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学前教育观

科学的学前教育观
科学的学前教育观

科学的学前教育观

学前教育观是如何看待、对待学前教育目标、学前教育任务、学前教育内容、学前教育途径、学前教育手段、学前教育方法等观点的总和,拥有正确的教育观,是深化学前教育改革的必要前提。为了把学前教育工作做得更好,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㈠热爱儿童

儿童身体的成长离不开物质营养,儿童心理的发展离不开精神的营养,而爱则是儿童发展中最重要的精神食粮。现代心理学研究材料说明:儿童是在人与人交往中成长的,成人的爱抚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儿童不仅需要成人在生活上的照料和教育,而且需要成人的爱。儿童在家庭里,主要与父母交往,父母对儿童的爱,使儿童感到安全、满足,为儿童主动地、创造性地活动提供了前提。儿童入园以后,在一天中大部分时间是和教师相处,他期待着教师帮助,爱护他,他渴望教师亲近他、关心他,他多么想把教师当作最可信赖的人。教师对儿童的爱,在儿童成长中占重要的地位。

儿童教师热爱儿童,也是做好儿童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要教育好儿童,也首先要爱儿童。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培养儿童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教育培养儿童是长期的复杂细致的工作,只有真诚地爱护儿童,才能亲近和了解儿童,才能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很好地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儿童才会信赖老师,依恋老师,愿意听老师的教育。爱是儿童和老师心灵之间的通道,是打开儿童心智的钥匙,教师只有爱护儿童,才能取得预期的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⒈要热爱每一个儿童。既不论其性别、年龄、相貌、发展水平如何,也不论其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住房怎样均一视同仁。正如有的教师所言:“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但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⒉要关心、爱护儿童。学前儿童年龄小,能力弱,各方面都需要我们教师的细心照顾。例如,在寒冷的冬天,消退托儿所中班的儿童在午睡时,教师把全班儿童的鞋子拿来到阳光下晒一晒,这样,儿童起床后就能穿上暖和的鞋子,很快投入下午的活动之中。

⒊对儿童的爱要讲理智,而不应溺爱。教师热爱儿童,不应是出自个人情绪的偏好,不是个人的好恶,不是自然的爱,而是理智的爱。儿童教师把儿童看作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二十一世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力军。热爱儿童,就是儿童教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具体表现。

⒋爱护儿童还必须与严格要求儿童相结合。因为爱护儿童是为了他们在体、智、德、美几方面都得到初步的发展,期望他们将来能成长为四个现代化的栋梁之材,而不是溺爱或者放纵。教师向儿童提出正确的、一惯的要求,激发儿童做好孩子的愿望,引导他们开展游戏和各项活动,发扬他们的优点,耐心帮助他们改正不足之处。

㈡尊重儿童

教师不仅要爱护儿童,还必须尊重儿童。儿童虽然年龄小,但也有自己的愿望和需要,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教师应给之以满足和尊重,那种轻视儿童正当的需要,认为可任意侮辱儿童的看法和做法是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也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人,都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应该根据他们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儿童的潜能都得到最佳的发挥,那些抹杀儿童特点的做法也是不正确的。

那么,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该如何尊重儿童呢?

⒈要信任儿童。要相信儿童有能力,相信他们经过教育能不断进步。现实中常有不相信孩子而冤枉儿童的事。如有一天A拿一玩具出来(确实是他自己的),B见到后,就去抢——因为他也有一个同样的玩具,他以为A是拿了他的。抢而不得B就将状告到老师处。老师也知道B有这样的玩具,所以也就武断地认为A 拿了B的玩具,所以就批评A,并命令A马上将那玩具还给B。但是A坚决不还,并且哭喊声越来越大。后来,老师去打开孩子们放包的柜子,发现B的玩具还在他的袋子里。

⒉要尊重儿童的隐私。例如,许多托幼机构都为儿童设立了专柜,存放个人物品,教师在打开儿童的个人用品抽屉之前,要先询问儿童的意见:“我可以看看你抽屉里的宝物吗?”征得儿童同意后,才能打开来观看。

⒊要鼓励儿童,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心,使每个儿童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例如,《布娃娃之歌》这首儿童歌曲的歌词是这样的:“布娃娃,大眼睛,小嘴巴,真漂亮,真可爱。”教师在备课时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只有大眼睛、小嘴巴的布娃娃才漂亮可爱?难道小眼睛、大嘴巴的布娃娃就不漂亮可爱吗?为了防止儿童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产生自卑感,使每个儿童都拥有一份自信,教师在教唱这首儿歌时,引导儿童一边照镜子观看自己的眼睛和嘴巴,一边对歌词进行修改,结果改编出近四十个样本。《世上只有妈妈好》——对于没妈的孩子呢?

⒋要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儿的自尊心比较脆弱,教师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揭儿童的短处。比如,有的幼儿园通过开展“埋藏缺点”的活动,即要求幼儿把自己的缺点画在纸上,不让别人看见,然后把画纸揉成一团,在种植园地里挖个小洞,把纸团埋藏起来,不让它长出地面,以消灭自己的缺点。

⒌要杜绝体罚儿童,教师不能歧视儿童、虐待儿童、体罚或变相体罚儿童,侮辱儿童人格,以免损害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㈢全面教育儿童

学前儿童体智德诸方面的教育是互相渗透,有机结合的,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应对儿童进行全面发展教育,不能偏废其中的任何一方。

㈣寓教于活动之中

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是渗透在儿童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完成的。这些活动包括:游戏、教学、劳动等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大脑当中的操作模式根本上是来自于外部动作模式的内化,儿童内部思维的综合能力,只能源于外部,特别是在手指上所进行的“拆分”和“拼凑”活动。教育研究也表明,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能更好地理解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如一位教师在教幼儿认识球体时,她将教室布置成一个游戏厅。幼儿有挟玻璃珠的,有吹泡泡的,有打保龄球的,有玩滚球的,有拍皮球的,还有海洋球的。在玩的过程中,幼儿充分感知了球体的外形特征和特性。

在认识水的特性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玩具,开始了玩水游戏。在玩中幼儿发现漏斗、有眼的小瓶都盛不信水——水会流动;小手放在盆底看得清清楚楚的——水是无色透明的;可以用各种形状的小玩具将水倒来倒去——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有的小玩具在水里象船一样飘浮,可有的小玩具一到水里就沉底了。教师一边与幼儿玩,一边很自然地引导幼儿认识了水的特性。

一次,教师组织“光与影子”的活动,请幼儿在阳光下找找自己的影子,很快每个幼儿都兴奋地喊:“看!这是我的影子。”“来,你们都站到这里来。”孩子

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站在了屋檐下。教师问:“我们的影子呢?”孩子们纷纷说:“没有了,站在阳光下才有影子。”“噢,原来是这样,寻你们帮助老师想个办法把影子留住好吗?”他们思考了一会儿,一个小朋友说“我想起了一个办法,我们用粉笔把影子画下来就行了。”大家觉得他的办法很好,就两人一对用粉笔互相帮助把对方的影子画了下来。这时教师又问:“现在是上午,你们想想中午的影子或太阳快落山时的影子会和现在一样吗?”有的孩子说是一样的,有的孩子说不一样,教师笑笑,没有说话。在中午和离园前教师又带孩子们站在上午的同一地点画了另外两个影子。孩子们比较了三个影子的不同,思考了为什么,随后又思考了“只有在阳光下才会有影子吗?”玩了“做手影”“找影子”等游戏,每人还动手做一个太阳,他们在愉快的活动中了解了光和影子的关系。

㈤教育要儿童化

学前教育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做到儿童化,不能“小学化”、“成人化”。幼儿园不应以语言课、计算课为主,而应以音乐课、美术课为主;每节课应控制在30分钟之内,以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和游戏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应符合幼儿的特点。

教育要游戏化——这是幼儿年龄特点的要求。

㈥多种教育形式结合

学前教育活动的成功有赖于全班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的相互结合,互相补充;有组织的活动与自由活动相互结合。每种活动形式都有它的优点和局限性。

集体活动即全班幼儿共同参与的活动,这种形式的特点主要是教师通过自己的讲授(包括介绍、解释、演示、表演等)和引导把教学内容传递给一个班(或几个班)的学习者。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在短时间内向幼儿提供共同经验,省时、效率高,易得到反馈,及时调整内容和方法,保证教育的条理性和连贯性,且有利于幼儿自律、合作意识的培养。其明显不足在于集体活动参与人数多,容易忽视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牧,幼儿表现机会少,教师的控制不利于幼儿各种能力及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性的培养。

小组活动即根据幼儿发展水平、教育内容、材料的不同,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活动。特点是人与人的交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习者在小组里一道活动、讨论、发问、合作、钻研问题以及总结。其优点是为幼儿充分参与活动、教师充分了解幼儿提供了方便条件,有利于教师对待个别差异。

个别活动也名称为自由活动,根据每个幼儿的实际水平、兴趣、需要,提供多层次的能满足各种不同水平幼儿的材料和活动内容,并给予个别指导的活动。个别活动主要以活动区为背景,其次渗透在集体和小组活动之中。主要特点是学习者独立学习、自定进度、接受教师个别辅导的活动。其优点是有利于幼儿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个性的充分发展,为教师有针对性地观察和个别指导提供了便利条件。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哪种方式最好并没有定论,在选择运用时关键看其是否适合所定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是否适合幼儿活动的方式。集体活动在帮助幼儿掌握知识的准确性、明确性、概括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适时使用是很必要的。它可以在幼儿实践活动之前、之中、之后不同阶段进行。如在开展活动区活动之前,活动区的标记、位置、游戏材料及其使用和游戏规则都需要全班每个幼儿知晓和共同协商,这时采用集体活动形式确能快捷有序地让每个幼儿都对活动区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有效地发挥了集体活动的作用。

当选择的内容是幼儿发展中必然经历的阶段,是幼儿必须具备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能力时,这样的活动内容适合采用集体活动形式。此外,在幼儿充分感受、积累大量的经验后,教师要及时帮助幼儿整理生活经验,进行总结、概括,这时也宜采用集体活动形式。

教育活动可以采取一种教育形式,也可以选择多种形式,完全不必苛求统一的模式,哪种形式易于调动幼儿的积极参与,就采用哪种形式。

集体活动可能是个别、小组活动的引发和总结;小组活动主题可能来自个别活动或集体活动中的问题和内容;个别活动可能是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的铺垫和延伸。任何形式的选择并不是为了追求形式本身的新颖,而是为了目标和教育内容服务。组织必要的集体活动,保证幼儿的自由活动恰当地选择小组活动,灵活地运用多种教育形式,才能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更有效地促进目标的实现、内容的进行和幼儿的发展。

㈦争取家庭的配合

幼儿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园的相互支持和相互配合。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第二章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科研的整个过程包括六个环节,其顺序依次为:①选题→②查阅文献→③制定计划→④收集资料→⑤整理分析资料→⑥表述研究结果 ①选题 一、选题的意义 (一)选题的含义 选题,顾名思义,指经过选择来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提出问题和确定问题。从广义上讲,选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个体或群体);二是确定要研究的具体问题。 ①选题 (二)正确选题的意义 1.选题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发现并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对研究者而言,能否正确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关键,它决定着研究价值的大小,决定着研究成功与否。实践也证明,选题不当是导致研究失败的最常见原因。 2.选题决定了研究的范围、方向 在人力、物力和时间都有限的情况下,首先应该选择那些带有全局意义的、具有时效性和创造性,并且力所能及的问题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3.正确选题是衡量研究者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选题的来源 (一)从理论研究中寻找课题 1.在理论学习中选题 理论学习可以提高理论水平,也可刺激科研。通过理论学习不仅可以揭示已有理论同经验事实的矛盾,而且可以揭示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从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从研究文献中选题 (1)经常浏览学术期刊。 (2)阅读研究报告。 (3)查阅课题申报与批准的材料和具体情况。 二、选题的来源 3.利用学科交叉或移植邻近学科的研究成果选题 当代社会、各学科相互交叉、综合、渗透的趋势日益凸显。大量事实表明,利用、引进或移植邻近学科的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乃至实验程序是开展新研究的重要途径。 4.在已有课题的基础上进行升华、扩展研究 二、选题的来源 (二)从教育实践中寻找课题 1.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选题 这主要是当前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2.通过及早发现热点问题和冷门问题选题 要求研究者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具有对问题的高度敏感性。善于从冷门中预见热点,从热点中发现冷门。 3.从教育教学实践中选题 即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及观察到的现象和遇到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选题。 三、选题的条件与原则 (一)选题的条件 1.广博的知识

(完整版)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名词解释)

规律:事物在运动和发展变化过程中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或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学前教育科研方法:专门探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规律,阐明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在方式方法和程序上的规范。 科学: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理性认识,表现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研究:是人们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规范,探究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以便发现新事物,获得新知识的社会活动。 客观性原则: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以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测,妄自论断。 系统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学前教育科研活动中运用系统的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以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性水平;要求研究者在教育活动内外,在各种因素的普遍联系中来探索规律,并充分认识研究活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在工作中的相互关系,优化研究活动的各种因素,追求研究活动的整体功能。 伦理性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给他们造成身心伤害。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研究者以科学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学前教育的现象和问题所进行的研究。 教育性原则:要求研究工作者要以有效地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和科学性水平为研究活动的宗旨,在研究过程中使研究活动符合学前教育的基本要求,并尽可能做到研究活动和教育活动的和谐统一,防止和避免研究工作对儿童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科研课题:科研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科研活动的主题。它是科研工作者在专业学习或实践活动中经过反复思考或一系列的操作步骤从业已发现和形成的理论或实际问题中挑选出来的并确立为某项研究活动所要具体解决的课题的问题。 研究方向:研究者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研究活动在内容上的取向,它规定了研究者选择课题的领域或范围,使研究工作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积累性。 创新性原则:要求研究者选择的课题是该领域中前人或他人所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使研究过程或研究的结论能有新的发现,产生新的认识,为人们提供新的知识。 科学性原则:选择课题必须有事实根据和理论依据,也就是说,理论课题要有事实依据,应用性课题要有理论依据。 价值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选择科研课题时应具体分析和衡量课题的研究价值,尽可能地选择有较大研究价值的课题开展研究工作。 课题论证:通过搜集和运用各种理论和事实依据对课题的科学性及课题研究活动的价值性和可行性进行确认和评估。 科研设计:研究者要遵循科学认识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对具体的课题的研究活动中各方面的工作和活动过程进行构思和计划,协调科研活动的各种要素,以便正确有效地达到认识客观事物的目的,获得科学结论的活动。 科研假设:科研活动中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研究所要具体探讨的问题的本质或规律所作出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的解释,是研究者针对某一研究课题在研究活动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研究结论。 文献:泛指运用文字、图形、符号、音像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切有价值的典籍,包括手稿、书籍、报刊、文物、影片、录音录像、幻灯片、缩微胶片和各种形式的电脑软件等。 学前教育文献:记载了有关学前教育知识和信息,对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有价值的各种文献,它是对人类从事教育活动,尤其是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客观记录。 教科书:为某个专业的学生的课程学习而编写的专业书籍,偏重于阐述某门学科(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介绍学科领域内的研究成果和讨论的问题,在内容的选取和编排上有严格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文献检索:研究者运用科学的方法从图书馆和资料中心查找文献资料的活动。 精读:在粗读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求通、求透、求新的阅读。 文献综述:研究者在全面搜集和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和比较,就一定时间内出版发表的有价值的文献的主要内容所撰写的评述。 抽样:按照一定原则从总体中抽选样本的过程。 总体:又称研究总体,是指在课题适用的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体,即全部研究对象的总和。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部分个体。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量。 随机性原则:抽样时应使总体中每个个体都有同等被选人样本的机会或概率。 成组抽样:又称整群抽样、区域抽样、聚类抽样,是指成群或成组地抽取样本单位或个体的一种抽样方法,也就是说,它把总体中的群体而不是个体作为抽样单位进行随机抽样,然后把抽取的群体中的全部个体作为样本。 研究计划:研究者在研究设计的基型上对研究适动各方面的工作和研究活动的过程所作的全面规划,是指导和规范研究活动的纲领性文件。 观察法:是研究者运用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对处于自然状态中的客观事物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探究,从而获取科学事实、探索科学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时间取样观察法:研究者根据研究对象行为表现的时间特点:确定具体的观察时间,对选定时间,内研究对象的特定行为表现和相关事件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记录。 参与性观察:观察者在不暴露观察目的的情况下参与到研究对象的活动中去,在与研究对象共同活动时从内部进行的观察。 事件取样观察法:是研究者根据自己对要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的认识,选择与该类行为的发生密切相关的事件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 操作性定义:对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的主要特征和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行为之间的差别进行的具体描述。 观测指杏示:衡量观察对象行为表现及其变化的数量化表征。 主观偏见:就是在观察过程中,因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观察者对观察结果所作的不符合客观性原则的或不公正的评价、判断和解释。 实验观察法: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在对观察对象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加以控制或改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 无结构观察法:只有一个总的观察目的和一个大致的观察内容范围,记录简单,对观察过程也不进行严格控制的观察。 轶事记录法:观察者发现研究对象表现出有价值的行为时随即进行的描述性的记录,它 不受时间条件的限制。 调查法:调查研究法的简称,是研究者根据 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地运用座 谈、访问、测验、调查表等手段来收集研究 对象的有关资料,并通过对资料进行整理和 分析,来认识事物的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的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调查者通过向有关单位或研究 对象发放经过设计的统一的问卷来收集研 究资料的调查。 访谈调查法:是调查者通过口头交流的方 式,向调查对象提出经过思考或设计的问 题,引起调查对象回答问题来收集信息资料 的一种调查。 事实性问题:关于曾经发生过的、业已存在 的或将要发生事件、事物的状态、人的实际 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它一般涉及三种事实: 人口学资料、事物的状态和人的实际行为。 5.问卷:原意是指一种为了统计和调查用 的表述问题的表格。 在科学研究活动中,问卷就是研究者根据研 究的需要编制而成的用以反映研究内容、收 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文件,是研究者收集研究 资料的一种工具。 态度性问题:关于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某 一现象或某类人的认识、态度以及有关的感 受或体验等方面的问题,它往往涉及人的思 想、观念、价值倾向、动机、兴趣爱好等方 面的内容。 问卷回收率:研究者收回的由被调查者填答 好的问卷的数量占发放问卷数量的比例。 问卷有效率:指研究者收回的问卷中资料完 整有效的问卷所占的比例。 封闭性问卷:也叫结构型问卷,它是问卷设 计者既提出问题,又对问题回答的形式作出 具体规定的问卷。 开放性问卷:又叫做无结构型问卷,是指设 计者只提出问题,而不提供答案,甚至对问 题回答形式不作任何具体要求的问卷。 综合性问卷:研究者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设 计而成的兼有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的 问卷。 邮寄问卷:通过邮局来发放和回收的问卷。 结构性访谈法:又称标准化访谈,是指访谈 者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和事先规定的访谈 内容依次向访谈对象提问,并要求受访者按 规定的标准回答提问的正式访谈。 非结构性访谈法:只按一个粗线条式的访谈 提纲进行的非正式访谈。 社会认可效应:被调查者在填答问卷或回答 问题时,是按照社会通常的规范或人们普遍 的期望来回答问题,而不反映自己真实的观 点、态度和行为。 测验法: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研究者根 据研究的需要,运用客观性的测量工具来收 集有关儿童身心发展和学习结果的数量化 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来揭示教育活动的 效果,探索教育活动的规律的一种研究方 法。 常模:是某一总体在某个方面已经达到的平 均成绩(或总体的平均发展水平)。 标准化测验:是指使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进 行的测验。 量表:就是由教育或心理专家按照严格的科 学程序编制而成的用于测定和评价个体某 种心理品质的标准化的测量工具,一般由测 验指导手册、测验专用的物品材料及记录表 格等组成。 自编测验:是研究者运用自己编制的测验工 具进行的测验。 常模参照测验:以常模作为评价标准,可以 确定每个被试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的测验。 目标参照测验:是以事先规定的标准作为测 验结果的评价标准的测验。 参照点:是由测量编制者所确定的数据单位 的起点,也是对不同儿童在某个方面的差异 进行比较的标准。 操作测验:是测验内容不涉及文字,而是以 实物、图形和工具呈现,被试只需动手操作 即可完成的测验。 纸笔测验:指测验内容为文字材料,被试用 文字来回答问题的测验。 人格测验:一般是指对研究对象的个性倾向 性方面的测试,包括对人的兴趣、态度、意 志、情绪、性格、气质等内容的测试。 中国儿童发展量表CDCC:1985年由北京师 范大学张厚粲教授、陈帼眉教授等人编制的 用于测试我国城市和大城市郊区3~6岁幼 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其测试 内容分为4个部分16项分测验。其中第1、 2、4项是语言能力测验,第 3、5、6、7、 8项是认知能力测验,第9、10、11项为 社会认知能力测验,第12~16项为身体素 质和动作技能测验。 专家评价法:将制作完成的测验工具及其相 关材料送交教育测验方面的专家,请其对测 验工具及其制作的过程作全面的分析,并提 出评价意见。 测试结果分析法:制作者自己选择一个具有 代表性的样本,通过对该样本中的被试进行 系统的测试来获取反映测试过程和结果的 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评估来鉴定测 验。 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采取一 定的方式来主动地操纵和控制某些条件,使 所要研究的现象发生或产生变化,通过观测 现象产生或变化的事实来确定条件与现象 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以一定的理论假设为 指导,根据研究的目的,有计划地操纵某些 条件,控制某些条件,并观测特定的教育现 象随之发生的变化,以探索不同教育现象之 间的因果关系,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研究方 法。 现场实验:也叫自然实验,是在实际的教育 情景中进行的实验。 自变量: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为引起 研究对象的身心发生预定变化而确立并呈 现或施加给研究对象的刺激,也叫刺激变 量,又因它被认为是造成某种教育现象发生 变化的原因,又被称为原因变量。 因变量:是在教育实验中伴随研究者对自变 量的操作而发生或产生变化的条件或因素, 又称结果变量。 无关变量:是指实验研究中出现的除自变量 以外,一切可能对因变量产生影响而干扰实 验结果的因素。 前实验:是最原始的一种实验类型,它是对 任何无关变量都不进行控制的实验。 准实验:是指在实验中未按随机原则来选择 和分配被试,只把已有的研究对象作为被 试,且只对无关变量作尽可能的控制的实 验。 真实验:是指严格按照实验法的科学性要 求,随机地选择和分配被试,系统地操纵自 变量,全面地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 实验设计:是根据实验课题的研究目的,为 科学地验证理论假设而对实验的条件、实验 的形式和实验的操作程序等所作的具体计 划和安排,并形成和制定完整的实验计划。 双盲法:研究者在实验中既不让实验的主试 也不让被试了解实验的真实目的和意图,这 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主试的态度、被试间自 变量的扩散等方面的无关变量。 教育实验的内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可解 释程度和可归因程度,或者说是实验的结果 能否归因于实验者对自变量操纵的程度。 教育实验的外在效度:是指实验所得结论的 可推广程度,即实验结果能被正确地应用到 其他非实验情景、其他变量条件及其他时 间、地点、总体中去的程度。 教育实验的总体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推广 到相同或相近的对象总体中去的程度。 教育实验的生态效度:是指实验结论能从实 验情境推广到一般的各不相同的教育情境 中去的程度。 多重处理干扰:一个被试受两项或两项以上 的处理,会产生一种后遗效应,导致不能推 广到单独处理中。 测验的交互作用:前测与实验处理发生作 用,并导致结果不能推广到未经过前测的群 体中。 随机分配等组前后测设计:这是教育实验中 一种最基本、最典型的设计。其具体的操作 是:随机抽选被试,并将被试进行随机分组。 然后使实验组接受自变量操纵,而控制组不 进行实验处理。两组在自变量操纵前后都进 行因变量观测。 经验:一般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 中通过探究和反思而获得的有效的知识和 技能。 教育经验:就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获 取的从事教育活动的有效的知识和技能,是 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工作中努力 探索和不断思考的结晶,是通过日积月累而 逐渐形成和丰富起来的。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指在不进行任何特殊处 理和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人们依据教育实践 所提供的事实,对从实践中获得的教育经验 进行分析和概括,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 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 经验思维方法:是相对于理论思维方法而言 的,它是人们运用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形成 的亲自感受、直接知识乃至传统惯例等进行 思维活动的方法,其主要功能是认识和把握 具体事物及外部联系,借此获得新的经验和 将经验上升形成一定层次的理论。 理论思维方法:是依据一定的系统知识、遵 循严密的逻辑而进行思维活动的方法,它是 用来揭示事物内在本质和一般规律的。 描述性总结:具体陈述经验产生过程中经验 主体是怎样想、怎样做、有何成效等一系列 事实,其经验总结的过程与结果帮有个人特 点,尚处在感性认识水平。 解释性总结:除了对经验产生过程的一系列 事实进行描述之外,还必须分析经验存在的 理论依据,揭示其原因和理由,发现与经验 相关的事实或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或相关 关系,这是一种较深层次的经验总结。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的教育改革 的探索性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它是研究者为 科学地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在对问 题诊断分析的基础上来拟定和实施行动计 划的一种循环研究的程序性方法。 预诊:是研究者为准备实施某次研究活动而 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和分 析。 论证会:是对教育经验总结所形成的结论进 行论证的一种方式,就是邀请有关的教育理 论和实践方面的专家、学者和相关的人员集 中对某次教育经验总结的研究活动及其结 论进行研讨,鉴定其科学性和价值性的水 平,并提出有关意见。 研究资料的整理: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 对研究活动中收集到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 符合科学要求的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 的研究活动。 研究资料的分析:是研究者在对原始的研究 资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对资料的性质和特 点以及各种各类的研究资料之间的相互关 系进行具体剖析,以求发现各种教育现象之 间的关系,探求教育活动规律的科研活动。 文字资料:是指以文字记录下来的反映研究 对象行为的性质、特点及其变化以及研究对 象的意见、态度等方面信息的描述性资料。 数据资料:是指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 中,通过调查、观察、测验等方法得到的用 数量形式来表现的有关资料。 摘要:就是研究者对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 比较鉴别,“去粗取精”,区分主次,将最典 型、最能反映实际问题的内容突出出来。 比较: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确定事物或现 象之间的异同的一种思维方法,或者说是一 种从具有同一性的事物中寻找差异性,或从 具有差异性的事物中寻找同一性的思维方 法,即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纵向比较:是对同一组(个)研究对象在不 同发展时间的行为表现进行的比较,或者是 对某一事件在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上的特 点所作的比较。 横向比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同时并存的 各种事物或各种现象所进行的比较。 求同比较:就是对不同事物或现象的同一性 方面进行的比较。 求异比较:就是对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差异性 进行的比较。 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将事物(或事物 的属性)按特定的关系进行区分的思维方 法,即将某些有相同属性或特征的事物与其 他具有不同属性的事物区别开来的方法。 分析:是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 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加以考察,从而 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 综合:是指将有关事物各个部分和要素联结 成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力求从整体的认识上 来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 定性分析:是为了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 种性质的分析,主要解决“有没有”、“是不 是”的问题。 定量分析:是为了确定研究对象各成分的数 量而进行的分析,主要解决“有多少”的问 题。 归纳:是从已有的具体事实或个别性的结论 出发,概括出一般性或普遍性结论的思维方 法。 完全归纳法:是指从所有的个别事实和各个 部分中归纳出一般性结论的研究方法。 不完全归纳法:是指从部分事实中归纳出一 般结论的方法,又可分为简单枚举法和科学 归纳法。 演绎:是从已知的一般性或普遍性的原理和 结论出发,推论出个别或特殊结论的方法。 公理演绎:是指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公理 和结论出发进行的演绎。它由三个判断组 成,其中前两个判断是前提,后一个判断是 结论。 假设演绎:是以假言判断为前提的演绎。它 是一种条件判断,即前一个判断的存在是后 一个判断存在的条件。 统计图:是运用点、线、面、体组成的几何 图形来更形象更概括地表明所研究的问题, 便于理解和记忆。中数:是指按大小顺序排 列的一组数据中居于正中间的数,又称中位 数。 正相关:是指两列变量的变动方向相同,即 一种变量变动时,另一种变量也发生或大或 小的同方向的变动。 负相关:是指两列变量的变动方向相反,即 一种变量变动时,另一种变量发生或大或小 的反方向的变化。 零相关:是指两列变量之间毫无关系。 教育科研成果:是指教育科研工作者在科学 研究过程中,通过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而发 现或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 值的、被同行专家认可的增值知识。 教育科研成果表述:是指研究者在科研过程 基本完成之后,按一定的形式和规则,运用 文字或图表等对研究过程及所获得的结论 进行系统的阐述和表达。 论文:是专门讨论和研究某个问题的文章。 教育科研论文:是教育科研工作者在自己对 某一教育理论问题或实践问题开展研究并 获得一定的结论之后,用来系统地阐述研究 过程及研究结论的文章。 科研报告:是教育科研成果的一种重要表现 形式,是用来系统地阐述某项教育实证研究 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研究文章。 评价:是人们以客观事物进行的一种价值判 断活动,即人们对某种事物的作用、功能进 行分析、判断和评定的社会活动。 教育科研成果评价:是人们对某项教育科学 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效用性等方面所进行的 分析、判断和评定。 自我评价:是研究人员对自己已取得的教育 科研成果进行的评价。 同行专家评价:是聘请相同(相关)领域中 具有一定学术专长的专家来对教育科研成 果进行评价。 定性评价:主要是评价者根据具体的评价标 准是对研究成果所作的评语式的鉴定。 定量评价:是评价者通过借用或编制评价工 具、运用数量化的手段来对教育科研成果进 行评价的方法。 价值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选择科研课题时 应具体分析和衡量课题的研究价值,尽可能 地选择有较大研究价值的课题开展研究工 作。 科研设计:研究者要遵循科学认识的客观规 律的前提下,对具体的课题的研究活动中各 方面的工作和活动过程进行构思和计划,协 调科研活动的各种要素,以便正确有效地达 到认识客观事物的目的,获得科学结论的活 动。 结构性访谈法:又称标准化访谈,是指访谈 者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和事先规定的访谈 内容依次向访谈对象提问,并要求受访者按 规定的标准回答提问的正式访谈。 常模参照测验:以常模作为评价标准,可以 确定每个被试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的测验。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以一定的理论假设为 指导,根据研究的目的,有计划地操纵某些 条件,控制某些条件,并观测特定的教育现 象随之发生的变化,以探索不同教育现象之 间的因果关系,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研究方 法。 描述性总结:具体陈述经验产生过程中经验 主体是怎样想、怎样做、有何成效等一系列 事实,其经验总结的过程与结果带有个人特 点,尚处在感性认识水平。 解剖麻雀法:即研究者注重个案的典型性或 对某类总体的代表意义,企图通过对个案的 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虑和分析来认识 同类个体或事件的一般性质的个案研究法。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研究者以科学的思想和 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学前 教育的现象和问题所进行的研究。 成组抽样:又称整群抽样、区域抽样、聚类 抽样,是指成群或成组地抽取样本单位或个 体的一种抽样方法,也就是说,它把总体中 的群体而不是个体作为抽样单位进行随机 抽样,然后把抽取的群体中的全部个体作为 样本。 封闭性问卷:也叫结构型问卷,它是问卷设 计者既提出问题,又对问题回答的形式作出 具体规定的问卷。 参照点:是由测量编制者所确定的数据单位 的起点,也是对不同儿童在某个方面的差异 进行比较的标准。 教育实验的生态效度:是指实验结论能从实 验情境推广到一般的各不相同的教育情境 中去的程度。 个案追因研究:就是在某种教育现象发生或 研究对象的某种身心品质形成以后,研究者 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教育现象发生或研究对 象身心品质形成过程的各种资料,追寻和探 究其发生或形成的原因的个案研究。 求同比较:就是对不同事物或现象的同一性 方面进行的比较。

一、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意义、概念、特点)

一、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意义、概念、特点) 1、意义:①开展学前教育科研,为深化学前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②探索学前教育规律,为学前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③丰富学前教育研究成果,促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 ④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2、概念: ①科学研究的概念。 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客观真理,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它是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活动。 科学研究的目的不在一成不变地记录或收集事实资料,而是要经由概括、演绎与实证的方法,建构出一套科学的理论,用一组精要的理论性架构来描述、解释及预测复杂的事实。 ②科学研究的特点。 客观性:资料来源于客观。研究过程客观。研究结果客观。 创造性: 继承性: 系统性: 控制性: ③学前科学研究的概念。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学前教育科学的知识体系,认识学前教育现象,探索与发现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深化学前教育改革,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创造性活动。 ④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科学研究的一般特点:客观性、创造性、继承性、系统性、控制性。 自己的特殊性:多因素、实践性、持久性、有条件的控制。 二、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 生态化、现场化与跨文化 ①生态化:就是强调在真实的自然与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研究教育规律,提高教育的外部效度,提高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②现场化:是指在学前教育的现实环境中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的规律。 现象研究、现场观察———自然观察法。 现场实验:在自然的真实的环境中尽可能地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来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以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 ③跨文化: 将同一课题应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以此作为研究的对象,探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共同规律,或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前教育差异中,研究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影响的一种方法。(即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文化背景中个体或群体的比较研究。) (二)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综合化、现代化与数学化。 ①综合化: 是指强调采用多种方法和从多学科角度去探讨学前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学前教育科学综合化表现、学前教育科学跨学科的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②现代化: 主要是指研究技术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 ③数学化: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越来越注重于以数学、数学方法作为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工。(计算机专用统计软件包: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 三、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的涵义。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单选题 1、科学研究的根本特征是___。 A、、客观 B、准确 C、创造 D、、学术价值 2、大样本是指按随机原则选取的被试数量在___以上的样本。 A、、15 B、30 C、40 D、、50 3、学前儿童是指___儿童。 A、、0-6、7周岁 B、0-6岁 C、0-3岁 D、、0-5岁 4、基础研究又被称为___它是以建立和发展某门学科的理论体系为目的的研究。 A、、定性研究 B、定量研究 C、基本理论研究 D、应用研究 5、着重运用描述性分析来试图理解某种现象或问题的性质或意义的研究是___。 A、、应用研究 B、定量研究 C、基础研究 D、、定性研究 6、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时期是___。 A、、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初 D、、20世纪50年代 7、抽样偏差小,则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___。 A、、不好 B、好 8、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是___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A、、学前教育 B、教育科学 C、科学 D、、学前教育科学 9、保证观察活动具有统一性和客观性的基本条件是___。 A、、制定计划 B、确定观察对象 C、观察报告撰写 D、、执行计划 10、在现场观察过程中出现的预料之外的对观察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的事件叫___。 A、、突发事件 B、不利事件 C、典型事 D、、意外事件 11、科学表现为___。 A、、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B、系统化的结论 C、一般性知识 D、、一般性结论 12、在课题适用的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体叫___。 A、、个体 B、总体 C、样本 D、、大样本 13、研究者选取研究对象的方法和程序叫___。 A、、随机抽样 B、抽查 C、抽样 D、、选择 14、19世纪末以前是学前教育研究的___时期。 A、、萌芽时期 B、迅速发展时期 C、多样化时期 D、、以自然观察和经验总结为主 15、对比组时间系列设计是___的延伸。 A、、单组时间系列设计 B、不等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C、固定组比较设计 D、、单组前后测设计

全国2014年4月自考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真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038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行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要考察行为措施是否达到了预期影响,这是行动研究过程中的 A.预诊环节B.收集资料环节 C.行动环节D.评价环节 2.研究者对各个类别的研究资料进行统一的编排和修整,这是文字资料整理工作中的 A.分类归纳B.审查补充 C.摘要D.编整加注 3.儿童身高越高,其体重就越重。这说明儿童身高和体重之间的关系是 A.正相关B.负相关 C.零相关D.任何可能性都有 4.以实证材料为依据并指出学前教育发展趋势的论文是 A.理论探讨性论文B.综合论述性论文 C.预测性论文D.学术报告 5.“学前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研究”、“幼儿园评价标准体系的研究”等学前教育研究课题属于 A.一级应用性课题B.二级应用性课题 C.一级理论性课题D.二级理论性课题 6.在学前教育科研评价中,对研究经费使用情况、研究设备配备程度等的评价属于 A.研究方法评价B.研究成果评价 C.研究条件评价D.研究目标评价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_0

---------------------------------------------------------------最新资料推荐------------------------------------------------------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1 第一章名词解释 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 探究学前教育科学的认识过程,目的是通过揭示和发现学前教育领域内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丰富完善科学教育知识体系,有效指导教育实践。 2.学前教育科学研方法: 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学前教育研究和构建学前教育理论的方式,以学前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程序,以获得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系统研究过程。 3.纵向研究: 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对某一现象问题进行系统地定期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4.横向研究: 对某一现象或问题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行为进行考察和比较研究,也叫横断研究。 简答 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 0-6 岁儿童 2.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特点?继承性,创新性,规范性,系统性 3.教育科学研究的特殊性?多因素性,实践性、迟效性、难控性 4.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①有利于提高学前教育 1 / 9

质量②丰富完善学前教育科学体系③促进学前教育工作者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④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学前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 5.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①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性质、特点、类型和原则等基本原理。 ②课题的选择,文献查阅、研究计划的制定、教育观察法、教育调查法、教育实践法、教育测验法、作品分析法、个案法、行动研究、质的研究等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主要方式、方法及各种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③不同形式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述和对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 6.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是学前教育科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学前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 7.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①按适用范围和概括程度分类: 方法论、具体方法、辅助方法②按研究过程的阶段分类: 准备阶段的方法: 确定课题的方法,查阅文件的方法,研究设计的方法。 实施阶段的方法: 形成事实,形成理论的方法。 总结评价阶段的方法: 撰写报告的方法,成果评定的方法和推广运用的方法。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意义和任务 所属章节: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 教学目标:1、理解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原则和意义 2、了解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类型、研究方法的层次 3、能根据对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特征的理解,分辨教研和科研 教学重难点: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原则与方法 2、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3、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任务 教学方法:讲授法举例法 学习方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常规教学用具 教学课时:2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人数清查: 一、教学导入 有个老师在讲“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一节课前听到两名学生就“幼儿园教研”和“幼儿园科研”两个概念争执起来。 甲同学认为,“教研”和“科研”应该是有区别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一致的话,就不必出现两种不同的说法,而乙学生则认为,两者从本质上是一致的,“科研”就是“教研”,只

是称呼上不同而已。 同学们,你们队上述甲乙两同学的观点争执,会有怎样的看法和判断呢? 二、科学与科学研究 (一)、科学 1、科学---知识体系论 知识体系论认为科学史通过逻辑性,实证论性研究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系统知识体系。 2、科学---探索活动论 探索活动论认为科学史对客观世界的规律不断认识的过程。 3、科学---信念论 信念论认为科学史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所保持的一种态度,它具有一种精神。 (二)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指人们在科学信念的支配下,采用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规范,探究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以便发现新事物、获得新知识的活动。 1、客观性 2、创造性 3、系统性 4、继承性

(三)学前教育科学研究 它是指以学前教育现象和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探究,以达到勒戒和干预教育活动的性状和结构的目的的一种认识和实践。 1、学前教学科学研究的特征 A、研究问题的复杂性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以学前教育现象和问 题为研究对象。 B、研究方式的人文性 进行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一定要遵循人道主 义精神,不能妨碍或有害于研究对象身心的 健康发展 C、研究取向的情境性 学前教学科学研究活动,一是不能也不可能 从教育实践情境中分离出来 D、研究手段的适宜性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 年龄特点决定着研究者在以前儿童为研究 被试时,应充分考虑到学前儿童的现有发展 水平。 2、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 A、按研究的目的分类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复习题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期末复习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题 .访谈调查 ..内在效度 .定量评价方法 .分层随机抽样 ..教育科研成果 ..学前教育文献 ..抽样调查 ..个案调查 ..行动研究法 ..伦理性原则 ..外在效度 ..非随机抽样 二、简答题 ..简述观察法在学前教育科研活动中的局限性。 ..简述测验法的缺点。 ..简述教育实验中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 ..个案研究一般应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 ..简述科研课题论证的意义。 ..简述研究者构思和提出假设的途径。 .简述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问卷编制要经过哪些步骤? .好的教育科学研究理论构思的主要标准有哪些? 三、计算题(写出下列每小题的计算过程,否则只给结果分。) 1.某幼儿园位教师的教育技能考核成绩分别为:,,,,,,,。试求:这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中数。 2..某研究者计划进行“某市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研究”的课题,已知目前该市幼儿园教师约有万人。试问:如果研究者要运用系统随机抽样的方法来进行抽样选取名幼儿园教师 做样本,应如何进行操作? .某中班名幼儿的身高数据分别为,,,,,,。 试求: ()这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结果保留二位小数) ()每个数据的离差。

.要在名教师的学校系统中访问名教师。在这个系统中,有名小学教师(男人、女人);有 名初中教师(男人、女人);有名高中教师(男人、女人)。请问在类教师中各抽取多少名?应如何进行抽样?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某研究者为了研究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园教研活动的态度,决定采用结构性调查访谈法。 试问: ()在访谈前研究者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请就该访谈主题设计一份访谈问题提纲。 2..以一名有语言发育障碍的儿童为研究对象,设计一份个案研究计划。 3.什么是教育观察研究?其主要功能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下列是一项“榜样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的基本做法: 一名女实验者把儿童单独地从教室带出来玩,在去游戏室途中,实验者告诉儿童她要去图书 馆办点事,让儿童在离图书馆不远的一个房间等她。在等待时间儿童可以看看电视。播放的电视短片的内容是一个成年男子对一个玩偶作出各种攻击性动作(用木锤击打玩偶)。电视结束后,儿童被带到游戏室并被留在室内玩分钟。游戏室内有一些攻击性的玩具,可用来作出模仿的或非模仿的攻击行为(其中包括一个玩偶),也有一些非攻击性的玩具。实验者通 过安装在游戏室墙壁上的单向玻璃隐蔽地观察被试儿童的行为,并记录儿童所表现的各种攻 击行为。 请分析这项研究的特点。你觉得这个研究有什么不足之处? 五、改错题(写出每小题的错误处,并进行改正。) .与观察法收集资料的方式相比,调查法是一种直接的研究方法。 .在同一项实验中自变量数量越多越好。 .教育经验总结法中的解释性总结,就是通过陈述经验进行过程中经验主体怎么想、怎么做、 有何成效等一系列事实,进而总结某些经验的方法。 .观察研究中的定序指标只能作频率和比率的运算。 .验证性教育实验以创新为研究目的,是一种富有开拓性的实验研究。 .研究者对搜集的各种学前教育文献进行粗略的快速翻阅,这是文献阅读方法中的静读。

科学的学前教育观

科学的学前教育观 学前教育观是如何看待、对待学前教育目标、学前教育任务、学前教育内容、学前教育途径、学前教育手段、学前教育方法等观点的总和,拥有正确的教育观,是深化学前教育改革的必要前提。为了把学前教育工作做得更好,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㈠热爱儿童 儿童身体的成长离不开物质营养,儿童心理的发展离不开精神的营养,而爱则是儿童发展中最重要的精神食粮。现代心理学研究材料说明:儿童是在人与人交往中成长的,成人的爱抚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儿童不仅需要成人在生活上的照料和教育,而且需要成人的爱。儿童在家庭里,主要与父母交往,父母对儿童的爱,使儿童感到安全、满足,为儿童主动地、创造性地活动提供了前提。儿童入园以后,在一天中大部分时间是和教师相处,他期待着教师帮助,爱护他,他渴望教师亲近他、关心他,他多么想把教师当作最可信赖的人。教师对儿童的爱,在儿童成长中占重要的地位。 儿童教师热爱儿童,也是做好儿童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要教育好儿童,也首先要爱儿童。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培养儿童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教育培养儿童是长期的复杂细致的工作,只有真诚地爱护儿童,才能亲近和了解儿童,才能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很好地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儿童才会信赖老师,依恋老师,愿意听老师的教育。爱是儿童和老师心灵之间的通道,是打开儿童心智的钥匙,教师只有爱护儿童,才能取得预期的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⒈要热爱每一个儿童。既不论其性别、年龄、相貌、发展水平如何,也不论其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住房怎样均一视同仁。正如有的教师所言:“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但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⒉要关心、爱护儿童。学前儿童年龄小,能力弱,各方面都需要我们教师的细心照顾。例如,在寒冷的冬天,消退托儿所中班的儿童在午睡时,教师把全班儿童的鞋子拿来到阳光下晒一晒,这样,儿童起床后就能穿上暖和的鞋子,很快投入下午的活动之中。 ⒊对儿童的爱要讲理智,而不应溺爱。教师热爱儿童,不应是出自个人情绪的偏好,不是个人的好恶,不是自然的爱,而是理智的爱。儿童教师把儿童看作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二十一世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力军。热爱儿童,就是儿童教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具体表现。 ⒋爱护儿童还必须与严格要求儿童相结合。因为爱护儿童是为了他们在体、智、德、美几方面都得到初步的发展,期望他们将来能成长为四个现代化的栋梁之材,而不是溺爱或者放纵。教师向儿童提出正确的、一惯的要求,激发儿童做好孩子的愿望,引导他们开展游戏和各项活动,发扬他们的优点,耐心帮助他们改正不足之处。 ㈡尊重儿童 教师不仅要爱护儿童,还必须尊重儿童。儿童虽然年龄小,但也有自己的愿望和需要,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教师应给之以满足和尊重,那种轻视儿童正当的需要,认为可任意侮辱儿童的看法和做法是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也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人,都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应该根据他们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儿童的潜能都得到最佳的发挥,那些抹杀儿童特点的做法也是不正确的。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

个案研究 1、定义:是一种个别的、深度的、描绘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探索及分析社会单位生活过程,其目的在于探讨一个个案在特定情境中的活动性质,以了解他的独特性和复杂性,通过个案来探究其与全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要把握以下几条标准: A.根据已掌握的情况所形成的主观印象,看研究对象的行为是否有显著性特征。 B.向教师、家长以及有关人员进行调查了解,看是否也有类似的评价和印象。 C.通过有关检测,看测量结果是否达到评价指标。 历史法 1、定义:在教育研究中,历史法指通过收集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资料,加以描述、分析、解释,从而认识历史事实、探索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2、历史法的研究步骤:A.确定研究问题。 B.收集和评价原始资料。 C.综合分析文献中的信息。 D.分析解释,形成结论。 内容分析法 1、定义:内容分析法又称信息分析法,是一种以文献资料为研究对象,进行定量描述的方法。内容分析是将非定量化的文献或其他资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资料,并且以数据为素材,对文献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对事实作出判断,形成研究结论。 2、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的区别 实验研究法 1、定义:是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2、特点:A.以假设为前提。B.要控制条件。C.能揭示因果关系。D.可重复验证性。 访谈法 1、定义: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选择一定的研究对象,通过谈话的方式了解被研究者对某个人、某件事情、某种行为或现象的看法和态度。 2、访谈前的准备 文献法 内容分析法 研究性质 定性的描述分析 定量的描述分析 研究方式 收集、分析与课题有关的文献 对抽取的文献样本进行评判分析 研究步骤 文献的收集查阅、鉴别、评价、规 类整理 文献的抽取、确定分析单元和类目、量化处理、数据分析 结果表述 对事实材料作出评述性说明和解释 对量化数据作出统计分析

学前教育科学教案大全

学前教育科学教案大全 【篇一:中专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大 纲》】 《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一、前言 (一)大纲的适用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二)总学时安排总学时40学时(三)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幼儿教育专业必修课程。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掌握儿童学习科学的规律,运用理论知识有效地对学前儿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指导儿童学科学,以促进其整体性发展。 课程的任务是理解和掌握有关幼儿科学教育的理论知识和主要教育观点,运用科学教育的理论知识,设计和分析及评价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能为幼儿创设主动学习科学的环境,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科学教育实践问题。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一门以教学论的一般原理为指导依据,运用《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中的有关理论知识来研究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科学。因此它与自然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二、基本要求 (一)课程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幼儿科学教育的特点,掌握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形式与方法,具备为幼儿选择学习内容、设计科学学习活动、创设学习环境的能力。(二)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课程的重点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形式与方法以及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课程的难点是在理解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基础上去设计、实施、评价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 三、本课程具体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问题 学习目的与要求: 明确和理解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概念、价值以及儿童学科学的特点,从而对幼儿科学教育有一概括的了解。 第一节科学是什么?

科学的概念;儿童的科学特点;儿童学科学的方式。 第二节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概念。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特点;幼儿园科学教育概念第二章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的构成,掌握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内容,认识预设目标与活动生成目标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 社会发展需要与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儿童发展需要与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学科特点与幼儿科学教育目标。 第二节以探究为中心的幼儿科学教育目标 作为科学探究结果的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科学探究的态度。第三节从教育目标到教育活动 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层次;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与生成。第三章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及其分析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特点,掌握选择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原则,学会选编科学教育内容。 第一节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范围 探究身边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及变化规律;了解自然环境及其和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科学技术及其对生活的影响。第二节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 第四章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幼儿科学教育的常见方法和途径,并能结合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学设备与条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第一节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方法 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科技制作;信息交流。第二节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途径 集体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区角活动中的科学教育;生活中的科学教育。第三节家庭中的科学教育 家庭科学教育的特点;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和科学游戏。 第五章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和指导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特点,掌握设计科学教育活动的要求,培养设计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和指导技能。第一节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指导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