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常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参考(有配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园常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一、茶园主要病害

1 、茶饼病

图-茶饼病

1.1症状

嫩叶上初发病为淡黄色或红棕色半透明小点,后渐扩大并下陷成淡黄褐色或紫红色的圆形病斑,直径为2~10毫米, 叶背病斑呈饼状突起,并生有灰白色粉状物, 最后病斑变为黑褐色溃疡状, 偶尔也有在叶正面呈饼状突起的病斑, 叶背面下陷。叶柄及嫩梢被感染后, 膨肿并扭曲, 严重时,病部以上新梢枯死。花蕾及幼果偶尔发病。

1.2发病条件

该病系低温高湿型,台刈抽新梢多、凹地和高山雾重的茶园,发病重。主要是在春秋茶采摘期间比较严重。

1.3发病原因

茶饼病的病原叫做外担子菌。通常患病部位隆起的白色粉状物就是病菌的子实层。一般来说,茶饼病的病原会以菌丝体的形式潜伏于茶树叶面活组织中越冬和越夏,在春秋季节爆发,尤其是以春天为主。

当平均温度在15~20度之间,空气中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菌丝就开始生长发育形成担孢子,春秋季节多雨有风,孢子随风雨浸染萌发,侵入茶树叶片组

织内部,在细胞间扩展病斑,最终形成子实层。

1.4防治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 勤除杂草,适当增施磷、钾肥,以增强茶树抗病力。

●2、及时采茶, 清除病原, 减少病害。

●3、发病严重茶园冬季可用波美0.3~0.5度石硫合剂封园, 早春用0.6~0.7%

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发病期间可用0.2~0.5%硫酸铜、0.2%硫酸镍液, 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100ppm多抗霉素喷施, 均可获得良好效果。

●4、采摘茶园根据预测预报于发病初期喷用99%绿颖矿物油乳油150-200倍,

或0.5%大黄素甲醚500倍或1%蛇床子素300-500倍,或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或75%百菌清500-800倍,或25%吡唑醚菌酯1500-2000倍,25%苯醚甲环唑1500-2000倍。

2、茶白星病

图-茶白星病

2.1症状

嫩叶染病初生针尖大小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展成直径l—2mm大小的灰白色圆形斑,中间凹陷,边缘具暗褐色至紫褐色隆起线。湿度大时,病部散生黑色小点,病叶上病斑数达几十个至数百个,有的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导致叶片变形或卷曲。叶脉染病叶片扭曲或畸形。嫩茎染病病斑暗褐色,后成灰白色,病

部亦生黑色小粒点,病梢节间长度明显短缩,百芽重减少,对夹叶增多。严重的蔓延至全梢,形成梢枯。

2.2发病条件

该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气温16-24℃,相对湿度高于80%易发病。气温高于25℃则不利其发病。每年主要在春、秋两季发病,5月份是发病高峰期。高山茶园或缺肥贫瘠茶园、偏施过施氮肥易发病,采摘过度、茶树衰弱的发病重。

2.3 发病原因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在病叶或病茎中越冬。翌春茶树初展期,分生孢子器中释放出大量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在湿度适宜时侵染幼嫩茎叶,经1-3天潜育,开始形成新病斑,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重复再侵染,使病害不断扩展蔓延。

2.4防治措施

●1、分批采茶、及时采茶可减少该病侵染,减轻发病。

●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复混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3、于3月底-4月上旬春茶初展期开始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50倍液

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3、茶轮斑病

图-茶轮斑病

3.1症状

又称茶梢枯死病。分布在全国各产茶区。主要为害叶片和新梢。叶片染病嫩叶、成叶、老叶均见发病,先在叶尖或叶缘上生出黄绿色小病斑,后扩展为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大病斑,成叶和老叶上的病斑具明显的同心轮纹,后期病斑中间变成灰白色,湿度大出现呈轮纹状排列的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子实体。嫩叶染病时从叶尖向叶缘渐变黑褐色,病斑不整齐,焦枯状,病斑正面散生煤污状小点,病斑上没有轮纹,病斑多时常相互融合致叶片大部分布满褐色枯斑。嫩梢染病尖端先发病,后变黑枯死,继续向下扩展引致枝枯,发生严重时叶片大量脱落或扦插苗成片死亡。

3.2发病条件

该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气温25-28℃,相对湿度85%一87%利于发病。夏、秋两季发生重。生产上捋采、机械采茶、修剪、夏季扦插苗及茶树害虫多的茶园易发病。茶园排水不良,栽植过密的扦插苗圃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3.3发病原因

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组织内越冬。次年春季在适温高湿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从叶片伤口或表皮侵入,经7~14天,新病斑形成并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溅滴传播,进行再侵染。高温高湿条件适于发病,夏秋茶发生较重。排水不良,扦插苗圃或密植园湿度大时发病重。强采、机采、修剪及虫害严重的茶园,因伤口多,有利于病菌侵入,因而发病也重。

3.4防治措施

●1、加强茶园管理,防止捋采或强采,千方百计减少伤口。机采、修剪、发

现害虫后及时喷洒杀菌剂和杀虫剂预防病菌入侵。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可减轻发病。

●2、进入发病期,采茶后或发病初期及时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

液或50%多霉灵(万霉灵2#)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80%敌菌丹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700倍液,隔7-14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

4、茶芽枯病

图-茶芽枯病

4.1症状

茶树感病后,芽梢生长明显受阻,直接影响春茶产量和品质。主要为害春茶一芽1~3叶,叶上病斑先在叶尖或叶缘产生淡黄色或黄褐色,扩展后呈不规则形。芽尖受害呈黑褐色枯焦状,萎缩不能伸展。后期病部表面散生黑色细小粒点,叶片上以正面居多,感病叶片易破碎并扭曲。

4.2发病条件

本病是一种低温病害,主要在春茶期发生。4月中旬至5月上旬,平均气温在15-20℃之间,发病最盛。6月以后,气温上升至29℃以上时,病害停止发展。春茶由于遭受寒流侵袭,茶树抗病力降低,易于发病。

4.3发病原因

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老病叶飞嫩芽叶中越冬。次年3月底至4月初,当气温上升l0℃左右,形成器孢子,在水湿中释放孢子,并进行传播,侵染幼嫩芽叶,经过2-3天后,产生新病斑,扩大蔓延。病菌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在20-27℃。8-10℃低温条件下,病菌生长速度慢,但尚能正常生长。29℃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