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资源分布慨况

中药资源分布慨况
中药资源分布慨况

中药资源的蕴藏量和产量

中药资源的蕴藏量是指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在一定时间和区域范围内的自然蓄积量。蕴藏量可分为总蕴藏量和可利用蕴藏量。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为再生性资源,它们在自然界的总蕴藏量(又称生物产量)是指野生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蕴藏量的总和,减去其中不符合药用标准的部分和难于采收的部分,即为可利用蕴藏量,亦为通常所称的总蕴藏量(又称经济量、允收量)。药用矿物为非再生性资源,其蕴藏量即为储量。中药资源的产量则是指家种(栽培)的药用植物或养殖的药用动物的生产量。

每种药用资源在具备优良质量的同时,还必须具备可供利用的一定的蕴藏量或产量,两者兼备,才能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蕴藏量和产量是正确评价中药资源开发价值的重要因素。只有在明确中药资源种类和质量的基础上摸清资源的蕴藏量和产量,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开发利用。多年来,由于对中药资源开发缺乏计划性,以致一些药材的分布范围日趋缩小,蕴藏量减少。80年代初全国中药材市场供应紧张,脱销品种达100多种,严重影响了人民医疗保健用药的需要,部分药材资源减少,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所以,加强对中药资源蕴藏量的调查,正确掌握我国中药资源蕴藏量的现状和变化规律,对于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中药资源蕴藏量的调查

(1)调查对象

中药资源蕴藏量的调查是一项深入细致、技术要求高、实用价值大的工作。这次中药资源普查选定了362种药材作为蕴藏量调查的对象,包括大宗地道药材,资源正在减少的紧缺品种,具有显著功效的民族药和民间药,以及具有较大开发价值的原料药等。在362种药材中植物药320种,占调查总数的88%;动物药29种,占调查总数的8%;矿物药13种,占调查总数的3%强。在320种植物药中,根和根茎类120种、藤木类14种、叶类12种、花类16种、果实种子类79种,皮类15种、全草类47种,菌藻类7种、树脂类4种及其他类5种,调查的药材品种如下。根和根茎类:人参、三七、川芎、川乌、山药、山柰,干姜、大黄、大戟、三棱、贝母、天冬、丹参、木香、天麻、升麻、牛膝、白芨、白术、白芍、玉竹、白芷、玄参、仙茅、甘松、白前、甘草,乌药、龙胆、半夏、白蔹、白薇、当归、百合、百部、地黄、地榆、防己、防风、苍术、麦冬、赤芍、羌活、附子、知母、虎杖、远志、泽泻、苦参、狗脊、草乌、贯众、香附,前胡、独活、姜黄、茜草、射干、秦艽、莪术、党参、拳参、狼毒、柴胡、桔梗、常山、黄芪、黄芩、黄连、黄精、商陆、续断、萆薢、锁阳、紫草、紫菀、萱草、葛根、漏芦、薤白、藁本、千年健、马尾连、山豆根、土茯苓,山慈菇、太子参、天花粉、天南星、手掌参、巴戟天、天葵子、北沙参、白附子、白药子、伊贝母、肉灰蓉、红药子、光慈菇、牡丹皮、何首乌、刺五加、威灵仙、金果榄、延胡索、明党参、板蓝根、南沙参、独角莲、胡黄连、骨碎补,浙贝母,夏天无、高良姜、猫爪草、黄药子,银柴胡、墓头回、九节菖蒲和雪上一

枝蒿、藤木类:木通、苏木、桂枝、钩藤、降香、通草、檀香、石楠藤、青风藤、鸡血藤、首乌藤、络石藤、海风藤和桑寄生。叶类:石韦、艾叶、大青叶、芙蓉叶、西河柳、枇杷叶、侧柏叶、望江南、番泻叶、满山红、罗布麻叶和十大功劳。花类:红花、辛夷、芫花、菊花、梅花、槐米、蒲黄、合欢花、谷精草、松花粉、金银花、厚朴花、野菊花、密蒙花、旋覆花和款冬花。果实种子类:刀豆、山植、木瓜、巴豆、乌梅、瓜蒌、诃子、佛手、芡实、花椒、连翘、栀子、砂仁、枳壳、荜芨、草果、香椽、桃仁、益智、槐角、榧子、蕤仁、槟榔、鹤虱、大风子、女贞子、千金子、山荣英、马兜铃、马钱子、川楝子、马槟榔、天仙子、五味子、牛蒡子、木蝴蝶、木鳖子、白扁豆、草决明、地肤子、红豆蔻、苍耳子、沙菀子、吴茱萸、补骨脂、苦杏仁、使君子、苘麻子、青葙子、金樱子、柏子仁、枸杞子、草豆蔻、郁李仁、胡芦巴、急性子、相思子、栀子、香椿子、荜澄茄、茺蔚子、裟罗子、鸦胆子、猪牙皂、甜杏仁,蛇床子、葶苈子、紫苏子、楮实子、棕榈子、锦灯笼、黑胡椒、酸枣仁、蔓荆子、薏苡仁覆盆子、王不留行、水红花子和白花菜子。皮类:肉桂、杜仲、厚朴、秦皮、黄柏、椿皮、五加皮、木槿皮、白鲜皮、合欢皮、地枫皮,苦柿皮、桑白皮、海桐皮和紫荆皮。全草类:瓦松、木贼、泽兰、佩兰、细辛、卷柏、荆芥、茵陈、香薷、麻黄、排草、萹蓄、薄荷、翟麦、马鞭草、广雀香、天仙藤、石见穿、半边莲、半枝莲、仙鹤草、灯心草、寻骨风、刘寄奴、如意草、老颧草、芸香草、伸筋草、金牛草、鸡骨草、金钱草、鱼腥草、穿心莲、蛤蟆草、益母草、夏枯草、淫羊藿、淡竹叶、鹿衔草、透骨草、豨莶草、零陵草、墨旱莲、翻白草、紫花地丁、鹅不食草和白花蛇舌草。菌藻类:马勃、石花、茯苓、海藻、猪苓、雷丸冬虫夏草。树脂类:血竭、阿魏、白胶香和胡桐泪。其他植物性类药材,儿茶、芦荟、五倍子、没食子和海金沙。

动物性药材:贝齿、全蝎、龟甲、牡蛎、珊瑚、海马、海龙、鹿茸、蜂房、蜈蚣、蕲蛇、蟾酥、鳖甲、麝香、土鳖虫、五灵脂、瓦楞子、石决明、乌梢蛇、刺猬皮、珍珠母、蛤膜油、穿山甲、海浮石、桑螵蛸、海螵蛸、金钱白花蛇、羚羊角和紫草茸。矿物药材:石膏、石燕、石蟹、朱砂、雄黄、滑石、赭石、花蕊石、炉甘石、禹粮石、蛇含石、寒水石和鹅管石。

(2)调查方法

中药资源来源复杂、种类繁多,药用部位各不相同,成为药材的年限又长短不等,其分布零散,存在于各种不同的地域和环境中,而蕴藏量的调查又涉及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地矿等不同部门,所以情况非常复杂,以致至今还缺乏对各种药用资源都适用的蕴藏量调查方法。这次中药资源普查采用了综合估算法,即野外实地调查(外业调查)与药资源历史资料的系统整理(内业整理)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每种中药资源的蕴藏量。1)外业调查

实地调查是取得中药资源蕴藏量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方法。要在充分掌握被调查地区的地形、土壤、气候、植被和农

业、林业、牧业等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调查路线和调查方案,进行实地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药材的来源及其分布范围,采集标本进行样方或样地实测,推定其蕴藏量,并详细记录该药材品种的原植物(动物)名称、药用部位、生长高度、多度(样地内的个体数量)、频度(个体在一定面积上出现的次数)、密度(单位面积内的个体数)、生活型(一般分乔木、灌木、草本、苔藓、地衣、藤本、寄生和腐生等)、生态型(水生、湿生、旱生、盐生和沙生等)、林龄(木本药材的生长年限)以及地形、海拔高度、坡向、土壤、伴生植物等项内容。在调查地区访问实践经验丰富的药农、药工和药材收购人员等,召开中药资源蕴藏量的座谈会,讨论蕴藏量、产量和当地资源数量变化的情况,作为估算中药资源蕴藏量的参考。

2)内业整理

内业整理是对野外实地调查取得的原始数据、资料、标本进行系统整理,并分析研究药材的历史资料和数据。为保证实地调查数据和资料的一致性,在这次中药资源普查中,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根据全国统一制定的中药资源调查表和重点药材购销情况调查表的要求,按照种类填报数据、整理资料。全国中药资源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药材名称、原植(动、矿)物学名、分布地区(县级填到乡,地区、市和省级填到县,全国汇总时只列省一级)、生态环境(海拔高度、土壤、伴生植物等)、野生蕴藏量(可供利用的蕴藏量)、药材栽培面积(当年种植实绩)、留存面积(多年生药材留存实绩)、家种药材的正常年产量(不包括外地流入量)、正常年收购量(包括家种和野生药材,不包括外地流入量)、年需要量(不包括出口)。重点药材购销情况调查表主要包括1957、1960、1965、1970、1978、1983六个年度的药材收购、销售的实绩。以上两表均以县为单位填写,并由地区(市)和省(市、区)逐级审核汇总,最后由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统一整理,输入计算机,建立中药资源数据库。

3)综合估算

根据野外样地或样方调查取得的大量原始数据,计算出单位面积的蕴藏量,再按照“蕴藏量=分布面积X单位面积蕴藏量”的公式,计算出该区域内的总蕴藏量。另一方面,根据药材的正常年生长量和年收购量分析它们之间的大体比率,并按照以往的经验估算蕴藏量。在计算以上两种蕴藏量的基础上,参照当地药农和中药材生产收购人员提供的药材资源分布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比较可靠的野生蕴藏量。

(3)蕴藏量的测算

本次中药资源蕴藏量的调查,以植物药材为主,其次为动物药材;矿物药材的储量是由地质矿严邵门提供。

1)植物药材蕴藏量的测算

植物药材蕴藏量调查重点是分布面积和单位面积蕴藏量的测算。分布面积的确定是蕴藏量测算的第一要素。对于一些分布区域比较集中的品种如甘草、阿魏等,采用直接测量法来确定分布面积,这种方法比较易行,误差也较小。

对于大多数分布广泛,而又十分零散的种类则采用间接测量法,即利用大比例植被图、土壤类型图、草场类型图等资料,按照所要调查的品种的生态类型来推定分布面积。在资料齐全,药材分布区的生态类型比较清楚,并有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情况下,运用这种方法是可行的,测算的结果也比较准确。单位面积蕴藏量的测算,是测算蕴藏量的第二要素。样方法为测算单位面积蕴藏量的主要方法。资源分布广泛、群落单一的种类,宜用样方法测算。根据每种药材的生态类型和药用部位来确定样方的大小和设定样方的数量。植物药材的样方面积一般为:乔木类10米X10或5X5米;灌木类4X4米或2X2米;草木类2X2米或1X1米。样方数量(累计样方面积)一般不低于分布面积的1一2%。

不同品种的中药材药用部位往往不同,因而蕴藏量的计算应注意区别不同药用部位,如根,根茎、花、果实、种子、叶、皮及树脂等。通常采收方法是在单位面积内采集符合药用的植物部位,称重后(鲜)风干(或烘干、晒干),并按干重计算出单位面积内的药材产量。

药材的生长年限是测定资源蕴藏量的又一重要因素。根及根茎类药材一般需要生长3一10年后才可收获;乔木类药材需要15一20年以上才能供药用;全草类药材大多数1—2年即能采收。除叶、花、果实、种子等植物药材可连年收获外,大部分品种为一次性收获,因此对不同药用部位和不同生长年限的植物药的蕴藏量测定,应予分别测算。此外,为了开发利用的实际需要,在进行蕴藏量的测算时应对不能药用的和无法采收的部分予以剔除。2)动物药材蕴藏量的调查

常用的药用动物调查方法有:路线调查法(也叫条带统计法)、样地数量调查法、活动踪迹统计法等,同时,还可利用捕猎产品或动物药材收购资料推算,以及走访猎人综合分析。本次普查中有些药用动物资源蕴藏量的调查就是采用这些方法的。例如,采用本法调查了甘肃祁连山北麓马麝资源,调查结果是这一区域内有马麝约1.3万只,比1975年下降50%。

(二)中药资源的蕴藏量和产量

本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重点调查了362种中药材,基本摸清了它们的资源情况及自然分布现状。

(2)中药资源蕴藏量概况

1)植物类药材

320种植物类药材中,以野生为主的170-200种(包括有资源但尚未收购的),蕴藏量约为850万吨。按蕴藏量大小分级排列为:40万吨以上的有甘草、麻黄、罗布麻、刺五加4种10-40万吨的有苍术、黄芩、地榆、苦参、狼毒、赤芍、贯众、仙鹤草8种;5-10万吨的有山豆根、木贼、益母草、茵陈、葛根、升麻、苍耳子、萹蓄、艾叶、柴胡、防风、黄柏、秦皮、玉竹、木通、续断、翻白草、五味子、威灵仙、桔梗、老颧草、拳参和石花23种;1-5万吨的

有42种;1万吨以下的有243种。

以栽培为主的药材有120-150种,正常年产量约35万吨。按产量大小分级排列主要的有:万吨以上的有地黄、山药、茯苓、党参、当归、干姜、薏苡仁7种;5000—10000吨的有桂枝、板蓝根、黄芪、穿心莲、白术、菊花、金银花、丹参、山楂,大青叶、枳壳、白芷、白芍、川芎、桔梗15种。

各种中药材的蕴藏量、家种年产量、年收购量和需要量分列于表4.现按药用部位概述如下:

a.根及根茎类。这类药材的蕴藏量、年产量均占320种植物药材蕴藏量和产量的一半以上;收购量中40%为野生品,60%为栽培品、蕴藏量较大的品种有甘草、刺五加、苍术、黄芩、地榆、苦参、狼毒、赤芍和贯众等;年产量较大(千吨以上)的品种有地黄、山药、党参、当归、干姜、板蓝根、黄芪、穿心莲、白术、丹参、白芷、白芍、川芎、桔梗、玄参、麦冬、云木香、延胡索、牛膝(包括怀牛膝和川牛膝)、半夏(包括水半夏)、泽泻、人参、大黄、郁金、北沙参、独活、紫菀、姜黄及贝母、(包括浙贝母、川贝母、伊贝母、平贝母)等。

b.种子果实类。这类药材的蕴藏量约占320种药材蕴藏量的7%,年产量约占320种药材产量的20%;收购量的80%以上为栽培品,蕴藏量较大(万吨以上)的品种有苍耳子、五味子、葶苈子、蛇床子、连翘、金樱子、水红花子,地肤子、芡实、酸枣仁,牛蒡子、柏子仁和女贞子等;年产量较大(千吨以上)的品种有薏苡仁、枸杞子、紫苏子、栀子、决明子、川楝子、乌梅、桃仁、白扁豆、木瓜、苦杏仁、牛蒡子、黑胡椒、芡实、山茱萸、草果、瓜蒌及补骨脂等。

c.花类。这类药材的蕴藏量占320种药材蕴藏量的1%左右,年产量约占320种药材年产量的5%;收购量的90%以上为栽培品。蕴藏量较大(万吨以上)的品种有野菊花、旋覆花、蒲黄、金银花、款冬花和密蒙花等;年产量较大(10万公斤以上)的品种有菊花、金银花、红花、款冬花及辛夷等。

d.全草类。这类药材的蕴藏量约占320种药材蕴藏量的17%,年产量约占320种药材年产量的7%;收购量中野生品占80%以上。蕴藏量较大(万吨以上)的品种有麻黄、仙鹤草、益母草、茵陈、萹蓄、翻白草、老鹳草、鱼腥草、墨旱莲、透骨草、淫羊藿、泽兰、锁阳、豨莶草、紫花地丁、伸筋草、淡竹叶、茜草、香薷、马鞭草、薄荷、金钱草和卷柏等;年产量较大(10万公斤以上)的品种有荆芥、薄荷、藿香、鱼腥草、泽兰及细辛等。

e.皮类。这类药材蕴藏量和年产量均占320种药材蕴藏量和产量的4%左右;收购量的90%以上为栽培品。药材商品只能满足年需要量的83%,因此,存在货源不足的问题。蕴藏量较大(万吨以上)的品种有黄柏、秦皮、五加皮、白鲜皮、苦楝皮、桑白皮和椿皮等;产量较大(10万公斤以上)的品种有牡丹皮、肉桂、厚朴、杜仲、桑白皮、黄柏、椿皮、苦楝皮及合欢皮等。

f.藤木类。这类药材蕴藏量占320种药材蕴藏量的2.5%,年产量占320种药材年产量的4%左右。蕴藏量较大(万吨以上)的品种有木通(包括关木通和川木通)、侧柏叶、青风藤、络石藤、桑寄生、石楠藤、钩藤和西河柳等;

年产量较大的品种有桂枝苏木、降香及檀香等。

g.叶类。这类药材蕴藏量占320种药材蕴藏量的10%,年产量约占320种药材年产量的2%;收购量的80%以上为栽培品。主要品种有罗布麻叶、石韦、十大功劳叶、大青叶、芙蓉叶及艾叶等。

h.树脂类。这类药材全部来源于野生;收购量不到需要量的一半。

i.菌类。这类药材蕴藏量约占320种药材蕴藏量的1%,年产量占320种药材年产量的4%左右,菌类药材以栽培为主,主要品种有茯苓和猪苓等。

j.其他类。在植物类药材中所占比例很小。

2)动物类药材

常用的29种动物药材中,以野生为主的27种,蕴藏量为23万吨;人工养殖的鹿茸、珍珠母等年产量810吨。蛤蚧蕴藏量36万对,年收购量3.2万对,年需要量75万对,收购量仅能满足实际需要的4%左右。金钱白花蛇蕴藏量近300万条,年收购60多万条,年需要90万条,尚缺33%的货源。麝香、海马、龟甲、鳖甲、刺猬皮、全蝎、穿山甲及各种蛇类因野生资源不足和人工养殖研究尚未完全成功,估计在今后的一个时期内,产需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3)矿物类药材

矿物类药材13种,储量约为1112亿吨。其中储量最大的是滑石,为1110亿吨;其次为朱砂7000万吨;石膏、赭石各3200万吨;禹粮石2000万吨;花蕊石1000万吨。需要量以石膏最大,为4587吨,其次为滑石3500吨,雄黄930吨,赭石565吨。从地区来讲,药用矿物储量以四川最多(滑石),依次为湖北、陕西、云南,山东、安徽、辽宁、湖南、广西、甘肃。

(1)中药资源的蕴藏量分析

1)野生药材蕴藏量与产区

从320种药材资源的蕴藏量来看,野生药材的分布高原和山地多于丘陵区,丘陵区又多于平原区;北方多于南方,如长白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天山、大巴山、伏牛山、大别山、秦岭、大娄山等山脉,都是野生药材蕴藏量较丰富的区域。由于北方地区(东北、华北、西北)气候寒冷,植被类型较南方简单,因此药材的种类少于南方。但是,北方的植物群落结构比较单一,分布地域较广阔,因而资源的蕴藏量大于南方,如甘草、麻黄、刺五加、罗布麻、苍术、黄芩、地榆、苦参、狼毒和赤芍等蕴藏量较大的品种,多数分布在北方各省

2)栽培药材产量与产区

根据全国各地1981-1985年药材种植面积年平均数来分析,药材种植面积以四川最大,平均每年种植30万亩;陕西、甘肃次之,每年种植20多万亩;山西、山东、浙江、河南、湖北、广东每年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药材的年产量,甘肃居第一位,约3万吨;其次是四川,约1.5万吨;河北、山西、河南和广东各1万吨左右。我国大兴安岭、太行山至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是药材栽培适宜区。东部地区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土地肥沃,生产力水平较高,如黄河,长江、淮河,海河、珠江流域的大部分平原地区,既是粮、棉、油等农产品的主产区,也是药材的主要栽培生产区,尤以长江和黄河流域栽培药材的面积和产量最大,其次是珠江中下游平原和杭嘉湖平原。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土地广阔,光热条件较好,又有一定的农业生产基础,适宜喜光耐旱药材的生长,虽然种植品种较少,但产量占有一定的比重。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农业生产条件落后于其他地区,很少栽培药材。 3)各类药材蕴藏量与产区

根及根茎类药材的蕴藏量以新疆、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北方省区最大,分别占全国的10%以上;辽宁、河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次之,分别占全国1%以上;位于东南沿海的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西藏相对较少。根及根茎类药材栽培区几乎全部集中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尤以长江、黄河和珠江流域种植面积最大,其中四川和甘肃的年产量各占全国的10%以上;年产量占全国3%以上的有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陕西、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青海、新疆、江西、福建和贵州等地均在3%以下。

种子果实类药材的蕴藏量以东北最多,其次是华北、中南和西南各地区,东南沿海各省和新疆、西藏较少。种子果实类药材栽培区集中于长江、黄河、淮河、珠江流域,尤以四川、河南的产量最大,各占全国的10%以上;其次为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广东、贵州和云南等省,各占3%以上;其余各省区均在3%以下。

全草类药材的蕴藏量以北方各边疆省、区最多: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和新疆分别占全国10%以上;辽宁、河北、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甘肃和青海各占全国的3%以上;其他各省区均在3%以下。全草类药材栽培区集中于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以南地区,其中以湖北和广东的年产量最大,各占全国的10%以上;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广西和四川各占全国的3%以上。

花类药材的蕴藏量以东部地区较大,其中黑龙江和河南各占全国的10%以上;除江西、福建、广西、青海、新疆和西藏低于3%以外,其他各省、区均在3%以上。花类药材多栽培于黄淮海平原和长江、珠江流域,产量以山东、浙江、河南和四川4省最大,各占全国的10%以上;河北、山西、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新疆各占全国的3%以上。

叶类药材的蕴藏量以新疆和黑龙江地区最多,各占全国10%以上;除浙江、江西、福建、广西和西藏低于3%外,其他各省、区均在3%以上。叶类药材的栽培多集中于黄淮海平原地区,其次是西南地区。年产量最大的是河北、江苏、安徽、湖北,分别占全国10%以上;山西、福建、山东、河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各省分别占3%以上;其他各省、区均低于3%。

皮类药材的野生资源以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最多,其次是华中地区。蕴藏量占全国10%以上的黑龙江、吉林和河南3省;青藏高原和天山南北的皮类药材蕴藏量均在3%以下;沿海地区除浙江外均在3%以上,皮类药材以黄河以南地区和长江流域栽培较多,年产量占全国10%以上的有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广西、四川和贵州等省;山东、福建、河南、陕西、甘肃、云南等省各占3%以上;其他各省、区均在3%以下。

藤木类药材以东北长白山区和华南、西南山区蕴藏较丰富。蕴藏量占全国10%以上的有吉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藤木类药材集中栽培于华南亚热带地区,年产量占全国10%以上的有广东、广西和云南3省;安徽、湖北和湖南等省在3%以上;江苏、福建、四川、贵州等省均低于3%。

菌类藻类药材的蕴藏量较大的是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广东等省。这类药本的栽培较集中于黄河以南地区,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年产量均占全国10%以上;其次为对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各占3%以上;山西、山东、陕西和甘肃各省的产量较小,均在3%以下。

4)各省(区)的植物药材蕴藏量

下面简介各地区植物药材蕴藏量的分布概况,也涉及一些当地重要的动物药材。

北京市:野生药材较多,栽培药材较少。野生资源多集中于北部山区(属燕山山脉)各县。蕴藏量较多的有怀柔县(20%)、密云县(16%)、昌平县(16%)、平谷县(12%)和延庆县(9%)。栽培药材以怀柔、密云、延庆三县较多。大宗药材有柴胡、酸枣仁、黄芩、槐米及鹿茸等。

天津市:野生药材蕴藏量80%以上分布在燕山山区的蓟县。栽培药材以平原为主,其中静海县最多,占全市的38%,依次为蓟县和宁河县各占18%,武清县占12%,宝抵具占11%。大宗药材有柴胡、黄芩、酸枣仁、枸杞子及鹿茸等。

河北省:本省既有高原,又有山区和平原。野生药材资源以北部山区和西部山区较多。蕴藏量最大的是承德地区,占全省32%,其次是张家口地区占24%,秦皇岛市占13%,保定地区占12%。栽培药材集中在中部和南部丘陵平原,其中保定地区年产量占全省的40%。该地区的安国县不仅是传统的药材集散地,也是传统的药材栽培区。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等地区的年产量也各在10%以上,栽培药材产量较大的品种有板蓝根、黄芪、菊花、北沙参、丹参、白芷、山药、紫菀、天花粉及枸杞子等。收购量较大的野生药材有黄芩、酸枣仁、知母、柴胡、全蝎

和土鳖虫等。

山西省:本省地处黄土高原,有山区和盆地。各地野生药材的分布差异不大明显。野生蕴藏量较多的有临汾地区(16%)、忻州地区(15%)、吕梁地区(13%)、雁北地区(11%),晋中地区和长治市,分别约占10%。栽培药材可分为南北两大区域:南部主要栽培地黄、山药等大宗品种;北部则以栽培黄芪等为主。产量较大的有运城地区(30%)、忻州地区(16%)、临汾地区(12%)、雁北地区(11%)及长治市(10%)。大宗药材有党参、黄芪、款冬花、连翘、柴胡、黄芩、远志、知母、酸枣仁、麻黄、甘草、鹿茸及龙骨等。

内蒙古自治区:野生药材蕴藏量以西部的伊克昭盟最大,约占全区的40%;东部以大兴安岭西侧的呼伦贝尔盟(30%)和赤峰市(12%)较多。栽培药材集中于黄河河套平原及以东的丘陵地区,以包头市为最多,占全区的50%;其后依次为巴彦卓尔盟(15%)、呼和浩特市(13%)和乌兰察布盟(11%)。大宗药材有黄芪、枸杞子甘草、麻黄、肉苁蓉、防风、赤芍、黄芩、郁李仁、锁阳、银柴胡、远志、知母、苍术、龙胆、款冬花、鹿茸及龙骨等。

辽宁省:东部山区是本省地道药材人参、细辛、五味子,平贝母、鹿茸等的主产区,又是野生药材较集中的分布区。野生蕴藏量较大的有抚顺市(21%)、本溪市(13%)、锦州市(13%)、铁岭市(12%)和朝阳市(11%)。栽培药材产量较大的有抚顺市(32%)、本溪市(28%)和丹东市(17%)。大宗药材有黄芪、薏苡仁、党参、紫草、龙胆、黄芩、酸枣仁、白鲜皮、全蝎、海马、石决明及海螵蛸等。吉林省:野生和栽培药材均以东部低山丘陵区为多,是全国人参、鹿茸、平贝母、细辛、五味子、关木通等的主产区。野生药材蕴藏量较大的有吉林市(51%)、浑江市(21%)和延边州(14%)。栽培药材产量较大的有浑江市(32%)、延边州(26%)、通化市(17%)、吉林市(10%)和集安市(9%)。大宗药材有黄柏、桔梗、党参、刺五加、防风、赤芍、黄芪、蛤膜油及熊胆等。

黑龙江省:野生、栽培药材均以东部和南部山地较多。野生药材蕴藏量较大的有松花江地区(22%)、牡丹江市(19%)、伊春市(15%)、绥化地区(11%)和齐齐哈尔市(10%)。栽培药材产量较大的有牡丹江市(40%)、绥化地区(14%)、伊春市(13%)和松花江地区(11%)。大宗药材有人参、刺五加、防风、黄柏、满山红、五味子、黄芪、龙胆、苍术、柴胡、赤芍、知母、车前子、牛蒡子、蛤蟆油、鹿茸及熊胆等。

上海市:野生药材蕴藏量较大的有奉贤县(28%)、崇明县(18%)和金山县(24%)。栽培药材以崇明县最多,占70%,其次为上海县,占23%。大宗药材有浙贝母、延胡索、丹参、西红花、地龙及蟾酥等。

江苏省:野生药材蕴藏量较大的有南京市(22%)、南通市(14%)、淮阴市(11%)和镇江市(11%)。栽培药材以苏北为多,产量较大的有南通市(33%)、扬州市(18%)和盐城市(15%)。大宗药材有薄荷、明党参、延胡索、浙贝母、太子参、夏枯草、灯心草、蟾酥、乌梢蛇、龟甲,鳖甲及珍珠等。

浙江省:野生药材主要蕴藏于天目山、雁荡山和四明山地区,蕴藏量较大的有杭州市(38%)、丽水地区(11%)和绍兴市(9%)。栽培药材以东北部地区较多,主要集中于金衢盆地、杭嘉湖平原和浙东低山丘陵,产量较大的有金华市(20%)、嘉兴市(16%)、绍兴市(11%)和东阳市(9%)。大宗药材有浙贝母、白术、延胡索、菊花、麦冬、白芍、玄参、温郁金、厚朴、山茱萸、前胡、丝瓜络、蜈蚣、蕲蛇及海螵蛸等。

安徽省:野生药材以皖南低山丘陵和大别山区较多,蕴藏量较大的有宣州市(26%)、安庆市(19%)、巢湖地区(10%)、六安地区(10%)、滁县地区(10%)和芜湖市(10%)。栽培药材较集中于淮北平原区,以阜阳地区为最多,占本省的60%。大宗药材有茯苓、白芍、牡丹皮、菊花、木瓜、桔梗、板蓝根、紫菀、太子参、明党参、蕲蛇、蜈蚣、龟甲及鳖甲等。

福建省:野生药材多分布于各大山区,蕴藏量较大的有三明市(25%)、宁德地区(17%)、建阳地区(13%)、漳州市(11%)和龙岩地区(12%)。栽培药材多集中于东南丘陵地区,产量较大的有泉州市(24%)、漳州市(30%)和建阳地区(9%)。大宗药材有泽泻、莲子、乌梅、厚朴、太子参、穿心莲、陈皮、海金沙、青黛,蕲蛇、金钱白花蛇及牡蛎等。

江西省:野生药材多分布于怀玉山、幕阜山、井岗山、大庾岭等山区,蕴藏量较大的有上饶地区(29%)、九江市(24%)、赣州地区(22%)和吉安地区(11%)。栽培药材多集中于中部平原丘陵区,产量较大的有九江市(2 6%)、宜春地区(23%)、吉安地区(12%)和抚州地区(11%)。大宗药材有枳壳(实)、栀子、车前子、香薷、蔓荆子、荆芥、薄荷、前胡、夏天无、乌鸡、珍珠母、龟甲、鳖甲及金钱白花蛇等。山东省:野生药材以中部丘陵区较多,蕴藏量较大的有临沂地区(27%)、烟台市(25%)和淄博市(18%)。栽培药材较集中于沂蒙山区和胶东半岛,产量较大的有临沂地区(40%)和潍坊市(13%)。大宗药材有金银花、北沙参、太子参、瓜萎、蔓荆子、酸枣仁、柏子仁、香附、远志、黄芩、马兜铃、猪牙皂、全蝎、蟾酥、土鳖虫、刺猬皮、牡蛎、海螵蛸及海藻等。

河南省:野生药材以中条山、太行山、桐柏山和大别山地区为多,蕴藏量较大的有三门峡市(50%)、洛阳市(17%)和信阳地区(10%)。栽培药材多集中于黄河冲积平原和南阳盆地,产量较大的有焦作市(35%)、南阳地区(15%)和三门峡市(11%),其中焦作市所属武涉、温县、沁阳和博爱等县,是著名的“四大怀药”的主要产区。大宗药材有地黄、牛膝、山药、菊花、金银花、山茱萸、连翘、辛夷、猫爪草、红花、柴胡、远志、黄芩、酸枣仁、全蝎、土鳖虫及龟甲等。

湖北省:野生药材以武当山、桐柏山、巫山、大别山地区较多,蕴藏量较大的有郧阳地区(31%)、襄樊市(1 8%)和鄂西州(14%)。栽培药材以中低盆地和丘陵、平原较多,产量较大的有鄂西州(28%)、黄冈地区(19%)

和襄樊市(17%)。大宗药材有茯苓、黄连、厚朴、杜仲、独活、续断、苍术、射干、玄参、辛夷、银耳、木瓜、麦冬、蜈蚣、全蝎、龟甲、鳖甲、乌梢蛇及蕲蛇等。

湖南省:野生药材以湘西武陵山区、湘中丘陵和湘南南岭山区较多,蕴藏量较大的有湘西州(18%)、大庸市(13%)、邵阳市(13%)、长沙市(10%)和零陵地区(9%)。栽培药材以洞庭湖平原和雪峰山两侧河谷山地较多,年产量较大的有益阳地区(16%)、邵阳市(16%)、怀化地区(17%)和岳阳市(11%)。大宗药材有白术、枳壳、栀子、金银花、杜仲、厚朴、黄柏、茯苓、玄参、玉竹、莲子、龟甲、鳖甲、蕲蛇及乌梢蛇等。广东省:野生药材以粤北山区和粤西山地较多,蕴藏量较大的有韶关市(19%),肇庆市(17%)和清远市(17%)。栽培药材多集中于西江以南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年产量较大的有湛江市(26%)、茂名市(27%)和肇庆市(12%),大宗药材有砂仁、巴戟天、广藿香、陈皮、高良姜、佛手、何首乌、玉竹、山柰、茯苓、山药、海马、石决明、珊瑚、金钱白花蛇及地龙等。

广西自治区:野生药材以桂西山地丘陵和桂东北山地较多,蕴藏量较大的有百色地区(26%)、桂林地区(23%)和河池地区(12%)。栽培药材以桂东南低山丘陵区为主,年产量较大的有钦州地区(39%)、玉林地区(27%)和梧州地区(19%)。大宗药材有三七、罗汉果、肉桂、天花粉、山药、葛根、金银花、石斛、钩藤、安息香、郁金、茯苓等、鸡血藤、广豆根、珍珠、蛤蚧及穿山甲等。

海南省:野生药材多分布于五指山区,蕴藏量以保亭县较大,占全省的68%。栽培药材多在五指山东西两侧较平坦的地区,是全国引种进口的南药生产基地,产量较大的有琼海县(20%)、陵水县(14%)、屯昌县(12%)和万宁县(10%)、大宗药材和南药有槟榔、益智、丁香、白豆蔻、檀香、胖大海、南玉桂、肉豆蔻、大风子、儿茶、苏木、马钱子、安息香、大仙子及广藿香等。四川省:野生药材以川西高原较多,蕴藏量较大的有阿坝州(3 1%)、凉山州(20%)和甘孜州(14%)。栽培药材多在四川盆地和盆周山区,年产量较大的有万县地区(13%)、成都市(11%)、达县地区(11%)、乐山市(5%)、绵阳市(7%)、黔江地区(6%)、南充地区(6%)和都江堰市(县级市6.5%)。大宗药材有黄连、川芎、川贝母、附子、川牛膝、白芷、麦冬、白芍、白术、云木香、党参、郁金、枳壳、泽泻、佛手、红花、天麻、杜仲、黄柏、厚朴、羌活、大黄、冬虫夏草、麝香及熊胆等。

贵州省:野生药材蕴藏量较大的有遵义地区(23%)、毕节地区(23%)、安顺地区(14%),黔南州(13%)和黔东南地区(10%)。栽培药材年产量较大的有黔东南地区(33%)、遵义地区(22%)和毕节地区(23%),大宗药材有天麻、杜仲、吴茱萸、天冬、白芨、何首乌、通草、五倍子、百合、南沙参、百部、麝香及穿山甲等。

云南省:野生药材以滇西北横断山高山峡谷和滇西南高原蕴藏较多,如怒江州(38%)、丽江地区(16%)和思茅地区(10%)等。栽培药材分布全省各地,年产量较大的有迪庆州(21%)、文山州(11%)、丽江地区(11%)、

昆明市(9%)和怒江州(9%)。大宗药材有三七、砂仁、云木香、当归、黄连、天麻、茯苓、儿茶、诃子、荜芨、石斛、草果、仙茅、鸡血藤、马槟榔、木蝴蝶、雷丸、猪苓、麝香及穿山甲等。

西藏自治区:野生药材主要分布于藏东澜沧江、怒江上游和藏南雅鲁藏布江流域的高山峡谷区,蕴藏量较大的有昌都地区(54%)、那曲地区(29%)和山南地区(10%)。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尚未开展人工栽培。收购经营的药材仅40多种,其中收购量较大的有川贝母、冬虫夏草、胡黄连、大黄、牡丹皮、秦艽、龙胆、党参、柴胡、桃仁、麝香、鹿角及全蝎等。

陕西省:野生药材主要分布于秦巴山区和陕北黄土高原,蕴藏量较大的有商洛地区(26%)、延安地区(16%)、榆林地区(15%)和宝鸡市(10%)。栽培药材以秦巴山区和渭河平原较多,年产量较大的有汉中地区(36%)、安康地区(17%)、渭南地区(13%)和宝鸡市(9%)。大宗药材有杜仲、天麻、党参、附子、沙苑子、黄芪、甘草、连翘、远志、猪苓、麝香及全蝎等。

甘肃省:野生药材蕴藏量较多的有武威地区(18%)、定西地区(16%)、甘南州(12%)、酒泉地区(12%)、陇南地区(11%)和庆阳地区(10%)。栽培药材多集中于中部干旱地区和陇南山区,年产量较大的有定西地区(5 0%)和陇南地区(34%)。大宗药材有当归、党参、大黄、红芪、甘草、秦艽、羌活、款冬花、远志、赤芍、猪苓、麝香及鹿茸等。

青海省:野生药材以东南部黄河上游地区较多,蕴藏量较大的有海南州(64%)、黄南州(10%)和果洛州(1 0%)。栽培药材多集中于东部农业区,年产量较大的是海东地区(40%)和海南州(38%)。大宗药材有大黄、川贝母、甘草、麻黄、羌活、秦艽、冬虫夏草、地骨皮、甘松、枸杞子、麝香、鹿茸及鹿角等。

宁夏自治区:野生药材蕴藏量以银南地区最多,占90%,为甘草、麻黄的主产区。栽培药材多集中于南部两个地区,即固原地区(49%)和银南地区(36%)。大宗药材有枸杞子、甘草、麻黄、银柴胡、大黄、党参及黄芪等。

新疆自治区:野生药材以塔里木盆地四周的绿洲蕴藏量较大,如巴音郭楞州(31%)、阿克苏地区(28%)和喀什地区(12%)。栽培药材以北疆较多,年产量较大的有博尔塔拉州(28%)、昌吉州(23%)和喀什地区(23%)。大宗药材有甘草、伊贝母、肉苁蓉、红花、紫草、杏仁、锁阳、罗布麻、马鹿茸及鹿角等。

中药资源的分布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和中部、太平洋的西岸,处于中纬度和低纬度,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和温带,少部分属于热带。中国具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86%。中国的植物种类极其丰富,据统计,仅种子植物就有24500种,分属253科、3184属,仅

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中国的动物种类繁多,仅陆栖脊椎动物就有2000种以上,约占世界种数的1 0%。中国海域辽阔,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约有2000多种,其中鱼类资源1500多种。由此可见,中国的生物资源在世界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复杂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中国中药资源种类的丰富程度,中国现有药用植物111 18种、药用动物约1574种、药用矿物80种。这些中药资源有规律地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自然环境中。

在地球表面上,任何自然环境里都分布着一定的生物类群。不同生物类群的分布,决定于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特别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两者的结合作用。热量和水分同样是决定中药资源分布的两个主要因素。地球表面的热量随纬度位置而变化,水分则随距海洋远近,以及大气环流和洋流特点递变,水分和热量的结合,导致植物地理分布的形成:一方面沿纬度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纬度地带性;另一方面从沿海向内陆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经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合称水平地带性。此外,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力,植物也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垂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结合起来,影响并决定着一个地区植被种类和分布的基本特点,即所谓“三向地带性”学说。

根据中国综合自然条件的重大差异,《中国自然区划》将中国的自然区域概分为东部季风区域、西北干旱区域和青藏高寒区域。“区域”是中国综合自然特征分区的广域概念。中国三个十分广阔的自然区域是中国自然条件不均衡性的综合表现,简而言之,东部湿润,西北干旱,青藏高寒。以生物分布而论,中国陆地环境三大自然区域的不同自然条件对生物种类分布有着重要影响。三大自然区域的三大生态地理生物群,实际上也反映了生物对大区域自然条件适应的共同性。

中药资源分布,即依照以上三大区域分别论述:东部季风区域结合药用植物的纬向分布;西北干旱区域结合药用植物的经向分布;青藏高寒区域结合药用植物的垂直分布进行讨论,并对相关分布区内的药用动(矿)物进行介绍。此外,还对中国不同气候带代表性山区中药资源的垂直分布做了专项探讨。

我国各区域的中药资源

为了更好地掌握和有效地开发井保护中药资源,根据自然区划,将我国的中药资源划分为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西南区、华南区、内蒙古区、西北区、青藏区以及海洋区等九个中药区。以下简要地介绍各区的自然条件,重要中药资源及其开发前景。

一、东北区

本区包括黑龙江省大部分、吉林省和辽宁省的东半部及内蒙古自治区的北部。地貌上包括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以及三江平原。本区是我国最寒冷地区,热量资源不够充足,大部分地区属于寒温带和中温带的湿润与半湿润地区。全区覆被以针叶林为主的森林覆被率达30%。

全区的中药资源有2000余种,其中植物类1700种左右,动物类300多种,矿物类50余种。特点是野生的种群数量大,蕴藏量丰富。野生的关黄柏(Phe1odendron amurense),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五味子(Schis andra chinensis)、关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牛蒡子(Arctium lappa)、桔梗(P1aitycodon grandiflorum)、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朝鲜淫羊藿(Epimedium koreanum ),辽细辛(Asarum herotropoides var、mandsh uricum)、槲寄生(Viscumcoloratum)、赤芍(Paeonia lactif1ora)、草乌(Aconitum kusnezoffii)、关木通(Aristolo chia mandshuriensis)、平贝母(Fritillaria ussuriensis)、关龙胆(Gentiana manshurica)以及熊胆、蛤蟆油等一批“关药”,蕴藏量分别占全国同品种蕴藏量的50%以上。

本区还是我国野山参及种植人参(Panax ginseng)的最主要产地,产量占全国人参总产量95%以上。鹿的饲养及鹿茸的生产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

本区对中药资源的发展,一方面应注意对大面积野生药材资源的保护,如五味子、黄柏、刺五加、赤芍、桔梗、牛蒡子、关龙胆等,以利它们的再生。另一方面也应对一些特产中药,如人参、熊胆、鹿茸、蛤蟆油等建立种植及家养基地,加强繁衍和管理。此外,对一些有开发前景的野生资源,如越橘(Vaccinium vitisidaea)、满山红(Rhodo dendron dauricum)、辽东楤木(Araliaelata)、东北土当归(Aralia continentalis)、东北雷公藤(Tripterygium regelii)等应加强研究及保护。

二、华北区

本区包括辽宁南部、河北中部及南部、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中部及南部、山东省、陕西省北部和中部,以及宁夏自治区中南部、甘肃省东南部、青海省、河南省、安徽省及江苏省的小部分。地貌上西北高,东南低,夏季较热,冬季寒冷,大部分地区属于暖温带。植物种类以华北植物区系为主,森林植被是以松、柏为主的针叶林和以栎树为主的阔叶林。全区的中药资源有1800余种,其中植物类1500种左右,动物类约250种,矿物类约30种。野生资源中较丰富的有酸枣仁(Ziziphus jujuba var. spinosa)、北苍术(AtractyIodes lancea var. chinensis)、远志(Po1yg ala tenuifolia)、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黄芥(Scutellaria baicalensis)、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连翘(Forsythia suspensa )、葛根(Puerarialobata)、柏子仁(Platycladus orientalis)、银柴胡(Stel1aria dichotoma var. lanceolata)、玉竹(Po1ygonatum odoratum)等。栽培药材产量较大者有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杏仁(A rmeniaca vu1garis)、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mongholicus )、党参(C odonopsis pi1osula )、山药(Dioscorea opposita)、怀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板蓝根(1satis indigotica)、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var. major)、紫菀(Aster tataricus)、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栝楼(Tricho santhes kiri1owii)、北沙参(Glehnia littoralis),以及近年得到飞速发展的栽培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动

物类药物主要有全蝎。矿物类中药主要有龙骨、赫石、磁石、炉甘石及阳起石等。

本区中药资源,除继续发展好一批传统产品如地黄、黄芪、怀山药、怀菊花、怀牛膝、潞党参、毫白芍、毫菊花、莱阳沙参、杏仁、山楂以及西洋参外,还可进一步将野生的远志、柴胡、黄芩、丹参等转为人工栽培。对有开发前途的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全蝎、杜仲等应进一步开展家种或家养。

三、华东区

本区包括浙江省、江西省、上海市、江苏省中部和南部、安徽省中部和南部、湖北省中部和东部、湖南省中部和东部、福建省中部和北部,以及河南省及广东省的小部分。全区丘陵山地占3/4,平原占1/4,雨量较充沛,属于北亚热带及中亚热带,前者的植被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后者主要为常绿阔叶林。

全区有中药资源约3000种,其中植物类2500余种,动物类300余种,矿物类约50种。著名的道地药材有种植的浙八味: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白术(A tractylodes macrocephala),白芍(Paeonla lactiflora)、杭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延胡索(Corydalis yan husuo)和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尚有产于安徽的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宣州木瓜(Chaeno meles speciosa)、铜陵牡丹皮(Paeonia suffruticosa);江苏的茅苍术(Atracty1odes lancea);江西的清江枳壳(Cit rus aurantium);湖南的平江白术(Atracty1odes macrocepha1a);福建的建泽泻(Alisma orientalis)和建莲子(Nel umbo nucifera)。其他较著名的中药还有: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茯苓(Poria cocos)、薄荷(Mentha haploca 1yx)、太子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海风藤(Piper kadsura)、女贞子(Li gustrum lucidum)、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夏枯草(Prunela vulgaris)、动物药则有鳖甲(Trionyx sinensis)、龟甲(Chinemys reevesii)、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等。

本区中药资源的发展,除了继续巩固原有的一批著名道地药材外,还应扩大栽培从国外引种的西红花(Crocus sati vus),扩大霍山石斛、茯苓等的栽培。并可扩大鳖甲、蜈蚣、金钱白花蛇等的养殖。

四、西南区

本区包括贵州省、四川省、云南省的大部分、湖北及湖南省西部、甘肃省东南部、陕西省南部、广西自治区北部及西藏自治区东部。全区绝大部分为山地、丘陵及高原。属于北亚热带及中亚热带,前者的植被主要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后者则主要为常绿阔叶林。

本区自然条件复杂,生物种类繁多,为我国中药材的主要产地。全区中药资源约5000种,其中植物类约4500多种,动物类300多种,矿物类约80种。且有众多的道地药材。例如属川产道地药材主;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川附子(Acontum carmichaeli)、川牛膝(Cyathula officinalis)、川麦冬(Ophiopogon japonica)、川郁金(Curcu

ma sichuaensis)、川白芷(Angelica dahurica cv. Hangbaizhi)、黄柏(Phellodendron chinense )、川黄连(Coptis c hinensis、C. deltoidea)、川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F.cirrhosa)、川大黄(Rheum officinalis)、独活(Angeli ca pubescens f. biserrata)等。属云南产道地药材主要有:云木香(Aucklandia lappa)、云南三七(Panax notogine ng)、云黄连(Coptis teeta)、云当归(Angelca sinensis)、云天麻(Gastrodia elata)等。属贵州产道地药材主要有:天麻、杜仲(Eucommia u1moides)、半夏(Pinellia ternata)、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等。野生药材中占全国产量50%以上的主要品种有:茯苓(Poria cocos)、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胡黄连(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 ora)、猪苓(Po1yporus umbellatus天麻、半夏、川续断(Dipsacus asperoides)、川楝子(Meliatoosendan)、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及矿物药雄黄、朱砂等。动物药则有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穿山甲(Manis p entadactyla)及熊胆等。

本区的中药资源,除应继续大力发展传统属于“川、广、云、贵”道地药材外,还应注意扩大川贝母、胡黄连、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石斛(Dendrobium nobile)、云木香等的人工栽培,并要努力扩大对麝、穿山甲、熊、云豹等珍稀动物的饲养。

本区为多民族聚居地区,民族药十分丰富,因而也应注意继续对民族药的调查、整理、研究和开发。

五、华南区

本区包括海南省、台湾省及南海诸岛、福建省东南部、广东省南部、广西自治区南部及云南省西南部。本区大陆部分的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气温较高,湿度也大,属南亚热带及中亚热带。植被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以及赤道热带珊瑚岛植被。

全区有中药资源近4000种,其中植物类3500种,动物类200多种,矿物药30种左右。区内多道地南药,著名的有: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槟榔(Areca cat echu)、诃子(Terminalia chebu1a)、肉桂(Cinnamomum cassia)、降香(Dalbergia odorifera)、胡椒(Piper nigru m)、荜芨(Piper cubeba)、沉香(Aquilaria sinensis)、安息香(Styrax tonkinensis)、儿茶(Acacia catechu)、广豆根(Sophora tonkinensis)、千年健(Homalomena occulta)、鸦胆子(Brucea javanica)、狗脊(Cibotium barometz),使君子(Quisqualis indica)以及一批姜南药,如干姜(Zingiber officinale)、砂仁(Amomum villosum)、益智仁(A 1pinia oxyphylla)、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草果(Amomum tsaoko)、山柰(Kaempferia galanga)、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郁金(Curcuma aromatica)、姜黄(Curcuma longa)、莪术(C. aeruginosa,C. kwangsiens is)以及大量引种的白豆蔻(Aomum compactum,A. kravanh)等。动物药中有较重要的有蛤蚧(Gekko gecko)、金钱白花蛇(Bungarus multicinctus)及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1a)。

本区由于具有良好的热带及亚热带的自然环境条件,可选择适宜各种不同南药的小环境,继续扩大南药的引种和栽培,例如马钱子(Strychnos nux-vomica)、檀香(Santalun album)、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胖大海(Stercu lia lychnophora)、乳香(Boswellia carterii)、血竭(Dracaena cambodiana)、番泻叶(Cassia angustifolia)以及白豆蔻等。

本区丰富的岭南草药使用经验,也应注意研究及开发。

六、内蒙古区

本区包括黑龙江省中南部、吉林省西部、辽宁省西北部、河北及山西省的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及东部。地势东部有山脉及平原,中部有山脉及高坝,南部地势也高,而北部则为大草原。大部分地区冬季干燥寒冷,而夏季凉爽。本区的北部及西部植被以蒙古植物区为主,东部及南部则有华北及长白山区系成分。

全区有中药资源12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1000余种,绝大部分为草本植物。著名的道地药材有:野生及载培的内蒙古黄芪(Astraga1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A. membranaceus),产量占全国黄芪产量的4/5左右;多伦赤芍(Paeonia 1actif1ora)、关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及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也是本区著名的大宗药材。其他产量较大的还有麻黄(Ephedra sinica)、黄芩(Scutel1aria baicalensis)、甘草(Glycyrrhiza ura1e nsis)、远志(Po1ygala tenuifolia)、龙胆(Gentiana manshurica,G. Triflora)、郁李仁(Cerasus humilis)、蒲黄(T ypha angustata T. davidiana)、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酸枣仁(Ziziphus jujuba var.spinosa)、苍术(A tractyIodes lancea var. chinensis)、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等。动物类药材主要有熊胆、鹿茸以及饲养的乌鸡。矿物类药材主要有石膏、芒硝、麦饭石、龙骨、白石英等。

本区的中药资源,可选择适当地点,发展甘草、麻黄、防风、黄芪、赤芍、知母等道地药材的半野生生产基地。同时,对本区蒙药的整理研究也应进一步深入开展。

七、西北区

本区包括新疆自治区全部、青海及宁夏自治区的北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以及甘肃西部和北部,本区内高山、盆地及高原相间分布,但高平原占绝大部分,沙漠及戈壁也有较大面积。本区日照时间长,干旱少雨,气温的日差较大。从北到南地跨干旱中温带、干旱南温带及高原温带。

全区中药资源约2000余种,其中植物类近2000种,动物类160种,矿物类约60种。不少种类的中药蕴藏量较大,其中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的有: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C. tubulosa)、锁阳(Cynomorium songaricum)、甘草(G1ycyrrhiza uralensis,G. glabra)、麻黄(Ephedra equisetina,E. sinica)、新疆紫草(Arnebia euchroma)、阿魏(Ferula fukanensis,F. sinkiangensis)、枸杞子(Lycium barbarum)、伊贝母(Fritillaria pallidiflora)、红花(Cart

hamus tinctorius)、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大叶白麻(Poacynum hendersonii,P. pictum)等,均有很大的产量。其他蕴藏量较大的中药材还有:雪荷花(Saussurea involucrata)、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马蔺子(Iris lactea var. chinensis)、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ma var. lanceolata)及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sinensis)等。动物类药材主要有马鹿茸(Cervus elaphus)。

本区的中药资源,需要对一些重要的野生中药,采取人工引种栽培措施,以扩大产量,如肉苁蓉、锁阳、阿魏、新疆紫草等。对一批珍稀濒危的药用动物,如赛加羚羊、马麝等应加强保护及繁殖。

本区的维药等民族药物,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也应加速研究及开发。

八、青藏区

本区包括西藏自治区大部分、青海南部、四川西北部和甘肃西南部。本区海拔高,山脉纵横,多高山峻岭,地势复杂。气候属高寒类型,日照强烈,光辐射量大。植被主要有高寒灌丛,高寒草甸,高寒荒漠草原,湿性草原以及温性干旱落叶灌丛。

全区有中药资源1100余种,多高山名贵药材。其中蕴藏量占全国60%~80%以上的种类有: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N. chinense)、大黄(Rheum palmatum,R. Palmatum var. tanguticum)、胡黄连(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其他主要的药材还有: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藏黄连(Coptes teeta )、天麻(Gastrodia e1ata)、秦艽(Gentiana tibetica,G. crassicaulis)。动物类药材主要有麝香及鹿茸。矿物类药材主要有石膏、云母、芒硝。

本区适宜发展高山类型的药材,重点对象为冬虫夏草、川贝母、胡黄连、甘松、大黄及动物药材麝香和鹿茸。

本区是藏医药的发源地,有一批地产的常用藏药,如乌奴龙胆(Gentiana urnula)、翼首花(Pterocepha1us hookeri)、船盔乌头(Aconitum naviculare)、尼泊尔黄堇(Corydalis hendersoknii )、金球黄堇(Corydalis hendersonii)金球黄堇(Corydalis chorysosphhaera)、轮叶棘豆(Oxytropis chiliophylla )等,总计有300~400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并从中开发出有卓效的新药。

九、海洋区

本区包括我国东部和东南部广阔的海岸线,以及我国领海海域各岛屿的海岸线,总面积达420万平方公里。海底的地貌由西北向东北倾斜;气候由北至南逐渐由暖温带向亚热带再向热带过渡的特征。

本区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药用生物,总数近700种,其中海藻类100种左右,药用动物类580种左右,矿物及其他类药物4种。主要的海洋中药有昆布(Laminaria japonica)、海藻(Sargassum pallidum,S.enerve,S.hemiphyll um)、石决明(Haliotis diversicolor,H. asinina,H. discus hannai,H. ovina)、牡蛎(Ostrea gigas,O.rivularis,

0. talienwhanensis)、海马(Hippocampus kelloggi,H. histrix,H. japonicus,H. kuda,H. trimaculatus)、海龙(S yngnathus acus,Syngnathoides biaculeatus,Solenognathus hardwickii),以及海螵蛸(Sepia esculenta ,Sepiella maindroni)、海狗肾(Callorhinus ursinus)、斑海豹(Phoca vitulina)等。

我国在沿海所开展的水产养殖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使石决明、海带、紫菜、牡蛎、珍珠等中药资源有了充分保证。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药库,从藻类和海洋动物中研究开发新药有很大的潜力。对海洋中的珍稀濒危的药用物种如海狗及斑海豹,则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中药资源是大自然和我国传统文化所赋予我们的珍贵宝藏。一方面我们要更有效地通过开发某个中药具体物种及历史上使用这种中药的经验,采用多学科的综合方法和手段,达到更好利用目的;另一方面更要依靠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大力保护和发展这些资源,使它们能持续地发挥资源作用,保证药源的持续供应。为此,需要在摸清资源(特别是一些重要资源)家底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对各项资源作出蕴藏量、需求量、实际可供应量等各项指标的动态监测,并作出相应的技术和行政措施。在各地经济发展的规划中,也需要对中药资源作出相应的自然区划和发展规划。在原有道地药材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若干个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在全国范围内,应有计划地建立若干中药自然保护基地和中药植物园或养殖园,对各种珍稀濒危的药用物种以及各种种质资源进行收集与保护。

总之,中药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也是关联到许多部门、许多行业和许多学科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依靠科技、全面统筹、加强管理的基础上,中药资源就一定能在社会主义建设及人民保健事业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取得更加显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