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文明的文献综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研究文献综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研究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be1be00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89.png)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研究文献综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密,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许多研究者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本文将综述一些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研究文献,探讨人类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生态文明构建的路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首要任务是构建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发展中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理念和制度安排。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文中,作者阐述了构建生态文明的路径。
首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其次,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最后,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制度保障,形成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
二、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应用生态农业是一种以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为目标的农业发展模式。
在《生态农业发展与应用研究》一文中,作者分析了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应用情况。
研究表明,生态农业可以有效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生态农业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城市化进程加快,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冲击,如何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一文中,作者提出了几个路径选择。
首先,要优化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城市空间。
其次,要加强城市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
最后,要推动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方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四、生态旅游的发展与保护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态旅游成为一种受欢迎的旅游方式。
在《生态旅游的发展与保护》一文中,作者探讨了生态旅游的发展和保护问题。
研究表明,生态旅游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但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如游客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景观。
最新 生态文明概念的文献综述-精品
![最新 生态文明概念的文献综述-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a3c3dcad6bec0975f465e2bf.png)
生态文明概念的文献综述当前有关生态文明的界定很多,学界认识并不统一,尚未发展出一个受到普遍接受的经典定义。
不同论者使用的生态文明概念常常“名同而实异”,不利于学术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生态文明理论的“各说各话”。
尤为重要的是,一些分歧已触及生态文明的性质定位这一根本问题,继而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方向,急需慎思明辨,加以厘清。
本文在此抛砖引玉,以推动问题之解决。
一、生态文明界定的基本分野当前学界在生态文明界定上的主要分歧在于,生态文明究竟是一种独立的“文明类型”(或称“文明形态”、“社会形态”),还是任何文明都有的“构成要素”(或称“方面”、“社会结构”、“文明形式”、“文明的子系统”),对这两种观点,本文分别称为生态文明的“类型说”和“要素说”。
“类型说”是当前学界主流,其从历史分期角度把生态文明界定为文明演进到高级阶段的一种新类型,典型表述如:“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在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的人类文明。
”①“大自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历史呼唤着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
这种新的文明,可以称为后工业文明,也可以称为生态文明,即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新文明。
”②“人类发展史的实践表明,生态文明是有别于任何一种文明的崭新文明形态,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必然的历史演进轨迹,即人类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
”③“如果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这一视角来观察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发展,那么可以说,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
”④可以看出,类型说中的生态文明具有:(1)时间上的新颖性,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具有“后工业”或“后现代”指向;(2)内容上的整体性,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类型,包含构成文明的各种要素;(3)价值上的进步性,比以往文明更加“环境友好”,是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高级文明。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a292b320b1c59eef8c7b453.png)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文献综述摘要: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地方,也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理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先行者。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纵观学者们从各个视角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大学生;高校教育一、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内涵及理论界定彭秀兰认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性的培养活动。
生态文明教育是通过提高人们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目的是改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姜赛飞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究》一文中认为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运用生态文明的方法、原理来影响受教育者,最终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理性生态人。
李静、路琳在《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路径研究》中认为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它是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为价值导向,以生态情感认同、意志强化、信念培养及行为方式养成为着眼点,以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人才为目的的新兴文化素质教育。
陈丽鸿、孙大勇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活动,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培养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刘婷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诠释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其广义上是指通过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生态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和绿色消费观,最终目标是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其狭义上的含义是指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各种活动。
对于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研究,姜赛飞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究》中将重点放在了对“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生态道德意识的唤醒、生态道德素质的形成和生态文明行为能力的培养”上面。
曹迎在《论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认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是提高新一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环境现状教育;生态科学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生态文明观的绿色精神教育。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6e590c8d5bbfd0a7956732b.png)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政法学院 10级行政管理一班100203017 李少爽 100203018 李胜男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
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多数学者都认同它是指关于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文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指出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
郇庆治在《环境政治国际比较》中认为,生态文明应该是基于后工业主义社会的,在新的价值理念——即传统经济理性服从于社会与生态理性——的基础上,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建,它应该是一种基于多元原则、共享原则与合作原则的文明2。
宋林飞在《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生态文明主张认识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更要建设生态3。
在这方面只是由于侧重点不同,而对其内涵的实质性争议不多。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
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1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绿叶,2006.10 潘岳。
中国严峻的社会难题2郇庆治.环境政治国际比较.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3宋林飞.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南京社会科学2007. 12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4。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综述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e01b854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15.png)
1 生态文明内涵综述生态文明自提出之后,国内不同研究领域对生态文明的内涵有不同的定义。
主要是以下几种观点:第一个公开明确生态文明概念的科学家就是我国著名生态学家叶谦吉,他在1987年首次向学术界明确了“生态文明”一词的概念,他指出:“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从自然获利,也能为自然创造财富,也就是说,我们人类在改造自然之时又要保护自然,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是生态文明”。
这个概念充分地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性,它是生态文明建设最基本的一步。
潘岳在其发表的《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书中对生态文明这样定义:生态文明是指在人、自然、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当中,人类必须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个过程中所得到的物质与精神的成果之和。
也可以理解为,生态文明是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形成良性循环、达到和谐共生,至此达到一种持续繁荣且全面发展的文化伦理形态。
最后是国家林业局对生态文明内涵的定义:生态文明是指,在工业文明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基础上,我国人类用一种文明并且进步的眼光与态度和自然相处,用各种方法努力优化自然与人的关系,用积极的态度建设有序良好的生态运行机制,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所取得物质、精神以及制度方面全部成果的总和就是生态文明。
在以上学者对生态文明的定义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学相关理论,本人对生态文明有着自己的理解:生态文明就是人口、资源、环境共同达到最优状态,且经济保持稳步增长。
资源和环境在经济学里就是一种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消费而排出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具体而言,公共物品的性质可以根据经济学里有名的“公地的悲剧”得到,它告诉我们公共物品被过度使用之后会造成全体成员的利益受损,这实质上是产权界定不清晰所造成的,这里的产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占有权、处分权和收益权,产权界定的不清晰导致理性人在计算个人成本时忽略了其行为导致的社会成本。
正如许多企业作为理性人,只计个人的经济利益,过度开采矿山造成严重的污染,直接导致经济效益小于对社会环境的破坏。
文献综述毕业论文中关于环境保护的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毕业论文中关于环境保护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84e5641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ba.png)
文献综述毕业论文中关于环境保护的研究进展环境保护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保护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本文将对毕业论文中关于环境保护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探讨当前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 一、环境问题的严峻性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环境问题不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也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因此,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 二、环境保护的研究现状#### 1. 大气污染治理大气污染一直是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之一。
当前,针对大气污染的治理主要集中在减少工业排放、推广清洁能源、改善交通尾气排放等方面。
研究表明,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危害巨大,因此如何有效治理大气污染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 2. 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浪费。
当前,研究者们致力于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包括水质监测、水资源合理利用、水污染治理等方面的研究。
水资源保护已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
#### 3. 生态环境修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遭受到了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受到了威胁。
因此,生态环境修复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生态环境修复包括植被恢复、土壤修复、湿地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旨在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
### 三、环境保护的未来趋势#### 1. 绿色发展理念未来,绿色发展理念将成为主流。
绿色发展旨在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2. 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3. 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未来环境保护的重要方向。
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建设美丽中国。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64ffb8c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e1.png)
土壤的健康状况对于农作物的生长 和食品安全至关重要,保护土壤免 受污染和退化是维护人类生存的基 本需求。
生态平衡的维护
生物多样性
环境保护对于维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生物多样性是 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的关键。
气候变化
环境保护对于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气候变化对全球生 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环境保护对于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至关重要,过度开发和 滥用自然资源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经济发展的基础
旅游业
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一个美丽的自然 环境能够吸引游客并促进经济发展。
农业
环境保护对于农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健康的土 壤和生态系统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持续努力与展望
国际合作
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 环保政策和措施,推动全球环保事业的发展。
技术创新
发展环保技术,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 面影响。
提高公众意识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环保的认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的 环保共识和行动。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社会参与与倡导
社会参与
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公众应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 动,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环保志愿服务等。
倡导绿色生活
倡导绿色生活理念,推广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例 如,鼓励使用公共交通、骑行或步行出行,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等。
04
环境保护的未来展望
企业责任与行动
企业责任
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当承担起环境保护的社会 责任。企业应积极采取环保措施,减少污染排放,推广绿色 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文献综述
![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449f0f9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98.png)
交流与探讨2020年9月(下)/ 总第269期115引 言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作为执政理念并正式写入党章,明确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不难看出,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日益迫切。
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肥沃土壤,大学生也将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
因此,高校针对大学生有效性地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对于“美丽中国”建设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高校能够高度重视并积极有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这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政策制度的宣传,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塑造、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美丽校园的建设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终将聚力于伟大的“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1]。
本文主要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与思考。
从纵向的角度回顾并分析了现有研究成果,更深入全面地理解了生态文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横向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主要侧重点;在此基础上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思考进一步研究的策略。
1 生态文明相关概念界定1.1 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根据历史发展的需要,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
“1987年中国著名生态学佳叶谦吉教授在学术界首次明确使用生态文明概念,他认为,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
关于生态文明的文献综述
![关于生态文明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20623ef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47.png)
关于生态文明的文献综述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基础与核心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共同发展,它是和谐美好的象征,包含了社会价值、生产方式的生活方式的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在生态自然环境保护,提高全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等方面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在对人类文明形态和内容的丰富以及对人、生命、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上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概念;科学内涵;理论意义引言自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写入党的报告以来,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的研究和探索从未中断,也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思路和观点。
由于生态文明的复杂性和新颖性,以及研究者侧重点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人们对其概念和科学内涵尚有不同理解,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也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对近十年的生态文明研究资料加以分类梳理,整理出学术界对生态文明概念、内涵和理论意义的不同观点看法,以期促进对生态文明认识的不断深化,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给生态文明概念下定义是研究生态文明的逻辑起点。
因为生态文明的概念提出较晚,具有不可否认的新颖性,再加上其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另外也由于研究者侧重点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人们对其含义尚有不同理解。
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就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这一观点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其实质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经历了原始社会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和工业文明时期后,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从“敬畏、服从”到“利用、改造”,进而转变为“征服”,结果带来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并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
环境科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环境科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72c0c62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ee.png)
环境科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环境科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包括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内容。
文献综述是毕业论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读者了解当前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为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本文将对环境科学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主要涉及环境污染治理、可持续发展、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环境污染治理1. 水污染治理水污染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针对水污染治理的研究涉及污水处理技术、水体监测与评价等方面。
文献综述显示,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存在处理效果不佳、能源消耗大等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新型污水处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2. 大气污染治理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大气污染治理成为学界和政府部门的研究重点。
文献综述显示,大气污染治理主要集中在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等方面,涉及到了废气治理、车辆尾气排放控制等技术。
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文献综述显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资源利用、生态系统保护和经济增长等领域。
1. 资源利用与节约有效利用和节约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文献综述显示,在能源利用方面,研究者通过开发新型能源技术、制定能源政策等方式来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研究者关注节水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2. 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文献综述显示,研究者通过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手段来推动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工作。
三、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旨在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文献综述显示,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评价方法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1. 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aa45d721711cc7931b716b8.png)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针对这一问题,生态文明这一范畴进入人们的视野。
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的提出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文明程度。
对于这一范畴的内涵、价值、特征、与科学技术及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的思想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关键词:生态、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综述引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存境遇,人类享受到丰饶的物质财富,同时也致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生前所未有的割裂、疏远和冲突,生态危机的警钟频频敲响,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使人类进入一个严峻的时代。
文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继而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最后展望了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方向。
通过对传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进行反思,人们意识到,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并非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这种反思的结果导致了生态文明的产生。
一、生态文明的发展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棘手的难题。
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正向农村蔓延。
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环境污染尤为突出。
森林减少、沙漠扩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也日趋严重。
环境恶化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又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冲击。
90年代,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实践,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真正拉开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序幕。
本世纪初,人们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构建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
关于生态文明的参考文献
![关于生态文明的参考文献](https://img.taocdn.com/s3/m/1c2f6067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6e.png)
关于生态文明的参考文献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中实现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也是促进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贡献。
以下是我为您准备的关于生态文明的参考文献。
1. 《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该书主要介绍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内涵、成本与利益、制度设计、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内容。
作者通过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国际案例,提出了在中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和路径选择。
2. 《生态文明思想研究进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出版该书通过回顾与总结中国与国际上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系统阐述了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同时,对生态文明的执政理念、政策指导、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未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3.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该书从跨学科视角出发,探讨了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构建生态文明重要性的理论基础。
作者通过对全球范围内生态文明建设的案例研究,从经验上总结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成功因素,并给出了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
4. 《建设生态文明:科学、理论与政策》-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该书从科学、理论和政策的角度,系统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目标和重点。
作者深入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并探讨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和路径选择。
此外,该书提供了一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可作为决策者和研究者的参考。
5.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该书主要研究了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探讨了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
作者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和制度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政策和实施路径。
关于生态文明的文献综述(精选合集)
![关于生态文明的文献综述(精选合集)](https://img.taocdn.com/s3/m/4c3668e2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79.png)
关于生态文明的文献综述(精选合集)第一篇:关于生态文明的文献综述关于生态文明的文献综述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基础与核心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共同发展,它是和谐美好的象征,包含了社会价值、生产方式的生活方式的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在生态自然环境保护,提高全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等方面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在对人类文明形态和内容的丰富以及对人、生命、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上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概念;科学内涵;理论意义引言自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写入党的报告以来,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的研究和探索从未中断,也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思路和观点。
由于生态文明的复杂性和新颖性,以及研究者侧重点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人们对其概念和科学内涵尚有不同理解,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也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对近十年的生态文明研究资料加以分类梳理,整理出学术界对生态文明概念、内涵和理论意义的不同观点看法,以期促进对生态文明认识的不断深化,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给生态文明概念下定义是研究生态文明的逻辑起点。
因为生态文明的概念提出较晚,具有不可否认的新颖性,再加上其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另外也由于研究者侧重点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人们对其含义尚有不同理解。
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就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这一观点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其实质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经历了原始社会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和工业文明时期后,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从“敬畏、服从”到“利用、改造”,进而转变为“征服”,结果带来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并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
生态文明现状及对策论文[五篇范例]
![生态文明现状及对策论文[五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9c17ef13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09.png)
生态文明现状及对策论文[五篇范例]第一篇:生态文明现状及对策论文1生态文明的阐述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更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生态共同发展的成果,是人类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社会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顺应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规律而使得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的局面;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良性循环的社会文化伦理形态。
对于生态文明目前有四种不同的理解。
1)从广义的角度讲,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阶段。
是人类经历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四个阶段,也是第四种社会形态。
2)从狭义的角度讲,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发展之后的第四种文明形态。
这四个文明共同支撑起了现在的社会主义和谐大厦。
其中物质文明是物质基础,就如同大厦的地基一般,精神文明是和谐社会的智力源泉,政治文明是和谐社会良好社会环境的提供者,而生态文明则是现代社会文明体系发展的基础,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
其主要是指生态文明所倡导的一种与对自然进行长期掠夺式的野蛮的开发相反的理念,其倡导的是积极建设和认真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生态文明从制度属性的角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
社会主义倡导的是社会公平发展的原则,而生态问题实质就是社会公平问题,只有倡导生态文明才能有效解决生态问题,从而解决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问题。
总而言之,生态文明不管是何种理解、何种体质、何种形式,其所倡导的核心理念都是不变的,就是为了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和良性循环。
2我国生态文明现状虽然我国现阶段也处于生态文明的发展阶段,但是我国生态文明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2.1为促进经济增长对资源过度掠夺,导致资源严重匮乏我国本身属于人口大国、资源严重短缺型国家。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优秀范文5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优秀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da33e17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2d.png)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生态文明建设论文论如何加大力度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摘要:党的十八大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志着我国开始全面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时期。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快速的遭到破坏。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障碍与问题,如生态经济刚刚起步、环境资源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环境经济政策缺乏、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尚未真正建立以及公众环保和参与意识较弱等方面,必须从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健全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广泛运用环境经济政策,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价值观,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积极性等方面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生态文明经济建设可持续性对策正文: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已是人类发展的必要需求。
基于我国所处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特殊国情,协调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这一历史任务显得更加紧迫。
党的十八大报告独立成篇系统论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承与创新,是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做出的科学判断和重大抉择。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刻领会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实质,对于进一步弘扬生态文化,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及经验综述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及经验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b03867771fe910ef02df864.png)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及经验综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
“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2400多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倍。
天然林保护工程有效保护天然林9500多万公顷,减少森林资源消耗4.26亿立方米。
退耕还林工程造林2600多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900多万公顷。
全国沙化面积由20世纪末的年均扩展约3436平方公里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约1283平方公里,总体上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国家林业局资料统计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6%提高到20.36%。
森林面积达到19545万公顷,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61%;森林蓄积量达到137亿立方米,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34%。
近20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实现了持续增长,人工林面积达6169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人工林面积的38%。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毁坏趋势基本得到控制,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城市环境质量、农村环境质量、重点流域、局部地区生态得到明显改善。
2.生态经济初具规模生态文明主张以循环生产模式替代线性增长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延长产品和服务使用寿命、废物再生资源化等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尤其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生态经济初具规模,具体表现在:首先,我国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大大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
这些年,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坚定不移地推进节能减排,在新能源发展方面我们已经步入世界前列。
实现了水电装机、太阳能热水器的利用规模、核电在建规模、风电装机的增速四个全球第一。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共5篇)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2e0d3c8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08.png)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共5篇)第一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文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关键词: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环境和谐社会美好的明天生态文明源于对发展的反思,也是对发展的提升。
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文明进步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
历史上,一些古代文明因生态良好而兴盛,也有的文明因生态恶化而衰败。
近300年来,人类在工业化中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
20世纪下半叶后,国际社会开始思考“增长的极限”、“只有一个地球”等问题,提出了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等理念。
联合国先后召开四次环境与发展大会,达成了促进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共识,并逐步转化为各国的行动。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继承和创新,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生态思想,这些智慧对今天的发展仍有启示。
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中国就注重加强污染防治,并积极参与世界环境与发展事业。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实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
但我们清醒地看到,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新的基本国情,成为发展的“短板”。
我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要打破这一瓶颈制约。
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生态文明”。
他指出,要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
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确定下来,提出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资料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8edcbcab14e852458fb575b.png)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
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
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1。
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2。
(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3。
(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4。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
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第一,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意义主要是满足国家一系列政策的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保障、对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所做的庄严承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推进三大文明健康发展。
生态文明评价的文献综述及其未来研究趋势
![生态文明评价的文献综述及其未来研究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7aac6f5d0912a2161579292e.png)
followings below.Th e evaluation objects were mostly macroscopic and middle regions while the researches of micro regions were weaker.The in—
dieators failed to comprehensively ref lect the uniqueness and specif icity of ecologica l civilization a n d indicators weightings  ̄iled to r ef lect the symbiosis between industry and ecology.T h e methods fa iled to take the advantages of indicator s and index methods.T h e levels of ecological civ·
· 方 法 与 应 用 ·
资源开发与市场 Re ̄ame Development&Market 2018 34(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生态文明的文献综述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基础与核心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共同发展,它是和谐美好的象征,包含了社会价值、生产方式的生活方式的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在生态自然环境保护,提高全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等方面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在对人类文明形态和内容的丰富以及对人、生命、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上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概念;科学内涵;理论意义引言自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写入党的报告以来,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的研究和探索从未中断,也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思路和观点。
由于生态文明的复杂性和新颖性,以及研究者侧重点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人们对其概念和科学内涵尚有不同理解,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也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对近十年的生态文明研究资料加以分类梳理,整理出学术界对生态文明概念、内涵和理论意义的不同观点看法,以期促进对生态文明认识的不断深化,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给生态文明概念下定义是研究生态文明的逻辑起点。
因为生态文明的概念提出较晚,具有不可否认的新颖性,再加上其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另外也由于研究者侧重点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人们对其含义尚有不同理解。
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就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这一观点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其实质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经历了原始社会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和工业文明时期后,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从“敬畏、服从”到“利用、改造”,进而转变为“征服”,结果带来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并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
由此便诞生了这样一个生态文明的概念,它的提出有其时代背景,“标志着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成为人类共同的选择”。
另有学者提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生活实践中协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整个生态关系问题方面的积极成果,包括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
换句话说,生态文明就是要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使人类社会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最终使人类自身得到进步和完善。
与上一观点不同的是,这一生态文明概念强调道德不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更高层面上的生态系统内部的所有关系,其中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自然与自然本身的关系。
这是基于100多年前马克思提出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应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补充完善而形成的新型生态文明观,即“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和互惠互利为价值观基础”的生态文明观,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也有学者指出,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这里的生态文明是“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而言的”,“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制度”。
生态文明创造的的生态环境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反过来三个文明又分别体现着生态文明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
同时,三个文明中无论哪一个都不能包容生态文明的全部内涵。
因此,生态文明完全可以与三个文明相提并论,四位一体共同支撑起我国文明建设体系的大厦。
还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指的是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作为物质基础,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为核心理念,以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途径,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这是综合学界的研究成果,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时间和要素两个角度的结合上来把握的生态文明的概念及其内涵。
从时间意义看,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更进步的新文明,是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前后相继的社会整体状态的文明形态。
从要素角度看,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虽然对生态文明有不同的认识,但它们在立论的基点上具有一个普遍的共性,即都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共同发展作为其定义的基础与核心,都认为生态文明是和谐美好的象征。
总之,各方论者对生态文明概念的不同看法,反映了人们认识上的不同角度和侧面,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态文明认识的不断深化,同时也为新的生态文明研究提供了更为全面科学的研究基础。
二、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对生态文明概念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了各方论者对生态文明内涵的不同把握。
学者燕乃玲认为,生态文明内涵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
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尊重生命、爱护自然并不是人类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生存和进步的需要。
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
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物质产品生产从原料开采、制造、使用直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要注重降低消耗和再生循环利用。
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
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
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
万本太则提出生态文明的内涵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从自然观上认为,自然界是客观自然与历史自然的统一,人的价值只是自然价值的延伸和升华。
二是从价值观上主张摒弃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的权利是平等的,是相互依存、协调共生的。
三是从发展观上看,生态文明要求发展的强度必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了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模式。
四是从消费观上看,生态文明强调以实用节约为原则,在不影响人自身生存的前提下,注重生活方式的实用性。
在学者王慧敏看来,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是生态平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地平等,即抛弃“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合理控制改造利用自然界的程度,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完整稳定。
二是代内平等,就是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时要机会平等,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代价。
而学者吴凤章又从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区别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明构想,一是在生产方式上,强调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经济成长,传统GDP不再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志。
二是在生活方式上,倡导生活的质量而不是简单需求的满足,反对过度消费。
三是在社会价值上,其归宿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平衡,不再以人为世界的中心,自然被赋予了道德地位。
四是在社会结构上,努力实现为更为高度的民主,强调社会正义并保障多样性,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崭新追求。
尽管学者们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认识有所不同,但综合起来看,共同之处是都认为生态文明包含了社会价值、生产方式的生活方式的内容。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意义从以上对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的整理概括来看,生态文明可以说是针对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提出的。
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走过了原初的过程,现还在向人类文明深处迈进。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在生态自然环境保护,提高全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等方面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在对人类文明形态和内容的丰富以及对人、生命、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上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首先,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
它在突破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局限的基础上,以一种新的理论原点,即从生态发展的原点出发,去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模式。
其次,生态文明的提出加深了对人、生命、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从生命科学的发展来看,对生命必须从生态意义来理解,而对任何生命而言,其环境都是一个生态系统,我们在研究有人参加的生态系统是,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这三个子系统的统一,我们研究生态文明所追求的正是这种“平衡”、“和谐统一”。
最后,生态文明的提出促使社会财富、阶层的重组及其理论的深化。
社会财富和阶层重组,引起社会劳动观、财富观、价值观、就业观和文化观的变化,这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无论人们对生态文明的概念怎样定义,对其科学内涵又将有怎样的把握,生态文明的发展都将对包括人、自然、社会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预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还会出现曲折和需要付出许多艰辛,这是在所难免的。
人类追求生态文明是时代的大趋势,生态文明之光终将照耀整个世界!参考文献[1] 潘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3-10,(001).[2] 徐玉明.积极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农学通报,2009,25,(02).[3] 陈寿朋,杨立新.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构形态与路径选择.职大学报,2006,(04).[4]曾殊.关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未来思考.FORWARD POSITION IN ECONOMICS Apr.2008.[5] 李宏伟.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求知月刊,2011-12.[6] 燕乃玲.生态文明[N].解放日报,2007-10-24.[7] 万本太.以生态保护工作的实际行动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J].学习论坛,2003,(8).[8] 薛晓源,李惠斌主编.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R].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8.[9] 葛悦华.关于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综述.理论与现代化,2008,(4).[10] 李良美.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