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通信》的复习

《光纤通信》的复习
《光纤通信》的复习

《光纤通信》课程复习要点和重点

浙江传媒学院陈柏年(2014年6月)

第一章概述

1、光纤通信:以光波作为信号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介的通信方式。

2、光纤通信发展历程:(1)光纤模式:从多模发展到单模;(2)工作波长:从短波长到长波长;(3)传输速率:从低速到高速;(4)光纤价格:不断下降;(5)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3、光纤通信系统基本组成:(1)光纤,(2)光发送器,(3)光接收器,(4)光中继器,(5)适当的接口设备。

第二章光纤光缆

一、光纤(Fibel)

1、光纤三层结构:(1)纤芯(core),(2)包层(coating),(3)涂覆层(jacket)。

2、各类光纤的缩写和概念:SIF(突变型折射率光纤),GIF(渐变折射率光纤);DFF(色散平坦光纤)、DSF(色散移位光纤);MMF(多模光纤),SMF(单模光纤);松套光纤,紧套光纤。

二、光的两种传输理论

(一)光的射线传输理论

1、光纤的几何导光原理:光纤是利用光的全反射特性导光;纤芯折射率必须大于包层折射率,但相差不大。

2、突变型折射率多模光纤主要参数:

(1)光纤的临界角θc:只有在半锥角为θ≤θc的圆锥内的光束才能在光纤中传播。

★(2)数值孔径NA:入射媒质折射率与最大入射角(临界角)的正弦值之积。与纤芯与包层直径无关,只与两者的相对折射率差有关。它表示光纤接收和传输光的能力。

(3)光纤的时延差Δτ:时延差大,则造成脉冲展宽和信号畸变,影响光纤的容量,模间色散增大。

3、渐变型折射率多模光纤主要参数:

(1)自聚焦效应:如果折射率分布恰当,有可能使不同角度入射的全部光线以同样的轴向速度在光纤中传输,同时达到光纤轴上的某点,即所有光线都有相同的空间周期。

(2)光纤的时延差Δτ:比突变型光纤要小,减小脉冲展宽,增加传输带宽。(二)光纤波动传输理论

★1、光纤模式:一个满足电磁场方程和边界条件的电磁场结构。表示光纤中电磁场(传导模)沿光纤横截面的场形分布和沿光纤纵向的传播速度。

★2、光纤中可能存在的四套模式:横电模TE、横磁模TM及混合模HE和EH。

3、色散曲线:导模传播常数β与光纤归一化频率V值的关系曲线。

★(1)“模式截止”:光纤包层中出现辐射模,纤芯中导波模截止;

★(2)“远离截止”:光纤包层中不出现辐射模,导波模在纤芯中很好传输。

★4、线偏振模(LP):在传播过程中始终保持场矢量取向不变的电磁波。将弱导条件下传播常数相等的多个模式简并得到的简化分析模式。特点是场的横向分量线偏振,且远大于传播方向分量(准TEM波)。

三、单模光纤SMF:只能传播一种模式(基模)的光纤。

★1、单模传输条件(截止条件):当特征频率V<2.405、λ>截止波长λc时,光纤中传播的只有唯一HE11(LP01)一个基模存在,其余模式全部截止。

2、模场直径W0:纤芯中径向场分布曲线中心轴处最大值的1/e处所对应的径向宽度。

★3、单模光纤的类型:(1)G.652光纤(STD常规单模光纤/标准单模光纤)。(2)G.653光纤(DSF色散位移光纤)。(3)G.654光纤(截止波长光纤/低损耗光纤)。(4)

G.655光纤(NZ-DSF非零色散位移光纤)。

四、光纤传输特性(色散、损耗)

(一)光纤色散

1、色散:在光纤中传输的光信号,由于不同成分的光的时间延迟不同而产生的一种物理效应。色散造成光信号传输波形的失真(畸变)。时域造成脉冲展宽,频域限制传输带宽。

★2、色散系数D:单位波长间隔(1纳米)的光经单位距离(1公里)光纤后的时延值。量纲[p s/(nm×km)]

★3、光纤色散种类:(1)模间色散。(2)材料色散。(3)波导色散:材料色散、波导色散合称为色度色散。

(二)光纤损耗

★(1)损耗系数α:单位距离(1公里)光信号能量衰减的分贝值。量纲[dB/km]

★(2)光纤损耗的机理(种类):①吸收损耗。②散射损耗。③辐射损耗。

★(3)光纤的三个低损窗口:850nm、1310 nm、1550 nm。

五、光缆

光缆基本结构:缆芯(芯线+加强件)和护层。光缆结构分类:(1)层绞式。(2)骨架式。(3)束管式。(4)带状式。光缆敷设方法:(1)管道敷设,(2)直埋敷设,(3)架空敷设,(4)水下敷设。光缆四个特性:拉力特性、压力特性、弯曲特性、温度特性。

六、光纤损耗测量三种方法

1、剪断法:基本测量方法。

2、插入法:光检测器输入前插入1~2m长的短光纤测量。

3、后向散射法:利用反向光的瑞利散射光功率来确定光纤损耗系数的方法。测量仪器称为光时域反射仪(OTDR)。

★OTDR是利用光线在光纤中传输时的瑞利散射和菲涅尔反射所产生的背向散射而制成的精密的光电一体化仪表。

★光纤通信常用仪器:(1)测量光功率的仪器使用光功率计,(2)用于光纤故障定位的仪器使用光时域反射仪(OTDR),(3)测量光链路误码率的仪器使用误码测量仪。

第3章通信用光器件

一、相关物理基础

(一)原子能级和能带

1、半导体的三种能带:价带(束缚电子)、禁带和导带(自由电子)。禁带宽度:导带底Ec与价带顶Ev的能量差,E g= E C–E V。

2、光子能量与光波频率之间的关系:E=hf。(1)光的波长、频率、速度三者间的关系是C=λf;(2)光子的能量E P与其频率f的关系是E P= hf;(3)光子的波长λ(nm)与其能量E P(eV)的关系是E P=1.24/λ。

★(二)光与物质的三种相互作用

1、自发辐射:无外界激励而高能级电子自发跃迁到低能级,同时释放出光子。发光器件LED。

2、受激辐射:高能级电子受到外来光作用,被迫跃迁到低能级,同时释放出光子,且产生的新光子(全同光子)与外来激励光子同频同方向,为相干光。发光器件LD。

3、受激吸收:低能级电子在外来光作用下吸收光能量而跃迁到高能级。光电器件PD。(三)激光(LASER):“受激辐射的光放大”的简称。

★“粒子数反转分布”:高能级上的电子数多于低能级上电子数的分布状态。

(四)激光器结构(三个功能部件):1、激活物质(增益物质):在外界足够强的泵浦源作用下,能够形成粒子数反转分布的物质。2、泵浦源:以外部能量把处于基态的电子,激励(抽运)到较高的能级高能态的过程。。3、光学谐振腔:形成正反馈,使光波加强。

(五)激光的产生两个条件:1、振幅平衡条件(阈值条件):光的放大和损耗应满足的平衡条件。2、相位条件:满足形成正反馈的要求,使光波振荡加强。

二、半导体激光器

(一)原理与结构

1、半导体激光器工作原理:在正偏情况下,向半导体PN 结注入电流,实现粒子数反转分布,产生受激辐射,再利用谐振腔的正反馈,实现光放大而产生激光振荡。发光特点:发射的光子同频、同相、同偏振方向,输出相干光。

2、半导体激光器结构:(1)同质结构。(2)异质结构。(3)双异质结(DH )三层平面条形结构:有源层、限制层、法布里-珀罗谐振腔。

5、发射波长和光谱特性:

(1)发射波长:取决于半导体材料的禁带宽度。

★(2)光谱特性:用FP 谐振腔可以得到的是直流驱动的静态单纵模激光器。要得到高速数字调制的动态单纵模激光器,可以采用DFB 分布反馈激光器。

(二)半导体激光器特性

1、P-I 特性曲线:输出光功率与注入电流变化的关系。光功率随驱动电流的增加而增加。当I Ith ,激光器发出的是激光。

★2、激光器量子效率ηd :在阈值电流之上(在激光发光区),激光器输出光子数的增量与注入电子数的增量之比。 ()()th d th P P hf P e I I e I hf h -D =

=-D

3、光谱特性:用光源谱线宽度Δλ来表示,激光器的Δλ越小越好。

4、频率特性:直接调制时,弛张频率是调制频率的上限。

5、温度特性:温度升高时,I th增大,ηd减小,输出光功率明显下降。

6、应用场合:大容量长距离数字系统、模拟系统。

(三)分布反馈DFB激光器:没有集总的谐振腔反射镜,有源层周期性波纹光栅结构形成光分布式反馈的单纵模(SLM)的LD。优点:单纵模,光谱窄,动态谱线好,线性好。

三、发光二极管(LED):无光学谐振腔,基于自发辐射工作的无阈值发光器件。

(一)结构与特点

工作机理和发光特点:(1)工作机理:自发辐射,(2)发光特点:输出具有较宽的频率范围的非相干光。发光二极管种类:(1)正面发光二极管。(2)侧边发光二极管。(二)发光二极管工作特性

1、P-I特性:无阈值器件,注入电流的增加,输出光功率近似呈线性增加。

2、光谱特性:谱线宽度?λ比LD宽得多。

3、温度特性:主要影响LED的输出光功率、P-I特性的线性及工作波长。

4、应用场合:小容量数字系统和模拟系统。

对照曲线比较: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与半导体激光器LD的区别。

(5)使用场合小容量、短距离光通信系统大容量、长距离光通信系统

四、光检测器:将光辐射能量转换成电流或电压(光电转换)的能量变换器件。

(一)光检测器功能与分类

1、光电检测器原理:外加反向偏压的PN结,当入射光作用时,形成漂移电流和扩散电流,在外电路中形成光生电流。当入射光变化时,光生电流随之作线性变化,从而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

2、类型:(1)PIN光电二极管,(2)雪崩光电二极管APD。

(二)光电转换原理:受激吸收,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转换条件:只有波长λ<截止波长λc的入射光,才能产生光电效应。由禁带宽度决定的截止波长要大于入射光波长。λc 为截止波长。

(三)PIN光电二极管

★基本结构:在重掺杂的(P+)层和(N+)层之间有较宽一层轻掺杂的N型材料(本征的I层),扩大耗尽层宽度以吸收绝大多数光子,使光生电流增加。

(四)雪崩光电二极管APD(利用雪崩倍增效应使光电流得到倍增的高灵敏度光电探测器)

1、雪崩倍增效应(工作原理):(1)超强电场:外加高反向偏压,在耗尽区内形成强电场。(2)碰撞电离:光生载流子被强电场加速,以极高的速度与耗尽区的晶格发生碰撞,产生新的光生载流子,并形成链锁反应,(3)雪崩倍增:光电流在二极管内部获得倍增的现象。

2、倍增因子:APD输出光电流和一次光电流的比值,表示APD的放大能力。

(五)光电二极管特性

★1、量子效率η:一次光生电子-空穴对和入射光子数的比值。

00-p p I e I hf P hf P e h ==光生电子空穴对=入射光子数

★2、响应度 (A/W ):一次光生电流I p 和入射光功率P 0的比值。

0p

I e P hf h r ==

3、响应时间:通常使用检测器输出脉冲的上升时间τr 和下降时间τf 来表示。

★4、噪声:(1)热噪声。(2)暗电流噪声。(3)漏电流噪声。(4)散弹噪声。(5)APD 倍增噪声:雪崩光电二极管倍增过程的随机特性产生附加噪声。

五、光无源器件

(一)光无源器件:无需电源,不进行光电变换的光路器件。

(二)光纤连接器:用以稳定地活动连接两根或多根光纤的无源组件。性能指标:

(1)插入损耗(dB )= Pi (dBm ) –Po (dBm ),越小说明性能越好。

(2)回波损耗(dB )= Pi (dBm ) –Pr (dBm ),越大说明性能越好。

(3)重复性:光纤(缆)活动连接器多次插拔后插入损耗的变化,用dB 表示,一般≤0.1dB 。

(4)互换性:连接器各部件互换时插入损耗的变化,也用dB 表示,一般≤0.2dB

(三)光纤耦合器:将光信号进行分路或合路、插入、分配的一种无源器件。性能指标:

(1)附加损耗Le (dB )=输入端总光功率Pit (dBm )-输出端总光功率Pot (dBm );

(2)插入损耗(dB )=第i 路输入光功率Pic (dBm )–第i 路输出光功率Poc (dBm );

(3)耦合比(第i 路分光比)CRi =第i 路输出光功率Poc /总的输出光功率Pot ×100%;

(4)隔离度DIR (dB )=注入端输入光功率Pic (dBm )–输入侧非注入端输出的光功率Pr (dBm )。

(四)光隔离器:一种只允许光信号沿光路正向传输的非互易性无源器件。工作原理:晶体的非互易旋光性(法拉第效应)使光正向传输,反向隔离。性能指标:

(1)插入损耗(dB)=输入光功率Pi(dBm)–输出光功率Po(dBm)

(2)反向隔离度(dB)=反向输入光功率Pi’(dBm)–反向输出光功率Po ’(dBm)(3)回波损耗(dB)=正向输入端口注入光功率Pi(dBm)–正向输入端口反射光功率Pir (dBm)

(五)光环形器:一个多端口的输入输出非互易器件。特点:控制电磁波沿某一环行方向传输;正向顺序传导、反向传输阻塞。作用:把光信号流按一个规定的方向从一个端口送到另一个端口。

(六)光调制器:输入电调制信号对恒定光载波信号调制产生已调光波信号的装置。原理:利用电光效应、声光效应、磁光效应和电吸收效应达到调制的目的。

★马赫-曾德尔(M-Z)干涉型调制器:利用铌酸锂晶体电光效应的实用调制器。(七)光开关:转换光路,实现光交换的光无源器件。分类:(1)机械光开关。(2)固体光开关。

第四章光端机

一、光发射机:完成电/光转换(E/O),把输入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并用耦合技术把光信号最大限度地注入光纤线路。由光源、驱动器和调制器组成。

(一)概要

1、光源:光发射机的核心。三种光源器件:半导体激光器LD、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 和固体YAG激光器。★通信常用的两种光源:激光二极管(LD)和发光二极管(LED)★

2、目前主要使用的光源调制方法:光强度调制IM。

(1)直接调制:由电调制信号直接控制激光器的驱动电流,注入调制电流实现输出光波的强度调制。直接调制会引入频率啁啾(光脉冲的载频随时间变化)。

(2)间接调制:利用晶体电光效应、磁光效应、声光效应等性质来实现对光源辐射的强度调制。

(二)数字光发送机:作用是完成电/光转换,把电端机输出的数字基带电信号转换为已调光信号,并用耦合技术有效注入光纤线路。

★1、组成:主要有光源和电路两部分组成。具体由输入电路(输入盘)和电/光转换电路(发送盘)组成。

★(1)均衡放大:用以补偿由电缆传输所产生的电信号的衰减和畸变,保证电、光端机间信号的幅度、阻抗适配。

★(2)码型变换:将电端机送入的信号码型从双极性的HDB3或CMI码变为单极性的NRZ码。

★(3)复用扰码:复用是用一个大传输信道同时传送多个低速信号的过程。扰码是使信号达到“0”、“1”等概率出现,利于时钟提取。

★(4)时钟提取:提取与网络同步的时钟供给扰码与线路编码等电路。

★(5)线路编码:以提取定时信息,提高误码检测能力。

★(6)驱动电路(调制电路):用经过编码的数字信号对光源进行直接光强度调制,完成电/光转换,是电/光转换电路的核心。

★(7)光源:LD或LED,产生作为光载波的光信号。

★(8)自动功率控制电路(APC):检测发送光功率变化,动态调节光源的偏置电流I b和调制电流I m,以稳定发送光功率。

★(9)自动温度控制电路(ATC):保持LD的工作温度基本恒定,不受外界温度变化和LD本身结发热效应的影响,使激光器输出特性保持恒定。一般由致冷器、热敏电阻和控制电路组成。

(10)监测电路:实现光发射机的工作参数的监测。

(11)告警电路:实现光发射机的保护和告警。

★2、主要要求:(1)平均输出光功率:正常条件下,光发送机发送光源尾纤输出的平均光功率。一般为0.01mW~5mW。(2)有较好的消光比(也称通断比,EXT):全“1”码平均发送光功率与全“0”码平均发送光功率之比。一般要求EXT≥10dB。(3)有良好的调制特性:光源的P?I曲线在使用范围内线性特性好,调制后不产生非线性失真。

二、光接收机:作用是完成光/电转换(O/ E),把经过光纤线路传送、产生了畸变和衰减的微弱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经过放大和处理后恢复成发射前的电信号。组成:光检测器、放大器和信号处理电路。

(一)概要

★1、光检测器:光接收机的核心,两种常用的光检测器:PIN光电二极管和雪崩光电二极管(APD)。

2、两种检测方式:直接检测和外差检测,一般使用直接检测(DD)。

★(二)数字光接收机:将光纤传输后的幅度被衰减、波形产生畸变的、微弱的光信号变换为电信号,并对电信号进行放大、整形、再生后,再生成与发送端相同的电信号,输入到电接收端机,并且用自动增益控制电路(AGC)保证稳定的输出。

★1、组成:

★(1)光检测器:实现光/电转换的关键器件。

★(2)前置放大器:实现低噪声放大。

★(3)主放大器:提供足够的增益,输出满足判决所需的电平,且增益受AGC电路的控制。

★(4)均衡器:对已产生畸变的电信号进行补偿,以消除码间干扰,减小误码率。

★(5)AGC电路:用反馈环路来控制主放大器的增益。增加光接收机的动态范围,使光接收机的输出电流保持恒定。

★(6)时钟恢复电路:从放大器输出的信号和噪声混合的波形中提取码元时钟(定时信号),提供给判决电路。

★(7)判决电路:在时钟信号控制下,逐个将均衡后的脉冲输出信号波形判决输出,恢复出原发送的码流,把放大器输出的升余弦波形恢复成数字信号。

(8)光端机辅助系统:为光纤通信系统可靠的实现信号的传输提供保障支撑。

2、光接收机噪声的主要来源

(1)光检测器噪声:包括散弹噪声(光生载流子数随机起伏所产生)、暗电流噪声(无光照射时的反向残留电流)、漏电流噪声(光检测器表面物理状态不完善和加有偏置电压时引起)和APD倍增噪声(雪崩光电二极管倍增过程的随机特性产生附加噪声)。

(2)前置放大电路的热噪声:光电二极管的负载电阻R L和后接的放大器的输入电阻所

产生。三种前置放大器:(1)双极型晶体管前置放大器。(2)场效应管前置放大器。(3)跨阻型前置放大器。

3、主要性能指标:

★(1)误码率:在较长时间间隔内的传输码流中,错误判决的码元数N e在所接收到的码元总数N t中所占的比例。

★(2)接收灵敏度Pr:在一定误码率条件(BER=10-9)下,接收机能检测到的最小平均信号光功率(以dB表示)。表示光接收机接收微弱信号的能力。

★(3)动态范围DR:在保证系统的误码率指标要求下(BER=10-9),接收机能检测到的最大平均接收光功率Pmax与最小平均接收光功率Pmin之间的比值;以dB表示为接收机最大允许输入光功率Pmax(dBm)-最低输入光功率Pmin(dBm)。

三、线路编码

(一)光纤对所传信号码型的要求

在PDH系统中,常用的线路编码有分组码mBnB,1B2B码(CMI、DMI和双相码等)和插入码,SDH光纤通信系统中广泛使用的是加扰的NRZ码。

(二)常用光纤线路码型

1、扰码:在光发射机的调制器前,将原始的二进制码序列与伪随机序列进行异或运算,使之接近于随机序列。

2、分组变换码(mBnB码)。

3、插入码(mB1X码)可分为mB1P 码、mB1C码和mB1H码。

第五章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一、准同步数字体系PDH:(1)除复接成基群时采用同步复接外,高次群均采用异步复接,各支路时钟是不同源;(2)各支路时钟相对其标称值有一个规定容限的偏差约束。

1、两种复用体系:(1)基群速率为1.544 Mbps的PDH:基群传输24路话音。(2)基群速率为2.048 Mbps的PDH:基群传输30路话音。我国的PDH规范。

★2、我国PDH数字复接群速率约称:一次群(PCM30/32系统):2Mbps,(2.048M bps),二次群:8 Mbps,三次群:34 Mbps,四次群:140 Mbps,五次群:565 Mbps。

★二、同步数字体系SDH的定义:由若干SDH的网元组成在光纤或微波上进行同步信息传输、复用、分插和交插连接的网络。含义是:(1)同步:支路时钟同源;(2)数字:传输数字信号;(3)体系:支路复接、线路传输、信号交换融为一体。

(一)基本概念和帧结构

★1、SDH的核心特点:(1)同步复用:上下电路业务十分容易。(2)标准光接口:对NNI(Network Node Interface)统一规范,容易实现多厂家SDH设备的互连。(3)强大的网络管理能力:帧结构中安排了丰富的用于OAM功能的开销字节,使网络的自动化程度大大加强。

★2、SDH标准传输速率等级:

★3、STM-1 的帧结构:9×270字节的块状帧,1帧=2430字节=19440比特,帧周期=125μs,帧率=8000帧/ s。

1 frame = 2430 bytes in 125

3

矩形结构

s b

y

t

e

s

(1)净荷(含POH)。(2)中继段开销RSOH。(3)管理单元指针AU-PTR。(4)复用段开销MSOH。

STM-N的帧结构:N个STM-1以字节为单位同步交错复接后构成270×N个字节STM -N信号。

(二)复用原理和基本复用单元

1、SDH复用原理(SDH的复用三个步骤):(1)映射:在SDH网络边界处支路信号经速率调整,并增加通道开销(POH),适配进虚容器的过程。(2)定位:使用载荷指针技术,指示帧偏移信息,即VC在TU或AU净荷的位置。指针PTR:用来指示低速信号在高速信号中位置的一组二进制数。(3)复用:将复用单元组合成为STM-N的帧结构,完成复用过程。。

2、SDH六种复用单元

3、SDH复用映射结构

(1)虚容器VC:SDH中最重要的信息结构,SDH中可以用来传输、交换、处理的最小信息单元,VC在SDH传输网中传输的路径称为通道。VC在SDH网络中始终保持完整不变,独立地在通道的任意一点进行分出、插入或交叉连接。

(2)管理单元指针(AU PTR):在VC的前面加上AU PTR,以进行定位校准。

(3)管理单元(AU)和支路单元(TU):都是加入指针后组成的信息单元结构。

(4)支路单元组:TU经均匀字节间插后,组成支路单元组(TUG)。

(5)管理单元组:3个AU-3或1个AU-4组成管理单元组(AUG)。

★4、SDH的开销:用来传送SDH网络中的控制与维护信息,用于网络运行、维护、管理的OAM字节。(1)段开销SOH:再生段开销RSOH,复用段开销MSOH。(2)通道开销POH。

★(三)SDH的四种网元

1、终端复用器(TM):完成SDH终端的复接/分接功能,在通道两端把多路低速信号复用成一路高速信号,或反过来把一路高速信号分接成多路低速信号设备。

2、分插复用器(ADM):在高速信号传输链路中途分接或插入部分低速信号的设备。

3、数字交叉连接设备(SDXC):在高速信号传输链路中具有一个或多个信号端口,可以对任意端口之间的信号进行可控连接(包括再生连接)的设备。

4、再生中继器(REG):在传输链路中途接收STM-N信号并经过适当的处理(再生放大、重整形和重定时)使信号按照规定的幅度、波形和定时特性继续向前传送的设备。(四)SDH网络系统模型

1、再生段(Section);

2、复用段(Line);

3、通道(Path)。

三、数字光纤系统的性能指标

(一)主要性能指标

1、平均误比特率(BER):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出现的误码的个数和总的传输码元数的比值。反映的是一个长期平均统计结果,无法反映出误码的突发性。长期平均误码率

2、抖动特性:(1)抖动(Jitter):数字脉冲的有效瞬间位置相对于标准位置(如最佳判决时刻)的短时间偏差(变化频率高于10 Hz的相位变化)。(2)漂移(Wander):长时间的偏差,变化频率低于10 Hz的相位变化。

3、可靠性:(1)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故障率φ的倒数,平均发生一次故障的间隔时间。(2)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平均修复一次故障的间隔时间(不可用时间)。(3)可用率A:在规定时间内,系统处于良好工作状态的概率,A=可用时间/总工作时间×100%= MTBF/(MTBF+ MTTR)×100%。

四、数字光纤系统设计分成两种:1、损耗受限系统:损耗是限制光传输距离的主要因素。2、

色散受限系统:光信号的色散展宽最终成为限制系统传输距离的主要因素。

第六章模拟光纤通信系统

一、三种调制方式

(1)模拟基带直接光强调制(DIM)。(2)模拟间接光强调制方式:按照预调制又可分为三种方式:FM-IM,PFM-IM,SWFM-IM。(3)频分复用光强调制方式:也称为副载波复用(SCM)。现代有线电视光纤同轴混合网HFC就是采用这种传输方式。二、模拟基带直接光强调制光纤传输系统

(一)组成:光发射机(光源通常为发光二极管)、光纤线路和光接收机(光检测器)。(二)特性参数

1、信噪比SNR定义:接收信号功率S和噪声功率(N P)的比值。

分贝表示式:SNR(dB)=10lg(S/N P)=20 lg(信号均方电流/噪声均方电流)

(1)调制指数:m=信号电流幅度I m/平均信号电流I0。

(2)接收灵敏度Ps, min(dBm):在限定信噪比条件下,光接收机所需的最小信号光功率。

2、信号失真

★信号失真分类:线性失真和非线性失真两类。★线性失真:输出信号没有产生输入所没有的新的频率成分;线性失真可以用的幅频特性失真和相频特性失真描述。★非线性失真:输出信号出现输入所没有的新的频率成分;DIM系统重点考虑微分增益(DG)和微分相位(DP)。微分增益(DG):描述色度信号的幅度变化随有关亮度信号幅度变化的函数关系,影响彩色图像的饱和度。微分相位(DP):描述色度信号的相位变化随有关亮度信号幅度变化的函数关系,影响彩色图像的色调。

二、副载波复用光纤传输系统

(一)副载波复用SCM系统

SCM过程:(1)预调制(电调制):将N个频道的模拟基带电视信号分别调制到不同频率的射频(RF)载波上,然后用混合器合并成一个宽带信号(多频道的射频复合信号),(2)主调制(光调制):再将这个宽带信号对光源进行光强调制,实现电/光转换。光信号经光纤传输后,由光接收机实现光/电转换,经分离和解调后恢复出各路模拟基带电视信号输出。

SCM传输框图:

(二)SCM系统特性参数

1、主要质量指标

(1)信号的噪声含量。(2)信号的失真程度。

2、载噪比CNR

(1)载噪比定义

CNR(dB)=10lg(载波功率C/噪声功率N P)= 20lg(载波电压/噪声电压)[dB]

(2)调制指数的关系

=

若光的总调制度为M,每个频道调制度为m,频道数为N,则M m N

(3)每频道载噪比公式

分贝表达式可按照功率叠加方法合成:

11110lg[(]dB)101010RIN q T CNR CN CNR C R NR ---=-++

可由三项表示:(1)激光器相对强度噪声决定的载噪比CNR RIN ;(2)光检测器散粒噪声决定的载噪比CNR q ;(2)接收前放热噪声决定的载噪比CNR T .

3、信号失真的分析

(1)术语:

★互调:由于系统的非线性,在多个输入信号的线性组合频率点上产生寄生输出信号(互调产物)的过程。产生频谱失真。

★交调:由于系统的非线性所造成的其他信号的调制成份对有用信号载波的转移调制。产生幅度失真。

★ “组合差拍”:互调产物在某个频率点的集聚。

★ “组合三次差拍”(CTB ):在多频道的非线性传输系统中,由于设备的非线性传输特性中的三阶项所引起的互调产物;即所有三个频率(ωi ±ωj ±ωk )的非线性组合的总和。具体包括:三次谐波型、三阶互调型和三次差拍型互调产物。

★ “组合二次差拍” (CSO ):在多频道传输系统中,由设备非线性传输特性中的二阶项(二次谐波,二阶互调和二次差拍)所造成在输出端的产物,即所有可能的双频组合的总和。

(三)SCM 系统光发射机

类型:(1)1310 nm 直接调制DFB 激光器光发射机,(2)1550nm 外调制DFB 光发射机,(3)外调制掺钕钇铝石榴石(Nd: YAG )固体激光器光发射机。

(四)SCM 系统光接收机组成

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Fiber Communication Principle and its Application 学时:51 学分:3 开课学期:第7学期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通过讲授光纤通信技术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掌握光纤通信的基本特点,学习光纤通信系统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光源(光发射机)、光纤(光缆)和光检测器(光接收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和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光纤通信的未来与发展,为今后的工程应用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通过课堂认真听讲和实验课,以及课下自学,基本掌握光纤通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概况,熟悉光纤通信在电信、通信中的应用,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光通信发展史及其优点(1学时) 第二章光纤的传输特性(2学时) 第三章影响光纤传输特性的一些物理因素(5学时) 第四章光纤通信系统和网络中的光无源器件(9学时) 第五章光纤通信技术中的光有源器件(3学时) 第六章光纤通信技术中使用的光放大器(4学时) 第七章光纤传输系统(4学时) 第八章光纤网络介绍(6学时) 第九章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实验(17课时)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光电信息技术物理基础、电光信息转换、光电信息转换,光电信息技术应用,光电新产品开发举例。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光电信息技术物理基础。

五、教学时数分配 教学时数51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4学时,实践教学17学时。(教学时数具体见附表1和实践教学具体安排见附表2) 六、教学方式 理论授课以多媒体和模型教学为主,必要时开展演示性实验。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1.本课程必要的先修课程 《光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等课程 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 《激光技术》和《光纤通信原理实验》以及就业实习。 八、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考查 具体有三种。根据大多数学生学习情况和学生兴趣而定其中一种。第一种是采用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对于理论和常识部分采用闭卷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5%,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作业成绩及平时考勤占总成绩的15%;第二种是采用课程设计(含市场调查报告)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设计占总成绩的55%,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作业成绩及平时考勤占总成绩的15%。第三种是采用课程论文(含市场调查报告)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55%,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作业成绩及平时考勤占总成绩的15%。 九、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主教材 《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吴德明编著,科学出版社,第二版,2010年9月 2.参考书 (1)《光纤通信原理与仿真》,郭建强、高晓蓉、王泽勇编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13年5月 (2)《光通信原理与技术》,朱勇、王江平、卢麟,科学出版社,第二版,2011年8月

《通信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通信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设计与监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从通信的基本概念学起,形成通信系统的总体印象,并对信息的表示、传输、交换有基本的认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种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各种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 2.认识现代通信一些重要的技术; 3.掌握通信网的基本知识; 4.为后续有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必要的通信基础知识。 三、教学学时分配表 第一章通信网的基本知识…… 8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介绍现代通信网的基本概念、分类、结构、传输技术基础等内容;简要介绍现代通信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重点和难点:通信网的概念、分类、结构、传输技术基础 第一节通信系统的概念 一、什么是通信 二、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 三、现代主要通信技术简介 第二节现代通信网的组成与特点 一、通信网的构成要素

二、通信网的拓扑结构 三、现代通信网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通信网的分类 一、按业务类别划分 二、按通信服务的对象划分 三、按传输信号的形式划分 四、按通信终端的活动方式划分 五、按传输媒质划分 第四节传输技术基础知识 一、传输的基本概念 二、PCM通信的概念 三、PCM30/32路系统 四、高次群数字复接 五、同步数字体系SDH 六、通信系统的技术指标 第五节通信网的发展 一、通信网的发展过程 二、现代通信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交换技术与电话网…… 10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介绍交换的基本概念、数字交换原理、数字交换机的组成;了解呼叫接续过程、信令系统的作用、软交换的基本知识;掌握现阶段我国电话通信网的结构、路由选择的规则、编号计划;认识电话通信网、综合业务数字网。 重点和难点:呼叫接续过程、信令系统的作用 第一节概述 一、电话交换的基本概念 二、交换技术分类 第二节数字交换原理 一、数字交换的基本概念 二、数字交换网络的基本电路 第三节程控交换机的原理 一、程控交换机的控制方式 二、分级控制程控数字交换机 三、全分散控制程控数字交换机 四、软件分系统 五、程控交换机的终端设备 第四节呼叫接续过程 一、局内呼叫接续的过程 二、呼叫阶段划分 三、用状态迁移图描述呼叫处理过程 第五节信号系统 一、信号的基本概念 二、信号的分类

光纤通信实验教案

光纤通信实验 [目的要求] 1. 熟悉半导体电光/光电器件的基本性能及基本特性曲线的测试方法 2.了解音频信号光纤传输系统的结构及主要部件的选配原则 3.学习分析集成运放电路的基本方法 4.训练音频信号光纤传输系统的调试技术 [仪器设备] 1.YOF—B型音频信号光纤传输技术实验仪; 2.示波器。 [实验原理] 一.系统的组成 图1示出了一个音频信号光强调制光纤传输系统的结构原理图,它主要包括由LED及其调制、驱动电路组成的光信号发送器、传输光纤和由光电转换、I—V 变换及功放电路组成的光信号接收器三个部分。光源器件LED的发光中心波长 必须在传输光纤呈现低损耗的0.85μm、1.3μm或1.5μm附近,本实验采用中心波长0.85μm附近的GaAs半导体发光二极管作光源器件、峰值响应波长为0.8~

0.9μm的硅光二极管(SPD)作光电检测元件。为了避免或减少谐波失真,要求整个传输系统的频带宽度能够覆盖被传信号的频谱范围,对于语音信号,其频谱在300~3400Hz的范围内。由于光导纤维对光信号具有很宽的频带,故在音频范围内,整个系统的频带宽度主要决定于发送端调制放大电路和接收端功放电路的幅频特性。 二、光导纤维的结构及传光原理 衡量光导纤维性能好坏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看它传输信息的距离能有多远,二是看它携带信息的容量能有多大,前者决定于光纤的损耗特性,后者决定于基带频率特性。 经过人们对光纤材料的提纯,目前已使光纤的损耗容易做到1dB/Km以下。光纤的损耗与工作波长有关,所以在工作波长的选用上,应尽量选用低损耗的工作波长,光纤通讯最早是用短波长0.85μm,近来发展至用1.3~1.55μm范围的波长,因为在这一波长范围内光纤不仅损耗低,而且“色散”也小。 光纤的基带频率特性主要决定于光纤的模式性质、材料色散和波导色散。 光纤按其模式性质通常可以分成两大类:(1)单模光纤;(2)多模光纤。无论单模或多模光纤,其结构均由纤芯和包层两部分组成。纤芯的折射率较包层折射率大,对于单模光纤,纤芯直径只有5~10μm,在一定条件下,只允许一种电磁场形态的光波在纤芯内传播,多模光纤的纤芯直径为50μm或62.5μm,允许多种电磁场形态的光波传播;以上两种光纤的包层直径均为125μm。按其折射率沿光纤截面的径向分布状况又分成阶跃型和渐变型两种光纤,对于阶跃型光纤,在纤芯和包层中折射率均为常数,但纤芯折射率n1略大于包层折射率n2。所以对于阶跃型多模光纤,可用几何光学的全反射理论解释它的导光原理。在渐变型光纤中,纤芯折射率随离开光纤轴线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直到在纤芯—包层界面处减到某一值后在包层的范围内折射率保持这一值不变,根据光射线在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理论[1]分析可知:经光源耦合到渐变型光纤中的某些光射线,在纤芯内是沿周期性地弯向光纤轴线的曲线传播。 三、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结构、工作原理、特性及驱动、调制电路 光纤通讯系统中对光源器件在发光波长、电光效率、工作寿命、光谱宽度和调制性能等许多方面均有特殊要求。所以不是所有光源器件都能胜任光纤通讯任

光纤通信基础知识

光纤通信基础知识 基本光纤通信系统 最基本的光纤通信系统由数据源、光发送端、光学信道和光接收机组成。其中数据源包括所有的信号源,它们是话音、图象、数据等业务经过信源编码所得到的信号;光发送机和调制器则负责将信号转变成适合于在光纤上传输的光信号,先后用过的光波窗口有0.85、1.31和1.55。光学信道包括最基本的光纤,还有中继放大器EDFA等;而光学接收机则接收光信号,并从中提取信息,然后转变成电信号,最后得到对应的话音、图象、数据等信息。下面是光通信系统图。 光通信系统图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光纤传输系统是数字通信的理想通道。与模拟通信相比较,数字通信有很多的优点,灵敏度高、传输质量好。因此,大容量长距离的光纤通信系统大多采用数字传输方式。 电发射端机 主要任务是PCM编码和信号的多路复用。 多路复用是指将多路信号组合在一条物理信道上进行传输,到接收端再用专门的设备将各路信号分离出来,多路复用可以极大地提高通信线路的利用率。 在光纤通信系统中,光纤中传输的是二进制光脉冲"0"码和"1"码,它由二进制数字信号对光源进行通断调制而产生。而数字信号是对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进行抽样、量化和编码产生的,称为PCM(pulsecodemodulation),即脉冲编码调制。这种电的数字信号称为数字基带信号,由PCM电端机产生。

抽样是指从原始的时间和幅度连续的模拟信号中离散地抽取一部分样值,变换成时间和幅度都是离散的数字信号的过程。 抽样所得的信号幅度是无限多的,让这些幅度无限多的连续样值信号通过一个量化器,四舍五入,使这些幅度变为有限的M种(M为整数),这就是量化。由于在量化的过程中幅度取了整数,所以量化后的信号与抽样信号之间有一个差值(称为量化误差),使接收端的信号与原信号间有一定的误差,这种误差表现为接收噪声,称为量化噪声。码位数M越多,分级就越细,误差越小,量化噪声也越小。 编码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将抽样所得的M种信号用一组二进制或者其它进制的数来表示,每种信号都可以由N个2二进制数来表示,M和N满足M=2N。例如如果量化后的幅值有8种,则编码时每个幅值都需要用3个二进制的序列来表示。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编码仅指信源编码,这和后面提到的信道编码是有所区别的。 现以话音为例来说明这个过程。我们知道话音的频率范围是300~3,400Hz,在抽样的时候,要遵循所谓的奈奎斯特抽样率,实际中按8,000Hz的速率进行抽样。为了保证通话的质量,在长途干线话路中采用的是8位码(28=256个码组)。这样量化值有256种,每一种量化值都需要用8位二进制码编码,那么每一个话路的话音信号速率为8×8=64kbps。 奈奎斯特抽样定理:要从抽样信号中无失真地恢复原信号,抽样频率应大于2倍信号最高频率。 多路复用技术包括:频分多路复用(FDM)、时分多路复用(TDM)、波分多路复用(WDM)、码分多址(CDMA)和空分多址(SDMA)。 时分多路复用:当信道达到的数据传输率大于各路信号的数据传输率总和时,可以将使用信道的时间分成一个个的时间片(时隙),按一定规则将这些时间片分配给各路信号,每一路信号只能在自己的时间片内独占信道进行传输,所以信号之间不会互相干扰。 频分多路复用:当信道带宽大于各路信号的总带宽时,可以将信道分割成若干个子信道,每个子信道用来传输一路信号。或者说是将频率划分成不同的频率段,不同路的信号在不同的频段

(完整版)光波导与光纤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光波导与光纤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一、《光波导与光纤通信》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08131013 (二)课程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Light Wave Guide & Fibre Optical Communication (三)开课对象:应用物理学专业本科生 (四)课程性质: 光波导与光纤通信应用物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其预修课程有大学物理、数理方法、通信原理等。本课程的目的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光纤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了解光纤通信的发展现状。 (五)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光纤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了解光纤通信的发展现状,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六)教学内容: 光纤通信是现代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光波导和光纤的基本理论和性质;半导体、激光器、光检测器、光放大器等光纤通信器件的基本理论和性质;光发射机、光接收机的基本理论和性质;光纤通信系统的构成、设计方式以及光纤通信中各种新技术、新发展。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 学时数: 54 学时 分数: 3学分 学时数具体分配:

(八)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授课方式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 考核方式为考试。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 ,期末成绩占60%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概论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光纤通信的发展史及其发展方向,光纤通讯的优点及特点。 1.了解光纤通信的发展状况。 2.理解光纤通信的特点。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光纤通信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光纤通信的特点

光纤通信技术 教学大纲

《光纤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制定人:孔勇教学团队审核人:袁天夫开课院系审核人:邓琛 课程名称:光纤通信技术 课程代码:021509 适用层次(本/专科):本科 学时:32 讲课课时:32 实验课时:0 上机课时:0 考核方式:考查 适用专业:电子技术、广播电视工程、通信工程等 教材:王辉,光纤通信(第3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 主要参考书: 1、刘世安,光纤通信,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董天临,光纤通信,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3、孙学康、张金菊,光纤通信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一、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该课程在广播电视专业课程体系中为专业基础课程,波分复用、时分复用、智能光交换等关键技术是后续接入网技术、核心网等课程的基础。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广播电视工程专业相关的光纤通信系统设计、设备使用、工程测试等环节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光纤通信相关技术的工作原理、结构、发展和应用。 2.培养学生理论分析、数值仿真能力。 3.培养能从事光纤网络工程的规划建设、SDH系统的调测维护、电信核心网 络和接入网络的工程维护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4.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电缆、光缆设计与施工、线路规划概预算的能力以及 在光纤通信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及其相关领域从业的综合职业能力。 5.培养学生利用光纤技术对相应的广播电视、电信通信等工程设计能力。 三、教学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具备: 1. 1. 了解器件及系统的工作原理、结构、发展及应用。 2. 2. 熟练运用C语言、Matlab等软件,求解相应的理论和数学模型。 3. 3. 掌握光纤通信系统中相关的通信距离、通信容量等工程设计。 4. 4. 掌握光纤通信设备在实际工程中的使用原理和应用情况。 5. 5. 掌握相关设备的维护、安装、调试、预算等技术。

《光纤通信》教学大纲

《光纤通信》教学大纲 一、课程描述 光纤通信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通信新技术。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光纤通信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社会信息基础设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光纤通信》是结合光纤通信的发展,系统地介绍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和基本分析设计方法,全面反映全光通信技术概貌的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的光纤通信设备、光缆线路工程、综合布线工程、宽带接入技术及现代通信技术等通信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光纤通信》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任选课,包括光纤通信传输理论,光纤与光缆,光源与光发送机,光检测器与光接收机,无源光器件与集成光路,光纤系统中的信号传输和光纤通信系统等内容。先修课程是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高频电路。 二、课程目标 1、使学生掌握光纤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解光发射机和光接收机的基本理论和特性。 2、理解和掌握光纤通信系统的构成、性能指标及光纤通信新技术。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 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认知。 理解——是指运用已了解的基本原理说明、解释一些现象。 掌握——是指利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对一些较复杂的功能线路进行解释,说明其工作过程,估计有关参数。 学会——是指在利用仪表和工具完成对某些功能线路的设计、组装、参数测量,并根据理论知识计算相关参数,理论与实验作比较。能识别操作中的一般差错。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本标准中打“*”号的内容可作为自学,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求或不布置要求。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表

(整理)光纤通信原理及基础知识

偏振模色散受限的最大理论传输距离 B 当比特率大于10Gbs 偏振模色散必须考虑降低光纤偏振模色散值 改进光纤的几何形状导致裸纤的旋转 10 PMD ps4 km 25 Gbs 10 Gbs 40 Gbs 30 180km llkm lkm 10 1600 km 100 km 6km 05 6400 km 400 km 25km 02 40000 km 2500 km 156km 光纤的光学及传输特 性参数之一------偏振模色散受限的最大理 论传输距离光纤的基本参数固有和非固有的偏振模色散原因包层 中心为椭圆包层偏心进入气体侧压涂层椭圆涂层偏心非固有 原因侧压弯曲扭曲光纤的光学及传输特性参数之一------偏振 模色散光纤的基本参数定义光纤作为单模光纤工作的最 短波长工作波长超过此波长时只能传输基模此时光纤为单模光纤工作波长低于此波长 时除基模外高次模也可传输此时光纤为多模光纤光纤的光学及 传输特性参数之一------截止波长光纤的基本参数弯曲损耗 宏观弯曲损耗是指光纤在以远远大于光纤外径的曲率半径弯曲时所 引入的附加损耗微观弯曲损耗是指光纤受到不均匀应力的 作用光纤轴产生的微小不规则弯曲所引入的附加损耗光纤的光学及 传输特性参数之一------弯曲损耗光纤的基本参数衰减系数 色散系数截止波长弯曲损耗 1310nm波长处036dBkm 1550nm 波长处022dBkm 1310nm波长处 0ps nmkm 1550nm波长处19ps nmkm cc1260nm 以75mm为直径松绕100圈1550nm波长处附加衰减005dB

光纤通信原理期末复习题

1.1966年由英籍华人高锟和霍克哈姆提出可以使用 光纤作为传输介质。 2.在光电二极管中只有入射波长λ< λ(>,<或=)的光入 c 射才能产生光电效应,所以 λ称为截止波长。 c 3.分析光纤中光的传输特性时有两种理论:射线光学理论和 波动光学理论。 4.光纤与光纤的连接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活动连接,另 一类是固定连接。 5.单模传输条件是归一化参量满足归一化频率 V≤2.405 。 6.LED和LD在结构上的最大差异是:LD具有谐振腔。 7.光发送机主要由光源、驱动电路和辅助电路组成。 8.接收机中存在的噪声源可分为两类:散粒噪声和热噪声。 9.光放大器是基于受激辐射原理,实现入射光信号放大的 一种器件,其机制与激光器完全相同。 10.是无源器件的输入和输出端口之间的光功率之比。 A 插入损耗 B回波损耗 C反射系数 D偏振相关损耗 11.指利用高速光开关把多路光信号在时域里复用 到一路上的技术。[ B ] A 光波分复用技术 B 光时分复用技术 C 光频分复用技术 D 码分复用技术 12.若输入光发射机的信号全为“0”时,输出光发射机的平 均光功率为 P;输入信号全为“1”时,输出的平均光功率为 P,则消光比EXT的表达式是。[ C ] 1

A 0110lg P P B 00110lg P P P + C 1010lg P P D 10110lg P P P + 13. 波分复用光纤通信系统在发射端,N 个光发射机分别发 射 。 [ D ] A N 个相同波长的光信号,经过光波分复用器WDM 合到一 起,耦合进单根光纤中传输 B N 个不同波长的光信号,经过光波分复用器WDM 变为波 长相同的光信号,耦合进单根光纤中传输 C N 个相同波长的光信号,经过光波分复用器WDM 变为波 长不同的光信号,耦合进单根光纤中传输 D N 个不同波长的光信号,经过光波分复用器WDM 合到一 起,耦合进单根光纤中传输 14. 决定了光纤放大器所能放大的波长。 [ C ] A 光纤传导模式 B 光纤的衰减 C 掺杂到纤芯中的稀土离子的特性 D 光纤纤芯的直径 15. STM-4的速率约为 Mb/s 。 [ B ] A STM-1 155 B STM-4 622 C STM-16 2488 D STM-16 9953 16. 当使用雪崩光电二极管时,由于倍增过程的随机特性所产生 的附加噪声,称为 。[ ] A 散粒噪声 B 暗电流噪声 C 量子噪声 D APD 倍增噪声 19. 掺铒光纤放大器中泵浦光源的作用是 。[ ] A 叠加加强信号光 B 叠加削弱信号光 C 使掺铒光纤处于粒子数反转分布状态 D 对信号光进行调制

光纤通信电子教案

教师备课基本要求 1、备课是教学的基本环节,任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大 纲,结合教材特点,针对授课对象的具体情况,认真组织教学 容。 2、认真钻研教材,广泛参阅文献资料,抓住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基本技能和每个章节的基本要求,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容。 3、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容,注意结合社会实际,反映本学科发展 的科学技术新成就,并能体现自己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4、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科学、合理设计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和 板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掌握 学习方法。 5、教学安排及学时分配应与教学日历同步,合理、得当。 6、每次教案应包括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适量的作业布置等项目,并向学生推介的必要参考 书目。 7、无论是手写教案还是电子教案均按规定格式编写。 8、教学文件齐全,整体教案应包括“备课基本要求、教学大纲、 教学日历、授课表、学生平时考核表、教案”,且按此顺序进行 装订。

课程名称光纤通信 使用教材光纤通信技术 主编学康人民邮电出版时间2008年5月 专业班级0712401~02 授课时数总64 课时;理论: 48课时;实践: 16课时;其他: 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2009年至2010年学年度第二学期 主要参考文献 1.宝富等编《光纤通信》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2.[美]Djafar K.Mynbaev编《光纤通信技术》机械工业2002年 3.吴彦文等编《光网络的生存性技术》邮电大学2002年 4.增基等编《光纤通信》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教师备课纸第1次课题1、光纤通信概述 目的要求 1.了解光纤通信发展的历史 2.了解光纤通信的优点及应用 3.掌握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4.了解光纤通信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教学重点 1.光纤通信系统的一般组成 2.光端机、光纤链路的基本功能 教学难点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教学课时2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容和步骤 《光纤通信》课程容介绍、专业学习方法、参考资料介绍第1章概论 第2章光纤和光缆 第3章通信用光器件 第4章光端机 第5章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第6章模拟光纤通信系统 第7章光纤通信新技术 第8章光纤通信网络

光纤通信教案

课程教案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光纤通信 授课学时: 44学时 授课班级:电子信息工程13级 任课教师:

教案(首页)

第2章光纤与光缆 (一)教学内容: 基本光学定律和定义,光纤模式和结构,光纤波导传输的基本原理,圆波导的模式理论,单模光纤的基本原理,光纤材料和制造基本原理。 重点:光纤模式和结构,光纤波导传输的基本原理,单模光纤的基本原理,光 纤材料和制造基本原理。 难点:圆波导的模式理论 (四)概述 对光纤的结构和分类做简单介绍,对光纤的导光原理采用射线法和标量近似解法进行重点分析。对单模光纤的结构特点、主模及单模传输条件进行讨论。介绍光纤的传输特性及特殊光纤。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引言 本章课程的讲授 在整个通信技术的发展中传输介质始终是人们需要不断研究和改进的课题,光通信从19世纪前就已得到应用,但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传输介质,使得光通信无法充分发挥其优点。1966年英籍华人科学家C.K.Kao发表论文提出可以利用纯度极高的石英玻璃作为传输煤质来传送光信号,从而拉开了光纤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序幕(C.K.Kao博士也因此成就获得2009年Nobel物理学奖)。近半个世纪来,人们对光纤的结构、制造工艺不断改善,使得光纤的传输性能越来越优良,光纤已经成为现代长途干线网络信息传输的首选传输介质。 本章将对光纤进行详细的讨论,使学生对光纤通信课程建立较好的基本理解。 在讲授基本内容之前请学生回答自己对实际生活中所接触的光纤光缆的认识和理解,大家在什么地方用过光纤呢?家里或宿舍上网时信息是通过什么进行传输或如何进行传输的呢?通过提问对学生进行较好的引导,让学生上课时很快提高兴趣。 2.1 光纤的结构和分类 2.1.1 光纤的结构 光纤有不同的结构形式。目前,通信用的光纤绝大多数是用石英材料做成的横截面很小的双层同心玻璃体,外层玻璃的折射率比内层稍低。折射率高的中心部分叫做纤芯,其折射率为,直径为2a;折射率低的外围部分称为包层,其折射率为,直径为2b。 让学生自行思考为何要采用这种结构?提问!强调纤芯和包层的折射率很接近、差值不能太大。 采用芯包结构的目的: (1)进行全反射,减小散射损耗。 (2)增加纤芯的机械强度。 (3)保护纤芯不受外界的污染。 1 n 2 n

光纤通信原理题库1

一填空题 1光波属于电磁波范畴,包括、和。 2.目前实用通信光纤的基础材料是。 3.目前光纤通信采用比较多的系统形式是的光纤数字通信系统。 4.光发射机的主要作用是耦合进光纤。 5.光接收机的主要作用是将光纤送过来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 6.目前光纤通信的实用工作波长在近红外区,即波长区,对应频率。 7.目前光纤通信的三个实用窗口为、及。 8.在传播方向上既无电场分量也无磁场分量,称为。 9.在传播方向上有磁场分量但无电场分量,称为。 10.在传播方向上有电场分量但无磁场分量,称为。 11.光纤损耗的单位是。 12.单位长度光纤传输带宽的单位是。 13.光接收机中的重要部件是能够完成光/电转换任务的光电检测器,目前主要采用 和。 14.光发射机中的重要器件是能够完成电-光转换的半导体光源,目前主要采用 或。 15.光纤纤芯的折射率n1包层折射率n2。 16.按照光纤横截面折射率分布不同来划分,光纤可分为和。 17.按照纤芯中传输模式的多少来划分,光纤可分为和。 18.单模光纤的纤芯直径约为。 19.多模光纤的纤芯直径约为。 20.光缆的结构可分为、和三大部分。 21.影响光纤最大传输距离的主要因素是光纤的和。 22.光纤损耗包括:光纤的损耗,光纤与的耦合损耗,光纤之间的损耗等。 23.色散的大小用来表示。 24.色散的程度用时延差来表示,时延差越大,色散就会。 25.时延差的单位是。 26.单模光纤中的色散不存在,只有和。 27.光纤通信系统中,性能和性能是传输性能中的两个主要指标。 28.抖动的程度原则上可以用、、来表示,现在多数情况是用 。 29.抖动容限可分为容限和容限。 30.掺铒光纤放大器的英文缩写是。 31.渐变型光纤由于芯子中的折射指数n1是随半径r变化的,因此子午线是。 32.渐变型光纤靠原理将子午线限制在芯子中,沿轴线传输。 33.弱导波光纤中的光线几乎与光纤轴。 34.弱导波光纤中的光波是近似的。 35.在阶跃型光纤中,不论是子午线还是斜射线,都是根据原理,使光波在芯子和包层的界面上全反射,而把光波限制在中向前传播的。 36.导波传输常数的变化范围。 37.当时,电磁场能量不能有效地封闭在纤芯中,而向包层辐射,这种状态称为导波的临界状态。

通信原理理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52079 课程名称:通信原理 学分: 4 总学时:64 理论学时64 实验学时0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 第五学期 适用层次:汉族本科开课学期: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现代电子技术Ⅱ、信号与系先修课程: 统、通信电子线路 后续课程: 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移动通信,光纤通信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为研究设计各 种通信系统奠定必要的基础。课程主要是研究通信系统信息传输与处理的理论与技术, 不涉及具体的电路,但这里理论与技术是建立在信号分析理论、电子线路等课程的基础上。需要先修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数字电路等课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扎实基础以及具备信号与系统频域分析的较强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 1、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2、掌握评价各种系统的性能指标及其基本分析方法。 3、了解为改善各种通信系统性能所使用的技术。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 1章绪论(3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通信术语、掌握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其别、基带信号与已调信号的区 别;数字通信系统组成及优缺点 (2)理解码元速率、信息速率和频带利用率的定义、计算及其关系、误码率和误 信率的定义及其关系 (3)了解通信系统的组成、分类和通信方式 重点:(1)概念:信号区别、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分类、数字通信的特点、通信方 式、主要性能指标等。考试的可能形式:填空、简答题、画图题 (2)计算:信息速率、码元速率、误码率、误信率的计算。

光纤通信基础知识.docx

1 ?光纤通信概论 L1光纤通信概论 光纤通信:以光作为信息载体,利用光纤传输携带信息的光波,以达到通信 之目 的。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光发送机、光接收机、光纤。 典型的数字光纤通信系统方框图: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发送端的电端机把信息(如话音)进行模/数转换,用转换后的数字信号去调 制发送机中的光源器件LD,输出发出携带信息的光波。光波经光纤传输后到达 接收端,光接收机把数字信号从光波中检测出来送给电端机,而电端机再进行数 /模转换,恢复成原来的信息。 携带信息的光波:数字信号为T”时,光源器件发送一个”传号”光脉冲;当数 字信号为”0”时,光源器件发送一个”空号”(不发光)。 1.2光纤通信优点 1) 、通信容量大 一根光纤同时传输24万个话路,比传统的明线、同轴电缆、微波等要高出 几十乃至上千倍。波分复用技术的采用,把一根光纤当作几根、几十根光纤使用, 通信容量近乎无限。 2) 、中继距离长 光纤具有极低的衰耗系数,目前商用化石英光纤已达0.19dB/km 以下,配 以适当的光发送与光接收设备,中继距离达数百公里以上,特别适用于长途一、 二级干线通信。 光纤通信基础 电端机 (A/D ) 匚n 中继器 电端机 (D/A ) 模拟信号 模拟倍号 光发送机 匚^光接收机

3)、保密性能好。 4)、抗干扰能力强 光波在光纤中传输时只在其芯区进行,不存在传统的电磁波辐射,因此其保密性能极好,同时也不怕外界强电磁场的干扰,抗干扰能力强。 5)、便于施工和维护 体积小、重量轻。光缆的敷设方式方便灵活,既可以直埋、管道敷设,又可以水底和架空。 2光纤与光缆 2」光纤的构造 光纤呈圆柱形是由单根玻璃纤维、紧靠纤心的包层、一次涂履层以及套塑保护层组成。 2.2光纤的导光原理 光是一种频率很高的电磁波,而光纤本身是一种介质波导。 我们从几何光学的角度来简单讨论光纤的导光原理 全反射原理: 光线在均匀介质中是以肓线传播的,但在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会产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如图所示:

光学教学大纲

《光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2106 课程名称:光学 英文名称:Optics 学分:4 总学时:72 实验(上机)学时: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物理专业及相关专业,二年级第一、二学期 一、课程说明 (一)编写本大纲的指导思想 为适应我校学分制教学计划的要求,体现科学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的基本要求,建立严谨的教学体系,特制定本大纲。 (二)课程目的和要求 光学是普通物理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光的基本性质,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门课程一方面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和专业训练提供必要的准备,另一方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其他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物理学的基本课程,应着重要求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使学生建立起鲜明的物理图象。 在教学中,还应通过分析、概括丰富的自然现象,联系科学发展和生产实际中的有关事例,注意采用演示实验、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以及加强习题运算,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了解光学的最新发展,体会到综合运用基础物理学知识联系实际、思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乐趣。(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共轴球面组成像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的基本原理及典型应用。 难点:运用菲涅耳公式解释半波损失问题偏振光的干涉旋光现象解释。 (四)知识范围及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研究光的传播规律以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问题. 学习本课程,应具备高等数学、力学及电磁学的基本理论。同时本课程又与原子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激光原理、光纤通信、信息光电子学等后继课程有密切关系。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的选用 1、《光学》(上、下册), 赵凯华钟锡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第五次印刷; 2、《光学》,易明,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3、《光学》,章志鸣沈元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4、《光学》,王楚汤俊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光纤通信原理参考答案

光纤通信原理参考答案 第一章习题 1-1 什么是光纤通信 光纤通信是利用光导纤维传输光波信号的通信方式。 1-2 光纤通信工作在什么区,其波长和频率是什么 目前使用的通信光纤大多数采用基础材料为SiO2的光纤。它是工作在近红外区,波长为~μm,对应的频率为167~375THz。 1-3 BL积中B和L分别是什么含义 系统的通信容量用BL积表示,其含义是比特率—距离积表示,B为比特率,L为中继间距。 1-4 光纤通信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光纤通信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是因为和其他通信手段相比,具有无以伦比的优越性。主要有: (1) 通信容量大 (2) 中继距离远 (3) 抗电磁干扰能力强,无串话 (4) 光纤细,光缆轻 (5) 资源丰富,节约有色金属和能源。 光纤还具有均衡容易、抗腐蚀、不怕潮湿的优点。因而经济效益非常显着。 1-5 试画出光纤通信系统组成的方框图。 一个光纤通信系统通常由电发射机、光发射机、光接收机、电接收机和由光纤构成的光缆等组成。 1-5 试叙述光纤通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略

第二章习题 2-1 有一频率为Hz 13 103?的脉冲强激光束,它携带总能量W=100J ,持续 时间是τ=10ns(1ns=10-9s)。此激光束的圆形截面半径为r=1cm 。 求: (1) 激光波长; (2) 平均能流密度; (3) 平均能量密度; (4) 辐射强度; (1)m c 5 13 81010 3103-=??==νλ (2)2132 29/1018.3) 10(1010100 ms J S W S ?=???=?= --πτ (3)s m J c S w 2 5813/1006.110 31018.3?=??== (4)2 13 /1018.3ms J S I ?== 2-2 以单色光照射到相距为0.2mm 的双缝上,双缝与屏幕的垂直距离为1m 。 (1) 从第一级明纹到同侧旁第四级明纹间的距离为7.5mm ,求单色光的波长; (2) 若入射光的波长为6×10-7m ,求相邻两明纹间的距离。 (1)λδk D ax ±== a D x λ=1 a D x λ44= a D x x λ 314=- m D x x a 7141053) (-?=-= λ (2)m a D x 3103-?==?λ

第二节《光的反射》教案拓展知识背景(北师大版初二上)光纤通信

第二节《光的反射》教案拓展知识背景(北师大版初 二上)光纤通信 1870 年,英国物理学家廷德尔在实验中观看到,把光照耀到盛水的容器内,从出水口 向外倒水时, 光线也沿着水流传播, 显现弯曲现象, 这看起来不符合光只能直线传播的定律。 实际上, 这时刻仍是沿直线传播, 只只是在水流中显现了光反射现象, 因而光是以折线方式 前进的。 简单地讲, 光纤通信也确实是运用光反射原理, 把光的全反射限制在光纤内部, 用光的 信号取代传统通信方式中的电信号。 廷德尔观看到的现象,直至 1955 年才得到实际应用。当时英国伦敦英国学院工作的卡 帕尼博 士, 发明了用极细的玻璃制作光导纤维。 每根细如丝的光导纤维是用两种对光的折射 率不同的玻璃制成, 一种形成中央中心束线, 另一种包在心束线不处形成包层。 由于两种玻 璃在光学性质上的差不,光线经一定角度从光导纤维的一端射入后,可不能从纤维壁逸出, 而是沿两层玻璃的界面连续反射前进, 从另一端射出。 最初, 这种光导纤维只是应用在医学 上,用来改进内窥镜。当时使因而应用范畴受到限制。 1960 年,在英国标准通信公司实验室工作的英籍华裔科学家高昆博士和霍克姆博士提 出:只要去除玻璃中的杂质, 使其对光的吸引减到最小, 就能够利用光导纤维进行远距离光 信息传输。并提出做光通信的光导纤维的衰减率须小于每公里 20 分贝。 1970 年,美国柯林玻璃公司研制出第一根光损耗为每公里 开了光导纤维应用于光通信的序幕。 柯林公司经多年努力, 纯、专门平均的玻璃纤维,使进入光纤的光信号,在强度减半前 可行进 10 多公里。 光导纤维的制造技术在迅速进展, 光纤的光衰减率逐年降低。 到 1979年,1.5 微米波长 的最低光损耗率可达每公里 0.2 分贝。有了如此高质量的光导体,就能够减少对价格昂贵的 增幅器的需求。 光纤通信与目前通用的电气通信相比有许多优越之处。 光纤通信的通信容量 比电气通信 100 倍,一根比头发丝还细的光纤可传输几万路电话或几千路电视。 制造光导纤 维的原那么 是地球上取之不尽的石英,只要几克石英就能制出一公里长的光纤。因而用光 纤代替一般金属导线能够节约大量宝贵的有色金属铜和铅。光纤的重量专门轻, 8 根光纤做 成的光缆,每公里仅重约 60 公斤,而同样数量的一般电缆那么有 4 吨重。光导纤维的传输 损耗低,因此中继站距离长。一样同轴电缆,每隔 1.5 公里就要设一个中继站;而光纤通信 的中继站,距离可超出 10 公里。这就意味着采纳光纤通信系统的投资可大大降低。另外, 光纤通信还具有抗干扰、无污染、保密性等优点。 光纤通信确是一种理想的通信手段。自 1977 年 5 月,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在芝加哥市内 两个电 话局间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光纤通信线路以来, 世界上已有专门多国家开始及进展光 纤通信,美、日、英、法等 8车已宣布, 今后铺设长途通信干线不再使用电缆而改用光缆了。 中国的光纤通信事业起步虽晚, 但进展专门快。 自 1978 年, 在上海铺设了第一条长 1.8 公 20分贝的低损耗光导纤维拉 利用先进的技术, 已能制出专门

光纤通信原理及技术

光纤通信原理及技术 目录 引言 (1) 正文 (1) 第1章概述 (1) 1.1光纤通信的基本概念 (1) 1.1.1光纤通信的定义 (1) 1.1.2光纤通信发展过程 (1) 1.1.3光纤通信的优点 (2) 1.2光纤通信系统的构成及分类 (2) 1.2.1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 (2) 1.2.2光纤通信系统分类 (2) 第2章光纤 (3) 2.1光纤基本的概念 (3) 2.1.1光纤基本结构 (3) 2.1.2光纤分类 (3) 2.1.3 光缆结构及类型 (3) 2.2 光纤传感原理 (4) 2.2.1 光纤传感器的优点 (4) 2.2.2光纤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4) 2.3 光纤传感器的分类 (5) 2.3.1 光纤传感器的分类(三种方式) (5) 2.3.2 功能型光纤传感器 (5) 2.3.3 非功能型光纤传感器 (6) 2.3.4 强度调制型光纤传感器 (6) 2.3.5 偏振调制型光纤传感器 (7) 2.3.6 频率调制型光纤传感器 (7) 2.3.7 波长调制型光纤传感器 (8) 2.3.8 相位调制型光纤传感器 (8) 2.3.9 时分调制型光纤传感器 (8) 第3章光端机 (9) 3.1光端机的功能 (9) 3.2光端机基本组成 (9) 第4章复用技术 (9) 4.1光复用技术概述 (9)

4.2波分复用(WDM)的基本原理 (10) 4.3波分复用(WDM)系统结构 (10) 4.4波分复用系统优点 (10) 第5章同步数字系列(SDH) (10) 5.1 基本概念 (10) 5.2 SDH帧结构 (11) 第6章现代光纤网络 (11) 第7章未来的全光网络 (12) 第8章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12) 结束语 (13) 参考文献 (13) 引言 计算机的发明使得信息资源的利用更加有效,而网络技术的诞生又使信息资源的应用达到更加充分和完善的地步。信息全球化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又推到了信息全球化。信息全球化中光纤通信以其独特的优越性,已经成为现代通信发展的主流方向,现在世界上绝大部分的通信业务都是采用光纤通信方式传送的。特别是,以光纤作为主要传输介质的互联网已遍布全球各地,没有光纤通信,就没有今天因特网(Internet)的巨大规模,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也就不可能这样快速。 第1章概述 1.1 光纤通信的基本概念 1.1.1光纤通信的定义 光纤通信是以光波作为传输信息的载波、以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一种通信。光纤通信中用户通过电缆或双绞线与发送端和接收端相连,发送端将用户输入的信息(语音、文字、图形、图像等)经过处理后调制在光波上,然后入射到光纤内传送到接收端,接收端对收到的光波进行处理,还原出发送用户的信息并输送给接受用户。 根据光纤通信的以上特点,可以看出光纤通信归属于光通信和有线通信的范畴。 1.1.2光纤通信发展过程 大体说来,光纤通信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探索阶段 1966年英籍华人科学家高锟(Charles Kao)发表了名为“用于光频率的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提出了用石英光纤做光波导进行光纤通信的新概念。该论文是打开现代光纤技术大门的钥匙,具有重要的指向性意义。 2. 20世纪70年代的技术起步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