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化概念:
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广义上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
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
文化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文化,一种是精神文化。
科技文化是生产文化,生活思想文化是精神文化。
任何文化都为生活所用,没有不为生活所用的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了一种生活生存的理论和方式,理念和认识。
有些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高级文化(high culture),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指习俗、仪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际关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深层文化(deep culture),主要指价值观的美丑定义,时间取向、生活节奏、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与性别、阶层、职业、亲属关系相关的个人角色。
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均植根于深层文化,而深层文化的某一概念又以一种习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众文化中,以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学主题反映在高级文化中。
二、文化的结构:
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文化的构成主要为3个:
(1)符号,定义和价值观,这些是用于解释现实和确定好与坏,正确与错误的标准:包括语言和符号。
文化符号,是指具有某种特殊内涵或者特殊意义的标示。
文化符号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内涵丰富。
(中国文化符号有:孔子、太极、汉子、毛泽东、关羽等等)。
这是文化的核心;
(2) 规范准则:对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人们应该怎样思想,感觉和行动作出的解释,包括习俗,道德,宗教和法律;
(3) 物质文化——实际的和艺术的人造物体,它反映了非物质文化的意义,包括:机器,工具,衣服,房屋等等。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
心态文化层可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这是文化的核心。
三、文化的六大特性
普同性表现为社会实践活动中普同的文化形式,其特点是各个不同民族的意识和行为具有共同的、同一的样式。
文化的诸多领域,如哲学、道德、文学、艺术和教育等不但包含阶级的内容,而且包含全人类的、普同的原则。
这些原则促成各国人民的相互接近,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
目前,高新技术迅速普及,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
民族生活方式的差距逐渐缩小,各地域独一无二的文化特征正在慢慢消融,民族特点正在淡化,整个世界文化更加趋向普同。
多样性不同的自然、历史和社会条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种类和文化模式,使得世界文化从整体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
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相互之间不可替代,它们都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民族性文化总是根植于民族之中,与民族的发展相伴相生。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民族文化就其内涵而言是极其丰富的,就其形式而言是多姿多彩的。
常常是民族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愈高,历史愈长,其文化内涵就愈丰富,文化精神就愈强烈,因而其民族性也就愈突出、愈鲜明。
例如,美国十分强调个人的重要性,是一个高度个人主义的国家。
遇时美国也是一个高度实用主义的国家,强调利润、组织效率和生产效率。
它重视民主领导方式,倾向于集体决策与参与。
它对风险具有高度的承受性,具有低程度的不确定性的规避倾向。
日本文化则具有深厚的东方文化色彩,具有群体至上和整体献身的“忘我”精神。
它注重人际关系,有强烈的家庭意识和等级观念。
日本文化还具有对优秀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能力和强烈的理性精神。
英国文化的典型特征是经验的、现实主义的,法国文化则是崇尚理性的,由此导致英国人重视经验,保持传统,讲求实际,法国人喜欢能够象征人的个性、风格和反映人精神意念上的东西。
继承性人类生息繁衍,向前发展,文化也连绵不断,世代相传。
继承性是文化的基础,如果没有继承性,也就没有文化可言。
在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每一个新的阶段在否定前一个阶段的同时,必须吸收它的所有进步内容,以及人类此前所取得的全部优秀成果。
发展性文化就其本质而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19世纪的进化论
人类学者认为,人类文化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
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功能学派认为,文化过程就是文化变迁。
文化变迁是“现存的社会秩序,包括组织、信仰、知识以及工具和消费者的目的,或多或少地发生改变的过程”。
总的来说,文化稳定是相对的,变化发展是绝对的。
时代性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典型的文化类型。
例如,以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为标志的石器时代的文化、青铜器时代的文化、铁器时代的文化、蒸汽机时代的文化、电力时代的文化和信息时代的文化。
又比如,作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赋、诗、词、曲分别成为我国汉、唐、宋、元各朝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
时代的更迭必然导致文化类型的变异,新的类型取代旧的类型。
但这并不否定文化的继承性,也并不意味着作为完整体系的文化发展的断裂。
相反,人类演进的每一个新时代,都必须继承前人优秀的文化成果,将其纳入自己的社会体系,同时又创造出新的文化类型,作为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特征。
四、文化建设的核心: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人民热切需要的精神生活。
这四条既是文化建设指导原则,又是文化建设检验标准。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是我国传统文化四大核心价值观念,他们影响着中国人的处世态度、影响着中国的制度方针。
1.阴阳思想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的统一。
它们是一正一反互相对立的,但又统一在一起。
同时,对立双方又各向对方转化。
2.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社会在大自然中生成并发展,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所以人与自然相通相应,息息相关,是个统一体。
由此
得出结论,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
中华传统文化不讲“征服自然”,相反地非常重视“顺应天时”。
这正是“天人合一”的突出表现。
3.“中和”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即社会上、自然界的事物尽管千差万别,矛盾交织,却能实现多样的统一,复杂的平衡;种种不同的事物聚在一起却能协调和谐、共生并存,互相促进;实现“和而不同”、“和实生物”。
中庸是要求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实行中庸之道、必须具有三个前提:一是承认各种事物互不相同,各有特色,这是客观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二是要有忍让意识,处理问题最好彼此有益,实现“双赢”。
三是要有修养与品格。
4.修身克己,中华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修身,并强调“修身为本”。
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修身,自己优秀了,才能走好下几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