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霸权与英语全球化_金光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美霸权与英语全球化
金光美
(重庆工商大学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重庆 400067)
提要: 英国的殖民扩张与殖民霸权地位使英语在其庞大的海外殖民帝国迅速传播,奠定了英语全球化的基础;脱离英国而独立的原北美13个殖民地发展壮大,并在二战后成为超级大国,使英语传播到了英帝国的扩张触角所不能企及的国家、地区和领域,确立了英语的世界语言霸权;英语的语言霸权与美国的超级大国霸权合力推动着英语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关键词: 殖民霸权;经济霸权;语言霸权;英语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 D5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09)02-0230-04
今天,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军事领域,无论在科技、文教还是卫生领域,无论在工业、农业还是交通运输领域,只要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国家,不管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还是个人与个人之间打交道,人们总能找到一种语言去消弭彼此之间国别的界限,进行沟通与交流,这种语言就是英语。英语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使用范围最广、使用人口最多、使用领域最宽,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交际工具,这种现象被称为英语全球化。
一、英国的殖民霸权奠定了英语全球化的基础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与经济全球化相伴随的还有英语的全球化。在全世界200来个国家中,有60多个国家以英语为母语、官方语言或通用语言。可以说,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语言能像英语这样在世界范围内如此广泛地流行,成为当今世界200多个国家,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中最强势的语言。
英语全球化运动的动力是“霸权”,没有霸权就没有英语的全球化。所谓霸权,即在国际关系中以实力操纵或控制别国的行为。美国思想家沃勒斯坦认为,“国家间体系中的霸权是指这样一种状态,所谓‘大国’间持续不断的竞争是如此的不平衡,以致其中一个大国真正‘占据首位’,能在很大程度上将自己的规则和愿望强加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甚至文化领域中去”[1]。凡霸权国家都是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强势国家,具有强烈的参与国际事务的意识、控制或影响国际关系的欲望,以及扩张自身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动力。
英国正是凭借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实力和霸主地位,通过对遍及五大洲的殖民地的征服、统治,以英语为媒介,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传播到大英海外帝国,与此同时,揭开了英语全球化的序幕。
从17世纪中期开始,英国资产阶级政府凭借因工商业的发展而勃兴的海上实力,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破了荷兰的海上优势,获得海上霸权。此后,英国又开始了同法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长期斗争,到18世纪中期,英法“七年战争”结束,英国掌握了世界商业霸权、海上霸权和殖民地霸权,工业革命后,又掌握了世界工业霸权。这一系列霸权的取得,使英国成为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期的世界头号强国。利用军事上、政治上的霸权,英国加快了殖民扩张的步伐,从1583年英国第一个殖民地纽芬兰的建立到1914年最后一个殖民地尼日利亚的建立,纵横亚洲、非洲、美洲、欧洲、大洋州五大洲的大英殖民帝国最终形成。其殖民地总面积相当于“全球陆地面积的1/4,等于本土面积的100多倍,人口近4亿,相当于本国人口的9倍”[2]。
英国殖民当局利用其政治、军事霸权建立起殖民统治机构,建立了殖民地最初的和最强权的英语传播机构。此外,殖民地各种层次的学校和教会则成为最主要和最直接的英语传播者。传播英语的目的并非单纯地传授语言,而是传授承载着统治者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语言和文化。
英国的殖民地主要分为两大类:其一是移民殖民地,即宗主国在征服、驱赶土著居民的基础之上大规模地移民,使移民构成当地居民的主体的殖民地,如独立前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其二是非移民型殖民地,是宗主国在直接征服奴役土著居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殖民地,宗主国仅派少量官员和有关专业人员进行统治,如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埃及、索马里等;在不同类型的殖民地,由于统治方式的不同,英语的传播模式也有所不同。
英国殖民当局对移民殖民地的统治开始了英语全球化的起点,伴随着对殖民地的征服开始了英语的传播过程。
在移民殖民地,如北美13个殖民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移民主要来自英国和欧洲大陆,以英语民族特别是英吉利民族为主体。实际上是宗主国领土和主权的延伸,对它们的治理方式也和宗主国一脉相承。以北美13个殖民地为例,早期殖民主义者在殖民地统治机构的建立过程中,原封不动地把英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移植到了这类殖民地。而这些制度文本有的是直接用船从英国运到北美殖民地的,有的则是后来在殖民地印刷的,其语言都是英语。出于统治的需要,殖民主义者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让来到新大陆的移民们了解宗主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殖民当局的有关政策规定,以便稳定殖民地社会秩序,进行有效的殖民统治;殖民地的居民特别是非英语民族为了生存和维护自己的利益,也有了解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需要,以便尽早获得认同以融入主流社会,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于是,英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文本和殖民当局的有关政策规定成为殖民地现成的英语教材,英国殖民当局成为最早的英语传播者。
在非移民殖民地,英国殖民当局为了维系对其长久和有效的殖民统治,推行民族同化政策,英语伴随着这一政策的实施得到广泛传播。以英国最大的非移民殖民地印度为例,英国殖民当局把公务员的聘用与英语挂钩,1844年,英属印度政府决定,所有公务员的聘用必须通过公共教育委员会主办的公共竞争考试,优先录用受过英语教育的印度人。英语成为印度人牟取高级职位、提高经济和政治地位的主要手段,英语在印度社会中的地位得到迅速提升,大力推动了英语在印度的迅速传播,涌现了一大批亲英的、掌握了英语的人才。
英国殖民当局为达到维护殖民统治的目的,在殖民地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学校,传播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学校系统基本沿袭了英国的教育制度,成为向殖民地居民传播英语最重要、最直接的平台。
在北美13个殖民地,殖民当局兴办了大量的学校,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种层次配套,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各种类型齐全。特别是各种类型的大学,在北美13个殖民地涌现出来,例如今天全球大学排名前十的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等等。授课的语言主要是英语,通过这些学校传承欧洲文明,传播宗主国的政治理念,同时,英语也通过各级学校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普及,形成只要上过学就会讲英语的局面。
在印度,殖民当局大力推行英语教育,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培养一个为英国人服务的亲英阶层。正如1835年英属印度公共教育委员会主席马考莱在其备忘录中指出:“实行西方教育就是要在英国人和被他们统治的亿万印度人中间造就一个中间阶层,这些人从血统和肤色是印度人,但其趣味、观点和智能是英国式的。”[3]由于通过进西式学校学习可以掌握英语,掌握了英语又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因此,西式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不断增多。1827年在英语学校学习的人数为3000人,到1855年人数增加了16倍,已达49000人[4]。
英国殖民主义者还利用宗教为其殖民统治服务,英语通过传教士讲经布道和教会兴办的各级学校得到广泛传播。在移民殖民地,殖民主义者利用宗教归化来到殖民地的移民;在非移民殖民地,为使被征服地居民服从殖民统治,也需要一种意识形态来消磨他们的反抗意志,逐渐同化他们。于是,宗教作为一种精神武器被请了出来,在各殖民地建立了大量的教堂和教会组织。在北美13个殖民地,从“1700年—1780年,13个殖民地的教派组织由373个发展为2731个”[5]。在印度,基督教会兴办了大量的学校,1839年“学生人数超过30万人”[6]。
随着遍及五大洲殖民地的建立,使英语获得了在海外迅速传播的土壤和条件,英语逐渐传播到了英属殖民地,进而也传播到了世界五大洲。并且,在英属殖民地,编织了一张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从学校到教会,从教会到殖民统治机关的英语学习网络,逐渐培育起英语在殖民地存活下去的语言生态。在大英海外帝国,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南非等移民殖民地,英语逐渐成为其母语或通用语言;在非移民型殖民地,如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埃及、索马里等,英语逐渐成为通用语言,从而为英语全球化夯实了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殖民地纷纷独立,大英殖民体系逐渐解体。英语全球化运动是否就此打住?回答是否定的,一方面,英国虽然丧失了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但依然不失为世界强国,许多原殖民地国家虽然在政治上摆脱了殖民统治,但在经济、贸易、科技等方面仍然对英国有很强的依赖性;另一方面,前英属殖民地独立后崛起了强盛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它们均以英语为母语或官方语言。特别是美国在战后成为超级大国,其在世界经济、科技领域的霸权地位,推动着英语全球化运动不断地向前发展。
二、美国的经济霸权和科技影响力催生了英语的语言霸权
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规律作用加剧,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两败俱伤,唯有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中一枝独秀,经济领域的优势地位为美国获取世界经济霸权奠定了物质基础。其具体步骤是通过领导成立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并按照美国的意志建立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使其成为美国经济扩张的工具,从而一步一步地确立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权。随后,美国与苏联一起成为两个超级大国,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随着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确立,在一系列世界政治和世界经济协调机制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国际组织当中,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制度安排。在此制度安排下,为维护自身的生存利益、发展利益和国际联系利益,世界各国纷纷选择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美国文化的载体———英语,携带着美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向全球扩张,在政治、经济、科技领域不断渗透,英语全球化运动开始由横向扩张走向横向扩张与纵向深化相结合,其后果是逐渐催生了英语的语言霸权。
首先,美国的经济霸权使英属殖民地独立后纷纷采用英语为官方语言或通用语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但独立后的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经济十分落后,迫切需要大量的国际援助。为了防止它们为了经济援助而倒向社会主义苏联,也为了防止即将独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独立后选择共产主义的道路,使它们即使摆脱了宗主国的殖民统治,也要留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内。杜鲁门政府实施了带有浓厚冷战色彩的“第四点计划”。尽管“第四点计划”对亚非拉国家的经济、技术援助非常有限,但美元以及技术援助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霸权的压力,促使绝大多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实现民族独立后纷纷选择了资本主义道路,并以英语为官方语言或通用语言。英国用殖民霸权打下的英语全球化的基础,美国用经济霸权使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第二,美国的经济霸权及其超级大国的国际影响力使英语在一系列国际组织中成为最主要的工作语言。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大、最权威的国际政治组织,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和英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特别是联合国建立以来,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相应地在国际事务的参与、协调、处理中表现出来,英语在国际事务中因此成为主要的交流工具。虽然名义上英语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但事实上已是联合国的最主要的工作语言。不仅联合国原始文件80%是英文书写的,而且“在联合国各种场合中使用的语言95%是英语。”[7]在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先前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