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考察心得:赴重庆考察学习的启示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赴重庆考察学习的启示和借鉴

近日,我们第X期中青班赴重庆开展异地教学,专题学习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学习期间,学员们无不为重庆发展的大气魄、大思路、大举动、大变化所触动,感受最深的是重庆境界高、定位准,争先意识强;企业强、项目大,发展后劲足;县域活、增速快,跨域势头猛;思路宽、办法多,城乡建设气魄大;干劲足、作风实,精神状态好。下面,我围绕“学什么、补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简要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意见建议。

一、学什么、补什么——重庆考察学习的启示

这几天边走、边听、边看、边议,重庆虽然与我们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不同,而且有着我们享受不到的国家政策,但在推进发展的思路、方法、举措等方面有许多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

(一)学习重庆坚韧不拔干事业的精神。重庆有巴蜀文化传统,重庆发展领跑全国,靠的是闯劲和韧性,永不满足、永不停步,不干则已、干则一流。一是定位准。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重庆立足“直辖体制、省域面积、城乡区域差异大”的特殊市情,积极对接国家区域发展大战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五个功能区域为发展载体,依托“渝新欧”大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创造性地对接、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大局,在扩大向西向东、对内对外开放中加快建设“两带”战略支点。二是创一流。在当前的下行压力下,重庆的一些大企业依然保持了高速发展的态势,原因就是他们的产品质量好,科技水平高。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中国救援队第一个恢复了该地区的国际通讯,而生产通讯设备的企业则是重庆一家民营企业,科技能力令国际社会一片哗然,之后成为国家安全部定点生产企业。蓝带公司同样是重庆的一家民营企业,凭借着科技创新、产品质量过硬,在去年成功上市。三是干精品。无论是总体规划、片区规划,还是城市设计,哪怕是街道、绿化的设计,都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处处体现着品味和档次。比如,璧山区的产城融合规划历时一年、花费千万元,秉承空间均衡、生态优化、空间承载理念,着力

实现感性实践向理性规划、传统产业向生态产业、要素集聚向创新驱动三个转变,使企业和城市相互交融,共同发力,共同发展。

(二)学习重庆创新突破谋发展的勇气。重庆作为文革前9大重工业基地之一,在产业结构调整、资金、环保、空间等方面,制约因素很多。面临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他们始终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观念上的超前性和工作上的创新性,善于用资源换资产、用项目找政策。一是多元融资。有直接融资、间接融资、财政投入、市场主体投入,特别善于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重庆将分散在多部门的部分产业扶持专项资金、政府性资金,整合成立200亿元规模的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吸引了16家投资机构参与,组建8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用1000亿元的基金撬动了约2000亿元企业投资和2000多亿元银行贷款,形成超过5000亿元的投资规模,从而推动重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爆发”。二是开放举措。把引进外部力量作为跨域发展的重要手段,借助外来智慧和资源发展自身。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国内的眼光都在内需两个字上,但重庆依然聚焦扩大开放,在新的全球IT产业分工中,一次性从全球产业布局中拿回了总量的44.6%。目前重庆是全球最大的IT产业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