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介绍
食品行业是对农、林、牧、副、渔等部门生产的产品进行加工制造以取得食品的生产部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

它包括门类非常广泛,通常大致分为十类,即制糖工业、发酵工业、粮油加工、罐头食品加工、烟草工业、饮料工业、调味品工业、屠宰加工、食品冷藏工业及食品加工废料利用工业。

而根据第三次工业普查的分类方法,食品行业包括采盐业、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五个部分
主类细类
食品加工及制造业粮食加工业、植物油加工业、糕点、糖果制造业、制糖业、屠宰及肉类加工业、蛋品加工业、乳品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罐头食品制造业、加工盐业、食品添加制造业、调味品制造业及其他食品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饮料酒制造业、酒精制造、无酒精饮料制造业、制茶业及其他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烟草烘烤业、卷烟制造业及其他烟草加工业
采盐业盐加工业
该报告所研究范围侧重于食品加工及制造业即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食品行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和采盐业将不进行重点论述。

二、中国食品行业发展概述
食品工业在世界经济中一直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法国,食品工业的总产值超过了汽车工业,居国民经济之首。

我国食品工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坎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并且有了很大的发展。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拥有初具规模的食品企业18811家,2001年完成产品销售收入约9000亿元,同比增长13%左右,2001年食品工业生产和销售持续以11%—13%的增长速度高位运行,2002年中国食品行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突破10000万亿元的产值大关。

从1980年到2000年,全国食品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达13.1%。

200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26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12.12%,连续八年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首位。

食品工业不仅与人民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密切相关,而且是消费品工业中为国家提供积累最多、吸纳城乡劳动就业人员最多、与农业依存度最大、与其他行业关联度最强的一个工业门类。

中国食品工业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竞争性行业,这决定了中国食品工业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产生并快速发展了如方便食品、冷冻食品等新生的“朝阳产业”;加速了产业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

到1997年,食品工业中非国有经济产值所占的比重平均为62.87%,而且近二三年,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前后,其进程仍在加速。

这一变化,适应了食品工业的发展规律,使中国食品工业在过去20年中,年平均增速始终高于全国工业的年均增加值。

进几年来中国食品行业发展情况2005年,中国食品行业运行状况良好,消费升级、政策推动、标准重建以及外资涌入、内资合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食品行业传统的低集中度现状加速改变,行业并购不断上演,食品行业版块加速整合。

食糖市场高开高走,饮料市场风起云涌,乳品市场结构调整,调味品市场新品不断,罐头市场品牌培育,糖果市场多元变化。

2006年1-12月,中国食品制造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475,105,851千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25.74%;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457,068,636千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25.46%;实现累计利润总额26,855,029千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27.76%。

2007年1-12月,中国食品制造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609,156,779千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了29.84%;2008年1-10月,中国食品制造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631,915,844千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31.42%。

2008年食品工业成为今年制造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绽放出的一朵“奇葩”。

2008年我国制造业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考验,食品工业的突出表现表明,我国的食品工业在扩大内需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而且还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当前中国食品工业还是以农副食品原料的初加工为主,精细加工的程度比较低,正处于成长期。

食品行业为完全竞争行业,集中度较低,中小企业比例高,技术水平低,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狭小,随着行业整合及行业成熟度的提高,行业利润向大企业迅速集中,行业龙头企业将担当起行业资源整合的重任。

农业是食品业发展的基础,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决定着食品业的规模和竞争力。

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是3∶1,中国仅为0.5∶1;发达国家深加工用粮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在70%以上,中国只有8%;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程度在80%以上,中国不足50%。

这既是差距,
也是潜力之所在。

根据“十一五”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今后中国食品市场将朝着方便、快捷化;营养、保健化;多样化、功能化、安全化的方向发展,消费档次将逐渐提高。

未来国际食品市场竞争的核心将集中在加工业的规模和科技水平方面,即通过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来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

摘要:近年来我国食品生产与市场销售保持同步增长,食品安全受到全社会关注,食品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但食品出口形势严峻,食用植物油增长过快,食品工业发展与居民营养健康需求不相适应,肉类生产、加工、流通方面安全隐患较突出。

“十一五”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方便食品和产品多样化将进一步发展,更加重视食品安全,先进技术将在食品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循环经济是食品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中国食品工业;发展趋势
中国食品工业进入新世纪以来,始终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

2001年比上年增长10.5%,2002年增长16.6%,2003年增长19.8%,2004年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同比增长25.2%。

“十一五”期间将会有更快的发展。

1 2004年食品工业发展的特点
1.1 食品生产与市场销售保持同步增长
200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生活水平有效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实际增长6.8%。

从而对生活消费品需求不断提高,食品市场销售情况良好。

主要食品产量增长30%以上的有冷冻饮品、乳制品、液体乳等;增长20%以上的有果汁及果汁饮料、食用植物油、糕点、精制茶等;葡萄酒、啤酒、软饮料、大米、小麦粉、罐头等的增长在15%~20%之间。

食品工业产销率达到98.24%,产销衔接良好。

1.2 食品安全工作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与正确领导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部门整体配合不断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各级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大大加强,专项整治和治本之策逐步落实,食品安全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产品抽检合格率逐步提高。

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在加强,对优质名牌食品的认知度不断提高。

食品安全形势正在好转。

1.3 食品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2004年食品工业实现利税总额2757.42亿元,同比增长21.6%;实现利润915.90亿元,同比增长31.80%。

国有企业是食品工业的利税大户,它们实现的利税达到1632.54亿元,占整个食品行业利税总额的51.2%,全行业亏损面为19.03%,比上年同期下降1.42个百分点。

这是广大食品企业克
服原辅材料价格上涨,能源、交通成本上升取得的又一显著成绩。

1.4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食品工业企业经济体制不断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发生变化。

2004年规模以上股分制食品企业918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6555.39亿元,占全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的40.56%;现有“三资”食品企业3473家,完成工业产值4174.63亿元,占全国食品行业的比重为25.83%。

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雀巢、金龙鱼、德芙、达能等一些著名品牌在其相关行业中已占有大部分市场份额;国有食品企业的比例在下降,现在还有国有食品企业265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190.42亿元,只占全行业的19.74%;其余为集体所有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和其它经济类企业占13.88%。

1.5 食品工业企业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
2004年全国食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50万元以上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261.70亿元,同比增长27.77%。

在食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占投资额的比重为0.46%,国内贷款占11.54%,利用外资占6.82%,企业自筹资金占投资额的比例为74.46%。

可见,国家投资、银行贷款、利用外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下降,食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靠企业自筹资金。

1.6 食品行业规模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2004年食品工业前100名企业的销售收入达到4110.80亿元,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26.29%;总资产为4134.98亿元,占食品工业总资产的29.26%;百强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665.49亿元,占食品行业利税总额的60.40%,其中利润482.33亿元,占全国食品工业利润总额的52.66%。

百强企业中,采盐业1家,农副食品加工业31家,食品制造业11家,饮料制造业15家,烟草加工业42家。

值得欣慰的是肉类加工业、乳品加工业、玉米加工业、油脂加工业和粮食加工业等行业中的骨干企业成长迅速,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1.7 食品出口形势严峻
2004年2、4、6、7、8、9月食品出口全额都低于当月进口额,出现了很少出现的贸易逆差,直至最后三个月出口形势才逐步好转。

2004年全国食品进出口总额404.56亿美元,其中,食品出口金额为203.26亿美元,进口金额为201.30亿美元,进出口顺差只有1.96亿美元。

食品出口总额和进口金额分别都只占全国商品进出口总额的3.5%左右,同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另外,在食品工业15880.13亿元的销售额中,出口交货值只有1258.80亿元,仅占7.93%。

加之,欧、美、日本等国对我采取技术壁垒,使得食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2 食品工业运行中的一些新情况需要深入研究
近10多年来,食品工业始终处在高速发展状态,满足了人民生活提高的需求,促进了食品消费结构变革和发展。

但从2004年食品工业的发展情况分析,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2.1 食用植物油增长过快
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的主要品种是,豆油和菜籽油占消费量的60%左右,花生油、棕榈油占30%左右,棉籽油占7%左右。

而近几年来豆油生产发展迅速,2004年我国累计进口大豆约2003万t,国产大豆产量约为1805万t。

同时还进口大豆油164万t。

使我国食用植物油的总供给量达到1920万t,全年消费食用植物油1570万t。

换句话说,我国居民人均食用植物油41g/d,远高于中国营养学会平衡膳食宝塔推荐摄入油脂类25g/d的标准。

这里还不包括规模以下企业生产的食用植物油数量。

另据《大豆网》称,2004年底仅采用浸出法加工技术的有效加工能力已达6000万t。

2.2 乳品制造业的发展显现疲态
近10年来,中国乳品制造业的超高速发展一直是全球乳业生产的一大亮点,在世界奶类生产以1%~2%的速度缓慢增长的同时,中国乳品制造却以超过30%的速度高速发展。

这是中国乳业起步晚,起点低,人均占有奶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和同期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以及“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舆论宣传导向的结果。

2004年中国乳业生产形势良好,产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居民乳品消费也保持平稳。

但是,据郭本恒教授分析,2004年乳品消费的增幅开始放缓,与2003年比,大部分省市的增幅都没有超过5%,在内蒙古和青海等省区还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降幅。

乳品市场销售的疲态已经明显显现。

随之而来的是产品销售成本大幅度上升,2004年全行业销售成本475.00亿元,同比增长29.77%,销售费用增长30.06%,销售税金及附加增加六成。

全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达6.29亿元,同比增长25.86%。

全行业利润增长幅度下降。

同时,由于奶牛饲料价格大幅度上升,饲养成本加大,导致效益下降,奶农收益减少,势必影响奶源供给。

2.3 提高肉类生产水平确保食品安全刻不容缓
肉类工业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

国内只有极少数企业在厂房建筑、生产布局、区域环境、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等具有国际一流水平。

大多数肉类生产企业生产技术落后,一些原始屠宰点的水平仍停留在作坊式时代,算不上近代工业的程度。

只有很少一部分企业通过了IS09000系列质量认证、良好加工规范(GMP)、危害分析关键点控制(HACCP)和卫生标准操作规范(GHP)认证。

肉类生产、加工、流通中涉及食品安全方面的隐患比较突出,如动物疫病时有发生;饲料添加剂中各种有害物质如瘦肉精、激素的影响和饲养过程中兽药、抗生素、重金属以及饲料中的农药超标;加工过程中检疫检验手段落后,生产环境受到工业污染,生鲜肉类和熟肉制品有害细菌超标;流通过程中运输条件不符合要求,包装保鲜和防止二次污染技术手段跟不上;人为致害因素如注水肉、加工病害畜禽、使用工业吊白块等。

确保居民吃上“放心肉”成为肉类行业的重中之重。

另外,在7260万t肉类总产量中,猪肉为5010.2万t,仍然占有65.8%的比重;禽肉为1510万t,占19.8%;牛羊肉为1099.8万t,占14.4%。

虽然禽肉、牛羊肉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猪肉,猪肉生产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1992年的76.8%逐年下降,但是,肉类品种结构仍显不合理,猪肉所占比例还是过高,牛羊肉和禽肉比例低。

2.4 食品工业发展与居民营养健康需求不相适应
2004年10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的调查报告,表明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城市居民畜肉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贫困农村居民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和低体重率分别高达29.3%和14.4%;钙、铁、维生素A 等营养素摄入普遍偏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及肥胖率均较高并呈上升趋势。

调查报
告还特别指出,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危险密切相关。

这一状况充分表明食品工业发展中确实存在一些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目前主要还是以农副食品原料的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程度低,食品制成品水平低。

市场上缺乏按营养平衡要求生产的早、中、晚餐的制成品,也缺乏满足特殊人群需求的制成品。

许多食品企业并没有按照居民营养与健康要求进行合理配方,也没有做到采用先进的加工技术,对原料成分进行合理搭配。

食品制造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原料营养素的保护和利用,加工技术、方式和设备利用不当造成营养素大量流失。

烟、酒两个行业所占的比例过高。

肉类品种中猪肉所占比例过高,加上食用植物油消费的迅速增长,造成居民脂肪摄入量偏高。

营养强化食品生产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大豆能减少冠心病风险,纤维类(水果、蔬菜、谷类等)和可溶性纤维(燕麦、psylium种皮)也能减少冠心病风险,而食品工业对大豆、蔬菜、水果、燕麦等富营养食品的研究开发远远不够。

3 食品工业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经济正在向着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发展,各地都在进行“十一五”发展战略的研究。

当今食品消费已经由量的追求转向对质的追求,向着质量、营养、方便、安全的目标转变,食品消费结构变化加剧,对食品制成品的需求迅速上升。

食品生产企业必须牢牢把握新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变化趋势,顺应消费市场的需求,制定既有一定前瞻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

今后几年食品工业生产和消费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方便食品的发展和产品的多样化是今后食品工业
发展的重要特征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简便、营养、卫生、经济、即开即食的方便食品市场潜力巨大。

消费群体结构的变化,也对食品方便化提出了新的要求,预测到2010年城镇人口将超过5亿,城镇居民对食品消费的数量、质量、品种和方便化必将有更多、更高的要求。

有调查资料表明,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自给性特征越来越强,花费半小时左右甚至更短的时间去做一顿晚餐的市民家庭由5年前的22%增加到30.9%,方便主、副食品的消费成为主要趋势。

而现在居民一日三餐的食品基本没有实现工业化生产,加工食品占居民食品消费的总量不到40%,工业化生产的主食品只占居民口粮的7%左右,肉制品占居民食品消费总量的比例只有8.5%,果蔬采后损失高达20%以上,而且加工利用率很低。

同时,随着我国居民奔向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消费层次的不同以及年龄、文化、职业、民族、地区生活习惯的不同,食品消费个性化、多样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所以,各种方便主食品,肉类、鱼类、蔬菜等制成品和半成品,快餐配餐,谷物早餐,方便甜食以及休闲食品等和针对不同消费人群需求的个性化食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大有文章可做。

方便食品的发展是食品制造业的一场革命,始终是食品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3.2 重视食品营养,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是食品工业的
重要任务
我国居民微量营养素缺乏的情况十分突出,钙、铁、锌摄入严重不足,维生素A、D、B1、B2和叶酸缺乏造成的营养性疾病也较多,干扰儿童生长和发育,降低智力,影响一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和学术成就;缺铁性贫血影响着60%育龄妇女的生命健康,叶酸缺乏使每年有10万名婴儿在围产期面
临死亡威胁,3.5万~4万例出生缺陷;对成年人会损坏免疫系统,导致患病率、瘫痪和感染死亡率升高,降低工作效率、竞争能力和就业选择,降低GDP两个百分点;老年人群中普遍流行的退行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骨质疏松和癌症均与此有关。

目前已知最廉价、最长远的解决方案是在居民普遍消费的食品中添加普遍缺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发达国家几十年前就开始这样做了,其结果是有效地保护了这些国家人民的健康。

我国面粉和大米营养强化工作应纳入国家和地方发展计划,应在“十一五”期间取得突破性进展。

面包、饼干、方便面、挂面、速冻主食品等食品生产原料都应逐步使用营养强化面粉和米粉。

要继续做好牛奶、酱油、食用植物油的营养强化工作,改善居民普遍缺乏钙、铁和维生素A等营养素的状况。

乳制品生产要继续增加婴幼儿配方奶粉和中老年专用奶粉的比例,同时要发展婴幼儿辅助食品生产。

液体奶制品生产也要按照不同人群的需求进行营养强化,逐步提高营养强化奶的比例。

开发大豆等富营养食品改善居民健康状况。

大豆蛋白质中氨基酸组分比较完全,赖氨酸含量高,不含胆固醇,可作为心血管病患者的蛋白质营养食品。

大豆磷脂可促进脂肪代谢,大豆皂甙可降低胆固醇,促进脂肪分解,大豆异黄酮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大豆多肽可清除体内自由基。

开发大豆食品是“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中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首先要发展传统豆制品生产,它量大面广,符合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可以较快增加居民豆制品的摄入量。

其次要在发展牛奶的同时,提倡居民消费豆浆、豆奶、豆奶粉、酸豆乳。

大豆粉较大程度地保留了大豆的功能因子,而且更经济,可以把它当作“营养素”添加到各种食品中去,如蒸煮面食、焙烤食品、婴幼儿食品、快餐、冷食等等。

再者是适当发展分离蛋白、组织蛋白、浓缩蛋白,满足食品生产需要。

重视功能(保健)食品的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WHA)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全世界亚健康人口的比例已经占到75%。

现在公众最为关心的健康领域是控制体重、增强免疫、抗氧化及营养补充剂。

未来10年全球功能食品产业将以年均10%的速度发展,功能食品是21世纪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行业之一。

按照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分析,功能食品发展有着较大的空间,预计到2010年功能食品的销售收入至少应占食品工业销售额的3%以上。

3.3 食品安全是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第一要务
食品不安全因素的存在,不仅直接损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更严重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影响企业的信誉和经济效益。

因此,“十一五”期间,应借鉴国际上食品安全管理的有益经验,紧紧围绕净化产地环境、保证投入品质量、规范生产行为、强化监测预警、严格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通过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管理体制、标准体系、检测体系、认证体系、科技支撑体系、信息服务体系以及建立应急机制等食品安全支持体系,通过政府、产业界、消费者、媒体、教育和科研机构等有关方面密切配合、相互协作,采取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相互配套的措施,为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提供保障,建立从实验室到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体系,确保食品安全。

为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应当加强监测机构的能力建设,跟踪国际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发展,积极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检测技术与设备,建立监测信息管理网络,实现监督管理快速反应。

加强食品企业的自我检验检测,充分发挥食品业主自主进行检测的积极性。

要对食品供应链进行全程监控。

企业要在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的全过程中推行HACCP体系和GAP(良好农业规范)、GMP(良好生产规范)、GDP(良好配送操作规范)等体系认证。

3.4 先进技术将在食品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十一五”期间,食品企业的技术开发、新产品开发将成为企业增强产品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首
要条件。

电子技术、生物技术、膜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冷冻干燥技术、超高温瞬时灭菌技术及无菌包装技术等高新技术,将在食品工业生产和产品开发中得到广泛应用,大大改变传统食品工业的面貌,提高食品的科技含量,加快食品工业的发展进程。

3.5 “循环经济”是食品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国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改变传统的、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措施,循环经济就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的新型模式。

如果说清洁生产是在单个企业之内将环境保护延伸到企业有关的各个环节,是循环经济的第一阶段,那么生态工业则是在企业群体的各个企业之间,即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内提升和延伸了环境保护的内涵,是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最终全社会要实现可持续消费。

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资源不足的矛盾,人口占世界22%,但石油储量只占世界的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占9%,铜矿占5%,铝土矿占2%。

2003年我国GDP约占世界的4.3%,而消耗的水泥占世界的55%、钢材占36%、煤占30%、铅金属占25%、石油占10%。

中科院一位专家分析,我国在生产中创造的每一美元价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企业的4倍多,德国企业的7倍多,日本企业的11倍多。

我国生态环境欠账太多,承受能力很弱,粗放型的经济发展难以为继,今后不可能单靠资源来支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

食品企业应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在生产过程中防治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大力开展资源的综合利用,在资源发展中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弃资源,变无用为有用,变小用为大用,变一用为多用,实现农产品的深度加工,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