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阳大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昔阳大寨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和核心文化要素,也是激励和凝聚人民的重要力量,同时是衡量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作为一种既存的文化因子,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层次内容,它能熏染、浸润、溶解人民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一个民族具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才能使自己历经艰难曲折而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当今世界地位突出且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和民族,都具有其独特的民族精神。例如美国人崇尚个人奋斗、求实进取、兼容并蓄的精神和趋向变动的性格;德国人的勤劳、智慧、充满活力、自强不息、实用主义的作风和崇拜权威、守纪服从的精神;日本人开拓进取的武士道精神和集体本位主义,具有许多叫人不敢小瞧的特质:坚毅、好学、认真、自觉、谦恭、求实、智慧、团队意识、服从权威等。这些精神是这些国家和民族造就辉煌的秘诀所在或招致灾难的根本原因。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是中华民族得以生息、繁衍,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思想动力。随着社会的进步,要以开放的视角和胸襟,注重传统精神和其他民族精神的交融与创新,结合时代的特点不断创新,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不断丰富着民族精神。让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凝聚起人民的智慧、力量和勇气,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繁荣而奋斗的精神状态。

大寨人的艰苦奋斗史,生动表现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寨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大寨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伟大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大寨精神,是对这一实践自身所产生的精神加以提升和总结,是大寨人用自己满腔的热血和勤劳的双手浇铸出来的。大寨精神的实质和核心内容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乡情

村情出发,依靠不懈奋斗、艰苦创业建设家园、创造美好新生活。大寨人实实在在、踏踏实实的苦干精神、创业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

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应当将大寨精神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理念相结合,用大寨精神开展新农村建设。把大寨精神和时代精神熔铸成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转化为无私奉献的道德风尚和改造自然的强大物质力量;用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生动展示新农村新一代人的思想境界;用大寨人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应对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勇于克服困难,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干好工作;用大寨人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与当前、当地的农村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的一个大队(现为大寨乡所属的大寨村),位居县城东南五公里的虎头山下,总面积1.38平方公里。目前全村140户,530人。大寨属于山西东部太行山区环境气候恶劣的区域,平均海拔1000米,自然条件原本很差,全村的耕地都挂在虎头山一侧的七沟、八梁一面坡上。解放时,全村约800亩耕地,零零散散地分布成4700多块,每块的面积小得可怜。这些坡梁地缺边少堰,“三天无雨苗发黄,下点急雨地冲光”。由于耕地面积小,又缺肥缺水,自然就十分贫瘠,产粮很少。

农业合作化以后,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大寨人在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带领下,决心改变落后的面貌,依靠集体的力量和群众的智慧、经验,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凭着自己的毅力、执着和不等不靠、不屈不挠的精神,敢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治山治水。在冬季农闲时,通过开山凿坡、从山下担土到石山上造田,修造梯田、在山顶上开辟蓄水池等辛勤的劳动,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并通过艰巨劳动引水浇地,改变了生态恶劣、贫穷落后、靠天吃饭的自然状况。创造出伟大的成绩:从1953年到1962年,十年功夫,他们把200亩梁地大部分围起了一尺多高的地埂;400亩坡地修起了笔直如墙的石堰,变成了水平梯田;7条共14里长的山沟,治理成30尺一坝、20尺一埂的80亩好地;经过土地加工,使原来4700多块地连成了2900多块。在没有水浇、电力和

机耕的条件下,粮食亩产量从1952年的237斤增加到1962年的774斤。在艰苦创业的实践中创造形成了以思想领先为原则;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对未来坚定不移的信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和大胆踏实的干劲;科学的态度和实干、苦干的作风;爱国家,爱集体的风格为基本内涵的“大寨精神”。

1964年2月10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是一篇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农业战线学习大寨人的革命精神。与社论同时发表的,还有新华社记者写的反映大寨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大寨之路》,介绍了他们的先进事迹。此后,全国农村兴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大寨成为当时我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和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光辉榜样。大寨精神得到发扬,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一直流传到70年代末。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公社下的大寨模式已经显露出种种弊病,农民没有种粮积极性,出工不出力。1978年,安徽小岗村率先推行“大包干”,推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把“大寨模式”送出历史舞台。“大寨”成为了一段历史的缩影,一个时代的记录,但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还在。1991年,郭风莲再次挑起大寨党支部书记的重任。她带领大寨村一班人,大力推进村办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走农工商一体化的路子,开始了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创业”。大寨人把大寨精神发扬光大,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立足市场,把握机遇,发挥大寨名人名地优势,致力经济发展,利用自然优势,通过生产原煤、开采以煤炭为基础的铝矾土、耐火粘土、石灰石等矿藏,开始建立基础工业。1992年大寨成立了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并在以后的几年中通过引外资、引人才,发扬长处,创造条件,相继建起了以“大寨”命名的十几个企业。办起了羊毛衫厂、水泥厂、衬衫厂、地方特产制品厂等,建起了旅游、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大寨宾馆。大寨的经济结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断整合、重构、创新,积极开拓发展空间。2000年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周期后,在煤矿资源的带动下,大寨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确定了水泥建材、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等四大主业,打开了致富门路。大寨村变成了一个集生态农业、煤炭、建材、针织、制衣、酿造、贸易、旅游8大支柱产业为一体的经济体。大寨村农业形成粮、林、果并举,种、养、加结合的产业格局;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成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之一;养殖业实现了以养牛、养鹿为主的规模养殖;工业形成了以煤炭、建材、化工、纺织、食品为骨干的系列产业。大寨,如今已成为30多种商品的品牌。大寨核桃露、大寨牌衬衫、大寨铝塑管、大寨醋、大寨黄金饼、大寨金鹿酒等产品纷纷走出娘子关,行销全国。“大寨”品牌给大寨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大寨村的集体总产值由1978年的18.56万元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