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黄山日记》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合集下载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后全文,翻译赏析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后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戊午九月初三日出白岳榔梅庵,至桃源桥。

从小桥右下,陡甚,即旧向黄山路也。

七十里,宿江村。

【译文】戊午年九月初三日 从白岳山榔梅庵出来,到桃源桥。

顺小桥右侧下山,很陡,就是原来去黄山所走的路。

行程七十里,在江村住宿。

【原文】初四日 十五里,至汤口。

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

扶杖望硃砂庵而登。

十里,上黄泥冈。

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

转入石门①,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

路旁一岐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

复北上,行石罅中。

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

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

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注释】①石门:应指今云巢洞。

清人王灼《黄山纪游》载:“有巨石当路,而中空如门,累石为磴,其间可数十级,题之曰'云巢’。

”【译文】初四日 行十五里,到汤口。

又走五里,到达汤寺,在汤池沐浴。

手拄拐杖,遥望着硃砂庵攀登。

十里,登上黄泥冈。

刚才云雾笼罩的群峰渐渐地显露出来,也渐渐地落在我的拐杖下。

转进石门,从天都峰侧面穿越而下,于是天都、莲花两座峰顶,都秀丽地突出在天空中。

路边有一条岔路往东上,是我从前没走过的,于是往前顺岔路直上,几乎上到天都峰侧面。

又往北上,在石缝中穿行。

一片片石峰夹着路耸起,路在石峰之间弯来转去,阻塞的地方被凿开,陡峭的地方修出阶梯,断裂的地方搭木通过,悬空处安置梯子连接。

往下俯瞰,壑谷峻峭、阴森,枫树和松树相互夹杂,五彩缤纷,像图画、锦绣一样灿烂;于是想到游黄山应是有生以来的奇览,却还有如此的奇异景致前次没有探寻过,这一次重游真是既痛快又惭愧啊!【原文】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①,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②。

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涌。

游黄山文言文阅读答案

游黄山文言文阅读答案

游黄山文言文阅读答案游黄山文言文阅读答案黄山上的主峰莲花峰是最高的山,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游游黄山文言文阅读答案,欢迎参考!登莲花峰明/徐霞客初五日,平明①,从天都峰坳中北下二里,石壁岈然②。

其下莲花洞正与前坑石笋对峙,一坞③幽然。

别澄源④,下山至前岐路侧,向莲花峰而趋。

一路沿危壁西行,凡再降升,将下百步云梯,有路可直跻⑤莲花峰。

既陟⑥而磴绝⑦,疑而复下。

隔峰一僧高呼曰:“此正莲花道也!”乃从石玻侧度石隙。

径小而峻,峰顶皆巨石鼎峙⑧,中空如室。

从其中叠级直上,级穷洞转,屈曲奇诡,如下上楼阁中,忘其峻出天表也。

一里得茅庐,倚石罅中。

徘徊欲开,则前呼道之僧至矣,僧号凌虚,结茅于此者,遂与把臂陟顶。

顶上一石,悬隔二丈,僧取梯以度。

其巅廓然开阔舒朗,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

盖是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上,四面岩壁环耸,遇朝阳霁色,鲜映层发,令人狂叫欲舞。

(选自《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注释】①平明:天亮时。

②岈(xiā)然:山谷深邃的样子。

③坞:四面高、中间低的谷地。

④澄源:一个和尚。

⑤跻:登,升。

⑥陟(zhì):登上。

⑦磴绝:石级没有了。

⑧鼎峙:形容巨石凑集,直立对峙。

题目10.翻译加点词语。

(2分)(1) 凡再降升: (2) 叠级直上:(3) 结茅于此者: (4) 独出诸峰上:11.下列加点虚词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1分)A.一坞幽然(形容词后缀,……样子)B.向莲花峰而趋(表递进)C.僧取梯以度(相当于“而”,表顺承)D.盖是峰居(表原因,大概)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2分)(1) 既陟而磴绝,疑而复下。

译文:(2)其巅廓然开阔舒朗,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

译文:13.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描写记叙的?(2分)14.作者突出了莲花峰的哪些特点?(3分)15.“遇朝阳霁色,鲜映层发,令人狂叫欲舞。

”写人的观景感受有什么好处?(2分)答案10.(1)第二次(2)石阶(3)建造茅草房(4)各、众11.B(表修饰,相当于“地”)12.(1) 但是路很陡几乎上不去,正怀疑要往下走。

《游黄山记》译文

《游黄山记》译文

《游黄山记》译文游黄山记作者:徐宏祖又名《游天都》九月初四这天。

(动身行走)十五里到汤口。

(又走)五里到汤寺,在汤池洗了澡。

拄着拐杖望着朱砂庵攀登。

(走了)十里,上到黄泥冈。

(这时)先前云雾笼罩着的那些山峰,渐渐地露出来了,也渐渐地落到我的手杖底下。

转身进入石门峰,经过天都峰的山腰下来,就(望见)天都、莲花两峰顶,都高高地耸出半天之外。

路旁有一条岔路向东直上,是前次(游山时)没有到过的,于是向前直往上走,差不多到了天都峰侧面了。

再往北上,走在狭谷中的小道上。

石峰一片片地夹立高耸;路就在石峰间宛转延伸,石头堵塞的地方就把它凿开,陡峭的地方把它凿成石级,中断的地方就架上木头,使它畅通,高悬的地方就树起梯子连接。

向下看,(只见)陡峻的山谷气象阴初四日。

十五里,至汤口。

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

扶杖望朱砂庵而登。

十里,上黄泥冈。

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

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

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

复北上,行石罅中。

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

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森,枫树、松树杂然相间,五色缤纷,灿烂得象图画,象锦绣。

因此想到黄山算得是我生平所看到的奇景,而有这样的奇景,前次游山却未来探访,这次游山真是既痛快而又惭愧呀!间,五色纷坡,灿若图绣。

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这时仆人们都因路险阴隔,落在后面,我也停下来不向上攀登;可是一路上奇丽的景色,不觉又吸引着我一人走上去了。

已经登上山头,见一个小寺庙,檐角翘起,象小鸟张开翅膀似的立在那儿,这就是文殊院,也是我从前想登而没有登的地方。

(它)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背后倚的是玉屏风,两峰秀丽的景色,(好象)都可以伸手揽取。

四周环顾,奇峰错落地排列,众多的山谷纵横交错,实在是黄山风景最美的地方!如果不是重来,怎么知道它如此奇丽呢?遇见云游的和尚澄源来了,(我们)游兴很浓。

[游黄山记]黄山记

[游黄山记]黄山记

[游黄山记]黄山记黄山记篇1:《黄山记》阅读附答案阅读《黄山记》选段,完成15---19题(15分)云气氤氲来,飞升于文殊院,清凉台,飘拂过东海门,西海门,弥漫于北海宾馆,白鹅岭。

如此之漂泊无定;若许之变化多端。

毫秒之间,景物不同;同一地点,瞬息万变。

一忽儿阳光普照;一忽儿雨脚奔驰。

却永有云雾,飘去浮来;整个的公园,藏在其中。

几枝松,几个观松人,溶出溶入;一幅幅,有似古山水,笔意简洁。

而大风呼啸,摇撼松树,如龙如凤,显出它们矫健多姿。

它们的根盘入岩缝,和花岗石一般颜色,一般坚贞。

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它们因风展开了似飞翔之翼翅。

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www.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

而这舞松之风更把云雾吹得千姿万态,令人眼花缭乱。

这云雾或散或聚;群峰则忽隐忽现。

刚才还是倾盆雨,迷天雾,而千分之一秒还不到,它们全部停住、散去了。

庄严的天都峰上,收起了哈达;俏丽的莲蕊峰顶,揭下了蝉翼似的面纱。

阳光一照,丹崖贴金。

这时,云海滚滚,如海宁潮来,直拍文殊院宾馆前面的崖岸。

朱砂峰被吞没;桃红峰到了波涛底。

耕云峰成了一座小岛;鳌鱼峰游泳在雪浪花间。

波涛平静了,月色耀眼。

这时文殊院正南前方,天蝎星座的全身,如飞龙一条,伏在面前,一动不动。

等人骑乘.15.选文主要写了哪三种景致?(3分)16.写松树时作者观察的角度是怎样变化的?(3分)17.云海的特点是什么?(2分)18.文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什么方法写“云海”?有什么作用?(3分)19.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4分)(1)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2)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

参考答案:15. 古松、云海、山峰。

16.远望:“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游黄山日记》阅读答案

《游黄山日记》阅读答案

《游黄山日记》阅读答案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

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

扶杖望朱砂庵而登。

十里,上黄泥冈。

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

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

路旁一岐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

复北上,行石罅中。

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

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

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1 解释下面的字。

欲【于】汤池( ) 断者架木【通】之()
2写出作者登山的行踪。

3翻译。

(1)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2)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

3选文最后一句【兹游快且愧矣】中的【快】与【愧】相矛盾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在修通
2.汤口-汤寺-汤池-朱砂庵-黄泥冈-天都峰半山腰-天都峰-天都峰顶
3.先前被云雾遮没的诸个山峰,渐渐显露出来,又渐渐落到了我的手杖底下枫树和松树交错相杂,五彩缤纷,犹如图画与锦绣般灿烂
4.不矛盾。

'快"是因为此次游黄山是一生中所见到的奇观,而且是如此奇特,“愧”是因为往日未曾一探究竟。

《游黄山记》阅读附答案附翻译

《游黄山记》阅读附答案附翻译

《游黄山记》阅读附答案附翻译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

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

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

”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

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于是且步且负各半。

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

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

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

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

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

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

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

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

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

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

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

天风撼人,不可立。

晚至狮林寺宿矣。

趁日未落,登始信峰。

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

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

僧惧挽之。

余笑谓:“坠亦无妨。

”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

”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

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

食顷,有白练绕树。

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

”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

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

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

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

计步行五十馀里,入山凡七日。

(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注: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仄:狭窄B、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胜:尽C、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逼:急切D、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族:品类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B、路绝矣,蹑木梯而上吾尝终日而思矣C、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家人以肩舆相迎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2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章的开头简要交代游毕白岳峰进入黄山界,对黄山温泉的记游一笔带过。

徐霞客《游黄山日记》与袁枚《游黄山记》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徐霞客《游黄山日记》与袁枚《游黄山记》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徐霞客《游黄山日记》与袁枚《游黄山记》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余至平天矼,欲望..光明顶而上。

腹甚枵,遂入矼后一庵。

主僧曰智空,见客色饥,先以粥饷。

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睛。

”因指一僧谓余曰:“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

”余如言登顶,则天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下瞰绝壁峭岫,罗列坞中。

顶前一石,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坞中,上有怪松盘盖。

下入庵,黄粱已熟。

饭后,北向过一岭,踯躅菁莽中,入一庵,曰狮子林,即智空所指宿处。

主僧霞光,已待我庵前矣。

遂指庵北二峰曰:“公可先了此胜。

”从之。

俯窥其阴,则乱峰列岫,争奇并起。

循之西,崖忽中断,架木连之,上有松一株,可攀引而度。

度崖,空.石罅而上,乱石危缀间,构木为石,其中亦可置足,然不如踞石下窥更雄胜耳。

下崖,循而东,里许,为石笋矼。

矼脊斜豆,两夹悬坞中,乱峰森罗,其西一面即向崖所窥者。

矼侧一峰突起,多奇石怪松。

登之,俯瞰壑中,正与向崖对瞰,峰回岫转,顿改前观。

(节选自徐霞客《游黄山日记》)材料二:次日,登大小清凉台。

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

食顷,有白练绕树,此云铺海也。

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蟲现状。

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

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

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

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

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不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

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

当“海马①”负时,捷若猱猿,冲突急走,千万山亦学人奔,状如潮涌。

俯视深坑、怪峰,在脚底相待。

倘一失足,不堪置想。

然事已至此,惴栗无益。

若禁缓之,自觉无勇。

不得已,托孤寄命,凭渠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三峡》与《游黄山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三峡》与《游黄山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三峡》与《游黄山记》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

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

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

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

”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

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于是且步且负各半。

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

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节选自清朝袁枚的《游黄山记》)【注释】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

27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①夏水襄.陵②虽乘奔.御风③路绝.矣④引.五六壮佼者来27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遂浴黄山之.汤泉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B.何陋之.有(《陋室铭》)C.笑而遣之.(《卖油翁》)D.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三峡》)27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274.侧面烘托是一种常见的手法,结合两文中分析在所写的“山”的特点时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答案】271.漫上飞奔的马断绝带、带领272.D 273.①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②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

274.甲文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山的高俊;乙文用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

黄山游记阅读答案

黄山游记阅读答案

黄山游记阅读答案黄山游记阅读答案1黄山游记钱谦益山之奇,以泉,以云,以松。

水之奇,莫奇于白龙潭;泉之奇,莫奇于汤泉,皆在山麓。

桃源溪水,流入汤泉,乳水源、白云溪东流入桃花溪,二十四溪,皆流注山足。

山空中,水实其腹,水之激射奔注,皆自腹以下,故山下有泉,而山上无泉也。

山极高则雷雨在下,云之聚而出,旅而归,皆在腰膂间。

每见天都诸峰,云生如带,不能至其冢。

久之,滃然四合,云气蔽翳其下,而峰顶故在云外也。

铺海之云,弥望如海,忽焉迸散,如凫惊兔逝。

山高出云外,天宇旷然,云无所附丽故也。

汤寺以上,山皆直松名材,桧、榧、楩、楠,藤络莎被,幽荫荟蔚。

陟老人峰,悬崖多异,负石绝出。

过此以往,无树非松,无松不奇:有干大如胫而根蟠屈以亩计者,有根只寻丈而枝扶疏蔽道旁者,有循崖度壑因依如悬度者,有穿罅冗缝、崩迸如侧生者,有幢幢如羽葆者,有矫矫如蛟龙者,有卧而起、起而复卧者,有横而断、断而复横者。

文殊院之左,云梯之背,山形下绝,皆有松踞之,倚倾还会,与人俯仰,此尤奇也。

始信峰之北崖,一松被南崖,援其枝以度,俗所谓接引松也。

其西巨石屏立,一松高三尺许,广一亩,曲干撑石崖而出,自上穿下,石为中裂,纠结攫拏,所谓扰龙松也。

石笋工、炼丹台峰石特出,离立无支陇,无赘阜,一石一松,如首之有笄,如车之有盖,参差入云,遥望如荠,奇矣,诡矣,不可以名言矣。

松无土,以石为土,其身与皮、干皆石也。

滋云雨,杀霜雪,勾乔元气,甲坼太古,殆亦金膏水、碧上药、灵草之属,非凡草木也。

顾欲斫而取之,作盆盎近玩,不亦陋乎?度云梯而东,有长松夭矫,雷劈之仆地,横亘数十丈,鳞鬣偃蹇怒张,过者惜之。

余笑曰:“此造物者为此戏剧,逆而折之,使之更百千年,不知如何槎枒轮菌,蔚为奇观也。

吴人卖花者,拣梅之老枝屈折之,约结之,献春则为瓶花之尤异者以相夸焉。

兹松也,其亦造物之折枝也与?”千年而后,必有征吾言而一笑者。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实其腹实:充满B.陟老人峰陟:登上C.献春则为瓶花之尤异者以相夸焉夸:赞美D.必有征吾言而一笑者征:验证解析:夸:夸耀。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苏轼《记游白水岩》阅读练习及答案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苏轼《记游白水岩》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1、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

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

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

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

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

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

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

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

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

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节选)2、绍圣元年十二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山佛迹院。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以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

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涯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

俯仰度数谷。

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矣。

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①,煮菜,顾影颓然,不复能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节选自苏轼《记游白水岩》)3、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欲夕,步自阛阓中出,并溪南行百步,背溪而西又百步,复并溪南行。

溪上下色皆重碧,幽邃靖深,意若不欲流。

溪未穷,得支径,西升上数百尺。

既竟,其顶隐而青者,或远在一舍外,锐者如簪.,缺者如玦.,隆者如髻,圆者如璧;长林远树,出没烟霏,聚者如悦,散者如别,整者如戟,乱者如发,于冥蒙中以意命之。

水数百脉,支离胶葛,经纬参错,迤者为.溪,漫者为汇,断者为沼,涸者为坳.。

洲汀岛屿,向背离合;青树碧蔓,交罗蒙络。

小舟叶叶,纵横进退,摘翠者菱,挽红者莲,举白者鱼,或志得意满而归,或夷犹容与若无所为者。

《游黄山记》阅读附答案附翻译

《游黄山记》阅读附答案附翻译

《游黄山记》阅读附答案附翻译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

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

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

”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

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于是且步且负各半。

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

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

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

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

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

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

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

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

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

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

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

天风撼人,不可立。

晚至狮林寺宿矣。

趁日未落,登始信峰。

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

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

僧惧挽之。

余笑谓:“坠亦无妨。

”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

”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

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

食顷,有白练绕树。

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

”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

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

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

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

计步行五十馀。

《黄山游记》阅读答案

《黄山游记》阅读答案

《黄山游记》阅读答案《黄山游记》阅读答案黄山游记钱谦益山之奇,以泉,以云,以松。

水之奇,莫奇于白龙潭;泉之奇,莫奇于汤泉,皆在山麓。

桃源溪水,流入汤泉,乳水源、白云溪东流入桃花溪,二十四溪,皆流注山足。

山空中,水实其腹,水之激射奔注,皆自腹以下,故山下有泉,而山上无泉也。

山极高则雷雨在下,云之聚而出,旅而归,皆在腰膂间。

每见天都诸峰,云生如带,不能至其冢。

久之,滃然四合,云气蔽翳其下,而峰顶故在云外也。

铺海之云,弥望如海,忽焉迸散,如凫惊兔逝。

山高出云外,天宇旷然,云无所附丽故也。

汤寺以上,山皆直松名材,桧、榧、楩、楠,藤络莎被,幽荫荟蔚。

陟老人峰,悬崖多异,负石绝出。

过此以往,无树非松,无松不奇:有干大如胫而根蟠屈以亩计者,有根只寻丈而枝扶疏蔽道旁者,有循崖度壑因依如悬度者,有穿罅冗缝、崩迸如侧生者,有幢幢如羽葆者,有矫矫如蛟龙者,有卧而起、起而复卧者,有横而断、断而复横者。

文殊院之左,云梯之背,山形下绝,皆有松踞之,倚倾还会,与人俯仰,此尤奇也。

始信峰之北崖,一松被南崖,援其枝以度,俗所谓接引松也。

其西巨石屏立,一松高三尺许,广一亩,曲干撑石崖而出,自上穿下,石为中裂,纠结攫拏,所谓扰龙松也。

石笋工、炼丹台峰石特出,离立无支陇,无赘阜,一石一松,如首之有笄,如车之有盖,参差入云,遥望如荠,奇矣,诡矣,不可以名言矣。

松无土,以石为土,其身与皮、干皆石也。

滋云雨,杀霜雪,勾乔元气,甲坼太古,殆亦金膏水、碧上药、灵草之属,非凡草木也。

顾欲斫而取之,作盆盎近玩,不亦陋乎?度云梯而东,有长松夭矫,雷劈之仆地,横亘数十丈,鳞鬣偃蹇怒张,过者惜之。

余笑曰:“此造物者为此戏剧,逆而折之,使之更百千年,不知如何槎枒轮菌,蔚为奇观也。

吴人卖花者,拣梅之老枝屈折之,约结之,献春则为瓶花之尤异者以相夸焉。

兹松也,其亦造物之折枝也与?”千年而后,必有征吾言而一笑者。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水实其腹实:充满B.陟老人峰陟:登上C.献春则为瓶花之尤异者以相夸焉夸:赞美D.必有征吾言而一笑者征:验证5.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山之奇,以泉,以云,以松②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B.①泉之奇,莫奇于汤泉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①有幢幢如羽葆者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D.①其身与皮、干皆石也②而余亦悔其随之出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山有三奇:泉奇、云奇、松奇。

高中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游黄山记

高中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游黄山记

游黄山记至天都侧,从流石①蛇行而上。

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②,石崖侧削则援崖③。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④必先登垂接。

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⑤,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⑥。

【注释】①流石:流动的石头,这里是指铺着流动石头的山路。

②历块:越过石块。

③侧削:陡峭。

援崖:攀援山崖。

④澄源:人名。

⑤壁起:像墙壁那样直立。

⑥独莲花与抗耳:只有莲花峰与它对当。

意思是,只有莲花峰能与天都峰比高,其余诸峰都不可比。

1.文中“从流石蛇行而上”中“从”的意思是。

(1分)2.请概括“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时,澄源帮“我”的步骤。

(2分)3.选文记叙了作者游黄山之事,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2分)1.(1分)顺着。

2.(2分)先攀上去,再俯身接应。

【解析】细读全文,从“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可以看出,澄源帮“我”的步骤是:先攀上去,再俯身接应。

3.(2分)示例:即使身处逆境,也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用尽全力去克服。

【参考译文】到天都峰侧,顺着被山洪冲下的乱石蜿蜒蛇行而上。

攀杂草,牵荆棘,石块丛起的地方就越过石块,石崖陡峭的地方就攀缘石壁。

每到手脚没有可着落的地方,澄源总是先攀上去,再俯身接应我。

每次想到上山既然这样困难,下山怎么受得了?最后也就不管这些。

经过多次艰险,终于到达峰顶。

只是它上面还有一座石峰,像一堵墙壁耸起有几十丈高,澄源寻视山的旁边,找到石级,就拉着我登上去。

到那一看,万千峰峦,无不躬身下伏,只有莲花峰能和它抗衡罢了。

黄山游记阅读答案(最新)

黄山游记阅读答案(最新)

黄山游记阅读答案黄山,多么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没想到,我居然有机会跟妈妈一起去游览,这多么令人兴奋啊!一进黄山,我简直不知道看什么好了。

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飞流直泻的瀑布,像一条银白色的绸带,从半空中挂下来,夹带着哗哗的水声,急流奔腾,气势雄伟。

瀑布顺着山沟蜿(wān)蜒(yán)曲折流到了我的脚边,成了温顺柔和的叮咚泉水。

那泉水真清啊!就像一块透明的玻璃,一眼就可以望到水底的沙石,我忍不住把脚伸了进去,呵!冰凉冰凉的泉水真比吃棒冰还凉快!我多么喜欢这儿的泉水啊!爬上山坡,抬头一看,黄山陡峭的峰峦(luán)令人惊叹!黄山真高啊!高得望不到顶,一座座山峰直插云端,我们家乡的铁臂山和它相比,只能算是一个小土堆了!黄山真奇啊!有的像仙人背篓(1ǒu),有的像猴子观海,有的像猪八戒吃西瓜,还有的像武松打虎……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黄山真险啊!上天都峰的山路几乎全是直上直下,与地面成九十度角,非得拉着铁索,用力才能爬上去。

登天都峰的人,回头一望,都会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好险啊!”最危险的要算是“鲫(jì)鱼背”了,这是在两座山顶之间架起的一座天桥,它高达1800多米,两面悬空,低头向下一望,不禁叫人胆战心惊,稍不小心,就会摔下万丈深渊(yu ān)。

站在黄山上放眼望去,黄山的云海真美啊!近看云海,像一层浓雾,把那些奇峰异岭遮得无影无踪,大风一吹,雾气飘走,一个一个的奇妙景象又都展现在眼前;远看,朵朵白云又像对对白色蝴蝶,围绕着山峦,翩翩起舞;登高看,十里间,就像一片望不到边的海洋,把一座座崇山峻(jùn)岭淹没在里面,只露出一个个山尖,仿佛是大海里的小岛,在云里时隐时现,使人感觉如入仙境。

黄山啊黄山,你美丽奇妙,雄伟壮观,难怪你闻名天下,我多么希望能再一次来欣赏你的丰姿!1.读文中画“——”的句子,你会想起哪句诗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二到第四自然段每一段写一景,依次描写了黄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徐霞客游记的文言文翻译

徐霞客游记的文言文翻译

甲辰年春,余游于黄山。

先是,余尝读黄山志,心向往之。

然道途遥远,非一日之功可至。

乃决意踏遍山川,一探其胜。

初入黄山,但见山势巍峨,云雾缭绕。

余行至汤口,见一溪水潺潺,水清见底。

沿途风景,美不胜收。

行至慈光寺,见寺内古木参天,鸟鸣花香。

余心旷神怡,遂留宿一晚。

次日,早起登天都峰。

途中山石嶙峋,怪石嶙峋。

余攀援而上,汗流浃背。

行至半山腰,见一巨石,状如莲花。

余喜出望外,不禁赞叹:“此石真乃天地奇观!”至山顶,见黄山奇景,不禁感叹:“黄山之奇,非亲临其境,难以想象!”下山后,游白岳山。

山间瀑布飞流直下,如银河倒挂。

余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至白岳寺,见寺内佛像庄严,香烟袅袅。

余虔诚祈祷,愿此行平安顺利。

游毕白岳山,又至汤口,欲游九华山。

途中山路崎岖,余跋涉艰难。

行至九华山下,见山势险峻,余不禁心生敬畏。

至九华寺,见寺内僧人虔诚修行,余亦心向往之。

游九华山后,余欲返程。

然见黄山、九华之美,不禁依依不舍。

乃决定留宿一晚,次日再返。

是夜,余梦见黄山、九华之景,美不胜收。

次日,早起返程。

途中山川秀美,余感慨万分。

行至汤口,见一老者,问余:“游山有何感悟?”余答:“游山如读书,知山川之奇,识天地之大。

人生如游山,唯有不断前行,方能领略世间之美。

”归途中,余心中充满喜悦。

此行虽艰辛,然所得甚丰。

余深知,人生之旅,亦如游山。

唯有勇往直前,方能抵达心中之圣地。

译文:甲辰年春天,我游览黄山。

在此之前,我曾经阅读过《黄山志》,心中向往那里。

然而,道路遥远,不是一日之功就能到达的。

于是,我决定踏遍山川,一探其胜境。

一开始进入黄山,只见山势雄伟,云雾缭绕。

我行至汤口,看到一条溪水潺潺,水清澈见底。

沿途的风景,美不胜收。

行至慈光寺,看到寺内古木参天,鸟鸣花香。

我心旷神怡,于是留宿一晚。

第二天,早上起床登天都峰。

途中山石嶙峋,怪石嶙峋。

我攀爬而上,汗流浃背。

行至半山腰,看到一块巨石,形状像莲花。

我喜出望外,不禁赞叹:“这块石头真是天地奇观!”到达山顶,看到黄山的奇景,不禁感叹:“黄山的奇特,非亲临其境,难以想象!”下山后,游览白岳山。

《游黄山记》阅读附答案附翻译

《游黄山记》阅读附答案附翻译

《游黄山记》阅读附答案附翻译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

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

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

”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

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因而且步且负各半。

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

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五犹披重裘拥火。

云走入夺舍,顷刻浑沌,两人坐,辨声而已。

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

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

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

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

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第二天,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

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

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

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

天风撼人,不可立。

晚至狮林寺宿矣。

趁日未落,登始信峰。

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后进。

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

僧惧挽之。

余笑谓:“坠亦不妨。

”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由由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好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

”僧人笑。

第二天,登大小清凉台。

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

食顷,有白练绕树。

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

”初濛濛然,镕银散绵,很久浑成一片。

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

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

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低,迥非一族。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

计步行五十馀里,入山凡七日。

(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省)注: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用具,相似小山轿。

19、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仄:狭小B、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胜:尽C、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后进逼:急切D、方知云有高低,迥非一族族:品类20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B、路绝矣,蹑木梯而上吾尝整天而思矣C、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家人以肩舆相迎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21、以下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扼要交待游毕白岳峰进入黄山界,对黄山温泉的记游一笔带过。

《明代徐霞客》阅读附答案

《明代徐霞客》阅读附答案

《明代徐霞客》阅读附答案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明代徐霞客》⑴明代徐霞客曾经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渤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⑵我可能是受了徐夫子的感染,汽车、火车,抵屯溪后鞍马未顿,就踏上了登黄山的路。

⑶乘黄山索道、攀始信险峰、登石猴观海,而后取道清凉台、莲花峰、天都峰回返。

⑷近视群峰巍巍,晴川历历;远眺天际耸秀,岗山隐隐。

黄山以它豁达的气度和悠闲的情致向游人洞开着。

⑸也可能我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是跟着这“感觉”走的,我眼中的黄山不如意象中的黄山。

⑹我一直在想:古人将黄山冠以“天下第一名山”有没有它特定的含义?那么,怎么解释“峨眉天下秀”、“华山天下险”、“泰山天下雄”呢?又如何解释“桂林山水甲天下”呢?这些疑问一直在困惑着我。

⑺我说这话绝没有贬低黄山的意思。

黄山的确很美,很奇,尤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让。

人心醉,让人着迷。

⑻我也曾游历过许多的名山大川,它们都是亿万斯年天地造化之物,山山岭岭都涌腾着灵秀之气。

每一座名山大川都有它独特的韵致,蕴寓了无穷的自然之奥秘,是多少人多少代也难以读懂弄清的。

实在没法比较究竟哪个山该是第一。

我不能欺骗自己的感情。

“桃花、春雨、江南;骏马、秋风、塞北”不都是美吗?⒆下山了,我和几位不相识的人攀谈。

一位中年知识分子模样的人说得更为直率:“只要是人们认可了的事,最好不要反对,否则,会被看作大逆不道的。

”⑽接着他给我讲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他当年在皖北插队的地方,一位老汉的孙子患病让当地的一位名医错诊而死了。

这位老汉却说,连最有名的医生都没有治好孩子的病,看来他该死。

⑾这则故事也许和黄山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但却道出了一个深沉的事实:闭塞、守旧、迷信以及门户之见的封建意识,千百年来一直束缚着炎黄子孙。

好的一俊遮百丑,猛吹猛捧;差的当头棒喝,没有一点是处。

这铁律一样的事实人们反而乐于接受。

冲破这种羁绊该是多么艰难啊!在这如诗如画的黄山,本来我不该想这么多沉淀了的伤感和已经被世人感叹过了的感叹。

《游黄山记》译文

《游黄山记》译文

《游黄山记》译文游黄山记作者:徐宏祖又名《游天都》九月初四这天。

(动身行走)十五里到汤口。

(又走)五里到汤寺,在汤池洗了澡。

拄着拐杖望着朱砂庵攀登。

(走了)十里,上到黄泥冈。

(这时)先前云雾笼罩着的那些山峰,渐渐地露出来了,也渐渐地落到我的手杖底下。

转身进入石门峰,经过天都峰的山腰下来,就(望见)天都、莲花两峰顶,都高高地耸出半天之外。

路旁有一条岔路向东直上,是前次(游山时)没有到过的,于是向前直往上走,差不多到了天都峰侧面了。

再往北上,走在狭谷中的小道上。

石峰一片片地夹立高耸;路就在石峰间宛转延伸,石头堵塞的地方就把它凿开,陡峭的地方把它凿成石级,中断的地方就架上木头,使它畅通,高悬的地方就树起梯子连接。

向下看,(只见)陡峻的山谷气象阴初四日。

十五里,至汤口。

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

扶杖望朱砂庵而登。

十里,上黄泥冈。

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

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

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

复北上,行石罅中。

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

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森,枫树、松树杂然相间,五色缤纷,灿烂得象图画,象锦绣。

因此想到黄山算得是我生平所看到的奇景,而有这样的奇景,前次游山却未来探访,这次游山真是既痛快而又惭愧呀!间,五色纷坡,灿若图绣。

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这时仆人们都因路险阴隔,落在后面,我也停下来不向上攀登;可是一路上奇丽的景色,不觉又吸引着我一人走上去了。

已经登上山头,见一个小寺庙,檐角翘起,象小鸟张开翅膀似的立在那儿,这就是文殊院,也是我从前想登而没有登的地方。

(它)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背后倚的是玉屏风,两峰秀丽的景色,(好象)都可以伸手揽取。

四周环顾,奇峰错落地排列,众多的山谷纵横交错,实在是黄山风景最美的地方!如果不是重来,怎么知道它如此奇丽呢?遇见云游的和尚澄源来了,(我们)游兴很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黄山日记
徐霞客
初六日,天色甚朗。

觅导者各携筇上山,过慈光寺。

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主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

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

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

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

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

上至平冈,则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

由此而入,尽皆怪松悬结。

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髲,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
松石交映间,冉冉僧一群从夭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

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惟莲花洞可行耳。

”已而从天都峰侧攀而上,透峰罅而下,东转即莲花洞路也。

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之胜,遂循莲花峰而北。

上下数次,至天门。

两壁夹立,中阔摩肩,高数十丈,仰面而度,阴森悚骨。

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

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矼矼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

由矼而下,即所谓后海也。

盖平天矼阳为前海,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若平地。

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其阴属宁之太平。

余至平天矼,欲望光明顶而上。

路已三十里,腹甚枵,遂入矼后一庵。

庵僧俱踞石向阳。

主僧曰智空,见客色饥,先以粥饷。

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晴。

”因指一僧谓余曰:“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

”余如言登顶,则天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下瞰绝壁峭岫,罗列坞中,即丞相原也。

顶前一石,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坞中,上有怪松盘盖。

(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节)
【注】髲,毛发。

矼,石桥。

枵,肚子饿。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觅导者各携筇上山筇:竹杖
B.公等何由得上也由:由于
C.余急于光明项、石笋矼之胜胜:美景
D.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跻:攀登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山松树特点鲜明,树身不高,树形奇特,被旅行家徐霞客称之为奇山之中的奇品。

B.作者从莲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经过一段特别狭窄的山路,才到达了天门。

C.智空招待作者吃了粥,又帮他安排了登山路线、午饭时间和住宿的地方,非常周到。

D.光明顶前有一块巨石,先伏后起,像是两截,在山坳里突出悬空,上面还长着松树。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

(4分)
(2)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

(4分)
9.徐霞客凭借什么成功登上黄山?请简要概括。

(4分)
答案:
6.(3分)B (由:介词,从)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词语理解,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都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把握。

C项中的“何由”是宾语前置现象。

“由”在此处的意义应该理解为“从”。

7.(3分)B 从莲花峰经过天门,然后到前海。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结合文章第二节游踪可知,作者“循莲花峰而北。

上下数次,至天门”,然后“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


8.(1)(4分)(我们)从左面往上攀登,石峰环绕相夹,那里的石级被积雪铺平,满眼望去就像白玉一般。

(“上”“一”释义各1分,被动句式1分,句意通顺1分)(2)(4分)您如果还有力气,可以先登上光明顶,然后再吃中饭,那今天还可以抵达石笋矼,在这位禅师(师傅)处住宿。

(“公有余力”的假设意,“中食”“宿”的释义,句意通顺,各1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1)句中“从左上”的“上”是方位名词作动词,“一望如玉”句中的“一”是“满”“全”的意思。

“为积雪所平”是被动句式。

(2)句中“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的“中食”是“吃中饭”,“宿是师处”句中的“宿”是“住宿”意,该句是状语后置句,在“宿”和“是师处”之间省略了介词“于”。

9.(4分)客观上:天气好,有帮助,有工具;主观上:心态积极(意愿强烈),体力充沛,讲究方法。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概括和归纳能力。

参考译文:
初六日,天色很晴朗。

寻觅到一位向导,各自拿着竹杖上山,经过慈光寺。

(我们)从左面往上攀登,石峰环绕相夹,那里的石级被积雪铺平,满眼望去就像白玉一般。

透过稀疏的(覆盖着雪的)茸茸树枝,仰望黄山群峰盘绕,唯独天都峰巍然向上挺立。

走数里路后,石级更加险峻,积雪更加深厚,那些背阴的地方积雪已冻结成冰,坚硬光滑,不容脚踩稳。

我独自一人上前,拿着竹杖凿冰,凿出一个孔放置前脚,再凿一个孔,来移动后脚。

跟从我的人都依循这一方法得以通过。

往上走到平冈,看见莲花峰、云门峰等山竞相奇秀,就像是天都峰的簇拥护卫者。

从这里进去,全都是怪异的松树悬空盘结,高的不满一丈,矮的仅有几寸,平平的树冠短短的松针,树根盘绕,树干弯曲如虬龙,越是短粗的越是苍老,越是矮小的越是奇特,没想到这神奇的山里还有这样神奇的品种啊!
在奇松怪石交相辉映之间,一群僧人仿佛是从天缓缓而降,向我们慢慢走来,都合起掌说:“我们被雪阻隔在山中已三个月,现在为了寻觅粮食才勉力走到这里。

各位是从哪里上来的?”又说:“我们前海各庵的僧人,都已下山;后海的山路尚未通行,只有莲花洞的路可以走了。

”后来从天都峰侧面攀援上去,穿过山峰缝隙下来,向东转就是去莲花洞的路了。

我急切地想游览光明顶、石笋矼的胜景,于是顺着莲花峰向北走,上上下下好几次,到达天门。

天门两边有刀削般陡直的石壁相夹,中间宽仅能摩肩而行,高达数十丈,仰着脸向上攀登,阴森得令人毛骨悚然。

天门里积雪更深,凿出冰洞然后向上攀登,走过这里就到平顶,就是人们所说的前海了。

从这里再登上一峰,到达平天矼。

平天矼上独耸而突兀的地方,是光明顶。

从平天矼向下走,就是所谓的后海了。

大约平天矼的南面是前海,北面是后海,就是最高的地方,四面都是险峻的凹地,唯独这里有如平地。

前海的前面,天都、莲花两座山峰最高峻,它南面属于徽州府的歙县,北面属于宁国府的太平县。

我到平天矼时,很想朝光明顶攀登上去。

已走了三十里山路,肚子很饿,于是走进平天矼后面的一座庵里。

庵里的僧人都坐在石头上晒太阳。

主持名叫智空,看见我们饥饿的脸色,先拿粥给我们吃,并且说:“刚出来的太阳太明亮,恐怕不会是长久的晴天。

”于是指着一位僧人对我说:“您如果还有力气,可以先登上光明顶,然后再吃中饭,那今天还可以抵达石笋矼,在这位禅师处住宿。

”我照他所说的登上光明顶,只见天都、莲花两峰在前方并肩而立,翠微、三海门在后面环绕,向下鸟瞰,极陡峭的山崖峰岭,罗列于大山坞中,那就是丞相原了。

光明顶前有一巨石,低伏一段后又重新峙立,那情势就像中断一样,孤立地悬在山坞里,石上有怪异的松树盘绕覆盖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