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八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八章)
第八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1、延安:
⑴1937年1月,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社长博古。
⑵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立,呼号XNCR。
⑶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报》创刊,社长博古,抗日民主根据地第一份大型日报。
*1940年春天,延安广播创建之时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十分艰苦的时期。在周恩来负责领导下,中央军委三局九分队的同志克服了广播发动机、发电、天线等重重困难,群策群力,终于在1940年12月30日诞生了解放区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延安广播台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对抗日根据地的新闻封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日伪垄断控制广播时代的结束。延安台的广播把中国共产党的声音传向全国各地,激励和鼓舞着全国人民把抗战进行到底。
*延安《解放日报》整风与新闻改革: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报》正式创刊,第一任社长博古(秦邦宪),是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第一张大型日报,也是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报纸。
⑴1942年在党的整风运动中延安及各抗日根据地的新闻事业进行改革,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解放日报》的改革。
⑵1942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3月31日,毛泽东召开《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谈话。190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正式改版,发表《致读者》指出,改革的任务是一个彻底的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解放日报》能够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
⑶整个改革分四个阶段进行,从头到尾抓两个问题,一是观念更新,二是队伍建设。由此版面顺序进行调整:第一版反映抗日根据地的要闻;第二版是陕甘宁边区和国内消息版;第三版是国际版,第四版是副刊和各种专论。新闻报道的内容由刊载国际新闻为主,改为以报道抗日民主根据地新闻为主。改版后的《解放日报》文风也得到明显改变。
⑷在改版之后,其他改革成效显著:①重视报道党的中心工作,集中宣传了整风运动;
②正确宣传并推动了大生产运动;③成功反击了第三次反共高潮;④有效地带动了其他报纸的改革,如国统区的《解放日报》等。
⑸意义:通过这次改革,一方面引导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走上成熟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无产阶级的新闻理论,初步确立了党的办报思想。
2、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⑴晋冀鲁豫抗日民主根据地:1939年《解放日报》(华北版)作为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机关报在山西省沁县创刊,社长何云,这是敌后根据地第一张铅印报纸。
⑵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1940年11月7日,《晋察冀日报》成立邓拓任社长,出版了我国出版史上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二、国统区的新闻事业:
1、上海:⑴《抗战》,1937年8月19日,主编邹韬奋;⑵《救亡日报》,1937年8月24日,社长郭沫若,总编辑夏衍,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
2、武汉:⑴《群众》,1937年12月11日创刊于汉口,是中共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个刊物;
⑵《解放日报》:①1938年1月11日创刊于汉口,是中共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张机关报,1947年2月被勒令停刊,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解放日报》迁到重庆出版,国民党对新闻事业严加控制,重庆《解放日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根据“有理、有利、有节”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而又灵活的斗争;②斗争的三个方面:ⅰ.反对国民党的新闻检查:采用“拒检”、“暴检”(开天窗),注明“被删”等方法,针对皖南事变,周恩来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ⅱ.反对封锁新闻来源;ⅲ.反对国民党阻挠和破坏报纸发行的斗争。③在复杂环境下的《新华日报》不仅敢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创造和积累了一套丰富的办报经验:ⅰ.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ⅱ.建立一支团结战斗的队伍;ⅲ.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ⅳ.开展广泛深入的统一战线工作;ⅴ.坚持真实报道;ⅵ.坚持精益求精的编印技术,“编得好,印得清,出得早,销得多”。④《新华日报》在国统区高举全民抗战的旗帜,有力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成为大后方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的一面旗帜。
三、沦陷区的新闻事业:
1、秘密出版的进步报刊:《炼铁工》(工人创办)、《高仲明纪事》报(新闻工作者主办)
2、上海“孤岛”时期:⑴《译报》、《每日译报》(夏衍);⑵《文汇报》(严宝礼);⑶“苏联呼声”广播电台,对二战的真实报道,从侧面支持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1941年8月1日在上海租界内开播,报道反法西斯战争消息,用英、俄、日、中四种语言播音,1945年8月9日被日本查封,抗战胜利后恢复,1947年1月因报道苏联国内建设被国民党关闭,引起上海舆论界抗议。
第九章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拒检”运动:
1、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借口“非常时期”,制定了原稿送审制度,以此限制新闻出版。抗战胜利后,国统区新闻工作者同国民党的新闻检查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
2、1945年8月,黄炎培的《延安归来》成为第一本拒检出版的书籍,至此拉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随后,重庆《宪政》、《国讯》、《中华论坛》等10家出版《联合增刊》,宣布稿件不再送国民党检查,这一行动得到了各地新闻出版界的响应。
3、同年10月1日,随着拒检运动斗争的不断扩大,国民党当局被迫宣布废除原稿审查制度,拒检运动取得胜利。
二、《新华日报》与《大公报》的论战:
1、1945年11月20日,重庆版《大公报》发表社评《质中共》把内战责任归于共产党,要共产党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第二天《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与〈大公报〉论国是》驳斥谬论,指出它的本质,“借大公之名,掩大私之实;借人民之名,掩权贵之实”;揭露其基本立场“在若干次要问题上批评国民党当局”,而在一切首要的问题上“却不能不拥护当局”。
2、1946年春,当东北民主联军同国民党展开争夺东北之战时,上海版《大公报》于4月16日发表社评《可耻的长春之战》充当国民党帮凶,4月18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可耻的〈大公报〉社论》批驳其反动言论。
3、两次大论战,粉碎了国民党御用报刊的栽赃阴谋,使广大人民群众看清了蒋介石破坏和平民主、挑动内战、实行独裁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