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商人人物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夏洛克和安东尼奥两个人物形象
安东尼奥和夏洛克是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他们对待金钱和人情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

安东尼奥是莎士比亚理想的商人,所谓“商人王子”,慷慨仁厚,放债不取利息,尊重友谊不惜牺牲生命。

而夏洛克却爱钱如命,惟利是图,受到损害就要加以灭绝人性的报复。

对他贪婪的金钱欲和残忍的报复心,莎士比亚显然采取否定的态度。

从人文主义立场出发,莎士比亚认为像安东尼奥那样的商人可以消除资产阶级的矛盾,建立人与人之间被金钱破坏的自然关系,实现美好的生活。

而夏洛克那样的高利贷资本商人,重利盘剥,损人利己,则是社会矛盾的根源,美好生活的破坏者。

但在另一方面,莎士比亚对夏洛克作为犹太人受到的歧视和欺辱又怀有同情。

19世纪英国著名批评家哈兹列特也曾指出夏洛克的“报复的欲望几乎和屈辱的感觉难于分开,因此我们不由得对于…藏在犹太人宽大长袍‟下的高傲的精神表示同情,夏洛克的这种精神由于一再受到罪不应得的激怒而变成疯狂状态,于是设法采取拼命的、合法的报复行为,以便洗刷那种堆积在他和犹太民族身上的辱骂和迫害所造成的恶名声,直到他用以实现目的所采取的手段非常残酷,而且态度非常顽固的时候,我们方才失去同情而对他有反感。


剧本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

当时新兴的商业资产阶级以海外贸易为重要经营手段,他们认为商业贸易是一种体面的行业。

而高利贷是从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旧式的赢利方式,受到新兴商业资产阶级的轻视。

商业资产阶级由于经营的需要而离不开借贷,但又与高利贷者有着经济利益上的冲突,安东尼奥与夏洛克的冲突,正是这种社会矛盾的反映。

安东尼奥与夏洛克的矛盾,根本上是经济利益上的冲突。

但其中也杂有民族、宗教的矛盾。

从这个方面来说,夏洛克是一个受歧视的民族的代表。

剧中的正面人物宣扬“基督教的精神”,把犹太人说成“异教徒”,反映了基督教徒与犹太教徒的矛盾,以及对犹大人的民族和宗教的偏见,而从夏洛克的口中,倒能听到反对这种偏见的道理。

人文主义与民族、宗教偏见是矛盾的。

但是,人文主义者用自己的理想对中世纪的教义进行解释,赋予基督教以仁爱、宽恕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剧中人物对基督教的赞颂,都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夏洛克:他是高利贷资本的代表,是一毛不拔的守财奴。

但爱财如命的夏洛克在这场戏的开头却一反常态,不要比借款多几倍的还款,而要一块无用的人肉,可见其心胸狭窄,复仇心极重,一遇机会便要疯狂报复对他不利的人,非要置对手于死地不可,可见其冷酷无情。

夏洛克对别人的谩骂反唇相讥,冷静和自信的态度活灵活现。

败诉以后他又想要三倍的还款,贪吝的本性又复原了,守财奴的本相暴露无遗。

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恶魔。

同时,他也是一个在基督教社会里受欺侮的犹太人。

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报复有合理而又复杂的动机。

人们对夏洛克,既鄙夷他的贪婪,憎恨他的残酷,又多少同情他所受的种族压迫和屈辱。

在很多人的眼里夏洛克是一个贪得无厌、一毛不拔、吸血鬼的形象,又是一个守财奴“让一个靠不住的奴才看守着门户,有点放心不下”,夏洛克不能说是这部喜剧中的悲剧人物,仆人饿跑了投奔了自己嫉恨的人,而女儿更是抱着自己的财产和情人私奔了,最后甚至是输掉了自己的剩余的一部分财产,他可真是“陪了夫人又折兵”。

更是一个记恶如仇的人,为了报复安东尼奥的辱骂之仇可以不收利息让他一步一步地钻入圈套里,为了就是要得到他的一块肉,可是他得到肉又能怎样?他却说“拿来钓鱼也好”。

其实安东尼奥也是挡住他财路的一个拦路虎,为了自己的财路必须要把这个拦路虎除掉。

鲍西娅:这是作者极力歌颂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

她是一个富豪贵族的孤女。

她是个有学问,有修养的新时代的女性,她的谈吐文雅,又机智勇敢,她为了援助丈夫的朋友,女扮男装,作为出庭的法律顾问,判决夏洛克的案件,有胆有识,既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又置恶人于死地,大快人心。

可以说,鲍西亚是一个新时代女性形象,是活泼、开朗、大方、幽默的人,
她在选偶的时候为了自己心爱的人,不惜作手脚,而当他面对咄咄逼人的夏洛克的时候,是从容不迫,一步步让对手落入自己的圈套中。

在许多人看来是一件奇案一筹莫展时,却让这位妙龄少女快刀斩乱麻地解决了,在她的身上闪耀着女性觉醒时代的曙光。

安东尼奥:他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商人,作者对他是有所美化的。

作者写他珍重友情,为了朋友而向高利贷者借钱并为此死而无怨;他宽宏大量,面对夏洛克的无耻阴谋,竟逆来顺受;面对死的威胁,他具有古罗马英雄那样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气概。

总之,他身上有正派,重情,温文尔雅等人文主义者为之沤歌的品质。

葛莱西安诺:他嫉恶如仇,易于激动,嬉笑怒骂,敢于斗争,和安东尼奥形成鲜明对比。

巴萨尼奥:见义勇为,重情重义,但不懂得斗争策略,表现得较软弱。

公爵:稳重慈祥
被压迫的人性
人物分析:《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
一个被压迫者,如果得到了变本加厉的雪耻机会,他会怎么样?
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似乎给了我们答案。

正如夏洛克在独白说的那样:“难道我们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象一个基督徒一样吗?……要是一个基督徒欺侮了一个犹太人,那么照着基督徒的榜样,那犹太人应该怎样表现他的宽容?报仇。

……”(第三幕第一场)
几百年来,犹太这个民族不知为了什么神秘的缘故,一直受着欧洲各国上下流社会的嫉恨。

有人说,莎士比亚之所以塑造夏洛克,正是因为他对社会给予犹太人的压迫感到不满。

也有人说,诗人只是为了娱乐大众,才造出这样一个可笑人物。

且不管诗人的私人意志,他胸中的人道精神,的确经由夏洛克这一角色,拥护了一个民族,一个被压迫的民族。

《威尼斯商人》又名《威尼斯的犹太人》(THE JEW OF VENICE),莎士比亚于1596-97年写成。

其中情节之一便是犹太商人夏洛克向安东尼奥索求一磅肉作为赔偿。

夏洛克因放债而大发横财,结果是折了女儿失了财,且博得大家的一场奚落。

他虽然有他的丑态——自私,吝啬……但更有他的宝贵的尊严——当他的敌人给他不可言述的耻辱,他还以公正的、疯狂刻毒的报复:虽然他们以十倍的钱还给他,他也拒绝,三千两银子,十倍的三千两银子,他也不惋惜,只要能买他敌人的一磅肉!
这种出于压迫者的报复心理,便是夏洛克的心理动机。

他的贯穿动作,不是放债取财,而是报复。

一放债是生存之计
在英国,犹太人所受的压迫不亚于欧洲任何国家。

早于莎翁三百年的爱德华一世(EDW ARD I,在位期间为1272-1307)就下令将犹太人驱逐出英国。

但是在莎士比亚生活时期,仍有部分犹太人居住在伦敦。

他们碍于民风政令,必须隐瞒自己的身份和宗教信仰。

他们因受迫害而不敢置产,以防被没收;因不敢置产所以只得收集巨量现金;因有巨量现金,故往往以放债为业,故不得不收取重利。

因此才有了夏洛克这一角色。

正因为这样的历史渊源,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狄更斯、特罗洛普等英国作家的笔下,犹太人都承担着放债人的角色。

一时间,犹太人成了放债人的代名词。

人们认为放高利贷是道德上的罪行,放债人不需才智本钱,便可赚取暴利。

而对于放债人的普遍印象,则是腐败、贪婪、吝啬。

从莎士比亚塑造的夏洛克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特点。

二有尊严的生存
以放高利贷而大发横财的犹太人夏洛克,让基督徒有憎恨他的理由。

在他与基督徒安东尼奥的冲突中,夏洛克多次直言不讳:
“安东尼奥先生,好多次您在交易所里骂我,说我盘剥取利,我总是忍气吞声,耸耸肩膀,没有跟您争辩,因为忍受迫害本来是我们民族的特色。

您骂我是异教徒,杀人的狗,把唾沫吐在我的犹太长袍上,只因为我用我自己的钱博取几个利息。

……”(第一幕第三场)很显然,这是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控诉。

我们并不知道莎士比亚是不是反对当时民众中流行的对于犹太人的歧视心理,但我们确实由此看出,安东尼奥歧视在先——歧视作为放债者的夏洛克、也歧视作为犹太人的夏洛克。

然后才有了夏洛克的似乎不合情理的要求——非得坚持要割下安东尼奥的一磅肉。

夏洛克之所以坚持这一似乎令人发指、也招来后人耻笑的条款,乃是出于被压迫者强烈的报复心理。

三对抗“主流”的夏洛克
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的冲突,不只是种族和财务问题,也象征了两种全然不同的宗教、生活和价值观。

夏洛克过着节制、吝啬的生活,他轻蔑基督徒生活的奢华浪费。

对于夏洛克而言,善人的定义是经济状况足以维生,其他的道德或抽象的价值观则毫无意义。

而剧中的巴萨尼奥,因生活奢侈,阮囊羞涩,为攀阔亲,只得向自己的好友安东尼奥借钱。

安东尼奥则甘为其赴汤蹈火,割一磅肉都在所不惜。

夏洛克和基督徒,为观众展现了完全不同的两种人。

四夏洛克的现代性
尽管莎士比亚的时代已过去了几个世纪,商业资本与封建性的高利贷之间的矛盾斗争也成了遥远的记忆,但在今天的世界,种族歧视依然存在着,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依然有着深远的意义。

夏洛克是种族歧视的受害人,也是一名反抗者。

他敢于要求公正,敢于对敌人发动报复,他的坚持和不软弱,对于现代的观众有一种不可言说魅力。

仅从这一点上来说,夏洛克的精神是高尚而又庄重的。

这或许也是〈威尼斯商人〉直到今天仍上演不衰的原因之一。

于是,我们不再单纯的把夏洛克批判为资本主义血淋淋的代表,我们的人道精神可以帮助到我们真正的理解他的内心世界、倾听一个受压迫者向世界发出的声音。

众所周知,《威尼斯商人》是莎翁的四大喜剧之一,也是他的文学风格及喜剧创作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在这部喜剧中,作者很好地塑造了巴萨尼奥、犹太人夏洛克及富家嗣女鲍西娅等人物的形象,使整部喜剧“活”了起来,直到今天还为人们津津乐道。

巴萨尼奥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对爱情真谛的追求。

在“三匣选偶”的小插曲中,他既没有像摩洛哥亲王那样选择外表华丽的金匣子,也没有像阿拉贡亲王那样选择彰显尊容的银匣子,而是选择了貌不惊人的铅匣子。

“外观往往和事物的本身完全不符,世人却容易为表面的装饰所欺骗。

……可是你,寒伧的铅,你的形状只能使人退走,一点没有吸引人的力量,然而你的质朴却比巧妙的言辞更能打动我的心,我就选择你吧,但愿结果美满!”这一段热血沸腾的言语表明了巴萨尼奥对鲍西娅的感情是真纯无比的,可以透过铅匣表面的寒伧看到内在的真正价值,而这一点不仅仅是鲍西娅所爱的,也是每一个青年应该追求的爱情真谛,应摆正的“恋爱观”——揭开虚伪的面纱,让爱情真实地、毫无保留地自然流淌,让真爱围绕在我们身边,涤荡那些被金钱和欲望所牢牢把持着的腐朽、机械的魂灵,让一切的一切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在本剧中,巴萨尼奥与鲍西娅之间的真心相爱和犹太人夏洛克宁愿失去女儿,也不愿放下珠宝的选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中世纪直到今天人们的价值
观上显示出了深刻的意义——爱情本身就是一种“财富”。

而财富在犹太人夏洛克眼中决不会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之类的东西。

虽然夏洛克在本剧中是一个反面陪衬,但莎翁将他的自私、吝啬、狠毒、冷酷描写得丝丝入扣:他的女儿杰西卡为了反抗他的专制而与情人罗兰佐私奔;他的仆人朗斯洛特•高波因不堪忍受其虐待而转投巴萨尼奥;而狠心的他又想把利刃伸向慷慨大方,为人正直的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

当夏洛克听说安东尼奥的货船在海上遭到损失并且有几个债主夜来向安东尼奥逼债时,他的毒蛇般的心肠就暴露了出来——“我很高兴。

我要摆布摆布他,我要叫他知道些厉害,我很高兴。

”但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研究者认为“夏洛克一方面是一个吸血鬼,另一方面是一个民族歧视的受害者”,我觉得,只要我们设身处地为夏洛克想一想,这种说法显然是有一定道理的。

作为一个犹太人,独自生活在基督徒的圈子里。

在那些人的眼中,凡是不信奉基督耶稣的就是“异教徒”;而我们知道在当时宗教间的相互排斥是十分激烈的,所以夏洛克遭到了周围人们的唾弃和欺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待遇是非常不公正的——也正是从这点出发,激起了夏洛克对于周围一切基督徒的仇视。

他把这种日积月累的怨愤之情化为自私、吝啬、狠毒、冷酷等各种形式作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发泄。

他想对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下毒手,其原因之一应该就在于此——这又使得夏洛克的这种可恶之心变得复杂起来。

如果换成是我们,估计这种怨愤与仇视也少不了几分;如果不能像他一样爆发出来的话,那么结果必定是郁郁而终——这是多么悲惨啊!所以,抛开金钱对他的支配,夏洛克的人生也是很可怜的:被周围环境扭曲了心态,就使得情感在脑海中变成了一片空白,僵持着一种冷酷无情的方式,不折不扣地诠释了西方人“以牙还牙”的精神。

莎翁塑造夏洛克的形象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矛盾贯穿了他的一生;而像夏洛克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有蓝本可寻的,他们是实实在在活在这个世上的——虽然不是每个人都会走向极端,都想从别人身上割下一磅肉的。

而夏洛克想要从安东尼奥胸口割下一磅肉的紧张局面将全剧推向了高潮,同时也把读者的心给吊了起来——谁来扮演“救世主”的角色而将这个局面化险为夷呢?我们那位想出“三匣选偶”的聪明慧颖的鲍西娅做到了。

她与侍女尼莉莎女扮男装,以博士和书记的身份强调“契约必须严格执行”,然后机智的她又补充说“按照契约,只许割一磅肉而不能流血,也不能有丝毫偏差,否则夏洛克的财产充公,且生命悉听公爵处置”。

就在短短几句话语间,机智和雄辩扭转了局势,夏洛克的嚣张气焰荡然无存,反而处在很被动的位置上,最终不得不放弃了伤天害理的做法。

鲍西娅在全剧中是真爱与智慧的代言人,她不同于在我们想象中的当时的女性——知识甚少、多愁善感、抑郁寡欢,以及出自哈姆莱特之口的“脆弱”。

她颠覆了当时传统女性的形象,表现出了近乎现代女性的风采:聪明慧颖、洒脱自信、通晓人情,等等。

罗兰佐就称她是“散布玛哪的天使”。

鲍西娅的存在使全剧更加生动有趣,那种峰回路转、一锤定音的魄力与魅力,堪称是这部喜剧的点睛之笔,这使得这个女子的形象愈发可爱起来,在读者心中镌铭下美好的印象;同时,也让全剧终以皆大欢喜的结局收场,让读者紧张、压抑的心情缓缓地释然了,并且回味悠长。

英国著名学者威尔逊•奈特在点评《威尼斯商人》时评价到:“这是传奇征服了悲剧,音乐与爱情的黄金征服了暴风雨。

没有哪一部剧作能更完美地表现莎士比亚对于财物、财富、黄金、暴风雨以及音乐互相交织、互相影响的感受。

这种因素在这个剧中都极为具体地体现在情节和行动之中。

想象中的各种力量互相冲突,剧情也为了与之相适应而发展。

因此,这个剧自始至终高度地充满了诗的力量。

”我想,这种诗的力量,正是美与善的力量,是人们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所在,也不断地诠释着《威尼斯商人》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一些使爱情、正义更伟大,而另一些使自私、贪婪更渺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