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尔姆《玻璃山》中隐喻多维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塞尔姆《玻璃山》中的隐喻多维解读

摘要《玻璃山》是美国后现代主义代表作家巴塞尔姆的后期作品,对其的解读往往带有较强的后现代主义色彩或基于文本单纯的阐释,而忽视了作者创作的动机、生活、态度对作品的影响,从而使作品的深层含义未能得到揭示。本文从隐喻角度对《玻璃山》进行多层次的解读,提出作者借“玻璃山”这个喻体表达了自己奋斗一生的写作经历和反思及作者勇于实验改革文学创作的决心。

关键词:《玻璃山》唐纳德·巴塞尔姆隐喻写作经历后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玻璃山》是唐纳德·巴塞尔姆于1979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全文由100个单独的句子组成,表现手法独特,有真实的名人录,也有虚构人物的语录、词条,文学术语,童话故事选段,其故事情节模糊,导致读者难以理解其主题含义。

巴塞尔姆作为美国战后最有影响力且最具有革新精神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其作品受到了极大关注。评论界认为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如荒诞的内容、黑色幽默、反讽、戏仿、互文性、拼贴等等。也因此,许多评论家从后现代主义这一个层面解读《玻璃山》,如李碧虹认为巴塞尔姆在《玻璃山》中提出“寻找你自己”;胡敏娜认为作者试图通过构建一个虚构的世界来反映现实世界的荒谬性,进而揭示在这样的世界中个人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劳的;而更多的学者则从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的角度讨论该小说的戏

仿性、寓言性、互文性、典故反讽、碎片化以及“解构经典”特征,分析其典型的“后现代性”。本文将从隐喻角度对《玻璃山》进行别样的解读。

隐喻(metaphor)一词来自希腊语的“metaphora”,原意为一种“由此及彼”的运动,一种“传送、转换”,即在两类不同的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进行含蓄地比较,以表明相似或类似的关系。亚里士多德把隐喻定义为:将属于一类事物的名称用来指另一类事物,即给喻体冠上本体的名字,用一种较为人所知的概念或事物去解释另一种与之有相似之处的、较为抽象与新颖的概念或事物。隐喻是人类生活和体验在我们头脑中的一种映射方式,并反映在我们的语言中,影响和增进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建构使作品扑朔迷离,主题呈现不确定性、开放性,但同时给我们提供了洞悉作品的途径。如果读者结合自己的经验或作者的背景经验,即本体映射到不同的概念就会发生多重喻体,从表层语场转向深层语场。以《玻璃山》为例,玻璃山就是本作品中最大的隐喻,它映射到童话故事,美国价值观、作家的生活、作者的创作就会对应到不同的对应项及山顶的公主。针对不同的对应项,读者就会有不同的解读,我们可以从童话故事的角度想到个人奋斗的神话,继而想到美国梦;如果联系到作者的生活,就会想到作者一生的写作历程。

我们先看看《玻璃山》的故事情节:主人公“我”在爬位于纽约十三道街与第八大街的交叉口的一座玻璃山。“我”的熟人们聚集

在玻璃山下给“我”加油;大街上的年轻人互相对射;人行道上满是颜色各异的狗屎;电锯伐倒的榆树散落在汽车旁;遍地都是坠落在山脚的骑士和他们的坐骑;“我”的熟人们取走了值钱的戒指、钱包、怀表、贵妇人的纪念品,从骑士口中撬出金牙。“我”继续往上攀登,突然,一只鹰把“我”叼了起来,“我”割断了鹰的脚,落在玻璃山顶上,“我”走近那个象征魔法的美丽象征,可是“我”刚触摸到它,它却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公主,“我”把她头朝下扔下了玻璃山。

玻璃山戏仿的是一个斯堪的纳维亚的古老童话《公主与玻璃山》。故事的大意是:一座陡峭的玻璃山上的金城堡里住着一位美丽的公主,谁要是能爬上玻璃山,摘下堡门前苹果树上的一个金苹果,就可以进入城堡迎娶那位公主。许多骑士从四面八方而来挑战登山,却都失败而去。后来,一个聪明勇敢的小伙子在手脚上绑上了野山猫的爪子,经过与老鹰的搏斗后,在城堡里找到了公主,开始了幸福的生活。

在这个童话故事的背景之下,结合作者虚构的情节——最后把象征成功的公主抛下了山顶,我们会联想到个人的奋斗是徒劳的。

在这层语场中,作品虚拟的满地的狗屎、被砍伐的树林及大街上年轻人互相对射等情境,描绘了一幅混乱的现实,作者借此比喻人们为了成功不择手段。倒在血泊中的骑士象征了个人奋斗途中的失败者的悲惨下场;所谓的熟人,讽刺了生活中心怀妒忌的身边的朋友、同事。他们对别人的努力袖手旁观、冷言冷语甚至落井下石。

作者借此惟妙惟肖地描绘了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淡漠、无情。奋斗的历程是艰辛的、苦涩的、孤独的,但主人公在渴望成功的内心精神的感召之下,日夜继日、克服万难,终于爬上了山之巅。他以为自己成功了,但却发现这不是自己内心所要的,所谓的成功不过是一文不值的虚假的东西,主人公只好抛之。这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讲述的是现实社会中个人的奋斗是徒劳无功的。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展示自我、崇尚成功的功利社会,但作者却要大家冷静想想奋斗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呼吁真我的回归,提醒我们人类不要迷失了自己。

在这层语场中,巴塞尔姆通过戏仿童话,使之具有了很强的象征意义和指涉意味,它对应着现代社会中的美国梦。这里的“玻璃山”就是美国人心目中的梦想,人们不懈地在梦想里攀登,可最后才发现实现不了梦想的现实。作品虚拟的老人就是美国的高级统治层,而他们手里牵的狗则比喻了一些所谓的美国精神的灵魂人物,正是他们建立了美国的价值观,而满地的狗屎则是精神产物。作者用斑斓的色彩来形容狗屎,用被砍伐的树林及大街上年轻人互相对射等混乱的现实,隐射了他对美国所谓的文化核心价值的怀疑。倒在血泊中的骑士见证了多少美国人为了实现美国梦而付出的惨痛教训:“我”的家人、学校、社会一直灌输、培养“我”这样的信念——“在美国,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取更好的生活”,但作者却借用老鹰说的那句话:“老鹰也不是真的,一点也不,一刻也不”,告诉我们美国梦从来就不存在,这是虚拟的童话,是麻痹和

毒害美国人的精神鸦片。

联系到巴塞尔姆的后现代作家的身份及其写作经历,我们就会明白这里的“玻璃山”对应的就是写作奋斗,而山顶的公主就是获奖的象征。

巴塞尔姆出生于1931年,因此20世纪出现的种种文化思潮和学说对他的创作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自60年代以来,美国文坛出现了一批后现代主义作家,如约翰·巴思、库特·冯尼库特、托马斯·品钦、威廉·加迪斯等等。对应他们的生活状况,我们可以感觉到作者就是凭借《玻璃山》描述和揭示了20世纪60年代作家们的梦想和追求。作品中虚拟的老人就是掌握批判大权的文学界的权威,手牵的狗是他们喜爱的名扬四海的名家,满地的狗屎则象征了这些作家的作品,作者利用隐喻的方式表达了对文学界标准的不屑一顾;被砍伐的树林象征由于作品的泛滥,人们不得不大量砍树造书;作者借大街上年轻人互相对射、人与人之间缺乏人性关爱的描述及混乱的现实社会告诉人们:文学作品本肩负着建设人类精神家园的任务,但由于文学作品的泛滥,最终导致了当今社会的人性扭曲;倒在血泊中的骑士见证了因没有符合批判标准而作品没有得到公认的作家的命运:为了创新,作家们只好放弃自己的风格,以新的模式奋斗在文学创作中,在经历了痛苦的文学创作过程,最后以为达到目标、拿到了文学奖项后,他们却发现自己进入了两难的境界。作者以“玻璃山”再现了文坛改革创新过程的困境:一边是砍伐树木,出版业的发达;一边是大量作家如骑士般壮丽地倒在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