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原理知识点总结 精华

合集下载

数据库原理知识点整理

数据库原理知识点整理

数据库原理知识点整理数据库原理是指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数据库原理包括数据库的定义、数据库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和优化、数据库查询和索引、事务管理和并发控制、数据库存储和备份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数据库原理的一些知识点整理。

1.数据库的定义数据库是一个能够存储和组织大量数据的仓库,它能够持久地保存数据,并且能够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存取。

2.数据库模型数据库模型是用来描述数据之间结构和关系的数学模型。

常见的数据库模型包括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等。

3.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用来管理和组织数据库的软件系统,包括数据库的创建、维护、查询和备份等功能。

常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有Oracle、MySQL、SQL Server等。

4.数据库设计和优化数据库设计是指根据需求将数据组织成逻辑和物理存储结构的过程。

数据库优化是指根据实际情况对数据库进行性能优化的过程,包括索引设计、范式化和反范式化等。

5.数据库查询和索引查询是从数据库中检索数据的过程,常用的查询语言有SQL。

索引是一种数据结构,用来提高查询的效率。

常见的索引包括B树索引和哈希索引等。

6.事务管理和并发控制事务是数据库操作的最小单位,具有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等特性。

并发控制是为了保证多个并发事务的正确性和一致性而采取的措施。

7.数据库存储和备份数据库存储是指将数据存储到磁盘上的过程。

备份是为了防止数据丢失而将数据库的副本保存到其他存储介质上的过程,常见的备份策略有完全备份、差异备份和增量备份等。

8.数据库安全和权限控制数据库安全是指保护数据库免受非法访问和恶意破坏的措施。

权限控制是指限制用户对数据库对象的访问权限和操作权限的措施。

9.数据库性能调优数据库性能调优是指通过调整数据库的配置参数和优化查询语句等手段来提高数据库的运行性能。

10.数据库的三层模式数据库的三层模式包括外模式、概念模式和内模式。

数据库原理理论知识点总结

数据库原理理论知识点总结

一、数据库的概念数据库是指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集合,它具有持久化的特性,可以供多个用户共享和使用。

数据库的设计主要包括数据结构的设计、数据操作的设计和数据管理的设计等方面,而数据库的管理则包括数据的存储、索引、备份和恢复等方面。

数据库的应用主要涉及到数据的存储、检索、更新和删除等方面。

二、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组成,它具有数据的持久性、共享性、安全性和完整性等特点。

数据库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的存储、检索、更新和删除等方面,同时还包括事务的管理、并发控制、恢复和安全性等功能。

数据库系统还具有多用户和多任务的特性,可以支持分布式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等应用。

三、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则数据库设计是指按照数据库的应用要求和使用方式来组织和设计数据库的结构、内容和操作方法。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数据结构的设计原则、关系模型的设计原则和数据完整性的设计原则等方面。

同时还要考虑到数据的冗余和一致性等问题,以及数据库的性能和可扩展性等方面。

四、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特点和作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指一种用来管理和操作数据库的软件系统,它具有数据的存储、索引、检索、更新、删除、备份和恢复等功能。

数据库管理系统还具有并发控制、事务管理、安全性和完整性的特点,可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数据库管理系统还可以支持分布式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等应用。

五、数据库安全性和完整性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是数据库设计和管理的重要问题,它涉及到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审核性等方面。

数据库的安全性主要包括用户的身份验证、访问控制和密码管理等方面,同时还包括数据的加密、审计和恢复等功能。

数据库的完整性主要包括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约束等方面,同时还包括数据的唯一性和约束性等功能。

六、数据库性能和优化数据库的性能和优化是数据库设计和管理的重要问题,它涉及到数据库的存储、索引、检索、更新、删除、备份和恢复等方面。

《数据库原理》知识点总结

《数据库原理》知识点总结

《数据库原理》知识点总结数据库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涉及到数据库的基本理论、设计原则、数据模型、数据结构、查询语言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数据库原理的一些知识点总结:1.数据库的概念:数据库是存储数据的仓库,它可以对数据进行组织、存储和管理,提供高效的数据访问方法和数据操作功能。

2.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是对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关系和约束条件进行抽象和描述的一种方式。

常见的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等。

3.关系模型:关系模型是最常用的数据模型,它基于二维表格的形式组织数据。

关系模型中的表格被称为关系,其中的行表示记录,列表示字段。

5.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是指将现实世界的需求转化为数据库的结构和关系的过程。

数据库设计需要考虑数据的结构、完整性、冗余和性能等因素。

6.数据库查询语言:数据库查询语言用于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查询和操作。

常见的数据库查询语言有结构化查询语言(SQL)和数据库查询优化技术。

7.数据库索引:数据库索引是提高数据库查询性能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加快数据的检索速度。

索引通过建立数据和索引之间的映射关系,可以快速定位数据所在的位置。

8.数据库事务:数据库事务是一组操作被视为一个单独的工作单元,要么全部执行成功,要么全部回滚到初始状态。

事务具有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四个特征,可以保证数据库操作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9.数据库安全性:数据库安全性是指保护数据库免受非法访问、数据泄露和破坏的能力。

数据库安全性包括用户身份认证、访问权限控制和数据加密等方面。

10. 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管理数据库的软件系统,它提供了数据定义、数据操作、数据控制和数据保护等功能。

常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有MySQL、Oracle和SQL Server等。

以上是对《数据库原理》的部分知识点总结,涵盖了数据库的概念、数据模型、数据库设计、查询语言、索引、事务、安全性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方面的内容。

数据库原理知识点总结精华

数据库原理知识点总结精华

数据库原理知识点总结精华1.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是结构化数据的集合,用于存储和管理数据。

它包含表、字段和行,可以用于数据的增删改查等操作。

2. 关系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是一种基于表的数据模型,使用关系(表)来组织和表示数据。

它的基本特点是数据的结构化、模型化和标准化。

常用的关系数据库有MySQL、Oracle、SQL Server等。

3.数据库的范式:范式是关系数据模型的设计准则,用于规范化数据表的结构,以消除冗余和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常用的范式有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和第三范式(3NF)等。

4.数据库的索引:索引是用于快速查找和访问数据的数据结构,在数据库中起到提高查询性能的作用。

常用的索引类型有B树索引、哈希索引、全文索引等。

5.数据库的事务:事务是一组数据库操作的逻辑单元,具有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等特性。

它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在并发环境下进行并发控制。

6.数据库的并发控制:并发控制是指在多用户同时对数据库进行访问和操作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正确性的技术手段。

常用的并发控制方法有锁、MVCC(多版本并发控制)等。

7.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备份是将数据库的数据和结构复制到其他存储介质中的过程,用于防止数据丢失和灾难恢复。

恢复是指将备份的数据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

8.数据库的优化:数据库优化是提高数据库性能和效率的过程,包括物理设计优化、查询优化、索引优化等。

常用的优化技术有性能调优、查询重写、索引调整等。

9.数据库的分布式:分布式数据库是指将数据库分布到多个节点上,各个节点之间通过网络进行通信和协调。

它具有高性能、可扩展性和容错性等优点,适用于大规模数据处理和分布式计算。

10.数据库的安全性:数据库安全是指保护数据库免受非法访问、损坏和数据泄露等威胁的措施和技术。

常用的安全措施有用户认证、权限控制、加密存储等。

以上是数据库原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涵盖了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关系模型、索引、事务、并发控制、备份恢复、优化、分布式和安全等方面。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重要知识点总结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重要知识点总结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重要知识点总结1.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是指存储、管理和组织数据的集合,它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来实现对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则是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软件系统。

2.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是描述数据库结构的方式,常见的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

其中,关系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应用最广泛。

3.关系模型关系模型通过表格的形式来表示数据,表格中的行表示记录,列表示字段。

表格之间可以建立关系,例如通过外键实现表格之间的关联。

4.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DBMS是对数据库进行管理和操作的软件系统,它提供了数据的存储、检索、更新和删除等功能。

常见的DBMS有MySQL、Oracle、SQL Server 等。

5.SQL语言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是用于访问和管理关系数据库的语言,它包括数据定义语言(DDL)、数据查询语言(DQL)、数据操作语言(DML)和数据控制语言(DCL)等。

6.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是指根据系统需求和功能要求,将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和关系转化为数据库中的表格和关系的过程。

数据库设计需要考虑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可扩展性等方面。

7.关系数据库规范化关系数据库规范化是将数据库中的表格按照一定的条件和规则进行分解和重组的过程。

目的是减少数据冗余、提高数据的存储效率和查询性能。

8.数据库索引数据库索引是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快速访问的数据结构,它可以提高查询效率。

常见的索引类型有B树索引、哈希索引和全文索引等。

9.数据库事务数据库事务是一系列的数据库操作,它要么全部完成,要么全部不完成。

事务具有ACID属性,即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

10.数据库安全性数据库安全性是指保护数据库中的数据免受恶意攻击和非法访问的能力。

数据库的安全措施包括用户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等。

11.数据库备份与恢复数据库备份是指将数据库中的数据和结构以其中一种形式进行复制和存储,以防止数据丢失。

《数据库原理》知识点总结

《数据库原理》知识点总结

《数据库原理》知识点总结数据库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重要学科之一,它以数据的组织、存储、管理和检索为核心内容。

数据库原理涵盖了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设计与规范、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查询优化与调优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是对《数据库原理》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数据库概述1.数据库的定义和特点: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硬件中、能被多个用户共享、具有永久性的数据集合;数据库具有数据的自描述性、共享性、冗余度低、数据独立性等特点。

2.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DBMS是对数据库进行管理和操作的软件系统,包括数据库定义语言(DDL)、数据库操作语言(DML)、数据库查询语言(DQL)等组成部分。

二、关系数据库1.关系模型:关系模型是数据库领域中最重要的数据模型之一,以关系(表)的形式存储数据,通过关系之间的连接来表示实体之间的关系。

3.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关系代数是一种用于处理关系数据库的形式化语言,包括选择、投影、连接、交、并等操作;关系演算是一种基于谓词逻辑的查询语言。

4.数据库完整性约束:包括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的完整性约束。

三、数据库设计1.数据库设计过程:数据库设计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等阶段。

2.数据库范式:数据库范式是用于评估数据库模式的合理性和优劣的标准,包括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第三范式(3NF)等。

3.数据库索引:索引是数据库中用于提高查询效率的数据结构,常见的索引类型包括B树索引、哈希索引等。

四、数据库查询优化与调优1.查询优化:查询优化技术是提高数据库查询性能的关键,包括选择最佳查询计划、重写查询语句、使用索引等方面。

2.查询调优:查询调优是针对具体查询语句进行性能优化,包括改进查询语句、优化表结构、使用合适的索引等。

五、事务与并发控制1.事务:事务是数据库操作最小的逻辑单位,具有四个特性: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

2.并发控制:并发控制是保证数据库并发操作正确性的一组技术和方法,包括锁机制、时间戳机制、多版本并发控制等。

数据库主要知识点

数据库主要知识点

数据库系统原理及MYSQL 重要知识点1、 数据库系统(DBMS )DBS=DB+DBMS+DBA(数据库管理员)+USER+应用系统2、 概念模型与数据模型 信息的三种世界:现实世界:实体,实体集,实体的属性,实体集之间的联系。

信息世界:用E-R 图把现实世界表示出来。

概念模型 数据世界(计算机世界):用某种DBMS 把E-R 图表示数据模型:层次模型:层次结构 网状模型:网状结关系模型:表结构3、 DBMS 对数据库进行的管理。

(1) 定义数据库(2) 操纵数据库(3) 控制数据库4、 在MYSQL 中对数据的增、删、改操作。

<1>数据库的操作(1) 创建数据库:create database 数据库名;(2) 查看数据库:show databases ;(3) 选择数据库:use 数据库名;(4) 删除数据库:drop database 数据库名;<2>表的操作(1)首先选择表创建的位置(该创建在哪个数据库)使用选择数据库命令(2)创建表:create table 表名(列名 数据类型,列名 数据类型,列名 数据类型);(4)数据类型:数值型:int (整数类型) 直接写不加括号/decimal(m,n)【小数类型】 m 精度 n 小数位数;精度=整数位数+小数位数;日期时间型:date(只有日期)/datetime(日期时间)文本类型:char(n) n 表示字节大小不可变长度Varchar(m) m 表示字节可变长度(速度慢)在MySQL 中只有日期时间型与文本型在插数据时需要加单引号;(5)加数据:insert into 表名 values (数据1,数据2,,,,,,,);values 中的数据要与创建表格时一一对应;也可以指定添加哪几个数据:只需在表格名后加括号中写上需要添加的列名;(6)删除行:delete from 表名 where 条件(不加where 全表都被删除);(7)更新数据:update 表名 set 列名=表达式 where 条件;(8)更改表头:alter table 表名 add (添加一个属性,增加一行);alter table 表名 drop (删除一个属性,删除一列);alter table 表名 modify (更改数据类型);5、数据模型的三要素:数据结构,数据的操作,完整性约束。

数据库期末知识总结

数据库期末知识总结

数据库期末知识总结一、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与原理1. 数据库的定义数据库是一个按照特定数据模型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可以对数据进行高效的存储和管理。

2.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是管理数据库的软件系统,它提供了数据的存储和查询等功能,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3. 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是数据库中数据的表示方式,常见的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

4. 关系模型关系模型是一种使用表(关系)来表示和管理数据的数据模型,由具有相同结构的元组(行)组成。

5. 数据库的三级模式数据库的三级模式包括外部模式、概念模式和内部模式。

外部模式是用户对数据的逻辑视图,概念模式是数据库的全局逻辑结构,内部模式是数据库的存储方式和物理结构。

6. 数据库的完整性数据库的完整性是指数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常见的完整性约束有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7. ACID特性ACID是数据库事务的四个基本特性,包括原子性(Atomicity)、一致性(Consistency)、隔离性(Isolation)和持久性(Durability)。

二、数据库的设计与规范1. 数据库设计的步骤数据库设计的步骤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

需求分析是明确用户需求,概念设计是将需求转化为概念模型,逻辑设计是将概念模型转化为逻辑模型,物理设计是将逻辑模型转化为物理模型。

2. 结构化查询语言(SQL)SQL是用于与数据库进行交互的标准语言,包括数据定义语言(DDL)、数据操作语言(DML)、数据查询语言(DQL)和数据控制语言(DCL)等。

3. 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是消除冗余和依赖的过程,包括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和第三范式(3NF)等。

4. 数据库的索引数据库的索引是提高查询性能的关键,常见的索引有B树索引、哈希索引和全文索引等。

5. 数据库的视图数据库的视图是基于表或查询结果构建的虚拟表,可以简化数据的访问和操作。

数据库系统原理基本知识点总结

数据库系统原理基本知识点总结

数据库系统原理基本知识点总结数据库系统是现代信息管理的重要工具,它是按照特定的数据模型构造出来的、存放在长期存储介质上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系统原理是研究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模型和基本技术的学科。

下面是关于数据库系统原理的一些基本知识点的总结。

1.数据库系统的组成:-数据库:保存大量有组织的数据的长期存储介质。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负责管理数据库的软件系统。

-数据库应用程序:通过DBMS访问和处理数据库的应用程序。

2.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用树的结构表示数据间的关系,有父子节点的层次关系。

-网状模型:用图的结构表示数据间的关系,允许多对多的关系。

-关系模型:用二维表格表示数据,表格的行表示记录,表格的列表示属性。

-对象模型:将数据和操作封装成对象的形式,支持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

3.数据库设计:-概念设计:确定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如实体、属性和关系等。

-逻辑设计:转换概念模型到逻辑模型,如关系模型的表结构设计。

-物理设计:将逻辑模型映射到物理存储结构,如表的存储方式和索引设计。

4.数据库编程语言:-数据定义语言(DDL):用于定义数据库的结构,如创建表、定义索引等。

-数据操纵语言(DML):用于插入、更新、删除和查询数据,如SELECT、INSERT等。

-数据控制语言(DCL):用于定义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约束,如GRANT、REVOKE等。

5.数据库事务:-事务:由一系列操作组成的逻辑执行单元,要么全部执行成功,要么全部回滚到初始状态。

-ACID特性:事务必须具备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的特性。

6.数据库索引:-索引:加速数据库查询的数据结构,类似于书的目录。

-B树索引:常用的索引结构,适用于范围查询。

-哈希索引:将键映射为固定大小的哈希值,适用于等值查询。

-聚簇索引:将数据物理上组织成索引的顺序,适用于范围查询和顺序访问。

7.数据库查询优化:-查询优化器:根据查询语句和数据库统计信息,选择最优的查询执行计划。

数据库原理复习资料及答案

数据库原理复习资料及答案

数据库原理习题一、核心知识点1、数据库系统和文件系统的比较。

文件系统:数据可长期保存、由文件系统管理数据,但是数据共享性差,冗余度大,数据独立性差;数据库系统:数据库实现整体数据的结构化、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意扩充、数据独立性高、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2、简述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

外模式/模式、模式、内模式3、简述数据库系统三级模式结构中的两级映像,并说明其优点。

两级映像:外模式/模式映像模式/内模式优点:这两级映像保证了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具有较高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4、简述数据模型的三要素。

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的完整性约束5、简述数据库独立性的特点。

数据独立性是由DBMS二级映像功能来保证的,数据与程序的独立性大大减少了应用程序的维护和修改6、简述数据库系统的组成部分数据库、硬件、软件、人员7、简述DBA的主要职责。

数据库管理员(DBA)负责全面管理和控制数据库系统,其主要职责有;设计与定义数据库系统;帮助最终用户使用数据库系统;监督与控制数据库系统的使用和运行;转储与恢复数据库;改进和重组数据库系统,调优数据库系统的性能;重构数据库8、简述关系模型的特点。

关系中每一个字段也称字段,不可再分,是最基本的单位;每一列数据项是同属性的。

列数根据需要而设,且各列的顺序是任意的;每一行记录由一个事物的诸多属性组成,记录的顺序可以是任意的;一个关系是一张二维表,不允许有相同的字段名,也不允许有相同的记录行9、简述关系模型的组成部分。

关系数据结构、关系操作集合、关系完整性约束10、简述关系的性质。

1对11对0..*1对1..*关系中不允许出现相同的元组关系中元组的顺序(即行序)可任意关系中属性的顺序可任意同一属性名下的各个属性值必须来自同一个域,必须是同一类型的数据关系中各个属性必须有不同的名字,不同的属性可来自同一个域,即它们的分量可以取自同一个域。

关系中每一个分量必须是不可分的数据项,或者说所有的属性值都是原子的,即是一个确定的值,而不是值的集合。

(完整版)数据库原理知识点总结精华

(完整版)数据库原理知识点总结精华

数据库系统概述一、有关概念四个基本概念1.数据(Data):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2.数据库的定义: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集合3.数据库管理系统(简称DBMS):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系统软件)。

用途: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主要功能:1.数据定义功能 2.数据操作功能 3.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和运行管理功能4.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5.数据的组织,存储和管理功能6.其他功能4.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简称DBS):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桌面DBMS Access ,VFP客户机/服务器型DBMS SQL Server , Oracle, MySQL , DB25.数据库系统(DBS)的构成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DBA)和用户二、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1.数据管理的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2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的特点如下1数据共享性高、冗余少; 2 数据结构化;3 数据独立性高;4由DBMS进行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3.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1数据定义功能2数据操作功能3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和运行管理功能4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5数据的组织,存储和管理功能6其他功能4.DBMS 可以对数据提供哪些控制功能?数据的安全性(Security)保护:保护数据,以防止不合法的使用造成的数据的泄密和破坏。

数据的完整性(Integrity)检查:将数据控制在有效的范围内,或保证数据之间满足一定的关系。

并发(Concurrency)控制:对多用户的并发操作加以控制和协调,防止相互干扰而得到错误的结果。

数据库恢复(Recovery):将数据库从错误状态恢复到某一已知的正确状态。

数据模型用来抽象、表示和处理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和信息的工具。

通俗地讲数据模型就是数据结构:是所研究的对象类型的集合,它是刻画一个数据模型性质最重要的方面;数据结构是对系统静态特性的描述数据操作:对数据库中数据允许执行的操作及有关的操作规则;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操作主要有查询和更改(包括插入、修改、删除);数据操作是对系统动态特性的描述数据的约束条件:数据及其联系应该满足的条件限制概念模型一、模型的三个世界1.现实世界2.信息世界:即根据需求分析画概念模型(即E-R图),E-R图与DBMS无关。

数据库原理重要知识点

数据库原理重要知识点

数据库原理重要知识点1.数据库模型:数据库模型定义了数据如何组织和表示的方式。

常见的数据库模型包括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

其中,关系模型是最广泛应用的模型,它使用表来表示实体和关联的关系。

2.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是根据需求规范和业务逻辑将现实世界的数据映射到数据库模式的过程。

设计数据库时需要考虑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可靠性和性能等方面。

常见的数据库设计方法包括实体关系模型(ERM)和规范化。

3.数据库范式:数据库范式是用来检验关系模式是否满足其中一种规范化要求的概念。

常见的数据库范式包括第一范式、第二范式和第三范式。

范式化可以确保数据库的关系模式中无多余和冗余的数据,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4.数据库查询语言:数据库查询语言用于检索和操作数据库中的数据。

常见的查询语言有结构化查询语言(SQL)和关系代数。

SQL是一种声明式的语言,可以用来从数据库中查询和操作数据。

5.事务管理:事务是一组数据库操作的逻辑单元,它要么全部执行成功,要么全部回滚。

事务管理是数据库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的重要机制。

常见的事务管理技术有ACID(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和并发控制。

6.索引:索引是一种数据结构,用于加快查询的速度。

数据库中的索引可以根据一个或多个列的值来排序和数据。

常见的索引类型包括B树索引、哈希索引和全文索引。

7.数据库优化:数据库优化是提高数据库性能的一种方法。

它包括物理存储优化、查询优化和并发控制优化等方面。

数据库优化可以减小数据库的存储空间,提高数据的访问速度,增强数据库的并发能力。

8.数据库备份与恢复:数据库备份是将数据库的副本保存到另一个位置,以防止数据的丢失和损坏。

数据库恢复是在数据库发生故障或数据丢失时还原数据库到之前的状态。

常见的备份与恢复方法有全备份、增量备份和事务日志。

9.数据库安全性:数据库安全性是保护数据库免受非法访问和恶意攻击的一种措施。

它包括用户认证、访问控制、审计和加密等方面。

数据库原理知识点整理

数据库原理知识点整理

目录1.1.1 四个基本概念 (1)数据(Data) (1)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 (1)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1)基本特征 (1)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1)数据定义功能 (1)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 (1)数据操纵功能 (1)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和运行管理 (1)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实用程序) (2)其它功能 (2)数据库系统(DBS) (2)1.1.2 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2)数据管理 (2)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 (2)人工管理特点 (3)文件系统特点 (3)1.1.3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3)数据结构化 (3)整体结构化 (3)数据库中实现的是数据的真正结构化 (4)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数据独立性高 (4)数据独立性高 (4)物理独立性 (4)逻辑独立性 (4)数据独立性是由DBMS的二级映像功能来保证的 (4)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4)1.2.1 两大类数据模型: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5)1.2.2 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 (5)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 (6)1.2.7 关系模型 (6)关系数据模型的优缺点 (7)1.3.1 数据库系统模式的概念 (7)型(Type):对某一类数据的结构和属性的说明 (7)值(Value):是型的一个具体赋值 (7)模式(Schema) (7)实例(Instance) (7)1.3.2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 (7)外模式[External Schema](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 (7)模式[Schema](也称逻辑模式) (8)内模式[Internal Schema](也称存储模式) (8)1.3.3 数据库的二级映像功能和数据独立性 (8)外模式/模式映像:保证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8)模式/内模式映象:保证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8)1.4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9)数据库管理员(DBA)职责: (9)2.1.1 关系 (9)域(Domain):是一组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的值的集合 (9)候选码(Candidate key) (9)全码(All-key) (9)主码(Primary key) (9)主属性 (9)2.2.1基本关系操作 (10)2.3.1 关系的三类完整性约束 (10)实体完整性和参照完整性: (10)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10)2.3.2 实体完整性:主码不为空 (10)2.3.4 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10)2.4.2 专门的关系运算:选择、投影、连接、除 (11)象集Zx:本质是一次选择运算和一次投影运算 (11)悬浮元组 (11)外连接 (11)左外连接 (11)右外连接 (11)除:查找在被除数R中能够完全覆盖除数S的部分[的剩余值] 11 3.1.2 SQL的特点 (11)1.综合统一 (12)2.高度非过程化 (12)3.面向集合的操作方式 (12)4.以同一种语法结构提供多种使用方式 (12)5. 语言简洁,易学易用 (12)3.3.1 模式的定义和删除 (12)CREATE SCHEMA <模式名> AUTHORIZATION <用户名> (12)DROP SCHEMA <模式名> <CASCADE|RESTRICT> (12)CASCADE(级联) (12)RESTRICT(限制) (13)3.3.2 基本表的定义、删除和修改 (13)CREATE TABLE <表名>(<列名> <数据类型>[ <列级完整性约束条件> ] (13)ALTER TABLE <表名> (13)DROP TABLE <表名>[RESTRICT| CASCADE]; (13)RESTRICT:删除表是有限制的。

数据库原理知识点总结

数据库原理知识点总结

数据库原理知识点总结一、数据库概述1.数据库的定义和特点:数据库是指按照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的数据集合,具有数据独立性、数据共享性、数据冗余度低和数据完整性等特点。

2.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作用:DBMS是一种用于管理数据库的软件系统,它负责数据的存储、管理和查询等操作,并提供数据安全控制和数据一致性保证等功能。

二、数据库模型1.概念模型和逻辑模型:概念模型是对真实世界中数据的抽象描述,如实体-关系模型、层次模型和网络模型;逻辑模型是对概念模型的进一步细化,如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和半结构化模型等。

2.关系模型:关系模型是最常用的数据模型之一,它使用表格的形式表示数据,表格中的每一行代表一个记录,每一列代表一个属性。

关系模型定义了关系的结构和操作。

三、数据库设计1.数据库设计的步骤: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

2.数据库设计的范式:第一范式要求属性值不可再分;第二范式要求非主键属性完全依赖于主键;第三范式要求非主键属性不依赖于其他非主键属性。

四、关系数据库操作1.关系代数:关系代数是对关系的操作集合,包括选择、投影、并、交、差、自然连接等操作。

2. SQL语言: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是关系数据库的标准查询语言,支持数据定义、数据操作和数据查询等操作。

五、索引和查询优化1.索引的作用和种类:索引是用于提高数据库查询性能的数据结构,通过索引可以快速定位到符合条件的数据。

常见的索引类型有B+树索引、哈希索引、全文索引等。

2.查询优化:查询优化是指对数据库查询语句进行分析和改写,以提高查询性能。

优化方法包括选择最佳查询计划、加入合适的索引、调整查询顺序等。

六、事务和并发控制1.事务的概念:事务是数据库中执行的一个逻辑单位,它是一组数据库操作的序列,要么全部执行成功,要么全部回滚。

2.ACID特性:事务具有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等特性,即ACID特性。

数据库的知识点(总结)

数据库的知识点(总结)

数据库的知识点(总结)1. 数据库基础概念数据库:用于存储和管理数据的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软件系统,提供数据库的创建、管理、和操作功能。

数据模型:描述数据结构、数据关系、数据语义和一致性约束的概念工具。

2. 数据库类型关系型数据库:如MySQL、PostgreSQL、Oracle,使用表格结构来表示数据及其关系。

非关系型数据库(NoSQL):如MongoDB、Redis,适用于分布式数据存储和大数据应用。

3. SQL基础DDL(数据定义语言):用于定义数据库结构,如CREATE、ALTER、DROP。

DML(数据操作语言):用于数据的查询和操作,如SELECT、INSERT、UPDATE、DELETE。

DCL(数据控制语言):用于控制访问权限,如GRANT、REVOKE。

TCL(事务控制语言):用于管理事务,如COMMIT、ROLLBACK。

4. 关系数据库设计范式:用于消除数据冗余和提高数据完整性的设计原则。

-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第三范式(3NF)- BCNF(Boyce-Codd范式)5. 索引作用:提高数据库查询速度。

类型:B树索引、哈希索引、全文索引等。

6. 事务管理ACID特性:-原子性(Atomicity)-一致性(Consistency)-隔离性(Isolation)-持久性(Durability)7. 数据库优化查询优化:使用索引、优化SQL语句。

数据库设计优化:规范化、反规范化。

缓存机制:如Redis缓存。

8. 分布式数据库特点:数据分布在多个节点上,支持水平扩展。

CAP理论:一致性(Consistency)、可用性(Availability)、分区容错性(Partition Tolerance)。

9. 数据库安全用户权限管理:控制用户对数据库的访问权限。

数据加密:保护敏感数据。

10. 数据备份与恢复备份:全量备份、增量备份、差异备份。

恢复:从备份中恢复数据。

数据库系统原理知识点

数据库系统原理知识点

数据库系统原理知识点1. 数据库系统的概念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上存储和管理大量数据的软件系统。

它由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数据库和应用程序组成。

数据库系统具有数据独立性、数据共享性、数据安全性和数据一致性等特点。

2. 数据库系统的架构数据库系统的架构包括三层:外模式、概念模式和内模式。

外模式是用户与数据库系统交互的界面,概念模式是数据库的全局逻辑结构,内模式是数据库的物理存储结构。

3. 数据库的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是描述数据的结构、性质、关系和约束的概念工具。

常见的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等。

其中,关系模型是最为常用和广泛应用的数据模型。

4. 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关系模型使用关系来表示数据,并通过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来进行数据操作和查询。

关系由表格(即关系实例)表示,表格的每一行代表一个元组,每一列代表一个属性。

关系模式是关系的描述,包括属性名和属性类型。

5. 数据库的三级模式数据库的三级模式包括外模式、概念模式和内模式。

外模式是用户的视图,概念模式是全局逻辑结构,内模式是物理存储结构。

通过三级模式的划分,可以实现数据的独立性和数据共享性。

6. 数据库的完整性约束完整性约束是用于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的规则。

包括实体完整性约束、参照完整性约束、用户定义完整性约束等。

实体完整性约束保证实体的主键不为空,参照完整性约束保证外键的参照一致性。

7. 数据库的事务管理事务是数据库操作的基本单位,具有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等特性。

事务管理包括事务的提交和回滚操作,通过事务管理可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8. 数据库的并发控制并发控制是用于处理多个事务并发执行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丢失更新、脏读、不可重复读和幻读等。

常见的并发控制技术包括锁机制、并发控制算法和多版本并发控制等。

9. 数据库的查询优化查询优化是数据库系统中的重要问题,通过选择最优执行计划和优化查询语句的方式来提高查询性能。

《数据库原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数据库原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数据库原理》知识点总结归纳数据库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它涉及到数据库的架构、数据模型设计、数据操作和查询、事务处理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对《数据库原理》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1.数据库基本概念-数据: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描述事物属性和关系的符号记录。

-数据库: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地、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用于管理和操作数据库的软件系统。

-数据库系统:由DBMS、数据库和应用程序组成的完整系统。

2.数据模型-关系模型:基于关系理论,将数据组织成二维表格形式。

-实体-关系模型:基于实体和实体之间的关系来描述现实世界。

-层次模型:数据组织为树形结构。

-网状模型:数据组织为图形结构。

-对象模型:以对象为中心来描述数据。

3.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关系代数:一组运算符和规则,用于操作关系数据库的各种操作,包括选择、投影、并、差、交、连接等。

-关系演算:基于数理逻辑的一种查询方式,分为元组关系演算和域关系演算。

4.数据库设计-概念设计:确定数据库的整体结构和模式。

-逻辑设计:将概念模型转化为关系模型。

-物理设计:确定存储结构、访问路径、索引等。

5.数据库查询-SQL语言:结构化查询语言,用于对数据库进行操作和查询。

-查询优化:通过优化查询计划来提高查询效率。

6.事务处理-事务:是对数据库进行访问和更新的基本单位,具有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的特性。

-并发控制:用于处理多个事务并发执行时可能出现的并发不一致问题,包括锁、并发控制技术等。

7.数据库完整性和安全性-完整性约束:用于保证数据库中数据的完整性,包括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定义的完整性等。

-安全性:包括用户权限管理、数据加密、备份和恢复等。

8.数据库备份和恢复-备份:将数据库的副本存储在其他位置,以防止数据丢失。

-恢复:将备份的数据库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包括崩溃恢复和事务恢复。

以上是《数据库原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归纳,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可以深入理解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操作,为实际应用提供支持。

数据库原理重点总结

数据库原理重点总结

数据库原理重点总结数据库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数据的存储、管理、查询和操作等方面的原理和方法。

数据库是组织和存储数据的集合,它主要包括数据模型、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完整性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数据库原理的重点总结:1.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是用于描述数据结构的一种概念工具。

常见的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等。

关系模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数据模型,它基于关系代数和谓词逻辑来描述数据之间的关系。

2.数据结构: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是用于组织和存储数据的方式。

常见的数据结构有表、索引、视图和触发器等。

表是数据库中最基本的数据结构,它由一系列行和列组成,用于存储实体和属性值。

索引是用于加速数据的查询操作,它可以提高查询的效率。

视图是一种虚拟表,它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筛选和处理。

触发器是一种数据库对象,它可以在一些特定的操作发生时自动触发执行一些操作。

3.数据操作:数据库中的数据操作包括插入、删除、修改和查询等操作。

插入操作用于向数据库中插入新的数据记录。

删除操作用于删除数据库中的数据记录。

修改操作用于更新数据库中的数据记录。

查询操作是最常用的数据操作,用于从数据库中检索数据。

4.数据完整性:数据完整性是指数据库中的数据应该符合一定的约束条件和规则。

常见的数据完整性包括实体完整性、域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完整性等。

实体完整性指的是数据库中的每个实体必须具有唯一的标识符。

域完整性指的是对数据库中的字段值进行约束。

参照完整性指的是数据库中的参照关系必须保持一致。

用户定义完整性是指用户可以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自定义的完整性约束。

5.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是指确定数据库的结构和组织方式的过程。

它包括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等阶段。

概念设计是指对数据库的整体结构进行设计和概括。

逻辑设计是指根据概念设计的结果,将数据库映射到关系模型或其他数据模型。

物理设计是指根据逻辑设计的结果,确定存储和访问数据库所需要的物理结构和组织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库系统概述一、有关概念四个基本概念1.数据(Data):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2.数据库的定义: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集合3.数据库管理系统(简称DBMS):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系统软件)。

用途: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主要功能:1.数据定义功能 2.数据操作功能 3.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和运行管理功能4.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5.数据的组织,存储和管理功能6.其他功能4.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简称DBS):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桌面DBMS Access ,VFP客户机/服务器型DBMS SQL Server , Oracle, MySQL , DB25.数据库系统(DBS)的构成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DBA)和用户二、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1.数据管理的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2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的特点如下1数据共享性高、冗余少; 2 数据结构化;3 数据独立性高;4由DBMS进行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3.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1数据定义功能2数据操作功能3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和运行管理功能4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5数据的组织,存储和管理功能6其他功能4.DBMS 可以对数据提供哪些控制功能?数据的安全性(Security)保护:保护数据,以防止不合法的使用造成的数据的泄密和破坏。

数据的完整性(Integrity)检查:将数据控制在有效的范围内,或保证数据之间满足一定的关系。

并发(Concurrency)控制:对多用户的并发操作加以控制和协调,防止相互干扰而得到错误的结果。

数据库恢复(Recovery):将数据库从错误状态恢复到某一已知的正确状态。

数据模型用来抽象、表示和处理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和信息的工具。

通俗地讲数据模型就是数据结构:是所研究的对象类型的集合,它是刻画一个数据模型性质最重要的方面;数据结构是对系统静态特性的描述数据操作:对数据库中数据允许执行的操作及有关的操作规则;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操作主要有查询和更改(包括插入、修改、删除);数据操作是对系统动态特性的描述数据的约束条件:数据及其联系应该满足的条件限制概念模型一、模型的三个世界1.现实世界2.信息世界:即根据需求分析画概念模型(即E-R图),E-R图与DBMS无关。

3.机器世界:将E-R图转换为某一种数据模型,数据模型与DBMS相关。

注意:信息世界又称概念模型,机器世界又称数据模型二、实体及属性1)关系:一个关系对应通常说的一个表2)元组:表中的每一行数据称作一个元组3)属性:表中的每一列,列可以命名称属性名4)码:也译为码键,表中的某个属性或属性组,它可以是唯一的确定一个元组。

域:属性的取值范围6)分量:元组中的一个属性值7)关系模式:对关系的描述,表示为:关系名(属性1,属性2…属性n)注:关系模型要求关系必须是规范化的,满足最一定的规范条件,关系的每一个分量必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数据项。

实体型:即二维表的结构例student(no,name,sex,age,dept)5.实体集:即整个二维表三、实体间的联系:1.两实体集间实体之间的联系1:1联系1:n联系m:n联系2.同一实体集内实体之间的联系1:1联系1:n联系m:n联系四、概念模型(常用E-R图表示)说明:①E-R图作为用户与开发人员的中间语言。

②E-R图可以等价转换为层次、网状、关系模型。

举例:学校有若干个系,每个系有若干班级和教研室,每个教研室有若干教员,其中有的教授和副教授每人各带若干研究生。

每个班有若干学生,每个学生选修若干课程,每门课程有若干学生选修。

用E-R图画出概念模型。

数据模型一、层次模型:用树型结构表示实体之间的联系。

①每个结点代表一个实体型。

②只能直接处理一对多(含一对一)的实体关系。

③查找层次数据库中的记录,速度较慢。

二、网状模型:用图结构表示实体之间的联系。

①每个结点代表一个实体型。

②可以处理多对多的实体关系。

③查找网状数据库中的记录,速度最快。

三、关系模型:用二维表表示实体之间的联系。

1.重要术语:关系:一个关系就是一个二维表;元组:二维表的一行,即实体;关系模式:在实体型的基础上,注明主码。

关系模型:指一个数据库中全部二维表结构的集合。

2.特点:①关系模型是建立在严格的数学理论的基础上的;②关系模型的存取路径对用户透明;③关系模型的数据完整性约束主码的属性值不能为空值。

因为如果出现空值,那么主码就无法保证在关系模式中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联系是用关系来描述的,所以自然存在着关系与关系之间的联系,而关系之间的联系是靠公共属性实现的,如果这个公共属性是一个关系R1的主码,那么在另一个与它有联系的关系R2中就称为外码。

参照完整性规R1中某个元组的主码值。

反映某一具体应用所涉及的数据必须满足的语义要求。

小结:数据有三种类型,DBMS就有三种类型,DB亦有三种类型。

一、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①单机结构:DBMS、数据库、开发工具、应用系统安装在一台计算机上。

②C/S结构:局域网结构客户机:装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服务器:装DBMS、数据库③B/S结构:Internet 结构服务器:装DBMS、数据库、开发工具、应用系统客户机:装IE即可三、数据库系统的模式结构1.三级模式①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

模式只涉及数据库的结构;②③但不涉及物理记录。

定义了外模型与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有多个),保证数据库定义了模式与存储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唯一的),保证数据库的3.两级映象的意义通过二级映像,可以使数据库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也可以是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独立性,也可以使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得以分离,换来了用户使用数据库的方便。

①使数据库与应用系统完全分开,数据库改变时,应用系统不必改变。

②关系的5关系数据库的特点(关系数据模型的特点)优点1)建立在严格的数学概念基础上2)概念单一,数据结构简单清晰,易懂易用3)关系模型为存储路径对用户透明,从而具有更好的数据独立性,更好的安全保密性,也简化了程序员的工作和数据库开发建立的工作缺点:存储路径对用户透明导致查询效率往往不如非关系数据模型三级模式优点是对数据的三个抽象级别,它把数据的具体组织留给DBMS管理,使用户能逻辑的抽象的处理数据,而不必关心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和存储为了能在内部实现这3个抽象层次的联系和转换,数据库系统在这三级模式之间提供了二层映像,外/模和模/内保证了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能有较高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1.①②③2.DBMS的组成:DDL语言DML语言DCL语言实用程序注意:①SQL集DDL,DML,DCL功能于一体;②所有应用程序通过SQL语句才能访问数据库一、基本概念1.码:能唯一标识元组的属性集。

2.候选码:一个属性集既能唯一标识元组,且又不含有多余属性,一个关系模式可以有多个候选码。

3.主码:任选候选码中的一个。

4.主属性:主码中包含的各个属性。

5.非主属性:不包含在主码中的各个属性。

6.外码:设F是关系R的一个属性,不是R的主码,但却是另一个关系S的主码,则称F是关系R的外码。

●阐述DBA 的职责。

决定数据库的中的信息内容和结构决定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和存取策略决定数据的安全性要求和完整性约束条件监控数据库的使用和运行数据库的改进和重组重构定期对数据库进行重组织,以提高系统的性能●日志文件需要登记的内容包括哪些?各个事物的开始(BEGIN TRANSACTION)标记;各个事物的结束(COMMIT 或ROLLBACK)标记;各个事物的所有更新操作。

●日志文件的作用有哪些?事物故障恢复和系统故障恢复必须用日志文件;在动态转储方式中必须建立日志文件,后备副本和日志文件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恢复数据库;在静态转储方式中,也可以建立日志文件。

关系模式的规范化一个好的关系模式应满足:①冗余应尽可能少②应尽可能避免插入、删除异常③消去关系中不合适的属性依赖关系。

二、范式①什么叫范式?指一个关系的非主属性函数依赖于主码的程度。

②什么叫关系规范化?指一个关系从低级范式向高级范式的转换过程。

1⊃⊃2⊃3⊃⊃4NFNF5BCNFNFNFNF③应用:关系规范化理论应用在逻辑结构设计阶段。

三、关系模式的规范化1.第一范式(1NF)①定义:若关系R的所有属性不能再分,则R∈1NF②存在问题③原因:存在非主属性对主码的部分依赖。

④解决办法:消除非主属性对主码的部分依赖,将关系R一分为二,将满足完全依赖的属性集组成一个关系;将满足部分依赖的属性集组成另一个关系;2.第二范式(2NF)①定义:若关系R∈1NF,且它的每个非主属性都完全依赖于主码,则称R∈2NF。

②存在问题:●冗余大: R1必要冗余,R2冗余可以修改。

●修改麻烦●插入异常:如新来的教师没有上课,则该教师的信息就没办法插入R2表中。

●删除异常:若某位教师只授一门课,当该门课不开时,该教师的信息亦被删除。

③原因:存在非主属性对主码的传递依赖。

[传递依赖必须有两个非主属性]④解决办法:将R2 一分为二3.第三范式(3NF)①定义:若关系R∈2NF,且它的每个非主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主码,则称R∈3NF。

②规范化过程非规范关系↓使每个属性都不能再分1NF↓消去非主属性对主码的部分依赖2NF↓消去非主属性对主码的传递依赖3NF4.结论①若R∈1NF,且主码只含一个属性,则R一定为2NF。

②若R∈2NF,且只有0~1个非主属性,则R一定为3NF。

③ 3NF一般控制了数据冗余,一般避免了操作异常。

④范式并非越高越好,适可而止。

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必须遵循结构设计和行为设计相结合的原则。

①②③④⑤⑥局部E-概念结构设计一、局部E-R图设计1.确定局部范围通常把系统涉及的各个部门或各个主要功能作为局部。

2.确定实体与属性①属性是不能再分的数据项;②联系只发生在两实体之间;③原则上,能够作为属性,就不要作为实体。

二、合并成总体E-R图1.消除各局部E-R图的冲突问题。

2.按公共实体名合并,生成初步E-R图。

3.消除冗余的属性和冗余的联系,生成总体E-R图。

逻辑结构设计一、联系的属性和主码(1)联系的属性:必须包含相关联的各实体型的主码。

(2)联系的主码1:1联系:可以是相关联的任一实体型的主码。

1:n联系:必须是n方实体型的主码。

m:n联系:必须是相关联的各实体型的主码之和。

二、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1)把每个实体型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

(2)1:1联系:可以消化到相关联的任一实体型对应的关系模式中。

(3)1:n联系:可以消化到n方实体名对应的关系模式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