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DV 传染性法氏囊病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临床症状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潜伏期一般1~2天。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 染。
典型症状: 多见于新疫区或高度易感鸡群,呈急 性暴发,有典型症状和固定病程。病初常 见个别鸡突然发病,精神不振,1天左右波 及全群。病鸡表现沉郁等。腹泻,排出白 色稀粪,肛门周围羽毛污染严重。病鸡畏 寒、挤堆,垂头、伏地,严重脱水,极度 虚弱。发病后1~2天内死亡。整个鸡群的死 亡高峰在发病后5~7天,2~3天后逐渐平息。 死亡率一般在30%左右,严重者可达60%以 上。
非典型症状: 主要见于老疫区或具有一定免疫力的 鸡群,或感染低毒力毒株的鸡群。该型感 染率高,发病率低,症状不典型,表现少 数鸡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轻度腹泻,死 亡率一般在3%以下。但病程和鸡群的整个 流行期都较长,常在一个鸡群中反复发生, 直至开产。该型主要造成免疫抑制,造成 其它疫苗免疫接种效果甚微或基本无效。
三、流 行 病 学
鸡和火鸡是IBDV的自然宿主,但只有 鸡感染后发病。一般侵害2 ~ 11周龄的鸡, 3~6周龄的鸡最易感染,但最小至10日龄左 右、最大至临开产鸡群也有发生。成年鸡 因法氏囊已退化,故呈隐性感染。近几年 我国鸡群发病年龄多在17~20日龄,且在同 一鸡群可反复发生。
三、流行病学
法氏囊?
法氏囊又称为腔上囊,为鸟类泄殖腔背 面的一个憩室,是鸟类特有的培育B细胞成 熟的中枢免疫器官。
来自百度文库
二、病原学
1、病毒: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属双股 RNA病毒科(Birnaviridae),禽双股RNA病 毒属(Avibirnavirus)。分A、B两个片段。5 种主要蛋白VP1-VP5,VP2为主要结构蛋白。 抗原变异主要发生在VP2上。
肌胃腺胃交界处:出血斑、溃疡
法氏囊肿胀、出血、呈紫葡萄状
七、诊断
1、初步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特征症状和病变 可对本病作出初步诊断。
七、诊断
2、确诊 病原学诊断:病毒分离鉴定 血清学诊断:琼脂扩散试验(AGP)、 ELISA、荧光抗体实验、中和试验等 分子生物学:RT-PCR
八、鉴别诊断
弱毒苗一般在7~10d或18 ~20d免疫接 种。 灭活苗可在种鸡产蛋前加强免疫,使 所产雏鸡具有较高的母源抗体,可以保护 雏鸡免受早期感染。 高免血清或者卵黄抗体可以防止本病 的流行或者减少损失。
治疗:对症治疗用止泻药比如次碳酸铋、 肉酸蛋白等有一定效果,按量一天一次, 连用3d
小结: 1、IBD发病日龄 2、临床及剖检变化 3、诊断措施 4、防制要点
六、病理变化
典型性IBD的病例表现尸体脱水,胸 肌、腿肌有不同程度的条状或斑点状出血。 特征病变为法氏囊肿大、出血(紫葡萄 状)。输尿管变粗,泄殖腔积有多量灰白 色稀粪。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常有出血斑点 或溃疡。盲肠扁桃体出血、肿胀。肾脏稍 肿胀,有尿酸盐沉积。
六、病理变化
本病的特征性组织学病变是法氏囊充 血、出血,髓质大量淋巴细胞变性、坏死, 有多量细胞碎片,异染颗粒或空腔。
传染性法氏囊病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IBD)
传染性法氏囊病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四、发病机理 五、临床症状 六、病理变化 七、诊断 八、鉴别诊断 九、预防与控制
教学目标
1、了解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特征、流行病 学; 2、熟悉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 化; 3、掌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技术,并能提 出合理化的防治措施。
九、防制
预防: 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严禁引进病鸡。 执行严格的兽医卫生防疫消毒措施。 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采取全进全出的饲 养方式。发现病鸡应及时隔离,死鸡要焚 烧或深埋。
免疫接种: 预防本病的最重要的措施,特别应做 好种鸡的免疫。预防本病的疫苗有两大类: 活疫苗、灭活疫苗。 活疫苗:弱毒、中等毒力及中等偏强 毒力型。
作业: 制定肉种鸡的法氏囊疫苗的免疫程 序
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教学重点、难点
1、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症状及病理变化;
2、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及防制措施。
概述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引起的雏鸡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 触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是发病突然,传播迅速,发病率高, 病程短,病鸡严重腹泻,极度虚弱,并有不同程 度的死亡。 病变特征是胸肌、腿肌出血、法氏囊出血、 肿大或明显萎缩、肾脏肿大并有尿酸盐沉积。幼 鸡感染后还可引起免疫抑制,对多种疫苗的免疫 应答性降低,对多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强,从而 导致严重损失。
二、病原学
2、血清型 目前已知IBDV有2个血清型,即1型和 2型。两型病毒的抗原相关性小于10%,因 此相互交叉保护作用低。血清1型病毒为鸡 源毒株,只对鸡致病。血清1型又分不同亚 型,各亚型之间相关性约为10%~70%。血 清2型毒株为火鸡源毒株,一般对鸡和火鸡 均无致病性。
二、病原学
3、变异: IBDV变异性较强,易发生毒力和抗原 变异。 4、稳定性: IBDV在外界环境中非常稳定,在鸡舍 中可存活2~4个月,56℃ 5h或60℃ 30 min 仍有活性。耐酸碱和紫外线。
区别:雏鸡白痢、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和球 虫病 雏鸡白痢:发病日龄14~21d,粪便呈浆糊 状,肛门常有干石灰样粪便封堵,病死鸡 常有肺炎和肝脏肿大、变性、坏死,抗菌 药物治疗有效。 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呼吸道症状,罗 音,甩头,打喷嚏等,腺胃、肌肉和法氏 囊一般无病变。 鸡球虫病:血便且用抗球虫药治疗有效。
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的传染源,本病 可直接接触传播,也可经污染的饲料、饮 水、空气、用具等间接传播。感染途径包 括消化道、呼吸道和眼结膜等,但尚无垂 直传播的证据。本病无明显季节性和周期 性。
四、发病机理
IBDV侵入宿主后,先在肠道巨噬细胞和淋巴 细胞中增殖,再随血流扩散至肝脏和法氏囊,并 在法氏囊定居和繁殖,然后随血流扩散至全身, 出现第二次病毒血症。病毒的靶细胞主要是法氏 囊中的B淋巴细胞,感染鸡的B淋巴细胞受到大量 破坏(裂解),造成法氏囊的萎缩,并导致体液 免疫失败。病毒还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诱导 产生趋化因子,引起多种组织的广泛出血和白细 胞浸润,从而引起相应组织的炎症和水肿,凝血 时间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