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盘县展示妥乐村寨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盘县展示妥乐村寨魅力

贵州省盘县日前在妥乐村举办“世界古银杏之乡·贵州最具魅力民族村寨——妥乐”旅游文化发展推介活动。

据悉,妥乐村全村400多户人家,1600多人口,村寨中间及四周的山坡上,有500年至千年以上古银杏1460棵,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贵州面积最大、最集中的古银杏群落。该村在日前举办的贵州省30个最具魅力民族村寨评选中胜出,成为贵州省30个最具魅力民族村寨之一。

盘县“彝族民歌”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55项,盘县“彝族民歌”名列其中。至此,六盘水市有“布依盘歌”(盘县)、“彝族民歌”(盘县)、“梭戛彩色服饰艺术”(六枝特区)、“苗族芦笙舞”(水城县)等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盘县“彝族民歌”又叫“彝族山歌”,是盘县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中,逐步形成的民族民间歌唱艺术,当地人称“拉山腔”,它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盘县彝族人民记录本民族文化、传承本民族发展史的一个活载体。

盘县:明清古院落藏身于村寨

记者昨日从六盘水市文物局获悉,前不久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在盘县水塘镇境内发现一个明清时期建造的古院落群。该古院落群主要由11个四合院组成,占地面积8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75平方米,对研究明清时期中原民族与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的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该建筑群前檐装修及雕饰基本保持了鄂、皖地区传统风格,诠释了传统民居的美学、文化、科学价值,是研究西南明清建筑技术和区域建筑工艺的实物标本,同时对研究历史上中原民族与西南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该古院落群已被列入国家文物局的重要新发现。六盘水市相关部门对该古院落群采取了保护措施,正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档案

九间楼位于盘县城内,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长征路过盘县时的总指挥部驻地,也是著名的“九间楼盘县会议”会址。该楼始建于1928年,原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军第五师师长黄道彬的武营,楼体为二层木质穿斗式梁架,单檐歇山顶式建筑。建筑面积817.6平方米,因上下各九间,俗称“九间楼”。1982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相关报道———

当年红军标语如今依稀可见

距盘县县城100余公里的保田镇鹅毛寨,因我们的到来,不少村民守侯在魁星阁下,指着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给我们讲述了“红军从咱家乡过”时的情景。

1935年4月23日,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第三军团,在彭德怀、杨尚昆等领导人的率领下,从贵州省普安县旧营过楼下河,到达盘县境内的三官营、祭山树、普田、上保田等地。当夜,三军团宿营在鹅毛寨,由于红军进驻时天色已暗,村民们一时分不清来的是什么队伍,争相逃避,不敢接近,寨中几百户人家,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提心吊胆地从门缝中往外看,想弄个明白。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听说有队伍过来,还点燃香火祈求神灵保佑。然而,整整一个晚上,这支队伍没有任何一名士兵走进民房,而是在魁星阁的周围席地而睡,天刚发白,寨上有人看到了身着灰色军装,帽上缀有红五星的大队人马渐渐消失在村头的弯道上。

当村民得知这支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队伍对村子秋毫无犯时,纷纷返回想亲眼目睹这支队伍的真面目,然而红军队伍早已远离村庄。虽然大多数村民没见到红军的身影,但魁星阁左侧的围墙上留下的朱红色标语:“红军优待白军俘虏!”字迹清晰可见。该标语从右至左,横书,字迹工整。70年来,当地村民把这幅标语视为天上的“魁星”一样神圣,一直奉为寨子里的珍宝,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着这条标语。如今,这条标语仍然依稀可辨,人们讲起这幅标语就不由想起红军露宿魁星阁的身影,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通过这条标语也再次被证明。

那条依稀可见的红军标语,虽经岁月的冲刷已经斑驳、褪色,但我们仍能从中读到那段光耀千秋的历史,感受到红军宣传工作的强大。

时代变迁———

传承红军精神

见证盘县变化

历史远去的今天,盘县仍然闪耀着红军精神的灿烂光辉,75年前的战火硝烟已经散去,曾经的枪林弹雨也已被记入史册,如今的盘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关镇,一个有着600年历史的古老小城,今天虽然已经不再是盘县的县城,依旧是这样的热闹和拥挤。沿着一条古街,缓缓登上让盘县人骄傲不已的北城门———镇远门。站在城楼上,整个县城尽收眼底。方圆三公里的盆地上,各样的建筑拥挤着,有些新房甚至建到了半山腰。盆地的局限性让县城发展空间捉襟见肘。上世纪90年代,盘县县委、县政府做出了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决定:在距离盘县古城30公里外的红果镇另建新城,将县党政机关全部搬迁到那里,以带动新城建设发展。现如今的盘县,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面貌焕然一新。除红果新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外,全县城市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商贸物流、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城市综合竞争力、辐射

带动力、外部影响力不断提升。经济社会跨越式的腾飞,盘县不仅仅只构建了一座现代化新城的框架,借着搬迁带来的发展条件,12年来,盘县坚持以搬迁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新城老城“两轮驱动、比翼齐飞”战略,实现了从绝对贫困到基本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盘州大地欣欣向荣、云蒸霞蔚。

在县城迁往红果镇以后,古城城关镇随之失去了作为盘县政治中心的定位。但是,古城并没有因为政府机关的撤离而变得门庭冷落,它依旧是盘县的集贸中心和教育中心。而且,在盘县的发展蓝图中,城关镇将被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来打造。根据这个思路,盘县对古城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规划。近几年投入了大批资金修复了一批文物古迹,例如北门城楼———镇远门,目前已经完成了修复工程,并恢复了从北门到西门长达300多米、高7米的古城垣。此外,近年来修复的古迹还有文庙、“盘县会议”会址———九间楼等。规划中还包括恢复一些传统的街区,对现在仅存的一些名宅进行保护;在穿过古城的三一溪上游修建水库,改善古城的供水和气候条件……

盘县的红色之旅,记者不仅重温了先烈们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斗争的历史,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红军精神在盘县的传承,看到了盘县的经济腾飞。一路走来一路看,记者为长征沿途的巨大变化而感动,为人民生活的改善而振奋!

.红军坟[平关镇龙家沟村•近代] 位于村南一里。一九三五年三月一日,滇军炸毁云南省平彝县东门桥,红军战士赵某某身负重伤,不能随军。部队领导将他安排在龙家沟养伤,因伤势过重,医治无效,于同年三月二十六日逝世,当地人民群众将赵同志葬于距龙家沟一里的长青山,墓封土高1.2米,底径3米。

7.烈士陵园[县城体育场对面霸王山•1957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1957年,1974年正式定名为烈士陵园。园面西,主要建筑物有烈士纪念塔;烈士事迹陈列馆;八角形喷水池和烈士墓等。占地面积约17000余平方米。

8.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人民北路文庙内•1939年] 位于人民北路文庙内,建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七月七日,碑高2.25米,宽0.5米,厚0.2米,座高0.6米。碑正中竖书双钩刻隶字:“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每字高0.2米,宽0.22米。1960年盘县烈士塔建成后移至其旁,但未竖立。

9.烈士纪念塔纪念塔建在山顶上正中一长方形平台上,台高2.6米,长16.5米,宽12.4米,塔位于平台正中,由座、身、项组成,通高17.4米。塔座为两层须弥座,上层稍窄。座高2米,长4.2米,宽3.8米。塔身横截面为长方形,正面长2.4米,侧面宽1.8米。四面均镶边塑文。正面中央竖行行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字。其余三面纪念性文字均为竖行楷书。塔顶为庑殿式,四角起翘,四方檐下饰花边。

10.烈士事迹陈列馆,1957年初建时为罗马古墓式,“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捣毁,1977年在原址上重建,砖混水泥结构,单层屋顶,通高7.35米,通面阔21.4米,通进深10.03米,四周环廊。顶建砖混水泥结构六角亭三座,中为大亭,三檐六角攒尖式,葫芦宝顶。通高8米,底层六角边长各2.25米。左右两小亭与大亭顶层形状大体相似,高3米,底边长0.86米,花瓶顶。陈列馆内陈列有1979年对越后卫还击战中牺牲的27名盘县籍烈士遗像,遗物和事迹介绍等。

11.盘南游击武装成立大会旧址——糯寨[民主镇糯寨办事处•1948年] 位于办事处所在地,也是盘南革命游击武装主要领导人龙腾霄故居所在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农历八月八日,龙腾霄、龙德霖、司开德、李鸣武等组织的革命游击武装在村东头小场坝上举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