具体可参见实验十三中对其电路的分析。

频率调制采用锁相调频的方法来实现,调制信号直接加至发信机锁相环VCO的输入端,其原理详见实验十一中关于锁相调频原理的介绍。

对BS发信机而言,调制信号可以是来自J202话柄麦克风经U202C放大后的话音信号,也可以是信号产生部分U008产生的正弦音频测试信号,这两路信号经运放U202C相加后加至发信机锁相环VCO 回路中变容二极管D201的正端;调制信号还可以是来自CPU的信令数据,它直接加至D201的正端,以实现DFM调制。

对于BS发信机,调制信号除了话音及正弦音频测试信号、信令数据外,还可以是来自有线接口的有线话音、来自BS接收机的中继转发信号,由模拟开关U3来实现这几路信号的选择切换。

接收机采用典型的二次混频超外差接收机方案,详细原理介绍见实验十二。

鉴频输出的音频信号分成两路,一路经U2B/U202B放大后作为接收机解调输出送至TP107/TP207,供观测用;另一路由U1/U201音频功率放大后送至话柄插座J2/J202,以推动话柄扬声器。

BS/MS收发信机的原理图分别如图2.3、2.4所示。

注意:实验结束后注意用“返回”键返回上级界面,避免发射机很长时间地连续发射!!
电话线MS
BS
总体框图
图2.2 HD-YD-II型移动通信实验教学系统原理框图
2.1.2微机主控单元
微机主控单元由CPU、RAM、EEPROM、CPLD及串口模块组成。

CPU实现对整个实验系统的控制管理,包括实验模式的选择、BS/MS收发信机的收发控制、频率控制字置入、键盘与液晶单元的读写、信号产生单元控制字的置入、有线接口的控制、串行通信等。

CPLD 实现输入/输出接口、多址通信时时序的产生等。

EEPROM用于保存设置的数据,掉电也不丢失。

串口模块则提供CPU与PC机、PC机与GPRS/GSM模块、CPU与GPRS/GSM模块间的串行数据通信,通信对象的选择通过路线器JP001、JP002以及U011来实现,U010实现与PC机通信时TTL电平与RS-232C电平间的转换。

2.1.3有线接口单元
有线接口单元的框图如图2.5所示。

电话线
图2.5 实验系统有线接口框图
运放U302A、B及变压器T301构成2/4线混合网络,实现有线电话的2线与接口内部收/发支路4线间的转换与隔离,发至有线方的话音及DTMF信号通过U302A相加;整流桥B301及三极管Q302、Q303组成恒流源,充当有线线路摘机时的直流负载,提供恒定的摘机电流。

继电器J301则执行摘机或挂机操作,发光管D306充当摘机指示。

光耦U301及C305、R301、D301实现振铃检测,将25Hz、90V左右的振铃信号转换成TTL脉冲送CPU 检测。

单音锁相环U303构成信号音检测,对有线回路中的拨号音、回铃音、忙音等进行检测,并通过发光管D305进行指示。

2.1.4键盘与显示单元
为减少按键数量,系统中许多功能都通过软件配合少量按键完成。

“前”或“后”:“前移”或“后移”光标,用于选择实验项目或某实验内的子项目。

“+”
或“-”:“增加”或“减小”,用于某实验项目内参数的改变,如频道、号码等。

“确认”:对所选项目或子项目进行确认。

“返回”:返回上一级显示界面。

“PTT”:发信机发射控制,有的实验中也作为摘机/挂机控制。

2.1.5信号产生单元
信号产生单元包括正弦音频测试信号的产生和双音多频(DTMF)信号的产生。

正弦音频测试信号由U008产生。

U008是一个单片直接频率合成(DDS)芯片,具有频率精度高、分辨率高的特点,在CPU的串行控制下,可以产生频率可任意改变的稳定的正弦音频测试信号。

U009A及电位器W001实现对正弦音频测试信号幅度的调节,W001左旋到底时正弦音频测试信号的幅度为零。

U007是单片DTMF收/发芯片,可以实现标准DTMF信号的收、发。

通过数据总线,CPU可对其进行读写和控制,实现DTMF信号的接收、发送。

2.1.6GPRS/GSM模块单元
GPRS/GSM模块单元由GPRS/GSM模块、SIM卡等组成,可通过串口通信,在CPU/PC 机的控制下进行短消息(SMS)的传输,其原理详见实验十七。

2.1.7耦合网络单元
耦合网络单元由电阻网络构成,用于组网干扰实验时加强干扰信号的对有用信号的干扰强度。

2.1.8电源单元
电源单元提供实验系统所需的+5V、-5V、+3.3V电压。

+3.3V电源供GPRS/GSM模块使用,由于其发射时峰值电流大,故由大电流的LDO承担(U015)。

2.2 工作模式的设置
在许多实验中,根据实验内容的需要,实验系统可设置工作于“基站(BS)”模式或“移动台(MS)”模式;同时,在选呼/群呼等实验中,还需要对“移动台(MS)”进行号码识别。

基于以上原因,实验系统使用前需进行设置。

设置方法是:同时按住“确认”、“PTT”两键后再打开电源,松开两键后进入设置界面。

用“前”或“后”选择项目,用“+”或“-”更改其内容。

更改完毕按“确认”键退出,回到起始界面。

设置的内容被保存在EEPROM中,关闭电源后也会不丢失。

注意:实验系统的设置必需由实验老师在实验前设置、检查,学生不得设置更改,否则可能引起实验过程的不正常!
实验系统中的许多可调元件(中周、电位器等)严禁调整,否则实验系统将不能正常工作。

2.3 指示及测试观测点
2.3.1状态指示灯
D002:GSM模块电源及其入网状态指示
D3:BS发射机发射状态指示
D203:MS发射机发射状态指示
D305:有线接口信号音(拨号音、回铃音、忙音)检测指示
D306:有线接口摘机状态指示
2.3.2测试观测点
TP001:DA1,多址方式时用户1的数据d1
TP002:C1,CDMA方式时地址码C1
TP003:DE1,CDMA方式时d1经C1扩频后的数据
TP004:DA2,多址方式时用户2的数据d2
TP005:C2,CDMA方式时地址码C2
TP006:DE2,CDMA方式时d2经C2扩频后的数据
TP007:DEX,多址方式时多址合成后送BS发射机调制的数据
TP008:SIGo1,空中接口信令实验时存储回放的无线信令
TP009:TRIb,为观测TP008(SIGo1)而提供的触发脉冲
TP010:Ci,CDMA方式时收端解扩地址码
TP011:CLK,TDMA方式时的时隙选择时钟
TP012:DK,多址方式时还原出的某一用户数据
TP013:DK1,多址方式时解调或解扩后的数据
TP016:TRIm,多址方式/频率合成时用于观测而提供的触发脉冲
TP019:Sine,测试用音频信号输出
TP101:ANT,双工器的接天线端
TP102:Tx,双工器的接发射机端
TP103:Rx,双工器的接收信机端
TP104:Ucr1,BS接收机环路控制电压
TP105:Uct1,BS发信机环路控制电压
TP106:Mod1,BS发信机音频调制信号
TP107:Dem1,BS接收机解调音频信号
TP108:SIGi1,BS接收机FSK比较器输出
TP204:Ucr2,MS接收机环路控制电压
TP205:Uct2,MS发信机环路控制电压
TP206:Mod2,MS发信机音频调制信号
TP207:Dem2,MS接收机解调音频信号
TP208:SIGi2,MS接收机FSK比较器输出
TP301:RIN,有线接口振铃信号观测端
TP302:TIP,有线接口振铃信号观测端
TP303:Busy,忙音检测电路输出观测端
TP304:LTx,有线接口四线发送端
TP305:LRx,有线接口四线接收端
2.4.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
2.4.1 实验要求
实验前预习要求如下:
(1)熟悉实验箱组成,原理及注意事项;
(2)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分析,掌握实验电路的工作原理,并进行必要的估算;
(3)认真复习与实验相关的课本内容;
(4)了解实验目的;
(5)了解实验中所用各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实验中操作要求如下:
(1)使用仪器和实验箱前必须了解其性能,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在使用时严格遵守。

(2)实验操作中接线要认真,在仔细检查,确定无误后才能接通电源,初学或没有把握应经指导教师审查同意后再接通电源。

(3)实验过程中,应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实验结果(数据,波形,现象);所记录的实验结果经指导教师审阅签字后再撤除实验线路。

(4)实验结束后,必须关断电源,并将仪器,设备,工具,导线等按规定整理好。

实验后实验报告要求如下:
(1)实验报告中各项内容必须是根据实验结果填写,严禁抄书或抄袭。

(2)实验报告中的原始记录必须真实有效,严禁杜撰。

(3)实验报告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交给指导教师,而且指导教师应在实验过程原始记录签字才算本次实验有效。

(4)实验报告内容应包括:①实验目的,②实验原理,③实验内容,④实验器材,⑤实验步骤,⑥实验过程原始记录,⑦实验结果及分析,⑧实验思考题解答,⑨实验的经验,教训,体会,收获等小结(可选做);⑩对改进实验内容,方法,设备等的建议和设想(可选作)。

2.4.2实验注意事项
移动器件属于昂贵易损器件,所以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加倍小心,防止器件的损坏,为了保证实验顺利地进行,请注意以下事项:
1、请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书操作步骤后开机实验,实验各测试点、跳线及开关说明请参考具体内容,正确连接导线,以免造成器件和芯片的损坏。

2、实验箱使用过程中应有防静电措施,以防静电损坏器件。

3、在安装和拆卸过程中请注意轻拿轻放,遇到问题须及时向老师报告。

4、实验系统的设置必需由实验老师在实验前设置、检查,学生不得设置更改,否则可能引起实验过程的不正常!!!
5、实验系统中的许多可调元件(中周、电位器等)严禁调整,否则实验系统将不能正常工作!!!
6、实验结束后注意用“返回”键返回上级界面,避免发射机很长时间地连续发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