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水土保持局简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

陕西省水土保持局简介

一、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概况

陕西省地处我国内陆腹地,位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500公里。东与山西、河南省为邻,南与湖北、重庆、四川省相接,西面毗连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北接内蒙古自治区。

陕西地形南北狭长,以秦岭为界,形成了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地三大区域。在地貌类型上高原占45%,山地占36%,平原占19%。秦岭呈东西走向将全省分为黄河、长江两大水系,黄河流域约占64.8%,长江流域约占35.2%。

陕西气候处于我国东南湿润区向西北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在季风环流和地势的综合影响下,从南到北形成三种不同的气候类型。即陕南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关中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和陕北暖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全省年平均气温 5.9-15.7℃,汉中盆地一般为14-15.7℃,关中12-13.6℃,陕北8.5-12℃。全省年平均降水量667毫米,陕北黄土高原为300-450毫米,关中盆地500-600毫米,陕南秦巴山地为800-1000毫米。降水量在年内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多集中在7-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65%。全省多年平均蒸发量800-1600毫米,陕北为1000-1600毫米,关中为1000-1400毫米,陕南为800-900毫米。

全省水资源总量442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8位。全省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420亿立方米,长江流域312亿立方,占75%,黄河流域108亿立方,占25%。

陕西天然林草植被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点。从北向南天然林草植被带依次为:温带风沙草原带、暖温带森林草原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全省森林主要分布于秦岭、巴山、关山、黄龙、桥山五大林区,面积占全省森林面积的78%,森林覆盖率达51%。其余地区森林分布极少。

全省现有天然草场2428700公顷,人工草场75000公顷,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场主要分布在陕北和渭北。

全省耕地总面积512.86万公顷,大于25度的坡耕地面积111.6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21.8%。陕北地区6度以上坡耕地约占70%以上。全省25°以上坡耕地50%集中在陕南地区。

全省辖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汉中、延安、安康、商洛、榆林十个市及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07个县(市、区)。全省总人口3705万,其中农业人口2816万人,占总人口的76%,农村劳动力1342万,农户数683万户。全省人口密度180人/平方公里。

二、水土流失简况

全省根据地形地貌差异分为长城沿线风沙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原沟壑区、渭河河谷川道区和秦巴土石山区五个类型。由于地形气候等自然和人为的原因,陕西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特点:

一是面积大、分布范围广。建国初期,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13.7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6.9%。全省70%人口和80%的耕地处在水土流失区。黄河流域138个水土流失重点县,我省就占48个。

二是水土流失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全省年输入江河泥沙量达9.2亿吨,占全国输入江河泥沙总量的1/5。其中省内黄土高原每年输入黄河泥沙8亿吨,占黄河三门峡以上年输沙量的一半。秦巴土石山区每年输入长江泥沙1.2亿吨,占长江流域年输沙量的12%,在输入黄河的泥沙中,大于粒径0.05毫米的粗泥沙3.77亿吨,为全黄河粗沙量7.32亿吨的51.5%。以榆林市最多占全黄河粗沙量的34%,是黄河粗沙的主要来源地。陕北地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最严重,其中延安以北地区,年土壤侵蚀数每平方公里都在1万吨以上,榆林市窟野河下游一带土壤侵蚀模数则超过3万吨/年〃平方公里,为世界所罕见。

三是水土流失类型多,危害严重。全省五大地貌类型区都有水土流失。长城沿线风沙区风蚀为主,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高原沟壑区水力侵蚀严重,陕南秦巴土石山区暴雨造成的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非常活跃。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淤积水库和河道。据调查,陕北地区解放以来共

修建水库410座,库容17.7亿立方米,现在已经淤积6.84亿立方米,占总库容的38.6%。水土流失还造成土地肥力下降,生产力减退。据统计全省因水土流失损失土壤养分氧、磷、钾500多万吨,全省因水土流失损失耕地16.7万公顷,给国民经济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56亿元。

三、水土保持工作简况

陕西水土保持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4000多年前陕西黄土高原上就开始采用川田法(沟垄种植法)种植农作物。2000多年前关中地区农民已经有种植梯田的习惯。距今400多年前陕北子洲县农民就有利用山体自然崩塌形成天然聚湫而加工成坝地种植的记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就动员群众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省水土保持工作进入了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先后在我省开展了无定河流域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陕西省黄土高原世界银行水土保持贷款项目等水土保持项目。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草、统一规划,工程、植物、耕作措施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目前,全省开展综合治理的小流域已经达到2567条。

进入21世纪以来,陕西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实行“大(面积)封禁,小(流域)治理”。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在黄土高原地区,以草起步,草灌先行,乔、灌、草结合,加快植被建设步伐。同时,大力修筑淤地坝,建立基本农田。在陕南秦巴土石山区,封山育林,发展经济林果,加强沟道综合治理,减少泥沙,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到目前全省已经形成了不同水土流失类型的综合治理模式:

在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主要以防止风蚀为主,采取植物治理和水力治理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封禁管护、飞机播种造林、搭建沙障和人工造林种草,建立防风固沙林草植被。通过引水拉沙造田,修建多管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